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

第一篇: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民族地区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其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田野调查发现,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同时突出“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色。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乌江流域民族地区

(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且承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发展,教育的公平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教育整体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为此,笔者选取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进行了三年的田野调查,以探索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江流域是指乌江干流及其众多支流流经的地域及附近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绝大部分属于民族聚居区,故将其称作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虽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教育公平视角看,该地区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比较差

与其他地区相比,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除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和部分重点高中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校舍建设面积不足、危房率较高、学校教学生活配套设施不全等。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该县小学现有校舍面积295318平方米,生均1.6平方米,其中危房30500平方米,危房率10.4%;初中校舍面积121860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其中危房17200平方米,危房率15.8%。很多乡镇村办小学没有校舍,有的租借民房,村办小学基本无法维持。再如,镇雄县全县28个乡镇中,有1个乡无中学,21个初级中学无寄宿制项目。要实现“普九”目标,镇雄县小学尚缺校舍53,71万平方米,初中尚缺校舍55,87万平方米。而且全县中小学有D级危房156982平方米,有28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没有厕所、食堂、实验室等配套设施。这反映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不但校舍严重紧缺,而且现有学校中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二)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如镇雄县小学专任教师缺501 1人,中学专任教师缺1881人;威宁县小学专任教师缺2986人,中学专任教师缺2316人。同时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受编制所限,许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引进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失衡。这又加剧了教师队伍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007-2008年,笔者对该地区8617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测试(测试用题有两类:一是公民基本科学素养问卷,二是中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测试结果是,100%被测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达标(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制定的标准),高达70%的被测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及格。同时,笔者又随机跟踪了119名教师的120节课堂授课情况。在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课堂上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教师达79%;普通话不过关、书写笔顺不对的教师高达90%。

(三)区域内部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

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城乡、县市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各阶段教育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辍学率居高不下。在调查的两所学校中,一个是城市重点初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另一所农村学校有教师78人,高级职称一个都没有,中级8档及9档各有2人,10档有14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城乡之间教师资源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学质量差别很大(见表1)。

(四)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资源,该地区的教育理应突出“民族特色”。但是,该地区在将民族文化引进学校课堂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应景性,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发展民族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政策,没有专项民族教育经费,且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和指导也不够。在走访的14所民族中小学,笔者发现这些学校把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变成了“节日”课程,变成了迎接上级检查的活动课程。与此同时,许多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教育情境及素材被闲置,如绝大部分民族教育器材常年放在“库房”里,利用率非常低。多数民族学校从教学内容到办学模式都没有特色,除在校名上冠以“民族”二字外,其他r方面t殳有什么区别。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条件制约

乌江流域地形山高坡陡,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使得学校布点分散,校均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例如,普定县补郎苗族乡辖1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组、408个自然村寨,全乡有中学1所、村级完小8所、初小3所、教学点2处。即使这样,学生上学走一两个小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到2008年,这里仍然有办学点2462个。由于办学点过于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合力,使整体的教育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二)教育欠账过大,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整体跟进不足,教育发展仍然十分缓慢。乌江流域近60%的县为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由于民贫财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不少学生无法完成学业。例如,在随机选取的11个县中,区县级财政负责部分的教育债务仍未结清,被调查的每个区县都有超过千万的教育债务,个别区县债务接近3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三)影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观因素

除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外,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也受到教育内部一些因素的制约。教育过程中的精英价值取向和学校布局中的城市中心取向,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区域或群体集中

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在当时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国家实行精英主义教育,设立了一批重点中小学,以为高等学校输送“尖子”。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某种历史合理性,但今天重点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出来。而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还是按照传统的做法,突出重点,打造名牌。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加剧了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产生出一大批“薄弱学校”。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该地区就奉行培养尖子生,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的精英教育,使得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分治。这种人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等级化的制度,不但违背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宗旨,而且加剧了升学竞争,无形中强化了应试教育,使义务教育畸形化。

