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1: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

第一篇: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处在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辅导员的优势和途径,探讨了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从而在高校校园里逐步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处于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也逐渐以毕业生就业工作兼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在这种形势下,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界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笔者认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理存在缺陷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不善交际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在就业时相对困难,造成了短期或长期的失业。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及产生成因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价值观影响、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和大学生自身原因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具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且产生原因不一。

1、贫困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经济压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一般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常将自己封闭起来,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性格逐渐变得内向敏感。在求职过程中也因为经济问题以及自身的自卑等情绪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困难。

2、心理障碍学生群体

这类群体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压抑感、失衡感、焦虑感、烦躁感、困难感等心理障碍。由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将过失极端内归因或外归因,遇到压力无法排解,因此在就业时相对于其他同学压力更大,遇到挫折更容易一蹶不振。

3、生理缺陷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成员主要指身体有疾病或生理有缺陷的从而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尤其是在就业问题上要比其他生理正常的学生困难的多,更重要的是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的心理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4、学业困难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主观努力程度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喜欢所学专业等个人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无法正常毕业或成绩不符合要求,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不被用人单位青睐。

5、交际困难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优异,但不善人际交往,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在社会衡量标准多元化而不单单以成绩为主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法适应出现的问题,易走极端。

二、辅导员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优势

(一)了解学生,易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辅导员处于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细节,是跟学生走的最近的教师群体,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根据就业困难群体中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信任,易于走进学生内心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作中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谈心、交流沟通,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因此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得到学生信任的同时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需求,能够引导学生客观的分析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三)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易于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大多能够从学生进校坚持到学生毕业,因此可以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新生抓起,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指辅导,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能力提升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轻学生因就业压力引起的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三、辅导员参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的途径

(一)思想上:积极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辅导员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个重要力量,通过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宣传国家就业政策,介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就业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心理上:积极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实际生活中,思想、情感和心理都充满矛盾并且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色彩。自信心不足是就业时学生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有较详细的了解,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原因分类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也鼓励同学相互之间进行鼓励和赞美,让赏识教育成为学生自信的动力。

(三)行动上:积极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1、依据原因,分类指导

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不同,存在问题也不同,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例如:对贫困学生群体产生的生活目标迷茫、学习动力不足、人际关系淡漠、处事能力弱等问题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全面客观的自我剖析和定位,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对心理障碍学生群体应该从学生入校起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积极接纳自己,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从源头上减轻或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压力;对学业困难群体学生从入校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避免在毕业时因为主观努力程度问题而产生就业困难问题。对于交际困难群体学生应该做到从思想上引导,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不是只读书,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圈,激发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热情。

2、划分阶段,全程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入校到毕业应该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确立不同目标,实施全程指导。在全程指导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最大能力的支持。入校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二年级时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四年级阶段针对学生择业期间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指导,加强就业技巧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激发学生主动性。

3、联系家庭,通力合作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就业也同样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开展需要联系家庭,家校通力合作,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需要和家庭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另外,在大学生就业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因此,需要主动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就业形势,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4、开拓渠道,发布信息

辅导员一方面要详细了解各类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同时及时准确的将就业信息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确保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积极动员学生踊跃报名合适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也需要辅导员积极开拓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向就业单位积极推荐合适的就业困难学生,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在校综合表现。

(四)目标上: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辅导员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尽最大努力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完善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最终找到合适自己并且符合生涯规划的就业单位。通过教育育人,塑造学生诚信做人、自信竞争的优良品格。通过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培训使学生能够真实客观的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未来,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同时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耐受能力等综合素质,发掘学生潜质,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范威,孙宁.发挥辅导员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时代教育,2010(11).[2]廖爱社.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柳州师专学报,2010(2).[3]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潘瑞,杨桦.浅议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10(2).

第二篇:高校和政府在就业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务件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分析,结合我们的国情,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挥政府、高校职能,构建新时期全方位的就业市场体系,用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模式 政策体系 就业指导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本该属于劳动力市场上强势群体的青年人,如今也开始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以往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也普遍遭遇求职难。面对就业这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难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借鉴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应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机制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们面对扩招与低就业率矛盾的基本原则。

一、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分析

1.“三峰叠加”的就业市场态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

2.高等教育的需求方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非理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比较明显。表现为满足不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表现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时,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斥了另一人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学生或学生家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群体,在教育投资决策行为中,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结构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先上再说,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毕业生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社会就业的需求结构没有映射到招生计划上。

