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会计管理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是为了能够让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更加全面的预测和筹划。本文从对于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进行简析入手,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营业收入;预算管理
企业会计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会计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包括营业收入预算管理工作在内的会计管理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一、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简析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基本内涵、作用和目标、现存问题等方面出发,对于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基本内涵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有着丰富的内涵。众所周知预算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了广义范围内的预算管理,这主要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于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其次,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通常还包括了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来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及时的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与此同时,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内涵还包括了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并且挖掘企业潜在的资源,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收入的最大化。
(二)作用和目标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执行可以达到许多企业的战略目标。通常来说预算管理的作用和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和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风险控制、绩效考核、成本节约、收入提升等效果也是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所带来的。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的作用和目的也在于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并且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数字固定下来,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体现预算“刚性“管理,最终能够将企业管理机制进一步的具体化。
(三)现存问题
企业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一般而言由于我国许多会计管理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理解不够全面,并且对于其运作环节和流程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了企业的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欠缺等问题的出现。其次,部分会计管理人员没有将战略预算具体进行细化和量化,从而使得管理层、各个部门只盯着战略预算,但是却忽略或不重视预算的基础工作,最终也没有正确的理解到战略预算来源于最基础、最本质的财务预算。
二、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需要诸多工作的有效支持,以下从提升管理合理性、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确保核算独立性等方面出发,对于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提升管理合理性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提升管理的合理性。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理合理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基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预算的概念和实时提供的数据来进行资金收支事项申报等工作,从而能够将会计核算出来的实际发生的成本、收入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其次,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理合理性的过程中还应当全面的反映市场状况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预算的刚性管理,并且避免频繁的预算调整或预算外成本费用。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理合理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提升预算管理手段、实际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需要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工作人员在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应当确保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围绕预算事项进行,从而能够在强化预算的执行的同时有效的避免会计核算陷入违背权责利的问题。其次,工作人员在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还应当使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来建立预算管理系统,并且整理预算科目。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以预算为主导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实际业务遵循准则来进行账务的处理工作,从而能够为提升核算的独立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确保核算独立性
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在进行营业收入预算管理时应当着眼于确保核算的独立性。工作人员在确保核算独立性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运用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其次,工作人员在确保核算独立性的过程中还应当根据会计核算的科目体系口径提供数据执行,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参照预算编制表格式提供,而不能采用会计核算的口径提供。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确保核算独立性的过程中还应当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整。如果考核采用的数据是以预算编制表的形式,需要将会计核算的结果导出后进行人工整理,按预算编制表的格式进行填列。如果考核采用的数据是以会计核算的结果,需要将预算编制表按会计科目的格式,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保证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三、结束语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从营业收入、企业支出等不同的方面来着手。因此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实施全面的营业收入预算管理就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l]王立彦,运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工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赵西卜.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大误区[J].财务与会计2013,2(3):45-47
[4]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第二篇: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完善体制、明确内容、提高技能、加强刚性和优化评估,是强化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对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强化与提升,本文分别从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体制、内容、技能、刚性和评估这5个环节入手,详细地分析了提高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刚性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发挥着规范会计活动、提升经济收益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良好作用。然而,同时也存在着体制不够完善、内容不够明确、技能不够全面、执行不够刚性和评估不够科学等问题。企业的上层管理者们应该就事论事,针对这些现实状况中的问题,实施与之相应的强化措施。
1完善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体制
要想有效提高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地方财政局就应该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对各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完善会计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确保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健康发展,进而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各个企业的上层管理人员也要重视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键是要保证编制出的预算管理体制符合企业的实际现状和发展方向。企业会计预算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在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市场经济变化有着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的真实情况,从内外两种企业环境中搜集未来经营变化方向的大量资料,并聘请经验丰富或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度模拟和分析评估,以此保证企业会计预算管理体制的科学合理性。
