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塔西佗名言
1、即使是智者,也难摈弃追求功名这个弱点。
2、后代是对每个人的合适的赞扬。
3、通过战争手段比通过广开言路更能牢靠地维护政权。
4、为前辈着想,也要为晚辈着想。
5、甚至连受惠于叛徒的人,也痛恨叛徒。
6、权力会奴化一切。
7、被禁止的事中自有一番不可言的乐趣。
8、有冒险才有希望。
9、第二继承人总是受到怀疑和怨恨。
10、权力欲是一种最臭名照着的欲望。
11、即使是凶猛的野兽,如果总关在笼里,也会失去自己的勇猛本性。
12、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13、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14、一个将军不可缺少的品质是刚毅。
15、单纯和慷慨超出一定的极限之后,就会导致毁灭。
16、你能想你所想的,说你所想的时代是非常幸福的时代。
17、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
18、适于将军的条件是果断,慎重。
19、偷吃的肉,味道最香。
20、天才蒙受冤屈,他的英名便会因此而传遍天下。
21、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
22、用罪恶手段得来的权力决不会被用于正当的目的。
23、从不抛头露面的人能干成大事业。
第二篇:坚持群众路线警惕“塔西佗陷阱”
坚持群众路线警惕“塔西佗陷阱”
摘 要: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文章以兰考县的脱贫实践工作为例,展现兰考新一代领导干部继续将以“做好人民的公仆”为代表的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兰考的脱贫实践既为全国脱贫工作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又深刻凸显了坚持好群众路线、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们做好党政工作的重大意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牢记群众嘱托、关心群众诉求,时刻警惕“塔西佗陷阱”,将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落到实处,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关键词:群众路线;塔西佗陷阱;脱贫攻坚
一、“塔西佗陷阱”的内涵及在我国的提出
“塔西佗陷阱”本是西方的一个政治学定律,最初由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这一名词的通俗解释是指当公权力的公信力遭遇危机之时,即使讲真话、做实事也一样不被大众认同。
这一名词在我国曾于2014年3月18日由总书记在兰考县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提出这一名词,既是对我国现时党政工作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对党员干部日后工作的警示和告诫。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现今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也存在着值得我们警惕并亟需解决的问题。[1]目前在我国,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上。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未能走好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比较薄弱、工作作风还不够纯洁、干群感情变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及时矫正和治理,否则就会使党员干部工作脱离群众的问题日益扩大化,进而危及到我们党长期树立起来的公信力,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二、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分析法的要求
认识矛盾需要深刻全面、立足实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社会发展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和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又要分清矛盾的性质及其不同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与定位、制定出科学方针政策的过程也是对我国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过程。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认识我国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积极投身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去。全体人民的生活和实际就是党和国家政策制定的现实依据,是源头活水,也是党员干部工作智慧的源泉。
(二)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要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民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人数在群众面前始终是少数,没有群众的支持,党的任何目标都将无法实现。[2]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之所以选择和支持党的领导,就在于人民相信党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嘱托,一定要坚持好群众路线,维护和巩固好鱼水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阶级性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最鲜明的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即始终代表人民利益而?o自身的特殊利益。坚持群众路线,在工作中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阶级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鲜明体现。
三、坚持群众路线,坚决打赢兰考脱贫攻坚战
(一)“精神高地”与“经济洼地”的矛盾
历史上的兰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灾害主要表现为“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建国时期,在全县的97万亩耕地中,低洼易涝地和沙碱地的数量就有45万余亩,整个县域的粮食平均亩产仅有38.5公斤,这样低的粮食产量是几乎不可能满足当地人民生活的,土地荒弃、百姓四处逃荒在当地十分普遍。
1962年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任县委书记,下定决心带领和帮助兰考人民治理“三害”。任职期间,焦裕禄同志深入农户,带领群众一起排查灾害根源,群策群力共同寻找治沙、治碱、治水的具体措施。在当地任职的四百七十余天当中,当地灾害治理成效显著,同时也铸就了不朽的焦裕禄精神,而兰考也因作为“精神高地”在全国闻名。[3]之后,兰考人民继续同灾害作斗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三害”虽除,但贫困依旧是当地难以摆脱的标签。2002年,兰考又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这座精神富有的小城始终过着“要饭”的生活,这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干群合力――“三年脱贫、七年小康”
