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论文
1引言
我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已40余年,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以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主要职责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具体的管理方式至今也依然是极为有效的。然而,在我国已基本确立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却越来越显露出对市场条件的不适应性,甚至正成为阻碍实施有效环境管理的桎梏。因此,对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作重大的、根本性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2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是全球公认的准则。但从环境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我国的环境管理战略等几方面分析,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偏差并与我国的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相脱节,极不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
2.1从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看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理论偏差
环境管理的科学内涵可大致概括为: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及教育等多种手段,限制(或禁止)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鼓励人们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决策,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既能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的目的。其核心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从其内容看,环境保护的范围应涵盖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生态)管理,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二是区域环境管理,包括整个国土的环境管理,大经济协作区的环境管理,省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乡村环境管理及流域环境管理等。三是部门环境管理,包括能源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如化工、轻工、石油、冶金等的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商业及医疗环境管理等。从理论上而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管理工作应当涵盖以上的诸多内容,但从我国承担环境管理主体工作的环保行政管理主体(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地(市)环保局———县环保局)的工作内容和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看,我国环保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主要还只能是涉及部门环境管理中工业环境管理部分。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公害发展与泛滥时期,这个时期,现代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电力等,环境污染和破坏空前加剧,以至发展为社会性公害,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环境管理重于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即控制工业污染,而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缺乏全面管理。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环保事业的起步时期,我国的环境管理思想深受其影响,此后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都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而对环保部门所应承担的资源(生态)保护职责少有明确的法律和职能的规定。
在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报告中,我国政府将环境管理部门的任务概括为“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应当说,这一概括对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定位是基本准确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工作都重在“组织实施”,所谓的“统筹规划”和“检查监督”基本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后,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同时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此影响下,我国虽也对新型的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理念作了积极倡导,但多重在宣传、引导,“雷声大,雨点小”,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作实质性的切入和推动。如环保部门如何有效介入生态资源管理?对此有没有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在机制上如何保障?恐怕是所有的环保人士都无法说出明确的答案。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即对环境管理的内涵缺乏科学的把握和定位,同时对实施严格的法制化的环境管理缺乏保障机制。
当前,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都已进入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化、科学有效的全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已有不少省份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调整和修正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将延误发展环保事业的极好时期,痛失契机,还将严重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2.2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无法实施统一而有效的环境管理
我国新《环保法》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同时,我国又制定了门类繁多的由多部门负责实施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环保部门实施统一而有效的环境管理。
其一是因为环境是一不可切块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多层次、多单元的环境系统,而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也往往是综合性而非局部或区域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目前还无法真正实施完全意义上的法制化的行政管理,因此,实行环境质量的地方政府负责制极不利于实施统一有效的环境管理。如在实际工作中,对跨行政区域的污染纠纷的处理往往受到多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大环境区域的环境管理也存在着因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而不惜牺牲环境资源的现象。如新安江流域,其下游区域是环境获益的主体(如生产水资源产品),而上游区域则必须为保护好区域环境付出经济代价,但上游区域并不能因此获得合理的环境经济补偿,显然,这是不符合市场原则的,长久以往,难免会使上游区域的行政当局失去耐心,或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量,放弃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职责,实施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其二,在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中少有环保部门对农业、林业、矿藏等领域的生态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权的规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矿藏资源等等的保护,环保部门所能做的工作大多只能是宣传层面上的。同时,因环保部门自身行政管理体系并不健全,环保部门同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至多是平级关系,在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设立有独立行使执法权的行政主体,像《自然保护区条例》虽明确规定环保部门有对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到实处。
3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管理体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体制的变革、修正是与时俱进的,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笔者以为现阶段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着眼于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建立较大区域范围内垂直管理的环保行政管理体系
如上所述,由于环境是一有机统一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随意分割,实施统一和有效的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建立在较大区域内实施有效管理的垂直行政管理系统。环境保护实施行政垂直管理不仅是环境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特性的必然要求,对开展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如在较大区域内统一实施开发、保护与治理)、协调区域环境关系、调整局部区域和大区域的环境利益都极为有效、有利和经济,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环境利益冲突导致的环境灾害。在目前条件下,可借鉴金融行政管理部门的经验和模式,建立跨省际的垂直行政管理系统。如可设立国家总局-华东局-县(市)基层局的模式。
