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合学生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要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和谐课堂。要构建和谐课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的、学生能自主操作的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型学习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今天我们备课组将综合上周五听得两节典型课例进行阐述。逸夫小学李荣老师和西安纺织城小学王亮老师同课异构《点阵图中的规律》。两者有相同的教学模式,而看似相同的模式,又透着很多不同。李荣老师是我们听公开课,或是现有的课堂模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而王亮老师的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课堂。
一、创境激疑。
就是我们进入一节新课的导课。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
两位老师都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如李荣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串了一半的手链开始,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串手链完成吗?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导入本节新课。而王亮老师导课新颖,他以动漫的形式出示一组滚动的数字和图形,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紧接着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片,问学生看到这个图形,想到了哪个数字,通过这个三角形,你能想到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完之后,王老师直接点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形看到数,通过形看到形,这两者紧密相连。王老师的导课让学生生疑好奇,发现数形的联系,激发探究欲望。两位老师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二、自主探究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1)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2)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3)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4)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5)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在自主探究环节,两位老师都采用自学、小组合作、同伴互学等多种形式。李荣老师导课后,直接明确点阵的意义,通过板书明确点阵图的第一个方法,学生在得出第一个方法后,在练习卡上通过不同方法以独学、群学的方式完成活动一,在小组进行交流,组员汇报。而王老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一直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老师再通过回答进行引导,他的引导总是能抛砖引玉、恰到好处,开发性、发散性思维教学,立足点较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如他进入探究环节后,给出点阵图的第一,第二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第四组是什么图形?这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错了或是对了,他说凡是有答案的同学都是善于思考的。老师给出第四幅图后,那第五幅图呢?小组交流完成后组员展示,他让两名学生进行展示,一名用模具摆图,一名用算式表示,而两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都能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释说明,而这时老师说,你们还有问题向他们提问吗?没人回答,老师直接提出那第10幅图?第100幅图?学生同过前面的观察稍加思考后直接得出n²。这时老师对于方法进行总结,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是探究知识的法宝,从刚开始的导课,到新知识的结束,老师至始至终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引导,整节课学生一直在思考,自己观察,自己确定方法,自己操作,自己尝试解决。听完课后很多老师觉得,李荣老师的课堂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我们备课组觉得,是我们限制了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三、明理内化。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新知,获取新知,并巩固内化,这是研究型学习的重要目标。也就是我们平时课堂中的巩固练习。两位老师在这里都将知识进行了迁移,探索长方形点阵图。
四、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在应用拓展这里,李荣老师给出的是根据算式自己设计一组点阵图,王亮老师是根据数列1、3、9设计一组点阵图。相比较而言王亮老师的更符合数形结合。在这节课后,王亮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了系统性归纳与总结,也正好给我们备课组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从单元绘制思维导图到如何在每一节课中绘制思维导图。
两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的精彩,可以这样说,李荣老师也是以学生为主,但是通过一些环节,她还是给了学生定向思维,也就是不放心学生,帮助的太多,她的课堂可能符合我们目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但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王亮老师这样的课,我们三位老师都有尝试过,但都是草草结束,因为课堂上总是一问三不知,自己先失去了信心,通过听课,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是学生一问三不知,而是我们没有正确的引导,在教师研修方面,我们需要更大的进步空间。总之,新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研究探索,但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操作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这就是我们备课组集体结晶——适合学生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二篇:变革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变革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发展
研究课题:“235”课堂教学模式与“捆绑式”学习小组。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偏重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它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其终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靠一般性的号召和要求很难实现,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话。”我们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探究,构建了“235”课堂教学模式与“捆绑式”学习小组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管理能力。
二、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的目的是建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体系,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推动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解决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设置。
(2)完善课堂教学实施机制。
(3)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4)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上,采用多维度、多样化、多元的教学方式。
(5)对课堂教学效果应有科学的分析。
(6)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资源。
(7)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实验的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认知活动,即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智力因素构成操作系统。意向活动,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动力系统。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定向、动力、调控、思维、强化等作用。
(3)方法论依据:用系统的分析的方法,坚持因学论教的原则,研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验进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10年7月)
