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水平体育教学管理的研析论文
摘要:教育部《87》数字008号文件下发已近20年,被允许特招体育特长生的艺术学院也在逐年扩大,各高校在高水平体育的竞争与投入方面的“较量”也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为高校办高水平体育带来了更多的契机,本文就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教学训练特点及管理进行了一些研析。
关健词:高等教育高水平体育训练管理
0引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国力的增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竞技体育的重心在慢慢地向着教育领域进行着战略回归转移。为了更加健康地推动高水平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高水平体育的教学、管理谈以下观点。
1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的特点
1.1突出强度重质量:我国运动员专业体制的教学训练是以训练时间的积累来培养优秀运动员,专业队训练的最大资源是时间,时间是以训练为中心来安排。而高校教学训练时间的资源恰恰是最稀缺的。高校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来训练,他们相当大的精力要用来进行大学学业的学习。如何应对、解决这一矛盾?高校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训练理念,要精心计划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水平,突出训练的强度。训练要围绕着强度的核心目标来进行。所谓强度,包括了生理强度、心理强度、技术强度等。
1.2针对训练挖潜力:高校体育生的训练尤要重视其针对性。经历中学训练的学生,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尚不成熟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很辛苦,一个教师往往带好几个项目的学生训练,专项技术和能力不可能抓的很细很全面。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训练任务:认真选好有发展潜力的“半成品”,经过高校阶段的训练变为“成品”直至“精品”。这就需要强调再针对性上下工夫,高校教师在训练上一定要把准这个“脉”。体育生在大学时期是身体发育最终成熟期,应该是出成绩的时期,结合个人的特点,抓住思想上、技术上,素质上,心理上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矛盾,在指导思想上、技术、战术、训练安排、训练手段、训练要求等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就会较快地提高运动成绩。
1.3比赛训练出成绩:高效办高水平体育同学校其它学科一样,重在出成果。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在竞技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才能更好的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完善技术。各种比赛就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意义的训练检验和大强度训练方式。运动员只有通过多次的比赛锻炼,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他们才会深刻体会努力、勤奋、付出、与成就、获得、荣誉的真实感受。
1.4文化修养显特色:新一代的大学生运动员应战线其特色与风采。而这个特色与风采就是文化修养素质。文化修养素质的培养是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自觉地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体育赛场上要有“霸气”而遵纪守法,生活中文明礼貌且富涵“谦气”,训练上拼搏进取要充满朝气,用实际行动来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体育精神,作一个合格的先进体育文化的代表与宣传者。
2高效应对的措施
2.1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队伍:高校办高水平体育,首要的是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员队伍。在人员聘用上采用竞争上岗的教练负责制,教练员要政治思想好,要善于学习,对专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训练方法有创造性,对国内外该项目的技术前沿发展有所把握,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还很难涌现出名牌教练。高校在积极挖掘培养自己的人才潜力的同时,也可适当引进人才。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长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2.2以人为本改革体制:多年来高校带队训练的老师其岗位定职并不明确,在人们的思想里一般的理解为“兼职”,大学体育老师主要是上公共体育课。这种观念反映在体制上就是高校至今在教练的聘任职称上没有一个成文的文件,训练工作的优劣,成绩的大小全凭领导的印象和需要,今年重视,明年可能就不那么重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缺乏制度上的认定。正因为如此,高校训练员的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与专业队训练的竞争压力无法相比。高校带训练的教师待遇偏低,仅以北京大学为例上一次普通学生的体育课90分钟,课时费是40元;而一次训练课平均150—180分钟,课时费是20元。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头学很多,体育课,体育科研,群体工作,课余训练及相关的社会工作等。而高水平的体育训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系统工程,从事高水平训练的教练一定要从这些繁杂的工作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一心一意带高水平的训练。在学术职称的评定方面,有突出训练成绩的教练应肯定他们在学术职称上的地位。既办高水平体育,相关的体制就要跟上。尤其是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教练的工作及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信,这是高校办好高水平体育的重要举措。
2.3实事求是科学管理:体育特长生的管理目前已不是简单的体育部一元化管理。而是体育部、学生所在系和学校的三重管理。体育特长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目标应该是更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在体育上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要根据运动训练的特点、比赛任务的需要,学生在比赛中创造成绩的优劣,在学籍管理上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上至校长下至普通的教务人员应充满理解、支持、关爱鼓励的态度来对待目前在体育生管理上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要求体育生不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又要求与普通生一样严格的各科文化考试通过率,那就忽略了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会给办高水平体育的工作造成许多矛盾和困难。高水平体育成绩的获得,必然要有生理上、心理上、精力上、时间上的大量投入付出。高效应积极探索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大学基本学业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相对合理的鼓励制度,激励他们边学习边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3结语
3.1体育隶属文化、教育的范畴,创建一流大学就应建设一流的体育教育。大学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深层次改革的一个例证。办高水平体育虽然还处在探索、过渡、“试办”阶段,但它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大趋势,进一步理顺了我国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的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绝不是表面上特招几个体育特长生的简单形式,而是高校挖潜、提高全面教育层次、质量的改革。高校有高水平的体育,进一步充实了高校高水平的教育。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弗、耶鲁…纵观世界名牌大学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体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这个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机制,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而奋斗!
