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春在那嘎达散文
是青岛的四月天温度低,还是我要感冒呢,这一上午就是觉得冷。刚才路过一个学校,正赶上放学时间,看到校园门前接孩子的家长,就走过去打听了一下,附近哪家面馆好吃不贵还卫生的,大家一致推荐,江西路上的“郎前牛肉面”。
可能是看到放学的孩子,使我思念女儿的心加重的缘故,走到面馆门前又不饿了!
我告诉你:“伊春在那嘎达。”随着一声吼叫,传来了厮打和桌椅的响声;要不是因为听到伊春两个字,我就不会走进那个面馆,也不会有我们现在这个安稳如山的司机——顺子。
哧鳞(肆意嚣张)、哧鳞、哧鳞那;大离巴(太离谱)、大离巴……我走进面馆,迎接我的老板,不停地念叨这哧鳞和大离巴,只见一个穿着黄色衣服的男子,被一个穿着灰色T恤黑色裤子的人按在桌子上,问着知道了吗?知道了吗?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大声喊了出来:“伊春的老乡你好吗?”
“好着哪,姐姐。”
“好着,赶紧把人给我放开,陪我一起吃面。”
“老板再加一碗面,姐您要微辣还是辣?”
“微辣。”
“混小子赶紧和我说说,为啥打人?”
“那厮问我哪的人?我说伊春的,他说伊春在哪嘎达?还是说通车吗?有路吗?我是越听越生气,看着他不说话;他奶奶个熊的,他还说起没完了,我这两个月在这已经憋得够烦的了;就忍不住想削他一顿解解气。其实,我抓起他按到那里就后悔了,哈哈,正在琢磨咋下台阶时,姐姐如天使一般降临了,嘿嘿。”这时,老板端来了一碗面,我说你都吃了吧,姐姐不饿;他看都没看我,就端到自己面前,唏里呼噜地就吃了起来;不知道为啥,我看着他吃面的情形,泪自然流了下来……
我付了两碗面钱,和顺子一起走出了面馆,他说姐姐您在哪里上班,需不需要人手啊,我就剩不到二十元钱了,住火车站呢。您真是伊春人啊?此时,我们才想到互相问询对方,也才看清对方的样子,顺子尴尬地望着我,我这时才看清,他是一个英俊的大男孩,虽然个子不高,却非常结实,明朗坚定的眼神,透着真诚和正义!
顺子爸爸的糖尿病,到了身体溃烂的程度,他刚刚读到高二,就不读书出来打工了。我把他带到公司的办事处,交给了当时的开车司机老杨,给他打下手,顺子非常聪明……后来他接替了退休的老杨;后来因为他打的那个小青岛,给公司带来了一大单生意;后来他娶了我老师的侄女;后来顺子和小青岛都叫我阿姨!
第二篇:嘎达梅林教案
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教案
洪合镇中心小小学
赵梦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过程与方法: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运用骑马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了解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乐曲主题出现的次数,每一次的速度,音区,音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1.随着乐曲走进教室。
2.今天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请大家欣赏,老师的这段蒙族舞好看吗? 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注意到音乐,有没有人能哼唱一下?一点点也行。教师边哼唱边舞蹈。出示简谱,一起唱一唱。简单介绍蒙族,蒙族人居住在大草原上,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平时喜欢骑马,射箭,摔跤,有着一个传统的节日叫那达慕大会。蒙族人非常喜欢马,人人都会骑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甚至乐器都跟马有关,蒙族有一样非常著名的乐器叫马头琴,介绍马头琴和马头琴的传说。
3.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蒙族,来听一听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嘎达梅林》,找一找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刚才我们唱的这段主题音乐?三次。教师在每次出现主题音乐的时候就用不同动作来表现
4.分段聆听,说一说每一段的速度,音区,音色。次数 音区 音色 速度 形象 1 低 深沉浑厚 中速稍慢 沉稳 2 高 明亮 中速 高大英勇 3 中 饱满 中速稍快 大无畏
第一遍:用脚步表现,第二遍:用手部动作表现,第三遍:肩部动作表现
仔细聆听第三次主题音乐,运用了什么伴奏乐器?鼓,古时候用鼓来鼓舞士兵出征打仗,这一乐段表现嘎达梅林与他的起义兵们在沙场征战。
5.听完乐曲,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嘎达梅林到底是什么意思?介绍人物和生平事迹。6.乐曲表现了嘎达梅林怎样的英雄形象?沉稳,高大英勇,大无畏 7.在嘎达梅林起义的誓词中这样说道:祖先给我们留下这片草原,我们不能给后代留下沙漠。而如今北方的沙尘天气越来越严重,起因就是草原森林的退化,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嘎达梅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8.最后请大家随着音乐,伴着动作表演。
第三篇:嘎达梅林说课稿
《嘎达梅林》说课稿
新亚洲学校
魏荣
乐曲简析:《嘎达梅林》是由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所创作的一部交响诗,奏鸣曲式,交响诗中的几个音乐主题均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嘎达梅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教材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中的欣赏曲目,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全曲欣赏,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交响曲的特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着重于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教学目标:
1.学生学唱并分辨乐曲中的几个音乐主题,领会每个主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2.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演唱并分辨作品中的几个音乐主题,领会每个主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教学难点: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受到他们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积累等条件的限制,对交响曲的接触非常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从心理上正逐渐接受这样一种大篇幅的音乐体裁形式,但欣赏过程中仍旧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
说教法:
1.主体性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体验、欣赏、分析音乐。
2.情景创设法: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将用到这种方法,通过嘎达梅林的故事使学生能对乐曲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3.分段欣赏法:本乐曲篇幅较大,全长十七分钟,因此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逐一突破每一段的难点,4.对比欣赏法:《嘎达梅林》的几个音乐主题形象鲜明,我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对比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堂课采用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互动交流,节奏模仿、旋律模唱、音乐情境体验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音乐主题的学习和分段欣赏这几个部分。首先,我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民歌《嘎达梅林》。
1、播放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视频并提问:(1)歌曲的旋律、风格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
(2)这是描写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嘎达梅林的故事,使学生先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为交响诗的学习做好铺垫、2、教师教唱歌曲旋律,并提问:你能找出歌曲中出现得最多的两个音吗? 设计意图:通过教唱使学生能熟悉歌曲的旋律,并通过找出歌曲中心音的方式来理解交响诗音调的创作来源。
过渡语:悠扬的歌声,感人的故事,激发了作曲家辛沪光的创作热情,在1956年交响诗《嘎达梅林》诞生了。(一句话简单介绍乐曲的作者和创作时间)
呈示部
1、让学生听3段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要求他们将听到的音乐和下方给出的图片对应起来,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主题,并对每个主题的风格特征做出判断。)
2、听草原主题并提问:它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你能听出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吗?
