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论文》。

第一篇: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迎接利弊共存的挑战。本文将对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与弊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我国高教的改革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利弊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出现非常频繁的字眼,它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联动中。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传承现有知识,而是创造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知识。而现代大学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不对知识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中就会落后,而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商等教育,就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

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不很好的处理将会影响并阻碍我国高教的顺利发展。在笔者看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利,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我国高教发展更加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演变与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往的功能逐渐显露。可以说交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在这种良性的交往中,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引进了大量国际资金,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知识经济首先就是要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通过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认同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摇篮,也担负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高等教育不断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避免走国外大学曾经走过的弯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智力资源得到有力的补充;在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各种不同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融合东西文化于一体。培养出更适合国际经济交流的国际性人才。

(二)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机遇,促使我国高教提高办学质量。由刻板的继承走向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更加的自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步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教育大市场,必须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给我国高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重新回到社会的中心,高校也开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面的,而必须注重特色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知识的传承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弊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清晰的认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现实,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土高教与国际接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同时由于在国际间经济交往中国际型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并且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的竞争压力更加增大;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忽视了社会效益,也忽视了教育的本性,从而造成了高教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本性,并且造成高教资源巨大浪费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能最快获得利润的专业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兴趣,这是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突出表现。一些高等院校把专注于目前适应市场需要并且能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专业,追求暂时的市场效益;忽视了一些暂时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基础性专业,冷落这些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必将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必然会破坏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埋下深重的隐患。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然而如果只把“知识”与“经济”划上等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它最根本的本性,失去大学的理想。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精神的后果是隐蔽的,但这却是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学生将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下造成知识的悬空,并且更甚至在缺乏人文知识、精神关怀的影响下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一大隐患。

(二)人才培养模式受冲击,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掌握国际经济交往技能的人才以及具备最新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盛况空前的火热。而人文专业或基础性专业的就业情况则冷淡的多。这就造成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很大冲击。

除了这种集中性的人才需求过热外,笔者认为各国对人才的抢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一种是企业与大学之间抢夺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增强,不少外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但更多的是我国人才的外流。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以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争夺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高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剧了同高等院校人才的抢夺。许多国际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了研究机构,吸引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同一课题在企业与高校同时进行,往往企业更能够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为其服务,因而大量具有高新科研能力的人才离开了高校,流入了社会企业。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改革建议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内部因素是其自身的制度,外部因素是市场的影响。

(一)内部:树立国际意识,实施高教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熟练应对的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都较落后。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就必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学习先进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目。

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知识经济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当前要求。急功近利必然是会得到较快的回报,但当前的目标在将来的社会却未必成立,学生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下也会造成人格、能力的部分缺失。这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是综合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才外流

我国始终在为融入国际化作各种努力,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使我国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实施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扩展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时迎接国际间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给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级人才外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时,我国的优秀学子就不必到外国深造,就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

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变“抢夺资源”为“资源共享”,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端人才留在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成果投向企业和社会,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曾永平,李雪平,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经济师,2010(04):146—147

[3]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12007(03):9—10

[4]尤德林,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层面上的七个误区[J],教书育人,2003(05):6—7

[5]栗献忠,张才彬,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92—93

[6]闫雅都,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05):83—85

[7]王德林,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利弊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3(01):32—36

第二篇: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的高等教育必然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适应其发展,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体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特点 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出现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必然要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体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与趋势。

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

高等教育改革是对高等教育制度、体制、结构、主体、目标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变革,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体现了变革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改革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多元化、改革政策的多元化和主体的多元化。

1.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多元化是指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改革目标。对国家一流的、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要加快国际化改革步伐,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提升这些院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一般的院校要加快大众化的改革步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管理为目标;对沿海发达地区要加快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内陆地区的院校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

2.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要针对不同的改革对象、主体实行不同的政策,避免改革政策“一刀切”现象的发生。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时,撤销和合并了大部分大、中专院校,致使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一度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同时又出现本科毕业生供给过剩的问题,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发生了质疑。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单一,是高等教育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必须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3.高等教育改革主体多元化。高等教育改革主体多元化是指高等教育改革要分对象、分层次实行不同的政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来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央不要过多的进行干预,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改革步伐;内陆农业大省、工业大省,要加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加大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应用型、技术开发型的多层次的高等院校,以此促进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策略、改革模式、价值取向更加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1.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更加科学。教育改革的策略是指推进教育改革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步骤等,正确的改革策略是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罗伯特•软、贝尼斯、贝思将教育改革的策略分为三种类型:“经验—理性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权力—强制策略”。在这些策略中,有的强调对未来的预测,有的强调观念的变革,有的强调权力的运用,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在积极研究高教改革和发展的策略问题,且不断有文章发表,尽管许多观点尚在讨论之中,但对于要增强改革的实效性必须注意改革的策略性这一点已初步在教育界形成共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一定会寻找到更加科学的策略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2.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更加完善。教育改革的模式主要是指教育改革以何种形式展开,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国家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和利益协调型。国家主导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进改革,弊端在于不利于调动高校改革的积极性;高校主导型的改革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弊端在于不利于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支持;利益协调型的改革有利于兼顾国家、学校、社会的利益,弊端在于易使改革的主体各谋其利,缺乏主导,迷失方向。21世纪,随着政府、高校、社会之间联系的加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规律的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将进一步完善。从历史的经验和未来的我国国情出发,预计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将会是国家主导下的学校、政府、社会协同推进改革的模式,学校和社会在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将比现在大得多。

