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荒唐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2:0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本荒唐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本荒唐杂文随笔》。

第一篇:我本荒唐杂文随笔

在生活中,我给别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貌似成熟稳重的那一种人。而网络中和我交集不多的人,更是以为我是一个知书达理,淡定从容的人。这样的假象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自己,没有谁比我自己更清楚我的德性。真实的我其实是荒唐可笑的,几十岁的人了,心智却与年纪不搭配,有时做的事让我自己事后都羞愧不已,让我自己都怀疑我就是十足的脑残。按理说,脑残这一名词不该用来形容我这个老大不小的人,可我对我的荒唐之举实在无法找到更好的解释了,或许就是因为脑残,行为才荒谬吧。

陈年往事就不提了,单说这几个月,我的不靠谱的行为就尽显荒唐。先说建群吧,那是一时心血来潮就建起来了,一时脑筋打结就解散了,再一时感怀又重建了,没过多久,又因为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控,再次因为芝麻大的事把群解散了。弄得别人一脸懵逼的同时又对我生出一肚子狐疑。在短短的时间里,我的反复无常,我的飘忽不定,我的浮躁不安,我的自卑懦弱,我的敏感多疑,我的偏执狭隘,我的肤浅无知,全部让别人一览无余。

从我建群到解散群的几次折腾中,我已经让文友们看出我的玻璃心和被灌了水的脑袋,而我在一时头脑发热之下加别人为好友,又在一时不快就删除了别人的举动,更是证明了我有轻率的劣根性。我的荒唐,我对别人缺乏足够的尊重,无疑也让别人对我大失所望。尽管别人保持沉默,没有贬损我,但我在换位思考后也能对别人的心事心知肚明,那就是,人家一定在想:我怎么碰上了一个神经病,主动加了我,又莫名其妙地把我删了,真是令人费解!

如今,我为我的荒唐之举后悔不迭。可又能怎样呢?毕竟自己已经错了,解释是枉然,多说也无益,不如就此放过自己,不再因为自己犯了错误就敲破自己的脑袋,而是警告自己:再犯同样的错,你就自个儿去撞墙得了。

今天的我每当反思自己的不堪时,就羞愧不已。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做出荒唐之举,我学会了在说话前三思,在决定做什么事时,也多考虑一下。

一个人的脑子里之所以频頻冒出荒唐的念头,继而做出荒唐的举动,说穿了是因为智商有欠缺,修行远不够。明白了这一点,我也在下意识中去多看书,多思考,并时时约束自己,不再任凭自己口无遮拦地多说话,也不再任凭自己心里的杂念如杂草丛生,另一个自己总会适时告诫自己,一定要管住那一个虚妄的自己。

我本荒唐,但不能总是荒唐。一时的荒唐尚可接受,一辈子荒唐,就是失败的人生。我不想再荒唐下去,所以写下此文,剖析自己,警醒自己:别忘了你曾是个荒唐的家伙!

第二篇:荒唐在哪杂文随笔

这几天的早睡早起,体验着别人的朝九晚五,像活进了一个套子里。

早晨,在固定的站点等候,在相同的地方,遇见相同的人,听到相同的呐喊,变化的是往前走的时间,变化的是多变的气候,变的是今天的我们不是昨天我们。在这重重复复之中,我们以为在往前走,把昨天重覆前天,把今天重覆昨天,把明天重覆今天,把未来重覆明天,估计这就能走完这一辈子了。

在每天重复的时间里我们习惯做着相同的事情,让我恐惧的不是我每天要做一样的事情,我恐惧的我活在自己制造的密室里面,然后自己把门的里面锁住,却总以为是外面的人把门锁住了。时间长了,产生的幻觉更厉害。

