第一篇: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论文
摘 要: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它包含着三层意思,即作为教育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强调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作为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向。这三方面的阐释,回应了关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观点的误读。
关键词:教育基本问题;生活世界;思想方式
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违背教育目的的现象,比如“应试教育”,片面地把考试高分作为师生努力的目标。针对类似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论点,要求学校教育既重视传授科学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
其实,这些认识主要论及了教育方法的改变,没有揭示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实质。因而需要分析学校教育观的矛盾,它是提出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重要背景,进而以人的存在为视角解析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一、学校教育观凸现的矛盾
学校教育观是关于学校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本质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制约。而关于当前学校教育观的批评,主要认为是对人才观的片面理解,即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等同于人才的培养,未能重视学生关注自身与周围世界的意义,学校成了“知识的传真机”、“复印机”,这样,隐含着人才培养过程的诸多矛盾。
(一)教育价值选择的标准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教育价值观是指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它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占据教育价值取向重要地位的是受到科学、理性观念的约束。
不能否认,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但是,工业社会以来,由于重视理性、科学、技术、经济、物质财富,形成了“唯科学”的观念,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不仅影响了学校选择教育内容,而且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取向,比如学校坚持统一的育人目标,实行统一的教室、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题等。当然,学校教育采取“统一”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规范统一的价值目标,有助于对受教育者加强思想控制与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但是,当前是全球互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学校教育必然要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也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他们缺少社会阅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这样,在开放与选择、接受与拒绝之间陷入矛盾的处境,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学生面临着价值观冲突与抉择的困难。
(二)教育功能取向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矛盾
教育功能的价值性主要指教育满足受教育者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以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具有“教养”的人作为努力的目标,因而,教育就是要完善人的品性,培养高尚的人。与此相对照,教育的工具性是把教育当作达到某种世俗化目标的手段、途径,比如为了取得考试好分数等等。
其实,这二者是能够统一的。教育功能体现价值性,说明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实现“成人”与“成才”目标的统一。坚持这一点,才能规范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避免把教育变成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
事实上,在当前教育活动中出现了淡化教育功能的价值性、突出工具性的现象。尤其是有些人把教育当作获取名利的工具、手段,比如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意图非常明确,为了得到好的分数,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存在,例如大学生流行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应试学习”现象,目标就是为了取得考试合格成绩,拿到毕业文凭,大学教育变成是“文凭教育”,这是典型的追求教育工具价值现象。
(三)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与信仰目标的矛盾
学校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一职业的技能与知识,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顺利就业,确立这样的职业目标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学校的职业目标,不能把职业看作是一种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理想的“简单劳动”。
其实,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既掌握职业技能,又能坚守崇高的理想与信仰,进而使受教育者从职业活动中感受幸福,通过职业活动,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这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理想与信仰。然而,当前学校教育出现了职业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冲突。比如坚守崇高理想的受教育者,被认为是书呆子、不识事务、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甚至看作是教育的次等品。
这种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比如,许多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管理部门,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指导、进行技能培训、开通考证渠道以及联合企业界等等,目标是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减轻就业压力。但是,不可否定,它使学生产生了认识误区,似乎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某项工作的职业技能,帮助其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相反,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增加中国传统人文知识修养等等,被轻视了或忽略了,结果,不能在学校中形成讲崇高理想、宣传人生信仰的浓郁氛围,更不要说变成是师生自觉自愿的人生目标了。
(四)教育管理的民主与集权的矛盾
启蒙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是治理社会的基本理念,它对学校管理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要求调动师生积极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很明确了。新课程确定的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现代学校落实民主、自由的教育观念,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办学、民主管理。
其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深受技术化、程序化管理思想的影响,比如,学校对学生读什么书、穿什么衣服、教师提问讲什么、集会讲什么话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不允许学生破坏,否则属于违纪,学生个人“扣分”、所在班级“扣分”,甚至危及到教师的奖金与荣誉。这样的管理思路,对加强学校统一管理、确保教育教学的有序化、提高管理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学校管理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挑战性,这就使学校管理与学生个性成长造成冲突,结果,学校管理缺失了民主、缺失了亲近性。