3.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

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社会需求区域结构和人员结构与就业人群选择的区域结构和人员结构的不对称现象。在就业地理选择上表现为,供求信息不对称和就业环境的盲目追求;在行业上,表现为大学所培养的部分专业学生超出社会的需求,而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又相对供给不足。导致结构错位的原因是:第一,用人单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了社会对人才的虚假需求,给高校发出了错误信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第二,高校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没有根据市场的真正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得不少专业的学生几乎成了固定供给,供给严重缺乏弹性;第三,一些高校出于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不顾自己的资源盲目扩张,想法设法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忽视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投入,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基础薄、知识面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特别是改造社会的能力;第四,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不完全现象,学生在选择学校、学科、专业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问题,一些高校提供的笼统而模糊的招生宣传资料很难使他们做出正确的甄别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市场机制的运转,其效率势必受到影响。

4.自我的定位模糊

大学生对自我的定位模湖表现在对待就业形势心态不端正,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性质的工作。高校的定位廿三存在模糊的认识,绝大多数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培养出来的是“大众”,而不是“精英”。学生、家长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就业市场认识不足。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分层作用不同,精英教育背景下培养的社会精英可以不做普通劳动者,而大众化教育的分屋趋向多元化,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是“大众”。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角度来看,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在充实大城市、大机构、大企业、大公司为主的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必须有一部分毕业生到小城市小机构、小企业、小公司为主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从事专业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就业方面的知识同样很有限,这就导致学生到了不得不就业的时候,才开始了解就业形势,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就业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在临近毕业,才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上盲目、无助。同时因受父辈的铁饭碗思想影响,心态不正确,总是想一步到位,而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甚至是非事业单位不进,非理想工作不做,并且要求留在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于是就有了宁可在家暂时失业,也不选择先就业的局面。

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计划配置型就业机制、市场配置型就业机制和有控制的市场配置型就业机制。发达国家主要是市场配置型。

1.政府方面

宏观调控,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行市场配置的自由就业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纳入社会就业体系中,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负担直接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不进行直接的干预和限制,主要是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市场运行失灵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宏观调控,并提供完备的服务体系。

在法律保障方面,美国制定了《就业法》、《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紧急就业法》、《劳动力投资法案》、《瓦格勒》等;日本制定了《日本职业安定法》、《紧急失业对策法》、《日本职业培训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既规范了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又保障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同时也维护了各用人实体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的制定都旨在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就业。

在就业激励方面,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采取了免除学生的贷款义务;英国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青年新政”(NDYP)上,即英国政府为失业6个月以上的青年提供帮助的综合性计划,政府在4个月内将为青年人寻找工作提供广泛的支持服务。如果在这期间,他们没能找到工作,政府将提供四种选择由其确认其中之一:补贴就业、参加全时教育与培训、参加志愿部门、参加环境部门。

在提供就业保障和服务方面,日本政府要求毕业后一年尚未找到工作或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要在当地的就业保障办公室登记,以外包方式由公司和指定学校提供职业培训落实就业;德国则对毕业一年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失业保险金,以便学生尽快渡过难关,找到合适的工作。

2.高校方面: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这些就业指导机构设备齐全,资金充足。特别是这些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人员都是拥有高等教育学或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士,同时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和指导,使学生得到最专业、最优质、最满意的就业指导。

(2)服务内容丰富细致,服务方式注重全程化。美、德、日等高校都十分注重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从学生入学前,各个高校就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入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入学后,各高校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同时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而且这些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全程式的跟踪服务,从学生入学前,入学后,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给予关注。

(3)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发达国家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及时把各种社会需求信息收集起来,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信息网络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此外,在各大学就业指导机构还备有各类有关就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随时查阅。

三、新时期全方位就业市场体系的构建

市场经济规则是由市场配置资源,充足的资源有利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难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弥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缺陷。在就业市场中,就业市场体系发挥了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适当的不完全就业固然是有利的,但是市场并不能解决人才就业的所有问题,失业率过高,特别是目前形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逐步形成的社会问题决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政府简单地调整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发挥职能,社会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逐步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

1.发挥政府职能,规范就业市场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将大学生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成熟,只有政府参与管理或通过立法才能规范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各种招聘行为的规范,同时强化对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用人方面的行为监察,真正消除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不正当行为,通过完善就业法制、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管治等手段,切实扭转就业市场的不公现象。

建立就业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上是供大于求,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小城市、小机构、小企业、小公司为主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和社会就业压力。

