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实行研究型教学是新时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国外一流大学的研究型教学实践证明,适合高校教学特,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赢得大学生们的喜欢.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完成理论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优秀大学生。因此,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践,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将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1、实行研究型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个总统,培养了36个诺贝尔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实行研究型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2年7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北京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应付考试的本领不错,但写起论文来往往不如人家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潘校长所讲的教学模式就是目前我们不少高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能够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便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本低和可批量实施的优点,但这种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由于过分倚重于教师的作用,因而,普遍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等问题。其教学效果也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大受影响,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这种尴尬教学现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实行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3、实行研究型教学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关心社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即使是权威的专家和教授,也不可能对所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给出令所有学生都满意的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他们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生”的生活,并通过“研究”使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促进教教相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4、实行研究型教学也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征
高校学生,一方面,正处于从青年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机能、心理智能趋向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品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研究型教学正好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上述学习和tl,理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以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研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就一般程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兴趣和爱好确定选题;
二是选题确定后,学生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自主开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三是论文完成后,学生们首先在学术小组内开展研讨,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四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一步展开研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五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还要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有的学者也把这一教学模式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2.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更要“授之以渔”。
(2)在师生关系上,研究型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的关系由“主动一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一主动”的双向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
(3)在教学内容上,研究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
(4)在教学形式上,教学形式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或讲授,或自学,或实践调查;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5)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研究型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主动地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培养起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各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外许多一流大学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研究型教学一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国外,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关键之一是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美国高校为例,虽然美国高校83%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研究型教学的方法。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美国学者普遍认为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时,能学到更多东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美国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非常盛行。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讨论课是美国高校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不仅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而且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即使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煞费苦心地使作业题目具有研究探索的价值,极力反对学生在做作业时照抄照搬某书某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此,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等。
由于美国许多高校能够将研究型教学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因而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普遍较高,这在国际上也是被普遍承认的。
2、研究型教学——国内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推出“211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目标,并且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找到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特别是在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方面已取得共识。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认识也最为深刻。
清华大学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就是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清华大学选择了20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在课程考核方面,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使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即SRT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在实施“寓学于研”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流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构建能够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际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1)主体性原则。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开放型原则。研究型教学就其内容来说,是开放的。进行研究型教学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和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因特网采集最新的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3)研究性原则。研究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进行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科学研究,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获取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起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5)创新性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开展创新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为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体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准备环节:学会自学。开展“研究型”教学,必然要大大减少教师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要通过自学教材和适当借阅一定量的参考资料,对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做到基本的掌握和理解。为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使学生保持高昂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自学计划。内容包括:①自学内容要达到的识记目标;②相关知识的收集整理;③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目标;④提供相关的参考或工具类书籍。同时,还必须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督促和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推动其自学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2)主导环节:教师的课堂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有效调控,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课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科所要求的相关知识的匮乏,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课题的选择,既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又要对基础性的、典型的和重点的知识问题有所侧重。②疑难解析。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而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材料的限制和社会经历等又很缺乏,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在自学、研究过程中对许多概念、理论理解不深或理解模糊,这必然会直接影响着“研究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及时进行疑难解析,帮助学生搬掉“拦路虎”。③创设课堂研究氛围,控制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的研究气氛,适当介绍一些不同角度问题研究的新观点,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积极思考,获取新知。当然,教师也要善于控制教学进行的节奏。
(3)中心环节:学生的主体探讨。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开展主体研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课题材料的阅读。课题研究材料的阅读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一般来说,材料越丰富,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的论证。学生们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一理论推演一形成基本的观点。这不仅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在尝试运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方法转化为能力。三是问题讨论。在课堂上,学生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展开讨论。这既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更全面地把握基本知识,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会使学生兴趣激增,大脑思维空前活跃,有利于新的问题、新观点产生,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殖”。
(4)反馈环节:建立研究型教学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需要有一个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对研究型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要建立由专家、领导、学生、专业教师、授课教师相结合的“五维评估”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是要改变课程考试“一支笔”(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操作性考核等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考核评估考核的实施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具有灵活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研究型教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树立起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且还包括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胜任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指导,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使中能够处于学科的前沿。再次,要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课程讲授内容的精选、开放式与综合型问题的设计、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基础与发展的联系等,都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素质。只有具备了相当科研功底的课程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作支撑。
