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1:2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

第一篇: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

写文因为足够热爱,拘于水平和眼界,一直写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幸而各位并没有嫌弃我拙劣的文笔,狭隘的思想,促使我没有中途弃置。

评心而论,写完幻世和番外一,五十多万字后才觉得自己才堪堪品咂到浩瀚文学海洋的一撮浪头浮沫,但也清晰并深切明了自己平庸到不可救药的材质。越是学习写作,越感到自己无处不拙劣,无一可入目,废得不堪造就……回头看写过得文,自己嫌弃得恨不得全删掉,实在丢人现世……

哀叹当初青涩时代花季雨季,虚度了好年华,未曾白首,已悔读书迟。

当初信誓旦旦要印个册子留个纪念,如今诧异,何德何能,庸物岂敢?

对于文学的热爱让我一直混迹于此。也正因为探之逾深觅之越切,逾能看清自己的斤两。逾是正视鸿沟天堑般的距离,逾是仰止高山,心向往之,恨不能至。不曾妄自尊大,却已自惭形秽。

每每不胜负荷,便追忆当年初心,尚能得片刻安好,春和景明。不得不说,最初的一片赤诚,一直救我于水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那年流火之末,溽暑正盛时,宿命般的相逢……

第二篇:自我吐槽杂文随笔

我们会常常会在十五的时候看看天上的月亮,会发现它真的很圆就会忽视它平常的残缺。古人常常会用“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等诗句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有对明月圆缺发表自己的伤感,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样的诗句。但在十五时,我们想在想到的是团圆,阖家欢的场景。虽然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我总觉得,悲伤的意境也未免不是一种另类的美……总想到幸福的味道,偶尔失落下也不错。

其实所谓的得与失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的重要,得到的也只是曾经,失去的也只是过去……

我常常在想,我要做一件很大很大的事,实际上也许我连一件很小的事都做不好。人呢,有远大的目标是好事,但过分的不切实际是不行的。这些话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自我的对白罢了。

现在我想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想说想要就去努力的说想要,想要做些疯狂的事就去做,想哭我就大声哭出来,想笑我就大声笑出来……当做自己的青春还存在的模样,不然就有点太对不起它了。呵呵……在月圆月缺中我起码可以感受到些许的欣慰与伤感,不然在阴晴圆缺之时我是毫无感触的。来世间走一遭不就是为的感受吗?

第三篇:我的心理观杂文随笔

我什么时候想要了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的呢?或许是在初中的时候,不被家人与朋友所理解,或许是总喜欢自己和自己对话,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理解自己。也是那会儿,当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而自己也会感到失落或者跟他一样着急,而那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就这样有了我想要了解心理的兴趣。

而若想要了解对方,就必然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以及想问题。为何这个人要这样做,为何这个生命要这样去做,又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那是为什么呢?一切问题都要敢于提出来,唯有提出自己的疑惑,才能更好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那个时候,是我初步认识心理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我还想着,是不是当我学会了心理,就能看透一个人或者一个生命的内心世界,便能知道他们下一步所做所为是什么了吗?

当我到了高中时,遇到了很多事情,有很要好的朋友告诉自己一个关于他们的秘密时,除了安慰他们,还要对他们的秘密有所保密。我记得有个朋友的个性签名这样写的:要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就必须要自己先理解自己。我那时很赞同她的这一个签名,连自己都不曾了解与理解自己,又谈何去理解别人?又谈何去了解所谓的内心世界?

我最初听歌,不是听他所唱的歌有多么的好听或者难听,而是他能够融入到了那首歌词里的情节,唱出他对这首歌的感受。最终能否表达出这首歌的情感来。

静静地去听着别人唱歌,更多的,我还是愿意用一个听众的身份去听,而不是评委的身份去点评这位歌手是否唱的好不好。应该要从他的声音,表情,节奏感以及音调的起伏,感受着他们能够明白写词人所写的这首歌的意思,这首歌所表示的内涵是什么,为何会写出这样的歌,在怎样的背景下,为何会写出这样的歌?或许写词人便唱着自己所写的歌,那么更好的去表达自己这首歌的大致意思是什么。所以,我还是喜欢平静而又忧伤的音乐,那样可以更好的听他们所唱的歌是否值得去听,还有看电视剧与电影亦然。

