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月二十九记杂文随笔
窗外的风刮过卧龙岗东,在高楼大厦间奔突换转形成的风口,发出哨音,丰富着车站路固有的音响节凑,呼呼呼,沙沙沙,这风吹走的十度温暖啊!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些骑车送学生的家长们,看他们的衣服和帽子,看起来有点冷,但不至于那种夹着膀子打哆嗦,这也许就是春天的好。
一
这场风把今年整个正月的春天摇曳的多姿多彩,拂面的凉意,毫无违和感,温凉而已。阳台的花儿也靓了,幸福花和蒲公英簇拥,在郁金香叶的衬托下,一朵朵小红花次第开放,一支蒲公英从绿叶中弹出头来,添了几分人才。
送孩子上学是陪伴和交流的好机会。这个马上十二岁周岁的儿子,叛逆才刚开始,成长才刚发力。从坐在二八凤凰自行车前梁送上幼儿园到骑电车带着上小学再到自己也可骑车和坐公交上学。
看似仍然依偎在身边,其实已在与我们的距离在疏远。儿子晚上给我谈论高考、篮球,什么北京高考分数低、郑州教学质量好、周一到周五学校不让放学打球、只有中州路七局院里让打等等,说的头头是道。是啊,马上要成为有自己想法,并坚持实行的人了。再上初中三年,我们在孩子的身边会越来越少。掐指算一算十五年也不过足五千五百天。好好陪伴,在后来的日子里 你会发现,这些会是对孩子对自己人生的奖赏。
二
肇基哥是个有敢想敢干的人。昨晚约好在他汉画馆的办公室见面。送完小孩就接到他的电话,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兄,去年栓住以后,声音依然靓洒,看问题高瞻远瞩,办事情条清理析。
卧龙岗,远远看去,翠色苍茫,藏龙卧虎之气,在起伏坡势中,在古塔对望中,在川流不息中,顿生智慧和力量。
落座汉画馆旁办公室,聊想法,也聊过往,一杯开水,两个忘年的朋友。想在一起干点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平台,就像一场戏必须有一个舞台一样。成立一个健康基金会,这个想法在老兄的视野里,活灵活现,人员构成、资金场所、管理监督,都需要人来支撑。相约再议,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审批流程。
三
健哥是力民哥的好友,十四年前就一认识,也多次听力民哥谈起,是个有思路有智慧,执行力和协调力极强的人。去年他在工业路创业大街办公的时候,我在观看项目路演,偶然相遇。多少年了,一见面,就提到力民哥,相互之间只有推心置腹,毫无隔阂。
有缘千里来相遇,无缘对面不相识。因为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地名文化活动,我们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切入公益性地名文化。这一种全新的探索,为社会工作拓展了服务领域,积累了新鲜经验。这也打开了我们服务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也认识了一个又一个曾经相识或未曾相识的人,在一条路上奔跑呼吁,南阳地名文化自信的重塑得到加强。
从汉画馆出来,社区文体服务中心广场上,仍有三三两两的人在交流探讨什么。去年秋天的地名文化大宣进社区活动曾在在这里进行过,对面就是一家养老院。
在健哥公司办公室,这个汉画馆中段,天工集团的院内,一栋小楼,紧凑聚气。一进房间,屋内已是人来人往,人气超旺。
健哥直奔主题,他和朋友在卧龙区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南阳市卧龙区鸿基社会服务中心,探索与郑州慈善总会开展we179医疗救助募捐平台建设。
这个平台,应该说是动员社会力量汇聚爱心的很好选项,有着互联网思维。和李大山主任们一起聊项目的推进、问题的破解、风险的把空、业务的拓展等交换看法,约定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社会工作有公益服务的属性,但是更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就是不仅有物质、精神,更有社会融入的问题,更要有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规范。
四
下午坐在梅溪河畔,弯弯曲曲的河道,萌发的香樟,两只灰鸽子在对面的楼上飞跃,呢喃。
联系郭老师,很为他官司纠纷的事挂心。这个饱经沧桑、致力民间乡土文化和府注校注的老人,满满正能量。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懈努力,终获转机。