3.2“过河”的任务已明确,“架桥”的具体工作需要高校的努力。招生—管理—训练—比赛—毕业,整个工作系统的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与完善,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科学的工作精神。学校、体育生所在的系、体育部应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为体育生创造较好的学习、训练条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在一些基础条件方面与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饮食营养、练后恢复、运动医疗、体育科研等,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工作。但是,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过程同样是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我们应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报.—2005.8.23.[2]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3]田径科技动态—2004.7.
第二篇:体育教育创新研析
体育教育创新研析
张东营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长期以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很少关注对学生诸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如何融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新的体育教育之路。本文提出了创新体育教育理论多个转变,并在分析、论述创新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
关键字:体育教育 创新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1前言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通过不断的创新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完善与提升。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发达兴旺之不竭动力”。开展创新体育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教育义不容辞的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责任,为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开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
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一切已知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江泽民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牲,对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体育教育创新的特征
3.1预期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为面向未来而学,与终身体育相衔接,培养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积极的安排自己的学习。
3.2 参与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集体意识和行为,具有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课堂规则,乐于成为集体活动中的一员,积极参与班级、年级的体育活动,与同学相处融洽、尊重、互助,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拼搏,发挥个人独特作用。
3.3 独特性
体育教师要敢于冲破已有的柜架和专家权威观念的束缚可以求新,独辟路径。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场地器材的布置上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和突破。
3.4 变通性
教师要巧妙、合理的利用迁移规律,将相似、相近的技术加以详尽的分析,使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更为准确、完整,掌握技术更加快速、牢固。
3.5深刻性
教师在教法、学法指导方面能抓住关键的本质的东西,学生才学的透彻、全面。在动作技术的分析上,抓住动作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易于理解、牢固掌握。4体育教育创新的原则
4.1开放性原则
把教学与社会、时代相结合,不限于教材的内容,把课内、课外相衔接,营造开放的气氛,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更多的知识。
4.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学生自觉的、能动的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教师不断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励他们的思考,拓展他们的思路。
4.3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要求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把老师的职责定位在筹划和管理上,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4.4 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老师在叙明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难点、重点后,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寻求答案中体验劳动的甘苦,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多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5体育教学创新理念下的多个在转变
5.1体育教学目标有一元型向多元型转变
传统观念下,体育教学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乃到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单一目标,一切教育工作都围绕着《达标》,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必然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广度和学生的学习空间。
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目标内涵是丰富的,在保证体育课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重视体育课社会功能和教学功能的开发和提高;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龄前学生科学的体育与卫生行为;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习惯。
5.2体育教学内容与竞技型向健康型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以竞技项目教学为主要内容,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内容竞技型,把身体素质发展的专项性迁移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违背了人的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难以达到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时代呼唤符合素质教育目标、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的开放教学,合理改变现有竞技内容,使其成为符合体育教学要求的内容。
5.3 体育教学组织由僵硬型向活泼一霎时转变
体统体育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忽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想,使体育教学按部就班的机械操练,“铁”的纪律造就了僵硬型的组织形式,教学环境表现为严肃、紧张有余,活泼、生动不足,造成学生只能在压抑的心理状态下被动、机械的从事着毫无兴趣的活动,从而殆尽了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性。
必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用以感染和激发学生。从知、情、意、行入手,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重人际关系的宽松和谐。知、情、意、行的融会贯通,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使之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知不觉的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5.4 体育教学方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近一个时间以来,许多人在说:学生喜欢体育去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一个方面是教师教法上的问题。我们不少体育课还是灌输型的,以教师为中心和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这很难吸引学生。
