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理念及机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析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理念及机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析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理念及机制论文》。

第一篇:论析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理念及机制论文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改革应借整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机制,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体现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促进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应用和完善薪酬管理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的热情,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本管理;绩效考评;薪酬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高校人事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力资源逐渐成为现代高校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高校人事管理应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机制,以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

1树立人本管理的新理念,体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被看作事业单位,它与政府的关系是行政隶属关系,由政府集中管理并控制人事管理制度,教师的个人身份较为固定。这样,在客观上使得教师形成了僵化的生活方式,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其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强调和借鉴人本管理的理念,并将它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基本理论,寻找适合自身的方法。

(1)借鉴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将人本管理的理念落到实处教授治校的核心就是在大学的管理事物中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即依靠教师力量办学。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的教师充分享有身份保障和社会地位,实行教师终身制。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防止各种政治因素对学校行政的干扰。所以在学术领域,教师有很大的发言权。

(2)借鉴管理学中“顾客意识”这一理念,体现人本管理的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顾客意识”逐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推行。对高校来讲,顾客主要有两种: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卞要指的是高校教师,外部顾客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借鉴这一理念不仅有

利于高校人事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的顺利推行,而且会迫使高校关注学生、教师及家长的需要,使高校的决策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展开,并以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作为高校管理的标准之一。

2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促进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绩效考核的概念,就是对人与事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有目的地对日常工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绩效考核一方面为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另一方面使员工加深对自身职责和目标的深入了解。对于学校而言,组织的战略目标被分解在教职工身上,他们的工作成绩会影响学校的整体业绩,而学校的管理水平又直接对教师的工作业绩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把考核双方作为利益和责任的共同体,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和进步,并使奖励与其绩效挂钩,由此增强激励导向作用。最终达到共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绩效考核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考评阶段、总结阶段。

(1)在准备阶段,高校须明确四个问题,即考评的参与考评方法、如何衡量和评价绩效、怎样组织实施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掌握收集信息,即考评者应定期和不定期地采集和存贮相关信息,以便为下一阶段的考评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2)考评阶段是绩效管理的重心和核心。这一阶段须明确影响考评准确性的原因,建立教职工绩效评审系统和申述系统,进行绩效反馈并对绩效考核表格进行检验。绩效反馈是考评阶段比较重要的一环,不可丢弃,反馈时常采用面谈的方法,但面谈时应注意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3),总结阶段是绩效管理循环期将结束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内容有:对学校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对被考评者、考评者全面全过程的诊断等。

3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活力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制度受政府主导,其薪酬结构采取的是职务等级制度,由固定的国家基本工资与可变津贴组成。职务等级工资为工资中的固定部分,根据教师的工作能力、贡献、工作年龄等,将职务等级划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个级别。可变津贴由政府特殊津贴、岗位津贴、教学劳务工资等构成,教师的岗位津贴和教学劳务工资为可变津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存在着按身份分配的不合理做法,对教师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在这方面,美国高校薪酬制度可作借鉴。美国各院校都规定了各类教师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教师的职位、学位、教学水平、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任职年限是确定其实际工资的主要依据,教师的职位随职业的晋升而升高。同时,教师的工资每年随物价的上涨而调整,这部分工资称为自动增加工资。对于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院校也会增加其工资,这部分工资称为激励工资或奖励工资。

简而言之,现今我国高校在薪酬福利管理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按身份分配的做法,转向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按岗位分配的原则,合理确定岗位工资,从而达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的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

第二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解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在高校的人事管理中,并且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管理方面上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人事管理的顺利开展,在信息管理方面上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完美转型。但在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对其系统还不够完善,技术人才的培训还不够成熟,人事管理的诸多细节存在着不足,人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此,我们在本文中提出对其建设的对策进行进一步加强,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世纪的今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悄然融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地改进。目前很多高校都已逐渐步入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但在系统的不完善的情况下还需改进与创新,所以需要过硬的现代网络技术,才能在人事管理方面有一定的提升,使其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更好地去服务。长此以往,信息技术引入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会更好地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稳妥的进行下去[1]。

