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化大大推动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特征,各种教学科研管理信息都可在多个部门、多个层级间同时传递,速度变快,受众面变广;,高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变得日益多元化,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BBS平台乃至微博、微信发布信息,大大节省了行政管理的成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多校区、多部门之间可以共享即时的管理信息、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电子图书资源等,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的沟通,这预示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以上机遇出现的同时,也给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有机遇,也有实实在在的挑战。无论是思想观念与效率提升之间、行政管理的硬件与软件之间,还是组织体制与运行机制之间,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两两之间的博弈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尝试以“云计算”为切入点,提出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高校是最早建设局域网的,教师、学生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是使用计算机频率最高的群体。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985”院校、“211”院校的校园网普及率已到达100%,超过90%的地方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甚至超过60%的高校具备了千兆主干网。必须承认,信息化建设为高校行政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注册、选课、教室安排等日常教务工作到考核、督导、评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从学生档案收集、录入到教师福利待遇管理等,都可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进行运作。目前,各个高校对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相当重视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从管理者到应用主体,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面重硬件不重软件,重建设不重应用,这就导致高校在行政管理方式和方法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在质量管理上还未能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动向,管理效率、效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
1.2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尤其是沿袭传统的行政管理办法,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各个部门往往各自统计各自的数据,与其他部门之间不能共享,整个学校统筹难,同一个指标在各个部门不能相统一。在20世纪90代初,我国开始出现多校区的大学,这种大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不是各个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因自身内在的需求自然扩展形成的,而是行政推动的结果。网络、手机联系只能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补充,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信息化、多校区的背景下,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2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在知识分子、高层次人才云集的高校中,为什么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会出现种种迟缓的现象?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思想观念的转变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只是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设施理解为一种工具、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内涵。事实上,信息化的诞生与发展表示了社会经济结构正在从以能量和物质为核心转变为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的观念,甚至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在广大师生的眼里,往往也把信息化的作用停留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水平上。认识的误区直接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2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其包括学校从招生到分配,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从人员录取到职称晋升,这些事务相当复杂。高校行政管理的各种数据往往不能共享,各个部门使用的信息资源通常没有统一,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信息技术在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科研动机。学校行政管理如果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酿成技术不能为知识服务的悲剧。
2.3行政管理机制的变革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
分散建设校区且校区相隔甚远,原以为网络与信息化的背景,可以弥补路途远的不足,但现实状况却是,学校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变革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建设了远程宽带网,各校区间也“可视可闻”了,但师生间的交流,各学院、学科的融合尚未能充分利用到信息技术,不能充分进行资源的共享、共用。在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时,人们仍然认为需要奔波于各校区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增加了机会成本,也导致时间成本变大。一边是高校斥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一边是师生为往返于各校区的情况的意见很大。既然高端的通信设备搭起了各校区间的远程链接,为什么还要如此周折?可视会议能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去充分利用,可以看出,旧的组织体制束缚了新的运行机制,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基于“云计算”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在信息化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云计算”理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黎加厚教授在《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一文中,对“云计算”(CloudComputing)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由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台价格低廉的服务器所组成的网络,为广大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服务。黎加厚教授认为“云计算”是这些年来计算机领域中的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最新发展。基于“云计算”理论,笔者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掌握“云计算”的理论,要感受到“云技术”带来的绝非是一个办公手段的变化,而是整个行政管理流程的变革。
3.1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促进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的诞生,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视角下,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管理内容也相继涌现,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要随之变革。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将各部门的信息传送到网络存储器上,便于有访问权限的部门及时下载、更新,如果有什么变动,应及时更新、维护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再次上传,这样才能保证有关部门所运用的信息是最新的,也节约了各部门在使用信息时的成本,不必担心因信息未更新而导致的问题。在当前“云计算”不断发展的大浪潮下,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促进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3.2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作用,节省高校的软、硬件投入
如今,我国各个高校都在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包括购置计算机、实施后期管理和维护等,这笔支出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还只是硬件设施的部分,计算机软件安装和维护也需要不小的投入。由于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需要计算机硬件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换。这对高校而言是需要不断地投入,对行政管理工作也形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如行政管理的信息可能会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而发生泄漏、丢失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应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将行政管理信息(包括人员开支、学生信息、电费账单等)建立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中,行政管理人员只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直接从“云端”下载软件就可以直接应用,这样一来,计算机只是一个简单的终端,管理人员不必再绑定在一台特定的计算机中处理信息,不必再为了软件配置而耗费精力,能大大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3.3充分应用“云计算”的成果,将其运用到多校区管理之中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建立起了多校区,多校区的成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但也加大了行政管理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将“云计算”应用到高校多校区的行政管理中,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人员将整理好的信息资源制作成一个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经筛选、分类后,再由相关部门发布到相关主页或数据服务器上,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更新与维护,以此保障信息数据的时效性与权威性,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在多校区管理中存在信息不统一的问题,使信息得到有效流通。做到校区间资源的共享,校区间的所有部门都可以通过设备终端对其职权范围内共享的信息进行访问,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率,减低多校区管理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3.4充分依托“云计算”的平台,促进学校各种信息统一规划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各部门一定要进行统一的规划,防止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就必须将“云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首先,在格式上要做到协调统一。有的信息虽然在各个部门间能共享,但共享之后,许多部门发现信息在存储格式上的不一致,其他部门无法查看,或共享进行地很麻烦。其次,协议和标准要协调一致,这是各个部门充分共享的前提,只有充分依托“云计算”的平台,促进学校各种信息统一规划,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的部门进行充分合作,构筑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