也是在高中的时候,便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学科,就是心理学,只是这门学科必须要到优秀的大学才能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或许那时候,根本就不想努力去做好这些,但有很多的理想,很想让这个世界与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如果善良是可以任由被欺负,那么我愿意用邪恶去面对这个世界乃至这个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

我们都会这样认为,那些可恶的罪犯,他们的灵魂都是有罪的,都应该被审判,都不能够被原谅,即使回归社会,即使刑满释放,即使无论有多大的罪,也是不可原谅的。但我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其实每一个灵魂都是有罪的,只是还未找出它有罪的地方或证据。

我还是希望,那些犯过罪的,而且并不是很严重的罪犯,应该让他们学会一门有用的技能,而不是关个十几二十年之后,出来,什么都不会,继续的危害社会,危害百姓。无论是十宗罪里面所述的变态杀人犯,还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精神病患者,我们都要反省一下,为何那些杀人犯会有如此变态的想法?又或者思考一下,为何会有精神病患者,他们是怎么想的?

在前些天里,看简书上有篇讲的是精神失常,而评论区里有个人的评论,便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精神病,都会有精神失常的时候。对的,无论是精神分裂还是什么精神上的问题,若是不能很好的控制,或许你觉得很正常,但也会有精神上的问题发生着,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有时候,没有人会知道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特别是人格严重分裂的人,无论是精神还是心理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他们不理解我们,而我们也不理他们。二者的世界都将会分开,不被理解。

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梦境世界等等,这些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是否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有很强很给力的一个解释出来呢?

直到现在深入了解心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学会了的。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学问,包括行为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催眠学以及心理疾病等。而我最多也就对心理学有所感兴趣,想去了解一下下,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怎样的?一个生命的内心是怎么样的?最后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身,而不是让你去偷窥他们的内心世界,而是能够让你从他们行为上,语言上去思考为何要这样做?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强大,那么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事情,所承受得住很大的压力,反之亦然。

我对于心理学的兴趣与哲学的兴趣一相同所保持的初心也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所思考的问题,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在心理的道路上是追寻着内心世界的答案,而在哲学的道路上是追寻着一切事物未知的答案。

所以有人知道这些路的方向吗?若不知,能否一起去探索?

第四篇:噪点的杂文随笔

手机相册里面意外地出现了很多张“奇怪”的照片,应该是自己在忙中出错意外打开了捏在手中的手机时拍摄下来的,这些照片都和一个主题有关——地面,一些是在运动中的晃动的地面,一些是静止的时候被拍摄下来能够清晰看到地面石质颗粒的质地。我保留下来了几张这种无意识拍下来的照片,仿佛他们充满着某种魔幻的色彩,如同被害人死前挣扎着写下来的关于凶手的讯息;如同外太空突然传来的一条特意发送给地球的讯息,上面或许是友好的招呼也有可能是进攻前仿佛号角的鸣奏;如同突然变成了雪花杂图的电视,下一秒就会前换成一口枯井,然后顺理成章地从里面爬出一个长发的白衣女人……

我把这几张照片命名为“噪点”,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光学元素构成的黑白灰的噪点,但是石质颗粒地面的质感,也是以黑白灰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这是一种能够捉摸到的噪点,你能够是想当你的皮肤接触到这种粗糙的“噪点”的时候你一定会被磨破皮肤然后发出钻心的疼痛;但是光学的噪点,你无法想象在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如同那是另一个只能由8Bit构成的世界,没有真相却到底都是人类所期待的真相,以像素的方式构成越来越精细的画面,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缩短他们的自我满足进程。

另外一层含义是,噪点往往是评判一个照片好坏的重要指标,我时常开玩笑说自己不是一个适合摄影的人,因为我的构图和色彩搭配总是很“奇怪”,这些都是照片的硬伤,我也时常会羡慕别人的照片,但是自己还是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视角拍着各种“奇怪”的照片,所以被人评价起来的时候,我的照片就如同“噪点”一样,让人无法眼前一亮,甚至越看就越能找出着其中的各种“缺点”。但是无论别人如何的教育和评价,我也试过要用他们的方法来尝试新照片的拍摄,虽然有的时候能够排除让人别人满意的照片,但是自己越来越“奇怪”,然后再这张照片里面纠察着各种“噪点”大小的缺陷,到最后我对这张照片也一点不满意,还是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尝试了一下,才发现果然一自己“奇怪”视角看出去的视野,所定格到照片里面的“奇怪构图”和“奇怪配色”才是我的东西。

