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1:4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

第一篇: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

海德格尔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在这块大地之上。”

孔子说:“神于天,圣于地。”

这二者,在其内涵上,应该有相同之处。

一个人,要在现实世界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劳作成就的人,要有现实主义精神,要脚踏实地,充实而快乐地过好自己的世俗生活。这可以叫做物化的人。但仅仅满足于此还不行,但还必须有点儿诗意,有点儿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有点儿不俗的情趣,将自己的心灵世界向上通达神界天堂。这可以叫做诗化的人。

物化的人加诗化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仅停留在前者,往往过于世俗化,有时候,就很可能与一头猪、一条狗,在生命的本原意义上没有大的差别。将自己束之高阁,完全沉浸在诗化世界中,理想世界中,也许能做天堂世界的“精英”;也许最终变成疯子;也许既是精英,又是疯子,凡高的《向日葵》,就是在这两种境界复合混杂中诞生的。

青年诗人于坚有两句诗:“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

其实上帝在物化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他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是人类诗意想象的精神寄托,也可以说,是人类杜撰出来的一个最诗意化的人,一个天堂里的诗人但丁。所以,上帝的思考,更多的是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哲学也罢,是诗也罢,反正都与柴米油盐无关。而柴米油盐却是市民生活一日不可或缺的物质生活内涵,是最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东西。上帝与市民的结合,也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是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结合。

一方面,人有肉体,肉体是灵魂寄托的载体,没有了肉体,灵魂便烟消云散。想让灵魂灿烂生辉,就必须有健康的肉体。要想有健康的肉体,就得吃喝穿住,就得劳作,就得挣钱,就得老老实实做物化的人。

另一方面,山珍海味,过了喉咙,是一样。不就是个饱吗?几百平米的豪宅,睡觉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床。亿万财产,除了自己生活日用的消费开销之外,你花不着的,在本质意义上,都不属于你;一闭眼,一伸腿,死了,就都成了别人的或者社会的了。所以,一个人不把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追求,将这一切看得比较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看重精神生活的质量,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去享受,就向诗意化提升了。

孔子曰:“食色性也。”吃饭和男女间的那点儿事,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个肉体健康的物化的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免不了性的欲求,而人的性的欲求,除了对对偶相貌(脸庞如何,身高几许)的要求、物质条件(钞票多少,有车没车,社会地位如何)的要求,许多人还看重气质、修养、道德的好坏,还讲究情意相投,灵与肉完美结合的爱。这些,后者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要求了。

当然,也有等而下之的。譬如前些年在中原某地,就有二十多岁,正值妙龄的少女,打着幌子招婿,标准是“五十岁以下,五百万元”。这种纯物化纯经济标准的招亲,挺现实,也挺赤裸裸的将自己的人格矮化。是否有人接她的绣球,就不得而知了。弄不好,会以“无人喝彩”而悲凉结局。也许,事件本身就是一个恶搞或者闹剧。

性情性情,人将性情联系起来讲,大概就是物化和诗化的人性完美结合的最简洁阐释。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灵。这高级,大概就体现在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超物化的诗意化追求。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首先源于血缘关系,父子之爱,母女之爱,兄弟姊妹之爱,血亲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夫妻之爱,首先源于性的吸引力,生理欲望的渴求和满足,是夫妻之爱的物化基础。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而大之,家族之爱,朋友之爱,民族之爱,国家之爱,全人类之爱,就不仅仅是物化所能解释得了的。这里有精神内涵,有道德内涵,有理想世界的义理在内,由形而下拓展延伸为形而上了。

从这个意义说,也不必把现世安居和诗意安居对抗化。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醒觉,对人生的态度》一文中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人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之上的达观。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一个人要想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必须达观地接受命运的赐予,是坦途通衢还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山间小路,都坦然接纳,从容走过。这里面,又同时有对物化生活的淡漠和超脱,有对世俗鄙陋的傲然漠视和大度宽容,有一种心灵的自由飞扬和洒脱超越。这才是一种精神上的醒觉,才是形而上意义层面的诗意化的人。

心灵的自由飞扬和洒脱超越,庄子是典范,他所塑造的大鹏形象是最具有典型性的。“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冥至南冥,万里长空,搏击翱翔,那种无拘无束,那种随意洒脱,那种潇洒飘逸,既是与生俱来,天性使然,又是性格驱动,性情所致。这就是诗意,这就是意气盎然,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诗歌意境。后来的李白,又将这种诗意张扬到极致。

这样的人,当然是一个明慧达观的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人。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苍天在上,静默无言;自然四季,有序轮转;百物繁衍,生生不息。如此诗意美好的世界,苍天还用得着说话吗?