必须牢固确立教学在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让体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同时加强对以计算机及多媒体为核心的开放型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加强校内教学资源库、教学和教学管理网络的建设,实行网络型多媒体教学,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支持,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5体育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从教学模式的发展历史看,经夸美纽斯到赫而巴特,树立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形象,然而它以成为过去。在当代,教师与学生关系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说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相互关系,上至管理层,下至学生,都比较清楚。然而,在实践中却常常不能如愿。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主人翁,那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教师的绝对地位往往贯彻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体育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从教学内容的指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形式,到考试形式的确立,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体育教师关心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本不关心学生学什么,喜欢什么,虽然在教学法上做了相应的改进,但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服从的局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如火如荼,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借助某种建模理论,提出了或移植了多层次复合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发展。例如,有的人借助教学目标建模理论提出了“体制教学模式”,“体育健身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等;有的人借助教学方法模式,提出了“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问题是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式体育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6体育教学课程由单纯型向全面型转变
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不再被人们误解为单纯的身体训练,而体育课程更倾向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体育课程在体育系中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保证欢渡余暇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面积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学科。其内容包括:研究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研究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研究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整体休戚与优型等。特别是现代型社会里,如果体育教育仍停留在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简单模式之中,它的地位只能日益下降,谈不上什么质量,更何谈效益。
5.7 体育教学评价划一型向系统型转变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基本差异、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无法准确评价先天客观条件不同学生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显然,如此评价必然失去激励性和公允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考核新评价,除了重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外,还要重视对技术认识的诸多因素。比如:学生对体育课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等。而且,在考核新评价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可以由体育委员、小组长等成立评价小组,对每一位同学作出最终评价,这使得评价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得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5.8 体育教师角色由时代型向未来型转变
新世纪的体育将发生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从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二是从社会的强制功利需要和需求转向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教育面向未来,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道,解惑”的功能强化,“授业”的功能弱化。教育者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人才要着眼与未来 及个体发展的要求,从“你不会,你不想学”向“我乐教,我引导你学”转轨。这就要求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浓厚的底蕴,具有能不断反思和说嘴郎中自己,以及塑造自我的能力;必须具备自学进行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体育教育创新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6.1 积极更新观念
教师要研究新情况和社会、时代发展变化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创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大胆实践。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僵化,不守旧,成为一名创新开拓的先锋。
6.2 不断开拓自己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挖掘教师的自身创造潜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干,取得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成果,在创新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
6.3 善于发挥群体优势
体育创新教学不仅要发挥学科优势,还要得到各个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发扬集体的创新精神才能在整体上开展创新教学,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不断借鉴、吸引别人的创新教学成果。
6.4具有师生平等的心态
创新教学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有前途的发明家和创造家,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时间、空间,并欣赏学生的真知灼见,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
6.5具有严禁的科学态度
体育教学的创新,不能违背体育运动本身的规律,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教学的固有规律。创新教学的实施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离开了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创新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真正奏效。推动体育教育创新的措施
7.1 教育理念的转变