同时,因为教育的“强权”与“集中”,学生对学校、教师奉若神明,视为权威,它不利于塑造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因为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一条是人要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与责任感,而唯唯诺诺、缺乏主见、惟命是从、只求考取好分数不关心周围的人与事的学生,难以培养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过,问题的另一方面,实施民主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开展民主治校,这是否就意味着让学生随心所欲呢?也就是说,如何体现学校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作用,这是现代教育面临的矛盾。
二、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学校教育观暴露的矛盾,关键是关于教育对象即人的教育的片面认识,这就要确立一种理解教育的思想方式,反思形成教育问题的根源。
因此,倡导教育面向生活世界,不是否定传播系统科学理论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是要求学校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显然,知识未必能给人带来幸福生活,决定幸福人生的因素很多,但是,懂得欣赏与赞美人生,自主地安排生活,妥善处理人与社会的交往,这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既不否定学校教育传授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又不否定教育过程中利用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积极意义;既强调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使教育活动更科学、更规范,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又不否定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以平常人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以,学校教育要使上述这些方面有机统一,以此展示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一)作为具体的教育活动: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目的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阐明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与基础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世界,从这一视角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教育属于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具有客观现实性,不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思辨活动,这与传统教育观有很大区别。
传统教育观把理性因素理解成是人的本质特征,寻求超验的理念看作是教育目的,也有观点指出教育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改善人的理性能力。虽然这两种观点有一些差异,但有共同特征,即预设了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分界以及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的基本立场,因此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使人得到完善,注重教育活动改善人的主观因素,并不关注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与社会结构协调统一的问题。这样理解教育,只能停留在理性层面。
当然,学校教育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人需要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否则,人是“空壳的”、是“无助的”,但是,人的成长又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知识,知识未必能使人变得崇高和富有教养,因为人的成长是“实践的”,抽象理论的灌输,只是为人的成长提供了条件,而人的成人与成才,必须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展示人的个性、品质、才能的场所,由此至少从两方面感受到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意义:一是揭示教育活动的现实依据,使教育避免成为空想与浪漫的幻想。二是强调教育活动客观现实制约性,不能脱离社会条件谈论教育活动,以避免把教育变成是主观的智力活动。
所以,英国洛克就此作了生动的描述:“一个人自己毫无真才实学,却填满了他人的思想和词语,可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件事比这更可笑了。其结果肯定是徒然的,使自己的空虚欲盖弥彰,内心里面没有一点优雅的因素。”掌握了“别人思想与词语”,不能证明实现了人的成长。正是这样,洛克重视让儿童回归到日常生活之中,在自然中接受教育。比如,儿童玩玩具,不赞成到商店购买玩具供他们玩,而是强调教师或家长与儿童一起制作玩具。当然,洛克是从人的权利角度来分析教育重视人的发展的必要性的。他认为人的权利是天赋的、是自由的、是不可剥夺的,遵循人的天赋权利的学校教育,是人道的、民主的。
其实,让儿童制作玩具,往往理解成是人的权利或者说是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其实这只是从儿童外在变化的角度进行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层次把握它的意义。譬如从人的生存处境的视角思考这个问题,目标是培养儿童与对象物(玩具)之间的关系,使儿童在“玩”中、在与“对象物的交往”中确立“我能行”的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就能够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言与行。
这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它统一了个人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克服了从纯粹观念的人、精神的人的视角理解人的思想方式,确立了人是关系存在的辩证思想,即从运动、相互作用、联系和关系的角度把握人是丰富的存在者,这是理解教育价值必须关注的。
(二)作为理解教育的思想方式: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揭示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方式,有助于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
现实的人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确定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所谓人是现实的存在,是指人的活动是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社会生活环境谈论人的意志、欲望、理想与能力,不能把人的需要、理想、能力与客观现实生活环境割裂开来,教育是要培养人认识现实、超越现实的意识与能力,而超越现实并不是脱离现实。
因此,强调教育面向生活世界,首先是把生活世界理解成个体成长的现实场所。
学生是与世界紧密联系着的独立的个体,不是孤立的,而这种联系,既有观念的、思想的,又是观念、思想的现实化,比如,“我有能力摘到长在这棵树上的苹果”,这只是概念判断,说明“我”有了这样的意识,但如何使“我”的意识变成真实的能力(“摘到苹果”),这必须要使“我”通过“摘”的动作与苹果建立关系,这就表明人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是形成观念、实现知识转化能力的着眼点,是成长的场所。
那么如何理解人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最简单的一点是考察人是否学会选择以及怎样作出选择。因为人每天都必须做出生活选择,关键是人作出的选择是机械重复的还是有所变化的,如果人能够主动变化地、独立思考地做出生活选择的人,则表明他具有了主体意识;相反,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不动脑筋、不肯负责、缺少风险与责任意识的人,谈不上具有主体意识。所以,应通过教育,增强学生选择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选择生活中体现知识、能力与水平。就此而言,我国的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一书中就认为人不是认识者而是创造者。“创造性冲动是每个人的天然冲动,所以它是普遍必须的人生目的。各个人想做的事情的确因人而异,但是,不管每个人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他都力图使‘做’这一活动本身成为有创造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可能从所做的‘事情’而只能从‘做’的方式中发现生活的目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可选择的对象(人各有所好)”,这意味着教育的任务不是让学生知道什么,而是要激发学生做什么,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更有价值。这样,人就成了创造性的存在者。
