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网站 求职招聘 就业短信 就业微博

【论文摘要】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截至2010年7月,全国各省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国家级、省级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继建设、完善了就业网站,就业网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求职渠道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随着就业网的蓬勃发展,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网站,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开发和创新高校就业网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的发展,浅谈如何重新一个高性能、动态的毕业生就业网。

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化的就业指导网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逐渐实现网络通寝室、时时可上网的目标,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以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沟通方便、传递快捷、节省经费与人力、效率高、检索便利等优点,高校就业网逐渐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一个给毕业生提供第一手就业资料的平台、是进行网上就业指导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高校就业网承担着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使就业工作高效快捷,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会作为求职渠道,复杂、低效。求职者需要更为简单、直接、快捷的求职途径,全面、详细、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就业网站的努力目标。

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数据处理不到位,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信息严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高校在办理就业系列工作中,就业网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近几年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正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特色的、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创新的毕业生就业网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课题。

二、国内高校就业网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飞速发展的。知名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好,他们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数据处理能力强,基本实现了在网上发布与管理校园招聘信息、毕业生生源信息、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网上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签约和就业方案的认定等,基本上保证了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运行良好,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各高校就业网络建设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后台统计数据、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存储关于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创新

(一)形式设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该每年都进行改版升级,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调整和增加功能,保证本校就业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与普通人才网站相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针对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还要尽量克服浮躁、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法,创造一个朴实但特色鲜明的网站形象。

网站主页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网页设计的依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栏目的整体布局合理,网页颜色清新朴素,图像与文字比例适中。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底色应和网站的风格相适应,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又不会给人以拥塞感。

(二)信息资源方面

毕业生就业网站应着重开发以下五个信息平台,从而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更好地相互衔接。

1、毕业生信息平台

建立一个完整而权威的毕业生信息库,建立毕业生个人的就业电子档案,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信息包括个人照片、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以及学校推荐意见等。在毕业生信息方面,要针对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历”为推荐重点,而不以“岗位”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聘毕业生,一个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制作精美的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库,将会吸引更多用人单位的注意。

2、用人单位信息平台

高校就业网站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大量收集有价值的用人信息,组成分类齐全、内容充实的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这系统针对毕业生开放,提供用人单位的单位介绍、招聘公告,包括该单位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条件和规定,也包括对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和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全面而系统的用人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专人负责查验营业执照、复核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审查信息、发布挂网,层层把关,起到就业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墙”的作用,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要组织专人从各大人才网站搜集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要选择信誉度高、信息丰富、切合高校实际的就业网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网站,国内知名的大型人才网站和专业设置类似高校的就业网站,这些信息要指定专人定时定点搜集,以保证高效就业信息的“量”和“质”。这样的用人信息系统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合意的单位。这样将避免因为信息不全而导致求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

3、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

该系统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提供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导读等内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合适的时机,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论坛和留言板,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服务,满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提供就业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有层次的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认真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耐心地解决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就业资料,从内容上讲,针对毕业生同学,一般要有就业政策、户档常识、招聘信息、就业流程、如何签约、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指导、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就业心理的自我把握、就业中常见的失误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业就业前景介绍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在首页上开辟专栏,集中发布与其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集中反映该问题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心中有数。比如,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到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等,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结合学校“双选会”,制作了“双选会”专题网站,集中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介绍“双选会”流程、指导求职学生如何在大型“双选会”上顺利求职、引导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双选会”,提前感受会场氛围、并提供通过专业和单位名称检索用人单位展位号等功能,方便毕业生做好参会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拥有手机的学生比率达98%左右,而大部分学生常常选择到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以往学校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知所辅导的毕业生的方式来传达就业信息,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信息和机会。为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给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通信服务商联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2-3天把就业信息发给学生,毕业生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接收率可达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极大地弥补了依靠宣传栏、宣传单、报纸、海报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速度慢、覆盖面小的弊端。毕业生也省去了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平静地准备毕业论文。同时,短信服务平台除了具有发布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综合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就业咨询等多项功能外,还能根据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开展点对点、实时和个性化的政策咨询,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5、就业微博服务平台

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微博不仅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还是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平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学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连很多省市领导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了。微博这种独特的影响力,可以用来拓展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织起了就业“围脖”,可以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广大应届毕业生储备更多的求职经验,还可在微博上向广大毕业生介绍应届毕业生职场必胜、报到、落户须知等。