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不仅能实现就业,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近几年为了懈决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顺应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而推出的一项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上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探索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从启动资金扶持等各个方面为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向希望创业并拥有创新科技项目或成果的学生提供贷款支持:协调有关单位、部门,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诸如简化开办公司审批手续、建立社会风险投资基金、设立小额贴息贷款、实行减免税收政策、配套健全人事代理制度以及户籍管理改革办法等,由毕业生就业中介机构代理工商登记、公司注册等一系列手续,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许多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或者有选择性地让一部分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更是以无法参与社会保险为代价。在这种背景下,因此,国家应当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能够保护以不同就业方式就业的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

2.加强教育政策调控,实现招生计划与就业形势对称

招生与就业作为影响高校发展,关系社会稳定的两个重要环节,其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将直接危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以销定产,适销对路”。要打破过去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招生计划制订模式,从源头抓起,建立招生、就业双向沟通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促使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缩小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实现招生计划与就业形势对称。

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是供大于求,但是,高层次高质量人才不足,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把握失误将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浪费和就业形势的严重危机。比如: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异常火热,招生计划盲目扩大,招生中出现计算机专业生源聚集的状况,许多考生宁可降档录取,也拒不服从凋配。结果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严重压力。与此同时,一些艰苦的专业尽管是国家急需的,由于缺乏一些政策性支持而门庭冷落,个别专业处于人才奇缺力量薄弱的境地。因此,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实现招生计划与就业形势对称,进而实现生源结构于需求结构的对应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3.高校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柏等人先后提出了就业指导“授之以渔”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即以大学生为中心,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估,使大学生自觉地重视对职业决策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掌握求职择业的主动权。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历程中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职业适应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创造条件,而且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全人”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全程教育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兴趣、特长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此基础上使大学生确立自己的大学生涯培养方案和职业目标;其次,在大

二、大三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或必修课,从职业理念、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就业技巧、就业形势、政策及就业程序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指导,并通过指导大三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实习等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认识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的不足,从而利用剩余大学时间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再次,在进人大四后,大学生已经进入了大学生涯的最后冲刺阶段,学校应通过开展就业政策、程序、技巧的讲座,教育毕业生用大众化教育的观念来对待就业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用大众化教育择业观面对就业市场,用成熟的求职技巧规避就业风险,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最后,在毕业生找好工作并即将离校时,学校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职场人生、岗位适应性的讲座,指导、帮助毕业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进行角色转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件政策性、时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观念,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篇: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关键所在,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从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来看,反腐倡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充分认识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进行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把教育放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突出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必然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反腐倡廉教育对党员干部廉政行为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才能使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使党员干部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牢记宗旨,廉洁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表明,注重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特殊功能,将教育与制度、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有效防止腐败、治理腐败。

反腐倡廉教育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广泛性。反腐倡廉教育应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在抓好干部教育这个重点的同时,还应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与思想教育、纪律教育、青少年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观念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并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自觉地与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通过创新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反腐倡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 1 程,既要依靠各级党组织进行组织教育,又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既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又要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既要运用传统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因此,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成效,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大格局。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自律,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篇: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摘 要:学生记者作为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在高校新闻宣传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对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记者 新闻宣传 媒体互动 资源整合一、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现状与与特点

1、学生记者队伍的构成高校学生记者是以从事新闻宣传为己任,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准绳的学生群体。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直接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学生组织,如校报记者团、校广播台等;二是高校学生事务处、团委或者院系党总支指导下的学生记者队伍,如团委、院系学生记者,团刊院刊、院报编辑等;三是社团部指导下的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学生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群体,如学生新闻社团、文学刊物采编人员等。

2、学生记者的特点

学生记者广泛的分布在学生中,涉及面广,影响大。他们思维活跃,能说善写,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新闻发现和采写能力,是学校的“喉舌”,学生的代言人。通过他们能够起到很好的上传下达的作用,在学校和学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的桥梁。学生记者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同学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学生中的表率,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思想工作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成立四年以来、完成了对《长江大学报》、长大在线的大部分供稿,在对外宣传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校外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数千件。

二、高校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互动性不强,新闻线索难以及时到达

高校新闻宣传人员由于事多人少、不可能事事都参与,很多普通师生根本就没有新闻宣传的意识,导致很多新闻线索都没埋没了。如: 2007年1月31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长江大学学子假期争带“种子”回家》的新闻,带良种回家在长江大学已经早不是什么稀罕事,这个新闻直到最后宣传部老师在一次偶然中才被发现。全国道德楷模的长江大学学生赵传宇的事迹也只是在事发一个多月才被发现。