3.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更趋功效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相联系的。欧洲前工业时代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某种象征性的资格。进入工业时代以后,西方国家越来越强调教育的功用性,即教育实际上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好处。20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始提倡教育的功效性,甚至有教育救国的倡议,但由于国民中能享受高等教育者甚少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象征性教育的特征仍在高教领域普遍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强调了教育的功用性。21世纪,随着知识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及教育投资收益的增加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高等学校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功效性特征将日益突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将更趋向于功效性。当然,这种功效性是建立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适应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绝不是急功近利。

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促使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社会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向社会化、大众化、区域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1.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必须由单一的政府投资变为社会融资,建立高校董事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有助于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责任型转化,有利于改善教育投入的不足,也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更有利于突出高等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前瞻性。政府可以致力于教育大政方针的制定,扮演好“公益人”、“协调人”、“监督人”和“部分管制人”角色;校董事会依据国家的教育法规制定本校的发展规划,校长在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交互式网络系统的延伸和多媒体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将会使很多学生能够在家里学习,学习不受时间限制,学习效率日益提高,并且满足了那些因病、因交通和住宿等原因不便到学校去上课的学生的需要。教育手段现代化满足了人们渴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望,这就必将导致了高校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府不再是“象牙塔”,它将是越来越多的人受教育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一个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化包括两个方面涵义: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区域经济的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归属地方政府,并以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显著,在美国、日本、英国形成了以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公司群体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生产统一体的技术基础,其典型特点是高校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殊有效形式。

4.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教育的发展受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一种表现,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打破旧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一个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1.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化。所谓“科学化”,一是高等学校中的系科日益分化,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科学体系为结构框架的多学科的组织体系;二是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体制化。要实现“科学化”目标,就要根据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适时对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同时,加快高等院校科研工作的制度化的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2.高等教育发展的产业化。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科研产品的过程,而科研产品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应该建立高校科研产品产业化的机制,以免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或丧失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科研产品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出让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外,还可以通过与教育投资者的合作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可以由高校自主开发、生产,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既可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又可以增加学校办学的教育经费。

3.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国际化是指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强化国际竞争意识,应当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去,即高等教育应进入世界“教育坐标系”之中,面向国际开放,进行双向式多边合作与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大量的互访学者、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众多国际性学术会议与交流等等,使现代教育再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一种国际现象。教育的这种国际化现象必然要求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合一国一专业,更要求适用于多国、多专业。专业精通,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成为国际性人才的标准。

4.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化。高等院校后勤市场化就是要建立高等院校后勤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般所说的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市场调节转化的趋势。面对市场经济,高校作为提供知识教育服务和培训劳动力的机构,必须积极参与竞争,它以教学、科研、经济服务为优势参加竞争。从目前来看,高校面临四大市场,即生源市场、科技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这四大市场,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及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商品性的特点。现代高等教育应当与市场经济互相支持、互相适应,形成教育和整个社会相辅相成的发展机制。因而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变化、适应时代变革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俊洪.回顾与检讨—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英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J].新华文摘,1997(7)

第三篇:我国乡镇政府改革利弊分析及相应对策

我国乡镇政府改革中的误区及对策建议

向方蒙(200800030042)

摘要:乡镇,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属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和独立的政府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局面。近年来我国也先后推行了几轮较大规模的乡镇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乡镇的体制现状和职能行使情况仍存在着严重不足,乡镇的职能作用与社会预期也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说,我国的乡镇体制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改革过程中的考虑不周和政策倾斜有着密切联系,下文将试着指出改革中的弊端并结合现实提供一定的改良建议。

关键词:乡镇改革 问题 建议

一、我国乡镇一级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认为我国乡镇政府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结起来最严重的就是“财权”与“事权”的矛盾。我国迄今仍缺少界定各级地方政府“事权”的法律法规 ,造成了乡镇一级政府对所有上级政府部门交办的事情,哪怕人力、财力不够也要勉为其难,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是靠农民自己解决,乡镇自身又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 ,所以根本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这就造成了乡镇政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局面。“财权”与“事权”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保障。

现在乡镇一级财政困难,债务沉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作为中国基层政权的乡镇,全国乡镇政府总的背负着2000亿元庞大的债务。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有数量不等的债务。就拿我县来说,全县每个乡镇都有沉重债务,少则500多万元,多则4000多万元。这些债务还不包括乡镇企业的债务。