无论怎么说,培养学生具有主体意识,能够从事创造性活动,现实社会生活是客观基础。学校教育只有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回答生活过程中提出的鲜活课题,帮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提高选择能力,这样,生活世界才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场所。
其次,强调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是把教育理解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关系,师生互为主体。
分析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不能把生活世界等同于人的社会实践,如果这样理解,就无需说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只要继承原有的“理论联系实践”这一类话语就足够了。其实,强调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反对把追求分数、考试成绩作为教育目标,不再把教育看作是教师传授知识、提出德性品质要求的布道者,甚至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知识拥有者的角色,因而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还有更本质的内容,这就是现实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彼此分享知识、情感、志趣和信仰,双方以人的方式理解对方、评价对方,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彼此将对方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
再次,强调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培养改造社会生活的信仰与立场。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并不是回到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强调教育培养的人具有批判与反思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这体现了教育具有超越性的特征,即教育活动就要让学生确立追求理想社会、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理想与信仰,有了追求理想的社会生活信仰,才能不断进取、努力工作、学习和生活。
当然,不能否定,教育的信仰与理想目标具有主观色彩,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信仰活动超越了经验范围而为自己设立一个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并能自觉付诸行动的精神活动。因而,人的信仰目标有非理性的因素。但是,学校教育活动传授的信仰目标不是盲目的、无知的信仰,而是科学的信仰,它建立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核心目标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培养人主动投身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这一角度说,教育的信仰在于唤醒人对社会承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使人坚定不移地确立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信念。
(三)作为教育的价值观念: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一种意向、一种“心态”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是社会公众对教育的一种心态,希望教育培养社会有用之才,不要培养只说不做的“书呆子”,这必然要求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姻。
从这一角度说,教育面向生活世界,主要是为了正确认识并调整教育的不良心态,以便确立教育的理想目标。这样的认识思路,表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是一种符合社会现实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理解教育价值的心理意向,主要强调三方面意思:首先,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是一种理想,不可能把日常生活变成是学校教育活动,不能否定学校教育的价值与地位,这是对待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其次,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目标,是指教育关注师生在学校生活之外的其他活动空间的各种方面,收集他们的思想、行动、话语等材料,研究分析教育对策。再次,作为意向的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是强调要确立教育关怀人的终极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意向、一种教育心态,在具体教育活动中能够做到:
其一,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对象复杂多样,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就要采取不一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比如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对于少管所的青少年,重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使他们确立基本的社会规范,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进而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是务实地理解人才观的表现。
其二,面对专业分工的社会现状,帮助学生破除科学教育建构的精神枷锁。科学教育使学生懂得了科学的力量,但要避免使学生形成理性力量是绝对的、科学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念”,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而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分工十分细致,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个人都要面临着专业化的挑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帮助促进他们的专业水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为一名社会合格公民。社会合格公民,基本一条是具有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需要对自己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不了解或无视学生日常生活状况,要让学生确认高尚的理想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其三,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要研究人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重视发挥知识对人的完善的作用,但要避免把人变成知识的奴隶、科技的奴隶。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改善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要传播道德价值观,使学生既掌握求知的方法,又懂得为什么求知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并明白做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与道德知识,避免出现“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二篇:生活教育理论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中学语文教育贴近生活实践,形成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策略包括: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6〕武春玲.让语文融入生活———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天地,2014,(5).〔7〕季明荣.捕捉语文教学的生活元素———关于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分析〔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第三篇:生活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星期二,我们结束了为期12周的“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完成这篇期末论文之前,我认真回顾了在课上所学的点点滴滴的知识。结合我上课前后认识和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我明显感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给我带来的变化。