学校注册校级就业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时刻重点关注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并通过信息的发布、评论、转载和回复,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并发布在微博上,这样,关注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微博的同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就业信息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方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就业服务中心还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通过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的已不仅仅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时尚的方式来推荐自己,用求职微博发布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

(三)发展校际合作、规模发展方面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便是资源的共享。如果两个、三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校连网在一起,排除重复信息,信息量将会成倍增长。这样,一个学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为其他学校的求职者打开了绿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园的3所高校组成的“相约下沙”就业联盟,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杭州区域性的高校轮流主办春季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它依托网络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资源、信息优势,联合3校发布、组织、轮流主办春季大型招聘会,使杭州高教园区的3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开发、改进、完善、创新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使用快捷、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毕业生就业网。高校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创新就业网站的功能,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网上双选的交流平台,这同时也是高校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一个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设计[J].温州大学学报,2002(3).[2]张玲玲,张芝萍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4.[3]王立平.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应对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4]尹发跃.就业网站繁荣的背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5]杨雅达.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3).[6]高海生主编.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覃宪儒,罗诚,严壮锋.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5(11).

第二篇: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高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素质等情况的出现,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毕业生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形势;研究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高校各专业中,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历年来一直居于前10位。即使在前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普遍不佳的情况下,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0%以上,就业情况相对乐观。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往日是“香饽饽”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当前,解决好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以安阳市为例,相关资料表明,2006年前安阳市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但随着城乡中小学校编制的紧缩和英语教师的配备到位,从2007年开始全市各中小学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步降低。随着各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安阳市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开始下滑。以安阳市一所高校为例:2008年和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别为698人和450人,总就业率分别为81.23%和89.33%,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66.48%和80%。另外一所工科本科高校,2006~2009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分别为118人、89人、156人、381人,其总就业率分别是88.98%、88.76%、89.74%、81.1%。由此可以看出,除去灵活就业,英语专业毕业生真正稳定就业的比例其实是非常低的。

2.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原因探析

一是英语功能的转型。英语已经从一门“专业”逐步回归其“工具”功能,这是就业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与以前不同,现在的英语教育相当普及,英语已经走下了“神坛”。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神圣的“专业”,而变成了一种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基本掌握的“工具”。二是英语专业招生量的加大。英语专业历来都是热门专业,很受高中毕业生的追捧,因此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是生源爆满。据统计,2007年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共招生1.7579万人,2008年增加到2.0910万人,招生人数净增3331人。招生人数增加了,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成为必然。三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窄、期望值高。相对来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出国机会和到外企工作的机会都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但是总体而言,能够出国或者到外企工作的毕业生只是很小一部分。四是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素质。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所需的是“一专多能”人才,他们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会更多关注“一专多能”的毕业生。因此,那些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新闻、中文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录用机会,而纯粹的英语专业人才受到严峻挑战。五是许多管理者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致使社会上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职场白领人员业余时间“充电”都青睐商务英语,他们通过学习商务英语增加晋升的砝码,这在无形中封堵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一条就业之路。六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的通道变窄。英语教师始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扩充的重点,经过多年来的补充,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空缺已不多。

二、解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小部分,政府的就业政策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政策从职业报酬、发展前景、职业流动方面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制度框架,它必然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政府的就业政策已经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促进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来增加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衔接好。三是积极鼓励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发后,许多地方政府都积极探索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英语专业毕业生方面

一是加强就业前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扩大自己视野的基础上向专业英语人才方向发展,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可喜的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了多元化态势,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教育、金融、通信、传媒、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努力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也就是说英语专业学生要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尽力多学知识、增强能力。二是英语专业毕业生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现在,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的操守,如诚信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实干精神等。所以,英语专业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人际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另外,英语专业学生仅仅学好英语是不行的,还要学习第二外语,这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之一。三是转变就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如果毕业生斤斤计较眼前的工作岗位,就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他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方面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紧跟社会需求步伐。据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做的调查显示,按照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创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近年来很多企业喜欢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因而科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挑战,要求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可以说,毕业生由于专业水平不高,特别是口语水平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高校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必须下工夫,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调整好就业心态。四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机构,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高效的服务。目前,高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支持。同时,高校的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也要设身处地地为毕业生着想,积极做好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9.[2]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Z].2009.[3]安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安阳市就业和全民创业文件资料汇编[Z].2009.责编:思源

第三篇: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构建体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数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将大有裨益。

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课程结构。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设置三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2]。

(1)新课程模块: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

(2)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课程,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意识,提升研究素养;

(3)研究性课题模块: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

4.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综合课程[3]。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能源消耗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5.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理论、技能的课程。

