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屯知青追寻的散文
一
一段时期以来,我和家兄三哥,千方百计联系曾经在小赵家屯工作生活过的知青们,希望找到当年的历史记忆。毕竟,自1968年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许多当年芳华正茂的男女青年,都已经七十左右高龄。
那个年代,成批的年轻人进驻小屯,长达十年的历史,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那批年轻人,也应在小屯的历史上,有他们的一笔。
面对隆冬的小屯,我们的大地、河流、远山、白雪,它们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而又有多少人能留存在后人的记忆里?哪怕只是一个名字?
久远的回忆,湮没的历史,知青运动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而在那场运动中,我们小赵家屯,也曾有知青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也曾有他们在这个辽西南偏僻小屯农田之上洒下的心血和汗水。
除了他们的历史,我更加关注的是,在那个十年里,他们眼睛里的我的已经过世多年的祖父和外祖父母,我的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二
父亲回忆说,从一九六八到一九七八年,来到小赵家屯的先是抚顺知青,主要是抚顺十五中学的年轻人;之后,锦州石油六厂的职工子弟,也加入了小赵家屯知青的行列;最后,是离小屯较近的北镇新生农场知青,这些知青有的是干警子弟,有的是劳改犯留场工作职工子弟。
那时,先来的抚顺知青陆续通过招工、参军、工农兵大学等离开了小屯。部分“三不靠”的,无法回城,后来就与锦州石油六厂知青以及新生农场知青合三为一了。
父亲还记得,抚顺知青有两口子住在姥爷家多年。因为知青在农村结婚也没有盖房子,住在知青点又不现实。屯里大多挤挤巴巴,后来是姥爷看他们不容易,就请他们住进了家里。实际上,姥爷家里也才只有两间草房。那时,屯里人和知青们都知道,姥爷是全屯的第一善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了无数人。包括多年来为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的乞丐们提供临时的住宿,提供一餐饱饭。
这对年轻人后来终于回城,但是据说开始也没工作,最后终于招工了。但是,从未回过小屯,自离开后也再无信息。
抚顺知青吕杰,也是小屯知青中的活跃青年。那时,他也常到姥爷家吃饭。返城后,据说他在抚顺煤矿当工会主席。曾经在九十年代回屯招工,招了房春文女儿去。
父亲说,吕杰还在你姥爷吃的饭,临别硬给你姥爷留下了五十元钱。他和我们小屯熟人们一起照了相,但一直没收到寄过来的照片。
父亲记得的又一抚顺知青陈实,被大队推荐上了鞍山钢铁学院,毕业后进了抚顺日报社。九十年代也回来了一次,之后再无音讯。
三
通过父亲的回忆,我和家兄三哥尝试着去寻找那久无音讯的知青。希望通过他们,再现我们当年的村庄,再现我们亲爱的外祖父和诸多过世的乡亲们。
通过乡政府,辗转查到了陈实的电话。首先发去了短信。介绍了我的父亲,当年的小赵家屯会计、生产队长以及大队会计、大队长,说明了寻根问旧的来意。陈实尚有记忆,只是今年罹患脑血栓,身体状况不佳,对我提出的写写回忆文章或回忆资料的请求,表示尽力而为。他曾经工作于抚顺日报社。没有对五十年前的那次青春历程,留下回忆的资料,我内心是颇为失落的。陈实讲,他在小赵家屯知青点呆了三年不到,就参加了国防建设“713工程”,修筑抗美援越的战备铁路。回到大队后就被推荐上了大学。之后就与农村隔绝了。陈实讲到,一旦脑血栓恢复后,再与我联系,并向我父母问好,致敬。当他通过微信看到了我父亲去年在盘锦红海滩的一张照片,又发来信息说:“想不到老人还是这么年轻健康,这是你们做儿女的福分。祝福你们的大家和各个小家平安幸福!”