一、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规定的信息化标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一般包括六个部分:(1)用户管理系统:系统可建立多个账号,每个部门都可使用该系统,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部门的操作权限和范围,实现了业务的分工和管理。(2)人事管理子系统,主要是人事管理人员所用的系统,主要是用于组织机构,人员的管理对人员的信息的编辑,年终考核测评信息等。(3)劳资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资的核算,退休离职手续办理等的应用。(4)职称管理子系统,是处理人事处职称办人员的系统,同时也用于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5)师资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人才工程,基金资助等方面。(6)院系级人事管理系统,用于基本的人事管理工作[2]。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1)促进人事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比较复杂,且工作量大,准确率也不高。我们通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减轻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对数据和信息会有一个合理的分析,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2)促进人事管理工作的流程的规范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完场,在操作上准确性达不到规范的程度。招聘一些人事管理的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达到一定的培训要求即可上岗,通过管理系统的运作会促进各项流程的优化。(3)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高校引入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人员方面会使其操作与运作更方便,各个部门查询相关的信息也很省时省力[3]。

三、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重建设轻维护,信息化观念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足

高校对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了解还不是特别成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重建设轻维护”对软件功能的了解甚少,对其功能的了解也比较少,导致运行水平不高,很难处理人事管理的工作。

(2)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科学管理制度缺乏

人事管理人员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直接执行者。管理人员的水平素养和人事管理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管理人员往往对数据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以及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四、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因此我们有必要解决其弊端,实现信息的动态维护。

(一)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1)做好基础数据建设:相关人员应整理并收集好各类信息库的数据,以便很好地纳入计算机自动管理做准备工作。(2)建立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经常占用管理工作的部门,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它们引入计算机系统当中,以便人事管理人员可以很好地处理日常的人事工作。(3)规范人事管理的业务流程。人事管理系统可将具体职位细分,并将其优化,进而体现在系统当中。之后在各个系统中可满足日常现代化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网络化。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经费问题。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对其进行优化,这就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投入对设备的改进与优化有很大的联系。(2)技术问题。技术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技术的改进与更新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与推进作用,相关的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去更新其软件程序。(3)管理问题。管理对于信息化建设也是重要的部分,管理设施的使用就会出现问题,我们要对它每隔一定的时间段进行相关的维护与管理。如对资源以及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三)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处理的关系

(1)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关系。管理系统一般都要服务于校园网,所以确定硬件配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配置与软件使用,才能使管路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行下去。(2)建设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稳定地发展下去,我们就要有规范的管理,使信息技术科学化,制度化,规范的管理才能使其建设发展下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作人员也是一个很大的调动与培训。对于这次重要的变革,我们要以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管理方面上要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合理而又有效的建议,使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怀军,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版),2000,2(3):65-67.[2]许青松,沈锡臣,佟秋利.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增刊),2002,(3):45-48.[3]乔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106-108.

第三篇:概析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

概析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

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是指以程序性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固化制度、优化流程、细化责任、强化监控等手段,力求使权限法定化、责任明细化、风险具体化、行为规范化。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防控廉政风险保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引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腐败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是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校廉政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生员工数量、资产购置和基建投资规模、学校经费总量都呈高速增长趋势。仅就天津市学校基本建设一项统计,2007 年至2009 年,市教委投资施工项目累计达114 个,施工建筑面积734.21 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达53.72 亿元。高校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在人、财、物方面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高校与市场的经济接触越来越紧密,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高校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如果对形势分析判断不准,监督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就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漏洞和盲点,产生廉政风险,从而酿成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

2010 年初,课题组对天津市20 所高校1979 名师生员工进行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物资设备采购、资金管理是群众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问题最突出的风险点,部分被调查者还特别指出,高校新校区的大规模投资、基建、招标、采购存在着发生腐败问题的隐患。

据此,我们认为,廉政风险普遍存在于高校各项权力运行、资源管理的岗位和环节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设备采购、招投标、招生考试、医药购销、公款出国(境)考察、后勤服务、学生体检以及教师课时费、学生经费发放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更是需要重点监控的廉政风险点。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作,只有积极构建以程序性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将廉政风险的内控机制应用到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使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得到体现,才能不断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而构建有效管用的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遵照相应的工作原则。总结天津的调研情况来看,这一机制的目标主要应包括: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立足源头预防,着眼权力监督,注重风险防范,规范岗位行为,不断强化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化解廉政风险,减少高校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规范高校各项具体业务管理,达到发现问题更及时,弥补失误更迅速,责任追究更到位的综合效果。

在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中,还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是制度为先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要以完善务实、高效、科学的防范腐败的管理体系为目标,梳理整合现有的措施和制度,使制度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风险识别、查找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管理漏洞与缺陷,立足创新,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既注重实体要求,又注重程序规范;既注重正面要求,又注重责任追究,构建起“内控管理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人员考核有依据”的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机制。

其次是流程衔接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旨在以程序性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规范高校业务管理流程。在各类流程中,强调决策、执行、监督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构建高校资金监管工作内部控制系统。系统内各环节横向、纵向紧密衔接,不可逾越,并且流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应留存清晰的“痕迹”记载。