其实,自然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原世界。它也是诗,是一首原始淳朴的诗,是一首物象繁多,色彩缤纷,万方乐奏的诗。它超越时空,无终无止,无边无际,让你看不完,读不尽,让一代代人看不完,读不尽。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原世界,就是回归自己的心灵家园。回归自然,就要学会感恩自然,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就是感恩让自己的生命诞生的父母和上帝,以及以博大的胸襟承载一切生命的大自然。欣赏自然,就是欣赏人类本身,就是人类将自己的审美感觉对自然的一次心灵投射,在那投射中,折射出人类自己的美与丑。

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一个不断旅游的人,一个经常陶醉于自然的浩大和神秘,阳刚和阴柔的人;一个陶醉于名山大川,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人,与其说是一种放浪,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心灵家园的深层审视,是审美意义上的深入解读。

有时候,回归自然,就是人类精神境界升华的最好契机。

所以,李白的拜别长安,浪迹天涯,苏轼的贬官赤壁,既是物化意义上的无奈,又是诗意化的福分。因为那无奈,才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大气磅礴,逸气冲天的诗歌,才有了苏轼的超凡绝伦的前后《赤壁赋》。《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前后《赤壁赋》,既是对大自然雄伟壮丽、神秘柔美不同美学特征的讴歌,也是人类孤独意识的抒发,是人类蔑视鄙俗尘埃的傲然逸气的宣泄。

第二篇:生命断想杂文随笔

从来没有想过,若生命屈指可数,自己会怎么度过。如今,追忆往昔,不胜感慨。一缕淡淡的忧伤,突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少年轻狂不羁,感觉这世界是广阔的,时间是无限的,一切皆可随意挥霍。亲情,爱情,友情,在匆匆里,渐渐远去。如一捧沙粒,越想留住,流失越快。有些人、事,渐渐淡出视线,随风而逝。

青年志得意满,背负行囊,独闯天下,大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气。殊不知,行路难,甚于蜀道。碰了几次壁,遭遇几次挫折,锐气顿减。方知世事无常,须审慎而行。

几近不惑,常思自身,推己及人,如醍醐灌顶。

大凡世间种种,无外乎名利。古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为名利所累,疲于奔命者,不可胜数。

名利无止境,而生也有涯。在短暂的时光里,若被名利俘获,生命也就失去它真正的意义。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过,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也许,生命不尽是精彩纷呈,多数会流于平淡。如何于平淡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脚。

正如琐碎的日子里,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豁达,人生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少一些阴霾,多一缕阳光,让心灵四季如春,花香四溢;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回报,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也为他送上真诚的祝福。

如此,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也不会因虚度而后悔。

诚然,花开花落,生生死死,时节流转,自然定律。抱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方可宠辱不惊,气定神闲。

若上苍垂怜,给自己最后几日,我会化身飞鸟,遨游云间;抑或远赴海边,观潮涨潮落;或静卧于草地,吮吸晨露的甘甜。当然,最想的,还是与亲人朝夕相伴,诉说心中埋藏许久的爱。

假如真的来日无多,我要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体验生活的简单快乐。回归本真,回归自我,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三篇:秋天的诗意杂文随笔

也许是生于秋日的缘故吧,我是极喜欢秋的。

春过于浓艳,夏多烦躁,冬又太寒冷。只有秋充满清爽与诗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景之美不过如此。范仲淹这首词写秋景亦怀念故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增添几分凄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得很美。仰望天空,鹤已随古人远去,只有淡淡的云,被淡淡的风吹着,淡淡地飘,引出淡淡的惆怅。夏去秋来,四季交替,流年似水,我们终会老去,如秋风吹落的满地黄叶和残花,不免让人感慨岁月的无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古人很会安慰自己,面对逝去的落花,也写得这样充满诗意和富有哲理。

秋天又是思念的季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最适合漫步,凉爽的天,幽静的心。遥想远方的故人,是否也一样牵挂着我……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秋风中的相思,竟也如此侠骨柔肠,缠绵悱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美人独坐兰舟,看残荷已落,花飘水流。上阕一幅余香袅袅的秋景图。下阙道尽了相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有李清照才能把这相思描绘得如此凄婉动人。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天真的很美。

