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

时间:2019-05-15 15: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

第一篇: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

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青龙山小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古人说 “凡做学问与大事者,必先做人”,从古自今,不管是仕途官道,还是商贾之流,进而到凡人俗夫者,无不唯“人”至上,做人不立者,必为众人弃之哲学。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哲理。在种种思想的启发引导下,我校德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为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我校德育工作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走“以德育人、严抓常规、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之路,在“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上下功夫,开展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

一、抓好一条主线,养成教育日常化

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小事抓起。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让行为规范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常性的活动过程。发现学生坐姿、站姿、握笔的姿势不正确,就提示学生“请你像老师这样做”;发现学生仪容仪表不规范,就提醒学生“请佩戴好红领巾”、“请把服装整理一下”;发现学生进校或劳动后手脸脏,就指导学生洗干净;发现有追跑打逗现象,就在醒目处设臵通俗易懂、礼貌温馨的提示语。疏导结合、严中有爱,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

二、突出一个重点,养成教育自主化

让学生全员参与学校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求规范、求提高,进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具体做法是:以四、五、六三个年级为主,实行值周班轮换制。值周班具体负责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校门口的礼仪示范,校内各重点教育设施的维护及纪律检查。此外,我们还在班级之间开展卫生、纪律、班级管理、课间活动四项评比活动。两名教师分管,设学生

监督员2—3名,每天检查一至两次,每周公布一次评比结果,做到周评月总,学期末表彰,并将四项评比结果作为量化班主任、评选三好班集体的重要依据。这些做法极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规范了学生的言行,锻炼了师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撑起一个支点,养成教育起始化

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始是抓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做法:一是低起点。新生入学第一周就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教师边示范边指导。其他年级新学期第一周,分班召开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提出新的要求,不断进行强化矫正训练。二是小坡度。小坡度的要求和训练,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既促进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又培养了乐于学习、懂事明礼的良好品质。三是贴近生活。指导学生剪指甲、洗衣服、做卫生、整理书籍等,促使他们逐步养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四是要求具体。对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都是明确具体的。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

四、拓宽一个空间,养成教育方位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接待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开展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宣传,向家长详细宣讲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等形成共识。制定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将学校某阶段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

五、塑造一个亮点,养成教育模式化

在习惯培养我们以“认知——行为——反思”的模式有序列地进行。习惯培养的认知是对习惯情感的激发,习惯培养行为实践是对习惯情感的内化,对行为习惯的评价反思是对习惯情感的巩固。

(1)认知明理

首先说服教育。主要通过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和课余时间这是一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教育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求得进步的方法。其次学科渗透。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习惯培养渗透到思品、晨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我校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自己任教学科,发挥各自学科的教学特长,及真切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提高。

(2)行为实践。学生的每一项文明行为初步形成后,常常是容易反复的。一个教育目标要达到目的,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是至关系要的。我们每个学期安排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行为。每个主题活动都要精心组织,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践——感悟——展示”这四个环节,使养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给学生以全新而深刻的印象,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3)评价反思。根据小学生行为易反复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文明之星评比、文明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以班为单位开展以列队、纪律、广播操、眼保健操、举止文明、出勤、红领巾佩戴、卫生等比赛,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评价。我们设计了《学生行为习惯督查及通报表》、《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让学生自行记载、自我监督、自我小结。

第二篇:构建自主教育模式 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构建自主教育模式 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晋城市城区凤凰山矿小学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好的习惯无疑起着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而对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高层次来说,是让学生达到“自主教育”的境界,在自主教育中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进而拥有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我校逐渐探索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主性”教育模式,有力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稳步提升。