所以到最后也不太想和别人争论自己的照片是否真的有艺术感,因为我也相信,因为不是自己所创作的东西,你总是能够找到对方照片中的那些明明可以忽略的“噪点”,但正是因为那是别人的存在是别人的视野是别人的生活方式,你才能够如此大胆和毫不留情地揪着那些“噪点”,以证明那不是你的生活——这并没有错,但是也请不要不一直盯着被人生活中的那些“噪点”,说不定那才是别人真正觉得“有艺术”的存在。

第五篇: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一、庙后的那间屋子

在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念成佛,也就是顿悟。悉达多因为困惑于人们怎么会有生老病死、人世间怎么充满了那么的苦难而在菩提树下思索了很长时间,然后顿悟了,顿悟之后就成了佛。其实“顿悟”这个词,看起来好像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实不是,那需要在前期有足够多的观察、感受、分析、推理,进而形成逻辑极为严谨、完全展示真相的觉悟,在那一时刻确定下来的,才叫顿悟。

“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时候只是明白了一件事、一个道理而已。并且最糟糕的是,有些人虽然当时明白了,但过后就忘了,不能永远坚持、举一反

三、义无返顾。现实中太多的人都能突然间明白一个道理,可下次还要犯错,就是因为,“一下子就明白了”式的顿悟并不等于大彻大悟。真正地大彻大悟了,就直接注入思想了,主导灵魂了。悉达多的顿悟就是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之后当然也不会再流俗。

他告诉世人,这个所谓的世界是虚幻的,是相由心生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且这样虚幻的世界有许多层级,如七级浮屠,进入哪级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观”;但升级要靠修行,生入逆旅,死入归途,在漫长的轮回中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修成正果,而那所谓的正果便是进入极乐——俗人们永远也理解不了的那种境界。如果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出家人可能比俗人都俗,但佛教是科学的,其实讲述的就是量子物理。连爱因斯坦都曾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还有一种说法:当人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佛陀已经坐在山顶上静等我们2500年了,可我们还在半山腰上。

悉达多成为释迦牟尼佛后还是幸运的,因为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和他一样,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于是他在宣讲他的觉悟时,便有了众多的追随者。很奇异但又非常合理的是,悉达多成佛的时代,也就是老子在出关前写下《道德经》的时代。那时候的中国也有许多人在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却争论不休,史称“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老子当然也就没有几个追随者。而老子所谓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无中生有论,和佛教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现在,因为是末法时代,太多的人打死也不明白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奋斗啊、争取啊、财富啊就成了褒义词。这样的人从来就不去想,人死后什么都带不走,恰恰就证明了一切“有”终是“无”,而为了那些无中生有的虚幻之物,人在活着时却曾经那么费力劳神,甚至泯灭良心,导致在死后的考核中成绩不佳,只好轮回再修。——就算是迷信罢,却也能“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也因此,当今看到真相、掌握真理的人注定孤独,因为他们在看到真相后所进入的境界,就只有自己才能全部体会了。被物魔既缠身又缠心的人不但听不进去,理解不了,还会反过来咒骂他是疯子。

这样的孤独,确实值得享受。因为这样孤独的持有者,拥有着另一种更大的财富,从“一下子”到相伴终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总想找到世界的真相,后来听闻说在一座庙的后院一间锁着的房子里就能找到,那人便很想看一看。可老和尚把他拦住了,说这样做太危险,很多人都想看,可进去之后就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那人不信,非要去看,结果真的是有去无回。在现场验证的小和尚都吓坏了,暗思发现了真相原来真的这么可怕呢。但老和尚却笑而不语,任凭小和尚怎么问,老和尚也不说他为什么会微笑。

我曾经拿这个故事问一个人:你知道那老和尚为什么要笑而不语吗?那人说不知,我就告诉他:那个老和尚的笑而不语是一种恭喜,他恭喜那个人终于看到真相了。而在外面等着结果的俗人,还活在假象里,又怎么会觉悟到这一层呢?