所以,请允许我借此机会表达我对学校选择开设这门选修课程由衷地感谢,并感谢两位外教老师和翻译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精彩的讲解。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如此必要,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让我们更加自信、成熟,更加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中,老师除做了精彩讲解外,还有计划的要求我们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增进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完成了关于性格特点、价值观等方面的测试。课程中的每一部分都经过了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并要求我们在实际中进行个人应用,我们收获很大。
以下就是我结合自身的现状及上课后的改进,分别就学习的内容做出的总结:
(一)我的自我现状、原因及上课后的改进
在第一节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健康的六个因素是身体健康、智力激发、情感健康、称心的生活角色、社交效力、心灵之旅。要通过“保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身体脂肪”、“避免吃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避免吸毒、酗酒、吸烟”、“靠锻炼和饮食达到身体健康”、“锻炼积极的生活方式” 等等方法来来把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
从前在日常生活中我并没有过多注意饮食中营养的搭配。在课程中,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关于饮食和运动的信息和建议。之后,我按照标准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每天不再吃大量的主食,而是增加了蔬菜、水果的摄入。
至于吸烟、酗酒、吸毒这些问题,还离我有些距离。一直以来我都很明确它们的危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全力保护好自己及家人,避免接触这类有害物质。也会主动劝说身边的朋友,让他们意识到这些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变这种错误习惯。
我认为在“自我”方面,我改变最大的是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的方面。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还担任了班级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工作,并广泛参与了学校的社团活动。本意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时间安排,经常会因为各种活动过多占用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在认真学习了“个人时间管理”的内容之后,我经过仔细思考,把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排列了优先级,作了明确的规划,较好的利用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个“人理财方面”,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几乎没有个人收入,生活费还是要家长出的。可是总是因为没有计划和约束力,总是花的无影无踪,还没有注意划到哪些地方了,钱就没了。现在,我把每个月的生活费分装在不容的信封里,有计划的花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我会继续坚持,合理安排应用。
价值观是个人做出人生选择的标准和原则,是塑造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了解价值观,我能更有效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和价值观测试,我明确了我的价值体系是“传统型”,我的核心价值是“忠诚”,目标是负责任的生活,并且相信人们可以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我的友谊现状、原因及上课后的改进
在课程上,我学习到友谊是使人的一生健康而有意义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友谊能够使快乐增倍,而是悲伤减半。真正的朋友需要努力获得 和无私奉献,要用正当的方式而不是馈赠来获取。
我的友谊现状是人们都认为我友好和善,和我在一起感到舒适自然。我有一些好朋友,凡为基本局限在同学,有的是初高中的,更多的是现在的大学同学。不过我和我的朋友们很少黏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了不同的学校、社团活动。但每次在一起的聊天讨论都非常轻松愉快。不过我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有产生分歧的时候。然而与孩童时代所不同的是,我们不再会争吵打闹,没有了当年的任性与调皮,而是多了好多包容与谅解。就算偶尔产生了不愉快,也会在良好的沟通之后烟消云散,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群体中,我总是感到温暖幸福,我与家人、朋友、同学或社会中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我一直都明白世界给了我们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外表和内心,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努力与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成功互动,尊重并接受持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能建立并维持与重要人物的亲密关系。
不过我也在课程中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尽管似乎与大家都可以打成一片,但我的内心中还是更愿意和跟我相似的人在一起,和那些跟我差异太大的人在一起确实会让我感到约束和紧张。我一直在努力维持于各种不同人物的友好关系,令人们在表面上不会看出我的排斥情绪,不过有时确实感到疲惫。
在“解决冲突”这个问题中,我想说的是,我几乎不会与人发生冲突。无论是与和我不同性别的人,还是与和我不同性格的其他同学,我似乎都是个好脾气的人。可能是由于自己忍让的原因吧!不过我的忍让并不是因为我逃避矛盾或者委曲求全,实在是没有机会让我感到需要发脾气。
虽然没有丰富的解决冲突的经验,但课上的知识还是让我懂得了发生冲突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让我学会了很多争取处理冲突的方法。并且让我明白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发生冲突。解决冲突要在三个方面即态度、方法、行动都打成一致。即发生了冲突要双方都有敞开、接纳、和谦虚的态度,要实现把情绪放在一边,共同查清事实,讨论问题,相互理解,对事不对人。要相互理解,发生冲突时不向他人抱怨,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直接与对方解决分歧。通过解决冲突,可以深厚彼此的关系。
(三).我的婚恋现状、原因及上课后的改进 正如老师所说,这一部分的确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性经历,对爱情、性、婚姻了解的不多,有些地方也很片面,但是通过几次课之后,我了解了很多,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爱情。下面是我所学到的爱情观:
在爱情的开始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着冷静和选择。如何找到真心相爱的对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相貌,这很正常,因为相貌是人类的天然品片、第一印象,但问题在于相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相貌尽管重要,更重要的是内涵。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首先要克服以貌取人的心理误区,而慎重地选择与自己精神上有交集,能在精神上双方可以交流融合的对象。