嘉靖南阳府注的校订也在加快,这是南阳地方史志的一件大事,也是南阳文化保护的一件喜事。勘误,是一件极为细心琐碎的事情。不辞辛苦,循证、考证、订正,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和担当。
沙哑的声音传来,讲事情的进展。本意要去他家里做一做,聊聊天。明显感到他的事比较多,不想占用他他太多时间,只好作罢。一再叮咛,注意身体,有需要联系我。
五
坐在办公室,整理整理社会工作的资料。
上午十六小杨强霖校长来信询问我们的工作是什么,我把两个宣传图片传过去。这个个性、直观的漫画图,能最快把社会工作是什么、干什么表达出来,给人一个明确的感觉和认知。
杨校长是一位有趣的校长、文化的达人、练达的兄长,一直关注他的校园文化和幸福联盟事业,对文化和管理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始终走在教书育人的最前沿,是全市名校长。
南阳地名文化大宣讲进校园活动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中间多次交流互动。虽然未能成行,但地名文化,特别是那个十六小所在地的百里奚街道,他是熟知深谙的。在这春天邀约一起去圆这个地名文化之梦,注解德高为师、品正为范的要义。
六
上次与南阳师院孟军老师联系,期冀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社会企业,为服务对象增能,为企业创新增强。今天又联系,两次联系,都是有课,未能成行。
李萍在地名文化上执着于思考,是一个有感情有温暖的人,作为记者,记述和表达她做的都很好,让人找到了来时的路,就像星星点灯。下午联系,有事缠身,未能成行。
想见见南阳市古建所贾付军所长,他是古建和文保专家。三点多我发微信联系他,可能有事,下午四点半,我看到已经五点多了。未能成行。
我再一次走在春风起舞的大路上,坐在书房,翻看那些已经泛黄的书籍。
那些曾经读过的文章,每一次读来皆在于心,体悟当然各异。
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第二篇:正月二十八记杂文随笔
昨晚走了十几里路,从八点多到十点半,俩个小时,边走边在手机上记述一天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睡觉已是凌晨。
早上起来,窗外中州路高楼之间,一直看到铁路,灰蒙蒙的。没有下雨,但地面是湿漉漉的,洒水车和喷水车交替掠过身旁,细小的水珠碰到脸上和鞋面,一切都是天气指数不对造成的。
杨文磊老师来电,问在没有在孙家楼,他在市医院后面修车。我正好要上中州东路有事,就应承说稍等一会就过去。
办完事与杨老师联系,他已按图索骥找到了孙家楼。我也马不停蹄的驱车赶去。他已在门口查看宛城区政府九六年立的南阳县委机关旧址的石牌,还有斑驳的一号院外墙。
寒暄几句,打开三扇门,入院内,这个紧凑的典型的南阳里弄式建筑,是一个符号,标识着人们的一种乡土文化记忆。在偏房,在正堂,在厢房,在窗前,不时的驻足讨论凝视。
也许,这个记录着南阳思想文化和建筑风俗的一砖一瓦,一檩一柱,一门一厢,有讲究,有礼仪,有风水。
坐在西间,烧壶开水,拿出普洱,对面而饮,倾听杨老师对骑行的看法,对文化的理解,那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那种口口相传的根与据、礼与仪、家与族、神与灵。
在杨老师骑出南阳盆地的那一刻,比较、鉴别、总结,跟随这个对乡土文化挚爱和追求的老兄,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看似简单,但在问到那些乡间老乡时的漠然和无知,一股文化断层的危机感,涌上心头。
笑问客从何处来?那个在徽州、在福建的客家人,问起老家哪里?他们很直接的回答,老家河南南阳。但是有的话已经在相互融合和风土人情中本土化。这个对乡土的热恋,让杨老师的骑行记有血有肉,丰腴不俗,能在行走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建筑、每一个生灵都有立体的轮廓和可感的温暖,深深的把那些人们视而不见的东西,在更宽广的视角解读,唤醒时空的记忆,找寻生命的影子。
文以载道,雅俗共赏。在我写这个日记式的文字,只是画了轮廓,聊个感觉,精雕细刻仍然缺乏。文字的锤炼与布局,跟人们的阅读习惯仍有缺失。
杨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些你坚持的东西,最终都会沉淀为你生命的根基。回首过往,一切皆为序章,而你喜欢的那些若有若无的意象,才是正真摆渡灵魂,让你不再自卑,依然自信与谦逊的强大内功。
今天的风,吹动柳枝,张扬恣睢,思绪万千,一个小小的霞雾溪就能透露出无限的春色,那个以百柳诗暢叙心声的李青,真实不虚,如果不是百柳诗碑的再现,谁敢肯定这个诗人的瑰丽人生的立足点,就是这个诗意烂漫的霞雾溪?
