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淌着一样的中国血演讲稿
“相思树下望台湾,咫尺海峡一水间。问君几时返故土,问君何日再团圆。”这浅浅的诗词,代表的却是每一位在台的炎黄子孙赤诚的心愿。
回望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一路风尘悲歌,艰辛曲折。而在其中,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触动了中华民族最敏感的情感神经。当时,海峡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奋起保台,这也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的一幕。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割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就是期盼统一的民族文化意识,这,就是我们国家必将统一的心理基石!我坚信,海峡两岸的分离在历史进程中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中国血;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而这共同的语言,则来自于文化的相通。时间可以改变世界上的许多东西,唯独改变不了的是一个人的血缘,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渊源!
和平是人类的向往,也是两岸共同的向往。期待统一,就是期待和平。我坚信:和平的曙光,必然降临在统一之路上!在海峡两岸发生着巨大变迁的今天,我们虽然有忧虑,有愤懑,但我们不失向往,不失梦想。深深的思索是沉重的,也是明智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流淌着一样的中国血。所有苦难、悲哀和欣喜都曾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心上,我们有理由对海峡两岸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篇:《流淌着奋斗的青春》演讲稿
《流淌着奋斗的青春》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同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很荣幸在这里分享我的文章,流淌着奋斗的青春。
时光荏苒,当记忆的足迹装帧在季节的封面时,沉淀的是我们昂扬的青春,蓦然回首看看印刻在时间上的道道年轮,都留下了我们热血澎湃青春,豪情万丈的奋斗激情。在座的各位,有正在成长的学生,有励志奋斗的青年的教师,也有为事业孜孜不倦始终追求完美的中年师长。敢问各位当你合上人生这本书时,你能无悔的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吗,“在我如花的青春中,我曾经豪情满怀的奋斗过”。常听年长的同事们说,年轻真好。是啊,青春就像一枚羞涩的羊脂白玉,虽不温润,但透着灵气,如果静心休幕必能造就经典。因此青春就应该用奋斗来雕塑。在学校里我很敬佩那些年长的老师们,他们有职称,资格老,教龄长,但是他们对事业却认真负责,始终诲人不倦的追求着,在工作上他们踏实而富有节奏始终为我们年轻辟溪引路。而年轻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浅。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带着对事业前程的无限憧憬,敢为人先的激情和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跨入了新立校园。可是生活并不是理想的填充物。第一天走进教室,面对一群稚嫩的孩子,我竟不出所错,一堂课下来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发了多少次火。徜徉青春的第一个学期,没有经验的我不知吃了多少苦。自己在被窝里流了多少泪。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样样工作都让我不知所措。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的冬季,迎来了
我当班主任的第一个学期,寒来暑往,半年来骑着摩托车奔波在家和学校之间,由于技术不佳,不知栽了多少次,记得有一次撞车后,头晕的我不知在地上躺了多久才爬起来。为了便于工作我租了一个房子,寒冷的冬天,房子里每天只烧一遍火,放晚学回家时,水缸结了厚厚一层冰,早晨从被窝爬起来时鸡蛋都冻成实心的,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简单收拾后,天还未亮,我便和月亮一路相伴来到学校,期末期间从六点开始坐班,我和我的五年二班共同努力着,第一学期期末就取得了让我自己感到欣慰的成绩。无论是撞车还是租房条件差,我从来都不敢和妈妈提这些事情,妈妈操了两个孩子的心,她已经不再年轻了,我不想让她再心痛我担心我。有的时候再问自己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不都的工资,还是为了谋生的一种方式,答案都不对。而是为了我无悔的青春,为了我那颗从不愿意服输的心,为了那些和我朝夕相处我深爱的孩子们。