在爱情的发展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看包容和协调。两个人相处在一起,不可能不遇到碰撞之处,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对方的缺点,哪怕爱情坚若磐石,也会在一次次的碰撞后逐渐崩裂。同时,还要学会协调爱情与工作、事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拆东墙补西墙。
在爱情的高潮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爱情的高潮是婚姻,而婚姻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在婚前就已表现出来,婚后就更重要,因为婚姻使这层责任加上了法律和道德的光环,只要真正的爱情存在一天,对对方的责任就将伴随两个人一天
在爱情的结束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着坦然和坚强。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合,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继之以婚姻。如果一个人真遇到了这个情况,那就必须坦然面对。因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段爱情结束了,生活仍然要继续,个人的事业也仍然要继续。失去爱情是痛苦的,但一个人应坚强起来,战胜痛苦,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最后,再次感谢“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课程给我带来的巨大收获。我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了解爱情、婚姻以及性。
相信我的人生将会因为接受到这些知识而过得更加顺利,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期待能有机会再次接受这样的教育。
第四篇:教育理论论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督导制度是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是政府对教育单位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教育督导制度在我国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教育督导制度还存在这不足,要对督导进行改革。
一、教育督导的基本内容
教育督导部门是我国政府对教育工作监督、指导、检查的部门,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保障了我国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针的落实,督导着教育单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了地方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了一代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二、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有了,那时有着健全的管理制度,但自从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监督制度中存在着不够完善的立法工作,加强在教育立法方面的工作是当前重要的一件事。从国外的教育保障工作中可以看到,拥有一套健全的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的立法是保障督导工作进行的有效武器,对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 影响。我国也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教育监督制度的法律,使在教育中的监督工作具有权威性,让人依法办事,做到一切有法可依,做到违法必究。而不是在督导过程中模糊的监督范围,在以后的督导工作中可以有效快速的进行。
在教育督导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不科学。督导管理制度是对教育单位的检查和督导,是为了保障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进行,但在一些地方教育单位的检查工作由地方的教育部门监管,这是不科学的,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失去了意义,这样的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发挥教育督导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比如,中国的银监会为什么在督导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银监会是独立的附属于中央管理的,其他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本无法监督银监会,就是因为银监会的监督管理部门的定位明确,才会好管理。而在教育督导制度方面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工作中上级部门督导下次单位使,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的都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没有彻底的实施到监督,不利于教育单位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督导的组成人员不合理。在现在的督导部门,大部分都是从教学工作的一线战场退居到二线的督导部门的,督导部门人员的年龄都属于偏大的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对督导工作的关注度不够,无法保障教育单位的持续发展。对督导工作都实行标准办事,但却没有想到教育也是存在的差异性的,一味的只追求标准。在对教育单位督导时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做出合理地评价,充分发挥人文主义,使得督导的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三、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上的应对策略
现在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繁荣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受教育的程度。不管是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是高等学府的教育,或者是社会中的成人教育等都在扩大发展,这表示着督导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把握住教育中的教学质量,人才的培养,责任重大,这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影响到国家的建设的严重问题,在监督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认识到教育督导制度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现在还有很多的人都不了解督导机构,甚至很多的教育部门都不是很了解,这样就更难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只有改变了教育部门的传统思想,提高教育水平,将教育督导规范化管理这样可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解决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创立一本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教育督导制度具有权威性。将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分化出来,这么多年很多的人都只知道教育部门,却很少有人知道教育督导机构,使得教育督导的作用更难得发挥出作用。规范化的管理、确定明确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义务,才能使得督导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指导监督教育单位的工作和指导,给予教育督导部门一定的权利,不然也无法完成督导的工作。加之组织机构的老龄化,使得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精力有限等问题使得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监督的职责很难实现,没有办法保障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质量。那么就有必要建立起一支在各方面都有着高水平的教育督导团队,根据教育等级的不同可以分成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层次,分成不同的督导团队进行教 育督导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从而将以前的旧思想的制度彻底抹杀,整合出一只新的教育督导团队。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已经踏入了教育大国的行列,那对于教育质量的水平也要严格把关,将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实行标准化,制度话的管理,建立属于督导的法律,使得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加强对教育督导的工作,达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性质,科学的发展,建立和谐的教育督导制度,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人的思想,以人为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潜力都是不同的,教育督导队伍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来针对性的发展,将督导与尊重、自由、欢乐等结合起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督导制度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了解到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督导工作进行监督工作。
