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会比一代强诗歌
我们确实年轻
但我们真的并非无知
希望追求活出自我但绝不是盲目任为
我们中部分渴望物质
期盼收获名利
但我们
更深知那不是想要的全部
我们虽然刚刚起步
但我们正在努力用适当的方式
展演着我们的担当
佐证我们这一代人的存在感
这就是
我们90后一代
我们这一代
出生在高速发展的时代
成长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每个年代都有时代特质
社会环境多种因素
构筑了我们特点鲜明的一代
视野更为开阔
思想更加解放
心态更是包容
我们可以被羡慕
我们被动接受吐槽
但我们刚走出社会
我们才刚刚迈步
请别为我们贴上
功利 自私……
丑化的“标签”
我们也许有一些
或这或那的缺点
这也并不可怕
只要适时改进就行
我们90后未来的道路
也许多为平坦开阔
可难免崎岖蜿蜒
一定不会风平浪静
肯定会遇见惊涛骇浪
有风和日丽好日子
就会有阴雨绵绵之期
当我们顺风顺水时
大家应该为我们喝彩
当我们涉足困境时
长辈们应该挺身而出
给我们解“冻”
帮我们去“潮”
为我们指明航程
我们还是一棵棵又小又矮的树苗
需要在大家的鼓励下茁壮成长
我们还是一只只羽翼未丰的雏鹰
需要在人们的鼓舞下展翅翱翔
我们
有梦想有远方
有追求有希望
有动力有能量
我们90后
一定会
拿稳中国梦接力棒。
第二篇:《一代儒宗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钱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於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这段话出自钱穆,当然拿来评价他也是很恰当的,此书是一位专门研究钱穆先生的博士所作,与一般传记比起来,此书更像是学术论文,大量引用钱穆先生的作品,其中有几段让我们非常受益,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1、比如钱穆关于文明与文化的论述。“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读后感《《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也就是说,中国能够学习的只是西方偏向外在的,物质层面的“文明”,而无法学习西方的文化。
2、钱穆对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对他们的自信,他对严耕望说:“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读,迟些成名最好!”这是何等一种自信!还有一点钱穆特别讲究读书的方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他仿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道,早晨读经、子,晚上读史,午间读闲书,课余时间则阅览杂书。他还遵照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必须通读全书的方法,戒除自己随意翻阅的坏毛病,读完一书,再读他书等等。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当然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钱穆先生的事迹,我不愿重述一遍,那还不如自己再重读一遍更好,我只愿写己比较有感触的几个小点。我觉得钱穆先生就像一个书虫,在中国的经子史集中,翻来覆去,窥见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第三篇:一代枭雄:曹操
一代枭雄曹操
湖南/蒋得志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一、治世能臣
东汉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
起来,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统一了北方。他的治国能力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后,充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兴屯田。这是曹操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措施。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操认真总结秦汉历史经验,并根据当时北方有大片荒田,还有从黄巾军手里接收了上百万的劳动人口和大量牛畜、农具等有利条件,把屯田向州郡边境推广开来,这样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也安定了社会。
2.唯才是举。曹操注意招纳、使用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的许多大将就是从士兵、俘虏中发现提拔的,这些人能征善战,为曹操卖力。对于文人谋士,曹操也能以礼相待,量才使用,他的重要谋士如荀攸、郭嘉等人都是慕名而来的。曹操曾三次下令求贤,说只要有“治国用兵之道”即使有严重缺点的人,都应提拔重用,这就是他“唯才是举”的思想。
3.抑制豪强地主。这一点在击败袁绍进入河北之后贯彻最坚决,因为这里的豪强地主特别嚣张,曹操遂“重豪强兼并之法”,给予打击,结果“百姓喜悦”,从而巩固了自己在新统治区的地位。
二、军事奇才
曹操自幼“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形成了自己一套的治军方法:
1.战争观。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
2.治军观。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孙子注》),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曹操集·遗令》),注重以法治军。并亲自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
三、建安风骨
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在他和儿子曹丕、曹植的带动之下,这一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建安文学”,曹操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等篇章,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为后人所传颂。曹操善于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散文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遗著有《魏武帝集》。
第四篇:一代伟人周恩来
一代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对周总理一直有种莫名的崇拜之情,从小学的课本,初中的课外阅读,各种杂志,影视剧上总有周总理的事迹,总能看到种种他的伟大,也能深深体会到人民对他的爱戴。他,就是一位巨人,在精神的世界里给我们以指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总理少年时立下的目标,也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如今,我们国家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的领导人,归功于我们的革命先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尊敬。每当想起我们的周总理,心中就充满了感动和崇敬。虽然总理逝世距今已经有将近四十年了,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在缅怀他,家家户户几乎都挂满了他的画像,画中的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脸上至始至终都荡漾着一丝和蔼的微笑。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却依然活在我们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中,他的骨灰依然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未离开过。
很荣幸利用假期的时间和同学一起去周邓纪念馆进行参观,纪念馆与其他展馆不同,周邓纪念馆不向游客收取门票费,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周总理处处为人民着想,我想这也是对周总理在天之灵的一个告慰。
少年时代的周总理