2014年3月,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书记将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县这个焦裕禄同志曾经任职过的地方作为联系点。这一年之中,总书记两赴兰考指导工作,面对焦裕禄同志生前曾立下的改变兰考贫困的誓言,总书记也为兰考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盼。他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焦裕禄精神学好、学实,努力解决好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同年5月,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县委书记王新军也就兰考守着焦裕禄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却在经济物质上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现实发出了令人深思的“兰考之问”,反思并告诫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将焦裕禄精神学到位,要真正关心群众生活,带头走在群众前列。面对总书记的期盼和当地群众渴望摆脱贫困的强烈诉求,兰考县委、县政府立下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军令状。
1.扶贫“三步走”
扶贫第一步,着力解决思想贫困。第一是变干部思想和作风。长期贫困、坐等国家救济的思维一度弱化了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也难以将焦裕禄精神真正学深、学透。兰考县委认真听取并贯彻总书记在当地调研期间系列讲话的重要会议精神,会后集中开展了对县乡村三级上千名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通过重新回顾记录焦裕禄同志事迹的相关书籍和影片、开展整“四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专题讨论会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和纯洁作风,认真领悟群众路线的真谛,明确党员的责任和宗旨。第二是变群众思想、扶困难群体脱贫之志。针对许多困难群众“穷惯了”、“穷怕了”、习惯于“坐、等、靠”等的思想通病,兰考当地一方面通过对基层群众开展扶贫动员会、自主创业知识讲座活动等来调动困难群众摆脱贫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和贯彻焦裕禄同志务实进取的精神,为群众做好表率,鼓励群众勇于创新,自力更生寻找致富出路。同时,还对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群众给予表彰和鼓励,通过举办致富经验交流会,依托榜样力量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激发渴望脱贫的内在动力。
扶贫第二步,精准扶贫。第一,因村派人真扶贫。2014年6月,三年脱贫攻坚计划确定伊始,兰考在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过程中识别出全县贫困村共计115个,后又从县、乡两级抽调出345名优秀后备干部调整加入到这些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队中,实现了帮扶责任人在各贫困村、贫困户当中的全覆盖。选人用人方面,还通过评选表彰和提拔一线扶贫工作干部和标兵来进一步激发各驻村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积极性。经过三年的实践,各村户的贫困问题不仅得到有效解决,干部作风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二,找准产业拔穷根。产业发展不起来、村民就业渠道狭窄、经济缺乏支撑是兰考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由于各贫困村、户的情况各有差异,当地在扶贫工作中因村、因户施策,制订了12项不同的具体帮扶措施。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陆续发展起了养殖业、果蔬种植业、民族乐器制造业及木材加工业等多种产业,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收入得到极大增加。第三,巧用资金助脱贫。一方面兰考通过下放扶贫资金审批权以放活资金使用效率,将扶贫项目交由乡、村自主决策,再由县级部门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这种项目资金分配的运行方式让村民握住了扶贫工作运作的主动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不断进行金融改革,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企业风险补偿基金、为困难群众提供政府贴息贷款以及医疗、教育、务工补助等,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便利而有保障的金融服务,也为群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4]
扶贫第三步,“回头看”工作,确保扶贫成效。扶贫攻坚计划实施过程中,兰考专门成立督察调研队、建立贫困对象的动态监测机制等,对扶贫对象和脱贫群众进行实时监督和再次摸底认定,以保证扶贫工作精准到位、困难群众实现真脱贫。此外,为保证贫困村户脱贫不返贫,还为脱贫群众提供保险、大学生教育补贴和产业帮扶资金等。
2.扶贫精准、成效显著
三年来,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的实施,兰考的发展面貌有了巨大改观。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和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等方面。2016年,兰考全县生产总值增长9.4%,高达257.6亿元,增长速度在河南省直管县中排名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大幅提升,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较3年前各增加了10164元和4297元。城镇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兰考主城区建成了省级文明和生态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农村地区环境优美、道路通畅、广播电视全覆盖,各项公共设施应有尽有,居民幸福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明显提升。
3.脱贫摘帽、齐奔小康
2016年底,兰考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扶贫攻坚计划伊始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到1047户、3127人。2017年初,当地综合测算贫困发生率低至1.27%,符合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即可退出的标准。[5]2017年3月27日,在郑州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兰考成功实现贫困县的脱贫“摘帽”。