再次是清权确权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鉴于腐败是公权力异化,直接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以岗谋利。具体到高校实际,就是将高校人、财、物权力集中的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内控范畴,通过清权确权、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监督措施等手段,探索制度管用、监督到位的内控机制。

最后还有控程控点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是制定和规范高校业务管理工作流程。在业务管理流程的制定中,一是注重体现全程性,即流程涵盖该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操作流程和监督流程并行的两条主线;二是注重体现针对性,即对操作流程中易于发生问题的环节和部位设置为内部控制点,加强对内部控制点的监督力度;三是注重体现可操作性,即在内部控制点上,做到“一事一申请,处处留痕迹”,做到内控点责任人可寻、内控事项可查、内控责任问题可追。四是注重体现违规叫停的功能,即在业务流程中,监督部门对于违反程序的行为一经发现要立即叫停、不签署任何审核意见,同时向相关领导汇报。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标准要求

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核心是决策执行过程的程序化,基本模式是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执行程序、明确监督责任和强化“痕迹记载”,即“三明确一记载”。以下将围绕高校资金运行为主线,选取高校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物资设备招标采购、修缮工程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二级学院经费使用管理、高校创收资金管理等7 项业务工作领域,说明以规范工作流程为手段,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工作标准要求: 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工作职责。在确定高校管理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清楚地标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该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执行权限、工作内容等要素信息,责任部门或人员必须按照制度及流程规定行使权力,完成任务。如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流程设计时,天津市明确规定了经费申请单位、财务处、审计处、校长办公室、主管校领导、校长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和权限,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既不能在岗位上不作为,也不能逾越规定的权力。

明确决策执行的具体环节。在制定程序性制度及其工作流程时,各决策和执行环节必须单向紧密连接,不可逾越。根据各项业务工作的需要,设计制定各自符合规定、手续完备的流程体系。如在制定高校物资设备招标采购流程时,仅经市政采办审核允许后校内自行招标一种类型,天津市就设置了编制招标文件、申报评审专家、接受投标书、封标资质审查、评标、确认评标结果、中标通知、拟订合同、签订合同、拨付款、验收转固、尾款结算等12 个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纵向联系,任何一个环节步骤都不可逾越。

明确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手段。实时监督是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运转的保证,也是流程设计的主要思路。在决策和执行的每一节点,都要设计监督环节,且明确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手段。监督部门既要监督决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的要求,也要负责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某一项执行内容没有通过监督部门的审验,则无法进行下一个执行环节。如在高校创收资金内控管理中,天津市规定各学校纪委、审计处、监察室以及学校收费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监督方全程监督创收资金的获取及流转使用。审计部门全程负责银行对账单审签以及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对教育收费制度执行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学校收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听取各创收单位教育收费情况汇报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向上级部门报送本单位教育收费情况报告。

明确决策执行全过程留有“痕迹”。在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业务流程设计上,“痕迹”记载至关重要。在各个内控点的申请、审核或审批过程中,杜绝使用口头通知、口头请示、口头回复等方式,应使用和留存审批执行事项的往来文档,手写签字同时记载明确的时间,“谁履职、谁签字、谁负责”。由于在内部控制点上递进式的层层监控,即使出现了某一内控点上的执行或监督缺失,也会在下一个控制点上被发现,从而保证了监督工作的连续性,并为出现问题后的责任追究提供了第一手证据。如在高校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流程设计上,天津市制定了配合各执行环节的14 张表格,每一张表格、每一项操作均要求相关人员签字认可。缺少前一个执行或监督步骤的“痕迹”记载,后续操作环节应发现并立即停止项目执行,若后续环节责任人逾越流程违规操作,将被一并追究责任。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是对高校现有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延伸,通过建立内控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这次调研侧重围绕与高校资金管理有关的廉政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与其他一些领域的问题没有涉及,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工作深度和广度。

第四篇: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植物保护学院王 涛学号:***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感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仍然是以课程学习为主。本学期,我们依然学习了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今年是教育部在我校等几所高校试点,进行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将原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且试点高校的公共政治课课时将被压缩,没有正式的教材、大纲,全部自行探索教学方案。有幸作为第一批改革实践的学生,聆听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跃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讲授。学完这门课程我感触良多。

首先我感觉本次课改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制定出比较合理详细的教学方案,老师自主探索、设计讲授内容和课件。

2、老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和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上课时张弛有度,联系实际案例为我们开拓视野。