4结语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是行政管理亟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应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低效率、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云计算”理论的引入和运用,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推动教学与科研进一步提升的可循之路,本文提出了几点利用“云计算”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希望能对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进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3]肖镞,赵伦.高校机房维护的新思路——云计算[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4]王丽颖.浅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8).[5]张莹.“云计算”技术在高校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资讯,2009(9).[6]徐化祥.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4).[7]阮洁珊.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浅析[J].科协论坛,2009(7).[8]陈涛.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郑良仁,邵开丽,赵文安.浅析高校在云计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电脑,2010(1).
第二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解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在高校的人事管理中,并且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管理方面上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人事管理的顺利开展,在信息管理方面上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完美转型。但在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对其系统还不够完善,技术人才的培训还不够成熟,人事管理的诸多细节存在着不足,人事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此,我们在本文中提出对其建设的对策进行进一步加强,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世纪的今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悄然融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不断地改进。目前很多高校都已逐渐步入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但在系统的不完善的情况下还需改进与创新,所以需要过硬的现代网络技术,才能在人事管理方面有一定的提升,使其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更好地去服务。长此以往,信息技术引入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会更好地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稳妥的进行下去[1]。
一、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规定的信息化标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一般包括六个部分:(1)用户管理系统:系统可建立多个账号,每个部门都可使用该系统,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部门的操作权限和范围,实现了业务的分工和管理。(2)人事管理子系统,主要是人事管理人员所用的系统,主要是用于组织机构,人员的管理对人员的信息的编辑,年终考核测评信息等。(3)劳资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资的核算,退休离职手续办理等的应用。(4)职称管理子系统,是处理人事处职称办人员的系统,同时也用于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5)师资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人才工程,基金资助等方面。(6)院系级人事管理系统,用于基本的人事管理工作[2]。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1)促进人事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比较复杂,且工作量大,准确率也不高。我们通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减轻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对数据和信息会有一个合理的分析,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2)促进人事管理工作的流程的规范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完场,在操作上准确性达不到规范的程度。招聘一些人事管理的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达到一定的培训要求即可上岗,通过管理系统的运作会促进各项流程的优化。(3)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高校引入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人员方面会使其操作与运作更方便,各个部门查询相关的信息也很省时省力[3]。
三、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重建设轻维护,信息化观念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足
高校对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了解还不是特别成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重建设轻维护”对软件功能的了解甚少,对其功能的了解也比较少,导致运行水平不高,很难处理人事管理的工作。
(2)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科学管理制度缺乏
人事管理人员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直接执行者。管理人员的水平素养和人事管理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管理人员往往对数据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以及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四、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因此我们有必要解决其弊端,实现信息的动态维护。
(一)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1)做好基础数据建设:相关人员应整理并收集好各类信息库的数据,以便很好地纳入计算机自动管理做准备工作。(2)建立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经常占用管理工作的部门,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它们引入计算机系统当中,以便人事管理人员可以很好地处理日常的人事工作。(3)规范人事管理的业务流程。人事管理系统可将具体职位细分,并将其优化,进而体现在系统当中。之后在各个系统中可满足日常现代化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网络化。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经费问题。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对其进行优化,这就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投入对设备的改进与优化有很大的联系。(2)技术问题。技术对于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技术的改进与更新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与推进作用,相关的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去更新其软件程序。(3)管理问题。管理对于信息化建设也是重要的部分,管理设施的使用就会出现问题,我们要对它每隔一定的时间段进行相关的维护与管理。如对资源以及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三)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处理的关系
(1)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关系。管理系统一般都要服务于校园网,所以确定硬件配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配置与软件使用,才能使管路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行下去。(2)建设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稳定地发展下去,我们就要有规范的管理,使信息技术科学化,制度化,规范的管理才能使其建设发展下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作人员也是一个很大的调动与培训。对于这次重要的变革,我们要以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管理方面上要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合理而又有效的建议,使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怀军,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版),2000,2(3):65-67.[2]许青松,沈锡臣,佟秋利.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增刊),2002,(3):45-48.[3]乔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106-108.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个领域需要学校输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意义非凡。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主要涵盖课程管理、教学安排、考务要求、用户管理、管理注册、成绩和学籍的管理、智能排课、导学中心、教材管理以及教师管理等诸多板块。高校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目的是加强教学梯队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的氛围,促进教学体制的转变,从而建立起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新科技、新发展的教育力量。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求 高校
1引言
计算机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教育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教学模式不再同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更加信息化、科学化。因此,教学工作被列为当前各大高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学工作服务通过教学工作充分地展现出来,主要是为了增强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手段等,不断促使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使得教学课堂更加智能化、专业化以及科学化,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再停留在言传身教的授课模式,而是以更加高端智能化的形象,生动具体化地为同学们答疑解难,充分了解知识的构成过程。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发展现代教学智能化,为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是目前教育产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必须快速平稳地实现教育信息化,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走的强业之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高校继续发展前行的必然趋势。
