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习德育 管理 思考
论文摘要:角色的快速转换,加上远离学校,部分实习的学生并不能及时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生活环境,必然会引发实习生出现这样或耶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加强对学习的德育管理势在必行。
职校学生一旦进入实习、就业岗位,就意味着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这也是每一个职校学生都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刚从学校跨入企业接触社会.对新的环境既陌生又新鲜。学生们扮演着“学生”和“职工”的双重身份。角色的快速转换.加上又远离学校.所以.部分实习的学生并不能及时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生活环境.就必然引发实习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加强对实习生的德育管理势在必行。
第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对实习生的德育工作的管理力度
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实习生德育工作的管理力度,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任命专人(最好有一位副校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从而确保从组织上、管理制度上落实此项工作。
实训处要制定从内容、基地、组织到形式上的周密的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并对实习期间职业道德做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实习职业道德的考核,除了根据实习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外.带队教师还要在实习结束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劳动纪律、团结互助、礼貌尊师和完成任务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定。
带队教师在学生进入学习单位后.要立即组建实习班委会.各实习生宿舍要成立实习小组,构建实习生立体的联系网络便于带队教师及时掌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解决好.
第二、要选择好实习基地和带队老师
实习基地的条件、人员素质等.都直接影响着的实习效果。因此。要保证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选择信誉高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另外。带队老师的素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必须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学生眼中。老师是导师、是长者。他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往往首先从老师身上开始。为此。实习带队老师必须由品德高、业务能力强.负责任的教师来担任。作为带队老师应做到既传职业道德、又带工作作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敦促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培养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实习带队的首要任务。因此带队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这样。使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技术.更要使学生学到良好的德育风尚.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第三、在学习期间要时时处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除了要在学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纪律性,互相协作、杜绝损人利已行为外,学校要应抓住实习期间这个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带队老师的配合下,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工作。实习教学中应既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有意识让学生吃点苦、受点累,使学生认识到,要干事业,就要吃苦耐劳;教育学生从现在起,就要锻炼自己,磨练意成,才能学习和掌握将来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通过具体的工作经验,对服务对象的直接服务,真正意识到工作之意义,责任之重大。由于学生分散在各实习点,因此,学校还要派老师定期深人到各实习点走访,通过召开实习点及带队老师、实习生座谈会,集中问卷调查和岗位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各方面的评议打分,全面评价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加强学校和实习生、实习单位和交流和沟通,对职业道德做好正面教育。这是实习期间进行职业道德实践的制度保证。
另外,赏识教育也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任何人都有“把自己的工作干好”的想法。这时候,如果有企业领导、带队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学生们都会把内心的愉悦化作潜在的工作动力,更发奋地工作。通过赏识教育,把生硬的说教变成和风细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给实习学生营造出更人性化的环境,实习生的心理就会更健康,从而用愉悦的情趣投人工作,收获更圆满的德育教育效果。
总之,面对现阶段出现的实习生职业道德困惑或缺失,只要学校德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研究探索,深人了解实习学习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管”中给予关心、爱护,在“育”中给予培养、提高,不断改革创新就一定会走出困境,登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德育管理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德育管理
摘要: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以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也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我认为小学德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整体性、全方位的。
关键词:德育教育未成年人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以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否认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也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我认为小学德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整体性、全方位的。
一、农村小学的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笔者在长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发现,目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问题
社会环境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化市场上审美错位。一些小学生热衷于追逐歌星、影星,沉溺网上游戏,甚至陷入暴力、色情泥潭;家庭环境也发生了新的情况,家长外出务工,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减弱,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真空。一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办厂,无时间、无精力照顾子女;一些家长素质偏低,对孩子一味溺爱、迁就;还有一些家长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子女的思想品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置之不理。
(二)德育评价机制缺陷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时期,培养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也是教育事业的宗旨。然而一些学校把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水平的办法,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尺度。
这样从客观上造成学校教师产生一种“教学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的思想,过分看重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品德人格的养成教育。
(三)学校德育经费不足
农村小学德育经费不足,可供阅读的图书更新慢,学校网络资源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要求,德育活动开展受到制约。