同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表现出特有的“城市偏好”。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实行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体制,形成了普通高中集中在城市和县镇的局面。调查发现,就读普通高中的城镇户口学生走读,而农村户口学生则要住宿。农村孩子上高中的支出大增,这既加剧了农村孩子的升学困难,也成为农村初中生流失、辍学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以贵州省2008年9月30日公布的普通高中(公办)收费办法为例,仅就学费一项,一类示范高中就比一般高中高出5倍。而且大部分区县还有这样一个政策,即优秀的农村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进城。这使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加大了城乡学校教师队伍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日益被边缘化,教育中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严重弱化

笔者所调查的35个农村区县在教师管理体制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失位的现象。教师的选拔、录用、职务评聘等权力均被集中于上一级人事部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没有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日益被边缘化。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被放弃”,了大部正当权利,其自身的优势及特色未能充分发挥。一是由于编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具体教学安排中出现了“教非所学、职称系列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现象。有一所学校,什么专业都有,但是有45%的教师不教所学专业;有的学校教师学科分布不平衡,个别学校小学英语、科学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无法正常开课;很多教师要跨学科、跨专业进行教学。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有着多种自然风貌、立体的自然生态及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将符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要求、体现当地特色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折叠、剪纸、编织、刺绣、蜡染、烹饪、果树栽培等,但是学校没有这样做,甚至有的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也只有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开展民族特色活动。教育结构不合理,双语教学步履艰难

目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结构不够合理。首先,该地区初级中学少。如务川自治县15个乡(镇)只有6所初级中学,有9个乡(镇)没有初中。其次,学校结构不合理。在乌江流域,农村三教的比例是:成人教育约占0.5%,职业教育占12.4%,普通教育占87.1%。普通中等教育远远大于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如一个人口130万的大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才300多人,根本无法满足就业结构转换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需求。这种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只能造就大量“升学无望,致富无门”的农村青年,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由于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整体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大部分少数民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教育中面临着双语教学的问题,而目前这方面的师资比较缺乏,教材等方面也遇到不少困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不懂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很普遍。双语教师极其缺乏,双语教学步履艰难。以开展双语教学较好的松桃县为例,该县只有6个乡(镇)12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仅占全县小学总数的3%。语言障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要努力克服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充分争取并利用现有政策借势而上,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公平。

(一)用好、用足中央的各项扶持政策

充分利用好“新农村建设”政策,认真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使学校办学设施明显改善。国家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是国家的责任。但是,怎么用好中央的投入则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投入的钱用到刀刃上,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笔者认为,如何用好新增教育投入比增加教育投入本身更重要。地方政府要避免教育经费被浪费、挪用,也要防止教育经费只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的现象。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把新增义务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改变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的做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改造薄弱学校的经费不是来自对其他学校教育拨款的“挤出”。而应主要来自于新增教育经费、专门用于改造薄弱校的教育附加费、上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来自优质学校的对口支援经费等方面,对此,我们要建立薄弱校资金筹集和补偿长效机制,逐步推进校际均衡。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认真落实好2009年2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的《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计划。这些计划所需费用大都是由中央财政负担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地申请岗位,接受相关人员,并提供相关的条件使这些志愿者能够走到农村中小学,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改革教育结构和评价机制

在类似乌江流域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内陆民族地区,改革教育结构和评价机制实为必要。

首先,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通过中考制度改革(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选拔出职业能力强的学生到职业高中就读,形成“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性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直通车教学、升学模式。也就是说,读职业学校也可以正常达到博士学位,为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人才。

其次,改革评价机制。要改变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学校评价存在的偏颇,即主要看学科竞赛、办学水平、师资力量、人均分,评估项目重点放在学生考试成绩上,尤其是升学率上,升学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校发展快慢的命运,以切实推进评价机制改革,从操作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笔者建议,把原来的评估学校分成评估政府和校长、教师两部分,评估政府看投入与监管,评估校长看是否执行了教育方针和政策,评估教师看是否做到了教书育人。同时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课堂上;放在对教师的监管上。

(三)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使城镇学校学生爆满,城镇学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农村学校学生却越来越少,合校、并校是必然趋势。针对这些情况,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政府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人口和城镇发展趋势,构建学校布局新框架;要从实际需要及区域发展综合考虑,建设好山区村校;要解放思想,采取灵活的政策解决农村学生就学问题,比如免费提供交通工具,使学校上课能够基本规模化,从而提高教育效率和综合效益。

