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约瑟夫·熊彼特是上个世纪全球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青年时代的他曾经立下宏愿,要成为全欧洲最有名的骑士、最令人羡慕的恋人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彼特发现,这三个目标要全部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放弃前面两个愿望,专攻经济学研究,终于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代名家。熊彼特的成功启示我们,人生不能熊掌与鱼兼得,生命需要删繁就简。
生命是有限的旅程,要想使生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必须学会删繁就简,锁定目标,活出精彩。历史的长河中,现实的生活里,因为没有目标而致一事无成者固然很多,而因目标过多,还事事要争第一而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沽襟”的遗憾事也不少。
成功从确立目标开始,目标明确者,往往能取得更大成功,目标不明确,成功就要大打折扣。美国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对即将毕业的同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即将走上人生旅途的同学中,超过百分之二十几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百分之六十的人目标模糊,百分之十的人只有短期目标而无中长期目标,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二十五年后,这位教授再向这些同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百分之三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全部创下了辉煌的事业,成为社会名流;百分之十有短期目标的人,全部成为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其他的人因为一开始就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大多默默无闻,生活在中下层。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目标,而是不断变换目标,造成目标太多,分散了注意力,消弱了战斗力。这种人往往能力强,心气高,恨不能有千双手,同时做成千件大事,结果,由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仅难于事事如愿,还有可能因透支健康而折寿。英年早逝的陈逸飞,累倒在《理发师》的拍摄现场,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却不值得为他人效仿。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逸飞就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他在其它产业上再努力,也不能做出与其在画界相比拟的业绩来。可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缘故吧,生性好强、过于追求完美的陈先生或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明知道如此,还要绷紧了生命之弦与自己较劲,同时朝多个领域出击,连上医院的时间都舍不得拿出来,最后,影视界多了一部可有可无的《理发师》,中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名画家。
明确目标后,还需要删繁就简,抛开与目标不相干的杂念。人生在世,离不开金钱,但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追求永不满足的物欲,就会误入歧途。越是目标明确者,越能把金钱当成干事业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成功后收获的副产品,绝不会当拜金主义者,做物欲的奴隶。越是事业心强的人,越乐意过简单生活,在他们看来,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命的乐趣。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不堪,往往是因为失去平常心,把欲望看得太高,把追求不到的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无法解脱。由于在欲望上永不满足,很多自以为坐拥巨富和盛名的人,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已经被财富和虚名所左右,失去了生命的灵性。所以,不管是贫是富,位卑还是显达,我们都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感谢上苍既给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们懂得什么叫珍惜,同时,也感谢上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能到达的空间,使我们学会放弃,懂得删繁就简的基本道理。
第二篇:生命需要的是什么美文
利奥·罗斯顿是美国最胖的好莱坞影星,腰围6.2英尺,体重381磅。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挽回他的生命。
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
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进来。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来。
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5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
苏格兰乡下有一栋别墅,是他10年前买下的,他在那儿住了下来。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
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
不知记者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总之,在当时的媒体上没找到与此有关的报道。
后来我在默尔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第三篇:删繁就简轻松练笔
删繁就简轻松练笔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课程不再是单纯地教课文,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而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因此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抓住一个“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句子、做标注、写感受,体会李时珍师徒两人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品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抓住一下三段文字体会。
段一: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在理解这段话时,学生抓住“断垣残壁”“到处是灰尘”“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出寺庙的破败、荒凉、简直不能住人,体会李时珍师徒的生活之苦。
段二:“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在理解这段话时,引导学生围绕“长年累月”“奔波”联系前文体会李时珍师徒衣食住行的艰苦。从而感悟虽然生活如此艰苦,但李时珍为了万民得福,不怕吃苦。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好这段话。为了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丰满,更鲜活,也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我在这一环节适时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边想象,边练习说话:
填空:
1、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依然在悬崖峭壁上察访药材,他想:____________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就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________________
4、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_____________
学生想象情境,边练习说话,人物形象自然就在他们心中丰满起来了,这是在引导他们读李时珍说的话,学生就读得更有滋有味了。
段三: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学生理解这段话时,引导他们抓住“端详”“嚼嚼”等词语体会李时珍为了万民严谨认真的品质。
这样,长长的一篇课文,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三段文字品读感悟,使学生获得了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时我再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在学生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后,我适时出示小练笔: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几个写一段话,描述夜晚的景色。(可以是你家小区的,也可以是学校的,还可以是乡村的……)