2明确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内容
明确划分和规定会计预算管理的工作内容,是从根本上强化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一项措施。为了避免预算管理工作中因为主体不清晰而造成结果不真实的情况出现,企业的上层管理者就必须尽可能地使会计预算的管理内容照顾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机构和工作环节,并且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精细化的监督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内容不仅有会计的支出和收入,还包括了会计核算与日常登记等工作。除了对预算管理内容进行明确的划分之外,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只有在严密的监督环境之下,企业内部的会计预算管理才能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确保预算管理的内容符合企业要求,且保证会计预算管理的工作效果真实而可靠。比如,在对企业内部的财政收支实施预算管理之前,管理者一定要先检查和监督实际的收支情况是否和账簿登记的数据信息相吻合,是否有虚增虚减的违规现象或是弄虚作假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总之,明确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督,这样在强化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预算管理结果的安全有效。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预算管理技能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需要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各大企业都必须加强对内部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国家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时俱进更新和改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法律认知。其次,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财务工作和业务能力进行定期的审查与考核。考核过后,可以用奖惩分明的赏罚制度,激发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最后,企业还应该做好内部财务日常会计工作的风险监督,及时地发现企业财务上的疏漏和错误,从而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水平。
4加强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刚性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的刚性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就企业而言,在拟定、形成和完善会计预算管理的制度之前,需要对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的根本目的与数据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和深入剖析,将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名负责员工的工作岗位上,落实到财务管理者的职责要求中。明确划分出企业财务部门中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分配好详细的工作任务。严格贯彻责任制和追责制,对没有完成预算指标的员工实施一定的惩罚手段,让全体会计人员在有压力和有动力的工作环境下认真负责地完成会计预算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刚性,真正实现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优化企业会计的预算管理评估
预算评估是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中的最后一项工作。企业应借鉴或引入一些先进的评价办法和评估模式,站在客观公正的中立位置上,对自身内部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理性评判。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要统筹兼顾全面覆盖和凸显重点这两大基本原则,既对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面面俱到的全局性评估,又对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重点突出的关键性评估。在把握好企业内部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主次问题后,还要注意利用管理评估发现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和修正。
6结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营压力也逐渐增大,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都应该综合考虑到企业当下的实际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努力实现对会计预算管理的强化,以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文斌.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以会计预算为例[J].商业文化,2015(3).[2]刘凤.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途径措施探析——基于预算管理视角[J].财经界:学术版,2015(7).
第三篇:预算管理论文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全世界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将面临财政收入的回落和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财政必须适应新变化并重新定位,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
革为突破口,变发展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问题
公共预算(Pubulic Budget或Government Budge)是指由各级政府编制的,包括预算指导思想,预算需经立法机关(民意代表)通过,成为政府必须执行的法律文件。从技术层面说,公共预算概念有两个意思:一是公共部门的资金收支计划;二是按照预算法规定程序管理的公共资金。由于公共预算的内容是政府资金,因此也称为“政府预算”。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建设型财政迈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但是,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如今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尽科学
一是预算编制只重增量发展,存量改革很少触及。我国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以体制外的改革“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预算增量处置目标方向对,结构合理,且信息比较畅通,但存量改革却止步不前。存量不公开的、不透明,大多采用“基数加增长”,固化是预算编制范围不完整。部分财政资金未纳入“体内循环”,或未在当年及时纳入预算管理,预算收入规模不完整。各级预算收支没有包括全部政府资金,各种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或有负债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财政资金内部分配管理权分散,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安排、扯皮推诿等现象。
(二)预算约束软化
一是预算调整随意性大。有关农业、工业、教育、社会保障预算科目的调整未经人大常委会事先审查和批准,导致“部门申请、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也只能被动地采取事后“追认”的监督形式,冲击了预算的严肃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预算执行进度过慢。财政日常支出进度慢,到了年终搞突击支出。某省2007年12月当月支出占全年支出比重看,全省比重为32.3%,市县比重达到31.5%。
(三)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预算执行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和使用,单位有调剂和隐瞒会计决算信息的情况,从而带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减小,资金拨款时间效率不高,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合理的预算安排是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前提,国库集中支付是预算的具体执行和反映。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尚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系统、科学、详实的支付依据,国库集中支付难以真正落实。预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不按预算安排开支、改变预算用途、东挪西凑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财政管理面临问题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虚报隐瞒、申报预算“报大数”、要钱要项目风气盛行。2007年,某省直机关共申报48.34亿元行政资产经费中最后通过财政批复的只有10.19亿元。申报605辆车,通过审核,砍掉429辆,1.78亿元。二是屡审屡犯,屡禁不止。2007年56个中央部门存在问题金额348亿余元。其中管理不规范的问题331.15
亿元,占95%;违法违规问题15.24亿元,占4%;损失浪费问题2.14亿元,占1%。三是财政项目多,资金收付量大,管理责任繁重。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社会发展的各层面,许多资金供给全面延伸到基层,直至城乡居民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用户和每年数万亿元的预算安排、逾万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及民生资金拨付,财政管理鞭长莫及,防不胜防。
