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新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以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分析
1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1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影响更加深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也采取了积极地应对策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地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产生了各种新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重点,我国的的高等院校对此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成一名就业者,更要成为新岗位的缔造者,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单位和岗位贡献的价值越大,个人的价值体现的也越为明显,个人的成就也就越大。
1.2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个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方面,积极发挥了大国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要想在社会立足乃至发挥自我价值,除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更需要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思想,改革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就业和实现自身价值打好基础。从传统观点来看,大学的教育职能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学术教育,其二是职业技能教育,现在要加上第三部分,即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国际上统称的大学生“第三本护照”。
1.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来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以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而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则是其中的重点和关键。除了使得现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外,创业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学生能否成才的另一重要指标。
2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对策
创业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而是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要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笔者研究,我国的高等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养:
2.1突出“实践能力”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
2.2突出“创新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审问之,慎思之”的意识,敢于质疑现成结论,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剖析既有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法中的不足。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2.3突出“创业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勇迎挑战的气魄,百折不挠的意志,克难求进的本领。创新教育形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体味创业,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中更多地涌现出“创业者”,而不仅满足于成为一名“就业者”。
2.4创业知识教育创业知识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包括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平时我们所说的专业知识以外,相关的一些常识和理论也需要进行一些了解和接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知识的基础打得越牢、越宽,日后创业的高楼才能盖的越高,因此,高校除了为大学生创业准备必要的知识传授,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5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也是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由于创业的征程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创业中可能会遭遇种种难题和障碍,只要有一个难题没解决,一个障碍迈不过去,就有可能一蹶不起。因此,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使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以上目的,具体需要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2.5.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创业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树立创业教育理念,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即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理念。传统的“就业教育”观念,是指受计划经济“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影响,学生毕业后通过自主择业,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需求,也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的新形势,更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因此,树立现代的创业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树立现代的创业教育理念,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实质,并将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实质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实现面向知识经济时代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发展要求的教育创新。
2.5.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培养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既有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创业型人才”转变。二是制定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即按照创业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构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使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5.3建设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学校的文化形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大学文化的熏陶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创业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积极推动创业文化的形成。一是学校党委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氛围。从学生的课堂教育、课外的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设计,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活动的规划等。二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品质。走进创业企业,了解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邀请成功的创业企业家走进校园,讲述创业故事;在学校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实践活动等比赛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5.4强化师资培训,形成创业教育团队要建设一支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开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的所有教师,都必须有创业教育意识,自觉地将创业教育的精神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专门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创业教育意识,增强创业实践所需知识的修养。改变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比例结构,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吸收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企业家等作为兼职队伍,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使教师在理论、实践等环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杰费理·蒂蒙斯(美),小斯蒂芬·斯皮内利(美).创业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第六版.[2]马克·J·多林格(美).创业学—战略与资源[M].中信出版社,2003,第三版.[3]夏于全.创业初期该做什么?[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4]何雅.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创新[J].创业教育,2003,(9).[5]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5,(10).