我校是从2009年7月,新学期开始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尝试的。在我校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之初,校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学校骨干教师会议,认真讨论、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的方式,领会打造高校课堂基地的精神,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主线,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成立了以吕绍锁校长为组长,李为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强化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把教学改革放在重要的工作日程之中。校领导带领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考察学习了许多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学校,其中有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学校、昌乐中学、即墨二十八中,黑龙江森工系统的柴河一中、海林一中。学习期间,我们从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专题学习,并聆听了其中两所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回来后,学校又举行了“构建高效课堂”动员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针对杜朗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现象开展热烈的讨论。在此期间还组织全体教师多次观看教学录像,真实感受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老师们看过后,打消了心中的种种顾虑,都有了在课堂上试试的想法。研究和解析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先学后教”上入手,怎样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改革。虽然各个学校的改革模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研究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正确的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
(二)尝试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教研人员首先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思路,然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为了使教学秩序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遵循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原理,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思想,我们要在课程改革中学习、研究课改。校领导决定,最初的尝试阶段,只在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这三个学科开展“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待教学模式成型后,再普及到其他各个学科。
2009年7月以前,我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体。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干坐生。作业不能认真完成,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差,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单科成绩30分以下的学生,每个学年都有20人以上。中考结束后都有20多名学生参加补考。
2011年3月,为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政、史、地教研组集思广益,达成以下共识:①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沉闷、严肃的课堂气氛抑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打破沉闷,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扮演好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③改变教学方式,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注意设计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
在参加课改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改后,2012年7月我校初中部学生期末、中考、会考的成绩都有所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①小组流于形式。看看我们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问题:一是多数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4~6人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教师一喊停,学生马上停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二是小组内缺乏分工,更缺乏对小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加工,缺乏对共同活动成效的评估,学生之间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小组内只是优等生在发言,学困生被忽视了。②教师角色意识没有根本转变。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课堂。老师是课堂的责任人,一切学生的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学生的一切问题也都是老师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老师教学生应该是“老兵教新兵”,而不是高高在上,指点江山。什么是“当堂训练?”,在课堂上,为了检验自己达到目标的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状况。③师生共识没有真正形成。有效课堂的三个特点:一为“真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二是“有序”,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科学规律。三为“紧张”,不是心理紧张,而是思维紧张,要让学生做到“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要让学生“紧张而愉快”,要做到“课内紧张,课外轻松”,课堂要“劳”,课后要“逸”。“真实”是前提,“有序”是保证,“紧张”是标志。
(三)成型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尝试、探索和反思后,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参加课改的全体教师和教研室的全体人员归纳出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235”课堂教学模式和“捆绑式”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1.双向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235”课堂教学模式)
双向指:(主体)学的一方,(主导)教的一方。
三段指:学的一方: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
教的一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
五环节指:学的一方: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达标。
教的一方:导学、参与、激励、引领、测评。
“235”课堂教学模式在总体上,学和教各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预习,教师导学。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贯彻“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教师备课时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用导学案(或自学提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上课时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导学案(或自学提纲),学生在课堂上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初步完成导学案的内容(自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做好预习指导。
第二环节: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学生合作首先要关注小组建设,本着“组内有差异,组间同质量”这一原则划分。小组长要具有一定的领导观察能力,有责任心,能认真完成本职工作。教师首先要参与小组的组建,小组长的培训和小组管理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其次要观察、了解与指导小组长组织的有效交流、合作。最后,教师要注意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了解信息及时指导点拨,同时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合作是在学生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的自学,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研讨学习(互学),梳理知识脉络,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并提出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备注:分组可以根据学生好、中、差的成绩合理搭配,4~8名学生为一组,以利于“兵教兵”)。