第四篇:路踏出诗意杂文随笔

路,踏出诗意。

当我写下这行字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要下班了。

之前,经常行走在路上,或步行、或骑车、或开车。

之前,步行上学、步行工作,抑或骑车。

之前,老娘在家等候,回不来会到村口遥望儿子的身影。

之前,妻子在家等候,回不来她不吃饭、不睡觉,等我回来一通唠叨。

之前,没有电话,只有等候。后来有了呼机、手机。妈妈等烦了回家坐着等,妻子等烦了会打爆你的呼机、手机。

一晃进入花甲之年,回想起来特别理解老娘和妻子。当年那种心烦变成了感激。娘疼儿、妻疼夫,人间最朴素的感情。

老了,退休了,孩子不回家,有一种淡淡的忧心,担心一些不该担心的事情。每天下班第一要务就是回家,期盼看见老伴、看见子女。

一声“下班了?”心里都踏实了。

一声“爸,准备吃饭吧!”心里充满暖意。

一声“爷爷!”让你从脚暖到头,横穿全身。

偶有回家不见老伴,会立马拨通电话;偶有不见儿子、儿媳会详询究竟;偶有不见小孙女,一定会抓紧一切时间去找。

路,每天走过。走在路上内心总有一种期盼,快快见到老伴;快快见到儿子、儿媳;快快见到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小孙女。

他们,他们像微风,会轻轻摇响往事的风铃。往事,那些跟他们关联着的岁月,那些丝丝缕缕的生活,一点一点的,敲打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内心深处铺展开来。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捋着丝丝遐想回到了家,一种满足、一种幸福。

我知道,我已步入老年,我的生活状态也许会发生某种改变。不知道是希望着变化,还是恐惧着变化,岁月无情又让心突然脆弱起来,竟然还勾起我无限的伤感来。

站在宽宽的马路上,看到夕阳的余晖脉脉的荡漾着,这座充满朝气的城市,路边栽满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绿色植物,还有那些新盖的生活小区,一派欣欣向荣。

路,一直是一首诗。

路,让我从孩提走向成人;从年少走向年老。

路,让我从地方走入军营;从军营迈向地方。

路,早把诗歌挤出了日子。可诗情突然涌来,指端却无字附纸。

想起看过的两本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林徽因和张爱玲的故事,被无数的人涂抹了不同的神秘色彩。白落梅笔下的她们,一定会带上白落梅自己的痕迹。

每个人都是生动的。

你,我,他,因不知而淡漠,因相知而融合。

生活是一场梦,但却是美丽的。

中美贸易大战的消息,中东战争的消息提醒我,珍惜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

岁序中,花开花落;流年里,人来人去。

我低吟浅唱,唱一首生命的歌。

路!一首快乐的诗歌!

写完了,回家。

路,踏出诗意!

第五篇:活着之杂文随笔

忽然想起给许久未见的哥打个电话。

他一个人独居在东北那个偏僻的县城里。虽然几次回去,看到作为交通门户的火车站有了改变,大楼修整得像模像样,有了分界明显的各种功能区,但仍然充斥各种烟草杂味,让人无法忍受,感受不到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对这个县城的任何影响。

哥就在这个火车站前负责清扫工作。去年秋末冬初的时候,他心脏不舒服,急惶惶打电话给在另一个城市的爸,爸让他就医。后来他去了医院,打针吃药,慢慢好转了,病因是太劳累。

那火车站方圆几公里的地界,全是哥的管辖范围。不用想,不用看,我都能知道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那个东北人耿直诚实的个性,是断不会偷懒的。日复一日,早上4点出门,晚上6点回来,一条一条街道打扫,而且还时常会被检查。遇到雨雪天气还要加班,而加班费,是每个小时20块钱。

小时候小儿麻痹让哥的左脚变成残疾,又在洪水中泡过,长大后还被自行车撞过,雪上加霜的境况让哥的左脚愈发跛得厉害。他没少被人嘲笑,但了解他的人又对他颇为敬重。他写诗,投稿,总有作品见报。他说不上身残志坚,但从没放弃过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为人仗义,挣了钱帮一些困难邻居和朋友,也会被恶意的人骗,但也结交了不少知心好友。

东北的冬天,可以用“风刀霜剑严相逼”来形容。凛冽刺骨的寒风,随时飘来的大雪,以及路面那些厚厚的冰凌,都成为哥工作中巨大的障碍。我无法想像在平地走路时尚且不好维持身体平衡的他,在冰雪交加的路面上打扫时,滑倒过几次,摔疼过几次,手冻得是否裂开过,脚是否冻得没有知觉过?他这个被别人嘲笑的,却用自己双手挣生活的残疾人,该如何度过这艰难的10多个小时。

夏天的时候,跟哥建议让他开个小店,我们兄弟姐妹出资。可他问了半天,觉得投入太多,还是又转回到环卫工这个岗位上。我常常强迫自己不去担心他,但在年节前,总要给他寄点儿钱。每次都被哥严辞拒绝,他说自己有低保,又有工作,虽然挣得少,但总归够一个人花,不需要我们资助。