夜幕降临隐隐约约飞鸟归林
轮廓皎洁大好月色晓行夜宿
这样,短短40分钟,我不仅引导学生品读了文本,而且轻松完成了小练笔,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第四篇:删繁就简学古诗文
删繁就简、学生轻松掌握古诗文阅读难点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古诗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初中生在经过小学的初步接触后正式系统地学习古诗文,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及阅读文言文感觉非常难,教学中怎样化难为简,让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平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竭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文言文阅读
一、充分预习
文言文由于其年代久远,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再加上初中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薄弱,所以充分地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基本要求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当然这可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但对于学生的自学很有帮助,应坚持之。
二、讲解清楚、准确无误
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辅之以必要地指导。该讲的东西一定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明白,不可模凌两可。
首先,文言文教学,正音非常必要。教师领读或范读时,一定要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僻字和多音字。
其次,在字词方面,对于重点的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等)及常用的虚词(之、乎、者、也等)一定要讲清,并及时归纳总结。
再次,一些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文言中常用而现代文很少用的一些修辞或句式(顶真、互文)等都要讲透,让学生明白古今的区别。特别是古今意义有差别但差别不大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不可含糊。
此外,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内容的学习,主要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及其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等深究。
三、及时总结,复习
讲完课文以后,一定要安排学生进行适度的练习,予以巩固,同时要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下面谈谈我是如何上《孙权劝学》这一课的。
(一)上课的前一天,安排同学们预习,布臵的预习任务是:阅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用现代汉语解释课文。
(二)讲课时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的。
导入:本文故事性较强,同学们对三国人物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自身特点,往往是一知半解,为此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对孙权、吕蒙和鲁肃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吕蒙的前后经历也稍作解释。并设计了以下导语: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国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之信赖。可是有谁知道,此人初为将时,却大字不识几个,后听从孙权劝告,方始读书,并令鲁萧刮目相看,这其中具体经过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孙权劝学》,也许你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讲课:讲课时以朗读贯穿始终,先是教师范读,读出语音、停顿和语气,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有所借鉴。接下来指导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课文。同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改变他们对照着翻译书翻译的坏习惯,我把课文投影在幻灯片上,同时用另外一种颜色标出重点的字词,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一任务主要是由学生自已完成。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对于他们所疏露的而又易于出错的地方,又单独拿出来重点讲解。在串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在讲《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抓往了以对话为主的写作特点、并运用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的生格特点等。在有了上面的理解之后,鼓励学生运用美读法来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个性。最后我觉得学习文言文除了让学生掌握古代的字词,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以外,重点是通过学习古代的东西为他们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在本文中孙权以现身说法对吕蒙“以军中多务”为由不想读书的有力反驳,对他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于是抓住这一点,引导同学们明白:只要想学习,时间总是有的。同时借用了鲁讯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有的。启发同学们:不为偷懒散措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此外,抓住鲁肃对吕蒙的刮目相看,让学生来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让他们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习惯。明白知识让人自信,自信羸得尊重的道理。
(三)指导学生写感想
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我引导同学们比较第一单元的《伤仲永》,布臵以下一道作业题:昔日的吴下阿蒙,听从孙权劝告,认真读书,换来鲁肃的刮目相看这时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神童方仲永五岁即能赋诗,但由于其父“不使学”,从而最终“泯然众人”,比较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周记,谈谈你的想法。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第五篇:生命美文
无法轻易的形容生命,因为生命的涵盖面实在是太广。任何的描述都显得自讨苦吃,于是生命这个话题就变的无比的严肃起来。
即使是这样,生命的孱弱却无法掩饰,因为那是流动的生命,带着讯号,同时时刻敲击着我们脆弱的心房,即使信号可能只是来源于小小的一个生命体,但是却足以让我们的心撼动,同时对于生命的一切都顿时变的哑口无言。
阳台上的那盆小小的芦荟,前段时间还在精神的面对了太阳,健健康康的呢,可是……
不可否认,这是我的疏忽,明明知道,冬天的气温对于它们是致命的,但是却还是忘记将它们摆进室内来。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两盆芦荟早就冻的极其严重了。叶子早已没有任何的精神,颜色也不再是以前鲜艳的翠绿色,显出那种冻黄色,即使是手摸上去的感觉依然饱满,但是却明白的了解,它,在这寒风中,早就冻伤了。
不只是两盆小小的生命了,它们根部蒂生的那些刚冒出泥土的小叶芽,也连同着我的粗心,一起折服在了07的寒冬。
没有任何的感觉是不现实的,心中涌动的是莫名的遗憾,对于芦荟,对于它们所承载着的小小的生命,对于我原可以避免的过失……
我也知道很多的过失能够完美的补救,但是偏偏更多的东西是难以去挽回,亦如生命。当我想到要好好的挽救的时候,才发现生命是如此的孱弱,而此时我们的动作是那样的无力而苍白。
芦荟放回来两天了,可是却没有任何的转变,我将它们静静的放在玻璃门内,水分充足,对着阳光,没有任何的寒风,可是,为什么我的内心却没有了任何的信心?还渐渐的想到了去年那盆粗壮的芦荟同样的情景,很害怕这两盆遭遇同样的,春天到的时候盆子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当它们在阳台上经历酷暑的时候,我可以忘记给它们浇水。下雨的时候,可以让它们在外面尽情的冲刷,但是当小小的生命即将离去,却那样的舍不得。受苦受难的日子,没有什么,即使是苟延残喘,但是终归是活着的,但是生命一旦要消失,一切就变得那样的悲壮,即使在我看来就是这样,并且也是无可避免。
生命的确无比的孱弱,即使我想去狠狠的狡辩,但是发现其实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思想转了很远很久的一个圈,仍然是要回到原点,生命还是一如既往的柔弱,只是面对这份孱弱,我们连去狡辩和倔强的理由都缺失了,哑口中、漠漠中生命之灯就渐渐的熄灭。
我们这些看着的人,无奈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