第三环节:学生展示,教师激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师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自学、互学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生成点的研讨结果,以小组或个人方式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展示分组内展示和全班范围内的组间展示。注意提醒优秀学生展示占时不要太多,将有限的机会留给潜能生。教师要通过“激励、唤醒、鼓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分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显性激励是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激励。隐性激励是指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自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学生探究,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是引领者、协作者、点拨者,教师除要创设探究氛围,还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随机抛出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保障自主解决问题的秩序,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从而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教师要从知识、情感、方法等方面进行引领,不能任由学生的思路游离于课堂之外。
第五环节:学生达标,教师测评。学生达标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验收与评估。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就重难点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测题,原则是少而精,根据学情分层次。如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巡查、观察、个别指导做到三关注:关注A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B类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关注C类(潜能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完成本节课的达标检测,反馈学习情况,为“堂堂清”做好准备,未能达标课下单独指导实现达标。检测的原则是“分层检测,人人达标”,让最后一名也过关。规定检测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的方式可以是小组长检测,帮扶对子检测。教师测评不同于传统的试卷测试和作业练习,教师不仅要巡视把握学情,力争人人过关堂堂清,而且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抓起,通过鼓励,适当点拨,个别指导等方式实现人人达标。教师要遵循鼓励、赞美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让潜能生也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
2.“捆绑式”学习小组模式
在“尝试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小组内部的帮扶,小组内部的检测有流于形式的做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实施“捆绑式”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搭配:搭配合适的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A层同学是优等生,可以做小组长;B层同学是中等生,若责任心强,可以做纪律组长;C层同学是待进生。学习小组可以是4~8人一组,捆绑是两人捆绑。
捆绑的方式:两人捆绑,既是对手,又是帮手。
采用两人捆绑的模式,按AB式、BC 式进行,但不能按AC式捆绑。两人捆绑中的两个同学,不能是同一个加分小组的同学,他们是“对手”。如果两人为同一个加分小组,那么,他们为了自己小组的成绩,往往出现了错误,同座也不给予纠正,相互包庇,怕给自己扣分。捆绑搭配是动态的,不同的学科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搭配,若两个学生的成绩都变成了优等生,需要重新搭配。两个人的学习小组针对性强,合作效率高。两个人一帮一,两个人你帮我。两个人的学习成绩要捆绑在一起,无论是大考、测验还是上课回答问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要两个人捆绑在一起,我答错了,你来纠正;我答对了,你来肯定;我回答得不全面了你来补充。要奖一起奖,要罚一起罚,这样他们又是“帮手”。
评价方式 : 在课堂上,始终贯穿“小组捆绑式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评价,以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学生的“组荣我荣”的意识越来越浓,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各种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本组的成绩和荣誉。该学习小组的课堂评价是以每一节课为时间单位,对班内合作学习小组和捆绑的学生进行即时评价,而不能延后评价。评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分层评价: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答对了得分不同。例如:同一个问题,A层同学答对了,为本小组得1分,捆绑的学生也得1分;B层同学答对了,为本小组得2分,捆绑的学生也得2分;C层同学答对了,为本小组得3分,捆绑的学生也得3分;A、B、C层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有创新的想法和解法应适当的加分。这样做的结果是同样的问题,A、B层的同学就会热衷于C层的同学来回答,每一层次的同学都会积极的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为个人,为小组都得成绩,树立自信心和提高兴趣,使本组学生全面参与互教互学,乐于帮助本组内的待进生,提高待进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避免出现好学生不愿意帮助待进生的问题。每节课利用课尾1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结,评出“优秀小组”,由小组长记录汇总。
成绩考核的方法:每学完一个单元、一章进行月考或半月一考,将测评结果进行汇总(即每次考试必须评价)。如果本班级有四个小组,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得5分,获得第二名的小组得4分,获得第三名的小组得3分,获得第四名的小组得2分,老师要灵活运用评价方式。评出“优胜小组”,利用课上前几分钟时间在班内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老师对优胜小组进行具体评价并提出希望,组长对本组及成员进行评价并提出新目标,成绩较差的小组谈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教师做什么: 首先,教师要在小组成员的搭配和捆绑搭配上下一番工夫,而且小组搭配和捆绑搭配完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搭配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学生的当前情况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调整。其次,教师要做好一个“导演”,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告诉大家讨论什么,怎么讨论,讨论到什么时候。学生讨论时,教师更要注意学生的课堂情况。教师在布置任务后,要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总结的时候进行重点讲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在合作中纪律好、参与度高、正确率高等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加分和总结,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组员奖”“黄金搭档奖”,通过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为合作学习走向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
课堂纪律混乱怎么办:有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太高,课堂上争先恐后,也会显得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要强调纪律组长的作用,并给纪律不好的小组扣分。这一招特别管用,因为大家争先恐后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谁都不想把大家千方百计赢得的荣誉输在自己手上。
怎样检查作业:作业由组长检查,哪个同学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要从小组里扣1分,作业完全正确的为本小组加1分,整洁、认真的、有家长指导并签名的加1分。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作业能按要求完成,从而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让优秀生待进生,让学生主动要求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
(四)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今)
课堂教学改革从实验到实施已经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在认真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采用“235”课堂教学模式与“捆绑式”学习小组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展示能力、合作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质量都有所提高。教学模式成型后,校领导立即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果断地做出决定,在我校的各个学年、各个学科全面开展“235”课堂教学和“捆绑式”学习小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现如今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思品、历史、地理、英语、生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已经全面展开。在经历探索、尝试、成型、实施的不同环节,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共同研究改进的方法,使教学模式更加趋于完善。