当然从课程本身和课堂教学来说,还有一些问题:

1、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重复,合理性欠佳。

绝大多数高校针对硕士研究生目前普遍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只有两门:“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学校按照教育部课改计划,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大的改革,但这一改使讲授的内容更局限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课程主要内容主要从讲授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另外,我们的课程的“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分别同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径济与政治”之间有交叉重复的问题,有些内容重复还较多。

2、课件制作过于单调,不吸引学生。

现在上课的手段虽比本科阶段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很大改善,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本次上课所使用的PPT课件可能是临时制作,时间不足。课件背景单一,而且页面密密麻麻全是同一颜色的文字。这样的课件,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也吸引不了学生,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兴趣去看。课堂上看起来没有一点气氛,感觉比较粗糙和乏味。

3、上课单纯讲授,与学生互动不够。

本学期12次课程教学,都是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整整一上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可是下边学生都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看英语、小说,甚至睡觉。根本没有参与教学实践。好像上课脱离了学生或者老师都可以进行似的。

我觉得本学期研究生政治课改革实践效果不怎么好。深入分析上述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东西方文化在社会激烈碰撞,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我们都是80后,思想前卫,自主性强,通过网路更多的了解到社会的黑暗面,这些都在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看法,动摇我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更主要的是我们对理论有着自己的思考,有探讨和交流的欲望。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对这些研究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吹嘘社会主义如何如何的好,教学内容不与研究生的实际相符合,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选择对抗。作为主体,他们有主体的表达欲望,希望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其次,我们的知识结构建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理工科学生日趋务实,在其知识结构建构中突出表现为重科技轻人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及心理卫生等综合知识的学习。理工类硕士生把专业课和英语课看得很重,而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重视。还有些学生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误解,对这一理论的可信性发生了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风行一时的标语和口号,因而对政治理论缺乏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学方式不合适,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媒介。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以授课为主;教学内容单一,以本科的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为扩展;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单一,只是几张充满文字的幻灯片,没有视频或者图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所有这些问题都让研究生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严重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难以为继,或者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鸡肋。个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改进:

第一:课程内容设置避免与本科时期的重复,要体现时代性和世界性。我们从中学到大学本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知道学习了多少遍,都只是涉及中国的建设和改革的内容,让甚至产生厌恶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应与时代紧密相联,与世界密切相关。研究生政治理论

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眼光、世界性眼光,有世界性胸怀。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情况下,要共建和谐世界。要充分吸取中国历史上片面强调民族主义而导致的闭关锁国的经验教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民族国家走向世界,位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以融人世界为前提,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件。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而且我们学校也有这个条件,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件。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更吸引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同时老师也不必过多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内容。第三:改进教学方式,尝试与学生互动。传统的满堂灌被再一次证明不受学生欢迎,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今天的研究生政治课不应该以教授为主,而应该采取互动讨论,老师按照教学计划设定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的成果,老师从旁引导。采取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和举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自学、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针对研究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由学生主讲某—专题,采取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方法,实现专题教学目标。

这是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和想法。当然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希望老师认真考虑我们的感受和改进建议,在给文科生带这门课程进行尝试。共同将我校作为一个政治课程改革成功的试点。

第五篇:论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 作者:赵淑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就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档案管理;业务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271.6

[文献标识码]A

下载论析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理念及机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析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的理念及机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新时期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

    新时期高校基层工会工作探析论文

    新时期高校基层工会工作探析论文 新时期高校基层工会工作探析论文 【摘 要】 本文阐释了新时期高校基层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从完善制度、以人为本、创新活动、贴近职工、关心职......

    论新时期的班级管理论文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也有过挫败感。但这也让我越来越坚信,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刚工作时,一直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教育学......

    论新时期消防官兵职业信仰培塑机制

    论新时期消防官兵职业信仰培塑机制 有了信仰,才有活的灵魂;丧失信念,堤坝就会崩溃。习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用“总开关”“精神上的‘钙’”“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革命理想......

    教育督导的行为准则论析论文

    [摘要]行为准则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教育督导行为准则是人们在教育督导实践中对督导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于指导教育督导实践的基本原理。只有坚持教育督导的方向性、全......

    论新时期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建设

    论新时期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建设彭巧胤(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四川乐山614000)【摘要】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有必要建立一支非干部编制的学生组织,参与学校各级学生......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合集]

    摘要: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方法、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体育文化作为体育的精神载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体育教学想......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探究论文(共5篇)

    摘要:人才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优秀的人才对国家的未来产生长久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的繁荣兴旺,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实行人才扩招政策,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办学层次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