从兰考的脱贫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当地顺利实现脱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兰考新一代领导干部对焦裕禄同志踏实苦干、一心为民精神的传承,在工作中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并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最终干群合力,顺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其次,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坚守也是分不开的,从昔日治理“三害”到今日脱贫摘帽,兰考每前行一步都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与群众血脉相连这一根红线。虽然今日的兰考已经实现了脱贫,但这绝不是终点,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以及总书记的殷切期盼下,全县人民还需鼓足干劲、继续努力,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为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兰考贡献。
四、结语
一度处于经济洼地的兰考县现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长期贫困到迅速实现脱贫摘帽,完成这一具有示范性意义的转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秉承了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兰考的脱贫实践也表明,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群众联合才能汇聚成最强大的力量,依靠和团结群众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和抛弃的传家宝。[6]当下,虽然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还要居安思危,警惕“塔西佗陷阱”,坚持好群众路线,不断做好群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我们党长期树立起来的公信力,打牢党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w义.习近平提“塔西佗陷阱”有什么深意[J].领导文萃,2016(01):30-33.[2]许耀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认识[J].理论探索,2013(04):5-10+13.[3]刘雅鸣,李亚楠,宋晓东.“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J].新湘评论,2017(17):14-17.[4]杨志海.金融扶贫加快兰考脱贫致富[J].紫光阁,2016(01):46-47.[5]河南省兰考县在全国率先摘掉贫困帽子[J].行政科学论坛,2017(09):2.[6]张士海.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中州学刊,2013(12):19-23.
第三篇:“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在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出现了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塔西佗陷阱”在中国思维语境里,是以寓言“狼来了”和典故“烽火戏诸侯”来表达的。
1、“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公众对政府、专家、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同样影响了公信力。
去年,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使慈善机构募捐额剧降,出现历史性拐点。今年7月份,23省份公布2011 年平均工资排行,引发舆论“被平均”、“拖后腿”等自嘲。《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很多人表示难以臵信,不少人惊呼“又被平均了”,有人无奈自嘲“对不住全国人民,我又拖后腿了”。官员微博邀农民工吃饭,被网友质疑为“作秀”,专家被称为“砖家”,这一系列的“老不信”、“总往坏处想”的现象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的舆论生态。网络舆论生态是我过舆论生态的一个侧面反映,是我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这样形容我国微博和网络舆论生态现象:“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映”,“塔西佗陷阱”正逐渐陷入这种舆论怪圈,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的“碎片化”正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
分析“塔西佗陷阱”现象纷繁种种,根据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怀疑政府。对官方不信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官方数字不信任,认为数据造假。二是对政策不信任,认为政策的受益者是政府。三是对行政行为不信任。四是认为政府滥用权力。近年来,政府在经济、民生方面出台各项政策,总是会引来公众的质疑,公众将政府树立在对立面,政府的一切行为被打上问号。二类是怀疑专家。对专家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对专家的解释、辟谣不信任。在公众质疑中,专家被称为“砖家”,专家被认为听命与政府,“拿政府的钱替政府说话”,丧失了公正性,因此专家的言论也不可信。“空心胶囊”铬超标引发社会恐 慌,专家出来“辟谣”却招来公众的愤怒与对专家的集体不信任外,于化解恐慌根本无济于事。三类是怀疑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话一般要倒过来看”,给主流媒体造成一定信任危机,人们偏执的认为主流媒体的信息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当他们发现主流媒体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的信息的时候便失去了判断力,转而现象那些根本没有任何公信力的小道消息。主流媒体失信于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服务于政府”,这一身份也削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塔西佗陷阱”现象是我国当前社会公信度面临的困境的侧面反映,其特点有:一是归责惯性。民众认为政府是万能的,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时,都惯性的归因于政府,认为这一切后果的都是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二是意见集合性。“老不信”现象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并且这种集合在不断扩大,扩大到一种共识大于共识的对立面。三是弱势群体集群。弱势群体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围人的目光、同情,当周围的同情被其吸引过去后,再将其同化,使弱势群体逐渐增大。现代社会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四是刻板成见。