(2)研究型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内容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说,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尊重统一教材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应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发现的错误,及时引进、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封闭的教材变为开放的教材,把积淀凝固的“知识库”变为富于生命力的“知识流”。同时,教学方式也要根据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3)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系统教学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要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一般来说,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应该先做一简单而系统的综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对教材内容做到基本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独立写出专题报告,最后课上答辩或讨论,并由教师做出点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1、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忽视都会犯舍本逐末的错误。“空中楼阁式”的研究是不可取得。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长期来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善于同学生们进行沟通,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兴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走向“主动”的学习和研究。
3、注意“量”和“度”的把握 研究目标确定要有针对性,对重点、热点知识,学术界有一定争议的疑点知识开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准备过程都要充分,并且要保证研究要有一定的深度。
4、教师是研究的“主导” 能自始至终地控制课堂节奏,考虑和应付突发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研究初期,教师还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方法的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研究能有序深入。
5、研究型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 而这种开放型既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又由于不按教材的体系讲,使学生一时很难抓住重点,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而感到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研究型教学法如何与教材相连接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必须及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对问题认识的深入,及时加以引导。
第二篇:1998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综述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马克思主叉理论课问题,既是一个高校教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才能解决。因此,亟需在充分研究“O5教改”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青年一代所接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论文发表。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马克思主义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理论联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开设实践课,提高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探索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的学科,具有宏观性,不能直接进实验室,下工厂,具体操作困难;公共课人数众多,场地的选择、资金保证和组织管理不易;学时所限,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基于上述困难,各高校实践课普遍采取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学者汪惠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一文中做了深人的研究,涉及了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组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开好社会调查交流会以及对调查报告的评定等内容。有学者提出实践课可以分为教学计划内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实践活动利用学生课余和周末组织小规模多次的活动;教学计划外实践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大规模长时间实践活动,二者结合能使实践课更加深人而不至于流于形式。但是这种模式流程较复杂,涉及部门较多,具体细节和后期评估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问题既是一个高校教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才能解决。目前急需在充分研究“05教改”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一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青年一代所接受。
第三篇:教学研究型论文写作
附1论文模板
我国高校学生自主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胡欣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摘要:„„„„„„„„„„„„„„„„„„„„„„„„„„„„„。关键词:***;***;***;***(3~5个)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探源(一级标题)
学生自主管理最初开始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大学——学生型大学和教师型大学„„ 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二、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一级标题)
1.学生自我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二级标题)
(1)„„„„„„„„„„„„。
1)„„„„„„„„„„„„。
2)„„„„„„„„„„„„。
(2)„„„„„„„„„„„„。
2.学生自我管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二级标题)
3.学生自我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二级标题)
三、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级标题)
四、结论(一级标题)
参考文献:
[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3]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牛志敏,刘春凤.浅析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6,(1).
第四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引言
社会经过一段发展产生的产品就是职业教育,它是人自身发展的产品,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品。职业教育与社会相互受益,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义务和职责。国家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高素质和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可以促进就业率提升,也可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所以要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新力量。职业教育在各个国家也已经形成了一些模式,如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确定将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加拿大CBE模式,转专业学分可互认;新加坡“教学工厂”办学模式,企业老总参与校董事会;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澳大利亚TAFF教学模式等等,它的模式还在发展中,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模式。[1]国家各地都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可以在附近升学,就业也可以在附近。职业教育是替代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作用的一种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比较低,让高等教育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成为可能。职业教育的大众化使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了这个需求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加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原因。[2]职业教育要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转型,它的发展趋势时逐渐大众化、规范化,使普通人也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并得到相关正规化的证书。当然职业教育也要满足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也要形成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思想,把学生的职业观端正,把中国高等教育种类丰富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完善了。在21世纪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当然现在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把观念转变,实施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
三、职业教学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一,实践中应用创新。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开阔教学新领地,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管理、教师成长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可以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创新应用能力。学生创业就业作为一个切入点,解决了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对人才优化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可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与企业要求相匹配,让学生的能力提高,从而更积极地就业创业[1]。如职业教育中的汽修专业,这个专业就是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汽修实际岗位,实践中创新一些方法,来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二,创新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的重构。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里的各个专职专业的人才需要很多,可以说供不应求。那么就需要人们对教学内容的重组结构,把教学方法分层次,可以让基础不同的同学,通过应用能力的创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在各个教学层次上输送不同程度的创新应用能力,就像游戏过关一样,人们要不断突破自己。再来人们在互相协作中把可利用的因素进行相互结合,通过创新能力在教学上,让学生更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在教学内容上旅游这个专业,人们可以这样在旅游时,人们平常都只是教学生讲一下这个地理位置的传说、历史、名人故居等等,其实顾客有可能在来的路上做了基本了解,所以要缩短这方面的说辞,可以教学生一些小技能或者学生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充分地调动气氛。从而让创新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重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三,适应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既然人们把创新能力用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里,人们就要让学生适应,由于现在社会信息更新快,人们也要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更要多方位地传授知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不仅要理论指导更要在实践中启发学生更好地适应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如艺术设计传媒专业是个信息更新很快的专业,它跟财经、旅游、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医生、公共事业等专业都有相关,就需要人们或多或少地接触这些专业,而且要创新地去接受,因为人们是不可能记住这么多相关知识的,这也看人们的创新能力了。
四、结束语
实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能提高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的发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更有竞争力地能胜任一些工作。树立以创新能力的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型、针对型适用型等的人才,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当然人们也要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有冒险的精神,挖掘自己的潜能,而培养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应用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曹志宏等.基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国家级获奖教学成果_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获奖教学成果研究报告选登,2015(16):92-95.[2]白英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高校教学研究,2016(01):68-69.[3]张升堂,施龙青.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组织管理,2013(13):38-39.