常听年长的人说,假如倒回十年我会怎么样去做。其实人生真的没有假如,年轻的朋友们,奋斗吧青春,不要为匆匆而过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奋斗吧青春,不要等到人过四十天过午,当岁月的门窗敲打着斑白的双鬓时,才感觉到人生往此一回。奋斗吧青春,从今天开始。
第三篇:美文欣赏——流淌着无奈的伤感
流淌着无奈的伤感
--------------文:网络
这样的日子,夜色总是匆匆来临。最怕的夜,还是更加折磨寂寥的心灵。让雨水淋湿的翅膀,已经挥动不起;沉重的相思,让雨水浸淫,压在心头,窒息!能否坐看云卷云舒,世事如白云苍狗?能否听花开花落,红尘似黄粱一梦?沉重的眷恋,流淌着无奈的伤感。
几曾,愿心灵得到那一抹丁香般的抚慰。幽幽如梦的花香,随着夜色悄然渗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醉倒于花香的时候却忘记了你的容颜,正在风中渐渐枯萎。
眼前看到了初夏来临的身影,落花飞去之后的惆怅,渐渐在梅雨之中朦朦胧胧。微带着春寒的气息,在霏霏阴雨里如雾如梦。抱紧自己受伤的心灵,紧紧守住。曾经点点滴滴的回忆,在枝叶逐渐繁茂的森林旁边,寻找有没有发芽的脚印
撑一朵油纸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之中。曾经认为的浪漫,曾经以为能给你的惬意,此时,为何只有孤独的身影飘零?夜色沉浸,独坐寒窗。
用笔尖慢慢倾诉,倾诉一季一季的相思。那无穷无尽的眷想,随着夜色的流淌而一泻千里。素笺满满蝇字密密匝匝,跳动着一颗鲜活的心,为你。对你,就如同罂粟的毒,麻醉了一次次心碎心口。多少次的怨尤,多少次的幽恨,多少日子才努力建立起来的冷漠,却在想到你的时候,顷刻訇然倒塌。
只有你的音信,是生活的兴趣和期望。分分合合,在你来你去的时候,已经没有的伤感;悲悲喜喜在你去你归的时候,少了落寞。
相见的热烈拥吻,离去的执手相看,无需再用言语描述。那一份心底的期盼只有你的声音在耳际响起的时候瞬间催化;泪水,留在你的唇边,没有羞涩的惬意与迷醉。
今生今世,已经足够。为你的流连与踟蹰,没有丝毫的怨懑。情愿在你身边,如花香一般,优雅而沁人心脾。温柔如水,荡涤你满是尘埃的疲惫身躯,抚慰你倦怠的心灵。
雨打芭蕉的时候,小池尖尖的荷蕊初起。如莲的女子,用寂寞等待一生的芳华,为你绽放;清风掠过时候,碧裙素装,袅袅娜娜,为你舞尽青春的浪漫。
在这繁华躁动的季节,心静如水。为你等候,如同这水中的莲,素雅,自洁。任凭风雨疏狂任凭蜂蝶撩拨,静立水面,素装而待。在渔舟归来的时候,有你的身影,便已经足够。
世界没有完美的现实,童话的故事,不是你能给我的承诺,因而也不会期待那种梦幻一般的奢侈有你的日子,已经足够幸福。那一次次的离别重逢,就是心灵最痛快的感受。
愿意做好,你的身边的丁香花,让这芳香,留在你的心底,你的梦境,你的世界。哪怕是没有我的时候,依旧感受花香盎然
第四篇:《流淌着爱的河流》读后感
在我的书架上,排列着许多期的《少年文艺》,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欢乐时,她们与我共享;忧愁时,她们替我分担。里面有一期已经显得有些陈旧,因为有一个故事——《流淌着爱的河流》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故事里的英子是一个不幸的小女孩,从她一出生,命运之神就让她失去了双腿——不能正常走路。照理说,这样的女孩应该受到父母亲更多的关爱,可英子的父亲却从没有对她付出哪怕多一丁点儿的爱心,从上学那天起,都是自己拄拐杖,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甚至自己在不小心摔倒在水田里,弄脏衣服时,还招来了父亲的责骂,让她把脏衣服带到学校去洗。读到这儿,我和英子一起流泪了,我为英子有这样一位狠心的父亲而哭泣,为自己有一位细心呵护自己的父亲而庆幸。但是就是因为这位狠心的父亲,促使英子最终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成了村里前所未有的一名大学生。狠心的父亲终于舒展了眉头,露出了笑容,告诉女儿爹只认一个理,你不能靠别人活着,什么都要靠自己,不经受风雨,不摸爬滚打,将来你怎么活呀!年迈的父亲还亲自将已经十几岁的女儿背过了响水河
读到这里,我又一次流泪了:父亲真是用心良苦啊!为了让女儿提高自理能力,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甘愿被女儿误解甚至怨恨,但最终使女儿比好手好脚的人还能干。
看看英子,想想我自己,真的很惭愧,平时习惯于被无尽的爱包围着,爷爷奶奶宠,爸爸妈妈爱,只知道一切都有人替自己安排,什么也不用自己操心。爸爸妈妈提一点稍严格的要求,就强烈抗议,直到他们妥协答应才破涕为笑。殊不知,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独自飞向自己的天空,不知那时,我们的翅膀是不是还坚实有力?还能不能认识回家的路?
