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么跌得有尊严的阅读答案
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
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摩过他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有没有人在MSN上跟他聊过天、开过玩笑?有没有人打过电话给他,用不放心的声音说:“嘿,你今天怎么了?”
在那三天中,有没有哪一个人的名字被他写在笔记本里,他曾经一度动念想去和对方痛哭一场?有没有某一个电话号码被他输入手机,他曾经一度犹疑要不要拨那个电话去说一说自己的害怕?
那天早上,十五岁的他决绝地出门之前,桌上有没有早点?厨房里有没有声音?从家门到校门的一路上,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
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那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远行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怎么跌得有尊严阅读答案
如果这个社会曾经给那十五岁的孩子上过这样的课程,他留恋我们——以及我们头上的蓝天——机会是不是多一点?
现在绊倒了,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1.作者针对“男孩自杀”事件阐述了自己的哪些看法?请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2.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理解“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句的含义。
4.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当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跌倒时,我们社会缺少应有的关爱;我们的教育只教会孩子追求卓越却没有教会孩子怎样面对跌倒;孩子需要学会从跌倒中站立的勇气和智慧。(意思对即可)
2.烘托了孩子自杀前绝望的心情和“我”闻此消息时沉重的心情;为文章奠定一个较为沉重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者对这个男孩自杀事件的思考、追问作铺垫。(意思对,言之有理即可)
3.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又是孤独的,孤独应该是修炼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只有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具备面对挫折的坦然,才能获得生活的智慧。(意思对即可)
4.开放性试题,分别从“教育”、“自我”两个角度去谈,观点明确,阐释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奇勇
教师,这个曾经与“天地君亲”一道,在中国享受膜拜的职业,如今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从教育的平民化、世俗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来讲,这并非坏事。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须保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同时要有自尊、自信。因为,唯有教师自尊、自信,才能传递给学生尊严和快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国终于在2013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目标。但是,这些经费大都用在了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上,学校建起了新校舍,教室装上了“班班通”等多媒体,操场也铺上了塑胶跑道。教育硬件资源得到极大补充,有些学校的硬件水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学校标准化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可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好处,教师的境遇也没有切实得到改善。教师仍然在为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而苦恼,为付出与回报的不匹配而纠结。备课时,他们病重的父母也许正没钱看病;上课时,他们的妻子可能正在外劳累奔波;批改作业时,他们的孩子可能还前途未卜……柴米油盐酱醋茶,同你我一样,教师也是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要面对生老病死、成家立业等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在校园里,他们愿意放下烦恼、奉献自己,但他们也只可以付出自身,甚至很多时候,除了尊严,教师再没有可以奉献的东西。
当今,很多地区农村教师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他们买不起房子、养不起老人。对于城镇学校的教师,多数人的境遇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好。这些都是导致教师队伍中能真正安心一生从教者不多的原因。一方面,相较于很多职业,教师的工资不一定是最低的,但其他职业所包含的隐性收入和福利,以及其职业带来的名利与好处,却是教师职业所没有的。另一方面,“教而优则校,校而优则局”,由教师升为校长,再到局长,是很多好教师的梦想,甚至有人想一步跳离“教”
门,直接转为公务员。
当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受人景仰,当教师缺乏为人师者应有的尊严和魅力。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引导新一代走向美好明天。常听人们诟病:大学里有大厦无大师,中学里有人气少人味。操场虽艳,却青春无色。学生可以在比以往都光鲜亮丽的教室里学习,却没能形成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文,许多设备从搬进校园就开始闲臵,甚至一个西部县城的中学,宁愿把经费用在建造恒温游泳馆上,也不用于增加教师收入。这就是我们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一边用大量资金堆砌校园,一边用空洞的师德鼓励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善办学硬件条件不遗余力,可偏不愿为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状态多一点投入。爱建高楼大厦、喜看宽庭敞院,却无视在里面活生生的人。
民族前途系于今日学子,今日学子的状态则取决于教师。多关心、关爱我们的教师吧,让他们活得自信、自尊,快乐、幸福,学生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长远的未来。
摘自《中国教师报》2014年3月26日
第三篇:于明山:如何让员工活得有尊严
于明山:如何让员工活得有尊严