第二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创业教育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创业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层次较高的创业表现形式是()
A.继承性创业
B.借鉴性创业
C.效仿性创业
D.创新性创业
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
A.人格心理特征
B.精神意识
C.生活信念
D.自我认识
3.创业心理品质中认知因素所反应的主要特点是()
A.竞争性
B.理想性
C.独创性
D.实践性
4.创业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双赢。这是创业心理品质必须具有的()
A.独创性特征
B.应变性特征
C.合作性特征
D.竞争性特征
5.创业实践过程是人的创业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创业者创业()
A.信念的过程
B.能力的过程
C.意识的过程
D.兴趣的过程
6.要使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创业者必须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应具()
A.实践性
B.竞争性
C.理论性
D.创造性
7.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之中能够推动创业实践顺利进行,首先是因为其具备()
A.应变能力
B.公关能力
C.创业能力
D.专业能力
8.创业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在产品质量、功能、服务等方面满足人们独特化和()
A.标准化的需要
B.规范化的需要
C.多样化的需要
D.特殊化的需要
9.既是信息工作的起点,又贯穿于信息工作的全过程,它是信息的()
A.采集工作
B.处理工作
C.梳理工作
D.分析工作
10.对于创业者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一定要是大众普遍()
A.未知的B.已知的C.已掌握的D.已了解的11.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应根据创业实际需要,剔除那些()
A.理论性差的部分
B.知识性差的部分
C.生活性差的部分
D.适用性差的部分
12.现代书写、印刷在纸上,或古代刻写在竹木石头上的信息,被称为()
A.社会信息
B.自然信息
C.已记录的信息
D.没有记录的信息
13.确立创业目标的依据之一是合理地利用()
A.专业能力
B.专业知识
C.个人资产
D.社会资源
14.为创业者选择企业法律形式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产品类型
B.人员构成C.税收负担
D.组织结构
15.不为创业者选择企业法律形式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组织结构
B.对企业的控制
C.开办费用
D.资金筹措
16.“时间等于金钱”,是因为时间影响资金的占用和()
A.活动速度
B.还贷速度
C.借贷速度
D.周转速度
17.创业者欲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地位,建立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
A.经营实力
B.组织实力
C.人员实力
D.运输实力
18.生产经营者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同时也生产与原有产品同属一个领域的系列产品。这种策略称为()
A.集中性经营策略
B.差异性经营策略
C.无差异性经营策略
D.龙型策略
19.薜恩认为人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此他提出了()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然人”假设
20.当今仍一直沿用的计件工资、劳动定额、计划控制等管理方法均来自于()
A.泰罗制管理理论
B.薜恩的“复杂人”假设
C.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D.泰罗的“经济人”假设
21.新创企业在融资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选择()
A.筹资对象
B.筹资数量
C.筹资方
D.还贷方式
22.如果仅因创业资金而不去努力,创业机会就有可能与你失之交臂。这说明创业机会具有()
A.高效性特征
B.瞬时性特征
C.罕有性特征
D.公平性特征
23.创业者在确定创业融资方式、融通资金数量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是()
A.资金成本
B.资金种类
C.融资方法
D.融资过程
24.创业融资时应尽量使融资付出的代价最小化和融资效率的最大化,这一观点被认定是创业融资的()
A.适用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效益性原则
D.稳定性原则
25.创业过程中潜伏的风险大多数是()
A.可抗拒性风险
B.不可抗拒性风险
C.人为性风险
D.环境性风险
26.在创业融资计划实施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称为()
A.全局性风险
B.环境型风险
C.运作型风险
D.决策型风险
27.持续不断地对创业环境进行研究和监测,可有效地规避或控制()
A.运作型风险
B.环境型风险
C.决策型风险
D.政策型风险
28.创业者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是应对自己负责,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
A.个人价值
B.个人资本
C.个人形象
D.个人利益
29.良好创业形象的形成,既表明创业者在目前阶段或某个局部获得成功,又会产生明显的()
A.外部表现效应
B.外表形象效应
C.内部凝集效应
D.内在本质效应
30.对于创业成功者来说,守业难就难在如何维护和完善()
A.个人形象上
B.成功形象上
C.员工管理上
D.产品销售上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31.学者们给“创业”所下定义的一个共同不足点是,把创业仅仅看成是一个。
32.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
33.在一定的条件下,专业技术能力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
34.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创业能力只能在社会实践和
实践中形成。
35.按信息来源与流通情况划分,有关某山区可能会发生泥石流的信息属
信息。
36.为保证信息的有效利用,信息处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处理后信息资料应。
37.所有采集到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分析
后,才能用于创业实践。
38.潜在投资者往往是通过创业
来熟悉企业,了解它的目标,判断是否值得提供资金。
39.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的欲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0.创业机会存在的外延是特定的时间阶段,而存在的内涵是一定的需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41.创业信念
42.专业能力
43.无差异性经营策略
44.创业形象要素
45.管理定位策略
四、简答题(第46小题5分,其余每小题6分,共35分)
46.为什么说共享性是信息基本特征之一?
47.简述创业基本素质四大要素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关系。
48.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创业精神最基本的要求?
49.简述企业组织发展三阶段的特征。
50.如何衡量和检查创业者的管理工作水平?
51.创业者为什么要经常进行形象检测?