导致乡镇负债累累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过去脱离实际搞的“形象工程”的欠款、强制推行“普六”“普九”导致的教育欠账、盲目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留下的企业贷款和工人集资款等等。在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政府的资金来源又大幅减少,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测算的数据显示,在税费改革之前,全国乡镇一级每年大约需要 3700亿元才能维持生存。就算按这个数字的 70%计算 ,每年至少也需要支出2590亿元 ,而乡镇的资金来源只有 750亿元 ,收支相抵后仍相差1840亿元。但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累计仅为 1643亿元,这远远不能弥补乡村两级取消农业税和“ 三提五统 ”后留下的巨大资金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还需勉力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财政状况往往是每况愈下,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条块分割,乡镇政府职责权限不清

“条”主要是指县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设在乡镇的各种分支机构所拥有的行政管辖权,“块”是指乡镇人民政府本身对乡镇行政区域应该拥有的行政管理权。条块关系是指乡与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在管理权上的权力和分配。按照宪法规定,乡镇在我国政权构架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级政府,但实际情况是在县乡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向上集中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县政府对乡镇的人事和财政享有较大的控制权。县级有关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达10多个,这些机构都以乡镇为工作对象,在行政上虽明确是双重领导,以块为主,但这些

机构除党团关系在乡镇外,其它的人、财、物的权力和业务管理权大多都在上级部门,乡镇政府无权过问。在人事上,虽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乡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但在实际运作中却主要是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乡镇长的人选。在财政上,乡镇政府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级财政,其主体财政基本上是由县政府在控制。乡镇政府掌握的的实权很小,责任却依然重大。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来完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上级分配的各种形式的指标和责任,乡镇干部只有无条件执行上级安排的各种任务和做出的各种决定。

二、我国乡镇体制改革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善乡镇的财政状况,提高农民收入,加强乡镇一级的行政效率,我国也一直在进行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目前乡镇改革的趋势主要是“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同时进行税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目的是减少乡镇开支,减轻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让利给农民。但是,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也浮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注重了人员机构的精简而忽视职能的转变

在大规模撤并乡镇、合并村组的运动中,我国的乡镇数量从改革开放时的9万多个缩水到现在的3万多个,从 1993年到 2003年的10年间 ,全国村民委员会数量由 10113万个减少到 6518万个 ,村干部人数也由 45519万人减少到 25912万人 ”。村落和乡镇都朝着“超大型”方向发展,干部队伍也精干。乡镇改革缩减了基层行政单位和公职人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职能转变却未能及时跟上,过大乡镇的行政区划,极易导致基层政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降低,政令不通,行政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扩大行政人员人数,行政人员的队伍往往又走上精简之后又膨胀的老路子。

2)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而忽视农村公共产品服务

近些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惠及农民、推动农业发展。但是在农民负担得到一定程度减轻的同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却处于失衡状态,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失衡问题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制的不健全,如医疗卫生条件差、教育落后、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水电设施落后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滞后及匮乏给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强调民主选举而忽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管理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农村的村委会主任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乡长是由当地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两者都采取了民主选举的方式。但实际的选举过程中,基本都是政府推动的因素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因素少。民主选举很大程度上都只是徒有“民主”的形式,选举完成后,农民怎样监督乡镇干部和参与乡镇事务的管理的问题,更是没有解决的途径。农民群众除了能参与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外,根本就没有基本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权利,基层民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对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政府支付转移制度

当前乡镇政府的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村取消农业税最大后遗症,其税源的薄弱致使乡镇政府财政紧张。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少了乡镇政府收入之间的矛盾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固然是根本途径,但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转移支

付制度也要发挥应有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农村取消农业税的政策意义最大。乡镇政府需要提供很多公共产品,如教育基础投入,这些公共产品往往是投入远大于收益,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乡镇财政很容易被这些投入拖垮。此时就需要上级或邻近地区的政府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助以平衡这类公共产品成本的分担。除了减少乡镇财政压力,转移支付还可以调节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地区间的均等化。但我国一些地区县级的财政也很不宽裕,转移支付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整个财政体制的调整,建立从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2)规范乡镇行政管理职权,下放权力。

乡镇工作面对千家万户,面临千变万化的市场,职责之大、责任之重不言而喻。现阶段乡镇机构改革应首先规范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同时,为便于乡镇机关开展工作,解决好乡镇条块分割,乡镇政府职责不清的问题,县机关职能部门应当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力下放到乡镇,把这些部门分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的事权、财权下放到所在地的乡镇政府,便于乡镇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充分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县机关部门和乡镇都应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互相支持,共同为振兴地方经济作贡献。

3)加强民主监督和管理,搞好乡镇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民能够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政府,使每一级政府都要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但是,我国政府体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及干部的控制和监督却非常有限。对此,乡镇政府必须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和意识,帮助各村搞好农村制度建设,切实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要以民主、公开和法制为核心,以村级制度建设为重点,突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四民主”、“两公开”。对当前我国的乡镇政府而言,建立起人民对乡镇政府制度化的控制和监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和浪费,可以提高乡镇政府的主体地位,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四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九项建议学习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层次和发展规模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肩负着发现和传播最新知识、造就会学习的人才、创立新思想、引领社会风气的重任。大学是开展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经过最近10多年的建设,我国大学的硬件设施比许多国际一流大学还好,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过去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追求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时没能保证质量;在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时产生一些不符合职称条件的教师;在追求学术论文成果时出现片面追求数量甚至少数人学术造假等问题。此外,经济发展加大了贫富差距,贫穷学生上不起学等问题也日益凸现。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对制定我国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了高屋建瓴、全面精辟的论述,提出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指导思想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求全社会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第一个教育规划,充分发扬民主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根据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提出的要求,笔者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九条建议。仅供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参考。