二、装作一种样子

农历七月初七,有朋友相约小聚。此日是乞巧节,所谓的中国情人节,主人约请的人便搭配得很好,四男四女。在一家清真店吃火锅。开场时,主人说: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请大家举杯,装作那什么的样子,干杯!

显然,这是主人开的一个雅俗并存的玩笑。在此间装作什么的样子,就是装作每个人都有情人的样子,可谁是谁的情人呢?主人不能乱点鸳鸯谱地随便分配,每个人在刹那间也不可能立即就有属意的人,哪怕仅仅是“装作”。其中某男某女是不是原本就有情人关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种“装作”虽然很有趣,装起来却很难,可能有的人被多个异性喜欢,有的人却没有“装作”的对象。目标并不明确,想装也装不起来。

八个人中,有的已经相识了20多年,有的刚刚认识。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突然间被倡导装作什么关系,大家还是都缺乏演员的素质。事实上就算很会演戏,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即进入角色,就算是“装作”,相互之间也有个愿不愿意为某人而装的问题,潜台词似乎是,装也得以协调为前提。于是,虽然主人有了这样的倡导,真的只是应情即景的玩笑,没人真的去装,除非原本就是。

脱离开这个场合,想想在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都在装作什么的样子呢,装深沉,装正派,装淑贤,装纯洁,装……有些人甚至装着装着就装出了习惯,成了对自己的一种“塑造”;但因为毕竟是装出来的,外在和内在不统一,便常常让自己言不由衷,行不由心,以至表面上硬撑,心中懊恼不迭。突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著名絮叨: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我猜,孙悟空是因为被唐僧说中了心事,才恼羞成怒地要打唐僧的。

其实,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装作什么的样子,可能会起到营造气氛、渲染效果的作用,但是在不该装的时候还装,特别是装得不圆满,能让人看出是在装,就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怎么样?装作不再装的样子,试试会发生什么?

我居然吃了一惊:很多时候会营造尴尬。不能应情即景地“装”,就难免如自我脱的光了一般惹起别人的惊诧莫名。事实上,“装”才是应情即景的,不由自主的,习惯成自然的;很多时候不再刻意去“装”,反倒比“装”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在有了足够的经历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演员。只有在怎么“装”都不像的时候,展现的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值得叹息却又必须认同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装”:有些人明明是在丑态百出地表演,你却必须鼓掌,因为你很坏,潜意识里希望那种丑态继续延续下去,成为《皇帝的新装》。或许你曾像那个孩子一样率真地指出来过,可随即,你一定吃过相应的苦头。于是你才学乖了。

想想毕竟还有许多苦口婆心的人,那得需要多强的心理素质啊!

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到这时才知道,唐僧不是爱絮叨,他是在陈述一个真相。

三、心如止水

我不知道谁能懂我要说的,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人,肯定是人生中的一大惊喜。但如果没有呢?就打消倾诉的念头?

野外正是桃花开得最闹的时候,我知道有许多人在欣赏它们。想像在一片花海中流连的人群,我不必亲身参与也能想像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有朋友邀请去看花,我说不去了。不必参与也能想像,是因为以前参与过,以往的记忆完全能够对应如今的现实,大同小异而已。不想参与也是因为没有兴致,去欣赏了又能怎么样?以前看过和今天又看终究还是重复,就像已经过去和正在面对的日子,看起来不一样,实际是重复,只是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年龄在一天天增加,距离归期越来越近。看不懂花开花落的寓意,也就不知道季节轮回的象征。而这样的重复也叫经历,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但毕竟有很多人会在某个时刻恍然大悟。那时会有释然,也会有遗憾,想起了来时的目的,却无奈于整个生命进程都曾经失忆。

生命为什么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去了还得回来。再回来,场景大同小异,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桃花还是桃花,只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迎风。”