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对这种刻板成见起推动作用,当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最近印象的好坏,并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直接影响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社会心态和舆论现象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或是日常工作,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安、怀疑和指责。人们开始把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医疗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因无良商家和逐利者以及市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乱象”,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使社会公信力滑入“塔西佗陷阱”。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从政府角度讲,我国政府普遍具有封建传统的强权意识,认为手中的权力至高无上,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且喜欢用手中的权力公权谋私利。这样类似的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且频频曝光在公众眼下,所以让公众产生了刻板效应。政府做什么,公众就不信什么,一个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就觉得获利方肯定是政府。这种“老不信”现象给我国政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导致的资源搭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转型期好处的人,出现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仇官”、“仇富”。另一方面,屡屡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涉及资金额度巨大,这无疑不刺痛公众的敏感神经,所以,有相似经历跟感受的人迅速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很快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 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傲慢的态度或处理不当,是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内部原因,而怀有不良目的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点燃群众不满情绪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这是“塔西佗陷阱”的外部原因。
3、走出“塔西佗陷阱”相关建议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使政府极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要点,从多方面重塑政府公信力,营造官民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打造透明清廉的政府上下功夫。政务公开、权力运用透明是政府成就公信力的要则。近些年,我国已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政务公开以及反腐等多项要求和举措,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投资等政务信息,反腐工作也在步步举进。相信随着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财政机制、职责机制、防腐机制都会随之得到进一步推动和完善。透明清廉政府建设还意味着要为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创造条件。公共政策制度和实施过程中,要有更多更有效的听证、提案等公众参与机制,有更多的民众监督平台。要注重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信任、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
其次,必须走“诚信信息”道路。“老不信”现象成为惯性心态,要走出信息公开问题的“塔西佗陷阱”,就必须走“诚信信息”道路。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 的兴起,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如果政府部门对事件的真相隐瞒或遮掩,那么民间的自媒体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谣言四起极易引发社会混乱。
第三,处理好转型期政府的角色定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转型期,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社会认同的需求加强,以及转型期带来的社会矛盾,都迫使政府部门必须重新找准定位。政府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需求,要破除“塔西佗陷阱”,政府部门必须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向综合运用型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转变,需要走服务型管理路线。
第四,加强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需求日益提升,那些牵涉民众自身权益的问题,政府有向民众解释清楚的义务。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互动,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加强官信民、民信官的良性互动。
我们必须正视“塔西佗陷阱”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既不畏惧“塔西佗陷阱”现象给政府工作带来的困难,也不忽略其对政府社会管理带来的促进作用。充分认识“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原因,从多方位着手,在公众中重塑公信力,打造官民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转型期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好民生、经济、社会建设。
第四篇:“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约稿:“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在一些领域和人群中出现了对政府、主流媒体、专家的言行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这样解说他的执政和思考结论。“塔西佗陷阱”在中国思维语境里,是以寓言“狼来了”和典故“烽火戏诸侯”来表达的。
1、“塔西佗陷阱”或“老不信”现象的主要情况、特点及影响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起公众对政府、专家、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同样影响了公信力。