建立常设性学术评估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高校存在人治高于机构和制度,规章制度不完善,甚至有规章制度不能很好执行。管理人员官员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不少管理人员持有为上级办事态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主体,在常规事务上拖拉低效,对新生事务消极、被动或不作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更加彻底的管理、约束、规范、引导和培训。

政府加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保证教学质量,而不是约束大学提出的合理发展需求;应该鼓励多样化办学,大学办出特色,而不是让每个大学都追求“大而全”,千篇一律。管理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办学,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显然,不论是政府还是高校本身都应该树立“管理是服务”的意识。

大学是在管理层服务、支撑下,开展高级专门的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的机构。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机构的理想模式是有优秀的管理层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研积极性,有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促进更好的大学管理。这个三方面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营造和谐发展、名师涌现、优秀毕业生云集的局面。大学办学的宗旨、目标和任务应该由教师和管理层共同制定。管理层的主要责任就是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出高质量人才的目的。衡量大学管理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教学与科研质量的高低。办学质量的高低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但需要通过学术评估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对管理方式和过程进行评估,与学术评估相似,在此不赘述)。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一般通过各种教育评估或评审来完成。评审人员多从国内专家中挑选。为了加强学术(管理)评估,建议在教育部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下设评估中心,构建评估专家库,特别建议吸收有经验的境外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作为候选人。对于一项评估任务,专门成立的评估机构负责搭建评估队伍,而事务性工作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学会或国际咨询机构来完成。

构建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评估队伍,有利于达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要求。邀请境外专家参与评估,优点是没有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可以更加客观。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能够带进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助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对自己定位。其缺点是有些意见不一定符合国情,需要鉴别、挑选,因此对评估组织者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我国管理层在筛选境外专家、联络沟通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要增加工作量。

对于重大的个人成就(如教授提升、博士论文、优秀学者奖励等),重要的政府投入(如多校重复建设的重点学科、大型机构和大型设备投资的必要性)等,听取境外专家的意见,会提高评估的可信度、社会认可度,保证评估的标准,因此对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大有帮助。

长期评估应该通过用人市场的反响和同行认可度来衡量,小到一个毕业生的成就,大到一个专业或学科,甚至一所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美国的国家研究院(nationalresearchcouncil)大约每左右对研究型大学进行专业评估,主要通过向大学索要所需材料,对科研管理者、主要的社会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和著名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数年的研究评估,公布研究型大学专业实力排名。

面向世界加大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的招聘力度

“有水准的科技人才还少了些,就是那么薄薄的一层。像你们这些人一出国,国内就找不到什么高水准的人接替。”这是陈省身在回答吴德元提出“中国发展科技,除了钱以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说出的一番话。

对人才的竞争自始至终都应该放到国

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是立国之本。事实上,国际上的人才竞争早已白热化。例如,进入21世纪,加拿大为了防止有高度创造力的教授流失到美国,实施主任教授的国策,通过高薪和配备助手的方式在全国聘任主任教授。

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计划得以贯彻实施。如今,已经全职回国的广大留学生对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我们派出的超过120多万留学生当中,仅有30余万人回国定居。还有约100万人滞留海外。上世纪90年代,国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留学生不一定要回国发展,如果国内条件不成熟,留在国外同样可以为国服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留学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陆续出台“春晖计划”、“百人计划”、“长江特聘教授计划”、“千人计划”等招徕海外留学人员。这充分表达了祖国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的殷切期待。但是,由于政策、待遇、同行排挤(国内国外都有)等原因,仍有一大批最优秀的人才要么回来后不能最后扎根,要么只是观望,根本就没有回国。

政府对高层次留学人员是欢迎的,大学和公司同样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在资金支持、管理人员选拔方面,国外回国的高层次人才还是遇到不少困难。其实,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从总体上看,不管高层次的人才回来多少,时间多长,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有些技术和技巧,往往是国内摸索很长时间无法解决的,国外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回来很短时间就能解决。这种“捅破窗户纸”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暂时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访问过程中发生着。其实,两国跨职的现象不只是在我国留学生当中存在,别的国家之间也有。但是,我国目前这种领着外国薪金在国内工作很长时间的留学人员,应该是世界上最多的。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文化的凝聚力。

国家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欢迎这些短期回国的留学人员参与到各项工作中。珍惜他们在国内取得的成果,培养的人才,拉动的产业等。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能够在国内工作一定时间,能够建立研究或技术开发小组的海外留学人员的支持力度。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划出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支持资金,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事业支持力度。对这类资金的评审工作聘请海外学者进行专门会议评审。