在依赖这习惯的时候应该改变某些轨迹,让规矩的路变得不规则也是一种趣事,而我们真能看到自己是不是活在这个已经被规则好的空间里。

把自己置身在空间外,你会看到空间里的所有,所有的人都在往固定的方向前进,每个人都在这个空间重复着一种态度。

但,自己又如何跳出去这跳不出去的则。

第三篇:我本贪婪杂文随笔

用“知足”这个笔名已经有六年了。当初在某站注册时,对于用什么笔名为佳,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做人要知足点才好,于是就用了知足这个名字。用这个笔名,貌似自己真的就是一个清心寡欲,容易满足的人,其实不然,有时自己都不好意思,觉得用这个笔名纯粹是自己在脸上贴金,对照自己的行为,更感觉用这个笔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没有谁比我更清楚我自己的德性,其实我的骨子里是贪婪的,根本与知足不沾边,自己的行为就是很好的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最容易让人看出我贪婪本质的事,莫过于沏茶这种小事。每次无论是给自己沏茶,还是来了客人,我都喜欢往茶杯里倒满茶水,为客人沏茶时稍稍有点分寸,给自己沏茶时,总要看到茶杯里的茶水溢出来为止。而溢出来的茶水就会把桌面弄得湿漉漉的。为此事,老公不止一次大骂我是猪,可我依然死性不改,以致他每次看我沏茶时,总要叮嘱少倒点。

在生活中,还有些细节也说明我是贪婪的。比如提水,我提水时就要把水桶装满,情愿让水溢出来也不愿少装一点。这样的结果就是,把水提到屋里的同时,也把地面弄得到处是水渍。

那一年秋天,老公去外面打短工,我在家里负责把屋里的玉米搞出去晒干,并在傍晚收进来。那些日子,我一个人早上一撮箕一撮箕端出去倒在水泥晒场上翻开晒,傍晚时又一撮箕一撮箕端进屋里,为了图快,我也会把撮箕装得满满的,费力地端出去端进来,没过几天,我的手就把我痛得没命,到诊所让医生开药都开了不少。这也许就是贪婪的代价吧。试想,如果我每撮箕少装点,也不至于伤了手。

如果说沏茶提水的行为并不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太多困扰的话,那我对老公的吹毛求疵,对婚姻不切实际的想法,就着实把我逼进了思想的死胡同。

老公是我当年在广东打工是认识的,和他的婚姻,属于正儿八经的自己选择。二十岁那年认识他时,我看中了他俊秀的外表和务实肯干的精神,不顾他的家庭状况很糟糕,也不顾家人极力反对,执意嫁给他。但婚后不久,我竟然后悔了,我发现和我性格截然相反的他不爱看书,也和我在很多方面谈不到一块,准确的说,他这个人挺无趣。

后来,因为生活的压力,加上我本人的自我封闭,我越发感觉脾气暴躁的他和我的结合是很荒唐的事。尽管他每次和我吵架后都主动在我面前认输,但事后我依然不依不饶地记仇,我并不觉得他有啥好的,只有让人不敢恭维的地方让我大倒胃口。

年轻时看多了言情小说和唐宋诗词,也曾在心里不止一次想象过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多么才华横溢,而且温存有情。可事实上,心中的白马王子被粗俗不堪的家伙代替,不说才华倒好,一说起,我就更为自己遇到了这么一个和自己话不投机的人懊悔不已。想到唐诗宋词里的人被一个只知道打牌爆粗口的人代替,我有一种想抠瞎自己双眼的冲动。

再后来,我也懒得计较太多了,学会了隐忍,并不代表学会了知足,贪婪的人表面平静淡泊,是因为暂时没被激发劣根性,一旦有了某种机缘巧合,就会上演荒唐的一幕。

在网络中行走几年,确实见识过不少才华横溢的人,有的人也让我感觉此君莫非就是唐词宋词里走出来的人吗?有时也难免心生仰慕,甚至想和此人演绎一段高山流水的故事。更为脑残的想法是,居然也想过和自己的家庭完全决裂,和老公分道扬镳。