一、以目标促管理,建立“自主性”养成教育体系

在养成教育中,要实现目标管理,并取得实效,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我校的养成教育目标管理以晋城市教育局提出的“三个十”(学校养成教育要求、教师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养成教育要求)为目标,抓住“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确立了具体的养成教育目标和行为习惯要求,在具体的目标和行为习惯要求中,又划分为几个方面,分层细化为若干更具体、可操作的细则,构建成“目标体系”。以“三维”(学校、家庭、社会)管理网络和自主评价体系为实施途径,制定和完善了《凤矿小学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制度》,让每个教师都明确自己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责任——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时刻提醒每个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自主教育是一种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健全学生主体人格的素质教育,在自主教育研究、实践中,必须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策略。我们在转变观念时,力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教师要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要确立现代学习理念;在推进教改时,强调教与学并重,教师改进教法,学生改变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寻求发展时,我们主张研究与实践齐抓,教师研究教法,学生研究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提高质量时,我们坚持管理与评价并举,不仅对教师教的管理和评价突出自主教育原则,而且对学生学的管理和评价也突出自主教育原则。这种同步、并重、齐抓、并举的师生共同参与策略,使自主教育研究成果在教与学的两个平台,在教师和学生两类群体中同时生根开花。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挖掘自己的道德潜能,培养他们“学习自信,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交往自尊,人格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发展的主人,较好地适应社会,真正学会做人。我校从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推行“尊人者,人尊之”的管理思想,建立“每日三个一”良好习惯学习制度。即每日各班利用晨会5分钟集体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中的“一个点”;每日放学后要帮助家长做“一件事”;每日睡觉前“读一篇美文”,陶冶情操,学习做人。从班级管理入手,建立“两项”制度,落实“三个”常规,班级管理推行《班长轮换制》《物事承包制》,实行民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使班内的“人、物、事”都能很具体地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机会,都能在这极富社会气息的氛围中体会到责任和义务,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养成良好的自主管理习惯。同时,让学生学习、践行凤小《学期常规》,《一周常规》、《一日常规》,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培养和磨练自觉、自律品质,内化成自己的品格。

二、以活动促提高,形成“自主性”养成教育特色 德育离不开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育人。养成教育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它包括自主学习活动,自我管理活动、自理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我校以活动促提高,形成了“自主性”养成教育特色。

1.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必须有道德情感的渗透,而经常进行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正是产生多种情感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提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口号,学生拥有了朝气蓬勃的、自治自理的活动空间,每天上午二节课后和下午活动时间,是学生自办的“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时间,从稿件的起草、修改、选编到最后的播出,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周三、四下午二节课后是读书、读报和采访调查的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报刊杂志,在阅览室尽情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就自己学习生活的问题采访老师,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另外,每学期少先大队都要开展“播音员选拔”大赛、读书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太行日报•教育导刊》经常向我校学生约稿,学生的小作文频频见报。不仅如此,学校还构建了“开放性”社会活动系列,把“我做文明晋城人,携手共建文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之风传播到矿山的各个角落。星期天、节假日,让孩子们学自己渴望学的知识,读自己最想读的书,做自己高兴做的事,放松心灵,张扬个性,养成习惯,健全人格。

2.开展好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是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要活动形式,是激发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每个月初让全校师生明确当月教育主题,各班级结合学校主题在班会上提出班级教育主题和教育方法,同时在班队会上展示班级教育的风采。例如开展“轻声慢步靠右行,争做校园文明人”的礼仪教育;“敬老、爱老、助老”的孝心教育。“安全习惯伴我行”的自护教育。“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教育。学生自主参与主题教育,把体验式自我教育融入到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题教育之中,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有收获”的自主性教育特色。

三、以文化为导引,创设“自主性”养成教育情境

学校处处都为孩子们营造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文化情境。让每一寸土地都体现美,让每一分美都为育人服务。精心设计,匠心独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构建“书香校园”。教学楼内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书法绘画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们以启迪,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弯弯腰,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轻轻走,让我们的楼内静悄悄;微微笑,让我们的心里乐陶陶;好好学,让我们的成绩步步高”这一文化阵地无不昭示着孩子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养成教育”专栏和“古诗文”园地,使学生舒心、冶情、砺志。校园文化多姿多彩,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达到了高度和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法抗拒的潜移默化,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的力量。

以“小学生行为、生活、学习、礼仪”等近区为生长点,选迭出一日16事,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实施具体的习惯教育,并以艺术为载体,编印了16事歌,从而变抽象为声韵结合的和谐高雅教育形式,使养成教育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在春风化雨润物声中,在学生的吟唱中形成道德品格,实现了养成教育目标。

我校在“自主性”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和充实了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了班集体“文化管理”的雏型,自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开花。探究性教学模式,自主研究型课程,开拓了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涵。学校的《实行“小目标”自我教育,探索新时期育人之路》研究课题,在晋城市德育创新案例比赛中,获三等奖,《企业留守儿童的习惯教育策略》获市级养成教育成果二等奖。学校编印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集》和《班主任德育论文集》,开发了校本课程《文明礼仪篇》《公民道德篇》和《小学生心灵成长导航》。