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后,2013年7月我校初中部学生期末、中考、会考的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2013年参加中考的292名学生中,700分以上的学生有3人,600分以上的学生有62人,500分以上的学生有146人,全学年只有6名学生参加毕业证补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消灭了单科3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特别是英语学科,2013年中考平均成绩在森工总局排名第四。课改之前,我校初中部每个学年只有210多名学生;课改后,新的教学模式和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周边的地方学校,铁路学校各个学年的学生都纷纷地慕名而来。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初一新学年招生人数每年都达到320人以上,显现出很强的招生优势和办学优势。现在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小组模式受到林业局领导,教育局领导的好评,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为办好我校的特色教育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五、实验研究组机构
课题组组长:吕绍锁。
课题组副组长:李为学。
课题负责人:崔敬宇。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桂敏、司桂琴、刘书英、陈杰、王珊珊、吴凤启、王会杰、解婧、陈丹丹、林桂珍及初中部全体教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第一中学)
第三篇:统计学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统计学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旨趣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本文分析了统计学原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统计学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
统计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其他学科提供搜集、整理数据、分析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如何搞好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概述
1.1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借鉴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学模式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个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结合。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个学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在教学科研氛围,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欲望;与强调知识传授和注重知识蓄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1]。
1.2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2.1 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讨论分析来验证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得到练,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1.2.2 老师组织的开放性
包括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组织上的开放性。形式上,要求老师不要局限于讲台上,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探讨和互动。内容上,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设计等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而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依赖教材、学校以外的知识和资源。
1.2.3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实践。一方面,教学内容和实际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进展,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实际问题往往是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和开展研究的起源,研究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社会,鼓励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和意见[3]。统计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统计学原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很少给予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
2.2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
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无视工商管理、会计、营销、工业工程、经济学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失去了应用型学科的特色。
2.3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
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实现,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
2.4 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会出现“力不从心”,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
2.5 旧课程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现有的考试形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的要求,通过考试,学生们倾向于采取机械记忆如何申请。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现有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师提出研究型学习目标和要求
由教师根据教材建设问题的情况,为学生提供的基本资料,提出了研究的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情况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问题情境的创造应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获得更多的统计知识,体验更真实,统计更多的经验,提高统计能力。
3.2 学生研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自主地学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积极地去发现和再创造。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分析、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3 老师引导
教师引导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在研究型教学中不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启发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听或记,而是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把所要探讨的问题与教师的提示相结合,主动思考。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3.4 组讨论
各小组分组讨论,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寻找规律,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3.5 社会调研
研究型教学模式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统计学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扩大思路,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全班交流,组织答辩,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3.6 总结、巩固和提高