3.15的意义不仅在于质量,更在万事万物所禀赋的文化品质和精神气质。偶然想到,三年前的3.15,也是同一天,我闲暇时写的小文章,被南阳日报刊载在第二天在报纸头版。现在想起了依然温暖和自豪。
在潦河的上游,我的好友肇基老兄的事业,颠簸起伏,沉淀在这个曾经筹备的南阳汉语言文化学校。因为未获审批,加之后续投入不足,手续不全,烂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是保障任何一个想法的护身符
风声正紧,波浪拍岸,万物摇曳,成长于每一天的益博社会工作,愿与您携手迈入更加美好的社会服务领域。
多少事,笑谈中。
第三篇:周五记杂文随笔
从昨夜到今早,雨下个不停,期间还有暴雨降临。
美好的周末,被雨天泡汤了。昨天公司活动,一大早去走南京城墙,第一次上城墙看风景,可惜天公不作美,下雨ing……披着雨衣走完,淋了不少雨,之后去了海底捞,不得不赞服务真的很贴心,味道也就一般般,还是算很欢乐的一天了。
在南京城墙上面拍了几张照片,发了很久没有更新动态的朋友圈。现在的生活,少了很多分享的乐趣,我还是更喜欢私人很小范围的空间。lofter一直是属于我自己的存在,任何人都不知道,所以这里的我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不知不觉已经写了很多篇,还会一直写下去,基本是流水账似的记录生活,又像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坚持了这么久,已然成为习惯。又要思考一下最近过的生活了,过了生日以后也没有什么不同,天气越来越热,工作渐渐忙碌,生活继续向前行进。我应该要去跑跑步,锻炼一下天天坐在办公室的僵硬的身体,也可以放松一下工作使我感到疲惫的心情。早睡真的无法坚持,睡觉前还是会玩很长时间的手机,找了很多书放在kindle,却不知道从哪一本开始看起。无趣又无聊的生活,还很是颓废。
之前就说过了,现在很不喜欢约饭,没多大意思,但是接下来的日子还是会做很多没意思的事,因为无聊啊。复联3下周上映了,一定要去看,好久没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自从上次和鲁子体验了一下最后一排观影,我就觉得找到了以后看电影的最佳选座。六月估计也来得很快,还有端午小长假可以期待。七月八月九月就很难熬了,没有假期,要不停的上班了。这个夏天应该计划出游一次,还没有计划去哪里,但是我真的应该出去走走了,毕业以后,还没有一个人出去玩过。其实除了玩手机,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只是其他事情做起来不那么容易而已。玩手机是最简单直接方便可以缓解无聊的。
今天一天雨也不会停了,宅宿舍,看看书吧。明天又要上班,简直是天打雷劈的心情,最近又有项目要答辩,心情很沉重,又要开始承受压力。等天气好起来,真的要去跑跑步了。
加油吧!生活绝不是容易的,但也没那么艰难了,只要你还是往前在走。
第四篇:归家记杂文随笔
休假算是正式开启,终于回到家乡。说是休假,算是从上周末已经开始,只是周末连着端午节去了先生老家,所以从今天开始,算是第一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即使我们成家立业,漂泊远方,家乡也从未舍弃我们,因为那里有我们最亲近的家人。
早上六点多,火车即将到站,从东向南,温度一点一点的升高,扑面而来的暖热气息,是属于家乡的味道。电话是早就打过的,爸妈早已经做好准备,等待着我归家一起吃早餐。