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中是最容易出新闻的地方,但是由于新闻宣传人员很难深入到新闻一线中去,普通师生又没有新闻宣传意识,新闻宣传的重担就压到了学生记者身上。

各高校除了有学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隶属学生新闻团体外,团委、各院系也都有自己的学生记者队伍。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新闻敏感度和业务知识不够强,采写的稿件质

量不高,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来。新闻线索不能有效的到达成为高校新闻宣传的“颈瓶“之一。

2、新闻媒体众多,整体水平不高

在高校校园里,除了学校拥有校报、新闻网、广播以外,团委、各院系也拥

有自己的新闻媒体。在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报》是学校党委机关报,长大在线是长江大学门户网站。学生事务处、团委各院系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团委还有三刊一报,有7个院系拥有自己的院报,更多的学院准备在近期创办自己的院报。

由于各院系对新闻宣传单位的管理上的不规范,院系学生记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业务培训,整体素质不高。很多院系的编辑部又隶属于学生会,职能划分不明确,经费短缺,人员匮乏,造成院报的水平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各新闻文学社团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在影响力、经费等问题上有着更多的困难,往往不能按时出刊。

3、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优势得不到互补

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有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和校园橱窗等四种形式。各媒体各

有所长,报纸权威性、可信度高,但是时效性差。网络和广播时效性性较强,但是难以长期保持。各媒体之间只有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才能得到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高校新闻媒体的分散性也造成所隶属的学生新闻队伍的分散性。在一些高校,各媒体下面分别都有自己的新闻宣传队伍,本来就稀缺的新闻宣传资源由于内耗显得更为稀缺。长江大学每年的新闻招新大战,校报记者团和校广播台、《长大青年》杂志社为了抢占优秀的人才,在招新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投入,而没有把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上,这也是新闻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由于力量分散,想在全校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例

如: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早在2004年就提出要在长江大学校园范围内评选“长江大学十大新闻人物”,但是由于这个活动设计的面太广,难度太大,一直被耽搁了。

三、如何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1、鼓励学生创新,给他们更大的舞台,让他们成为校园新闻战线的“主力军”

(1)学生记者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富有改革精神。要大胆的鼓励

学生创新,通过实践来检验它们的成果。校报多为旬报或者是半月报,在校报的采编过程,学生记者都是以协助的形式出现的,更谈不上决策。可以在增设学生专版,扩大学生记者在校报制作中的参与决策权。如《长江大学报》开设由学生记者来采编的校报月末版和更多的专题策划,使得更多的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2)团委和各院些的报刊大多没有专职的老师,报刊的编辑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要给院系新闻创办“正名”,提高学生记者的待遇。很多学院的编辑部都是隶属于团总支或者学生会。新闻采写编辑工作与团总支学生会的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区别,院报是一个院里的报纸,应该服务到整院系,机制过死的话往往阻碍了院报的发展。目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院报《管院新风报》就是由团总支老师来直接管理的记者站来负责编辑,记者站在采写和编辑方面完全独立于团总支和学生会,视野也更加开阔。

2、加强对学生记者资源进行整合,分级分类进行管理

(1)对校园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规范。主管部门建立校园内部刊号,对校园刊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对校园媒体进行监管。

(2)组织校园学生记者团,统一管理,优胜劣汰,改变校园各个媒体几乎都有自己学生记者队伍,管理上比较松散的现象。同时,加强学生记者团的组织文化建设,根据需要设置若干“部门”,提高学生记者自我管理和锻炼的能力,形成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机制。以长江大学为例,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下设三个学生组织,校报记者团,校广播台,长大在线网络维护小组。三个组织彼此独立,但是在很多工作上是重复的,三个组织独立也给培训带来了麻烦,造成了一些新闻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新闻中心的共同管理将三个组织合并组建大学生通讯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结构。形成以学校大学生通讯社为主体,各院系记者站为侧翼的新闻宣传队伍。

(3)团委、学生事务处、各院系的新闻队伍要找准定位

由于很多院系都拥有自己的院报院刊,但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来进行编辑,这些工作就落在学生记者身上,但是院里的学生记者还分担着对外宣传工作。在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形成了以站长来负责对外宣传和总编来负责院报编辑的双轨道管理模式,效果比较显著。