创新理论与技能是构成大学生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创新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创新思维速度,拓宽创新思维广度,扩大创新思维深度。美国麻省理工学az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专业野外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成为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社会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型的教学网络。

社会经济发展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学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完备、开放的教学过程,弥补学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将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教学网络。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担任教师,产业部门可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担任生产项目负责人。建立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可以很好地整合产、学、研各部门的人才资源,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在科研中使学生体味科学道路的艰辛与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四、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快考试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考试改革,使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形式和题型多样化、成绩构成多样化、成绩评定科学化,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严格平时考查,成绩构成多样化。

2.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

配合“选课”制,教学管理部门在每学期开课前将必修课、选修课及其授课教师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校可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时间安排及选课单等;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调查报告、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建立学生关心和参与教学研究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3.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派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工作做细、做精,使之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还鼓励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争先进、搞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高质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2]张洋.基于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5.[3]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4.[4]匡令芝.高校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10.

第四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创新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策略

论文摘要: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就业基地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就业推介队伍建设以及校园招聘活动为基本内容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立体化培育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持续改进策略。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系统构成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的,对毕业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人才市场,其任务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系统的观点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三大基本构成要素,一是作为供方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作为需方的用人单位,三是作为服务方的高等学校。其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是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两个方面,是就业市场的主体,而高等学校就业服务机构作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第三方,主要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下面就这三大要素及就业市场的功能和特征作必要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方分析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方,应届大学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专业水平上,都高于一般劳动力市场中的供给主体,更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具备的现代意识、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一特征为市场需求主体提供了一个选择各类人才的广阔空间。其次,应届大学毕业生一般是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办理相关手续,落实就业单位,因而呈现出显著的时效性和群体规模性,由此,也对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了很高的要求。第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具有鲜明的选择性,他们既要考虑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也要考虑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发展空间等。第四,应届大学毕业生并未真正进入社会,他们经历的事情不多,社会上的急风暴雨一般也袭击不到他们,其就业观念大多来自于家庭和社会舆论,因而存在着很大的从众心理。不仅如此,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也使得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手足无措,明显表现出底气不足。此外,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以及完成就业的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受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方的用人单位,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着不同的用人需求和策略。在创业阶段,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许他们并不特别重视学历,而是秉持人才消费要实惠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有能力的人是受欢迎的。

不过,在企业的初级发展阶段,有相当一批企业老板都有一种看法,认为不少大学生好高骛远。虽然他们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差。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企业一般很少招聘大学生。然而当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就成为一个重点,这个阶段将开始特别吸收有知识背景的人才。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成为他们的重点选择对象。不过,为了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用人单位一般都需要通过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介绍,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差异,如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对应关系、各专业所学的实际内容和适用方向、大学生就业工作流程的特殊性等问题。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还急需加深对毕业生的了解,希望学校的就业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某种类似于认证类的令人可信的推介和介绍,以方便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选,降低毕业生招聘成本,并提高招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方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方既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也包括社会上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但主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从上述分析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双方都急需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毕业生的推介工作,这种供需双方的客观需求其实也就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机遇。因此,面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应在为提供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需求的就业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寻找对策,主动出击,不断研究和尝试就业市场化的对策,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国家政策、体系科学、过程完善合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立体化培育模式

功能完善、高效合理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应当是一种涵盖不同层面的立体化系统,并主张就业市场建设应采取立体化培育的推进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高校为主体,以四大网络为中心,建立起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就业工作市场化系统,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推介工作。

(一)“地网”——就业基地建设

一些高校的成功实践表明,建立广泛、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是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长盛不衰的关键。就业基地能够为高校提供就业用人信息及接待安置就业推荐人员。就业基地一般应选择建立在能够长期和稳定用人的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还应当根据本校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例如吉林大学提出了“建立以东北地区、京津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强与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渠道;积极支持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作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基地加以建设”的就业工作目标;并确定了以汽车、通讯、航天、地矿、石油、化工、医药、机械、传媒等行业系统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建立起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体系。