去年,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使慈善机构募捐额剧降,出现历史性拐点。今年7月份,23省份公布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引发舆论“被平均”、“拖后腿”等自嘲。《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
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很多人表示难以置信,不少人惊呼“又被平均了”,有人无奈自嘲“对不住全国人民,我又拖后腿了”。官员微博邀农民工吃饭,被网友质疑为“作秀”,专家被称为“砖家”,这一系列的“老不信”、“总往坏处想”的现象正影响着我国社会的舆论生态。网络舆论生态是我过舆论生态的一个侧面反映,是我国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人这样形容我国微博和网络舆论生态现象:“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映”,“塔西佗陷阱”正逐渐陷入这种舆论怪圈,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的“碎片化”正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
分析“塔西佗陷阱”现象纷繁种种,根据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怀疑政府。对官方不信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官方数字不信任,认为数据造假。二是对政策不信任,认为政策的受益者是政府。三是对行政行为不信任。四是认为政府滥用权力。近年来,政府在经济、民生方面出台各项政策,总是会引来公众的质疑,公众将政府树立在对立面,政府的一切行为被打上问号。二类是怀疑专家。对专家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对专家的解释、辟谣不信任。在公众质疑中,专家被称为“砖家”,专家被认为听命与政府,“拿政府的钱替政府说话”,丧失了公正性,因此专家的言论也不可信。“空心胶囊”铬超标引发社会恐慌,专家出来“辟谣”却招来公众的愤怒与对专家的集体不信任外,于化解恐慌根本无济于事。三类是怀疑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话一般要倒过来看”,给主流媒体造成一定信任危机,人们偏执的认为主流
媒体的信息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当他们发现主流媒体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的信息的时候便失去了判断力,转而现象那些根本没有任何公信力的小道消息。主流媒体失信于民的另一个原因是“服务于政府”,这一身份也削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塔西佗陷阱”现象是我国当前社会公信度面临的困境的侧面反映,其特点有:一是归责惯性。民众认为政府是万能的,当公众利益受到损害时,都惯性的归因于政府,认为这一切后果的都是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二是意见集合性。“老不信”现象不是个别人、少数人的意见,而是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意见集合,并且这种集合在不断扩大,扩大到一种共识大于共识的对立面。三是弱势群体集群。弱势群体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围人的目光、同情,当周围的同情被其吸引过去后,再将其同化,使弱势群体逐渐增大。现代社会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四是刻板成见。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对这种刻板成见起推动作用,当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最近印象的好坏,并在一定时期内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直接影响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塔西佗陷阱”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社会心态和舆论现象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或是日常工作,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安、怀疑和指责。人们开
始把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医疗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因无良商家和逐利者以及市场某些无序环节造成的种种“乱象”,都惯性地归因于政府,使社会公信力滑入“塔西佗陷阱”。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公信力的下降。从政府角度讲,我国政府普遍具有封建传统的强权意识,认为手中的权力至高无上,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且喜欢用手中的权力公权谋私利。这样类似的事件在我国屡见不鲜,且频频曝光在公众眼下,所以让公众产生了刻板效应。政府做什么,公众就不信什么,一个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就觉得获利方肯定是政府。这种“老不信”现象给我国政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导致的资源不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没有得到转型期好处的人,出现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失衡,“仇官”、“仇富”。另一方面,屡屡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涉及资金额度巨大,这无疑不刺痛公众的敏感神经,所以,有相似经历跟感受的人迅速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很快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傲慢的态度或处理不当,是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内部原因,而怀有不良目的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点燃群众不满情绪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这是“塔西佗陷阱”的外部原因。
3、走出“塔西佗陷阱”相关建议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使政府极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要点,从多方面重塑政府公信力,营造官民和谐、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打造透明清廉的政府上下功夫。政务公开、权力运用透明是政府成就公信力的要则。近些年,我国已从国家层面出台了政务公开以及反腐等多项要求和举措,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投资等政务信息,反腐工作也在步步举进。相信随着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财政机制、职责机制、防腐机制都会随之得到进一步推动和完善。透明清廉政府建设还意味着要为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创造条件。公共政策制度和实施过程中,要有更多更有效的听证、提案等公众参与机制,有更多的民众监督平台。要注重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信任、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