五、论述题(10分)
52.试述规避各种表现形态创业风险的措施。
第三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保障。在厘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并提出权力分散化、权力结构优化、权力下放等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分散化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及发展历程
体制是被系统化的组织制度,对于管理体制来讲,就是指一个管理机构中被系统化了的管理制度,包括权限划分、机构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由此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是被系统化了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职能定位、权责划分、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高等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综合,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证,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等。主要内容有: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职能定位,包括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理顺国家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内部上下之间、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定和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互相依赖的关系,经济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支持,并进一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的保障,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人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充分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协调。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顺应国家整体管理体制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高等教育完全融入于国家经济计划中,以保障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需要。此期间,高等教育全部归由教育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直接管理,权力不下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能够与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相匹配,但是却忽略了高等教育作为独立实体的自有内在发展规律。第二个阶段为1956—1978年。1956年始,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尝试对地方实施一定的放权,从而促进和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伴随区域经济权限的下放,教育事业的管理权限也得到了一定的下放。并于1963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决定中对中央、地方两级行政机关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责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从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自主创办权有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陷入了严重的瘫痪和半瘫痪状态,造成了一段教育发展历程的断层期。第三个阶段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79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建议重新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决定〉的报告》,从而进一步强调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在区域层面上得到的一定的扩展,并且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二、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要性
黑龙江省2008年推出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2010年被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几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六大工程”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持续推进。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转变是内外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解决扩招积压等问题的内在需求,外因是来自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外部驱动。因此,只有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自身体系的完善以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深入剖析,提出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迫切要求。McAdam,ect(2012)通过研究了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关系,总结得出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优化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主要可以划分为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均需依赖于高等教育高效而规范化的管理。由此,必然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的相关规范。通过高等教育制度路径的优化、设计和创新,产生稳定的整合机制,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三、优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对策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顺应环境的需求,亟待转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必然受到整个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厘清这个问题会阻碍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和转变。
1.主体分散化。教育行政部门将举办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分离,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三方,即政府处于管理地位、高校拥有自主举办权、第三方则作为监督评审机构。打破原来的高等教育体制,让高等教育得到解放和自由。在这种格局下,政府依然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不同的是高校自主举办权作为合法权利可以行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在自主举办权方面可以无所约束、任意行使。这时候就突出了第三方监督评审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但可以监督和保障权力行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权力行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够有效改善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二,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条约来协调三方之间的关系和明确彼此的责任,真正促进高等教育走向市场机制,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所有的改革都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条约来进行护航,确保其安全有效实施,而制定制度条约首先要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高等教育要形成三方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格局,就必须先厘清三方的相互关系、责任、权利和义务,然后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制度体系,进行制约和协调,如问责制、绩效考核制等。
2.配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招生、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机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管理是高等学校自治的七项权力。在上述权力中,招生和学生管理属于行政权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属于学术权力,而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和教师管理则属于前两种权力公共支配的范畴。因此,需要明确区分权限,并在结构上考虑如何实现均衡发展。
3.权力纵向下移。在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结构中,纵向为校方、系部、教研室三个管理层面。因此,高等教育自治权力既应表现于校级层面,也应延伸至校级以下的系部和教研室等管理层面上。系部是学校实施科学和教学的下属一级机构,系部应充分享有学科专业建设、系内部人事调配、专业课程设置、教育资源配置等自主权。要给予系主任足够的权力充分协调、推动科研和教学工作。教研室作为高等学校最基层的科研和教学机构,负责科研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在教研室层面,与行政权力相比,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需充分发挥深化、拓展教学与科研质量的实质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卢伟,褚宏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制与可行路径———一种要素分析的范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14-20.[2]范明,戈国元,盂庆峰.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的系统分析[J].江苏高教,2013,(4):47-49.