第五篇: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
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简单阐述“研究型”教学涵义和作用,并提出构建“研究型”教学创新氛围的策略。
关键词: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具有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因此,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创新,必须研究“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涵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形式。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构建以及创造的过程。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研究”,它包括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它引入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对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改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应包括着重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能力培养转变;教师单向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认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针对教师,而且也要针对学生改变单纯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以自主探究、合作、开放、实践的态度,进行研究型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充分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只有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教学相长,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师生观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大大强化,教师的话就是绝对真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教学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演化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图景。在这种图景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存在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没有通过对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树立“研究型”的教学理念,对于充分认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课堂教学中构建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看做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过程,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扼杀个性的教育机制,导致教师的教停留在知识的填充,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学而不思。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重在自我探究,且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采用讲授、启发、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教学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现实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采取讨论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研究型”教学还淡化了课内课外的时间观念,教学不再只是课内的事,基于动机和兴趣,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研究为纽带,开展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学生能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求知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加大学生自学力度,在课内为学生推荐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精心设计作业,规范作业管理,使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习团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有助于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束缚,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框架里。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教材和教学大纲来组织,使课堂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前人已懂的东西,学生缺乏思考而无力创新。“研究型”教学倡导问题意识,主张在领会把握教材内容,作出主次、轻重、详略区分的基础上,以“少而精”的原则,以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现实问题切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重在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讲授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述,变“教材”为“学材”,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尤其注意在课堂上增加行为规范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四)有助于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具有导向性的功能
“研究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尤其运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以具体的改进建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特别是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和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和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估体系。
二、关于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创新氛围的策略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等制度,积极开展教师讲课比赛、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科学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学理念的改变尤其需要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热爱和投入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开展研究、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人力资源的新型培训模式,把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增强教师教学水平,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通过鼓励教师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建设来探寻解决实际需要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研课题,将有助于教师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只有构建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做到真正改变教学理念,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先进的教学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仍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反映在教学目标观方面。大部分教师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较少,许多教师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尚未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学习观与质量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反映不够充分,从侧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出发,忽略了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设计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质量观方面,改变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以分数论高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采取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成绩考核重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考核重在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并发挥好导向功能。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交往互动关系。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学习伙伴。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师生“群言堂”,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树立“研究型”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研究型”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和熟练运用研究与探讨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
首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现代教学模式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成败。教师的“教”集中在“导”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理解问题创造条件。依据教学目标,拟定一定量的达标测量题,对照评分标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量化;也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一问题作出分析、表明态度或提高解决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觉悟和行为状态进行综合评判。
其次,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学习和质疑主动权让给学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分数”为目标,以“灌”为主,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以“导”为主,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师生共学,双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在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注重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基础知识的传授达到教育性的目的;通过情境设置,以境育情,在感情的比较、流露以及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让学生理解观点、规范并形成正确的信念,进而通过教师的“表率”和“榜样”作用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把重点、难点设计成几个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完成。教师必须做到树立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的意识,创设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总之,研究以人为本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纠正教学中目标不明确的盲目性,目标不全面的片面性,目标不具体的笼统性。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有有了明确、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增强针对性及课堂实效,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素质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对人的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从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出发挖掘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盖萍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堂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33-36
[2]陈丽萍,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涵、层次与演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龚萱.关于基础课教学理念转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