人类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里程碑都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我们必须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把教育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上,否定只讲传承不求创新的教育方式。要树立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树立面积新技术革命、面积国际竞争的新特征、面向知识经济未来的体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7.2 确立体育创新教育的新制度
体育高等教育面对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必须改变目前体育教育的弊端,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体育教育体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创新的动力与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相辅相成。因此,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是体育创新教育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7.3 建立宽松的创新外部环境
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往体育院校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所讲授的知识陈旧单一,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体育教育的外部环境进行改革,而教育竞争、自由选择、多元化、兼容并包、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独立创新的环境系统就成为体育创新教育不要缺少的外部环境。
7.4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第一要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只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了解当今体育运动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老师,才能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可以说老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茁壮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
7.5 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基础上改革专业教育是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实施体育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形成有利于思维形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个性培养计划、推行学分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措施,这是体育创新教育最关键的具体措施。结论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全心的教育价值观。体育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注入创造性思维的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创新学习之路,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然,这还需要广大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民探讨和积累经验,才能使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
[1] 张福华.浅谈体育教学创新[J].体育教学,2001,(2)
[2]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韩丹.论21世纪我国的体育创新[J].体育学刊,2002,(1)
[4] 王一秒.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体育教学,2000,(1)
[5] 赖天德.要正确认识和运用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教育,2001,(3)
[6] 朱立言.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石油教育,2001,(1)
[7] 许言良.开展创新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J].高等研究,1999(1)
[8] 俞学明.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8
[9] 许言良.体育创新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0,(3)
[10] 刘建坤,李洪波.体育创新教育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第三篇:教学管理论文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姓 名:院 系:专 业:年 级:学 号:指导老师:
教 育 管 理(本)2011年(秋)的分公司
教学管理论文:浅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摘要:有效的管理是精致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是否精致,关键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
教育教学
管理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管理”一词既熟悉又神秘,虽然知其含义,却难抓住本质。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
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
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吗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2]李永忠,李坊银.鉴往知来革故鼎新———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尝试[J].江西教育,2007,(11).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的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农村教师流动性大、待遇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好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中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师资培训等相关教育制度。
【关键词】 农村教师 管理难点 对策
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强调,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村人口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农村教育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怀,农村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前,农村教师的管理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影响到了我们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现。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开拓创新,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切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一)农村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和其他人才一样对物质条件需求具有经济人的一面。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有一定的相关联系的。教师的流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走出农村进城市,向沿海城市、大中城市谋发展;例如在乐安县乡镇的一个中学许多骨干教师由于不满当前的物质条件的需求,而向广东、深圳特区发展,导致原本师资较好的一个学校突然间成了师资不足的学校,从而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二是走出本行,进其他单位任职高就的,下海有的是受利益的驱动,金钱的诱惑,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想做老板、当经理;有的外借,政府部门缺文职人员就从教育部门借用,被借用的几乎都是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目前有许多教师又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这无形之中又加剧了教师数量的减少。