父亲回忆那条铁路自锦州到承德。我曾经在九十年代自此线路去过北京,那是我乘坐火车进京唯一一次未经过山海关。陈实因在“713工程”入党,回屯后就比其他知青有个明显的优势。国家招录工农兵大学生,许多初中尚未毕业的知青和农民,也上了大学。当年,柳东村刘德贵的女儿,也作为工农兵代表,被大队推荐上了朝阳农学院。原定工农兵大学生都是“社来社去”,即来自于公社,毕业后继续回到公社支援农业生产。但是,令学员们感到幸运的是,毕业后政策已变,他们都各自在城市找到了工作。陈实自钢铁学院毕业后,进入了抚顺日报社。我们颇为奇怪,专业似乎不对口。或许,他从事的是日报社的后勤工作;或者,他在学校展露了文字上的才华。这些都有待陈实身体恢复后,再行联络。
而吕杰的联络,一波三折。先是,我记下的是李杰。我和三哥在乡政府反复查询不到。最后还是父亲更正了我们的误记,实际上是知青吕杰。询问据说曾经响应吕杰招工的屯里生产队原队长房春文,他哈哈笑着说半个世纪了,早没有联系了,但据说吕杰退休前是抚顺矿务局西露天矿队长。后来我们查到了貌似吕杰的电话,只是电话联络一直关机。待他看到我的留言短信后,希望能够彼此通话,回忆一去不复返的青春片段,以及小屯那个年代的历史。
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了。
四
在此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一些抚顺知青插队小赵家屯的背景资料。
那是在一九六八年八月,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全国几百万红卫兵一夜之间变为知青,在几个月里几乎全部下到农村和边疆。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便有了下乡知识青年的称谓。
所谓知青,主要指一九六八年的老三届(高中三届,初中三届),还有六九至七五年的初中毕业生,知青在全国人数超过千万。
抚顺十五中学的年轻学生们,下乡到北镇县柳家公社柳东大队。其中十五人插队到一个偏僻贫穷的村落小赵家屯,那里是两个生产队,即三队和七队。知青们在这渡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繁重而原始般的劳作,每天饥肠辘辘的艰苦生活条件,枯燥无味不知何时是尽头的漫漫岁月,使知青们几乎到了身心崩溃的边缘。小赵家屯那些善良淳朴的农民,用人间真情和良知支持帮助他们,使刚刚成年的知青们渡过了人生那段最艰辛坎坷的岁月。
据史料记载,一九六八年九月廿六日,上午,抚顺北站,一列满载着知青的火车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缓缓开动,驶离了车站。站里站外,送行的人群含泪挥手在和自己的子女、亲人告别。知青们望着熟悉的城区渐渐远去,陌生的乡村一个个展现在窗前。他们依然没有从红卫兵的激情斗志中清醒过来,仍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的自信心态,把下乡当知青看做是一场新的斗争、新的考验开始。
火车轰隆隆地开过了沈阳,向京山线上的北镇县驶去。过了大虎山车站后的第一站就是高山子车站,到柳家和高山子的七百来名知青从此下车,再分别上了下到各公社的汽车。到达柳家公社后,列队到柳家中学操场开欢迎会。广埸上早己按各大队顺序站好了欢迎的女社员,一色穿着绿军装,腰扎皮带。个个脸蛋上涂抹着一圈扎眼的朱红色。她们手持红彤彤毛主席语录本,随着各自大队的锣鼓唢呐声,大声唱着跑调和刺耳的语录歌,机械而木偶般地跳着不那么规范的忠字舞。待知青列队分别插入其中后,喧闹声才逐渐停了下来。公社领导、青年代表讲完话后,各大队都用大马车将青年和行李一起拉走。
小赵家屯知青离中学最近,三四百米。满载知青的五辆大马车,在由西到东的土路上浩浩荡荡,扬起了滚滚尘土。
路旁田野中,高梁玉米比较多。小赵家屯的房子多是草房,还有部分瓦房和平顶。知青们坐在一辆辆大车上,不顾土路颠簸,还满有情绪地哼起了军垦歌曲“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们,塔里木来安家。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
五
知青运动五十周年前夕,我作为小屯出生的走出小屯的所谓知识分子,对我童年期的知青,进行了粗略了解,并进行了必要的记录。希望这些文字和记录,能够为我们这个偏僻小村的历史,留下属于知识青年的宝贵一页。