2.1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最大程度地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为了满足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力度,不断增强校内建设的具体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教学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校内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招聘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校内的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国内的高校教务部门逐步发展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逐渐带动教学模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便于各大高校之间的学籍档案的管理、教务管理、用户管理等板块的工作,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在国内建立统一的运行标准,便于今后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
高校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教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加强信息贮存的管理力度,还能够实现校内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快速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由于个别的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扰乱信息的现象发生,充分体现出教学管理工作对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
2.3实现资源共享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学生的所需档案和信息都在入学时需要交给教务部门保管,因此,教务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教务部门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保障自己部门工作的高效化、时效化,能够及时地给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使得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实现无时无刻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进教职工的工作速率,不断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引导校内其他老师和学生共同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策略
高校要想建立高品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就必须遵循人不在于多,而在于质的原则,意味着尽可能减少用工数量,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所以,这样的选择势必会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3.1设计开发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原则
首先,需要提前考察好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资料,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个系统建设的细节,有助于为后期设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与此同时,在设计时,需要不断结合当前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能够脱离实际,必须站在学校发展的具体要求之上设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其次,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信息化的主要推广原则是平台设计尽可能简单便于操作,让人们一看就能够上手操作,避免复杂的启动程序和繁杂的页面,在页面首页设置帮助提示,协助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接下来,平台的准确运行还离不开明确的工作流程,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把握规范,不能够违背原则实行操作。对于设计者而言,平台的版块设计尽可能贴合教学实际,要实现各方渠道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获取信息错误的现象发生。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版块,让使用者能够依据自己的亲身感受予以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应用质量。
3.2明确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
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必须具有以下的基本功能:学籍管理模块、教务信息管理、校内资源管理模块。其中校内资源管理模块包括教室资源、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以及教师资源管理等方面;学籍管理模块包括已修学分的查询、学籍信息以及学历有关的信息查找;教务信息管理包括课程信息、考试考核、培养计划等。这三大模块共同构成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不仅保障平台的高效运行,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资源。3.3建立安全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实现离不开智能化的网络系统,但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威胁,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可侵害性。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维护重点必须是保障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最低程度的受到外界的干扰。为了提供给教务部门高效化的办公条件,平台的安全性主要依靠投资发挥效用。对于当前的教学管理系统而言,主要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建立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可靠性较强的技术手段实现平台建设,这样才能够提供一个信息准确、可信度高、及时处理的信息平台,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网络维护安全网下,才能够实现平台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免受侵害。
4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内容
高校目前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平台上,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建设质量,维护系统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因此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包含以下版块:第一,管理用户,用户的设定人群可以是老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必须需要登录账号和输入密码,成功后才能够访问平台,有效地保障校内教学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板块的内容,从而达到自身获取信息的目的,并设置仅为可读或者可写的状态,防止用户任意更改信息。第二,对于课程的管理,可及时地录入校内开设的课程和课程有关的信息,例如:课程完成用时、课程代码以及任课老师等信息。便于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找到关于课程的相关资料。第三,智能化排课,排课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构的优化是否合理,系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尽可能优化教学资源。第四,教学计划的设定可以便于学生查找当前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为毕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室是供学生每天学习和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需要保障好每一间教室的上课情况、上课时间、实到人数以及授课教师等信息,对于上晚自习或者早自习的教室,提前做好纪律的保障,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针对教材的管理,主要是保障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地领到教材,开展学习进程,为了便于对书籍的管理,需要记录好购进书本的价格、版次、出版日期等信息。第六,注册管理需要学生在日常完成人工注册后,再在网上进行注册,防止和学生有关的信息遗失,从而确定学生安全到校的情况。第七,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的体现,因此,在期末考试或者平时的测验,每一个学生和监考教师都应明确考场规则、熟悉考试纪律、把握考试时间、确定地点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紧急处理措施等。第八,成绩和学籍的管理,为了保障学生的学籍情况,主要的信息包括学生在校的成绩记录、学生日常的表现状况、奖罚状况,都能够上网查找到,不仅降低了录入成绩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能力。最后,天津师范大学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特色版块是导学中心,主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给予学生提供就业发展意见、辅修问题以及考前辅导等,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当前的发展动向,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发展实例,让学生们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地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外,导学中心还能够及时地提醒学生需要修读的学分情况,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
5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5.1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要想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环境就必须从老师开始,老师的观念很重要,因为学生受老师的影响程度很大,因此,老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敢于尝试利用新科技、新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习惯应对当前新教育形势的发展。此外,学校领导必须加大对各位老师的鼓励,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够促使学校的发展赶超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加强校内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应用观念,促使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和正常的教务体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不断深化改革,适应不同高校的情况,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平台的正确运行。