以上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从另一个方面看,近些年来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毕业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取消了国家分配政策,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政策的转变,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的断层现象明显,笔者所在县的许多农村学校近十年来没有进过一个新老师,导致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一大批教师面临着退休而补充却没能跟上,导致很多学校教师数量严重缺少。(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部分农村教师师德下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怕苦怕累、追求安逸的生活,讲实惠贪图方便,一切向利益看的思想有所抬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学校也兴起走后门,有关系走后门的小孩就用心的辅导,座位也是前面或者中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中饱私囊也就见怪不怪了,长期以往,教师为人师表的表率荡然无存。在农村学校,有些教师因为在农村就一心二用,有事办事、有活干活的现象常常发生,有些教师甚至让学生到家里帮忙干活,如此以来形成了以物质代替精神,以金钱代替思想工作。学生怎能安心学知识,这样不是误人子弟吗!却不知教师工作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具有长效性,滞后性和隐蔽性。
(三)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性较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在数量上和师生比例上少了,特别是农村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少了,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在评选到了高职称后,都想方设法往上调,不愿安心扎根农村学校,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集镇与乡村教师也分布不均衡,中心小学、初中都是人满为患,乡村完小和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完小只有七八个教师,个别地方甚至更少,缺编教师有的地方就由临时老师来上课,但这却又无法保证教
学质量,同时也加重了乡镇、村民的负担。
(四)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各地普遍存在教师所教学科不合理的现象。大部分语数教师偏多,而体、美、艺、英语等教师较少,适应不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需要,很难做到培养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并且从往年各师范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国家在体、美、艺这方面的招生还是比较少,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后转行,有的被非教育单位截走。针对学校体美艺教师太少导致无人上课的情况,学校也只能找一些教语、数教师来上这些课,但是不是专业的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据调查,在江西地区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一般是一个老师教几门课,一位老师说:“他的学校只有7名教师,他一周上22课是:三年级的语文、二年级的数学、三年级的体育、美术,二年级的音乐。学校许多教师上课情况都是这样的,教主科的教师都不够,更不用主说是副科。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是比较普遍的,这无形之中毁掉了很多学生学习这些课的兴趣,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讲,这无疑不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五)农村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村,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社会上录用的民办教师(现已转公办),有顶替的,有代课的,这部分教师在学历上、业务素质上都相对较低,与城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相比较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自1985年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就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学历的达标率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合格的局面。从整体上讲,农村教师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偏低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的需求,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的挑战。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加上许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对农村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进修教育。并且农村学校通常没有骨干教师,没有像样的优秀教师,导致在很多农村学校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例如;很多的教师上课时不会讲普通话或者不标准,给学生的语言发音有很大的阻碍,不能够教正确的读音,从而不能更好的教学生认识字,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六)许多农村教师适应不了新课程
由于农村的教师资源紧张,录用层次低,录用后都是直接上岗,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些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思维固定,不愿意改变。教法落后;加上学校的经费紧张都极少受过培训。面对新课程改革显得力不从心,适应不了新课程。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还只停留在只会照本宣科、执行标准的教书匠水平,他们只是在单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当了“知识传声筒”的角色,很少具有创新意识,也不懂得教育的科学内涵。笔者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数据表明,只有大约10%的教师认为他们应该要从事教育研究,并且用研究的成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只有大约20%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是优秀教师所不可或缺的。另外一部分教师根本不懂得教育研究为何物。显然,这样势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习惯于实施课堂的“满堂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提高落实农村教师整体待遇
当前,虽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总体上看,教师的物质待遇仍然偏低。教师由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流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目前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是防止教师流失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政策上解决好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的问题。当前,正值国家大力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已经开始在学校推行工资分配改革,贯彻实行绩效工资制,学校也应该抓住政策和时机。一方面,有关
学校和部门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解决涉及到农村教师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比如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户籍问题等等,使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教学,扎根于广大的农村学校;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广大农村教师的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专心地教学。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发挥为人师表作用
