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烦恼换算成幸福美文
最近,我的日子过得乱糟糟的,心情也是乱糟糟的。见到闺蜜,我把一肚子的委屈统统倒了出来。
要说生活中这些烦恼,简直像乱麻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老公和孩子,没一个让人省心的。老公竟然背着我,偷偷给了他妈一千块钱。如果不是大姑姐说漏了嘴,我还蒙在鼓里呢。我整天过日子精打细算,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他倒大方,私下里攒了小金库给他妈。这件事,我跟他没完!
还有女儿,越大越不听话。上了初中,学得越来越不把她含辛茹苦的老妈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和我顶嘴。我给她报的特长班,她都自作主张退了。女孩子家,不学学舞蹈怎么行,不学学画画怎么行?她却说,她没有艺术细胞,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上。你说气人不?
我长叹一聲,我的日子简直是步步惊心,四面楚歌!闺蜜听了我的抱怨,莞尔一笑说:“你呀,要学会把烦恼换算成幸福!”“把烦恼换算成幸福?等值的东西才可以换算,烦恼和痛苦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怎么换算?”
闺蜜说:“你所说的那些烦恼,其实正是你的幸福。老公给自己妈妈钱,说明他孝顺,重情重义,和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何愁他不会疼你?再说了,他瞒着你,是怕你不高兴。他想让老妈和老婆都高兴,才这样做的,说明他做事总在考虑别人。有这样的好老公,是你的幸福,没有必要因为这点小事和他大动干戈。”我认真地听着闺蜜的话,觉得真是有些道理。刚才还对老公咬牙切齿的我,想起了他的很多好,气很快消了。
闺蜜接着说:“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这也是好事啊!你还记得以前你总说你家妞妞胆小,喜欢盲从,连走路都跟在别人后面。现在她长大了,慢慢成熟了,敢于对自己的事拿主意,这不正是你期望的吗?如果你硬逼着她学舞蹈,学画画,而她不喜欢,这样不仅浪费了你的钱,还浪费了她的时间。要我说,她不去是好事。女儿长大了,是妈妈最大的幸福。”经过闺蜜这样一说,我真的觉得幸福就在身边了。
原来,很多事情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看到了烦恼,但是换个角度,却能看到幸福。就像我这位闺蜜,多年里她的婆婆卧病在床,她一直精心照顾,从来没有怨言,还总说,我们婆媳关系好,从来没像别家那样发生什么婆媳大战,婆婆像妈一样疼我,挺幸福的。
其实,只要心怀乐观,就真的能把烦恼换算成幸福。如果兜里只剩下一块钱,就对自己说,真不错,我竟然还有一块钱呢!如果兜里一块钱都不剩,就对自己说,赶紧去挣钱,一切都会有的!再糟糕的事,都有一抹亮色,需要一双慧眼才能发现。
把烦恼换算成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
第二篇:把幸福赎回美文摘抄
有一个实验:将玻璃管插在正好是零度的冰水混合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水气”,描绘出了人不同情绪下的心理地图。结果显示,当人们在心情好的状态时,呼出的是澄清无色无味不舍杂质的水气、而生气时呼出的水气则有紫色沉淀物,有异味,有毒素。而紫色沉淀物,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增减。愤怒情绪越猛烈,分泌的有毒气体越深越浓。愤怒造成情绪紧张而致病的约占71%,而80%的工伤事故与生活的压力和情绪有关。
英国健康专家格勒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而且这种变卖没有任何契约,以一种自愿的方式把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抵押了出去。”忙忙碌碌、拼死拼活的我们,在无休止地用我们的健康和幸福兑换一些过眼烟云的东西,总以为这些东西可以带来幸福。当我们得到这些时,却发现,健康和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
是时候赎回我们的幸福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幸福自然来。
第三篇:把自己活成笑话美文
夏天的傍晚,孩子的户外活动多了起来。晚饭后,我们会去小区广场散步。那天,我却发现以前是孩子们活动的小广场,有几个大妈在跳广场舞。领舞的大妈穿得特别时尚,手腕和脚踝上都戴了铃铛,跳起来的时候,“叮铃叮铃”特别好听。
她是小区里的“风云”人物,所谓的“风云”,就是常被小区里大妈们议论。
小区里的人都叫她桂姨,跟儿子在一起生活。她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在中年遭遇老公的抛弃,儿子那时才初三,她靠卖水果供养儿子读书。
儿子结婚后,她转让掉家里的水果店。在儿子所住的小区又买了一套房子,白天在小区门口卖水果,晚上就散步或者跳舞。
为什么小区的大妈喜欢议论她呢?是因为她一个卖水果的,却打扮得花枝招展。别人议论她的话,她何尝不知道,只不过她说自己这一辈子太苦了。
她爸妈为了生男孩,把她送给了一个远方亲戚家。后来,这个亲戚生了一个男孩,她在家里的处境可想而知。她的婚姻也是家人安排的。婚后,男人就出去做生意,一年才回来一趟,最后还抛弃了她和儿子。
桂姨五十岁那年,儿子结婚。在婚礼上,她对儿子和儿媳妇说:“从今以后,你们好好过。我怎么过,是我的事。”
她不想让他们背负不孝顺的名声,所以那样说,是为了堵住别人的嘴。卖水果和跳舞,是她生活里最重要的事。
在卖水果时,她会遇见一些年轻却不善于穿衣打扮的女孩,她就说:“女孩要珍惜这一身皮囊,不然多可惜。”
有一天下雨,生意不怎么好。她坐在棚里看手机。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醉汉走了过来,说她打扮得这么好看,一定不是什么正经女人,还说自己有钱,只要她愿意,不卖水果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桂姨用辣椒水喷了这个醉汉,然后把他五花大绑,拖到小区广场中间,用卖水果的大喇叭喊着:“这谁家的?赶紧来领!”不一会儿,一个穿着家居服的中年女性大骂桂姨是个残花败柳。桂姨突然笑了,一副语重心长的口气说:“妹子,你穿成这样,难怪你家男人能看上我这个残花败柳。你的男人欠教育,不教育好,他就是别人的了。”
从那以后,小区里很多人对她刮目相看,议论她的话里,也开始有了赞美之词。她鼓励姐妹们,穿衣打扮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为了争取一个小广场,她努力了很久,免不了被邻居说三道四。不过,她微笑着说:“我啊,这辈子就努力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就可以了。”