(五)、预算人员的水平有待加强,要有一个总体预算的思想,全面考虑各项费用的支出,避免造成预算控制的空白地带。
(六)、预算管理相应的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这样导致了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有全局各部门参与,而在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调查和预算控制时,就只有财务部门进行监督。现在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很大。实际中就会经常出现项目资金互相挪用的现象,造成编制的预算与执行的结果偏差很大。另外,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仅将预算值与执行情况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而没有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难以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无法把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预算调整权力也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形同虚设。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可能因为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开展,预算对实际行为的预控作用严重受损,严重影响管理水平的发挥。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预算考评制度,造成预算不能成为企业的硬约束,使预算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预算工作富有成效的部门和个人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实际发生的预算内浪费严重或资金挪用、突击花钱等问题的违规部门或个人缺乏必要的处罚手段,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缺乏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很多人都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清,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是领导的事情,这样没有各部门人员参与而编制的预算是不可靠的。
(八)、在编制预算时,预算指标松弛,很多部门故意夸大预算指标,导致预算指标失真。另外,我们现在是以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值,没有能够很准确地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作可靠的评估,缺乏客观性。
(九)、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够彻底
预算编制显得粗不规范,约束仍然不强,预算编制改革有效性不足。按照细化 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上也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不够准确,支出预算的编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基数法;项目支出预算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认证规范,项目的滚动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财政资金难以落实到具体项目,仍需要通过部门二次分配实现;非税收入管理手段还比较弱,由于认识不一致,配套措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实施综合预算的难度比较大,“收支两条线”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例如2001年至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收取办公楼出租资金3285万元,未按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擅自用于机关离退休干部医疗费超支等;2006年卫生部、国家信息中心等12个部门存在违规收费或未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问题,涉及金额1.85亿元。具体是:7个部门自定项目收费、无证收费或向企业收取赞助5735.83万元,3个部门未将房屋租金、捐赠等非税收入1.16亿元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两个部门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1184.97万元。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启动,部门预算还基本停留在注重资金分配和投入方面,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提请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表格还需规范统一,部门覆盖面还要进一
步提高。
(十)、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管理脱节
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各预算单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资金、轻资产”思想,特别是由于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脱节,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产权不明、职责不清、账实不符和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埋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目前,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基本上都是静态数、账面数,而且非常不完整、不准确。例如:我市去年11月对党政机关的车辆进行了一次清理,清理的数据与2007年部门预算“一上”数、与2006年部门决算数、与政府采购公务车保险数互不吻合,形成了四套数据,说明了资产变动状况未得到准确反映、家底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由此而来的是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失真,定员定额标准与单位占用资源的实际情况脱节,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值得怀疑。
(十一)、预算管理各项改革进程缓慢,改革的阻力明显加大
一是有的政府领导和实施官员还存在模糊认识和畏难情绪。预算管理改革虽然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职权,但改变了预算资金的分配方法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设置与管理,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缴款和拨付方式。一些单位还是对这种变革不适应,出现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财政部在收权,削弱了部门的管理职责,出现了放松单位财务管理的倾向;有的认为改革方案和管理办法在资金申请和拨付程序上比较复杂,按现有的知识技能难以掌握。预算管理改革在初期进展一度缓慢。二是一些地方改革试点的做法还不够规范。在改革试点方案出台之前,有些地方已开展了以“会计集中核算”和“零户统管”为主要特征的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在有的地方在进行试点过程中,将预算单位的会计取消了,核算责任集中在财政,预算单位实行了报账制,这样做的结果,等于把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应承担的职责和违规风险都转到财政身上,从长远来看,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三是配套措施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到位。按照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落实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目前,相关的预算法规已不适应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需要在财政预算管理立法上实现突破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如,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之后,预算单位由于用款进度、相关财务政策等产生的资金结余,都将直接反映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问题,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原则有矛盾,存在制度上的困难,需要研究解决。
我们能看到问题的所在,但更重要的是有更好的措施和对策去解决这些一直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有效政策将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推行预算管理,更有效的利用政府的财政,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小深.探索财政预算改革的思路〔J〕.审计天地,2007(5):9-10.[2]刘笑萍.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3(6):22-23.监督、以及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的舆论
[3]王卫星.政府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2005
[4] 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2004.7
经济学院会计学洪涛20061030153
第四篇:预算管理分析
预算管理分析