学校要大力贯切《教育法》、《教师法》、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尤其要重视对教师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鼓励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思想道德信念升格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和愿望。树立从事老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目前,我们应大力推先进、树典型弘扬教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把农村教育工作当成我们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战略高度来看,这也就要求各级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要满足教师的需要,以及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保证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四个途径:一是聘用师范生,优秀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当前,我省许多县市开始每年从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中为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而且招聘的力度之大、数量之多、规范之严是以前我们很少见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很好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的燃眉之急,及时为这些学校补充了教师。二是鼓励外流的教师重返课堂;毕竟这部分老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加上地缘的关系,当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回来。三是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制度,可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应有在乡村中小学教
学的经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四是鼓励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刚调入或新进教师队可以先到农村地区任教再调往城镇,同时适当解决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五是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三支一扶”的工作。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特岗位”计划,至今已有三年了,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踊跃投身到这两项事业当中去,这两个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带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效国。当务之急,一方面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继续做好这两项工作,为农村学校输入更多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政策,并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这些特岗教师和支教教师的待遇,解决好他们的发展问题,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四)改善环境,努力改善教师结构
当前形势下要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环境,便于教师教学;还要努力改善教师结构,优化学科组合。根本的措施应该是师范院校在改革专业设臵和招生规模上,应根据中小学需要来变动按排,这样可以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就业率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我们相关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重视引进体美艺老师,以保障学校体美艺老师对教学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教主科的教师中对有这些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重要的是在待遇上和评职称上对主科和副科的教师要坚持一律平等。
(五)抓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要抓好继续教育,要加强学历的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小学教师要逐步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高、初中教师要逐步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必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学历已经成为今后教师这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更高层次的
学历也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供了师资保证。
(六)搞好培训机制,提高教学能力
要培养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学校要有创新机制,大力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首先,建立和健全教研网络,加强交流学习,须建立一整套制度,因校因人,分段提出要求,密切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考查措施。其次,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培训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边学边教,教中学,学中教,积极学习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更新知识结构,使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专多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结束语
教师管理的目标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内在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才干和智慧,让教师积极主动打心底儿愿意为学校的存在、发展尽心尽力。解决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通过狠抓改革,正确实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通过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改善教师分布情况;通过改善教育环境,努力改善教师结构,优化学科组合;通过搞好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抓好 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为学校提供一支德才兼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过硬、建设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切实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石和不竭的动力,这也必将把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56)
[2]孟令熙.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中国教师》出版社,2004(2)[3]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当代教育出版社,2006(3)[4]李建平.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2001.9.(12)[5]赖大益.农村小学教师配臵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思考.乐安县人大信息网,2007.1
第四篇: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
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转载)
2008-04-02 09:22
SCI/EI/ISTP/一级期刊的基本知识;
如何利用数据库和查找文献;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和投稿;
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SCI索引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拥有的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