5.2鼓励优质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逐步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校内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领导需要不断加强建立优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高水平。尽可能多提供校内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走出去,引进来更多高端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学校的教学发展上来,鼓励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增强应用现代化科技的水平,培养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弊端,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5.3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科学性
在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过程中,需要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平台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建设速度,增强符合学校建设的实际意义。针对整个设计开发过程,必须要求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工作,需要安排一名具有较强决策能力的领导进行设计开发工作的监督,促进整体设计开发进度的提高,当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需要设立专业化的人员不断依据用户的一些意见进行调试和修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和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满足用户信息处理、收集、共享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增强系统的科学使用价值。
5.4建立相关的系统管理制度
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不光需要专业化团队的管理,各种技术的支援、教学观念的更新,还需要正确的系统管理方式,因此,要想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发展快速,必须制定出合理的系统合理管理规定,制约和监督好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防止出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出现,影响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保障管理教学水平的高要求化,将工作做到实处。与此同时,良好的管理制度能使高校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依据实际状况修改系统,更正信息,防止出现信息错误,影响正常工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教育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高校信息化是促进高校朝着更高水平教育质量不断迈进的前提条件。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科技含量,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应用功能。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增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教育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阎燕.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5).[2]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2).[3]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3).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论文
摘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高校快速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需要高校刻不容缓地将信息化建设列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即刻提到日程当中。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为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2007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好的为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依据。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环节繁杂,涉及到所有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有日常事务的管理,还有更多的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管理人员面临众多的服务需求时,信息化的引进,则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同步各种数据资源并形成共享,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多方人员的时间资源,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筹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师生的满意度。
(三)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教学管理是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使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存储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式统一、数据打印格式统一,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稳定、高效运转,有效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软件以外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发或引进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外包的手段,主要运行的是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供教务处人员和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务管理端和普通教师、学生使用的用户端。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一般
虽然信息化建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被高校提高到重要建设项目的日程之中,但对于负责业务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次重大的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但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已经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管理者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会因个人能力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主动的对软件进行扩展功能的开发意识,表现出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一般化。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技术性事物,其本身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初期可能着眼于本校当下存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使得软件的基本数据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中,导致后期工作维护艰难。另外,因无统一规划,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引进不同系统的软件,使得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进而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导致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等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零散性决定了各高校在后期进行整合时会存在诸多障碍。
(四)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工作仅限于计划之中,投入的力度不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费用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设备陈旧,死机频繁,病毒侵入,不能及时清理,贻误工作。因不够重视而导致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瞻远瞩的引领性政策,缺乏有层次有针对的建设规划,进而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个性化、缺乏有序性、缺乏可持续性且进展缓慢。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购买某一家软件,在此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开发运用或者提出相关定制性的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外包的方式引进已经成熟的管理软件,固然节省了开发的时间,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即刻投入。但是,成熟的系统软件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少个性化定制,所以,并非外包的软件都能符合不同特色的高校在本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内部软件的开发建设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在引进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软件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自主开发了“应往届毕业生课程重修报名系统”“大型考试网络成绩查询系统”“毕业生档案网络查询系统”等,有效地弥补了软件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管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执行能力,有效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扁平式管理还是垂直式管理,基本模式都是高层决策引领,中层落实部署,基层具体实施。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境下,要真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教学管理科学高效,管理者队伍在信息素养上理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即提高高层管理者在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增加中层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的常识,培养基础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方应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明确加入到对管理者的考核之中。
(三)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实际,进行前期调研和沟通研讨,切实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进行有质量的规划,切不可只满足于解决当下的业务内容。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同样要考虑本校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满足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的管理需求,满足将来人事处相关数据的对接,满足财务处缴费系统的对接以及数字化教学数据的对接等等。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标准化、规范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和高基报表以及国家教育部评估办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数据采集库等软件的对接。要注重数据的分析,确保信息化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于学校高层下一步的管理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确保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共享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全局性规划十分重要,本文给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模式图,供参考。见下图:
(四)领导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领导有极强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其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校级重要工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本科高校,其高层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2005年校方便开始启用乾豪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2009年校方引进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了学生网络进行课表、成绩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12年学校又引进了清元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与原有乾豪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合理整合和集成。2014年学校又提出了“一键式”服务,安装了网络终端自助打印机,实现了学生远程打印成绩单与在读证明等各种常用材料的功能,有效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办理相关证明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14年8月学校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了再次整合,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东北第一所、大连唯一一所开通校园一卡通支付宝功能的学校,为毕业生远程申请相关服务创造了条件,并同步实现了学生网络端即可进行各种考试报名费用的缴纳,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本校服务
各高校要与网站联合协作创新教育,缩小本校短缺资源与外校优势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非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2013年,学校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拓展了网络培训形式,采取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模式,主场设在北京,校方设立了分场,有效的将网络集中专题培训、网络直播讲座、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纳入教师的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使热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我们要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倡议的那样,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上有所行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制定学分互换或替代等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引导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MOOC”学习。为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还引入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修读合格便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模块课程学分。开通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引进了法国欧姆龙公司(Auralog)研发的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引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也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紧跟教育变革信息化
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同步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高个性化互动教学的教学水平。同时,要考虑本校将来发展中的跨校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合作模式,以及本校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和评估、学生学习时间与效果的保障、学习相关资料的调阅和存档等。依据国家教育信息规划,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网站,2015-05-25.[2]贾飞,伍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4]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学管理信号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5]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3,(12).
第五篇: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 展。
1.1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2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
2.1 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2. 2 共享数据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2.3 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2.4 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高级应用服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对校园内部综合管理部分,如无纸化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学籍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专家评估系统等;
第二部分,即学校对社会以及校园外部的服务管理部分,如招生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社区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2.5 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3 校园信息化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3.1 信息化校园的内涵
信息化校园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起虚拟校园,实现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与延伸,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数字校园”建设就是以现实的校园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处理、整合、存储各种资源,重组、构建、提升各类活动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高性能校园网络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3.2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校园资源的数字化 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程度。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已有的非数字化资源需要数字化,新的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入数据仓库中,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原则二:数字信息的标准化
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标准,特别是公共信息的标准。各部门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只有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才能使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相互流通共享。
原则三:应用系统的统一化 为了便于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内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建立应用系统合理的分布和构架,需要制定应用系统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全局的数据字典,统一归口信息化校园管理办公室(校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协调管理。原则四:数字资源的集成化
信息化校园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和软件环境(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投资、综合管理、师生对信息化校园的态度等),更注重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因此,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数字资源应该是集成并经过整合的信息,通过数据仓库 存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学校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原则五:以应用推动网络基础服务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一般都是从网络基础设施开始,随着服务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增值和拓展服务的发展,软件系统反过来向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底层的软件开发平台、支撑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都要求软硬件基础设施有新的发展。例如建立校园内的数据仓库,必须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器软硬件资源,以满足校园网中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对系统管理、系统安全、数据共享、降低成本的要求。通过应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更高性能的数字化服务。结束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实现高校向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校园信息化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深入地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它的建设要适应、更要推动学校的发展。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将发生变革,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也会产生,如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搞教育信息化一定会触及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优化等敏感问题,仅依靠一个技术部门是难以胜任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部门能够超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权威,对学校信息化有决策能力,起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