吕杰,抚顺第十五中学初三学生,1968到1973年在小赵家屯插队,返城后在抚顺矿务局工作直至退休。以下是采访吕杰及他口述的情况。
我自从离开小赵家屯青年点后,一共回去两次。一次是八十年代去四大队和五大队。那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生产队还未承包。另一次是招几个人,因为我爱人做买卖,需要人手。我在屯里找了几个人,其中有房春文女儿,姚广武女儿,在我爱人那里干了一年。
我从一九六八年插队到柳东村小赵家屯,前后干了五年时间,到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我招工离开。有些人干了六七年。杜耀中呆了三年多,赵杰比我呆的时间还长,最后抚顺知青全走后,他才走的。因为他是有点问题的。
一晃多快啊,整整五十年了。插队那年我十六岁,也有比我小的,初一的,小个一两岁,都是抚顺十五中学的。我二十一岁回抚顺后,在煤矿干。一开始当工人,后来入党,提了干,当上了队长。在此期间,我把大学专科和本科都拿了下来。退休之后,我先到哈尔滨干了四年多,现在回沈阳两年多。刚回去时知青们每月聚会,我离开抚顺后就很少参加了。毕竟都七十左右了,我还算小的。
我们和你姥爷陆春安都是很熟的,我和杜耀中常到你姥爷家去吃饭。你姥爷非常好。在屯里到你姥爷陆春安家多。还常到有几个不错的小年轻家里,如房春文等,打连连,后来他当兵去了。还有一个民兵排长王振海,我跟他还行。还有老李家干豆腐坊的。姚广武当兵回来后干了民兵连长,他比我大几岁。
那时,我们抚顺知青,在小赵家屯共有十几个人,后来进来两个锦州知青,相处时间不长我就走了。当时全柳家乡知青有二三百人,分到柳家大队。后来柳家大队又分为柳东大队和柳西大队。柳东大队知青有一百多人,分到几个小队,多的青年点二十多人,少的也有十个人。
到农村干农活,真的太累了。我们岁数都还小,啥也不会干。那时正闹文革,还都有政治追求,必须得好好干,不能干好也得干,干不了也得挺着干,生怕干不好,上边印象不好。
我一开始去跟着装车,装苞米杆。那么一大车,装得老高,让人愁得慌,装完后也不知怎么装上去的。遇到好的车老板还行,遇到不好的还会被哈乎。
冬天也不闲着,拿镐刨大粪,也搞农田基本建设,挖沟之类的。
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经历前后好几任队长。有李少春,房廷勤,姓张的车老板,但队长乱整,有的干几个月就被整下去了。因为有派系,亲疏有别,摆不平。那时你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当的时间很长,挺稳当,也不多发言,大家都认可。后来就调到大队当会计了。
小赵家屯开始是大队生产队七队,七队后来分为三队和七队,知青都在三队。
青年点都是自己开伙,但是谁也不会做,谁也做不好。太困难了。头几年有国家供应粮,但没什么菜,谁要回家就带点大酱和咸菜回来下饭。知青都懒得种园子,不爱干,糊弄种的菜长得不好,有些人宁可不吃也不整。有时是酱油就饭,酱油还放过咸盐下饭。
我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次回屯,变化还是不小的。但从上次回去,又有二十多年没回去了。我希望能写点小屯的回忆录。我真有写回忆录的想法,但差什么问题呢?我退休后一直在工作。帮闺女干点活,一个礼拜只能休一天。但我会抽空写点,我也需要写点回忆的东西。现在较忙,估计还得一年多才能闲下来。我身体一直比较好,就是有点糖尿病。
以上,是吕杰与我通话,进行电话采访的简单内容。而这些,也是五十年来,我们与小屯知青的首次直接对话。这也是我们六零后童年回忆的一种意味深长的补充。
关于小赵家屯知青的记忆,寥若晨星,以上的记忆,为知青历史留存。
第二篇:追寻青春色彩散文
青春,是美好的字眼,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当人们走过青春岁月时,都想挽留那段色彩斑斓的画面,都想继续追逐那段色彩。可时间不等人,时光照样匆匆而过。即便没有了年轻时的容颜,没有了年轻时的气质,但我们还想追寻那抹色彩,还想让青春的气息在心中蔓延。
你看,现在的中年人勃勃向上,正用年轻的心态焕发他们的斗志。工厂里、办公室到处散发着那抹温馨的味道。男女在一起,并不感到老化,而是在酝酿着青春的气息。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好不热闹!老人也跳起了舞;公园里,不仅年轻人卿卿我我,而且老人们也挽起了手,喜逐放滥。那不正是追寻青春那抹色彩吗?尽管青春已过,年华向晚,但他们的心依旧年轻,那青春的色彩仍然在心中氤氲!