四、结语
教育督导制度的合理有效,可以使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是保障我国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在对教育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明确的教育督导法律,使得教育督导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范围有着明确的了解,也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监督,突破以前旧的体系。
浅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第一,高中班主任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责任,更要了解班主任需要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班主任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其次,班主任也应当是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学校各项工作的总承接者。另外,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扮演着其他不同的角色: 家长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以及心理的调节者。作为心理调节者,班主任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心声、鉴别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预防并及时疏导学生出现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学生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学生就不可能处于顺应积极心理的常态。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这样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第二,班主任工作要细心,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要充满信心。
细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班务工作要细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早操、课间操是否有序,上课、自习纪律是否良好,室内外卫生是否干净,教室桌凳摆放是否整齐,公物是否完好,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言谈举止是否文明,上学与回家的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在家里是否孝敬父母。班主任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真诚的祝福,都会在学生平静的心里泛起涟漪。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善于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察觉到别人不能察觉到的细微末节,能透过学生的表面现象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时,班主任又要进行及时的调解与沟通,尽量使师生关系和谐而融洽。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班主任有极大的关系,班主任要相信班上99%的学生都是能教育好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有信心主要表现在要充分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后进或者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转变。
可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若按单一的目标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终事与愿违,以此完全对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会恨铁不成钢。所以,班主任不可做出一些拔苗助长的行为,致使部分学生始终品尝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自卑的心里。因此,要由基础定起点,由现实定目标,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吃。
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失去信心。班主任如果对学生丧失了信心,学生将会自暴自弃,与教师形成对立面。从国家的利益看,他们踏入社会后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个人利益看,灰色人生将伴他们终身。
第三,班主任要把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心理,积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1)学习类问题。在学生眼中,学习是第一天职。尤其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长一直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2)情绪与意志问题。中小学生最常见的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优柔寡断。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
(3)人格问题和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按其表现特点分为攻击型与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退缩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地重视和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有规律和有节奏的生活既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是减缓精神紧张的有效手段。
总之,高中班主任要重视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努力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从而有个健康的心理。
教育理论论文
第五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我国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使经济发展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做到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过度的损害自然。而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的民生工程,需要对自然以及水源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水利工程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不能科学的规划和施工,就会对水利工程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非常大的破坏,进而造成环境的恶化。可见,科学的水利规划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利规划;理论和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进步,自然环境被不可避免的开采、改造甚至是破坏。随着人类发展对自然能源的不断索取,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不断的被激化。