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11: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

第一篇: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养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分析,强调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养成教育 道德素质

养成,即“培养,使之生成”。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常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训练个体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经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成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1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1.1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曾经有人总结出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智商高但缺乏智慧,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养,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标但缺乏信仰,有青春但缺乏热血。”从中可以看出,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来看,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使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崇高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违背要求的行为持宽容态度。由于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从小就开始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对“仁、孝、忠、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都非常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考试作弊、做“枪手”;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奢侈浪费、消费攀比;损坏公物、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自利,人际交往功利化等等。

道德教育覆盖面小,缺乏认同感。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应试的态度对待包括思想道德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应该怎样”都不加探究。目前,道德教育介入的主要是学习领域中的课堂教育这一块,宿舍生活、校园生活、社会交往、两性关系等领域,教育几乎是盲区。学生只知道了一个目标就是去积极进取、获得优秀,却很少被教育取得这种目标的手段需要正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当面能力养成都形成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这对于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趋脆弱,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甚至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于是,许多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而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脆弱,甚至以跳楼、服毒、投湖等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由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培养。

1.2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看来,“养成教育”似乎是基础教育的要旨,古有“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正是要在蒙童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以培养正直的品德。但基于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认识,倡导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其意义非同一般。

学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由德育的地位决定的。道德养成教育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关注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依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尽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初步懂得了道德的基本规范,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荣辱观,培养了真挚的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但是在大学时期,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思维的发展,会使道德认识更为深刻。道德情感更为丰富,道德行为更符合规范,但这需要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学生有专业攻读、技能学习、外语水平提升等要务来简化或弱化德育,甚至将德育过程虚化。因此,“养成教育”的提出,直面高校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申和强调。教育的本质强调实施养成教育。叶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个体的稳定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2.1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德建设,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这种人。”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教师只有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身边时,就会坚定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所以说,没有教师给学生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所获的效果会大不相同,这往往是由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2.2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位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使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单靠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里,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长年坚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追求进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还要建立可行的德育评价办法,使其与学生奖励、评优、毕业等建立真正的联系。

2.3养成教育要具有可行性,贴近生活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注重理论宣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将养成教育做实,教育内容就要求具体一点,做到明明白白,着眼点要小一点,具体人微,以小见大。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上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具体直观,标准要明确而清晰,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具有弥漫性的,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养成教育并非要轰轰烈烈,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及以贯的信念和作风。

2.4优化道德环境,建立道德奖惩监督机制

教育只有在较好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道德养成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另外,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奖惩监督机制。虽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奉献主观上是无偿的,但更应承认,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感对行为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受惠者的感激、舆论的称许,或社会其他形式的奖励。只有公平的回报,才能强化主体的道德动机,反之则不利于主体的道德养成。”相信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家庭道德文明的氛围,对减少乃至消除学生的道德失范,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会起到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环境教育效果。

第二篇:国际化论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国际化论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刻不容缓。在此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敏锐把握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深刻理解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的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及时调整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从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实践教学、强化网络引导等方面不断努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全球化;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在科技、法治、管理、组织、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包括德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培养和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但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凸显的是一种在经济上求同存异的总体性或共存性的倾向,国际化则更隐含着国家主体性和个性,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因此,本文更倾向于探讨在保持民族国家主体性前提下,如何实现本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国际化转型创新问题。

一、国际化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 冲击与挑战

1.国际化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冲击

随着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高校的德育环境更加开放化、复杂化,德育内容也更具扩展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标准趋同的要求下,高校德育内容应更具伸展性和包容性。高校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宏观意识、开放心态和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也要培养他们学习正确处理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国际化形势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使得高校德育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

第二,培养途径。当前人类社会处于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传播平台在全球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高校德育也由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内容渗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转变为理论、实践、生活和网络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规避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2.国际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在国际化和网络化这一突出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

的环境更加开放,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快速获得信息,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和活跃,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也更加高涨。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国际化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较量,以及国际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挑战等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必须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

比照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和模式上都存在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1.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特性。高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准则、政治信仰都在迅速更新。德育工作必须随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2.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强调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由于信息的无限丰富和成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敏锐多变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和创造能力的期待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传