追寻青春那抹色彩,主要表现在精神境界上,大多数人走过青春,仍还怀念追随。青春在他们眼里,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欣赏不完,久经不息。岗位上,不服老,不认输,有一股年轻的心态。在家里,夫妻浪漫喜逐,互敬互爱,这些无不彰显他们青春的气息。
追寻青春那抹色彩,还表现在衣着打扮上,现代的人普遍年轻化,穿着华丽鲜艳,时髦大方,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给人一种舒适的雅致。母女也会看成姊妹,父子也会看成兄弟。使得四、五十岁的人宛如一个三十岁的少妇或少男。他们在商场上,大步流行,驰聘纵横。活脱得像个仙人下凡,潇洒的步履穿梭!
追寻青春那抹色彩,还表现在人们的心灵上,以往人一过四十,就觉得进入老年了,精神、思想也随之老化。现在人过了五十精神也爽,心灵更是像春天的花儿,越发争艳。五十岁的人也不感到自卑、自责,反而他们很自豪,也很骄傲!这得天独厚的感受正是青春的那抹色彩在绽放。
人人都想留住青春,都想保留青春时那抹色彩。那就得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开放自己的思想。走出世界,与人们争芳斗艳,与人们共享天一色的清欢。让心灵得到安慰,让思想得到解脱,让精神随之升华。只有这样,心态才能年轻,心灵才得以释放,精神面貌才能焕然一新。
青春一旦过去,人也渐渐老去。若要追寻那抹色彩,在精神上要年轻化,在气质上要更新一番,在心灵上要开启一盏明灯,想办法追随年轻时的模样,想办法换回年轻时的气质。即便年轮增长了,你的心态还保留浓厚的青春色彩。做到只要人活着,就让青春永不散场,让青春永远年轻!
谁不想将青春留住,谁不想追寻青春那抹色彩。从今天做起,我们要留住青春,让青春活力四射!在今后的工作中,散发青春的气息,让青春那抹色彩在人间永放光芒。
第三篇:初二作文散文:追寻长征
初二作文散文:追寻长征
追寻长征。长征是一幅画,这又是一幅火红的画,一幅坚毅的画,一幅绵延二万五千里的历史画卷。红军面对高耸的悬崖、冰雪雨露、湍急的河流、无底的大沼泽……
可每个红军从来没有退缩过,每个红军他们的大胆无私为长征这幅画卷画上凄美的一笔,这将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撼的历史画卷哪!这就是长征。追寻长征。
长征是一种信念,这又是一种顽强的信念,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坚持下来的信念。长征路上多险阻,可我们的工农红军并没有放弃,他们也想回家,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坚持了下来,靠一种信念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跋涉。这就是长征。
记得有一个故事,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每人发一个红辣椒取暖,没有食物,但红军战士互相鼓励,坚持下来,最终他们翻越了雪山,这是长征顽强拼搏的信念。在红军的面前,不肯克服困难的我显得无比苍白无力和渺小。追寻长征。长征是一种精神,这又是一种不怕苦的精神,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红军们靠着这种长征精神坚持下来,并用血和泪谱写出了这辉煌的历史篇章。这就是长征精神。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当我们在挑剔饭不可口时,想想我们长征英雄们,他们是靠吃难以下咽的草根、牛皮带、树皮度日的呀!当我们躺在柔软的床上酣然入梦时,想想我们的长征英雄,是怎样忍着寒冷,睡在雪地上、山谷中!当我们乘坐舒适的车辆在天地间自由穿梭时,想想我们的长征英雄,只能靠脚力一步一步越过雪山,穿过草地!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吮吸知识的阳光雨露时,想想我们的长征英雄,得到一个带字的纸片,就是他们宝贵的精神食粮……
追寻长征。重踏长征路,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前进!前进!前进!