第四篇: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与研究
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调查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 2008-01-16来源:就业研究浏览次数:213
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鲍勇尚昌庚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重要机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对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业与创业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创业;调查分析:对策性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民富之源。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就业的一项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已经从理论层面进行到运筹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种人应具有事业心、创造性。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现状
2006年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创业安徽调研组一行.对安徽省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一份万人问卷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过想创业的意愿.进行或参加过有关创业教育方面的活动,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87%认为大学生应当在工作一段后进行创业;70%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创业计划和有自己的创业资金;11%认为自己参加过有关创业方面的活动的经历;90%认为参加创业教育和有关创业的活动,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认识了创业的艰难,并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85%认为学校应当以必修课和组织课外创业活动相结合方式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最希望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92%学生认为对国家有关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知道得不全面,最需要的是政府各项减免政策的真正落实,尤其是创业资金的支持。
安徽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是一个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省份,同时又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综合生产能力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各类创业资源激活起来,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推动安徽奋力崛起,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了大学生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安徽大学生创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调查显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机会型创业偏多,但成功率偏低。据统计,06年,安徽省进行个体工商登记的高校创业毕业生达2000人,占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数的1.3%,占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的3.9%。从学历层次看,安徽创业者的学历以高中为主体。高校毕业生创业群体中,本科生占24%,大专生占75%,研究生占1%。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信息传输。工程类、设计类。批发零售等行业。分析表明,安徽省高校毕业生生存型创业不到40%,机会型创业超过 60%,机会型创业远远高于生存型创业。可见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大潮中,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活动相对滞后,创业活跃程度一般。但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创业技术和创业价值,相对技术优势明显。像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通过自主创业,研制的中英文语音智能合成系统成果,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各类人员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 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一3%,远低于一般
企业的成功率。既折射出高校毕业生自身创业思想、技术技能、管理.资金等方面的缺失.也折射出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同时也凸显出高校创业教育对确保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创业教材的实用性、创业辅导的实战性和众多的大学生创业比赛的实用性和适宜性。所有这些问题都急待我们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与服务。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现有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以下优势:文化水平较高,精力旺盛,对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普遍活跃,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自信心较足,没有家庭负担,其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但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但社会还没有完全把大学生创业纳入整个社会大就业、大创业环境中,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国家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如: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毕业生普遍反映缺乏创业资金;现有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到民企、私企就业和自主创业。
2、创业基地是孵化中小企业的摇篮。各地通过政府推动。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提升功能等措施,大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目前安徽省拥有各类创业基地180多个,其中入驻20户以上企业的创业基地139个。但全省大学生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至今仍是空白,不利于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的建立,随着高校毕业生数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越来越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
3、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4、高校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够系统,不太严谨,尚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通才教育的要求目标占据着学生大学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梁鸿飞高级研究员认为,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一些高校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的很少。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思考.
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活动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政策,强化责任,完善服务,突出帮扶,努力建立促进毕业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1、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单靠教育部门已很难作为.需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协力