高校就业基地建设可以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如成立学校董事会,并聘请有关用人单位为董事会成员;成立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并聘请用人单位成为研究会的成员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协议并具体实施。在实施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首先学校按用人单位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并将其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生入校后,按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学生毕业后则一次性输送到该用人单位。(二)“天网”——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信息障碍,包括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广泛的信息交流,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政策宣传不够及时、到位,数据处理效率低下,信息收集面较窄等等,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过程中信息流失和低效率问题。而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却能发挥极大的帮助作用。事实表明,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正在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导型操作形态和重要手段,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也正在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使校园招聘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优化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就必须打造高效、快捷、高质量和富有本校专业设置特色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首先应做到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并保证技术成熟,运行良好。其次,网站开辟的功能模块要丰富多样,内容不断更新。如可开辟求职、求才、就业指导、形势分析、就业龙虎榜、毕业生档案馆、就业论坛、留言板、就业新闻要点、就业信息滚动栏等。第三,要努力拓宽就业网的服务功能。如可以开辟毕业生聊天室,以便吸引已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参与到聊天室的讨论中来,与应届毕业生交流求职就业的经验;还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个人求职主页”制作服务,以便毕业生可以定制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人主页,多方面展示自我风采,更好地引起用人单位的注目。此外,高校就业信息网还应当与遍布全国的就业基地、信息站、信息员紧密联系,从而实现跨时空的就业市场信息沟通网络。

(三)“人网”——就业推介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就业基地的信息不足以及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本身不能自动获取新信息的缺陷,就业服务机构还有必要在校内外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就业推介队伍及兼职就业推介信息员队伍,从而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网”体系。“人网”体系的运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学校派专人到外地采集就业信息和建立就业信息网点,同时直接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如湖南农业大学每年都分几批次到江苏、浙江、广州、深圳、珠海、广西等地看望毕业生,走访新老用人单位和董事单位,以此采集各种就业市场信息,并适时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和推荐毕业生。二是聘请专兼职毕业生作为学校就业信息员,让他们及时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并激励他们积极为学校毕业生推荐工作。

(四)“活动网”——校园招聘活动策划

实践证明,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过程中,邀请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召开大、中、小型校园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或招聘会,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的一种十分有效和不可缺少的方式。校园招聘活动策划可分两大类型,一类是大型供需见面会,第二类是中、小型供需见面会或校园招聘会。校园大型供需见面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周密策划,并注重活动创新,然后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和实施,方可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就成功策划了两项颇富创新性的辅助活动,一是用人单位的文化宣讲,二是欢迎用人单位的专场文艺晚会,这两大活动均是供需见面会的亮点。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应经常性、不定期地举行,如有的高校每年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上百余场。只有依靠“活动网”的作用,方能真正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主导地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持续改进策略

(一)就业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背后是一个大型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设首先依赖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信息收集工作既要广泛收集,又要确保专业对口单位的需求这一重点;既要注意有关本省、地(市、州)、县(市)、乡镇的纵向人才需求信息,又要注意收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横向人才需求信息;既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当时的需求信息,又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由于就业信息数据库除了收集就业信息,还必须学会有效地运用就业信息数据库。高校就业信息数据库储存着有关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签约情况等各种类型的数据。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对市场和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由此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及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的合理化建议。

除了现存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外,还要时刻注意发掘和拓展新的工作联系,在看似平常的需求中及时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信息资源。特别是用人单位的信息开发和数据更新,是市场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核心内容,应予以特别关注和加强。当前,有许多变化都孕育着新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开拓机会,例如,上海及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带迅猛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各跨国公司、外资公司纷纷在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等,也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同时又由于许多企业开始在不同领域中扩展业务,需求面加宽,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空间。显然,这些在不断变化中层出不穷的市场机会,要求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积极主动开拓联系,发掘新的市场信息,并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加强更广泛的推介合作。

(二)毕业生跟踪服务策略

“学校主导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一种全程服务的方式,而要持续改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必须致力于就业服务的全程化。全程服务方式是从新生入学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开始,到毕业实习的预就业再到毕业生就业后的继续跟踪服务。实施毕业生跟踪服务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了解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以便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信息反馈;二是在用人单位与学生相互适应中,学生可能存在不适应这一单位的情况,学校就业服务机构则可以指导学生再次寻找适合他的就业岗位,直至满意为止。高校实施毕业生跟踪服务策略,就如企业实施产品售后服务策略一样,不仅能增加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而且能更好地建立、维持和发展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还能从毕业生那里获得对母校更多的回报。

(三)就业推介渠道创新策略

就业推介渠道创新是保持和赢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渠道创新;二是外部渠道创新。从营销管理的视角来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谁早知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谁就可能抢先占领这块就业阵地。因此,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应组织力量,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他们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在学校内部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毕业生“营销”体系。就外部渠道的创新而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已积累不少成功经验,如每年将毕业生生源及专业资料介绍汇编成册,寄送到有关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座谈,为高校就业工作提意见和要求;主动出击,深入到企业中了解需求态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开拓非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以就业实习市场的开发为突破口,从而增加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就业机会。此外,充分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就业信息资源,共同推荐毕业生亦不失为一种渠道选择。