(四)突出“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色

根据乌江流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有意安排乌江流域民族经济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以为振兴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和特色产业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效益。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教学信息交互性强,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进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效益和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同时,培训一支数量足、质量优,既懂民族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科学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搞好双语教育至关重要。所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要努力办好当地师范学院,造就一支民族语言和汉语兼通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以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

第二篇: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终结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幼儿教育

胡剑彬 张丽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长春 130024)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视野下分析了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包括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悬殊、园际间差异明显、阶层差异显著等问题。为促进幼儿教育公平,提出了相关建议:应加大教育投入,扶助落后地区,加强幼儿教育法制进程,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育公平对策

近几年来一些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教育投入会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相当高的回报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是教育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本文试从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分析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并提出建议。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平等与公正的统一体。公平既有对公正的追求又有对平等的向往,公平需要以平等为基础,同样需要在公正的内在要求下对存在的差异进行不平等的关怀。由于客观存在的自然和社会障碍,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借用价值规律的表达方式,即公平就是公正围绕平等上下波动。

因此,教育公平可以理解为“人们能够公正平等的接受社会所提供的公正平等的教育。”

[1]教育公平涉及到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强调国家给予个体或群体同等的受教育的可能性,然而绝对的机会均等也是不存在的而且是不现实的;二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即将受教育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应有所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频频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等社会现象。因此,教育公平必须要有区别的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

二、幼儿教育中不公平的现象

(一)地区差异大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形成了巨大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上的不同步导致了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进一步导致了幼儿教育的巨大差异。如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学前三年入园率80%以上,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古、甘肃、青海等,截至200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基本上只能达到35%左右。

(二)城乡差别悬殊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而言,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占优势,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则处于弱势地位,随即带来的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幼儿教育在城乡之间失衡的现状。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弱势体现在:

一方面,幼儿教育资源配置欠缺。我们把幼儿教育资源分为实物资源和制度资源两大类,相应的实物资源包括资金投入、幼儿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等;制度资源包括政府的法规政策、相关的文化氛围等等。由于以民办园为主体的农村地区经费支持稀缺、教育意识淡薄、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幼儿园硬件普遍比较简陋,大多使用民房且有饮食卫生和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入园幼儿比例低。在我国城市地区的幼儿基本能解决入园问题(城市中出现的“入园难”现象主要是指入好的公办园难,并非无园可入),然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也只有七成的孩子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2]这也加剧了学前幼儿入园机会的不均等。

(三)园际间差异明显

我国幼儿园可以分为省、市、县、乡、村五级,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后发现,差异都十分显著。比如机关幼儿园每年能获得政府较多的经费支持,更容易吸引优秀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较高,而一般的民办园、改制园没有政府的补贴,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往往转而向家长收取更高的费用。幼儿接受幼儿教育,却要付出不同的代价,这本身就是对幼儿追求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体现。

(四)阶层差异显著

按照收费和教育资源,笔者将幼儿园大体分为如下几类:第一,质量较高、收费较低的公办园。比如,政府机关幼儿园等。他们招收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的子女;第二,质量较高、收费较高的民办园,这类幼儿园由于收费高,面向的群体大多是收入较高的公司白领等;第三,质量低、收费低的幼儿园。这类幼儿园主要针对没有经济实力或者受地域、交通限制的幼儿家长。由于不同类型幼儿园招生对象隐含的阶层划分,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所接受的学前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差别显著。