(1)要强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中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税费减免、社会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较为完善的创业帮扶措施,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经专家论证、项目可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降低门槛,予以资金扶持,并享有与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一样的税收和其它费用减免政策。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能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教育部也将2008年作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年,团中央每年都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共青团安徽省委、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06年在合肥联合启动了“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虽然各级政府规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就业再就
业服务体系,但政府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大学生创业没有真正的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安徽就业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劳动部门都开辟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议由国家协调,让劳动部门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对创业的大学生开放,共建共用创业基地,共享创业基地优惠政策。
(2)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
建立集信息、指导、培训和创业于一体的省级公益性、示范性和专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已成为当前“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迫切需求。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包括安徽,都没有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省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辽宁省等部分省市就业创业基地,无论从规模和效益上搞得比较成功,可以把辽宁做法在全国推广。国家要制定政策予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资金、场地等扶持.使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与劳动、人才创业基地相互贯通和资源互补,真正成为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之家”。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创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政策。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关键要有一支到农村进行创业的人才队伍,大学生理应挺身而出,站在时代潮头.争做农村创业的先锋。国家要给予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农业产业信息化等重点、薄弱行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更加重视并大力扶持农林类院校的发展.扩大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招生规模。一大批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基层扎根创业,将提升农村队伍的人才结构层次和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大学生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科技致富。
安徽科技学院的苗娟、周盘龙和王中华三位同学,利用所学到的农业技术.在高校和政府的支持下,承包了安徽风阳县小岗村的6亩土地,建起了9个大棚生产双孢菇。他们还和村民一起成立“小岗村双孢菇协会”,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和村民共同创业,基地也发展到了近百亩。40多个大棚的规模眉家副主席曾庆红批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人才是关键之一。应鼓励与支持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在农村施展才华,艰苦创业,带头致富。希望继续关注他们,并以此带动其他。”
2、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建立相对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1)加强创业教育和指导是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开展创业教育和指导是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着重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创造型。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创业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是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构筑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转变观念是先导,要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精心教授创业理论。知识和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多种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以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标.背离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必须向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转变,因此,高校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如教授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法律。财务,产权、市场营销等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管理,构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2)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一是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建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就是一个推广校园创业文化的很好载体。高校通过开展“青年企业家走进校园”、举办校友创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架起高校学生了解企业家、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桥梁。二是大力宣传。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应大力倡导,宣传典型,褒扬创业同学敢于创业、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奋斗精神,为他们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热情鼓励,对决心迈出创业步伐的同学,在思想上加以鼓励;要大力扶持.对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予以政策咨询、资金、技术指导。生活等方面的支持,为创业的大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创业实践是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创业理论。知识、经验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探索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模式。要大力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要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办实体、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实践场所,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和落实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尝试创办企业。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安徽省首家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学校“十大创业之星评选活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基地,到 2006年上半年,在孵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23个,其中8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市场。