四、以“小目标”教育为手段,丰富“自主性”养成教育内涵 根据晋城市“三个十”的养成教育目标和城区教育局组织开展的“不良习惯矫正周周清”活动重点,我校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班级也针对本班实际制定班级目标,学校和班级目标的确定既是对整体学生的要求,也为学生小目标的制定提出指导性意见。个人小目标是学生个体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努力就能完成的小目标。这个目标贵在一个“小”字,从实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有可操作性;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有层次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实施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得到成功的体会,使教育的外在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性需要。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自己制定本学期目标和当月目标,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之实现,采取练有重点,各个突破的方法,要求一点,做到一点;抓住一点,突破一点;改正一点,再提一点;逐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小目标自我教育”实际就是以自我教育为主,合作教育为辅的教育。合作教育也是群体性的自我教育,在不断实践完善的基础上,把自主教育为主的德育工作整合为“小组目标整体推进”,突出教育的贯通性。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班级管理、校外活动中贯通起来,让这种小组成为紧密稳定的组织形式,小组成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整体。维护小组形象成为激发学生责任感和荣誉动机的主导,促进小组团结合作的核力,形成了组内合作,组与组竞争进取的局面。这种模式通过个人自动、小组互动来推进教育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动进取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这种合作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丰富了养成教育内涵。

五、以评价为导向,推进“自主性”德育研究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总结等功能,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努力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的主体上,一是变学生客体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互评、自评,使其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二是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除教师外,学生、家长、社会均参与评价,从多方面、多侧面地对评价对象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2.评价的目的上,一是激励性与扬长性评价相结合,以发现学生长处和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二是诊断性、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3.评价的方法上,一是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二是改革评语(包括作业评语),以“优点+鼓励”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三是改革家长通知书,改成绩报告单为素质教育评价报告单。

通过评价的改革,培养了学生自我奋发的健康心理,纠正了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了自控能力,实现了自我完善,使学生对评价有了一个科学、公正、全面、客观的认识,为形成激励学生主动发展的自主性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六、以“开放日”为窗口,展示“自主性”养成教育效果

借助“开放日”,开展养成教育开放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向家长展示了学生自己组织的“感恩父母”“珍爱生命”“文明的呼唤”等主题班会。许多家长莅临学校目睹了生动鲜明的养成教育活动课,促进了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家长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在班会中同学们对家长、老师、同学倾诉了心里话,加深了感情;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同时家长们也看到了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理念、措施,进一步了解、理解了学校和教师。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启迪,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方法,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执着于一种理念、提出一种教学模式并不难,积极尝试或部分成功也不难,但将自主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自觉地将其融注到养成教育实践的点滴之中,就是一种在科学理念指导下的坚韧和执着。自主教育,在我校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种目标,而是事实,在这种事实里,其实已经在与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接轨。这种体现了素质教育本质特点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凤矿小学建立了科学的运行机制,形成了立体化的脉络。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奠基工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我校将继续探索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开发教育途径,拓展教育渠道,切实提高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懈努力。

第三篇: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福建省南平第二实验小学 谢秀闽

苏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质的最主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形成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诸多方面都没有形成定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学校如果不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势必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立人先立德”学校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南平第二实验小学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确立了“规范管理,科学训练,促进内化,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常规 养好习惯 快乐成长为主题,以新“三好”评选活动为载体,以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知、自爱、自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能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系统化、自觉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好教师师德教育,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的思想、气质、品格总是通过多种渠道直接影响着学生,师德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潜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是一面镜子”,学生是教师品格最严格的评论家,也是最忠实的效仿者。

建校二年多来,学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四示范”活动,即“仪表着装示范”、“语言示范”、“教育行为示范”和“基本功”示范。在学校中努力落实“二实小教师行为规范十条”,提出“忌语、忌事八条”,制定“教工岗位仪态”和“岗位意识”两个目标,并且向每位教职工印发,自觉对照,指导行动。各室在工会的统一领导下,在室长的带领下制订《文明公约》,积极参加学校“我爱我家”文明办公室的评选。平时要求学生进行打扫教室内里的卫生的同时,要求教师办公室里首先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桌面、地面、窗

台无积灰;要求学生进校就讲普通话,教师们先做到坚持在课上、课下、谈心、都用普通话;要求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精神饱满,队列整齐,高唱国歌,必先要求教师全部到场,并指定列队。