小区没有什么儿童游乐设施,这一块小广场,也就是孩子们常聚集在一起玩耍的地方。现在天气暖和了,也有很多家长晚饭后,带孩子出来散步,于是,她们不同意把这里当作跳广场舞的地方。
她苦口婆心地劝:“老人白天带孩子很辛苦,晚上活动一下对身体好。你們年轻人也应该跳跳舞,就不会有什么颈椎病了。”
她“拿”下了广场,买了播放器,免费教大家跳舞,说喜欢大家一起热情生活的样子。
熟识了以后,我问她为什么要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她说:“笑一笑,十年少啊!”
第四篇:烦恼美文
人若喜欢自寻烦恼,必能如愿以偿。
世上有很多事,是怎么求也求不到的;有不少事,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求得到和求不到的机会参半;有一些事,大抵是可以求得到的;还有许多事,只要去求,必然可得。自求烦恼,便是其中之一。
求快乐难过登天,求烦恼易如反掌。人要自寻烦恼起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譬如说,到处去打听人家在背后怎么说自己啦。又譬如说,拼命去打听他人的秘密啦。再譬如说,和自己全然没有关系的事,硬要插一脚进去……在人类的行为之中,自寻烦恼这一项总行为之下,分类之多,一万本书也写不完。
照说,烦恼要来,推开唯恐不及,怎么会自己去把烦恼找了来呢?不是太笨了吗?理论上是这样,事实上却大不相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自寻烦恼。粤语中有一句相当粗俗却极传神的歇后语,形容自寻烦恼的人,曰“捉虫入屎窟”。不必三省,人人不妨日省己身一次:今日曾自寻烦恼乎?
自省的结果,不必公开。
第五篇: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美文)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美文五篇)
天下只有三件事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诸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要不要帮助人……自己能安排的皆属之。一件是“别人的事”。诸如:小张好吃懒做、小陈婚姻不幸福、老李对我很不满意、我帮助别人,别人却不感激……别人在主导的事情皆属之。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诸如:会不会刮风、地震、战争、开悟、成道……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都属于老天爷的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徐儿)
说分寸
一般而言,大小诸事,有成有败,有得有失。世间之事,成败得失总有根由。有万千事,即有万千根由。人处世之法,于事之成败关系颇大。而“分寸”二字,又在做人做事之法中,近乎锁钥关键。“分寸”本来是长度单位,十分一寸,十寸一尺。可在这里已经引申开来,是指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多少、长短、大小、深浅等等。世间之事、物,并非皆多多益善。若说某人心眼儿太多,自然有贬义;而说某人缺心眼儿,当然也不是表扬了。
其实,这里的“分寸”,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度”。“度”是一个数量的界限或“临界点”,无论从哪个方向突破了这个“临界点”,事物的性质或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掌握好度,就成为做人、做事成败的关键。
做人、做事任性而为,不管不顾,这样的人有,然而鲜矣!多数人为人、做事,主观上也想恰如其分,只是苦于“分寸”难于把握。大概古人已经遇此难题,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就提出了“中庸”思想。
孔夫子提出的中庸,是一个道德原则,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之言行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儒家的许多观点,是从道德的角度提出的,其实讲的是一般道理。几千年来,关于中庸的讨论、争执一直不断。因为中庸强调“允执其中”,故有人主张处世原则应为“(X+Y)÷2”,凡事折中为止。因为中庸主张“过犹不及”,故有人认为遇事宁可不足,也不能冒“过”的危险。其实,中庸所要强调的是不要走极端,勿“不及”,也勿“过”。
事之度,有居中之例,然非皆居中。于是非而言,二人相争,或一方占理较多。于功过而言,有功大于过者,亦有过大于功者。寻事之度,即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遇事“研”而“究”之,细细分析,梳理综合,得量与质的认识。有一点过之则事全变,该点即度之所在。此理说来容易,做到难。不过,照相的对焦,给人留下启发:焦距调准之后,若再往前调,就会出现虚影,说明“已过”;若再往后调,也会出现虚影,说明“不足”。处事之理,与“调焦”有几分相似。在“度”、“分寸”问题上,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有两点甚为要紧:一是分寸并非一绝对不变之数,因条件而异。摄氏零度,为水之固态与液态的分界点,然这是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为条件的,若气压有变,这个分界点也要变。水在摄氏一百度时由液态变为气态,可在青藏高原,水的“沸点”并非一百度。何也?气压变了。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分寸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定分寸需考虑“力”之递增递减效应。有些事情,下边本来就十分热衷。上边放开一分,于是层层放大,递增至基层,恐已十分矣!此类事例俯拾皆是。有的事上头本想给大家开开窗、透透气,可到最基层就刮成了风。何也?层层放大而致矣!相反,有些事情,下边本来就很不情愿。上边下了十分力气,可层层递减,到基层恐已只剩一分矣。此类事例同样不少。有的事上头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做出了样子,喊破了嗓子,所下功夫大矣。然越到下头,动静越小,甚至我行我素,长期不得纠正。何也?层层递减使之然矣!若上之决策从理论上说,分寸得当,而实践中或刮风或收效甚微,那就要反思,是否顾及了“递增”或“递减”效应。作为领导干部,若认识到你的决策可能被层层放大,那你定的“分寸”应紧些。反之,若认识到你的决策可能被层层递减,那你想收八分的效果,恐怕得下十二分的力气。