(3)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创业咨询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创新意识,能力和水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自主创业已成为大学生们的谋生选择.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是造成我国许多创业者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创业非常需要创业方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创业咨询师顺势而生,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深受欢迎的新兴职业。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了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大学生 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与已经在各国广泛实施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S1丫B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该项目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我国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人员,除了分布在劳动保障系统的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内,还分布于一些市场创业服务机构+如企业管理公司、创业咨询公司以及许多市场化培训机构等。这两类机构内的从业人员主要有:一般咨询人员、开业指导人员、顾问.助理、培训讲师等。合肥市成立了由副市长为团长,13个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代表组成的合肥市创业服务专家志愿团,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者进行政策、项目和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很受欢迎。作为高校,还没有专业化的全职创业咨询师,教师大都没有受过创业咨询业务的规范化培训,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创业服务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高校要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咨询师队伍,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创业咨询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它对改善我国的创业环境和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拉动就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贤忠,虞志方,陈啸.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2006.
2.魏和平.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多多.中国青年报,2006.
3.汪元宏.重视培养创业型人才.安徽日报,2006.
第五篇:海商法论文研究与分析
海商法论文
试论海商法的调整对象
作者
倪学伟
提 要 我国是世界十大航运国之一,远洋运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居重要位置。1993年7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是近年来我国所颁布的法律中与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最多的法律之一。明确海商法的调整对象,有利于加强对海商法的研究。本文论述了海商法的四方面调整对象:海上企业组织、海上商业运输、海上损害赔偿和船舶担保法。
关键词 海商法 船舶 运输 提单
海商法一词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法律的海商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英国海上货物运输法》等等;二是指海商法学科,即以海商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老的法律学科,一般又称为海商法学。本文从第一种含义上使用海商法一词,即本文所研究的是海商法法律的调整对象,而且主要以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为基础来研究海商法的调整对象。
海商法一词在大陆法系国家称为Maritime Law或The law of Admiralty,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为Shipping Law。从词源上考查,海商法一词是与“海”和“商”有关的法律,是有关海洋商业的法律。海商法的调整对象各国学者认识不一,各国的立法实践也多有相异之处,这除了与法律传统、文化习俗、航运习惯等有关之外,还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外贸地位等有关。我国海商法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国籍船舶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环境保护法》、《北京理算 1
规则》、《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等以及中国参加的有关海上运输方面的国际条约为内容构成的,并以众所周知的航运习惯为必要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我国海商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海上运输中发生的以及与船舶有关的各种关系,包括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的海商、海事关系和调整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纵向的海商、海事及船舶行政管理关系。
一、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一:海上企业组织
海上企业组织是从事海上商业运输和海上生产活动的主体。海上企业组织可以是法人、非法人的单位和自然人,在现代海上运输实践中,海上企业组织多以法人的形式出现,非法人的单位和自然人则较为少见。海商法对海上企业组织的调整主要是关于船舶所有人、船舶辅助人员以及船舶本身的规定。
船舶所有人是指对船舶本身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人,包括船舶所有人本人、船舶共有人和租船人。船舶所有人本人是完全的自物权人,享有充分的和全面的船舶所有权,除可以对船舶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之外,还可以对船舶进行处分。船舶共有人包括船舶共同共有人和船舶按份共有人两类,他们分别依据民法上的共同共有制度和按份共有制度对船舶行使所有权。船舶由两个以上的法人或者自然人共有的,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租船人包括航次租船人、期租船人、光船租船人和船舶租购合同中的租船人。租船人对船舶所享有的权利属于他物权性质,即是在他人的船舶所有权的基础上对船舶享有的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租船人对船舶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不能对船舶进行处分。船舶租购合同中的租船人在缴纳完约定的租金并在约定期间届满时享有船舶的所有权,此时的租船人即成为完全的船舶所有人,可以对船舶行使处分权。船舶所有人是海上运输活动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海上运输活动和海上生产活动都是围绕船舶所有人而展开和进行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商法就是关于船舶所有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船舶辅助人员包括海上船舶辅助人员和陆上船舶辅助人员。海上船舶辅助人员是指受雇于船舶所有人、在特定的船舶上工作的船长船员以及作为独立营业者的引航员和与拖带业务有关的人员。陆上船舶辅助人员除包括与船东有雇佣关系的人员外,还包括代理人、中间人、运输经纪人等独立的辅助人。