第五篇:探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证研究现状综述论文

摘要: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扩张而出现的,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探讨或研究纷至沓来。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研究

一、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就业、赖德胜应用劳动力市场理论,从城乡两个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出发,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城乡劳动力的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等,其中,“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使得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其中工作接受成本与工作离开成本是次要的,主要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很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在某些城镇地区特别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他们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李琪应用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她指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使他们的就业竞争变的激烈,降低就业率;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指出,大学生对企业信息的不完全获得使得50%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利用资本有机理论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其结果是,化工、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增加,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则显的就业困难了。

刘洪银依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通过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面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市场的运行效率低下。其理论分析也依据人力资源开发、市场供求和市场失灵的不完全信息展开。

三、其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徐州工程学院院长沈超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角度分别对就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做总量失衡分析时,他首先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就业,其过程和李琪所做的分析研究是一致的;沈超利用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职业搜寻理论把大学生失业归咎于大学生的预期保留工资偏高于实际的市场平均工资,偏高的保留工资会使大学毕业生拒绝诸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导致当年就业率降低;依据筛选理论指出,毕业生提供的信号可分为强信号与弱信号。

一般而言,学历、专业、学校品牌、性别、是否党员、获奖情况以及体态相貌等都属于强信号;而工作能力、性格特征、人际交往、思想品质等属于弱信号。这便导致对弱信号有更高要求的雇主寻找合适人选的时间增加,也使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增加,在短期内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不能尽快就业。在做结构失衡研究时,作者也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人力资本的理论进行的解释,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李琪所研究仍然一致;其对人力开发理论的应用是,大学生现在为了避免将来转行所导致的专用人力资本的损失,在初次就业时往往对专业性太强的行业选择的比较慎重,使得大学生在这些行业中的就业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其他研究。

国内关于本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有:孙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文中从两类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指出大学生偏爱主流劳动力市场却不得不涌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事实,运用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其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了就业对策。李永东、张婷婷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实的二元划分以及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马金艳、李娟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供求问题》从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周世学、陈士俊和邓蓓共同撰写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从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指出,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过少,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客观现象。王厚义、黎金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需求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角度解释了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问题渐渐进入困境的原因。郝剑琴、王文奎的《强化人力资源社会配置缓解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选取了西安市2007年第一季度人才招聘会为基本样本,结合多方面进一步调查访问,通过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只有在相应的政策引导下和相关的社会服务的基础上,增进招聘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认识与沟通,协助招聘单位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帮助求职者调整择业方向,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人力资源朝向合理的社会化配置方向迈进。吴宏伟、张国栋的《人职匹配理论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以求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罗育超在他的《基于管理学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巧妙的应用管理学的归因理论,也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五、综述。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一般是以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为主,使读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有了以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所使用的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再提出对策或是政策建议。从总体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文献更是相继出现,论文和专著都呈现发展的势头,研究也开始更深入,更细致,更向实用性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一般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法,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常见的,另外,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也较多的被采用以获取一些一手的数字信息。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性的成因,尽管许多文章一致性的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或是结构失衡,可是现存的研究却鲜有直接从大学生专业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鲜有去细细的分析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象,因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就业难是一个局部问题,只不过这个局部的“面积”大了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5)。

[2]刘洪银。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06)。

[3]沈超,宋言东。我国大学生就业失衡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4]潘士元,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厉以宁。我国中长期就业理论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1981(06)。

[6]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现象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

[7]汪歙萍。上海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04)。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向三所中等规模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份调查问卷和20余个典型案例的深度访谈调查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和......

    高校师范生舞蹈教学发展与创新论文

    摘要:舞蹈课程是高校师范生的重要教学课程之一,舞蹈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舞蹈教学并不重视,使舞蹈课程无法顺利推......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研究(定稿)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 在当前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们想尽早就业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切,刚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创业难问题事关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加以解决,以保证其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研究(本站推荐)

    当下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择业、就业模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 机会,同时使毕业生的择业更自主化,但是毕业生成功就业几率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密不 可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及其教育对策的分析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探讨应从经济意识、主导价值进行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应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关注毕业生的经济需求,呵护毕......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

    调查方案 主题选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水平也越来越深入。但是,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完美一样,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深入,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与保障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与保障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事关毕业生前途和命运,为了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XX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就业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