3.2科学确立环境保护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在新形势下,重新确立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管理实践需要的环保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是当前环保部门面临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曾任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曾指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依此,我国环保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有权实施对环境保护战略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对地区、部门、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及相关的产业、经济、技术、资源配置等政策,对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控制和引导;二是能够运用法律、政策及技术手段实施部门协调,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承担好各自的环境保护职能;三是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市场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是有权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检查。能否赋予环保行政部门有效的监督检查权某种意义上是决定着环保部门的工作成败关键因素之所在。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全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环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检查等。由于我国行政体系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承传,由环保部门一家承担环境保护的所有执法内容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但重要的是作为环境保护的主管职能部门决不能游离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等重要的环境保护管理职责之外,而我国现行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恰恰限制了环保主管部门在类似领域的作用,这一法理的逻辑悖论给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危害是巨大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消除的。
3.3从法律层面和体制上保障环保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监督检查权
监督检查权是环境行政主体对客体有关环境保护事务的监督权和检查权。我国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权目前还主要体现在对工业污染的管理上。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方向的调整、工业污染治理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将不再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矛盾,而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居民的生活污染等方面的矛盾则将日渐突出。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收到的此方面的群众投诉已在日渐增多,这些矛盾的解决都离不了环保主管部门的参与,因此必须从法律层面和体制着手,对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作必要的修正,以法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中实施统一监督检查的权力。
同时,由于我国的农、林、水、工商、公安等众多部门都在各自领域承担着一定的环境保护管理职责,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督检查权的同时,还必须给予环保主管部门以体制和工作机制上的保障,真正体现环保部门在实施统一监督检查权力职责的权威性。如何实施对其他行政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应认真研究,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使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权落到实处。
第二篇: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根源分析,最后在阐述行政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行政管理 体制问题 根源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论文网 LunWenNet.Com]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主
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2]张秋霞。论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09,(4):111-113.[3]黄晓芬。论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与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J]。南通大学学报,2010,(1):69-71.[4]赵志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70.
第三篇: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
摘要:当前,深化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政府管理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5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的结果看,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行政思想、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权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其外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借鉴性原则,从更新思想理念、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搞好行政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创新政府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最终促进行政体制的发展!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总体目标的确定,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投资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社会事业
发展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会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顺,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事企不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等等。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影响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并且有加剧之势。要遏制并最终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建立起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4、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质量与水平都与行政管理体制状况直接相关。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对政府管理规则和管理能力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与化解风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迫切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在不断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4、新形势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成了改革的对象,对政府自身的要求高了。
长期以来,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角色发生了变化,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需要大幅度地减少和放弃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革越深入,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就越高,政府的形象和绩效不是由政府部门自己决定的,而是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如果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不依法行政,或者滥用权力,人民群众就会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和制约。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他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调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从宏观上解决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深化并进一步推动、形成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机制;第二、建立有力的政策执行机制; 第三、完善协调机制;第四、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第五、形成高效有力的行政监督机制。如:推进政务公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建立舆论监督的有效运作机制。监督机制上各监督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有序的相互协作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互通情况、互用旁证材料、联合办案,加强各监督主体间的协调,进而变分散监督为合力监督,以协同监督资源,增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可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权。
