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梅岭三章》教案设计[精选]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
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
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
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暝目激励战斗
追溯参加革命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第二篇: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解: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
(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小序:
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虑:估计,担心。得:能。得诗:作诗。旋:不久。第一章:
意如何:想什么。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第二章: 南国:南方 烽烟:战争,战火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
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典故:取义成仁
1.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细读深入探究
(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 设问
(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1)、“烽烟”是什么意思?(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1)、借喻 用典
(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
(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1)七言绝句
(2)uo an ua(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理想。前呼后应 “意如何?”“今日事”。
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品读升华
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联想拓展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六、布置作业 归纳练习
下边的词语,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属于什么修辞方法? 旌旗:原是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首诗里指代军队。阎罗:是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蒋介石。烽烟: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战争。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1.面对死亡,回顾创业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革命。2.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3.表示甘为正义牺牲,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必将实现。指出这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第三篇: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教学难点
比较借代与借喻的异同。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大家看大屏幕。(PPT1)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板题。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请大家齐读课题。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请大家再读课题。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要想读懂这组诗,咱必须知人论诗,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大家先仔细看一遍。(PPT2)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过渡:这就是本组诗的写作背景。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生通读全诗。检查预习。(见PPT3)谁能把这些字词读准确?个别读,齐读。
2、谁愿意把全诗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3、师范读。同学们已经达到了我的要求。老师给大家范读全诗,请大家听清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在刚才的朗读中,你听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了吗?(豪迈、大气、乐观„„)
4、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要求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朗诵指导再读全诗,把自己对整首词的感悟读出来,读的时候好好揣摩一下。
生自由读。齐读。
5、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男生读。(适时评价)
6、指导读好重点词句。
这位同学读得更大气。不过,有些地方我们还可以再品味一下。比如“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设问,要统领全诗,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我们要读出那种豪迈的感情来。我们一起试试看。生读。
7、分角色读。
刚才我们把全诗的重点词句又品味了一下,通过大家的读和一些理解,老师也心潮澎湃,想要和大家一块再读一遍。我们简单地分一下角色。老师读一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大家齐读小序。第一首中首句我来读,后面三句齐读。第二首中,前两句齐读,后两句请那位男生先领读全班再齐读。第三首,前两句齐读,后两句我来领读,全班齐读。都清楚了吗?好,我们开始。
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大家给自己掌声鼓励。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通过多遍的朗读,大家一定对诗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老师有几个问题: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 虑不得脱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生齐读小序部分。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板书:生死不渝 誓战到底)
这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板书:勉励战友 切盼解放)(3)解读第三章: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板书:信念坚定 不怕牺牲)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 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四、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这三首诗语言准确、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谈。
2、陈毅诗句“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与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表达方式和抒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在表达方式上,陈诗重描写,陆诗重叙述。
在抒情方面,陈诗壮而不悲,勉励战友捷报告慰;陆诗壮中有悲,有无能为力的伤感。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飞” 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飘”,显得缓慢。
4、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借喻:“**”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敌人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借代与借喻比较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小结:郭沫若评价陈毅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元帅以其崇高的思想、炽热的情怀、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过人的文采证明了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望尘莫及。
五、总结全诗,升华感情
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博学多才,文武两全; 光明磊落,刚毅如山; 胸襟坦荡,仗义执言;宽厚仁慈,伟人风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为祖国,为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怀敬意,满腔自信,再次朗读英雄诗篇,聆听教诲,激发斗志,锤炼品格!
六、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背诵《梅岭三章》
2、比较《别云间》与《梅岭三章》异同
3、完成《我眼中的陈毅元帅》的小作文(选做)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回首平生:生死不渝 誓战到底
面对当日:勉励战友 切盼解放
展望未来:信念坚定 不怕牺牲
第四篇:《梅岭三章》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3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教学重点]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教学难点] 1.修辞手法中借代与借喻的异同。[教学安排] 1.安排一课时。
2.利用幻灯片、教学录象等媒体手段。[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由红军1934年10月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课文。其中讲清陈毅同志留在老区坚持打游击等事情。
2.解题⑴、三章:三首
⑵、梅岭:梅岭山脉的两座山。3.读准写准下列字词:
丛莽()旌旗()涯()当纸钱()应有涯()4.应重点理解的词语
旌旗烽烟血雨腥风取义成仁 5..教师范读课文
⑴、注意体会三首诗有何不同。⑵、划出押韵的字。(多、罗,押uo韵;年、悬、钱押an韵;家、涯、花押a韵)⑶、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和结构。.6.学生齐诵课文梳理结构和内容。内容: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7.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
⑴、开头设问句的作用:总领全诗,三首诗都是对这设问的回答。⑵、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及其作用: ①去: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②招:有声势,有号召力。
③斩: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力度强,速度快。④多: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希望。
⑤飞:轻快、欢欣,想象胜利喜讯来得又多又快。
⑥应、遍:预言,坚信反动派一定失败,共产主义必将在全球实现。⑶、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作分析。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⑷、本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设问: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②、借代:旌旗十万斩阎罗(代指部队)南国烽烟正十年(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 争。)
③、借喻:血雨腥风应有涯(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人间遍种**(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⑸、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的各自的侧重 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⑹、现实、想象、理想的完美结合。
1.现实: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
2.想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捷报飞来当纸钱 3.理想:人间遍种**
8.学生齐读课文,直至背诵课文 9.学生背诵课文,并能默写课文。10.布置作业:
⑴、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⑵、将小序改写成语体文。11.板书: 时间内容精神
第一首: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第三首: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五篇:梅岭三章教案(两课时)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学习作者写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章构思技巧,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
悬(xuan)
当纸钱(dang)
应有涯(ying)(ya)
遍种(zhong)
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 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 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 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 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简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 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 革命精神?
内容概括
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
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魂,继续战斗。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
解放的革命精神。作战,以胜利报告慰死者。
第三章 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
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
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诗词中的生字词
(二)继续讲新课: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 “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2、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 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是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 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3、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 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 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4、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 “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 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 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 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 象深刻。
(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全文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 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 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 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 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一和二。、默写这三首诗。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