文于明山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企业老板、企业管理者所要面对的问题。而运用辩证法的思维逻辑进行思考,我们知道,企业与员工二者是一种既对立,同时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共同体。
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幸福感与归宿感,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赢,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让员工拥有幸福感与归宿感,首先要让他们拥有尊严,这种尊严感源自员工(人)的“人性”本身的基本需求,是人的社会属性在思维层面的客观反映。
在企业中,不同的文化、平台、机制、商业模式,构筑了不同的员工生存环境。而归根结底,企业的老板是这一切关系(环境)的缘起与创造者。
一个有尊严的老板才有能力--让员工活得有尊严。员工唯有拥有尊严感,才能谈及到幸福感与归宿感。作为企业老板、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把握“人性”的本身,高屋建瓴,站在这一高度审视员工的内在需求,我把他归结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对安全感的需要;第二个层级是对荣誉感的需要;第三个层级是对成就感的需要。
说到员工的安全感,则是一家企业、一名老板让员工活出尊严、安心的最基本责任。
其实,在这个阶段员工的需要很简单,就是能有与他的工作相匹备的、保证基本生活的收入,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合理的薪酬、待遇是最为重要的。但仅仅是这些,员工是不会安心和有安全感的。做为年青人,最大的动力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所以要想让员工把心放在企业,一定要有针对不同岗位,针对每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让他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和发展节奏。另外,企业对员工持续的培训教育,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更加有力的驾驭手中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安全感。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企业中我们发现,致使员工离开的一个主要原因,有时竟然不是对薪酬的不满,而是对直接管理者的不满,所以相应的机制建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在这个阶段,合理的薪酬、良好的培训机制和发展空间、融洽的人文氛围,就会让员工心中升起,这种“我在做一个有意义、有前途的工作”的积极心态,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想这可以算是让员工有尊严的初级阶段吧!
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这一点,背后最核心的支撑是老板的发心和智慧,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员工、伙伴的尊重与爱。同时,企业要有清晰的定位、发展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所以在这个阶段,老板尊严来自自立、自尊、自强。老板一心想发展,老板一心想与伙伴们一起发展,心中自然升起强大的尊严与力量。
第二阶段是荣誉感,在企业中老板要与所有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与一部分员工成为荣誉共同体。一个人存在和奋斗的动机如果仅仅停留在物欲层面,他的潜力一定是很有限的、短暂的。
必须在企业中打造出一个不甘人后、持续成长、保证成果,以团队荣誉为最高荣誉的场。
强大的尊严来自于强大的荣誉感
不惧困难、战胜困难后的荣誉感;
不惧挑战、迎接挑战后的荣誉感;
不惧竞争、竞争胜利后的荣誉感。
人只有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强大的自我。一个人只有在团队中通过拼搏、奋斗,展露出自己的人品、能力、成果,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尊严。
在企业中不能建立起强大的集体荣誉感,就无从谈起强大的个人荣誉,就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尊严。
对于精英,没有荣誉就没有尊严。
在这个阶段,老板的创业精神、奋斗状态、人品胸怀、做事风格,将直接成为团队的魂,与团队互生,助推团队的发展。反之,不管企业暂时的规模有多大,也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一群雇佣军而已。
第三阶段,高阶段的尊严来自于成就感。
在企业中,做为老板必须清楚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层的不同核心要求。
对于普通员工,最优先保证的一定是基础物质层面的。
对于中层骨干力量,除了物质之外,更要给到他们荣誉、尊重、机会和创造荣耀的平台,推动他们持续创造成果,持续向上成长。
对于少数的有思想、有梦想的核心伙伴,要与老板成为精神共同体。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渴望更高层面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创造、渴望成就。那份建功立业抑或展现才华的成就感才是在这个点上真正能牵动他,唤醒他持续激情与力量的关键。
做为老板,我们必须搭平台,建机制,帮助核心高层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最后做为一名老板,最大的尊严就是来自这份成就感,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如何成就身边更多的人。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获得成就。
所以,人生就是一个自就就人的过程,企业就是一个自就就人的道场。
作者简介:
于明山,长风国际控股企业董事长,亚洲健康美容联盟副主席,中国SPA协会分会长,中国工商联美容协会常务理事、中华美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美容协会常务副会长、吉林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吉林市个体私营者协会会长。
于明山先生18岁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19年间逐渐从一节柜台发展成为遍布东北、华北、华中、西北10省16个城市,拥有
2000余名员工的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目前集团经营业务有:长风美妆连锁;长风美塑连锁;曲线玲珑特许加盟连锁;九合美邦产品研发出品机构;以及教育版块的:中道文化传播;生命之花讲堂;精进学堂;德和达养生文化园。并以其对社会突出贡献和优秀的人品先后当选为创业历程中,他努力拼搏,回报社会是于明山做人做事的一贯宗旨。目前,长风集团在于明山的领导下,正在实施新的战略布局,他决心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名师,首先得有故事
名师,首先得有故事