二、营造行规“内化”氛围,促进行规内化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情景中,能熏陶学生的情感,锤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行规的内化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让学校四周和空间产生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刻意优化校园环境。两年来,在区教育局等上级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无论是从整体的设计布局还是从局部包括教室内的布置都注重“美”和“育”,让每一面墙壁都发挥育人的功能,从而把外在的影响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如学校楼梯边的《小学生守则》、每层楼梯上的规范警示语、操场边上的《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孩子们一早进校就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大楼上“崇德、博学、尚美、创新”的校训,各班教室门前的“展示我的风采”,每班教室里的“勤奋、自主、乐学、善思”的学风,时时鼓励孩子们要为树立二实小新形象而努力;还有各班自设的“学习园地”、“雏鹰争章园地”、图书角、信息角、作品展示角、教师赞美角、荣誉角等,体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氛围,树立班级形象。这些无声的教育,使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情感或行为上受到教育,并在无形的推动下,激发学生的品德行为,抑制不良动机,克服和纠正品德发展中的缺陷和偏差。

在养成教育中,学校始终不忘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条件氛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提高。同时,建立了学校、班级、年级的评价网络,通过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自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在行规教育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加强行为规范培养,完善规章制度

养成教育是“养行为、成习惯”的教育,是在“教”的过程中注入“养”的模式。学校坚持明理在先,导行在后。成立了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每月进行一次会议,小结前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并讨论下一阶段工作。各年段、各班级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提出的“说准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养成好习惯”的要求,脚踏实地开展“新三好”——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携手互动教育平台,广泛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每学年开学的第一周固定作为一年级常规教育周,举办为期一周的入学常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做到统一内容、统一教案、统一时间、统一要求。促使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安全习惯以及文明礼仪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学校注重并加强说准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训练,经常性地开展写字、朗读、讲故事等竞赛活动。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除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外,把学古诗、诵古诗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之余的必修课程。培养孩子们学习古代文学经典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进校时间、早读、课前三分钟等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下班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运用班级多媒体让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动画表演理解诗词含义。同时鼓励孩子在家自学、回班交流。建立班级书库,鼓励孩子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做好好词佳句的积累。学校设立学习专栏,开辟“每周一诗”、“天下大事”等专栏。开校二年多来,我校建立并逐步完善班主任例会制、评星制、流动红旗评比制、行规检查和抽查考核制、礼仪示范员队伍制、一日教育教学视导制、值日护导教师检查评比制等一系列制度。从加强管理、评比考核、特色活动、教育训练等方面在纵向、横向上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学校行规和校风建设。

为了使行为规范教育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开展得扎扎实实,学校在贯彻制度时还讲究系统性,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抓学生每日常规的同时,我们每周专门设定了二至三个重点行规教育内容,结合时事,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加强教育,进一步推进行规工作的开展。

四、注重校内校外实践,实现自我教育

学校注重规范训练内容的整体性,并注重内容上的交叉与渗透,使“重点”和“主线”形成一个整体,如学校根据“规范”制定了《南平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按照学生一日生活的顺序,把规范的二十条分为十个方面:即“仪表”、“进校”、“上课”、“课间”、“集合”、“卫生”、“活动”、“离校”、“在家”、“在社会”的行为要求,并根据年级特征把它编成儿歌让每个学生都容易记住,确保了内容要求上的整体性。为了便于量化,我校还制定了“南平第二实验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测评表”,分别由老师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等栏目。这样,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校内,少先队活动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载体,是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舞台,我们把少先队活动看作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学校每年举办“四个一”大型活动,它们是:元旦的一歌(歌咏比赛活动)、清明节的一诗(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六一节的一演(艺术节)和国庆的一展(书画展)。培养和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动手和组织能力;每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品质。日常开展的写字比赛、口算比赛、朗读比赛、绘画比赛和各种的兴趣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尽情释放自己潜能,展示自己特长,实现自我教育。还有是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如:书香校园建设、“写规范字说标准话”活动、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体验、感受、教育,从而养成各种好习惯。

在校外,一是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利用家长学校上课、家长会讲座、班级博客、家校通、教师家访等渠道了解学生在家、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情况。二是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行为规范教育内化的有效途径,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创造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区资源,组织学生以雏鹰假日小队等形式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社区活动中不断内化行规。