大概是七点半左右到的镇上,妈妈早已经在熟悉的十字路口等待,霎那间的见面,似乎还是上学的时期,我暑假归来,妈妈在等待和我一起过暑假。问了妈妈几句,然后问爸呢?妈妈说在家等着呢,据说两个人还在争抢着来接我呢。
其实不用想,就可以知道爸爸妈妈早就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买的包子,韭菜盒子,两个大西瓜,还有好几个不同种类的甜瓜。我想这就是父母吧,期盼着子女回来一趟,也只不过是想让你多吃一些好吃的。
家乡之所以让人想念,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方土地养育了你,承载了你的童年,更多的是家乡仍有你牵挂而又牵挂你的家人。
第五篇:枇杷记杂文随笔
老家的枇杷熟了。那一抹翠绿橙黄的喜悦,是在付出之后收获的。
家住湖区,后山杂树歪斜,茅竹斑离。一日兴起,推了后山,挖了屋前一口鱼塘,所取泥土尽数往后山堆放。新塘养鱼,新土栽树。
于是乎,各种果树相间种下。樱桃、苹果、梨子、柿子、红枣、梅子、板栗、核桃、李子、石榴、桃子、枇杷、开心果等等,整个一个"百果园"初具形态。诸果之中,最易得见收获的,要数桃子和枇杷了。
枇杷树容易栽活。次年枝叶发新,第三年可挂果。那一年,十来棵枇杷树仅成熟三颗。老爸老妈共享一颗。品尝之后,母亲决意要把剩下的两颗留待我和妻女摘尝。可惜的是,一颗被鸟雀吃了,一颗因熟透而掉落了。没有掉落的,是母亲对枇杷果之甜的欣喜描述;没有掉落的,更是我们对来年的美好憧憬。
第三年年底,枇杷花开。幸有学东君光临老屋。这一武警出身全能比武全省第一名的四川小伙,英俊是次要的,身体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枪法准;重要的,是粗旷中有细腻,细腻中有豪放。
或许是他四川老家种果为业的缘故,学东君熟练地剪枝、打花。当留的枝芽端详许久,再粗壮繁茂的冗枝果断剪落。那一束束枇杷花,果断剪去一半。剪得我老爸眉头紧蹙。
果然,第四年枇杷果大,味甜。成熟时节,那翠叶枝头,簇拥着颗颗橙黄透红的圆果,随风摇曳。可惜的是,这一年女儿就读高三,繁忙的学业使她无暇感受亲自采摘枇杷果的乐趣。正是这一年,在这枇杷果似的酸酸甜甜里,女儿只身离开了我们远赴大连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
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果熟时。忘了打花,忘了施肥,今年的枇杷粒多个小。在风风雨雨期待成熟的日子里,我和母亲近乎一致决定,待枇杷果成熟时,一定要拣最大最甜的给远在大连的女儿寄过去的。
老爸拿剪,老妈指挥,我挎篮接果,妻挑拣包装。带着方方正正的一盒枇杷,怀着酸酸甜甜的一腔情愫,我把一家人的心意托予了顺风快递。
微信里传来了女儿收到枇杷的照片,电话里传来了她和室友分享枇杷的喜悦。其实我和妻心里明白,这多雨少阳的季节里成熟的枇杷,无论如何是难以合女儿喜好的。
枇杷成熟季多阳,果就甜得多。在妮娜君的真情指点下,我决计要母亲把个小味酸的枇杷果酿成枇杷膏。在学东君的耐性指导下,我决计在果落后及时施肥,在花旺的凛风里果断打花,在"微雨燕双飞"的季节里果断疏果。
"百果园"的桃子快熟了,明年的枇杷果会有桃子般个儿大么?明年枇杷果熟的时节里,会有春阳朗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