因为经费紧张,无法顺利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开展春、秋游活动,也没有组织大型的校园德育活动,这些都制约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创建全方位预育人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内的具体表现,因而参与校园文化并受其熏陶、启迪、感染和教育是学生完成社会文化的个体转化,即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在校园内适当位置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并在网上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密切联系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力求形成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互相融合的育人氛围,净化学生的心灵,并使之成为自觉调整学生言行心态的隐性教育资源。
(二)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小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自我管理状况的优劣是衡量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的有效尺度。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克服成人化和形式主义积弊,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采取多角度说理和多渠道渗透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培育明辨是非、善恶和正确判断人生价值取向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三)积极开展体验教育
在当前小学德育实践中,人们习惯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输与教导。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的实效性比较差。近年来的德育研究提出进行“体验式道德学习”,即让受教育者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被感动,从而引起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笔者认为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感动是增加德育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会求知的一个前提。
第三篇: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
摘要:
高校德育管理具有政治方向性、组织开放性、效果后显性、隐形性等特点。当前影响高校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经验管理普遍、形式主义泛滥、管理意识淡化、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需要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评估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高校德育 德育管理 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管理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德育方向、完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德育管理的特点、现状与优化等方面对高校德育管理进行一些阐释。
一、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1、政治方向性。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高校德育目标: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
2、组织开放性。
党和政府是德育管理的最高组织者。在我国,有关德育的指导性文件都是党和政府纲领性文件,学校承担着德育组织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等社会有关方面同样承担着德育组织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从德育管理组织活动范围看,也已超越了学校的界限,家庭德育、社区德育、网络德育以及其他媒体的德育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正是德育管理的组织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德育管理要注重科学合理的配置校内外一切德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壮大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增强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3、效果后显性、隐形性。
德育管理要把德育的内容、任务、要求具体落实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明细则中,通过有效的讲解与示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运用文明细则、道德标准来规范约束个体行为,并逐步把这些体现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理念纳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成为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并外显于行为。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做大量的工作才能见效。而且,这种后显的作用也是深远的,会产生一系列的功效增值效应。
二、影响德育管理实效的“瓶颈”分析。
1、普遍的经验管理。
多年来,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但就总体水乎而言,高校德育从传统思维定势出发的经验型管理多,研究社会转型期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新办法不够。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着多重压力与考验。一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分散;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允许学生结婚;学分制使学生原有的固定班级组织、固定而集中的学习、生活场所难以为继;自主择业使部分学生重智(技)轻德;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毕业时间、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增多了,对社会的依赖增大了,自主性、选择性、灵活度更大了。三是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也对青年学生的心灵产生着腐蚀作用。这些新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德育管理者或对变化视而不见,或对形势把握不清、研究不透,仍然凭主观经验,按“老黄历”开展工作,结果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而疲于应付。
2、管理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被忽视。
目前的高校德育管理中重形式轻效果、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倾向还比较严重。投入的课时数量不少,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不多;开展的德育活动不少,感染学生心灵的不多;用制度约束学生的多,善于解决思想问题的少。一些管理者在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时,忘记了制定规章制度并不仅仅在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而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目的,不认真考虑这些制度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关心形式就是警惕学生不要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只要不违反制度,学生一般会游离在管理人员的视线之外。只有违反了制度的学生才会进入管理者的视野,成为批评教育的对象。还有一些德育工作者看不到实效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喜欢走过场,搞形式,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结果造成德育缺乏实效性,损坏了德育的形象,使学生对德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另外,在评价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应该以学生的进步为主要标尺。现实中较多的是对工作本身的评价,而缺少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评价。评价多以获得了多少次上级部门的表扬,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获得了多少奖项,发表了多少论文等为指标,而学生对教育的内化程度怎样则知晓得并不多。
3、管理意识淡化,“组织虚设”现象严重。