去纪念馆参观的人很多,有青年学生,有中年人,但是更多的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就是为了能够在周总理像前献上一束花,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展馆里有许多周总理用过的物品,有周总理穿过的西装,周总理坐过的汽车,周总理的证件,还有周总理的塑像和油画。
周总理穿过的西装 周总理的证件
我注意到有许多老人看到周总理的塑像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确实周总理在那个年代的人民心中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人民不会忘记他所做的一切。
周总理坐过的汽车
纪念馆内是按照总理一生经历,设臵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画像以及视频。这些黑白照片很让人怀旧,也让人不由自主的随着照片与影像静静的追思起总理的戎马一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即便是在当时那样内困外绝的艰难岁月,总理依然举重若轻,将党政军的相关事务处理的入条入理。在这里,从总理童年时期一直到去世都有很详细的介绍。看罢这些珍贵的资料,我更深地体味到了总理勤勉的求学态度,凝炼、谨慎地为人处事风格,也让我明白了总理少年即胸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总理的雕像伟岸静穆,抬头端详雕像,剑眉之下是总理那双饱含忧国忧民情愫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洞察了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国风民情,也正是这双眼睛一直逼视着反动国民政府,逼视着蠢蠢欲动、胡作非为的异族侵略者。很多大政方略、外交政策和军事构想都由这双眼睛输变成每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念。还有那身中山装,在我的印象中,总理一直就是这样一身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
周总理的塑像 提到周总理,不得不提他的夫人邓颖超,当时人民亲切地称她为邓大姐,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纪念馆里的荧幕上展示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举国上下哀悼邓颖超同志的情景,人民缅怀周总理、邓大姐,是缅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臵。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学习和发扬的。
小的时候自己不是了解为什么周总理会在人民的心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周总理去世的时候人们会自发的前去给周总理送行,为什么许多和周总理素未谋面的人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会那么难过?可是现在我明白了,周总理作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的确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为人民着想,人民吃不饱饭,他会担心;人民穿不暖,他会担心;他时时刻刻都把人民放在首位,所以人民自然会把他放在心中。最近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根据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改编而来,里面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十分清楚。周总理去世,当地的人们特别悲痛,从青年学生到地里劳作的农民,都伤心落泪,他们心中的周总理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悲痛。翻开历史,翻开往昔,“大无大有”这样一个词语悠然入心。总理的大德,再造了党,再党了共和国,他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信勇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爱民之官民恒爱之。
我相信有一则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好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总理回答道:“我知道,一般上坡的人总是低着头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会高抬着头。”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的机智幽默,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感,绝不容许有人污蔑自己的祖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荣誉高于一切。实际上,这只是周总理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一件小事,周总理在外交方面为我国开拓新的局面,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1)这是周总理给人们留下的普遍印象。是的,的确是这样,在国际舞台上周总理享有极高的声誉。
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代表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国的赞同,从而使亚非会议顺利召开。通过周总理的努力,中国得到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这都离不开周总理这个外交部长的努力。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一个国家的首脑降旗。当时有一些国家的驻联合国代表提出意见: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政府首脑逝世不降半旗,而偏为周恩来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瓦尔德海姆。他向这些代表解释说:为悼念周恩来,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这是我决定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清。可是,她的总理却没有一分钱存款。第二,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的1/4,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首脑,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话语不多,但是语音落后,现场一片掌声。周恩来总理虽然已经逝去多年,但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相信绝大多数都会怀念他。
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事,而且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贪官污吏下马,这其中不乏政府的高官,也不乏中共党员,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什么让他们决定铤而走险,是什么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党和政府加大反腐的力度固然重要,可是我们更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思考。为什么在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时候,我们的中共党员可以洁身自好,为什么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没有人去贪污?我觉得这是思想道德的滑坡,我们应该增强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培养我们政府人员以及中共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周总理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周总理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可以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