此外,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我国应该学习美国,把吸纳外国优秀人才的工作逐步做好。建议国家大力支持吸引优秀的外国科学技术人员到中国工作。对此,我有两条建议:一是给予他们在科研支持和工作环境上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对他们的生活适当按照他们的习惯增加照顾。二是加大外国来华留学的学科范围,我国自古就是周边外国人留学的热土,为国家发展和多民族交融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敞开科学技术领域的留学工作,既帮助其他国家培养人才,培育友谊,顺畅国际交流,又可以挑选愿意留下的外国人继续在我国工作,成为我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人才资源。

虽然科学与技术门类繁多,少数基础科学天才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技术员、工程师的大量培养和产生不是偶然的。在我国,要避免重科学轻技术或工程师的现象,我们国家更需要技术员和工程师。美国硅谷的奇迹主要不是科学家创造的,而是熟悉市场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工程师共同创造的。在生物技术的发展上,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生物实验员、工程师,下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必须认识到对国民经济建设能够较快起作用的是企业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学科。我们虽然能够较容易地通过阅读科学刊物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获得最新的基础科学发现和理论方法进步的知识,但是关键技术的窍门很难通过书本知识来获得。因此,不惜代价吸引、招聘掌握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和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把他们招聘到企业当中,还要把他们充实到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当中。而后者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在吸引顶端科技和工程人才方面,应该从社会环境改善、政策与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更多尝试,从试点抓起,探索与总结吸引人才、建设和谐高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体制与机制。

对新学科设置的具体建议

目前,一些过时的专业学位更改和新的专业学位设置较慢。这不利于大学凝聚力量创办新学科,颁授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学位。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建议尽快创建下面几个新的交叉性学科。

1.乡村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我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设施和治理集中在城市。有研究表明我国空气和水质污染超过50%源自乡村。例如,在化肥和农药市场大力推销的作用下,农民超量施用比较普遍,既造成了富营养化破坏了水环境,又危害农民健康。如何从农村生产活动源头防范对环境的破坏和公众健康影响,如何修复已经破坏的环境,需要大量的人才。建议国家在乡镇一级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员,像促进农业生产设立技术推广员一样,他们的职责是在广大农村指导环境保护和防止环境破坏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员,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如果国家采纳建设这样一只“绿色军队”的建议,我国需要3万~4万乡村环境保护员。由于一个大学生工作的年数大致在30~40年之间,按照正常退休轮替,每年需要培养(增补)1000名这样的专业毕业生。如果要迅速建成这样一只“绿色军队”,要么通过职业培训,要么通过更大规模的专业教育。

2.职业公共卫生与法律保障。随着我国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从事我国以前没有的职业,由于要雇佣的工人较多,每种职业都有相关的职业公共卫生问题。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迫切需要雇佣这样既对我国职业卫生相关管理、法律、医疗保障等都熟悉,又能够辅助外国公司合法开办工厂,保护工人健康和雇主的利益的这样一类专业人士。按照在我国不断增加的外企规模,对这类服务需求也很大。建议在教育规划中有所考虑。

3.地球系统科学(earthsystemscience):针对地球系统多圈层交互作用开展研究与认知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地学学科,因为那些学科都是针对地球的某一部分专门研究和认知的。自从1987年美国国家宇航局为了对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学科支撑而带头提出这个科学概念以来,美国数所大学兴办了地球系统科学多交叉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有的大学还设立了相关的专业或系,颁授地球系统科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国外大学这种自主的灵活性,似乎在我国目前还做不到。往往为一个名字,大家可以争论不休。尽管这个名称反映了地学多学科交叉的必然趋势,但是还没有完成学科设置,因此没有办法名正言顺地招生。尽管如此,南京大学创建了“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在徐冠华先生的倡议下,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创立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建设这个学科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不论是我国未来自身的发展还是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会进一步加深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并加剧对环境破坏。未来几十年世界和平的前提,是世界主要国家之间能够妥善处理好全球资源再分配和减缓环境恶化的问题。否则,战争和区域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我国必须重视过去50年来全球已经出现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使国民了解这些危机的潜在后果。

对地方和私人参与办学的建议

我国省、市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过去一般以省市政府工作备忘录的形式签署对高等教育的配套支持。建议地方政府对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高校的支持列入地方财政的常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最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费不受到单一的国家财政变化的制约。国家直属的高等学校一般聚集着我国最多的优秀教学和科研人才,吸引着最好的生源。富裕的地方政府没有理由以这些学校应该由国家支持为借口,把经费重点用于非国家直属的地方性高等学校。这是对我国最好的高等教育“釜底抽薪”的做法。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得分清层次,对高层次的高校要给予重点财政支持。