3、探索灵活适用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建设

(1)加强对学生记者的新闻业务培训,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定期举行新闻知识讲座,邀请资深记者和编辑对学生记者进行培训。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就经常要求《楚天都市报》《荆州日报》等媒体记者给学生自己做培训。学生记者通过培训后,必须发动他们广泛的参与学校的新闻报道工作。优秀的学生记者也可以推荐到校外媒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记者的业务水平。

(2)完善学生记者培养制度

每年新生开学后,各新闻媒体都要选拔一批学生记者,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学生记者能够增强新闻的后劲。对学生记者的培养则是一个更重要的过程,一般的学生记者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掌握新闻的写法,要想能独立完成新闻则需要一年多。完善和创新学生记者培养制度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的去探索。

(3)量化考核,明确奖惩,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广泛征求广大学生记者的意见和征得老师的同意后,要与时俱进的修改团纲。如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在每一届团干产生后都要对《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管理条例》进行一些修改,使得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量化考核标准,把投稿量和发稿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明确奖惩制度。以大学生记者团的名义,在考核学生记者工作情况后,评选“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团内推优,为学生党员提供后备人选,充分调动学生记者的积极性。长江大学每一年都要评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奖”,对获奖作品给与奖励,对学生记者起到了较好的鞭策作用。

(4)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记者感到归属感

学生即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受教育的对象和信息的受益者,他们在采访中涉及到教、学、研、产等各个领域,采访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丰富知识、增长阅历。也对学生记者这个职业和大学生记者团产生了感情,要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的沉淀这种感情,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记者文化,让学生记者感觉到归属感。

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每年举行的记者节晚会、百家校报展、走进新闻媒体、和其他高校的新闻宣传单位的联谊活动,一直被成为学生记者的品牌活动,对凝聚学生记者,培养集体荣誉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戴世勇《扬州大学学报》《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对外宣传工作的思考》2007年第6期

[2]杨维东《经济师》《发挥学生记者在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2006年第1期

[3]胡明《新闻教育》《高校新闻媒介建立学生记者队伍的实践》2005年第6期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辅导员由于其特定的工作环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求职能力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加之其对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了其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指导就业1、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等自身原因和学校教育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要求各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辅导员的岗位职贵及与学生的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目标和职责。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当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精神饱满,个性张扬,有思想,有闯劲,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好高鹜远,心浮气躁,情绪极端,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需要家人,学校,社会的帮助与关心,而在众多的角色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最紧密,影响最直接。

3、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3.1辅导员是学生忠实的朋友

纵观各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由刚刚毕业的青年担任,他们同在校大学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年龄上的接近,使同学与辅导员之间更易交流,以天府学院为例,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3岁,学院辅导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6岁,在全校专兼职的辅导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全校的92%。此外,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渗透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增多,加上年龄上的接近,辅导员更容易以朋友身份出现,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给予学生的意见或者建议易于为学生所接受。除此之外,辅导员凭借朋友角色优势,更易开导和帮助在学生求职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上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3.2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焦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可以长期与学生相处直至学生毕业,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融人日常的事务范畴内,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就业信息方面的兴趣,同时也使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长期的实效性。利用班会等活动,把就业信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就业指导,从而减少就业方面对大学生带来的困扰。因此,重视和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对中央16号文件精神响应。

3.3辅导员是学生与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

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学生在校没有踏人社会,获得信息的途径有限,诸多信息无法直接获得。除此之外,各项就业方针、政策、措施以及其他信息需要辅导员对学生及时的宣传和解释。

4、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之处及措施

4.1自身能力欠缺

高校的辅导员大部分来源于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求职经历少,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单薄。尽管辅导员接受过职业培训,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加之就业指导要求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在进行就业辅导时往往比较盲目和急躁,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需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作为当代辅导员,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接触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争取机会,参加学校提供的职业培训,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

4.2就业指导观念滞后

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以一蹼而就,否则收效甚微。目前,许多辅导员还停留在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阶段,普遍认为对大一新生进行就业指导还为时过早,对学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就业辅导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过程,“快餐式”的就业辅导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故,辅导员应转变观念,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一新生就着手抓稳,抓好,抓牢。有步骤、有效率,系统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才是负责的就业指导。

4.3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就业指导仅限于求职讲座、宣讲会,举办或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招聘会,加之学生对就业指导认识不够,配合不够,使就业指导工作空有其形式,无实质性进展。辅导员对学生的指导大部分是通过活动口头传递,而学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对就业体会不深刻。因此,辅导员可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企业及各机关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高尚的社会道德和职业准则。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各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执行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下载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