凡事仅仅在理论上清楚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历练、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活在分寸间。既如此,寻求“度”,把握“分寸”,当是一辈子的事。(高明光)
人往低处走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
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心态:低调。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造作。
低调,不是无作为,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
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不牛的人,怕不被人知道;真牛的人,何须主动让人知道!上品的瓷器,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下品的瓶子,艳俗、夸张、讨巧。
年幼允许无知,年少应该轻狂,但一辈子无知、轻狂,就是愚昧。
无为不是不为。社会需要进步,个人也要进步,该为还得为,只是不要为得功利。
不争不是无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有生命的地方,这句话就适用。不争的是身外之物。
寡欲不是无欲。正因为人类有对光明的欲望,才有了电灯。寡欲是懂得适可而止。
善为下,不是不上。上了,才知道高处不胜寒;上过,才能真正知道下的好处。善为下,不是装孙子,是不装牛充雄。在低处,不是恐高,不是怕摔,是高处的风景已无诱惑,是“一览众山小”后选择返璞归真、平淡祥和。
商品社会,真往低处走,难。山珍海味、香车美女,处处都是诱惑;股票房子、工资职称,天天都是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辈子守住一隅清静,离大师就不远了。人往低处走,比往高处走还难,就像水往高处流比往低处流难一样。(孙睿)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人生烦恼无数。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连什么也不去想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销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其实,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这个沉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马德)舍弃也是一种智慧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抱怨,活得辛苦,活得累。何以如此? 在竞争更加激烈、物质日益繁荣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希望获取,不懂得舍弃,便很难轻装前进。
人的本性总是向往获得,而不愿舍弃。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人生要有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追求当然是好事,我们拥有生命,获得知识,收获爱情,积累财富,享有声名,这都是让人愉快的。但面对生活,我们也要善于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人生。在汉语中,“舍”与“得”是连在一起的。用另一种思路解读舍得舍得,没有舍便没有得。世间万事,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我们得到果实,失去花朵;得到圆滑老练,失去青春绚烂;得到社交热闹,失去时间自由。
可以说,失与得一样,都是一种正常现象,一个基本规律。有价值的人生,不仅要看得到什么,也要看舍弃了什么。有追求者,会珍惜宝贵的时间,拒绝庸俗的交往。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陈旧的椅子。她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舍弃了无聊的交际,让她有更多的时间搞科学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就。主动舍弃一些没有意义的应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才会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有智慧者,会遏制膨胀的欲望,舍弃对名利的渴求。春秋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断然弃官,泛舟江湖。一个人能够从巅峰抽身,舍弃眼前荣耀,不为俗务所困,既是种智慧,更是种境界。难怪后人感叹:“人生极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相反,秦代名相李斯,位极人臣,却不能舍弃高官显爵,继续纠缠争斗于权力场,最终累及自己和家人。舍弃一点名利,关键是不要让自己“心为形役”,不要让名利遮蔽了眼睛。
有境界者,会舍弃对财富的贪念。盖茨创造了当代个人财富神话,却把大部分钱捐给慈善机构,用于公益事业,并明确表示,在身后要把全部财产捐出去。他说:“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更好方式使用它”。很少有人可以像盖茨那样富有,但如何正确面对财富,却是人生共同的话题。财富无穷尽,人生也有涯,我们不能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而要做心灵的主人。一个人正常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不要让无穷欲望左右人生。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在吃饱穿暖后,不妨舍弃些挣钱的机会,用更多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受多彩生命与自然安宁。
人生幸福,只有舍弃不该拥有的,才能获得不该丢失的。(何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