五、加强师生考评,促进行为养成为形成德育工作全体成员齐抓共管的,做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每个学期学校进行“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教学能手”的评比,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有问题的教职工予以应有的批评教育。同时,学校将之与师德群体争创活动结合起来,在平时的工作中互相提醒,互相督促,规范教师的行为规范。其次,加强教职工的德育意识的考评,检查班主任是否将班队活动、晨会课、思品课、卫生健康教育课等的内容与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起来;科任教师、职工是否将自己教的学科、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的行规教育结合起来,以督促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学生方面,坚持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定期评比,形成制度。随时到班上听课、询问学生、听家长反映以及观察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对管理和活动开展较好的班级及班主任予以表彰。每周以年级为单位选出“摘星班”,颁发流动红旗;以班级为单位评选“校园之星”帖相片张榜表扬。每月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选出小标兵、示范员,进行张榜表扬。每学年评出学校新“三好”,文明班、示范班,并授予奖状。

学校开办三年多来,学校扎实开展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学生在各方面的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学生行为守纪,校园规范有序,文明、规范、和谐的育人环境已基本形成。

福建省南平第二实验小学谢秀闽(邮编 353000)

联系电话:0599-8623795***

电子邮箱:npxxm777@163.com

第四篇: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和谐社会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探索

田永清

摘要:高校担负着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根据我院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和加强“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制度的重要性,并对“两员”的工作素质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途径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决定着高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文化是体现大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中,高校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并逐步培养在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时所需要的严谨的学风、探索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高校还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之地,应当领社会风气之先,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辐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应当大力建设和自觉弘扬和谐文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而创造,由全体校园人共享,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以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

高校德育工作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德育工作把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德,并作用于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自社会存在,反过来又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思想品德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进入大学校园。同时,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利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渗透其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以此来影响青年学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是人的精神创造,不能采取强制统一的简单做法,而应尊重创造主体的多样性选择,鼓励他们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营造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立足于广大师生员工特别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运用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为了积极探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就需要先对德育工作中既是主体又是教育对象的高校大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在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9页)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诞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生活较安定而从容。在中国日益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织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经历着更多的诱惑。他们总体具有乐观、进取、勤奋、竞争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既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注社会整体的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的、消极的成分,如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感丧失,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同学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和心理失衡,轻则造成学习障碍,重则对社会产生误解。既传统又前卫的“矛盾综合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写照。

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不少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判断和实际行为中,常以个人得失作为依据,并体现出明显的自利化倾向。在维护公共秩序的同时,表现出“个人自由不应干涉”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时,仍然保有中华民族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强的优秀传统。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利益至上” 或“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认为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当代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渗入日常生活。如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而不是基于对党的热爱。但这也并不排斥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片面认识。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整体来说还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

3、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凸显。当代大学生,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生活在城镇中的大学生从小即得到家长和亲友高度的关注,所以使这一代人缺乏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然而,离开了父母的关注,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学生表示学校应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最认同的是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少数同学认同“以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典型教育”和“形势政策讲座”。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认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对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抱有明显的反感和不接受的态度,他们更希望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而受到教育。

4、个人发展目标明确,成就动机较强,既有近期打算也有远期规划。

当代大学生多数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目标;虽然不像父母期望的那么宏伟,但很实际。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有的学生对于大学毕业已有了初步的打算。有的学生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努力竞争”或“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既有实际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5、具有理性处理人际冲突的愿望,以及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曾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有人定义为,“冲动”、“叛逆”、“另类”„„提起“90后”,许多人习惯于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能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法治的观念得到弘扬,当代大学生逐渐以理性、成熟的方式面对问题,并且具有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愿望。

三、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为了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新疆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原有思政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指导员”和“宿舍联络员”(以下简称“两员”)制度,协助教学单位和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班级指导员”深入学生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通过与学生谈话,参加学生活动的形式,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宿舍联络员”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吃住等生活管理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和学院相关部门联系,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通过课余活动,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针对实际做出引导。配合学院在民族团结、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方面做具体工作。

笔者认为“两员”制度的实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要做好“两员”工作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清一个工作目的:实施“两员”工作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是要搞清两个分工:即班主任和“两员”的分工。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而“两员”则要将工作侧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包括热点难点问题、心理问题,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要发挥好三个积极性:首先是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主动把“两员”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而非“领导干部”。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寻求“两员”的帮助。只有学生提出需求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其次是要发挥好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与“两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是要发挥好“两员”自身的积极性,“两员”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和亲人对待,以“大爱之心”主动关心、帮助学生。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信息接收快,知识面宽,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两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要求。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做支撑,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

首先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两员”作为学生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应当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熟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二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热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抱负和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怕辛劳,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具有开拓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且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气概。