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门多,“组织虚设”导致高校组织管理的松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组织机构设置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第二,组织制度不严谨、不规范,时紧时松,忽左忽右,随意性大;第三,组织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有许多部门都负责学生德育,但工作目标都是笼统的,没有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实际形成具体可行的、层次分明的目标。
4、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机制滞后。
一个时期以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人们思考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主要是学生的教育,却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操建设,忽视了教师育人能力的研究,忽视了建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工作机制。比如,在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方面,往往考虑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以学生健康向上品质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立志成才。
三、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的主要策略。
1、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管理实效,恐怕还不仅仅是建立体制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要明确体制运行中的职责问题,避免“组织虚设”现象。基于这样的思考,完善高校德育管理体制,必须明确学校中谁是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哪个部门是德育的牵头部门,如何界定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职责,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权责明晰,主辅明确,科学设计,合力育人的效果。
2、培育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及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制度对德育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德育制度确认德育的内容,把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将德育内容具体化。二是通过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培育学校成员的道德意识,让健康的道德意识内化到师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学校成员关于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制度所蕴涵的道德意识所认同。三是通过学校德育制度为学校成员行为导向,因为制度内含道德价值,通过制度赞扬或表彰道德行为,禁止和惩处不道德行为,规范学校成员的道德行为,指导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选择。
3、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党委要把德育队伍的建设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主动关心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其次,要有明确的政策。不仅包括对德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的规定,也包括对一线德育工作者的政策倾斜。再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遴选班主任,不仅要看其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更要看其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不仅要看其“为学”,更要看其“为人”。
4、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主要抓四个环节:一是挑选好支部书记,支部书记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二是组织生活要正常化,要提高党团员的政治觉悟,加强党团员的纪律观念;三是支部工作要进行评比表彰,要树立榜样,发挥其表率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要严格培养积极分子,严把入党入团的关口。
5、健全高校德育评估体系。
德育管理评估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工作效果为主,以平时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和积累的基础材料和原始数据为依据,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评估目标应突出重点,简明、科学与合理。评估办法要易于操作和切实有效,不能过于繁琐。评估周期以学年为单位,不能太过频繁。评估过程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他评,也要注重自评。在德育工作评估中,应把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列为重点,把考核的结果与辅导员、班主任的遴选、职称职务晋升等环节相挂钩。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应与业务评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学年考核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奖惩结合起来定期进行,严格把关。并且要把它作为学生参加论文答辩、授予学位和参评优秀学生、参评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对学生个体的评估要避免流于形式、有形无实的”软约束”和”一好遮百丑”的重智轻德的现象。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德育的思考
德育的思考
摘要: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 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因此,实施德育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德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德育价值
一,什么是德育
在理论和实践上,人们对德育这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称道德品质教育,有的则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称政治思想教育,显然对德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够全面。在教育学理论中,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德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关联.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除了要求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出一批一批的合格公民之外,还需要它传播和倡导一定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德育通过倡导主体意识,科技兴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化意识以及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等社会的经济观念、文化观念的更新,推进全国人民 有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通过施加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德育的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约个体社会化合个性化的方向,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道德是人自我完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面,一个缺德的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人的本性有善的一面,有去恶从善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人才会有助人为乐的内心体验,才会把行德施善视为快乐。从积极意义上,通过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行,有助于人恰当的处理自己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以及行为上的失范或畏缩,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3、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革命;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
三,德育价值