其次,必须走“诚信信息”道路。“老不信”现象成为惯性心态,要走出信息公开问题的“塔西佗陷阱”,就必须走“诚信信息”道路。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如果政府部门对事件的真相隐瞒或遮掩,那么民间的自媒体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谣言四起极易引发社会混乱。
第三,处理好转型期政府的角色定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转型期,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社会
认同的需求加强,以及转型期带来的社会矛盾,都迫使政府部门 必须重新找准定位。政府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我 国经济社会需求,要破除“塔西佗陷阱” 政府部门必须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向综合运用型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转变,需要走服 务型管理路线。第四,加强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力度。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民众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需求日益提 升,那些牵涉民众自身权益的问题,政府有向民众解释清楚的义 务。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互动,增强民众 对政府的信任度,加强官信民、民信官的良性互动。我们必须正视“塔西佗陷阱”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的冲击和挑 战,既不畏惧“塔西佗陷阱”现象给政府工作带来的困难,也不忽 略其对政府社会管理带来的促进作用。充分认识“塔西佗陷阱”现 象的原因,从多方位着手,在公众中重塑公信力,打造官民和谐 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转型期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 问题,坚持走“群众路线” 做好民生、经济、社会建设。,
第五篇:塔西河村党委事迹材料
塔西河村党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
织典型事迹材料
---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塔西河村党委先进事迹
走进包家店镇塔西河村,跃入人们眼帘的是整齐的集中住宅新居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休闲广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塔西河村位于包家店镇区以东10公里处。全村有623户,2851口人,由汉、回、哈、维四个民族组成。党支部有党员141名,团员86人,耕地面积28670亩,人均耕地面积10亩。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800元。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2009年荣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2010年荣获“村庄整治精品村”称号。如今的塔西河村是玛纳斯县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村。这些累累硕果的取得是该村党委领导党员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
优化组织完善机制强保障
俗话说的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塔西河村从2007年的6个村合并成现在的一个村,始终没有放松过班子的自身建设。2010年为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思路,率先成立了全疆第一个村级党委,村党委下设新澳肉羊专业合作社、宏图拉运专业合作社等4个党支部,促进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全面提升了群众致富兴业能
1力。春节,自治区党委张春贤书记视察我县时专程来到塔西河村党委并给予充分肯定,该村党员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新一届村班子组建以后,结合村班子结合点多、面大、党员分散的现状,实行“支部领导,委员负责”,采取“集中教育,分片管理,上下协调,引领带动”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了周一班子晨会制、干部坐班制、目标量化制、双向承诺制、双议双析制、绩效奖惩制等机制,使组建后的新班子达到了规范运作。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使村民有问题能找到干部,有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有矛盾能及时化解。村两委班子成员精诚团结,求真务实,班子的整体素质、履职能力、创新观念都有较明显的改变。制定决策和解决重大问题,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民主,使干部队伍树正气、讲团结、讲原则的工作作风得以体现。
率先垂范强化管理塑形象
多年来,该村党委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方面,根据村大党员多的特点,制定了党员分片管理制度和党员干部考核细则,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补充修订了村规民约和村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两委班子和片区负责人坚持每周一早晨晨会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2010年该村党委在巩固和提高“五个好”党支部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因地质应、因人设岗、自主自愿、方便操作”的原则,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目标管理、排末党员问责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健全了无职党员动态