草原主题的曲调特征:具有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听到音乐后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对乐器的音色及它所适于表现的音乐形象有所了解。方法:主体性教学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无法听出演奏的乐器,教师可先采用启发法后采用讲授法对乐器做出介绍。
3、听恶势力主题并提问:(1)幽静的音乐突然被刺耳的音响打破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2)对比前一个主题,作曲家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等方面分析)
曲调特征:变化音所带来的不协和音响营造了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再加上强的力度和宏大的铜管乐器的音响,描写王爷军阀的邪恶势力就这样产生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刻画音乐形象上的作用。
4、听斗争主题并提问,听!什么吹响了?那是什么信号?它的音乐旋律线是如何变化的?
曲调特征:调式主和弦的出现以及大跳上行的旋律线带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情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在表现音乐情绪上的作用。
5、教师教唱3个主题旋律,并以表格的形式对三个主题从乐器、音色、旋律音调、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设计意图:教唱3个主题的旋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能分辨3个音乐主题,将三个主题进行对比是为了简单小结并检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展开部
1、以的节奏导入展开部,让学生由慢至快的敲击体验节奏,对节奏表现的内容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节奏的表现力。
2、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学生随着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做骑马的动作,另一组随着马蹄节奏做节奏的敲击。播放展开部音乐。
设计意图:在音乐欣赏中加入律动,使学生能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感受在草原上的驰骋和两军交战的厮杀。律动还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3、听完这段音乐,请你想一想
(1)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样的场景中?
(2)乐曲中的马蹄节奏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现部
1、听再现部音乐,提问:(1)嘎达梅林的草原主题和呈示部所出现的相比,在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2)英雄倒下了,嘎达梅林的主题出现了,它出现了几次?它在音乐情绪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3)乐曲最后是以什么主题结束的?预示着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乐曲结构的能力。检验之前所学知识。
第四篇:《嘎达梅林》说课稿
《嘎达梅林》说课稿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第五篇:嘎达梅林说课稿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鞠躬)
这节课老师陪大家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了解蒙古族人民风土人情。(播放背景音乐,幻灯片)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别名“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住蒙古包,蒙古包冬暖夏凉,易于拆建。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上的乐器是什么乐器呢?大家注意看,这把琴上雕刻着什么动物?对,那么这个乐器就叫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独特的音色呢?注意听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请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好,听完了乐曲,那位同学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同学,你来说。浑厚,低沉,悠扬。好特别棒,请坐。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听了马头琴独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我们接下来欣赏一段声乐演唱,仔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演唱形式是-男中音独唱,音乐情绪是深情、悲壮、豪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嘎达梅林》的含义吗?想不想知道?这个歌曲之所以深情、悲壮、豪情,是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嘎达”是一个人名,“梅林”是王府一个职位很低的官职。1929年以前。。。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嘎达梅林:勇敢,大公无私,不畏强权,誓死保卫家园。
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之前我们五年级学习了长调,短调。那么分析这首歌曲是短调还是长调? 短调,长调。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请跟着老师一起来分析。整首歌一共有几小节?说明结构怎么样,对,结构短小。分析第二乐句和第一乐曲的区别?节奏相同,音高不同。这首歌曲第二乐句基本上是第一乐句变化重复。这首歌曲的特点—结构短小,节奏规整。装饰音较少。复合这些条件的蒙古族民歌统称为短调民歌。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老师弹唱大家跟着哼唱,发u的声音,演唱时注意歌曲的节奏(四四拍,强弱关系-强
弱次
强
弱)好特别棒吗,请同学们填词演唱,注意歌曲的演唱情绪。
这首歌曲的如果用蒙古族的舞蹈参与表现,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舞蹈动作?请尝试设计两个动作。请同学们完整随音乐表演,注意表现出作品的深刻内涵。
大雁舞,驯马舞。恩,真棒,这位同学跳的真好,来同学们站到走道上,跟着老师学这两组动作,女生先来学,注意节奏。我们的女生棒不棒。男生加把劲哟,跟着老师学,(驯马舞动作)现在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好,同学们都特别棒。请同学们回到自己座位上。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蒙古,认识了马头琴,欣赏了短调歌曲《嘎达梅林》,《嘎达梅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让我们记住英雄,歌颂英雄,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唱响这优美动人的颂歌。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