由于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10~20年后我国教育事业将高度发达。国家投入会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高。同时,企业和私人办教育的事业将更加兴旺。目前大学募集社会捐助的力量比较薄弱。筹集捐助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大的公司。建议大力吸收国外著名私立大学募集社会和私人赞助的经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鼓励科研院所与大学联合办学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不断深化和渗透交叉,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动力和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源泉。所以学科交叉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部委下设的研究院(如农科院、环科院、林科院等)主要是按专业办所,因此具有专业深化的优势。大学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解决人类发展面对的全球变化、资源(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难题,需要深入的专业化,更需要大跨度学科交叉。在这方面大学具有优势。如果,国家的科研院所能够和大学联合办学,就能既发挥专业深化的优势又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因此能够相得益彰。我国的国立研究所与大学合作,可以通过鼓励本科生到研究所兼职或实习,鼓励研究员开设一定数量的本科教学等,使大学生较早地接触专业研究,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改善国立研究所的研究生的生源,更好地选拔未来的科学研究后备人才。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举国之力办教育。这有效率优势,但这种行政指导和快速的投入方式如果不能建立在经过充分思考而产生的稳妥可行的规划上,就会流于形式,造成大的资源浪费。国家经费增加很快,又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花掉,往往从计划到经费花完在一年以内。而大学在被通知报经费申请计划之前根本没有任何调研和准备,因此,很多计划费用落实到大学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因此,也不能发挥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对发挥举国办学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样重要的是学校自身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还要制定既不随行政领导变动而改变,又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学校的规划必须切实可行,不是随意的、临时的。此外还要处理好学校规划与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的关系,使国家教育规划通过各个学校的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的上述谈话,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提出的批评。

我国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大学的行政层,即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部门。我国高校的管理本来就比其他国家复杂。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之上还有我国特有的政治管理。目前提高管理水平的做法是选择高校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事实上,要创办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虽然需要了解国际通行的办法,但是更需要研究制定符合我们自己的管理办法。因此,建议邀请国内外擅长教育管理的人员在高校中不断开展岗位培训,甚至参与我国高校管理。对新聘任的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的上岗培训。有了优秀的管理队伍,加上明确的分工协作,才能对大学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

有人把高校管理落后的根源归结到大学管理层由上级任命上。这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只关注和服从上级意志的官员,一般不能发挥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的办法主要应该采取服务对象代表选举行政管理负责人的办法。这是个迫切需要尝试解决的管理体制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议

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的水平高低。一个学校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肩负着传授最新知识、发现新知识、服务社会三重任务。教育型大学的教师对科研任务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教书任务更重。

我国的大学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因此,许多大学没有定格,都希望做研究型大学要做的事。近年来,一般大学不满足于现状,纷纷追求升格、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这都是目前大学定位不明确所造成的。要升格,就得有一定数量的教授,所以,近些年我国教授数量猛增。伴随这一过程的其他弊端也纷纷呈现,如学术造假,不以学术标准作为职称提升的唯一标准,以多的教学工作量、争取到多的科研经费替代学术成果。许多博士生导师自己还没有完全弄通做学问的套路,也没有努力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因此,科学研究能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不良状况在我国比较普遍。

我们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两手抓:一手严格依靠评估杠杆,推动教师队伍自身的成长;另一手就是采取积极措施面向国际市场不惜代价不分国别和人种广纳贤才。评估必须坚持学术唯一的标准。一个人争取项目的多少不能作为大学教授的衡量指标。否则,指挥棒误导只能形成一堆坐拥研究经费的“承包商”。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推动我国学术标准的建立和提高。梁启超曾在推荐没有国外学位的游学人员——国学大师陈寅恪时这样评价他,说自己的等身著作不如陈寅恪一篇论文。可见人人心中都有衡量学术质量的一杆秤。只是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机制唤起学术界的公正风气。特别需要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者参与评估。

对于“承包商”式的学科带头人,建议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与课题负责人工资脱钩,解除科研课题提成,实行科研岗位工资定岗工资制,打入预算,实行财政直接拨款,严格管理执行。目前,国家科研项目人头费太低,随着科研人员工资的提高,人头费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应该逐步增加。目前,我国合理的人员费比例应该高于项目经费的50%。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平均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太低。但是我国的科研成果主要产生于这些大学。因此,国家应该大大加强教育界的科研经费投入。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不同,其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早在10多年前,徐冠华先生就指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研究所或实验室,国家造就和培养一个尖子人才是在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个中学生、大学生的基础之上获得的。”很显然,丢失一个尖子人才,从人才培养的费用上也损失巨大。研究生教育的成败关乎中国教育未来的根基与命运。

我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大部分是研究生或刚毕业的年轻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这些人是将来我国科研的主力也是大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的质量相对比较低。主观能动性差,基本没有自己确立研究方向,主动按兴趣开展研究的能力。例如,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找到相关的教授会提出“我想做……”而我国研究生则绝大多数提出“老师您要我选什么课?您要我做什么?”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贯穿于研究课题的全过程。有些老师也习惯于支使学生,把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当成“奴隶”。很多研究生成了按照既定路线(不管对错)完成课题任务的工人。缺乏基本的批评、分析、比较、选择、反复检验各种假设、形成理论的能力。因此,国外的教授在接收国内毕业的博士做博士后的时候,经常感到他们多是比较熟悉某种技术的工人,没有多少研究能力。有一个在国内最好的大学的生物系学习的博士,到了美国高校的实验室,曾经当着出访美国的科教界某领导的面声称自己国内的学习不如在国外实验室学习4个月。加州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普遍反映国内出来做博士后的研究人员到他们实验室,基本上需要从头培养。