3、确保行政权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和政府结构,应当通过法律加以确认,否则很难固定;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应当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否则没有保障;更重要的是,行政权的行使应当纳入法治的轨道,否则便会滥用。法律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也是政府布大信于天下。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政府必须首先受制于法,行政权必须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格监督和制约。因此,一定要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龙头和基本准则,充分认识到它对行政行为的合法、公正和高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影响,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4、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政府公务员队伍,解决好政府应当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见物不见人,见机构不见人。公务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反映着政府形象,体现着政府作风,代表着政府声音。同时,公务员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者和实施者,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活的灵魂。如果没有
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政府公务员队伍,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也不可能有效运转。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应当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把为谁服务、如何服务作为加强政府公务员队伍与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通过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实践锻炼和培训提高两条途径,不断培养并强化政府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施政理念和优良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公务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行政能力,真正把政府公务员培养成人民的公仆,把人民政府建设成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5、建立健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是公众利益的维护程度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科学的政绩观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和客观的绩效评估体系,促进公共管理的目标实现。绩效评估考核是一面旗帜,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政绩可以定义为政府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只有建立一个包括评估管理机构、相关管理人员、监督机构、公民、评估对象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估主体结构,同时,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行政部门绩效评估的有效性,从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四、延续传统文明,推进政府文化创新
1、倡导政府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府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不断更新政府管理思想,突出时代意识、民族特色、社会价值,建立社会成员参与监督行政决策和管理的机制,建设廉洁、高效、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的现代行政文化。
2、重构行政道德。行政道德主要体现在行政主体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上,体现在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基本道德范畴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上。重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必须弘扬传统行政道德体系中的精华,积极借鉴吸收外国行政道德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成分,建立高效从政、一心为政的道德规范并贯穿于全部行政活动中。就是要摆正行政人员与公众的道德关系,陶冶行政人员道德情操,锻炼行政人员的毅力,树立行政人员公正、社会至上、勇于负责的强烈责任感。
3、重视行政价值。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行政价值观则是价值在行政领域的具体化,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行政活动的基本走向。以 “为民”、“做事”为目标的行政价值观,必然引导形成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行政作风;而官僚行政、保守行政、涣散行政,导致行政价值观念混乱,制约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目前,当务之急是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取向,建设一
种民主与效率相一致、稳定与发展相协调的行政价值观,树立稳定、健康、和谐的行政心理和与现代行政管理要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的行政价值评价体系,为建设现代行政文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目前,全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呼声大、期望值高,正面临良好的改革机遇,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继承发扬和自我完善。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干部管理使用上单靠理想、信念、党性、觉悟是靠不住的,必须要有刚性措施和办法。而现今沿用的干部管理体制几十年一贯制,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滞后不实用的现象。因此,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以此着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最终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四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主要探讨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管理体制是为了对其所要采取的行动和决策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单位进行制度规划和管理。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变了高等教育在长期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支配者高等教育的全部管理工作,涉及到了政府、社会、高校等三方,带有高等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的制度,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能够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能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投资效益。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投入了大力的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创新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但是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受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整体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受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和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效果不佳。并且由于受到一些政府单位的限制与影响,制约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导致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高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体系。如果高校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不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改革理念,不集中精力提高教学管理积极主动性,势必就会影响到高鞥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和改革效果。
2.缺乏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管理体制改革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国际教育改革具有了新的形势,在此形势下,为了调整教育管理体制,我国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各种方针政策。同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在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国家越来越重视。