一、企业全面推行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数量化和具体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它对企业实现预定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等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二、预算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预算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进行预算管理,会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预算经不起市场检验,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预算与企业的实践相脱节,预算指标值缺乏必要的客观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执行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使考核流于形式,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使预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预算编制及执行中需注意的问题
1、预算管理应建立全局观,确定好具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在确定预算目标时不仅要在历史最好水平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相比较,有计划地进行。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企业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而这些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分担的。就所承担的工作而言,预算的实际执行者应当是最为熟悉情况。同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了预算的制定,并且使他们得到重视,预算才易于被员工接受。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才有可靠的基础,才能真正地完成预算,进而顺利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3、避免预算目标过于详细。若企业对未来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出具体的规定,就会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余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运营效率,所以预算并非越细越好。究竟预算应细化到什么程度,必须联系对职能部门授权的程度进行认真酌定。
4、避免一成不变。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总有一些问题是不可能预见到的。
第五篇: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手段,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问题,只有解决了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盈利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一、全面预算的意义
全面预算的意义主要有:
1.优化成本收入比
在预算编制工作中,通过监测和分析银行的“入”和“出”之间的变化走向,从而对银行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管理。从各项业务上来入手管理,防止银行的总成本出现泛滥,有利于实现优化商业银行收入成本比例。2.促进风险管理通过前一年的预算情况来预判第二年的经营情况,可以让潜在风险暴露出来,这样便于决策者采取防范措施,从而规避风险。
3.提高资源利用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锁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有限的资源的最佳配置,防止资源浪费和低效资源使用率。
4.提高战略地位
从战略角度看全面预算管理,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通过分析预算与实际运行中差距和不断调整,从而帮助银行调整战略规划,提升银行的发展战略地位,协调好全面预算与银行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全面预算管理,来确保银行的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当前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
1.建立治理架构
一个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治理架构可以起到指引商业银行的经营导向朝向稳定发展。治理架构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董事会、管理层、财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董事会,即最高决策角色,是全面预算方案的终极拍板层。管理层的工作是组织和预算日常的经营管理,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作为全面预算的具体策划方和管控方,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在于贯彻落实制定的全面预算方案.作为全面预算的实施方,分支机构的工作在于落实全面预算的具体工作,是一个落实结果有最终解释权的部门,相关部门的主要任务在于协助以上部门,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
2.编制预算计划
编制预算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机构预算计划,即编制预算计划环节中,商业银行战略首先被转化为经营目标,并被下发到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来实施。商业银行要实行全面预算,首先要保证银行原有的经营计划和分行的经营计划运作正常。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产品预算计划。其中可以运用多维度思想,明确各个维度(比如:条线、机构、产品、客群)的收益成本预算值,从而明确产品产生的各项收支的预算;还要运用多维度思想明确因管理而产生支出的资金的预算;在充满信用风险的市场经济上商业银行也要对自身和信贷客户的资本要求进行预算,主要有资本减少、客户违约、控制不良贷款三大板块。通常编制预算工作的所需时间为一年之内,并在第二年初开始实施。
3.控制预算
一旦董事会认定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后,在商业银行内部便具有了最权威效力,预算方案将成为商业银行近期内的主要达成目标。只有严格的按照预算方案来实行才能够确保预算是充足的,经营单位就以宏观的预算方案为基础,确定本单位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细节,通过合理配备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市场营销等,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这时候财务部门的工作即监督,保证预算的落实,通过适时监测具体的预算实施情况,确定预算实施效果,并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管控预算和调整预算,让预算不出现过度松懈或过度紧绷的情况。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引导业务朝较为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预算工作不应当是内部管理的绊脚石。
4.评估预算执行结果
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多次召开预算分析会来评估一段时间内全面预算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则要实时提出改正,若发现收入和成本与预算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银行高层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把预算评估报告中发现的问题为干预对象,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确保银行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反过来,作为编制预算的检验指标之一,预算评估通常以事后检查的方式来判断预算编制是客观科学的,还是错误的,预算评估也可以用来考核员工绩效。只有对预算方案进行评估,才能够明确下一轮的全面预算计划要如何编制,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当前的预算计划,让预算工作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贯彻落实预算计划。
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相关领域
1.会计管理
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包括了确定经营目标、编制预算计划、评估预算效果、对预算计划的结果进行考评等几个环节,环节的设置原理与会计管理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管理理论相类似。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以战略预算为终极目标的思想、精细化管理、资源合理配置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风险管理
当前的商业银行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中着重强调了资本管理部分。而资本管理对资本的规划完成度要求十分的高,要做到科学高效的规划,通过对分子监管资本和预测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才能够充分的预测未来的资本充足率。而这种风险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商业银行的理性的预算。
3.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贯穿了整个全面预算管理的全程,银行只有有机地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全面预算这两者,才能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的过程和财务风险的大小,明确资源投入和价值产出之间的关系,使商业银行达到高效运行。
4.内部审计
在预算计划制定好后,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威性就是不容侵犯的,每个部门开展工作的前提即预算方案,生产经营的标准即预算中的指标,一旦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提高了,银行的内控水平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标准可为预算政策,通过审核各具体领域,比如:对相关经营机构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其经营活动的展开是否与预算方案相悖,后期则以跟踪调查的形式来确保预算工作实现了预算调控。
参考文献
[1]徐义明,孙方社.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研究[J].财会通讯,2015,(17):96-98.[2]马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3]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