针对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国内有些导师采取延长毕业时间的方式。研究生培养时间不要一刀切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国内有些导师不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即使延长学制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我国研究生培养水平存在的关键问题还是出在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上。不能只靠国内研究生导师的力量改变这一局面。建议对研究生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做法。这样既帮助克服国家就业困难,又满足指导教师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还能给大量热爱研究事业的青年人提供机会,这是共赢的事。建议不要对研究生研究年限作太多限制。在加州大学,文科研究生平均毕业时间为6~8年,理科5~7年。只要对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严格保密的外审,要求像国际杂志评审论文一样修改,直到通过为止。或者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几篇经过严格国际审查通过的杂志论文,才能准许毕业。只要严格把住毕业关,就一定能提高我国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

改进评奖方式

我国的各种评估、评审、评奖门类众多,如实验室评估、重点学科评估、“863”、“973”、科技支撑项目等立项评估、中期评估、评估、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校级/国家级优秀教师、校级/省级/国家级优秀毕业生、各种科技奖励等等,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同一件事情,单位要评审、上级主管要评审、国家还要评审。科研人员疲于应付各级评审,也浪费了评委们大量本可以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而这里多数评估是国家行政部门主导的。

每种评估都有一定的合理初衷,但是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目的。由于各类评估、评审、评奖常常是同一组“运动员”和同一群“裁判员”,而且要经过报材料—面上评—口头答辩等程序,弄得大家疲于应付。申请材料华而不实,空洞无物,评审者一般由已经不在科研第一线的人担任,由于对专业理解不深或没有精力顾及而提不出切中要害的评议意见。在评审会上就是数获奖次数和层次、数论文,再就是听报告做得好坏,根本没有时间看工作到底做得如何。

评审导向严重影响那些只能跟踪和模仿他人的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方向。非科研第一线的评审人员对具有独特学术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往往不能从其项目建议上鉴明优劣,使非主流研究难于胜出。由于我国文化传统基于情面和裙带关系,在评审中仅从国内科研人员中找寻专家难于实现评审的公正和公平。

还有一种危险的认识,认为替单位出去汇报,能吹得让领导和评委高兴就好,会“忽悠”成了上级单位选拔所辖单位领导或代言人的条件。长此下去,势必助长浮夸、虚报和弄虚作假。据了解,国内不少评审是形式化的,不必要的。建议取消通过潜在获奖人答辩的评审形式。诺贝尔奖虽然没有获奖候选人的答辩,成果依据可能就是一篇科学论文,为什么会受到举世的认可和追捧?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章、各种学会优秀论文奖励,没有一个是靠答辩获得的。同样上到国际著名学府、下到国际著名的学科,没有一个是靠校长或系主任申请材料写得好、答辩好而享誉世界的。

我们国家教育和科学已经深入细致地发展到没法靠一批评委来决定优劣的程度了。评奖也得由活跃在教育或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和科学家所组成的同行专家来承担。最好是国际同行来承担评议的任务。在美国和加拿大,专业学会的最佳论文奖励一般是科学研究最后的评定。一个3~4年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在美国或加拿大一旦立项,不会再有中间评审、项目结题鉴定、报奖等。大型课题一般每年单独或利用科学年会的机会召开项目会,以利于科学家们互通进展。一个项目开展得好坏由发表论文的质量,专利申报情况,他人对成果的使用情况来决定。

小结

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一定要有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发展的视野。必须教育国民从自己做起,积极改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应对未来全球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和能源枯竭、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巨大挑战。大学的成败关键靠合理规划与管理。规划定位准确可行,管理到位,就能招聘到需要的合格教授。有了合格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我国未来接班人的质量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投入和政府的正确引导,需要大学管理层服务到位,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三者缺一不可。政府的资源投入和对管理者的监督是重要的保障,管理层树立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保证学术评估质量——做好教师聘任评估和学生毕业评估至关重要。在教学与科研评估过程中,一定要逐步走向国际化。一定要努力把世界上最好的人才吸引到我国来工作,不能来工作,就多请他们参与我们的评估。

最后,我国大学创办与发展要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如果要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先进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大学或系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个由国际著名专家教授和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组成的指导和评估小组,负责聘任教授和最高管理人员。我国短时间内仅用国内科技力量难于建立由国际级科研第一线学者组成的评审队伍。我们必须大量利用国外专家资源来完成这一任务——采纳国际通行的评估机制和手段;面向世界不分人种和国别招聘最好的教师,提供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待遇。按照国际惯例实施教师学年制(9~10个月)薪资,鼓励另外2~3个月的待遇通过项目申请来获得。每6个学年给予高校教师一年的学术休假待遇。给予每位新招聘的教师足够的启动经费(支持前2~3年的开张费用,不同学科不等)。

对每位招聘教师初期给予6年的试用期,对教师个人成绩在聘用第二年末进行中期评估,到第五年末进行是否永久聘用的评估。由上述指导小组负责组织评估。

给予每位教师稳定的经费支持。淡化项目竞争,突出人才竞争。

第五篇:我国户籍制度分析及改革

目录

摘 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

2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

摘要

自中国建国后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下达了系列《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自此中国一体化的城乡隔离体制初具雏形。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也带来很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比、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有户籍制度的形成的原因,当下体现的弊端,总结出适当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中国户籍制度 弊端 改革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三大历程。