但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一些制度与体系得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不同条件的影响,导致制度与体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造成的,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低。在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规章政策虽然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对已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缺乏描述吗,导致在具体的问题处理过程中,使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有效参考标准,影响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过渡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等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过渡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高校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管辖领域得不到拓展,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内部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学校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推动各个高校的管理体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管理范围等细节性的东西,从一定的规范标准出发,进行管理体系全面的调控和调整。同时,为了确保他可以不断协调花、规模化,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保障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不断地加强联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从而保证国内高校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确保三者之间各项功能完善。
另外,在进行教育管理体系调整的时候,为了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院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就要全面构建一个可以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因此,为了真正构建起高校的管理体系,各大院校就要全面提升学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建立去完善的管理部门,促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明确内部的管理责任制度。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各大高校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确保后勤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途径
1.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不断的加快,国内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好的标准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了去报国内高校形成更加有利的社会竞争趋势,就要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意识,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明确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同时,要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为了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要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提高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的政府部门干预力度过大造成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造成的。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使高等院校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因此,为了使劲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就鼻血要及时地转换管理模式,更加全面有具体的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配合,并且相互促进、融合;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服务,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3.完善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升高校的教育实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改革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努力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首先,为了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责任进行深入的明确,高等院校要将其内部各个管理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根据其实际职能作用个,掌握其分工。其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实际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要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理念,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要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五篇: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调查报告
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激发基层活力,用好人力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现行基层行政体制是在1998年撤销地区建立开发区,撤销开发区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立区等多次行政体制调整基础上形成的。区成立以前,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辖8个区工委,50个乡镇,526个村(居)委,3441个村(居)民小组。区成立后,进行乡镇机构调整时,撤销8个区工委,将50个乡镇调整为30个街道、镇、乡(其中3个街道,12个乡,15个镇);村(居)委由526个调整为219个;村(居)民小组调整为1094个。调整后,全区街道、镇、乡平均幅员面积由49.96平方公里扩大为79.9平方公里,最大的阿蓬江镇173平方公里,最小的水田34平方公里(不含国有林场面积);平均人口由调整前的9804人增至16340人,据末统计,人口最多为城东街道41791人,其次濯水镇为27704人,最少为白土乡7870人。
乡镇机构设置通过和两次全市同步改革,各街道、镇、乡设置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科)、社会事务办公室(科)(挂民政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等4个综合办事机构。3个街道和正阳、舟白、冯家、阿蓬江、石会、马刺、濯水等镇增设“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
人大、纪检监察、人武、工青妇等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设置了14个片区国土所、14个片区司法所、15个片区公安派出所、4个基层法庭。
各乡镇设置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所、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等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街道增设流动人口管理站。
核定下达乡镇行政编制890名(不含国土所编制51名),后勤事业编制72名,事业单位编制851名(含财政所编制);目前实有公务员868人,工人72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93人。
二、主要问题
******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乡镇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政府“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报务、维护和谐稳定”等五大职能。但目前基层行政管理仍存在与统筹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需要区委区政府乃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行政单元多,管理成本高
近邻湖北省***36.4万人,仅设置10个乡镇。贵州省***15.07万人,设置9个乡镇。区50万人设置30个乡镇行政单元明显偏多。
***总理曾感慨:“中国古代《大学》一文说,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区县归并“两套人马治县”,“食之者众”在尤为突出。在乡镇表现为经济实力弱,财政供养人员多,基层不堪负重。走访过程中,有同志实话实说:再减员30%—50%,工作也能照常开展。
(二)事权不明晰,转型有差距
一是纵向划分不明晰。市对区,区对乡镇的委托执法不规范,基层执法无手段,随意性较大。委托执法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人财物不配套”以及法律保障缺失等问题。如基层“扣车扣证”,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之规定。形成“道路交通检查靠‘走’,水上交通检查靠‘吼’,食品安全检查靠‘看’,罚没执法靠‘抹’”的局面。很多乡镇认为,部门有借“委托”下卸责任之嫌,出现事故,乡镇政府就成了“替罪羊”。
二是横向划分不明晰。机构职能设置存在“政事不分”、实际工作存在“政事难分”问题。不少乡镇事业与行政是打通运行,形成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多,履行本职职能少;街道机构设置市上无明确规定。工作急需的“城管中队”既无机构也无编制;文化卫生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所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重叠。
三是乡镇与村居划分不明晰。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与群众联系不够紧密,干部反映“不好管”,群众反映“无人管”。
四是对内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滞后。管理手段较单一。经济监督、社会管理上沿用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多,经济、法律引导手段少。
(三)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
项目过于繁杂。包罗万象“大而全”,喧宾夺主,淡化了重点。
内容不够完备。有科学发展导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民生问题等项目需要充实。
形式比较单一。通常是年终突击式“官考”。各类计划小结总结报表等“游戏式考核”老套繁琐,助长了基层“现编现抄”,疲于应付等形式主义。
结构需要优化。“规定动作”“一条鞭”考核难以充分照顾各地特殊的生产生态条件。如城北水库上游区域大规模养殖生猪可能影响城区水源环保安全;蓬东麻田村因煤炭开采水井全部干涸,人吃水都靠车拉,大规模发展生猪也不切实际。
(四)干部管理方法急需改进