第四篇:我的知青老师优美散文
前几天上网,看到一个南票的网名叫‘情满人间’的网友加我,我看了一下资料,年龄是五十九岁,我就加了。第一句话我就问:你是知青吗?他说是。我就说你帮我找一个人好吗?他说好。帮我找四十年前的南票知青,我的老师,叫齐连胜。他很快就回复我,知道,知道,我们是朋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好高兴。
找老师的愿望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几年前,每次看到演有关知青的电视剧,我就会想起我曾经的老师,南票的知青。他现在在哪里,在做啥,一切可安好……也想起了好多往事。
那时,我很小,十一二岁,上小学。先前的女老师因病休假,来了一个下乡知青教我们。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高高的个子,留着黑黑的胡子,年轻,帅气,更有朝气。
来了新的老师,开始同学们都很老实,上课非常认真听课,下课和老师打成一片。记得学校操场上有一个木头的篮球架子,课间休息时,男生们和老师打篮球,我们女生在边上看着。老师个子高占优势,每次都是老师抢到球投篮,后面一群男生追逐着,好热闹。
那时,我很调皮,和男孩子一样好动好打架。老师刚来时还算老实,慢慢的就板不住了;上课也不好好听课,爱搞小动作。记得一次老师讲课,我用小刀在课桌上切橡皮,一块橡皮切成了很多块,被老师发现了,把我叫到了前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检讨,下课了又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的训我一顿。这样的事隔三差五就发生一次,每次老师都训我,有时还罚我站着一堂课时间。
我的同桌是一个很老实的男同学,我在课桌上用小刀在中间刻了一条线,不让同学过界,有一次写字胳膊肘过界了,下课我就和他打起来了,动起了手。这回老师真的急了,把我叫到办公室,训我还用眼睛瞪我,我头也不敢抬写了检讨书,保证书,我也害怕了。晚上回到家我就不想上学了,当着爸妈还不敢说自己犯错误,早晨起来只好装病说肚子疼,一天就过去了。第二天又装病。快到中午了,老师看我来了,老师很关心的问我这问我那。我说肚子疼,其实我心里明白只是不想上学,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好好上学,那时我心里还恨老师。
记得那天妈妈不在家,爸爸让我做饭留老师吃饭。我做好饭,那时没有菜,只蒸了一碗鸡蛋糕,蒸好了端到桌上一看竟然没放油,爸爸用羹匙放点荤油。爸爸和老师一人到了一酒盅白酒,坐在炕上喝着酒,唠着我上学的事,也唠着家常……
我还是上了学,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教我学习文化,还是严格的管叫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到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我好感激老师,找老师的愿望更强烈了。前几年我学会了上网,开始在葫芦岛百姓网发帖找老师,也一直在加那里的网友帮忙,只是一直没有消息。心想恐怕联系不上了,只有祝福吧。
做梦也没想到,偶遇网友“情满人间”,让我找到了我的知青老师,我也通过视频看到了我的老师。看到老师一切都好,我好高兴。祝福老师,祝福您,我的知青老师一切都好。
第五篇:青春,我把你追寻散文
小时候,我常想,
大人们说的青春是什么呢?
母亲总是抚着我的头说,青春就是那一阵阵春风。
噢!原来青春就是一阵春风,每当春天,我便追逐着微醺的春风,春风总是不等人的,在遥遥的山间徘徊,我正在向山巅攀登,但,春风已悄然散去,我哭着抹去一把把泪,轻轻地挥手,莫要回头,莫要回头,春风,你到底去了哪里?
试问
哪里才是你停歇的脚步?
我跑向田间的小路,你便飞去悠悠的山谷,我跑向幽幽的山谷,你便飘至远村的庭院
·····
终于,我累了。
曾经,我以为能捕捉到你的丝丝讯息,总是一个人默默守候,把孤独的天,画满幸福,可我总是不会忘记你,默默等待,静静追寻,双鬓斑白时,独身坐在四合院的枯木桩上,恍惚间,我置身于遥遥的远方,一个孩子稚声问着,妈妈,什么是青春?
我久久地矗立,任泪水流下,在梦中,你静静地向我走来·····
什么是青春呢?青春是一首诗,青春是一幅画,青春只得所有人去羡慕,也值得所有人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