SCI是SCI的光盘核心库;而SCI-Expanded(简称SCIE)是SCI的扩展库。国内高校在统计论文索引情况时一般对SCI和SCIE都认可为SCI索引。
ISTP会议录索引
ISI Proceedings(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是美国ISI编辑出版的查阅各种会议录的网络数据库。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在统计ISTP索引的数量。
一般而言SCI索引的会议必然会被ISTP同时索引,但是反之不然。
影响因子IF
期刊引用报告JCR(Jorunal Citation Reports)是ISI对其SCI索引的期刊进行的参数化评价,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r)是其中一项最有代表性的参数。IF是当年其它SCI论文引用该刊此前2年所发表文章次数除以该刊前2中发表的文章数目,其值越大,说明该期刊越重要。
影响因子IF举例
2004年计算机软件工程大类方面的76种期刊中,影响因子最大的是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5.952),最小的是COMPUTER GRAPHICS WORLD为0,国内最高水平的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为0.28,2004年LNCS的影响因子为0.513
需要强调单篇文章的引用次数问题,自引与他引的问题。
SCI收录期刊分区
随SCI在国内的普遍使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刊发量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关注重点。但是一个刊物的影响引子每年有变动,各个领域刊物影响引子也不具可比性。因此,中科院根据影响因子大小,按学科对SCI收录期刊进行分区,水平从高到低分为1234四个区。这样对一个刊物水平高低的认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定义上。不论什么领域,只要论文发表的刊物在同一分区上,就可以认为这些论文水平相当。2004年版SCI分区目录http:
//10.11.32.135/cglw/scie_2004FQ.asp
会议是否SCI索引
最直接的方法是看会议主页上的说明。如果说明中没有明确肯定,则可以写信给会议的组织方咨询,一般老外答复都是比较含蓄的(例如我师兄的ICCS经历),而国内的答复就会非常直接(其实国内会议如果是SCI的都会在主页上隆重注明的)。
另外还可以直接查询看这个会议前几年是否都是SCI索引,但是有的会议会隔年
索引,所以这个办法不是非常可靠。使用这个办法还要注意SCI索引中会议的缩写格式,以免漏查。
EI索引
美国《工程索引》 EI(Engineering Index),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创办,主要收录工程技术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的大型检索系统。
EI-Compendex和Page One
Ei Compendex标引文摘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主题词和分类号,进行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
据说2006年起EI取消光盘版,只有EI Village2,即 Compendex和Page One合并。
Ei PageOne
Ei PageOne题录不列入文摘,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不进行深加工。有的PageOne也带有摘要,但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请注意学校里面说的EI一般是指前者!在数据库中检索时,要主要看清楚检索结果中的检索序列号是否11位,并且数据库源是否Compendex。
SCI和EI会议
目前学校更认可SCI索引,虽然很多很高级别的会议也只被EI收而不被SCI收。从这一点来说,其实文章最好先投SCI的会议,以免“浪费”。
对期刊而言,SCI有一个评价标准例如影响因子等,而EI则不然,所以这对EI也是一个不太好的因素。
索引的周期
对会议来说,SCI的索引周期前面说过一般是三个月左右,而EI就没有固定规律,从一两个月到将近一年的都曾经碰到过。
确定会议是否EI索引
对一个会议来说,是否确定EI收很难,即使是会议的主办方,一般也不可能百分百确定本届全部几册都会被索引(依据:我师兄投CE2004时电话咨询的过程)。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会连续几届都被EI全收,那么这届就不会有问题。另外,有些会议会在海报上注明自己是会被EI收的,这种也是可以投的。
注意:同一个出版社的其他会议论文集系列不一定会被SCI收!例如Springer的Lecture Not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推荐的一些国际会议
周围同学和一些老师公认的评价原则(重要性依次递减):针对性、届数、录用篇数、录用率、特邀嘉宾的影响力。
网络上大家公认新加坡南洋理工的一个帖子,网址如下:
http://www.xiexiebang.comP: Intl Conf on Network Protocols
以上都是本人关注的网络、系统和安全的顶级会议,许多论文后来都被推荐到IEEE 或ACM Transactions系列。
中文期刊级别
一级与A类,一级要比A类的范围小些。一级其实是校人事处定的,估计最初是定给学校的教职员工的;而A类是明确定给研究生教育的,所以从两者的选取原则上有一定差别。请注意,这里列出的一级是某高校的一级,各个学校和单位的目录可能会有所差别
本学科一级名单
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电子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去年学校新增加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控制与决策。
其它相关学科一级名单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制理论与应用、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具体目录可参考学校人事处文件。
如何使用文献数据库
IEL:即IEE和IEEE,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 Site(SDOS):荷兰的一个出版集团,也极其影响力;
ACM Digital Library:ACM的所有文献;
CNKI:清华的中国期刊网,能全文检索。
SCI数据库的使用
ISI Web of Knowledge:即SCI检索库;
熟练使用SCI数据库非常有用,请务必掌握;
除查找被收录的文献外,还可以使用JCR;
JCR和影响因子
Journal Citation Report,包括各类期刊的影响因子。
建议找到一个学科,按影响因子IF排序,一般来说,IF高的难度大,低的难度小,不过太低的,如<0.1比较危险,可能被淘汰。
注意IF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国内有些期刊如《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得出自己的IF,但我们所谈论的是SCI期刊间的引用,不可同日而语。利用GOOGLE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GOOGLE也很有效。直接输入全部或部分文献名,作者名等均可;
我来浙大前,在自己这个方向搜集了大约200篇文献,95%从因特网上获取; 无法从因特网上直接获取的文献,往往被引用率也不高,因为别人难以得到。建议至少读500篇外文文献,其中100篇精读。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确定方向,读一些国内一级或IEEE Magazine的综述
熟悉本领域最具影响的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和顶级会议(Rank 1); 在最近3年的期刊或论文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方向的文章5篇左右;
认真反复读懂(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跟踪国际会议,把握前沿脉搏;(Hotnets)
熟悉领域大牛,争取和他们建立通信,定期访问他们的主页,了解最新动向;(我的体会);
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
话题要新,紧跟前沿;
文献要新、丰富、高水平;投国外一般不引用国内期刊,投国内则必须; 最好有数学公式,体现理论深度;
试验环境和结果要介绍清楚;
性能最好和前人方案比较,有说服力;
投国外多用图表,投国内多用定义。
如何投稿
找到网站,国外一般可以电子投稿;国内则一般电子和书面文档均需要;
国外无需审稿费,国内期刊要审稿费,一般100-200元,会议一般不要发表费用,国外期刊基本不用,国内一级一般>1000元,国际会议一般2000-4000,学生注册可以便宜些。投稿后,隔1、2个月可以催一下。不论是否要求,建议另起一页,写清所有作者的学校、身份、简历和研究方向;
如投中文一级期刊,不妨写一份简单的说明,如文章成果的一些解释等,言词尽量客气。
如果投会议,可以自己选择一些会议并设定时间表,投A如被拒改B,接着CDE等,时间安排好一年至少可以投6-8轮。
和老板沟通投稿事宜
有些老板希望发高水平国际期刊或顶级会议;
有些老板可能不在意,只要SCI/EI就行;
无论如何,投稿前务必和老板沟通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清楚老板对自己的要求;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发1-2篇会议,再1-2篇国内期刊,最后1-2篇国际高水平期刊或顶级会议。
多发文章:损失太多经费、一稿多投道德风险、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注意事项