每次听李镇西先生的讲座,总能听到他的很多与学生、教师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那么鲜活。今天,他的“未来班”与班歌的故事,又多了一份“煽情”,把我旁边的几位女教师感动得泪哗哗流。
通过“方志敏班”“海迪班”“希望班”“奋飞班”“雄鹰班”等几十个班名的反复比较后,“未来班”脱颖而出!这是同学们经过反复比较讨论后选定的。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班徽:由红日、大海和中间的“V”形构成的图案。班旗:印有红日海燕图案的红旗。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的歌词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后,寄往北京中央歌舞团,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谷建芬收到歌词后再请她的老搭档――著名词作家王健修改,最后为“未来班”谱写了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这首歌一届一届学生传唱至今,甚至传至小学,成为校歌。其间,发生的许多故事连我这个“硬心肠”听了,也感动得几欲泪下。
仔细想想全国著名的老师们,他们哪一个不是有许多与学生的动人故事。曾经听一个网友讲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一位教育界的前辈坐在一起吃饭,话题跳进跳出都是关于教育的事,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班主任上。这位前辈突然无限感慨地说,一个班学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在班主任手里。前辈说,当年在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高三了还尿床。当然这事在当时是没人知道的,因为这位仁兄起床后从不叠被子。(七八十年代嘛,学校里对学生是不是叠被子恐怕要求还不是太严格吧。)大家也只善意地笑一笑说他一声懒,没有人发现被子底下遮盖的“机关”。这个秘密最终还是被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了,他也没有声张。不过从那时起,王老师就在这位学生去上课、宿舍里又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偷偷地把他的褥子取出来找个地方晒干或是用火烤干,然后再偷偷地把褥子铺回去,用被子小心地盖了。这件事情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他们宿舍里8个人恐怕除了“尿床”的仁兄先是惊讶、后是感激、心知肚明之外,其余人全都不知道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王老师更是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至于这位仁兄尿了多长时间的床、王老师给他晒了多少次的褥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当这件事被尿床的的同窗自己在给王老师拜寿时“抖露”出来的时候,他已是中国驻某国的大使!大使说完这个秘密后,给老师恭恭敬敬地一躬到地,等他再抬起头来的时候已是满脸泪水!
前辈说,王老师学历不高,学的是幼儿师范,本应该教幼儿园的,却一直教高中,而且成绩出奇的好!前辈说,秘密在于只要他教哪一个班,哪一个班的学生就不好意思不好好学!因此啊,前辈总结说,一个老师,师德的高尚可以弥补学识上的不足,但反过来,学识上的渊博却可能永远不能弥补品质上的低劣!最后,前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班50多个同学,每人都有一个关于王老师的故事!”
好一句“每人都有一个关于王老师的故事”。教师职业的神圣,教师生命的美丽不都在这一句朴素的话里折射出来了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会将我们看似枯燥、烦琐的工作变得活泼有趣起来。我们会慢慢老去,越到暮年,功名利禄就越发显得不再那么重要。退休后再回首自己当教师的那30多年的青春岁月,很多年轻时计较的东西或许已经激不起你心中多少的涟漪,但那颗逐渐淡定的心依然会被曾经经历的那一个个故事所深深感动。到那时,这一个个与学生相关联的故事就成了我们这些清贫者的一笔巨大财富了。所以,既然当了老师,就应该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我们可以一辈子只做一个最最普通的老师,远离特级,远离名师,远离学科带头人,我们却不能不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一个人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全部忘尽之后剩下来的东西。”我想,那什么是好老师呢?是不是也可以套用一下这句话: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就是若干年后,你的学生可能早已经把你所上的课,把你所讲过的知识全部忘记,心中却永远有一个关于你的故事的人!当然,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更是为了让我们铭刻我们自己所走过的生命痕迹。
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你给予学生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声关切的询问,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句中肯的批评;也许只是下雨时你递上的一把雨伞,也许只是他作业错误时你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也许只是他觉得热时你悄悄帮他打开的电扇,也许只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在他肩头那轻轻的一拍;或许只是你身体不适时孩子们特意压低的说话声,或许只是你批作业时学生悄悄给你搬来的凳子,或许只是你向孩子们借笔时那迅速扬起的十多只小手,或许只是节日时孩子送来的并不实用但饱含情意的小礼物„„只要你愿意,每分每秒我们都可以制造精彩的故事;只要你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够成为故事的第一号主角。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
青年路小学)
第五篇:跌荡一百年读后感
跌荡一百年读后感
跌荡一百年>读后感
翻开《跌荡一百年》第一页看到了“吾日夜望死,忧见宗之陨”,这是公元1869年7月7日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最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时的感慨。
2010年6月的一天,彼时的我刚到广州半年,独自一人租住在一个小区,周末百无聊赖地在小区的跳蚤市场闲逛,一个小书摊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一看,都是在卖一些畅销书,每本都是厚厚的大部头,某某全集之类的。不经意间翻到了《吴晓波全集》,其中包括《跌荡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翻开其中的《跌荡一百年》第一页看到了“吾日夜望死,忧见宗之陨”,这是公元1869年7月7日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最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时的感概。我对有关历史的书籍特别敏感,粗看几页就知道一本历史书是否值得一读。研究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书籍很多,但是从商人或者企业家的角度出发的,吴晓波是我见的第一个。无需多想,付钱走人。此后数月,此书陪伴我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日日夜夜。