自从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迅猛,科技进步神速,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而倍感惬意和欢欣鼓舞。但科技与工商业的进步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各种新的道德问题不断的出现,这样便需要教育给予人们,培养人们以相应的思考力和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认识力。同时在科 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科技导致许多问题,如核武器问题,克隆技术,人们在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再只是谈论科技至上,而是注意到回头反思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全球化在加快,不同民族、种族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文化交融日趋普遍,加之社会变迁本身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过去追求单一化社会是所建立起来的稳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权威性,这就促使学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为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多极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通过客观、民主、协商的方式、方法,协助学生进行更加理性的道德思考与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
四,重视德育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学校应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教育系统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德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 3 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就应该提高国民素质。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下,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的德育体美劳发展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李方,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酒店实习生培训与管理的思考之管理论文
关于酒店实习生培训与管理的思考之管理论文
摘要:酒店实习是涉外酒店专业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要想用好酒店实习生,充分发挥实习生的效能,酒店需要合理制定招聘计划,改善实习生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水平,强化工作激励和情感激励;需要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提高基层管理者领导水平,实施正面引导教育,进行刚柔并济的人性化管理。
关键词:酒店实习生论文,服务质量论文,酒店管理
一酒店使用实习生的优势论文
(一)有效控制人力成本,节省费用
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用工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劳动工资,酒店急切需要降低用工成本。酒店可根据经营形势灵活招聘吸纳实习生,旺季可多、淡季可少。
(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实习生大多都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渴望在实习中运用理论知识,展现智慧才华。而且,他们在实习工作中能够客观地根据酒店实际情况,全过程、全方位地发现和思考问题,以旁观者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酒店经营与管理困境。
二酒店使用实习生存在的问题
(一)人际关系难于处理
对酒店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笔者带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与酒店的老员工、酒店的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困惑着他们,这也是酒店实习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高校实习生大都年龄较小且社会经验不足,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习惯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刚刚踏出校门,他们对工作充满了期望与热情,希望得到人性化的管理。然而,一些酒店管理者由于工作压力、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对实习生进行训斥甚至谩骂,从而使实习生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最终影响其工作热情。
(二)激励机制缺失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日渐衰退实习生在酒店中,工资和待遇都没有老员工高,但工作量相差不多。酒店管理者没有根据实习生工作的熟练情况逐步提高薪资水平、增加福利待遇和奖励政策;不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培训,长期安置在固定的岗位无法实现相关岗位的轮岗,时间一长学生就感觉到学习的知识有限,自然产生了厌倦感。这种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制度的缺失,会导致实习生产生不公平的社会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发展下去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三)缺乏企业意识和团队精神
实习生的实习期通常低于一年,作为一个短期的工作行为,部分实习生难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对酒店的各种活动缺少积极性。同时,部分毕业生在家庭和校园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与社会上以集体利益为取向的价值观念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往往形成两个对立的群体,降低了酒店的管理执行力。
三酒店进行实习生培训与管理的对策论文
(一)重视实习生培训 随着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认识的提高,实习生更加注重自身的价值增值和个人发展空
间,对岗位培训和职业规划越来越重视。因此,酒店除做好管理工作外,应加大对实习生的培训力度,制定良好的职业规划来创造实习生的归属感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1实习初期
实习初期,对于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完整、规范、系统的初期培训有很好的定型作用。入职培训是实习生进入酒店之后酒店分配的第一项任务,通过酒店的规模、文化、福利待遇、岗位、未来计划等相关介绍,使实习生对酒店的认识逐渐清晰。
2实习中期
实习中期是很好的人力资源增值期。实习生进入酒店2 ̄3个月后,在本岗位技能较为熟练的情况下,酒店可为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服务销售培训、投诉处理培训等。一方面,实习生经过长期的重复练习操作,对服务技能产生疲倦,培训作为工作的调剂调节实习生的心理。
(二)加强实习管理
除了院校和实习生自身,酒店自身加强管理也是解决实习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1实习评估
实习评估是对实习生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的监督与考核。与学校的实习评估不同,酒店的实习评估每月一次,更为客观公正,内容涉及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创新意识、不足与建议等。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每月各项评估指标的变化,了解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作为转正留用的参考。评估对实习生初期较为松散的状态有限制作用,同时对实习期间的工作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2“软”管理论文
在管理系统中不能用数字定量描述或预先加以控制,应充分发挥精神、道德、情感、思维、形象、知识等要素的作用,对管理对象进行巧妙的柔性管理,可称为软管理。酒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习生实施“软”管理。
(1)鼓励管理。实习生处于角色转换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尊心强,而由于服务技能不熟练,心理不适应,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错,一味地批评责骂,会增加实习生的挫败感,使其失去工作信心,变得被动消极。
(2)微笑管理。微笑管理不仅指酒店管理层面带微笑管理,更关键在于营造微笑的管理气氛。实习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欠缺社会实践的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酒店主管应言传身教,采用微笑管理的方式,使得实习生耳濡目染并将微笑带入服务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酒店的良好形象。
四结束语
总之,酒店实习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与酒店应该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实施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以实现最大效益。
本文转帖自中国鸣网学术站点(http://)如需转载请声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