虽然寄的钱数额不多,但对于在县城生活的他来说,毕竟会让生活宽裕一些,固执的哥从不接受。偶尔的一两次,估计他可能是真的有困难了,才勉强收下钱。然后就是客气地左谢右谢,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在县城那个小社会圈子里,仿佛都没什么秘密。哥的终生大事是被他自己放弃了的。也有女人不停抛橄榄枝,但他已经过了那个心动的年龄,考虑的都是很实际的问题。有二婚的,有农村户籍的,有家庭困难的......总之,都是各怀心腹事,但就是缺少知心的和真正能两情相悦的,哥却压根不再提成家的事。

我离家已经20多年。那些历史的家族的原因将哥一个人留在了县城,而相隔不到1小时的高速车程,有爸的家。小我4岁的弟西行在异国他乡,大我3岁的姐也打拼在京城。母亲在我14岁时因病离世,这个家从那时起开始不完整,开始渐渐远离我们可能一帆风顺的既定轨道,开始变化,开始游离。

我渴望有那样一个热闹的年,许久不见的兄弟姐妹和老父亲欢聚一堂,四世同堂已不是梦想,我已成功升级成姥姥,爸也成了太爷爷或太姥爷。那么多山长水长的思念,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蹉跎在岁月里。

昨天哥让我替他发短信,说要感谢一个女人对他的帮助。我欢天喜地措辞了半天,绞尽脑汁把能用上的客气和礼貌用语全用上了,终于在5分钟后收到了那个人的回复。我献宝似地转给哥看她的回复,谁料哥却生气地让我不要再理她。

过了好半天,微信上才收来他的解释。他曾帮助过这个人患有肺癌的妈妈,但这个人以为哥对她有企图,便轻视起哥来。又见他独自一人住在县城,常嘲讽他自不量力,同时把哥曾资助过她的事情当成谈资,对他时有人身攻击。哥让我发短信,只不过是让她知道,哥不是孤单一个人,他有兄弟姐妹,有亲人,不可以随便被欺负。

我听完,心酸了很久。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过哥的困境呢?我原来以为的困难,只是所谓金钱上的拮据,而无法预测的艰辛,却是这世间最难懂的人心。我忽然无比恐惧起哥所处的那个环境来,又在短信里再三提醒他注意不要乱发善心,会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那天晚上一直失眠,无法入睡。

活着,原来如此艰难。我们可以用一双手、可以用辛勤劳动、可以用善良和智慧改变生活,改变人们眼中仿佛很卑微的人生。但我们改变不了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触不到的善变的人心。

我只盼望,那些哥帮助过的人,不用心存感激,只要他们不歧视、不欺负他,便是最大的善良和感恩了。愿我的哥哥好人一生平安。今生没有得到的所有,下辈子都能得偿所愿。

下载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意安居之断想的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之絮语杂文随笔

    转眼间已经大年初九了,一个年就这样呼呼啦啦地过完了。连亲友团拜、喝酒打牌这样的重头戏也已经收尾,上班族又接续了新岁的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年前从一迈进腊月开始,急性......

    白马之白杂文随笔

    《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戏份很少,在鹰愁涧与孙悟空斗过法,在宝象国与黄袍怪交过手,此外没有更多作为。但是,我们不能小看或忽视这匹马。白龙马的身世,是作者借孙悟空之口交代的,“他......

    心之雨杂文随笔

    她留了长发,着一袭白衣冒着雨朝外走去。没人知道她的目的地,路人有的见了,奇怪的问道“姑娘这么大的雨,何不打伞?”“不打。”她的声音冷冷清清的,像是远方传来的歌曲,似是那古筝所......

    中国梦之断想

    中国梦之断想□王西亮 在党的93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又想起了一年半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与亡国音的论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率领党的十八大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高校扩招断想》随笔五篇

    最近很多网站的论坛或留言版上,都对《读者》上郑也夫的《高校扩招断想》有所评论,我发现很多都是一些污秽的言语,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客观的评论一下,随笔 我也谈《高校扩招断......

    细微之善的杂文随笔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人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拿出他刚买的新鞋准备让邻座友人观摩,却突然间失手,不小心从窗口掉出去了一只,友人深感遗憾,周围的人也倍感惋惜,以为老人定......

    临岐之殷殷杂文随笔

    女人揪着裙子跑出来,扶住墙壁,她狼狈地捂着嘴,渐渐吐出一些汁液,蓬乱的头发散下来,一丝一丝的,垂悬若断,像挣扎着最后一寸保守。低着头,她的眼神是黯淡的,又有某些觉悟,非要摆出这样绝......

    拈花晬语之杂文随笔

    每一个时代,初开始都是簇新的,渐渐地就变成陈旧的,最后被下一个时代更替。其中的阴消阳长,很象狮群中猴窝里老王和小王的争夺战,即血腥又乏味。锥心的痛苦,幽深的孤独,无尽的磨难,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