但我的贪婪并不会像疯长的野草,总会在某个时段被外来的力量拔除。老公虽然不会写诗,不会写华丽丽的文章,但他会干实事,懂得维护婚姻,也信守承诺。他二十来年如一日对我忠诚不二,再加上在关键时刻的理智和冷静,足以让我蠢蠢欲动的心停止胡思乱想。所以,即便我向往唐诗宋词里的爱情,但更愿意接受酱油诗里的白首不相离。

如今,我的贪婪犹如被冷水浇过的火堆,火势渐渐不如从前旺盛,或许有一天也会彻底熄灭。当贪婪之火彻底熄灭时,也就是真正知足时。到那时,我也无愧面对我的这个笔名了。

古人云: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这句至理名言,值得我谨记于心,让我时时反省自己,以免让贪婪把我推入万劫不复中作茧自缚。

每次沏茶提水,我就想到水满则溢的道理,手也就没有那么不知轻重了。或许贪婪与知足,就在这些细节里可以彰显。只是以前我并没有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事,其实暗藏深意。

第四篇:荒唐的十年杂文随笔

“不是怕死,而是怕活,这便是一个时代的荒唐。”

——题记

看完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那些文字,就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底,这一百个人的叙述,其实就是那个十年中全体人们生活缩影。人的十年,如果在幸福,快乐中度过,那将是美好而曼妙的回忆,而那一代人的十年确实给他们的一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拜读这部作品是因为在备课《我的小狗包弟》时,张老师提起这本书,让我心生疑惑,一百个人的十年,为什么只写一百个,他是采访了五十个人,然后再抽取典型的一百个人进行创作的吗?“文革”的作品那么多,他又是怎么编写这部作品,使得我们对那个十年有深刻的认识呢?带着这些疑惑,我翻看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这本书是以口述的方式,将人们的心灵记忆载成史册,可惜文字是无声的,无法传递,他们在讲述时那令人凄楚含泪的心音。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大概知道文革的时间,知道文革对人们的迫害,使人们的精神受到伤害,可是那粗略的见解并不能是我真正的体会“文革”的残酷。拜读那些文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残酷的时代,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他们的苦难,心灵为之震撼,原来我们的民族有过一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使人无法忘却,倍感今日之幸福。

这次“文革”,并不是大动干戈的革命,而是给人们的灵魂带来的巨大浩劫,拜读过程中,甚至有着:“这文革还不如抗战时代呢,那时候至少人的温情还在,战死都比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强”始终,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文革、批斗、右派、灾难……那十年给人带来一辈子不可磨灭的痕迹。那时的批斗方式可谓穷凶极恶,有往人身上倒屎尿,有用钉子插在人的脚丫上,有绞小便、在胸口缝着“反革命”三个字……惨绝人寰,当人缺乏了温情,没有了精神生活,正如行尸走肉一般,很多人由于受不了迫害,采取了很多自杀的方式:每天吃苍蝇、叫女儿割自己的动脉、跳河自杀……死了倒好,没死,还被套上“畏罪自杀”的罪名,真是生不如死,感叹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妻离子散,人性残酷,在当时的背景下,竟不能反抗,带着“莫须有”的罪名,接受惨绝人寰的虐待,哀莫大焉。不少人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不禁让人想起纳粹集中营,那些手段是如此的相似,令人发指。