周总理曾经说过“入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本质。”是啊,周总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他们想的是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2)周总理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将永垂史册。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其实更应该继承周总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将来国家能否发展和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都将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表现,我们能否将建设祖国的重担从上一辈人的手中接过来,我们能否让国家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周总理从少年时代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也应该向周总理学习,将周总理视为自己的精神榜样,树立远大的信念,将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天津大学自古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有许多优秀的校友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作为天津大学的一员应该将这种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李家俊校长提出了“家国情怀”来勉励我们天大的学子,我们应该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为中国梦的实现而添砖加瓦。同时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自己身边的同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
有一部关于周总理的影片带给我们许多的感触,《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值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这里的农民一起生活了四个昼夜的故事。当周总理风尘仆仆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开展调研时,基层干部为了接待他,准备了一盘红烧肉,而当时公社大食堂正在给社员们熬难以下咽的树叶粥。面对基层干部进屋吃饭的盛情邀请,周总理已跨过门槛的脚收了回来,他转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最后总理用一片真诚,消除了群众的顾虑,也正是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公社老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所有这些从细微之处体现了周总理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当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这一个个镜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生动地表现出周总理那种自觉臵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还充分体现了周总理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是那样认真。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当时是凌晨三点钟,周总理与毛主席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一直到天亮,两人就当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和政策交流了许多,提议解散大食堂。通过观看影片,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周总理在工作中保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两位领导人工作到凌晨的做法也让我们动容。这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何尝不是一种榜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积极投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地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力争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做一名组织信任、人民认可的党员。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忠诚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体现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作为全党楷模,周恩来总理是忠实、高效、廉洁的人民公仆,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臵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如今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的问题,一些人不重视自己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思想道德的滑坡,所以出现了官员贪污受贿,富豪挥金如土,盲目攀比的现象。其实,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周总理勤俭节约、积极进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甘当公仆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周总理的遗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1)(2)---------------出自《周恩来传》
第五篇:一代枭雄曹操传
曹操传 【人物简介】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
【人物事略】
1. 曹操抢新娘
曹操年轻时,曾经与袁绍一起喜欢过游侠的生活。看到人家刚结婚,于是就潜入到主人的园中劫走新媳妇,与袁绍一起逃出来。迷了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路,掉到枳棘中,袁绍不能动弹。曹操大叫到:“小偷儿在此!”袁绍急迫之下自己逃了出来,这样他们都跑掉了。此等小事反映出曹操的灵活机智。
2. 疑杀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佗,遗憾的是,当华佗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3. 废除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们每过“寒食节”的方式,已经非常严重地危害和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4. 提倡薄葬 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乘机害他性命,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5.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今践踏坏了一块儿麦田。为了实现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6.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唾,于是都不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7.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相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乃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思是自己尚且害怕雷声,更何况与曹操并称英雄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8. 节俭