第五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流淌着法治的血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流淌着法治的血液
王松苗
2011-11-07 23:31:33
来源:来源: 检察日报
10月25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27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面世。信息传播上的紧锣密鼓,使文化圈、法律圈的诸多人士甚感欣慰:如果说前者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那么后者则掀动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旗——先进的文化必然流淌着法治的血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牵引。
培育法治文化是全体法律人的共同担当——10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不同学科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战略”这一主题,从法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就法治文化的定义、法治精神的内涵、法学教育的担当、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勾勒了法治服务文化的路径与蓝图。
法治文化定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样式
什么是法治文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兵认为,法治与文化这两个概念可以拆开来加以考察。文化是我们活动的产物,是我们生活的样态。它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之中。法治就是对于法律的尊重,而法律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伦理的底线。法律只有内化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是作为外在的强制,而是成为一种文化,法律才能得以坚守。法治与文化本质上是一体的、相互交织的。法治,不能没有文化;文化,也不能没有法治。法治文化指的是一种整体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样态,关注的是法治对于整个文化的塑造,是文化对于法治的支撑。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黄进分析指出,文化不仅是人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中国人在精神、思想、传统、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生活样式。法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应当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两相结合,可以说,法治文化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执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生活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考察了法治文化概念的变迁。起先这是中宣部、司法部作为普法概念提出来的,是侧重于面向大众的。这次中央“决定”虽然没有直接提法治文化,但强调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把这些内容变成现实,就是要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法治文化。***同志日前在中央政法委全体会议上也要求政法机关“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就比原来的法治文化含义深化了、扩展了。“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法治定位为政治文明,我认为,法治文化主要是区别于人治文化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体系。”
法治文化价值: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不二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究竟以何种“文化”来强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庞金友认为,这个命题其实包含着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从历史上看,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促进现代化,迄今为止已形成了三个基本模式:(1)欧美模式,即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文化,它推动了近代工业革命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2)苏东模式,即借助以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依靠重工业发展和计划经济获得成功。(3)东亚模式,即借助传统的儒教文化,以教育和知识为主导,突出文化价值,以文化驱动经济,被称为“第三种工业化模式”(由于韩国最具代表性,所以也称“韩国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们是要择三选一,还是另辟蹊径?从现实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是一个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单纯依靠一种文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因此“韩国模式”可以成为参照,但也绝不是不二选择。如何看待韩国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不同,在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寻找平衡点,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法治被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不二选择。在文兵看来,文化可以多元,但不论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总有一些基本的规范不能逾越。这些东西可以把我们凝聚起来,成为共同的操守。由法治精神所灌注的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可以使各种表面的文化诉求与实际的文化样态走向统一。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马怀德对此高度认同。他认为,强调法治文化就是强调法的权威。因为法治文化体现的是法的精神、法的理念,所以与文化强国战略是一致的。培育法治文化,强调法的权威,就是强调规则的统一和平等适用,强调程序,强调民主,强调理性,强调尊严。
李德顺重点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培育法治文化的价值。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民主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国体(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和主权定性)。而它的政体(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则应该是法治。所以,法治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司法系统和司法部门的事,而是国家政治的实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以这样的政治内容为核心,变成我们社会的公共政治生活实践,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一种法治文化了。所以,法治不仅仅是治国手段,更应成为生活规则、生活方式。
这个观点引起了黄进的共鸣。在他看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因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法治,市场经济的本质在法治,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也在法治。所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法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当务之急。所以说,法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培育:节点与路径
法律体系形成后,我们缺的不是法律法条,而是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在李德顺看来,“缺法”的突出后果,表现为两大危机:政府的“公信力危机”和老百姓的“安全感危机”。解决两大危机,还得呼唤法治。政府的公信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忠诚于法律,来自于依法办事,公开透明,一以贯之。对于百姓而言,如果有了法治这个后盾,一个很穷的地位很低的人也不会觉得很弱势,也能活得理直气壮,安全感也就有了保障。
“我赞同李德顺老师关于法治文化两个核心点的提法:一是公平正义的实现追求,二是法治精神的实践与实现。”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所副教授刘飞说,如果不从这个层次来看待文化问题,那么即使有再高的文化产品的产量,再能够拉动GDP新的增长程度的文化市场,也不能够成为文化的强国。没有法治做保证,文化强国就是空中楼阁。中国政法大学民法研究所副教授于飞也认为,法治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依法而治,是社会民众对社会调节方式普遍的内心认同。法治一旦上升到文化层面,它的核心应当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对制度的敬畏和依赖。
如何培育法治文化?黄进认为法学教育机构:一是要做法治思想的引领者,二是要做法学理论的创新者,三是要做法律制度的构建者,四是要做法学教育的先行者,五是要做法治生活方式的布道者,从而引领全社会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让法治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法治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刘斌希望落实《决定》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搭建更好的平台,建设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丰富法治文化的培育。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教授郭成伟提醒,将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把公务人员的素质养成作为法治文化培育的重点内容。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徐州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提出,当前法治文化的培育必须高度重视新闻传播的推动作用。
综合这些观点,马怀德认为在中国培育法治文化要看准五个问题:一是高官、高管率先垂范,二是媒体理性自律,三是教育者高度负责,四是公权依法行使,五是民众理性。只有各方面共同担当,才能使法治文化培育落到实处,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