统德育工作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3.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德育工作者对现实大学生生活实际状况缺乏了解,不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较少考虑到他们面临的国际化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关系、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和他们自身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对他们团队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国格意识的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此外,对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德育工作较弱的一环,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如何实现国际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面对国际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充分了解我国高校当前德育现状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极为紧迫的问题。要解决创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前提就是要明确把握受教育群体——大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另一个前提则是要深刻认识德育自身的本质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实践尝试。

1.深刻认识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受国际化的各种影响,又与这30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特殊成长环境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复杂影响下,形成了“80后”、“90后”大学生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扩大交际圈、应对社会角色转换等诸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天生的自信,在为人处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表现出“大我”意识弱化,“小我”意识增强的特征,对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再强烈关心,对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则有了更多的诉求;在人群组织机构上表现出与“大众化”的分离,即大学生对适应大众需求的产品、教育内容、娱乐活动等不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小众化”日趋明显,他们更愿意追求具有个性标签、适应自身需要的社交圈子和小众活动;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功利化的特征,看重学习成绩、实习经历、奖励荣誉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就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克服大学生的短期浮躁心态,更要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深入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特性

第一,发展性。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化形势下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也必然紧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更新其理

念和模式。德育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保证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软实力”的重要基石,也必然将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实践性。古往今来,道德范畴的理论提升、总结和传承从来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德育工作的实践性要求只有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开放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网络普及的今天,任何观点和价值观都能在网上找到生存的空间,在虚拟的开放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更为猛烈、汹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经受住当前这种复杂环境带来的冲击,并且借鉴国外的管理和教育经验,充分合理利用网络环境,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德育工作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示范性。德育作为修正学生品德、提升学生修养的途径,其“榜样”的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们“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和实践结果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模仿的行为范式。

3.努力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一,尊重本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首先在尊重德育工作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更新德育理念,德育理念创新是指人们对德育认知态度、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等所进行的创新。[1]在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社会实践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德育的内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工作创新。

第二,理解德育特性,增强德育实效。如前文所述,德育工作自身有着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示范性的特征,在理解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发挥这些特性,增强德育实效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德育实效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2]增强德育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体验式教育,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式,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机制;同时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校内外德育工作体系。如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反映学生的关注点,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现实指导性,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3]

第三,注重环境育人,强化网络引导。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注重环境育人必须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住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正确性不动摇。具体可以通过培养高校德育的网络道德意识,重视网上舆情、疏通信息渠道、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改善和利用网络环境,抓住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从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深层剖析各种网络事件背后的内在本质原因,强化道德规范和引导,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第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互动教育。当代大学生热爱新事物,也更倾向参与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在新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中,能否深入理解和及时合理调整德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也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就改善师生关系而言,德育工作者应当改变原有的与学生接触少、对学生具体个性特征不了解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将“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服务意识深植脑海,同时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社会情况,增强他们对国情、世情的真实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廉永杰.面向 21世纪的高校德育创新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2] 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2).

第三篇:高校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德育教育论文

如何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摘要]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年轻的大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高校 德育工作 新因素 以受为本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的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而这种浓厚的孤独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约束,也容易出轨。

2.大学的放松与高中的紧张以及对大学的失望使大学生产生的迷茫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而进入大学之后,课程减少,压力减小,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减少,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如果任由这种茫然的感觉发展,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城乡对比的强烈思想碰撞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进入省城的花花世界,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许多学生在中学时都是非常淳朴的,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因为无法抵御花花世界的众多诱惑,而失足陷入了泥潭。

4.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往往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下,而进入大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与社会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处理。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也难免有一些大学生难以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苦闷之感。

(二)新时期新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不断加剧,从而使得主流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无疑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金钱观念,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随之产生了一些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拜金主义思想的驱使下,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贡献精神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

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旺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辨明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从而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同时,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黄赌毒等消极文化充斥网络,也加大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

4.大学扩招和经济危机时期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思想不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而成为了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同时,随着大学的扩招,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上涨,再加上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