曹操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这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资财匮乏,曹操带头不穿皮革制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9. 曹操选女婿
曹操有个长得很美丽的女儿,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求亲。曹操见他们都是些纨绔子弟,就一一拒绝。后来,听说有个才子名叫丁仪,丁仪果然对答如流,谈吐不凡,才华横溢。曹操当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几天后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11. 官渡之战 很有学问,只是相貌不雅,一只眼还是瞎的,曹操当面试他的学问。
200年,袁绍率10万精兵与曹操2万兵相遇于官渡。当时袁绍占明显优势,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斩袁绍的两名大将颜良和文丑,并率5000兵马,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毁。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骑兵逃脱。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2. 赤壁之战
周瑜火烧赤壁,刘、孙联军水陆两路进攻,曹操大败。从华容道步行回到北方。
13. 心惊笔落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听说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心中大震。当时,他正在书写文章,闻讯,惊得手中的笔下落于地。这不
208年十二月,曹操兴兵东下,在赤壁与刘备、孙权的联军相遇。仅是对刘备据有荆州的顾忌,还因为孙、刘联盟的巩固,使曹操的南方部队受到威胁。
14.知人善任
建安20年,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带7000人守合肥,并送一木匣,上书“贼来乃发。”不久,孙权率10万大军来攻合肥。张辽拆开木匣一看,里面锦囊上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遂按此计,选精兵800,奋勇出击,直捣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惊,急退,又被张辽追击,大败而去。后人评论此事:“守合肥之战,孤立无援,十分艰险。专任骁勇者出战会惹事被动,专任持重者将士气不足。让勇猛的张、李二将军奋兵突击,然后凭乐进的刚毅固守。这样的安排真是绝妙之极!”由此可见曹操知人善任。
15. 因器授职
据史书记载,王修原是袁谭的别驾,此人清正廉明,归附曹操后,曹见他家中谷不满十斛,书却有数百卷,不禁叹到:“节士果然不是妄自其名”。于是任他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领导盐铁官营,后又升魏郡太守。王修不负重望,在任严明赏罚,抑强扶弱,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16. 裸足迎才
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17. 二虎竞食
跳下来,鞋袜不穿,连忙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曹操控制了皇帝百官,便想攻打徐州的刘备、吕布。谋士荀献出一计,叫“二虎竞食”。曹操奏请皇帝,任命刘备为徐州太守,叫刘备杀吕布。事情成功,刘备就失掉一个帮手;事情不成,吕布也会杀掉刘备。
18. 驱虎吞狼
刘备不杀吕布,曹操又生一计,先派人告知袁术说刘备上表皇帝要攻取南郡,随后又正式下诏让刘备征讨袁术,两边一打,吕布必然会另打主意。这叫“驱虎吞狼”之计。
19. 东临碣石
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亲率威武曹操自然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20. 梦里杀人
曹操为人,猜疑心很重。也许是处于变化不定、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环境使然吧,他特别防范有人暗害他。有时这种防范心理几至于病态。曹操常说:“我睡眠时不可妄自接近,太近了我便砍人,自己也不知道。左右的人应该十分小心这件事!”后来假装睡着,他所宠左右的人没有谁敢靠近他。
21. 滥杀无辜 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惟一山突兀,灵秀独钟。幸的一人,私下给他盖被子,趁机把那人杀了。从此以后每次睡眠,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几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但绝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22. 善用杨沛
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操喜爱。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
23. 斗羊
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今菏泽)。一日,曹操忽见两羊相抵,非常威风。他精神为之一振,马上计上心来:何不借观抵羊以振军威?于是,便召集部下观赏抵羊表演,果然鼓舞了士气,军威大振。曹操趁机反戈一击,打败了袁绍。从此,这里便兴起了斗羊之风。
【传主说话】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权威发言】
晋 陈 寿: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梁 钟 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卷下)
唐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秉钧国之情,有无君之迹。(《祭魏太祖文》)
宋司马光: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资治通鉴》)
有所轻为而至于败。(《魏武帝论》)曹操阴贼险艰,特鬼蜮之雄者耳(《孔北海赞》)
岂能于汉作纯臣。两都秋色皆乔木,二祖恩波在细民。惊驭英雄虽有术,力扶宗社可无人?(《读曹公传》)
清刘熙载: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艺概?诗概》)
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宋 苏 轼: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宋黄庭坚:南征北伐报功频,刘氏亲为魏国宾。毕竟以丕成霸业,鲁
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毛 泽 东: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郭 沫 若: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章 太 炎: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魏武帝颂〉〉)
范 文 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沈 伯 俊:文学形象曹操不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真实复制品,但他却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
【来料加工】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推而广之,既然人们喜欢凭自己的感情亲疏来看待事物,那么某些历史的、社会的东西便很值得怀疑,因为那些说者写者总会把自己喜爱的说成好的,把自己憎恶的说成坏的。
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顺我者昌,逆我着亡”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鲁迅就曾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2003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偏心》节选)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话题2:规则
材料加工:
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昔日汉人宽袍大袖,不免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千秋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诸于荒野之际,得到了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层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2002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何成方圆》节选)
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话题3: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曹操每每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征询谋士们意见。这样做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好处,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都能知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得到了重视。让人的才华得到施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迁许都前的一件事:一日,有一个人因大荒之年精神体态保持得很好而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一问,原来是董昭!曹操马上避席置酒,刚说了两句话,就有人来报说杨奉、韩暹二人投往大梁去了,董昭曰:“此乃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曹操见昭言语投机,又问其朝廷大事。牵出董昭建议曹操迎献帝入许都的话来。足虑也。”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这样,一个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由一个陌生人建议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出了。与之相反的就是诸葛亮。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长大后,就渐渐别说是和人商量,找人论证了,甚至被他差出去的武将文官连自己具体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
话题4:宽容
材料加工:
有些不以为然了。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说:“山人自有妙计”,可大多时候,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曹怜其才,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的下属与袁绍私通. 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但曹操拒绝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旅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
张颌天荡山失守,曹洪告曹操,认为张有罪,但曹操却说:“非颌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
曹操退守阳平关,派许褚接应粮草。许褚饮酒大醉,粮草被张飞乃赦之,命为从事。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的图书中,夺去,自己兵败负伤逃回。曹操没有责怪他,自己承担了失败的责任,并令医生为许褚治伤。曹操曾派人招安张绣,张因过去与曹操有仇,为了延揽人才,一定不会记私怨的。张绣遂即见操,拜于阶下。曹操 杀了曹操的儿子,怕曹操不会容忍他。贾诩告诉他,曹操是个英雄,把他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将军。
话题5:责任
材料加工:
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决定北上征服塞外的乌桓。这一举动十分危险,许多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还是率军出击,将乌桓打败,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班师归来,曹操调查当时有哪些人不料,曹操却给那他们丰厚的赏赐。大家很奇怪:事实证明劝阻北伐是错误的,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曹操说:“北伐之事,当时确实十分冒险。虽然侥幸打胜了,是天意帮忙,但不可当作正常现象。各位的劝阻,是出于万全之计,所以要奖赏,我希望大家以后要更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之后,大家更加尽心尽力地为他效劳了。
不同意北伐计划。那些人认为要遭到曹操严惩了,一个个都十分害怕。
有功劳归自己,有错误怪下属,这是领导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合格的领导者,总是能够肯定下属的成绩,承担自己的错误。最难得的是曹操这种人,即使自己力排众议而大胜,也绝不骄傲,而是充分肯定那些有一定道理的下属,这是“超级揽心术”。拥有这种“揽心术”的人,哪能不是“超级领导”呢?
话题6:人才
材料加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才方面更是极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唯才是举,是曹操既处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这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下的一种变通,一种创造性的灵感。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几欲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的份上的。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都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
其次,唯才是举,是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的眼光,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颌;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怎么能够做到?
如于禁,乐进。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话题7:谋略
材料加工: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假谲》里说,曹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兵士们很渴。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们听说有梅子可吃,口里叫作“望梅止渴”。
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据此故事,后人引申出了一句成语,曹操说 :“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量,才能拯救社会。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维护汉室而举义兵;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话题8:人与法 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材料加工:
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
汉末大乱,虽然中央政府统治不力,造成动荡不安:下有黄巾叛乱的民变,上有王芬另立新帝的政变;中央有董卓入京干政,地方有刘焉刘表等人割据。
曹操接受青州黄巾投降部队有三十余万,男女平民有一百余万人,等于是把原先的青州黄巾视为曹操的青州正规军。而且曹操还供应耕实实在在照顾百姓生存温饱的新生空间。当人民不再饥寒交迫时,闲 曹操平定青州黄巾后,没有坑杀青州黄巾或是加重剥削,相反的,牛,让人民租用官牛,劝农兴田,采用民屯及军屯等“屯田制度”,有余力生产报效国家,自然会减少叛变或作乱,而对政府而言,得到更多的粮秣及充足的兵源。比起邻国常常因粮尽(蜀汉)而不得不退曹魏的治国养民优势,非常明显,安定汉末乱事之成功的转折点,可兵,或是成天叛乱(东吴到亡国前一年还有百姓叛乱)造成国弱民虚,归功于爱民的屯田制度。把农民当成农奴,总比把农民逼到起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