不要一稿多投,但尚无明确定义,一中一英?一个会议一个期刊?
不要伪造数据,胡编乱造。
如果今后想在学术上继续发展,更要注意文章质量而非数量。(SCI删除的例子)。
第五篇: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
在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努力后,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读了两年的博士,我的师弟也早已有好几篇SCI,可我还是在有和没有之间徘徊。不过我的目标就是高质量的paper,在当前有2片SCI就能毕业的大前提下,我毅然决然的坚持了我的理想,没有放弃我的追求而对付几篇一般的SCI就走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文章发表在ACS nano 上(IF 7.5).我想也许还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为了追求文章的品质而不惜花上时间和经历的人,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或许就会对你们有所帮助。希望你们少走点弯路,早点毕业(毕业才是硬道理)!
科研有没有目标?应该是要有的。有的源自好奇心(自己的问题),有的源自实际问题(别人的问题)。搞科研的人都需要查文献,但是文献不是根本,文献只是起到一个交流的作用(有的文章里面结论里会提出展望,那么你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目标;有的文献给你灵感,那么你能产生自己的研究目标;有的文章可以直接挪用它的方法)。如果把科研比作树,那么文献就是除根以外的其他部分(越原始越接近根),如果只是盯着文献看,那么只能做跟踪研究(顺着它走,弄出点树叶来),只是给别人解决问题添砖加瓦。现在没有上山下乡了,我们大学生到硕士到博士,很多比较脱离实际问题,然后一路教育下来好奇心又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所以我们很多研究就是跟踪研究。当然,跟踪着跟踪着,我们是有机会走在最前面的,但是然后呢?我们发现我们不知道要干啥了;好吧,再看看别人的方向换个地方跟踪。脱离实际和缺乏好奇心限制了我们开宗立派。
1.选题。
如果你已经选好了或者被导师定好了题目,请略过这一段。如果说现在你还有选题的自由,那么请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一般来说,好的问题就是热点问题,也就是大家最关心的和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好杂志都喜欢研究热 点问题的文章,因此这种题目做的人很多,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过不要不敢想,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另一种好的选题就是别人基本没涉足过的,全新的领 域。做这种开创性的工作,会增加工作的难度系数。但是如果你做出成果来的收益也很丰厚:引用你的文章就成为了此领域后继研究者必须做的一件事情。以上两点 最少占其一。最理想的选题是在热点领域做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题目。不过这样题目已很难找到,如果有也可能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无人问津。如果你选的题目即不热 也不新,那你就要重新考虑你的文章适合哪个杂志了。所以大家要自己权衡。在选好的大方向内,具体选择哪一方面去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研究对像会让你的工作水平有巨大的差别。我认为,高水平的选题在于研究出来的东西能对本领域能产生深远所影响,即改变某些人的已形成的观点,或者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某个东西等等。如果你有时间就多读读文献,尤其是综述性的文献,然后你才能清楚什么课题是别人关注的,什么课题是有发展潜力的。如果你没有时间,就听导师的安排。导师一般来说的阅历丰富,而且对自 己从事的领域也基本有所把握。我的这篇文章的方向就是导师给定的,当时糊里糊涂就往下做了,等到文章读多了才发现这个其实是个很不错的题目。总之选题很大 一部分决定了你文章的层次。
2.Introduction.记住,introduction 必须精彩,并且要能把握住读者的好奇心。好的introduction 要让编辑读完了要感到如果你的结果得不到发表,就是对此领域的一大损失。我的文章在起草的时候先写的是introduction部分, 到最后投稿之前的修改的还是introduction部分。如果你的introduction写的朗朗上口,层次分明,要点突出,那文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写introduction,那就随便找一篇你从事领域的高水平文献,反复精读人家的introduction,看看它是怎样抓住了你的心里。Introduction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了为
止。
3.内容。
在构思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文章的内容要充实,完善,最好让人读完了有一种满足感。内容多文章就不会显得单薄。有人说我这么多的idea能发好几篇文章呢。这种想法是很不明智的。idea会一直有,文章读多了idea也会多。千万不要因为保留idea而使你的文章显得单薄无力,除非你只追求文章的数量。高质量的文章是全面而完整的。增加内容来充实你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一个结果进行重复性的分析,那样会使你的文章显得冗长和空洞,读者会认为读你的文章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废话都写到Supporting Information里去)。总之,语言要简洁,内容要丰富。尽量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角度之间的区别越大越好。例如一个现象,你可以分别从力(物理)和能量(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会显得你的工作全面和到位。然后尽量加入些许的理论联系实际。请注意,这部分非常重要,通常应该放在你对结果的深入分析之后,也就是discussion的结尾,conclusion之前。你要做的就是对当前的某些现象根据你得出的结果作出机理性的解释,或者讨论你的结果对当前的某种应用有何等的影响等等,联系越广越好。然后再预测一下发展趋势,说明你的结论对本领域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对同行有什么帮助。例如我是做分子动力学的,但我的文章后半部分几乎都是在把我的模拟结果和试验相联系,对试验现象作出解释,并说明我的结论能对那些实际应用方面做出指导。最后一个审稿人在评语中直接写道I like the manuscript and do think that it will be of general interest to readers in both the basic science community and engineering side of world as well.记住你的文章不光是给本领域人看的,和你专业相关的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读 者(占绝大部分比例)。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你文章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只有极少数人会认真读完你的全文(通常都是那些想模仿你工作的人)。让更多其他领域的 科研工作者来了解你的工作以便能得到应用,是发表文章的终极目的,也是搞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是为什么有SCI这样一个系统,它的存在大大加速了科学向前发展的步伐(what am i talking about?)。总而言之,尽可能的联系实际或其他人的工作,这样才能让你的文章更有意义,给你的文章增加更多被引用的机会,让编辑更喜欢。
4.图表。
有些人觉得好杂志的文章其实就是图漂亮,其实内容也很一般。但事实 是:图漂亮不一定能发好杂志,想发好杂志图不能不漂亮。简单的来说就是图对文章很重要,就像你穿的衣服对你也很重要一样。人人都爱美,编辑和审稿人也不例 外。除非你的文章在内容上有着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如果真是那样你可以完全不在乎图的好坏,因为所有杂志都会抢着接受你的文章;要不然你还是乖乖的把图做漂 亮一些吧。文章的图要做的美观,大方。现在有丰富的做图软件,我建议大家学比较专业的做图软件,这样其实会大大的提高做图的效率(我无法想象用word做图)。我一般用adobe的illustrator做示意图,用origin做二维曲线图。矢量图还是比像素图要清楚一些。精美的图片会让人感到你的文章也是精品;图的美观会使你的文章更上一层楼。
5.审稿。
如果你的稿子没有一开始就被编辑拒掉而是进入了审稿阶段,那么恭喜 你,你的文章很有可能发表,只要你认真的听从编辑和审稿人给你提出的意见,并仔细认真的作出相应的改动。一般每个审稿人都总会提出那么一两条意见,有的可 能是象征性的,但很少有人不提意见(有个审稿人竟然没有给我提任何意见:)。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耐心的逐一作出解答。对于修改意见,即使是颠覆性 的,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动,无论你愿意与否。除非审稿人
提出了一个非常外行的,毫无道理的问题。这种情况你可以和编辑解释,和他摆道理。一般来说编辑是通 情达理的,并且他有极有可能处理过类似的情况。审稿人毕竟也只能给出参考意见,你的文章最终能不能发表还是由编辑来定。当文章被接受了后,剩下的就按照编 辑的指示来做吧。
综上所述,尽可能的抓住多的重点,使你的文章在每个地方都有不俗的表现,不要留下任何漏洞,这样编辑和审稿人就会被你的文章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