管理机制。同时每年农闲时期,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观摩,解放思想,先后参观了兵团机采棉、机采番茄种植模式;昌吉六工镇滴灌小辣椒、阜康设施林果等示范区,转变了观念、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发展意识,确定了党员干部继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二三产业的目标与信心。在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方面,为确保党员理论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近年来,针对14名老党员学习难、理解难等问题,该村“两委”采取一把手专访、慰问等形式上门送学。18名在外创业的流动党员由4名党支部书记建立联络卡告知包学。同时利用雨天将参学人员扩大到团员、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学,利用夜间分片区进行补学等办法,使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近年来,该村党委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带动作用,扎实开展了党员先锋、党员“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党员创业标兵和农民致富能手。党员徐国忠,带头购买大型货运车辆、大马力拖拉机等,并成立了宏图拉运专业合作社,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状元”。党员范金荣是塔西河村有名的“种植大户”,他承包土地100多亩,大力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带动了本村村民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性。几年来,该村新增致富能手近20人,其中4名致富能手经过培养加入了党组织,2名党员致富能手走上了村干部岗位,真正建成了一支以富民带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纪人和群众贴心人为主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强基固本以人为本帮致富
“村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这是塔西河村人在向小康目标迈进中得到的结论,也是党支部多年来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塔西河村始终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开拓视野,创新思维,以超前的眼光统筹谋划新农村建设。该村党委积极推行种植业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两年来,积极争取国家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依靠科技项目,全村完成了近2万亩节水滴灌设施,初步建成了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农业种植方式上,发挥土地集中资源优势,与中粮屯河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企业就地租用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和小型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及生产拉运,大力推行五统一、集中连片、高效的种植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为今后做大做强高效农业打好基础。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是村党委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2010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该村牢固树立科学经营理念,重点围绕壮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转变经营方式,将集体所属、经营的5眼生产用井进行对外承包,减少成本费用7.5万元,实现经营收入4.5万元,并对闲置的村级公园进行对外承包,既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又节省了村级管理成本,增加了经营性收入。
近年来,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南猪、北鸡、中牛羊”畜牧业发展格局,以原有居民区为基地,该村班子积极支持农户利用现有场地繁育、培育肉羊产业,并依托新澳种羊合作社推广胚胎移植等技术,进行品种改良。依靠县委出台的优惠政策,该村的肉用种羊繁育的产业初具模型。同时该村还
大胆提出要打破地域界限,吸纳更多具备养殖条件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组织,多措并举、逐步推进。新成立的新澳肉羊合作社党支部发挥桥头堡作用,积极协调生产资金和生产技术,使这项富民增收的产业做出了成效。目前,该村依托中心奶站建立托牛所,以奶款折抵的方式,带动了38户农民发展养牛,实现了畜牧养殖量的增加、质的提升、价格增长、收入提高。
塔西河村党委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通过实施“一心一园一区二带”的规划设计、公园拆墙透绿工程、集中污水分散式处理环保工程、村村通工程、万亩高新农业示范工程、村庄整治等工程,使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累计引进项目资金545万元,其中:塔西河片区主干道油路工程68万元;村村通、通达工程97万元;和谐家园小区小城镇补贴、污水环保项目到位资金148万元;村庄整治到位资金12万元;高新农业示范项目总投资220万元。
多措并举深谋远虑解民忧
该村党委始终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放在首位,从眼下能办好、群众能得实惠的事情入手,采取多种办法切实解决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2008年根据农民居住分散的现状,实施了塔西河村集中住宅小区建设项目。确定了总规划建设25800平方米的10-13幢、分期安置310户的“和谐家园”农民新村住宅小区。一期工程12幢底商、32户住宅楼已竣工入住,相关配套设施供热供
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已完工;二期住宅楼主体今年6月即将完工。
近年来,村班子通过各种方式,想办法筹措资金,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并先后投资近30余万元装修政治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健身器材、老年活动室,购置了各种体育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活跃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围绕新疆小曲子、塔河文化,成功举办了两届新疆曲子艺术节。进一步完善了老年戏曲协会,添置了活动器材,对人员进行了整合与搭配,专人负责,冬闲是组织了多次巡回演出;同时该村的锣鼓、秧歌文艺演出队春节期间,在县上进行巡回演出时获得了多项荣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该村“建立四联四帮四带”机制。全村有能力的45名党员分别和53户贫困户建立了帮带关系。村党委书记马贵杰从2005年起对困难户杨康进行帮扶,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帮助,现在杨康以成为了养牛专业户,饲养育肥牛32头,年收入3万元,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自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为贫困家庭、残疾人送物资现金达5万多元,申请重点低保户待遇5人,所有这些举动,切实让村民感受到了村集体的温暖,看到今昔巨大的变化,群众说:我们塔西河村在短短的几年里,能有这样兴旺发达的喜人景象,除了党的富民政策好外,主要还是我们有一个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好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