三、解决幼儿教育公平失衡的对策

(一)加大幼儿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幼儿教育投入,例如,目前各省都已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各地新增财政投入1000亿以上,内蒙古预计从2011年到2013年新建847所、改扩建633所幼儿园,这无异于为广大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幼儿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应避免集中投向公办教育,从而导致扭曲的学前教育供给格局,对民办幼儿园也可采取评优奖励、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对民办幼儿园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和管理工作也迫在眉睫,这样才可能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教育投入的结构可参考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针对省、市、县、乡、村五级幼儿园,分别设立幼儿教育专项资金,由各省向省内各地市级、县级、乡级、村级教育部门分配和转移教育财政经费,从而实现地方区域内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二)扶助贫困落后地区,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政策。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最终只取决于那根最短的木板的高度。在我国幼儿教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不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我们就难以实现国民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这也是国家在政策上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体现。对贫困落后地区实施补偿教育,能够使那些没有机会获得教育的幼儿接受教育,也可以使一些已经接受幼儿教育但处境不利的幼儿获得更好的教育,这对于缩小弱势群体与良好环境下成长的幼儿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幼儿教育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幼儿教育既有和其他阶段教育融合发展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明确幼儿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明确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责任,确立相关部门分工协调合作的机制等,最终都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界定和约束。因此,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是保障幼儿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立法已经开始提上议程:2007年11月,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五年立法的工作重点,并列入了2008年工作要点。[3]学前教育立法一方面可以参考国内北京、上海等一些已经制定了地区性的《学前教育条例》的经验,另一方面,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也都确立了学前教育法,世界各国学前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经验都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宗顺.教育公平应从重视学前教育开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23

[2]蔡迎旗,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04(2):34

[3]庞丽娟.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法》立法进程[J].教育探索,2011(8):36

第三篇:教育公平论文

我见教育公平

11公共事业管理杨园 011066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以及这个国家向哪方面发展,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前任总理温家宝也曾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阳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享有的,而公平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因而,公平之中的教育公平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还没能实现完全的公平。但我们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这条路上正在做出不屑的努力。“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救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对于被各种问题缠身的中国教育来说,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正所谓“中国教育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经常仰望星空,他们能更多地为教育的前途和未来去思考和奋斗。”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与解决的阶段,成效显著。至2012年,“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义务教育重点任务转向均衡发展。2011年,按照“一省一案”模式,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机制。同时,各级政府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幼儿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10条重大政策措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近10年来,高等教育也在校生规模稳步发展,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比2002年增长了11.9个百分点。到2011年,我国建立起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前教育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在园家

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开始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惠及482万名学生。

但是,成效却远不如问题来得急,来得快。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公平仍是我党和国家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当下,我国的教育公平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条件差异,资源配置不公。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的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不达标,农村的教育资源较城市的是少之又少。

二是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悬殊,择校压力巨大。自身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他们的教育水平也更高。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择校风”的长期存在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比例失调,民办幼儿园远远多于公办幼儿园,比如北京、武汉、成都、福建多地、浙江多地等地方,民办幼儿园三成都不到,而极少数公办幼儿园占主导的地区如上海,几乎不存在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和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分别只有 50.9%和 74%。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缺位,再加上收生育新高峰,进城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出现了“公办园难,民办园贵,黑户园乱”的现象。

五是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六是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

20%。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地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达到教育的基本公平。就目前来看,我们仍需采取新的措施以及加强之前的措施。

一、推动公共的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中去,通过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扩大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引导、引入,督导。同时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和引导才是根本出路。从目前出台政策的来看,只有极少数地区有这样的认识,比如天津,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五、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六、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日前参加在京举行的APEC教育创新论坛时对记者说,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有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的因素,也反映出一定的教育观念。好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大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在价值判断上需要这样的转变:将目前的学历教育、以满足求职需要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向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的教育,最终建立一个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要打破学校的视野,好的教育应该是高互动的教育,即使在一个普通学校读书的孩子,也可通过图书馆、电视、网络,以及校外辅导员等多渠道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公平使历史留给我们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应在历史中得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要更多的兼顾公平,真正实现我们一直追求的教育公平。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制定出有效的教育公平政策,对当前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才能各个击破,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地全面地公平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篇:教育技术学视野下未来课堂研究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以培养创新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为标准,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促进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者立足于教育技术学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技术学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新课改;重要性;教学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体制迎来了发展和改革的春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媒介,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达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当前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技术对课堂建设的作用。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应当重视教育技术对于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一、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

在教育技术视野下,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瓶颈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得以革新,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教育研究者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未来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显得更加具有时代性和信息性。从根本上讲,未来课堂是一个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将会显得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发展,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将会更加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期望,更加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和国际接轨,实现教育发展的产业化。

二、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课堂教学开始逐渐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发展,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之下,呈现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国际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林林总总的教条式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静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教学应当建立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时代化发展。