(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应尤其注意的因素

1.青春期对爱情的萌动使大学生的思想出现的冲动。青春期的大学生一般都会对爱情产生萌动的感觉,而这种大学生的爱情往往是不成熟的爱情,尤其是爱情遭遇挫折时,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就有可能产生走极端的事件,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贫富对比产生的自卑感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当家庭困难的学生遇到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优厚的物质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对比,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无法得到派遣时,或者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发泄时,难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做好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性措施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德育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础。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才可以保证德育工作的人、财、物得到充分的满足。德育工作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再加上人为的努力,才可能把大学的德育工作做好。

2.注重对教职员工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培养出好的学生,首先必须注重对教职员工的培养。学校在注重教职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更加注重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使所有的教职员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对大学生的思想做专门的调查。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必须先了解学生,尤其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大专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八到二十二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和我们老师的想法很多是不一致的,而许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喜欢以己度人,这种做法往往会使我们的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是反感。

4.引进专门人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一般来说,班主任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对极个别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往往也无能为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引进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工作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传统阵地,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地延续填鸭式的说教,那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我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发展成为让学生自己参与的讨论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真理,坚信真理。

2.支持学生多开展学生社团工作。对学生的社团工作,我们既要严格管理,也要大力支持。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该用的地方来,避免学生因精力过剩,而犯下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与学生的交谈,我发现学生一般都喜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喜欢社会实践活动的心理,学校就应该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帮助学生在周末做兼职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4.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可以与相关部门联合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例如学校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可以请警察、法官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单纯的由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由警察、法官等来讲授,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5.重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群体,他们也应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当然这个助手还得老师多多引导与鼓励。学校应该多多发挥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6.重视奖、贷、助、减、免工作。奖、贷、助、减、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经济利益和个人荣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奖、贷、助、减、免等工具,使之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使奖、贷、助、减、免不但成为帮助贫困学生的工具,也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7.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体系。虽然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但是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然会很大。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联动机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应其子弟的思想动向,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8.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大学生都处在青春萌动期,对爱情、婚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向往,如果不加以很好的引导,也会为犯错误埋下伏笔。所以,作为学校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而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既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也为其今后幸福的婚姻生活做好铺垫。

9.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类学校,但是理工类学校同样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社会。

(三)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代措施

1.利用网络和QQ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网络和QQ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人人有QQ,人人玩网络。作为学校,同样也可以利用网络和QQ来进行德育工作。例如建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QQ群,让学生有机会以匿名的形式,大胆地与老师交流,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利用新闻联播等电视报纸媒体教育学生。电视、报纸等媒体,实际上是国家提供给我们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有条件,应该让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3.对大学生开展拓展训练。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了解到学生往往容易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这不太有利于团结班风的形成。而开展合适的拓展训练,可以起到凝聚力量,促进团结的作用,同时拓展训练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开展一些拓展训练也会对学生德育工作大有帮助。

第四篇:注重养成教育搭建心灵之桥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班级实际,笔者以常规教育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班干轮岗为手段,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以典型激励为动力,着力培养学生进取争先意识.努力推动班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论文关键词:养成教育班主任工作

“学生难教,班主任难当”,这是众多班主任老师共同的感受。的确,在学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扮演好班主任这个角色是很不容易的。在进行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你还必须处理许多琐碎的班务,其中大部分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劳动。立足在这个岗位,我深深体会到“班主任”这三个字的份量。本学期我担任怀宁县独秀小学303班的班主任,负责一个由74名学生组成的班集体的管理工作。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班级实际,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履行职责,努力推动班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1.以常规教育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利用晨会、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遵纪守规,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少年;加强人身安全、饮食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安全意识,教育学生注意自我保护,珍惜生命;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交心交友,互帮互助,不断增强集体观念和团结友爱意识;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2.以班干轮岗为手段,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本学期我班实行“班长两周一轮岗,组长一周一轮流”。班长和组长人选让同学们自己推选,这种轮流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而且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人生品格。给小助手安排一定的工作任务,如收发作业本、检查卫生、组织活动等,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提供平台。