(1949—1978)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1949—1957),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先城市、后乡村逐步建立起来的。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的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自由迁移,一般不加以限制,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时期。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迁移”的政策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由城市迁往农村的人口大大超过了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第二阶段末期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最终形成。

2.(1979—1988)

1980年以来,国家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对城镇提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压力和城市在就业、交通、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在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丝松动。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开始到城镇务工经商,并迫切要求在集镇落户。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和促进集镇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集镇户口管理。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使农民基本上取得了进入建制镇与非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权利,这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随后身份证开始在全国试行并发展并最终确立。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正式确立以后,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列入了议事日程。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束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和迁徙自由化,即成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有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户籍制度对比

1.中国的户籍制度

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2.美国的户籍制度

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3.法国的户籍制度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4.日本的户籍制度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三、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1.构建不平等身份。

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在我国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种不同的身份等级, 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它是对农民的自由权利的侵犯, 使其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在现行户籍制度下, 公民的自由居住和迁徙权得不到法律的保证, 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各地普遍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用工歧视现象, 无法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平等竞争局面。各地所开的户口迁移政策口子, 都是立足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方面, 要人力不要人口, 这实际上形成了户籍迁移的货币化趋向。长期以来,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制造了“ 一个国家两种公民”(即农民和市民)的格局, 在国民中造成了人格、身份和待遇不平等的等级社会, 使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民问题变得相当严峻。

2.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整套歧视政策和制度安排成为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这种以户籍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的不公平, 而且无以化解农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加大了农民进人城市生活的成本,其结果必将使农民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降低城市化动机, 从而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3.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大了农民进人市场的交易成本,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式地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人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造成城乡分割, 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越来越显著, 而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 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 间接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4.滋长了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 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处在城市分层结构最上层的计划官员能够通过对制度设计的垄断权, 操纵分层结构的层次数及每层的人数, 借以追求自己的私利。这种集中的垄断权导致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往往会借口维护社会治安和缓解交通、住房拥挤, 通过户籍管理将歧视农民和外地人的行为制度化, 从而使对全社会最优的城市分层结构难以达到。在农村,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反映了户籍制度的这种弊端。

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案例—重庆 1.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背景

当前,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在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意义。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会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早在2007 年,重庆就在九龙坡区开始了户籍改革试验。重庆走的是一条以民生为导向、内需为主动力的经济快速扩张的发展路子,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消费能力的劳动力,同时还要保障这些人口享受较好的福利。2010 年初重庆市决定在年内开始逐步推进户籍改革,形成了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配套办法。7 月28 日,重庆市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市长黄奇帆作了动员部署,标志着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与推进情况

重庆开展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1)购买商品住房;(2)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3)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 10 万元或一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将配偶、子女和父母一并转为主城区户口,如果转为远郊区县或其他乡镇的户口,则条件更为宽松。另外,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简称“335”的政策体系,其内容为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3 年内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均可保留;保留3项农村权益即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居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重庆市连续出台了户籍迁移、土地处置、社会保障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地票交易、土地生产利用等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更通过地票解决了影响 18 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农民工进城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劳动力梯度转移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是否相矛盾的问题,通过适应重庆特定情况的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五、总结

中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于中国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如今已不能适应国情,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但统一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策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姜红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 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曾广宇,王胜泉.论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经济 界,2005,(1).[3]孙英兰.城市化:失衡的加速[J].瞭望新闻周刊, 2005,(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4.[5]田炳信.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6]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N].新安晚报, 2005212230.[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思想 战线,2005,(3).[8]李有军,刘晓林.特别报道:户籍改革路在何方[DB/ OL]./2004210212.[9]住着豪宅愁生路,失地农民成游民[J].瞭望, 2003,(25).[10]赵友新.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 活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7).[11]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12]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何新征.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文中所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致以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的授权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院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询和借阅,并可以公布论文内容,以及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下载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建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旅行社业发展信息化的利弊分析

    我国旅行社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利弊分析 范莉娜 摘要本文探讨了旅行社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利弊分析,以此揭示出信息技术是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新的契机,也是旅行社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一、引言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段家喜①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在这一改......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利弊及建议论文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文章的掌握和理解,往往也需要依靠大量的词汇基础开展。不论是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阅读写作能力,都需要学生掌握丰......

    公车改革模式之比较及利弊分析(★)

    公车改革模式之比较及利弊、原因分析 今年以来,杭州市和遼阳市的公车改革再次刺激了公众的神经,成为媒体特别是网络议论的热点、焦点之一。其实,“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说已......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利弊分析及建议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利弊分析及建议 胡卫星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地方经济,......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涉及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消费者的生存权和健康消费权受到极大危害,食品安全已成为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

    摘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节能政策研究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章主要针对建筑节能及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政策建议展开论述。文章首先指出发展建筑节能的若干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