没有兴致去看花还有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自己去没意思,结伴的话嫌人多。我不能请求某个人坐下来和我谈谈心。若只是找一个伴,最好是异性,我不知道谁能胜任。真的,我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说,渴望有一个人能理解,能回应,但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在哪里,于是再熟悉的人也变得陌生了。

原来找一个可以交流的人竟是这般的难啊。我说的交流是能够取得默契的那种,知心知音的那种,悟性能够达到相应层次的那种。在这个世界修炼,能够窥破常人之不见,肯定需要一个分享者,这是一个自念头一起就在心中涌动的愿望,不愿压抑,也不愿打消,渐渐地就成了生命进程中一种等待。想像中如果真能遇到,肯定会喜极而泣。然而正因为有所期待,心如止水的感觉便成了常态,周边满眼都是人,却不知道谁是我在等的交流者。在这样的状态中久了,就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人群中感受孤独,竟是如此的凄美。

这也是生活意义的一种吧。生活中不光有柴米油盐这样的物质,还有心灵领域的精神。在深刻了然物质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后,让心感到舒服便成了主要的追求。这同时也构成了一种自虐,很多时候都感受着“装糊涂”比“真明白”要幸福得多,因为明白了,知道原委了,接下来就要经常面对无奈——我们能够塑造的只能是自己,对别人有什么要求都难免是一厢情愿。特别是在知因求果的时候,有些因只是看起来会有相应的果,但很多的事实却是从因至果并不会那么直接,就像春花不一定成为秋实,所有的因都面临着不确定的果,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但在人的思维里,知道了前因就渴望得到结果,如果期待中的果总是遥遥无期,情绪上就会变得焦躁。这就是知道了前因的害处。如果不知道,也就不会有期待带来的烦恼。

简单一句话:活在当下,好说,不好做。

有一次在和朋友谈到所谓算命的话题时,我就说,假如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且前提是那命运被测得极准,你接下来会怎么样?应该是趋吉避凶吧,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既然吉凶已经是注定的,你又如何能趋?如何能避?而假如能趋能避,岂不要人为地更改进程?那结果还能恒定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进程都处在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状态,这才是科学。也如同我在前面说的,去年看过的花,今年不看也罢。

突然想起以前。以前我曾得意于知别人所不知,然后觉得自己已经站到了一个相对高的地方,看着一些事件的演绎,期待着一个结果。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我深刻体验到了因果之间并不存在想当然的逻辑,体验到了佛的笑而不语是多么高的境界。

在平静的状态里心如止水,在人群里穿梭却如同一个人行走夜路,我因此感到拥有了一切。作为一个能够驾驭自我、省视自身的人,虽然已经心无挂碍,看起来一无所有,但凡有给出,必让对方满怀。前提是,对方有足够的胸襟。

下载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

    其实我挺不高兴的 这学期我的绩点遭遇了滑铁卢我不是很能接受上一年3.97这学期3.5都不一定的事实。事实上,我的确如今也把握不住老师的品味。但是我能说我绝大多数都尽到了85......

    失眠自我探寻的杂文随笔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次又失眠了。其实,失眠也是有迹可循的,因为我从开学到现在,每天晚上的睡觉时间就不停在推迟,直到现在的一两点钟。每次想早早睡觉,躺在床上后却又迟迟睡不着。翻......

    心理干预调研报告

    新坝镇中心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调研报告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新时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

    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汇报自己参加培训后不成熟的感悟与思考。这次的培训是在华中师范大学,以讲座学习为主,参观了华师大的......

    深化心理干预机制

    新闻发布会材料 深化心理干预机制 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心理干预工作新闻发布稿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邹碧华 (2013年5月30日)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刚......

    必须为你点赞杂文随笔[模版]

    骑行第二天,许是沾染了昨天的好运气,继续书写灿烂和完美。天空如洗过一般,格外清澈透明,各种形状、各种淡调的云朵悠然散在天边,让习惯了城市森林里常与钢筋水泥同色系天空的我们......

    “凹点”心理

    “凹点”心理 楠子德国心理学家霍尔曼在成功心理学中提出过非常著名的“凹点”心理。由于这条心理学定理来源于高尔夫运动,又被称作“高尔夫”特征心理。 高尔夫运动刚刚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