且随着污染的逐步严重,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在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则成为平衡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如何平衡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为此,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够在发展和环境之间选择一条更为平衡的发展道路。水利的规划和实践,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指导内容。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我国水利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思路进行研究,并将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现报告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活动,需要在满足目前的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人类的发展需求的能力。而我国作为资源利用量最大的的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大,对环境的影响大,对环境的破坏也大。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则成为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要矛盾。我国将可持续发展概括为四点:首先,可持续发展不是限制发展和反对发展,相反的,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力求将发展的方法转变为减少消耗、避免浪费以及减少环境压力的方法;其次,在发展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放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上;再次,可持续发展将发展的资源、环境作为基础,确保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向协调;最后可持续发展则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向适宜,做到有法可依、全社会参与。
2我国水利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水利发展,已经由单纯的水利发展成功的转向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发展,并以及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并未完全的融入到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当中,水利规划、建设以及管理都未完全实施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当前的水利发展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征兆和现象。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低,出现浪费现象。其中主要现象为北方河流出现断流情况,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漏斗、湖泊干枯以及萎缩现象,而部分地区则出现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等问题。而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环境问题,则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而造成的。除了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不够以及保护不当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森林大面积砍伐、偷盗、坡地垦荒等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都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活动,则严重的损害了水资源。中央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退湖还田以及建设秀美山川等决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进行科学的指导。但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施。其中对水资源周边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对水资源周边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的规划、以及对水资源周边的人类活动对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影响等。都是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
3面向可持续水利规划的规划思路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思路以及研究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思路,在规划和研究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的过程:首先,要根据水源地周围以及其流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水利的规划,内容主要有水利规划的依据、水利规划的具体任务、水利规划的目标以及水利规划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些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其次,要对水源地周围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与分析,做出预测模型,将未来经济发展与水利工程的关系进行预测和分析;最后,在对水源地以及其周围的流域进行用水量以及可供水资源进行建模,并将其作为水利规划的基础建模。
(2)规划水资源。对水资源以及其流域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后,就需要对水资源进行规划,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水资源,而规划的方法和手段,则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做到对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保证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和科学的规划。为此,水资源的规划与定量,都与社会经济、人类发展、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处于非常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中。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要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和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合系统耦合模型的建立,使水利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4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中的关键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首先,要对水源以及其流域的水文、生态以及社会经济等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其次,要对不同的水源地跟据不同的定量方法进行定量,特别是湖泊以及盆地地形,都要进行不同的水源定量,而定量的依据,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源地以及其周围经济结构的调整;
(2)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上游的灌区的发展规模以及饮水量的大小。
结语综上所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国的国家、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成,通过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实践,能够做到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做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其亭,张浩华,欧军利.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23(03):37-40.[2]修硕,徐迪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35):263.[3]董跃明.浅谈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J].才智,2010,10(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