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要“去旧有时,变化有序”,针对教育对象的变化调整思维方式与教育方式,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两员”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基于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育人。教育的内容必须为教育者所接受,才会对其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也即所谓“入人、化人”。接受的前提即是宽容与理解的健康心态。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德育工作“板起面孔说教”和“以我为尊”的僵化模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情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出现许多与传统格格不入的地方。这些“格格不入”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更加宽容与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视若洪水猛兽,严加防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偏失,并寻找其深层次的根源应成为对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素质的又一要求。

第二,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当代大学生崇尚成功,但不迷信权威。在大学课堂上虽然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依然占主流,但是,真正受学生欢迎或学生们热切期盼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他们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倾听,乐于又善于与他们交流,熟悉他们的“话语体系”。当然在倾听后稍加引导也是必要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理说的好,说的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页)。因此,基于平等对话的交流与沟通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对德育工作的定位的偏差,学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在学术水准上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曾几何时,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几乎成了学生的“高级保姆”,其工作繁重琐屑,缺乏专业水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专业教育中必须考虑并努力体现的一部分,也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没有专业准备的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做好德育工作。

第四,基于丰富实践经历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工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世界眼光或国际思维是培养新一代建设者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或者根本否定德育工作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培养“世界公民”的维度,固守或片面强调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德育工作要对本身已经有过或多或少、各种各样国际交往经历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作用,德育工作者的国际交往经历和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大学学科建设凸显提升国际性议题的今天,大学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交往能力,丰富自身的国际交流经历,形成对人类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经验对深化并丰富德育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意义非常。当代大学生成为校园学生群体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的“不可为”,恰恰成为创新德育工作的新契机。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的现实情境之下,在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的背景之下,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和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对于面向未来社会的大学而言,更要像对待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大师那样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体现德育与专业教育、道与术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6年10月。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五篇:中学生养成教育探索

论文

略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宝清县综合职业技术中心学校韩桂英

养成教育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

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下面是广大同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1、习惯影响。不少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3、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殊不知这种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变得野蛮。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很难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对群体生活的规矩理解不够,以为跟家里一样,遇事有父母撑腰,所以就敢于大胆违反纪律。相反,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和打骂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就会灰心失望,自暴自弃,这就更容易形成执拗的性格。

4、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

5、品质不良。少数高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盗窃、敲诈、勒索、打架斗欧、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采取了下述措施:

1、激情明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

所谓激情明理,就是让同学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同学们的认识态度,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进行内在激励。其目的是使同学们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们每年把九月份定为常规教育月,组织入校新生系统地学习“三规”等各项规章制度,其他年级重温常规的内容,结合内容自查问题,制定措施,巩固成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心中有规范,然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宣传规范,让学生理解规范,接受规范避免抵触情绪,如召开主题班会,中学生一日常规知识竞赛等。举办活动有针对性,讲究实际效果。本学期,班级举办了 “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我为职教添光彩”等系列活动,目的就是激发广大同学对学校、班级的热爱之情,让同学们感到学校的今天来之不易,是广大师生奋斗的结果,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我们全体师生的血汗,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当然要珍惜、爱护,那随意毁坏公物、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是否还应继续?

2、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班级的实际,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常规》和《中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班级量化考核细则》、《违纪学生处罚决定》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学们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

3、督促落实──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养成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则的制度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人都有惰性,同学们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必要的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正确的动机并不都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结合班级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检查制度,形成了“班主任→班长→班干部→组长→学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做到处处有人查,定时有人查,时时有抽查,检查有密度,有力度,让同学们不能有侥幸与松懈心理,久而久之,才能变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

4、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激励后进。使学生有榜样,有努力方向,同时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养成教育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下载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增强德育工作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德育途径探索

    教育方针要求“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历来把德放在首位。教书育人当以育人为先。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多次说“教育失误 ”,其核心也是个德育问题。在日前下发的《......

    增强四个意识 做好德育工作

    增强四个意识做好德育工作 ——在新学期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关于德育工作的讲话 德育工作倡导“全员育人”,要求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为此,借新学期开学全体教职工会议的机会,对如......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内容提要:指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耗低效。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和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一、......

    增强领导者法律意识的途径

    增强领导者法律意识的途径法律意识是领导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也体现着一个领导者干事创业的水平。好的领导者要具备较......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

    养成教育的培养重在以身作则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步探索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步探索 开平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王 津 “班主任是班级学习的引航人,是班级生活的总指挥,是班级建设的总策划,是班级管导的总导演,是班级创新的设计师”。进入......

    小学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 要: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小学日常德育教学中融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政协民主监督的途径探索

    政协民主监督的途径探索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随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