3.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通过组织故事会,引导学生讲故事、演故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通过组织绘画展、作业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树立“我能行”的观念;结合重大节庆日,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班队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意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以典型激励为动力,着力培养学生进取争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每一位成功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学习并吸收这一经验。在班级管理中,注重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对正确的举止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许,激励其争取更大的进步;对不正确的举止及时予以提醒和纠正,确保其言行不偏向,不离轨;在期末鉴定中,精心撰写班主任寄语,力求实现“心灵之间的交流”,评语尽可能不使用否定的字眼,多使用激励的言辞,如涓涓细流温暖心窝,又如阵阵春风唤醒大地。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教育家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能润物无声,也定能开创出师生和谐、团结奋进、生机盎然的班级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培养良好习惯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

注重养成教育

剑阁县城北小学

李玉金

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个层次就是把不自觉行为转变成自觉行为,这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才能实现,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既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从而就形成了习惯。

什么是良好习惯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任何好的习惯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然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好习惯与坏习惯主要是 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通过对未成年人不良习惯形成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虽多,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例如,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学生要求不是“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而是朝令夕改,前后相悖。只有行为的不断重复才能形成习惯,而任何行为的进行都需要有人的动机和需求支配,良好的动机、需求要有积极的信念才能产生。

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行为,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显然,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四,许多父母与教师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学生到校,一般都习惯于向教师行礼问好,可有些教师毫无反应,似乎只有学生需 要有礼貌,这些错误的认识与不良的习惯,都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学校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人。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老子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许多学生对《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出口成“脏”,在教室、寝室打闹、高声喧哗,服公务马虎,不按作息时间行事,没有时间观念,不爱护公物等等。许多孩子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见到谁的自行车被风刮倒主动上前扶起来,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衣帽整齐……。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就是质的飞跃。

二、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时期抓起。抓住了关键时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要注意研究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低年级学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如果幼儿或一年级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再来改变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全体教师务必把握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好、抓细、抓实、抓小、抓早。比如,我们学校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国旗教育,让学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进行爱班爱校教育,开展“唱校歌、讲校训”教育,进行文明守纪教育等等。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量的积累,必将产生质的飞跃。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养成教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作为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开展学雷锋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清扫街道、为“敬老院”打扫卫生,爱护花木,勇做护花使者,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等等。

四、养成教育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 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国外教育也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并不一定只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当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只有通过行为训练才能使他们知行统一,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形成言行一致。言行统一的高尚品德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实践和锻炼,必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要一抓到底。

其次,训练要强调“严”字,有个“狠”劲,不见实效决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在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便心灰意懒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如慈父般“爱”,但训练时却有个狠劲,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连冠”;“马家军”在“魔鬼教练”马俊仁的充满“慈爱”的吼声中脱颖而出一个又一 个世界长跑冠军。如此,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做到“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

最后,习惯养成固然需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把“苦练”与“趣练”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毕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时期,不能像成人般机械训练,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增加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训练。

五、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要做好表率。

教师就是课本,教师人人都是育人环境。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神圣的、崇高的,是他们的楷模。我们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如我们的一言一行,衣着仪表都要符合教师身份,要能给学生做出表率,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如果作为教师,你不修边幅;在教室里吸烟;课堂上接打手机;上课迟到早退;脏话连篇;随地吐痰;穿着打扮花里胡哨,坦胸露背;乱扔垃圾等等,这样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没有威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学生都跟老师学,怎么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六、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父母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譬如,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父母首先应当带头读书探索新知,因为书香之家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养成的过程同样会体现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特点。运用培育优良家规、家训、家风的方法,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但只有亲子共同遵守规范才能落到实处,如果父母以身示范效果更佳。我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讲座等多种形式求得家长的关心和支持,让家长们做好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让家长和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榜样,这就有利于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更有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作者:李玉金 男 47岁 剑阁县盐店小学校长 中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盐店小学校 邮编:628300 电话:0839-6627770 *** 邮箱:YDLIYUJIN@126.com

下载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演讲稿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提升思想品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想,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可以看成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

    养成教育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低段实验班级管理 一年级(1)班王艳玲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养成教育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多种渠道强化思考 德育作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来自各种媒介的多元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之我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安全生产必须注重细节

    安全生产必须注重细节 安全生产必须注重细节,忽视细节就是忽视生命,忽视细节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忽视细节就会给我们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带来重大损失。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

    德育工作论文

    学校德育工作之我见 屯字镇白马小学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

    德育工作论文

    . 德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

    德育工作论文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