这一阶段既要对前5个阶段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总结,对学生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力、信念给予确认,对学生在学习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提炼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体验成功和探索创新,从而提炼和升华思维,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3.7 统计学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一个单独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从头到尾老师只有口头评价学生表现得很笼统,能使学生参与是锅的任务,只要参加了就行,这样,积极参与的学生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我们的做法是,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的表现经过量化纳入期末总评,最终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学习过程占50%。
经过几年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在课堂表现与课后任务的完成上都很努力,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L.C.霍尔特,M.凯斯尔卡.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8-308.[2]刘正峰.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3):79-83.[3]李昌新.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59-61.[责任编辑:汤静]
第四篇: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 李艳梅 冯婉玲
2001年起,在以往课程建设基础上,配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部署,我校启动了“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重视以下七个问题。
一、要有正确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学校即明确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采取与研究型大学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与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
从这一目的出发,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本科精品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在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按照“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确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整体构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实践并重,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方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确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定位”,明确了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
二、要有明确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清华目前正着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要服从于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在建设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和前述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当前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
具体而言,这批课程要能够成为学校本科课程建设的“龙头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建设,要推动“一个理念”,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提升“一批课程”,即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要带动“一片课程”,即大范围推进我校本科课程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要营造“一种氛围”,即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要培养“一支队伍”,通过每个精品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
尽快完成本科教学中坚力量的新老交替。我们认为,只有做到这“五个一”,才能算基本上达到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
三、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定位
精品课程应该定位于“高水平”。清华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精品课程不仅要在校内是优秀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也应是佼佼者,应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应是国内同类课程建设方向的引领者;甚至在国际同行中也应为人所知,有一席之地。
基于以上考虑,目前我校在建的精品课程中,有45%以上课程明确定位于国际一流或国内领先。其中一些专业课明确定位于国际一流研究型专业精品课,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型特色”。一些基础较好的专业基础课提出“精益求精,高上拔高,向国际一流奋斗”。课程定位总是与培养学生的要求密不可分的,一些课程明确定位于要造就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一些课程(如法律、传媒)则明确提出要培养高级优秀职业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对本职业充满激情,还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 力,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
四、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
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为此,学校提出,建设精品课,理念要变化,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贯彻始终。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教书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
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强调,各个学科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大多数课程在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上各具特色。以授课方式为例,“弹性力学”课程强调“西写中唱”,即英文讲稿,中文讲授;强调“深入浅出”,即物理内容深人,数学内容浅出;强调“由宏至细”,即宏观为主,兼论细观;强调“提纲挈领”,即内涵扩大,篇幅缩小;强调“以理明技”,即以理为纲,以技为辅。再如“电力系统”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了“历史追溯法”,即教师列举出历史上电力系统的经典问题,让学生“回到过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们处在当时的情况下,该怎么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老师列举的问题,“研究型教学”的色彩渐趋浓厚。
五、要有科学合理的整体构架
精品课程建设要与学校整体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精 品课程建设规划的整体构架上,要突出“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研究方法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训练;对自然科学、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三类课程和相关的实践环节类课程应有所侧重。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分三个类别资助,共资助了105项在建精品课程。从整体架构上看,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在这些课程中,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已占培养方案要求的79个学分,专业基础课已占到要求学分的50%以上。其中有不少新设立的交叉性学科课程,以及项目训练课
程,还有一些采取英文授课方式的课程。项目负责人为教授的占90%以上。如果这些课程都能建设为精品课程,则工科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将接受的“精品课程”学分约占其总学分的70%。我们认为,这个构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当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为保证这样的架构真正落实,一方面,对于其中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校强调“自上而下推着走”。对于那些在建设思路和课程理念上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一致的专业课,学校强调“自下而上强化竟争”。另一方面,学校明确要求,要把精品课程建设好,不能单靠课程负责人,各个院系教学主管领导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协调,从制度和资金上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六、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