三、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

教育技术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运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高科技和高技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之下,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快速地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未来课堂的建设中,学生在智力、智能和实践等方面,都会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1.未来课堂的建设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对于课堂教学的建设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教育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课堂的建设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成立体的时间和空间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对于课堂教学将会更有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便捷的沟通交流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高科技的交流手段,可以促进思想和智慧的产生,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2.未来课堂将会以学生为中心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难以应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的背景之下,未来课堂的建设,教师的一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将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通过合作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和思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交流和讨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手段支持下,教师可以创设很多虚拟的交互空间,学生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依然可以达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都可以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无论是在课堂空间的建设还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将会更加符合教育的特点。此外,教学的设备设施将会更加完善,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之下,无论是认知还是经验都将会有质的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而言之,在教育技术的视野之下,未来课堂的建设将会沿着科学性和信息化的方向前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教学将更加关注“人”的因素,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突破,实现课堂教学的时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新东,夏一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交互行为模型与评测指标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1(08).[2]陈卫东,叶新东,秦嘉悦,张际平.未来课堂———高互动学习空间[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3]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

第五篇: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方针的发布和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将强国人才的教育战略彻底贯彻实施,所有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持续进行。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其现存问题为突破口,详细研究并讨论了“以人为本”视野下,各大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具体措施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逼迫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突破现在的管理困境。受社会、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适应。

1、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分析

1.1实现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前提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地位尤为显著。尤其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布和实施之后,高校地位更加不容撼动。强国人才战略的具体实施,要求各大高校必须以人才为根本,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尊重。由于“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想要强国人才战略的真正实现,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某种角度理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必须树立牢固的“以人为本”理念,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同步培养,使其创造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使用。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强国人才战略中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情势下,大学生人生观的价值取向开始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由此,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消极学习、忽视集体、漠视他人等情况,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越来越薄弱,自我观念和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任务就越来越难实现。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理念下进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非常优秀,不仅具有独立的思想,还具有热爱集体、积极上进的优良素质,同时,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也是非常高的。从教育目的上讲,这样的人才教育管理才真正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2、“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2.1对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更新

在“以人为本”视野下,想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在这之前,最先进行的,是对传统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引进并吸收新型的教育管理观念,才能充分保证高校教育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势高度契合。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和约束作用,这种强制性管理严重忽视了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在学生管理之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和积极作用,不仅使得学生厌烦课堂教学,还使得学生对很多方面都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就知识教育而言,教师应该正确平衡知识积累和知识综合以及知识创新间的关系。就整体教育观而言,教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基本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凸显和体现。同时,将传统的应试考核思想转变为全新的创新思想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并促进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从量变到质变。

2.2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在具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而言,时代感的缺乏是其最主要的问题所在。所有的高校教育管理都一味侧重于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管理课程缺乏兴趣的情况发生。为了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始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行内容选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和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应用,不仅可以持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解决的热情。

2.3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一,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评价内容越丰富,对学生能力进行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基本情况、品德发展、课堂情况等各方面纳入教学评价内容,不能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第二,教学评价的过程方面。无论何事,都应该重视过程多过于重视结果。在高校实际教学评价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点评价对象,对其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解决,始终秉持着鼓励为主,鞭策为辅的评价原则进行教学评价。

3、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在“以人为本”视野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相关工作会得到非常顺利的发展,其进程也会得到大幅度缩减,使得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快速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左宝霞.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5,(19):23-25.[2]李咏.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133-134.

下载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越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公平研究(五篇)

    教 育 公平研 究东至二中温祖山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发展, 是以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 可以说是“ 发展大于改革” 。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围绕育经......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

    基于教育公平视野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

    基于教育公平视野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 摘 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均衡教育成为中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教育公平的问题,促使教学资源均衡搭配,满足......

    多维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差异化均衡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公平理念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多维概念,它具有历史性和过程性,教育公平也不必然地与教育效率相冲突,这需要放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来考......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

    绿色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发展适宜性实践

    “绿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环保范畴的概念,而更多的是指向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一种针对现代教育发展困境的教育改进,是对功利化教育的颠覆和扭转。绿色教育的目标在......

    生活教育理论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

    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

    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 摘要: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通过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