相比《激荡三十年》,我更加喜欢《跌荡一百年》。传统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个屈辱的一百年。在内有**,外有强敌的困扰下,帝国到处充满了斜阳的忧伤,政府左支右绌,百姓民不聊生。此时的清政府,包括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当然都应该为此负责,甚至有人为此背上了屠夫、汉奸、卖国贼的骂名。现在还记得一个高中最好的历史老师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就是个汉奸,至少很多卖国条约都是他签订的”,当时的自己还深以为然,但后面读了更多的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每每看到书页上李鸿章佝偻着身子,在80多岁高龄时还远赴日本,缠着绷带代表帝国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在最后一刻还在为帝国争取一点点利益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坐而论道容易,实际做起事来真难!
凭心而论,他们已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帝国已经闭关几百年,他们自小又都受到的都是忠君爱国,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有多少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但是世事不会等待着他们去成长,只有在努力后失败,失败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一直都是他们在支撑着这个中央老帝国,他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功亏一溃。很多时候都在想,如果当时赢了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他们做出的业绩,依旧让我们感慨万千。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为例,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在1872年创立,成立以后,在诸多领域都开中国历史之先河,如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架设了第一条专用电话线;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在上海开始试办中国近代第一家保税仓栈;投资创设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同年投资创设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等。更不用提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要知道“汉阳造”步枪可是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的;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造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也是现在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据说现在正在造国产航母。
读吴晓波的书,看着这些不算真正企业家的企业家(因为他们都是官员)在自身和整个社会条件的局限下,为我们这个民族打下现代化的基础,可以感受到他们成功时的欣喜,失败时的无奈,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真实。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虽无人事先计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受历史自有其逻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倒不觉得有什么屈辱的,我们在不断的试错,不断地修正前进的方向,历经百年,把一个老大帝国基本完整地带入现代民族之林。相比当年的奥斯曼帝国,伊朗,你就会知道我们有多牛。而为这一伟大历程做出基础性工作的,应该是这些洋务运动的先驱者。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这十几年间,由于北洋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松散,是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此时的杰出的民族企业家包括荣氏兄弟,张謇,卢作孚等,他们各有各的精彩>故事,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
从1927年到1977年,政权几经更迭,但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新中国,仿佛又回到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惯性,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困难时,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段时期给企业家们发展的空间几乎没有。直到改革开放后,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又重新站了出来,甚至有慢慢变成整个社会中坚的趋势。原来他们一直都在,只要有少许的空气和阳光,他们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吴晓波说,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都有大一统的文化追求,要实现这个追求,中央政府就要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就需要控制地方,控制思想,控制精英人才,更加要控制国民经济,这个是从两千多年前秦皇汉武的时候就开始的,至今依然如此。这是不是适用于中国的真理我不知道,但是中国真的好像和西方不同。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比之汉帝国受到来自匈奴的压力有相似之处,但也多有不同。今天中央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思考着如何对待一个新兴的企业家阶层,虽然其中多有反复,但也无需无端揣测当政者会拿国家公器如儿戏,如果不是改革的执行者,很难体会到这有多难,但再难也要往前走,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很多时候都在想,如果当时赢了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是为胜利者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