历史上,清华曾有不少教师成为备受学生青睐的科学大师和教学名师。实践表明,在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凡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在教学上愿意投入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仅靠课程负责人一个人。事实上,在任何时候,课程建设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队伍。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课程负责人是某门课程惟一的授课老师。换言之,只有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能将某门课程讲出精品的底蕴和水平。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精品课程建设就可能沦为空谈。显然,如果课程负责人因故不能上课了,而后续队伍又跟不上,则这门课程就必然无法保持精品的水平。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反复强调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强调要围绕课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已有不少在建精品课程项目为了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采取了吸引年轻教师参与、鼓励梯队中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出 国进修等措施。在下一阶段,从学校的管理上,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从用人机制上加强课程负责人的职责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课程水平的持续提高。
七、要解决好相应的管理机制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有一个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管理问题。例如,怎样筛选有建设前景的课程?怎样发现有培育价值的课程?怎样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如何发挥好课程负责人和院系教学责任人的作用?未来将以怎样的办法验收所建设的课程,怎样制定验收标准?对验收认定为精品的课程,又怎样使之持续保持精品的水平?显然,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前一阶段,为筛选有精品建设前景的课程,学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教学队伍(含人员派出与教学智力资源引进)。按照这些要求,组织院系汇报、专家评审,从各院系上报的170余门课程中,筛选出重点资助项目49项、一般资助项目14项、校院(系)共建项目42项。为发现有培育价值的课程,学校给各院系划拨了经费,要求各院系配套,用于培育在“思路、理念及教学方式上有重大创新的课程”,为下一选择课程进入“精品课程建设”序列做好准备。我们将这称之为精品课程的“种子”培育。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为此,我们采取了四个办法,一是协议管理,即每个建设项目负责人与学校签订协议,明确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学校据此进行检查和督促;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即协议上网,供大家测览、品评;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重点资助项目和英文授课及使用英语教材的项目进行跟踪听课;三是建立交流机制,不定期编辑《精品课程建设通讯》和《精品课建设交流文集》,召开“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请数位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大会发言,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想法,组织与会人员讨论;四是采取“中期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今年3—4月首次组织了中期考核,按照考核的结果,提升了一些建设进展大、效果好的课程的资助级别;降低了一些课程的资助级别。
至于今后将以怎样的办法验收已建设的课程,我们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组织校内、校外专家,对这些课程进行验收。我们还将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继续探索“怎样使验收认定为精品的课程持续保持精品水平”的问题,真正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引向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走特色发展模式,办适合学生成长教育2
走特色发展之路,办适合学生成长教育
用三年左右时间,努力把学校建成“本科上线逐年有提升、办学特色文化有底蕴、美术专业名校有突破、人民群众满意有口碑”的“四有”省级四星级普通高中,这是房山高级中学办适合学生教育,今后三年的行动指南。
房山高级中学建校63年,是东海县第一所完全中学,2016年11月,成功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17年1月,成功通过江苏省农村美术课程基地建设验收,2017年3月,被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聘为人美版(2017)高中美术教材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提升,课堂改革逐渐成熟,美术教育已形成良性循环,江苏省健康促进校银奖、市教育质量提升奖、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东海县十佳教学团队等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在市内兄弟学校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
一、推进问题导学,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从2012年提出生态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到今天“一中心两载体,三化四课型、五让六环节”为主要内容的“问题导学课堂6+1”生态课堂升级版,适合学生教学的生态模式逐步形成。组建学习小组,实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实行班级捆绑奖励考核,真正使课堂改革由讲台走向学生。学生经历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过程,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学生。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共同体。通过互助协作,学生整体水平得到提高,逐步实现高考达线学生人数,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自己的理想大学。
同时,在《连云港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领军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房山高级中学学科领军人才培养方案》,本着以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原则,以自主申报为前提,通过教务处组织课堂教学调研、教师发展中心评估项目研修水平,通过论文写作与读书笔记等活动,培养各学科领军人才。
二、开设活动课程,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乐趣。实施德育活动课程,进一步完善具有房中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立各种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坚忍毅力,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开展体育运动会、艺术节,学科竞赛,开齐开足研究性学习课、社会实践活动课、阳光体育活动课,让学生学习时精神集中,活动时兴趣盎然,游戏时开心快乐。
三、发挥艺术特长,开辟适合学生成才的道路
充分利用省农村高中美术课程基地,挖掘每一个有美术功底的学生,通过挑选、训练、强化等一系列培训,让更多的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与多所高校联系,让舞蹈、演讲、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迈入高校的大门。
四、挖掘尚美底蕴,打造适合学校的特色品牌。
注重以“尚美”为主题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求真务实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师生科学认识美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了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陶冶了审美情操,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行为、德育工作、校园环境等洋溢着浓浓的“尚美文化”气息,追求美、创造美,塑造完美人格、创造美好人生,成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学校不断完善尚美文化布置,打造一流的尚美廊道文化,让学生课内课外都能感受到美的气息;完善“三廊四园”建设,让师生闲暇时享受公园式休闲;提升美术课程基地内涵,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生活,不断提高审美品味。
五、加强自主管理,打造适合家长愿望的培养之路。作为农村高中,我们的生源基础是有目共睹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考上名校只是一种愿望,但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学生,养成端正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人格魅力,培养具有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新时代公民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班委会、学生会建设,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我们以每一个学生成人为出发点,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家长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