原“县—区—乡”三级体制下,乡镇之间干部的适时动态交流可有效保持基层队伍活力。体制调整后管理方式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基层干部处于“块状分割”形态,干部流动存在“三好”“三难”现象:即“上好动下难动”(科级以上流动易科级以下流动难);“进好动出难动”,“内好动外难动”(行政体制内流动易,事业向行政流动难)。有的乡镇建区8年来,除个别干部提拔调动和调入区级单位外,乡镇间交流基本没有。个别干部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队伍缺少活力,基层又无手段,只好望洋兴叹!
(五)分配政策需要完善 分配缺乏灵活性。基层政事难分,工作统一做,却“政事不同酬”;村组干部报酬无统一规范,各地差别过大;实行全市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实职与非领导职务津补贴基本无差别,一线干部任务重、责任大,连工作话费补助也没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干部的积极性。
(六)村民自治任重道远
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村民自治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村居规模扩大村组干部工作量成倍增加,然而有的村干部报酬偏低(每月仅250元);村民自治决策执行中缺乏约束手段,《村规民约》实施不力,有的流于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不规范。
三、对策建议
(一)精兵简政,建立集约高效的行政体制
“精兵”势在必行。不“精兵”就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负担,不“精兵”就无从提高行政效率。“食之者众”这类非常问题需要用非常措施来解决。要下决心通过“强村弱乡”、“诱导创业”等多种形式精简分流富余财政供养人口。
“简政”大势所趋。随着免除农业税、村民自治、依法行政等国家大政重大调整,基层政府职能从“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式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必将加速推进。“简政”是必由之路;我区5000多人的原蒲花乡改由居委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湖北***、贵州***的“大乡镇制”的经验有力证明了“简政”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信息条件进一步改善,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增强,“简政”条件日趋成熟。
“简政”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舟白机场陆续开通,阿蓬江流域开发的深入推进,作为武陵山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与国家“大部委制”改革相呼应,建议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基层行政单元,适当扩大乡镇及村(居)建制,大幅度减少街道、乡镇数量,相应增大街道、乡镇管辖村、居范畴。在此基础上适度减少干部职数,大幅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乡镇行政中心尽可能沿渝怀铁道、沿高速公路、沿阿蓬江流域布局,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更好促进“三沿”产业发展和冯家、濯水、阿蓬江镇城市绵延带建设。根据城市扩张要求及舟白、正阳两镇行政职能的特点,有必要及时将其转为“街道”建制,并相应调整其称谓和职能。
(二)深化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管理机制 明晰各级事权。职责不明,“政事不分”,老是“打麻子账”,就谈不上职能转变。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区与乡镇的职责权限,从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出发,选择“条条管理”或“块块管理”的具体模式,不宜“一刀切”。基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乡镇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规范委托执法。市、区党委、政府应从严掌控部门与基层“责权利”的综合平衡,“责任委托”的同时,人财物等执法资源应向下作相应的倾斜分配,要研究制定市对区县、区对乡镇的委托执法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真正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
转变领导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农村产业发展要从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行政命令、包办代替的惯性模式转变到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和通过经济及法律手段间接调控经济的方式上来;政府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让基层政府从“有限政府无限责任”状态中解脱出来。
健全服务机制。解决边远乡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是政府面临的繁重任务。基层政府要通过做好“便民代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纳入乡镇的重要日常工作。行政富余人员优先充实“办事”队伍,建立覆盖城乡的代办网点,建立健全包括组织领导、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统一的制度和政策。把“便民服务”真正办成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扶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公安、司法、国土、法院、工商、税务等实行片区管理的部门要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如增设代办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解放思想,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制度。建立与两级体制相适应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乡镇间、乡镇与区级部门间的科级以下干部有序流动制度。在一个地方工作满未达“改非”年龄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给乡镇一定的“优秀者正向交流”、“末位者逆向交流”的指导性指标。努力建设一支开拓创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
畅通出口。区县归并形成干部数量过大,结构不合理是一道“马拉松”难题。然而换一个角度审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区县归并后留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政策得当,可以转化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温州“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借鉴河南商丘市“经济大发展、全民大创业”的做法,出台“工商零注册”、“按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给予买断性补偿”等宽松的工商登记、信贷融资、税费减免等创业配套政策,鼓励财政供养人员辞职或离岗创业。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推动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唯才是举。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人,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行政与“参公”单位人才互动机制。行政单位公务员缺编,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从熟悉农村工作的事业干部队伍中补充。
(四)调整充实,建立科学公正的综合考核机制
基层考核要坚持“富民为本”的基本宗旨,按照“分类指导、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民意、公开结果、接受监督、赏罚分明、推动工作”原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类别:按照区划类型及不同的发展基础和生产条件,可将原街道、中心镇、其他乡镇三类合并为街道、乡镇两大类考核,将正阳、舟白两镇纳入街道考核范围;
考核内容:突出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和乡镇政府职能的重点,增加民生、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项目适当精简,一般性常规工作改为单项评比。
考核结构:为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可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改善考核结构。
考核方式:要“官考”与“民考”并重,“自评”与“互评”结合。更加尊重民意,增大基层群众及辖区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与度。考核结果经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简化过程考核,重在最终绩效。
(五)整改机构,创建科学公正的分配激励机制
职能重组,政事分开。深化乡镇综合改革,通过分流、改制等方式理顺事业与行政间的分配关系。按行政性、纯公益服务性、经营性等标准重新调整界定乡镇事业机构性质。将财政、社保等具备典型行政性质的机构划归行政序列,将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卫生服务中心等承担的安检、执法、统计等行政职能剥离并入行政机构,符合条件的相应人员转入公务员序列,其工资分配参照行政标准执行。
试行公共服务采购制。总结推广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经验,试行公共服务政府招标采购制度,赋予服务对象以选择优质服务的权利,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的竞争机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干事”。
规范村居干部待遇。在撤并减少乡镇和村居建制基础上,由区政府按村居规模和乡镇财力状况统一制定村居干部报酬的分类标准和补助办法,区级补助纳入财政预算。
制定津补贴配套政策。高度重视普遍性倾向性的干部思想动态,在执行津补贴统一规定前提下,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地方性补充政策。
(六)统筹规划健全规范基层自治机制
加强村居自治的基础建设。研究制定村(居)委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纳入《城乡总体规划》。通过村居投劳、区乡投资等办法,用2至3年时间使村(居)委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和改善基层自治工作领导。基层政府对村务工作要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服务引导。少干一些干不了、干不好、“戴着碓窝唱戏”的事。
民主自治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研究制定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与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重、激励城镇有经济实力懂经营管理的能人下乡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