作为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一的船员是指,基于与船舶所有人的雇佣关系而在特定船上连续从事船舶航行业务的人,包括处于船舶指挥地位的船长和在船长指挥下从事船务的船员。在传统的海商法中,船长在船上具有指挥者和船东代理人的身份,在国家权力难以到达的带有特殊危险的海上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具有公法和私法特权,可以行使警察权等公权和船东与货主的当然代理人等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对船长的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作了明确规定,如“船长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命令,船员、旅客和其他在船人员都必须执行。”“为保障在船人员和船舶的安全,船长有权对在船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人采取禁闭或者其他必要措施,并防止其隐匿、毁灭、伪造证据。”“船长负责船舶的管理和驾驶”。“船长管理船舶和驾驶船舶的责任,不因引航员引领船舶而解除。”等等。船员是在船长指挥下从事船务工作的人员,有高级船员和普通船员之分,他们都应经过专业训练并应持有相应的证书。其他的船舶辅助人员,海商法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船舶是海商法规定中的物,是以商业行为为目的供航海使用的一种水面浮动装置。船舶的法律性质表现为三方面:
1、船舶是一个合成物,是由船体、桅樯、船机、甲板、船舱等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统一体;
2、船舶是动产,但具有不动产的性质,在实践中都将船舶作为不动产对待;
3、船舶的拟人处理,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原告可以对船舶提起诉讼,即对物诉讼,这就是把船舶作为法律上的“人”而对待的。海商法除规定船舶的性质外,还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消灭,船舶的登记、检验和船舶证书等内容。
二、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二:海上商业运输
海上商业运输主要是指海上货物运输和海上旅客运输,除此之外还包括海上拖航运输。海上货物运输是海商法调整的主要对象之一,又有两种运输方式,即提单运输(又称为班轮运输、定期船运输、件杂货运输或零担运输)和租船运输(又称为不定期船运输)。提单运输是指承运人承揽运输件杂货而应托运人要求签发提单并收取运费的运输,此时的运输合同是通过提单表现的,提单具有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承运人收受货物或将货物装船的收据、承运人凭以在目的港交付货物的物权凭证等三大法律功能。调整提单运输的国际公约主要有 1924年的《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of Law Relating to Bills of Lading)》,简称《海牙规则(The Hague Rules 1924)》,1968年的《关于修订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Protocol to Amen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of Law Relating to Bills of Lading)》,简称《海牙一维斯比规则(The Hague-Visby Rules 1968)》
以及1978年的《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简称《汉堡规则(The Hamburg Rules 1978)》。《汉堡规则》已于1992年11月正式生效,因此,这三个国际公约都是目前现行有效的国际公约。但是,由于《汉堡规则》取消了承运人航海过失免责和管船过失免责的规定,动摇了海商法律的基础,与《海牙规则》的规定相去甚远,因而参加者寥寥,且参加的国家都不是航运大国。我国目前尚未参加这三个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关于提单的规定与《海牙规则》是一致的,只是在赔偿限额、诉讼时效、集装箱运输等方面有必要的修改,因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海上租船运输是指船舶所有人以一定的条件向租船人提供船舶的全部或部分舱位以运输货物或旅客,由租船人向船舶所有人缴纳租金的一种运输方式。海上租船运输有四种方式,即航次租船运输、期租船运输、光船租船运输和租购船舶运输。租船运输没有既定的船期表,也没有固定的航线,而是随货源情况决定船期和航线。海上租船运输一般运送的是大批的、整船整舱的货物,每一个租船合同的条款通常是互不相同的,其租金是以载货量的大小或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租船合同本身就是运输合同而不是合同的证明。海上租船运输是海上货物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宗货物的运输多采用这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专设一章,即第六章“船舶租用合同”,专门对海上租船运输予以法律调整。
海上旅客运输是指承运人以适应运送旅客的船舶经海路将旅客及其行李从一港运送至另一港,而由旅客支付票款的运输形式。海上旅客运输与海上货物运输相比,对船舶的适航性要求更高,它不仅要求承运人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克尽职责使船舶适航,而且要求承运人在整个合同航次中,必须谨慎处理,使船舶始终处于适航状态。另外,在赔偿原则、责任限制等方面,海上旅客运输也与海上货物运输有重大区别。
海商法对海上商业运输方面的规定主要是关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的原则性规定,除关于承运人的最低责任方面的规定,如提供适航船舶的责任,管货的责任等是强制性的规定之外,其他方面的规定都是非强制性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契约自由”原则,经双方协商后予以变更。
三、海商法调整对象之三:海上损害赔偿
海商法关于海上损害赔偿的规定又被称为海事法,主要是对船舶碰撞、海上救助、共同海损、海上保险、海上油污、海事索赔责任限制等问题的规定。在这部分内容中,除船舶碰撞是强制性规范之外,其他内容都是非强制性的。
船舶碰撞是指在任何水域海船与海船或海船与内河船发生接触,致使有关船舶或船上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行为。海事法律研究船舶碰撞主要是研究船舶碰撞责任的确定以及如何处理碰撞所造成的船舶、人身、货物及有关财产的损害赔偿问题。
海上救助又叫海难救助,是指由外来力量在任何水域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的全部或部分进行的援救。海上救助是以维护航行安全、增进贸易航海方便和利益为目的,以承认救助人的救助报酬请求权为手段来促进安全航行的实现。海上救助通常采取“无效果、无报酬(No Cure,No pay)”的形式进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救助形式。在现代海上运输中,对遇难油轮的救助通常采取“无效果、有一定报酬”的救助形式,以防止和减少海上油污事件的发生。
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运输中,船舶和货物遭受共同危险时,为了船货共同安全的需要,有意和合理地采取措施而产生的特殊牺牲和特殊费用。共同海损源于古老的法律谚语——“一人为大家作出的牺牲要由大家来补偿。”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不是海上危险直接导致的结果,相反,它是为了解除海上危险而人为地、有意地造成的损失和费用。共同海损的牺牲和费用应由受益的船、货及运费方分摊。
海上保险是指保险人在被保险人从事海上运输发生损失时,按照约定的承保范围和险别负责赔偿的损害保险制度。海上保险有船舶保险、运费保险、货物保险、期得利益保险、船舶碰撞责任保险、再保险等。海上保险应贯彻赔偿原则、可保利益原则、绝对诚信原则和近因原则等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海商法调整对象之四:船舶担保法
船舶担保法是指关于海上运输和与其有关的行为所产生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特殊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包括船舶优先权和船舶抵押权两方面的内容。
船舶优先权是指海事请求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经营人提出海事请求,对产生该海事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一般来说,以下各项海事请求具有船舶优先权:(1)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2)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赔偿请求;(3)船舶吨税、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的缴付请求;(4)海难救助的救助款项的给
付请求;(5)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请求。船舶优先权不因船舶的转让而消灭。船舶优先权先于船舶留置权受偿。
船舶抵押权是指抵押权人对于抵押人提供的作为债务担保的船舶,在抵押人不履行债务时,可以依法拍卖,从卖得的价款中优先受偿的权利。船舶所有人或其授权的人可以设定船舶抵押权。在设定船舶抵押权时应签订书面协议,并应向船舶登记机关办理船舶抵押权登记,否则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船舶抵押权后于船舶留置权受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