“文革”结束了,那些生存下来的人该如何弥补他们的创伤,那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一个民族的灾难。一百个人中,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词——饱受苦难,让人思考的实在太多,但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拾纸救夫》:为了一个不知来由的文字出处做了八年牢,她为了救出丈夫,即使一个字都不认识,也拾尽天下纸,为救出丈夫,最后自己被大火烧死,丈夫出狱痛不欲生。在此篇中,我看到的是在残酷的“文革”,至死不渝之爱情的伟大,也在感叹当时的社会如此荒诞,说一句话都要考虑是否犯错,当时所谓的错,在现在看来,都是荒谬,都是身边人为了一己私利,灌之以“莫须有”的罪名,岂不痛哉!这篇文章中,其实妻子可以与丈夫离婚,不至于落得个无依无靠,但她不,她以自己的坚强与忠贞告诉世人,爱和善的伟大。她一个字都不认识,很难想象,她是如何一张纸一张纸的拾起来,再问其他识字人的,那些人会投来怎样鄙视的眼光,会是怎样的嫌弃这个“疯女人”:丈夫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在这拾纸到猴年马月还是徒劳,还不如尽早嫁了,免得自己的孩子也遭受此罪。但她执着而坚定,这让丈夫也倍感温馨,这也许是那残酷的时代里,他还有希望活下去的一点盼头吧!在那个人人说谎,各自揭发而遭残酷迫害的时代,人的灵魂又该如何安放,现在幸存下来的人,提起当时的往事,无不如锥心的疼。

有人说:“痛苦就是你没有能力说清楚。”什么是痛苦?在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时年代的人们遭遇多少个绝望的时刻,现在的他们不忍回忆当时的苦痛,那是一场噩梦,一次鬼门关。当时的人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有话不敢说,有才华不能显示出来,有痛苦不能倾诉,还不能反抗,有多少硬汉也无法改变这些现实,只能低头,活着还不如……

冯骥才的《珍珠鸟》,其中有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觉得十分的温馨,也不禁产生对比,人与鸟都能如此的保持和谐的关系,为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是那么的可怕?人与人之间,最基本信赖在哪里?为什么总在无休止的批斗当中?有些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冯骥才说到:“我常常感到悲哀的是,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作为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积极分子,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这段历史为人所铭记,“他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警钟。”这部作品在纪念过去的同时,也在启示未来。

第五篇:人之初,性本病杂文随笔

老婆报了个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最近时不时就把课上的内容念给我听,把我们一一对号入座:“……A君像XX症状,B君有XX倾向,C君像极了XX症……你妈这情况就是XXX,你弟是典型的XXX,你的症状就是XXX……”

真是应了那句话:学了这个看谁都是神经病。

虽然被别人认作有病是多数人都不乐意。但我不得不承认是带了无数的缺陷降生到这个布满伤病的世界,庸懒、沉默、逃避、无为、怯懦、忍气吞声,鼠目寸光、放浪形骸、随波逐流……所有这些都适合我。我是满心希望老婆学成后先把我家这些人搞妥贴了——特别是把我治好了,比如吃了某种药变得阳光可爱了……只是据我经验判断,这任务艰巨!前景不太乐观。老师也说了,学了这个不是人人都能成心理医生……尚且病人永远是医生的n倍。

活了这么多年,接触着各色人等,深感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不易,知已难遇,知彼更难。我也常思虑:所谓的人格健全是什么样的标准呢?上帝造人的时候,是否有一套ISO9001或某些验收条款?可书上说上帝或女娲造人时,只是照着他的形象做,并没说照他的脾性做。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色若都以自我中心来评判别人,世间确实是找不到正常的人了。

性善或性恶自从人有了文化开始就争论不休了,估计一时半会儿也难有定论。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人事本是不多,但从远了看,人的病残却是普遍的——不管身体还是心理,所以,“人之初,性本病”这话也许更贴切。基督说每个人都有罪,似乎太伤人自尊,“每个人都是带病之身”应更容易接受些吧。只是现实中大多人是不承认自己有病的,哪怕实际上也许病入膏肓——自以为是几乎是人性中最顽固的品行,都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式,殊不知所有光鲜亮丽的赞誉词语背后,都有猥琐不堪的称谓,所有消极堕落的命名后面,也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叫法,现实中的我们常常都只是九十步笑百步而已。

虽然世界看起来是如此多姿多彩,科学也貌似所向批縻,但面对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有太多的束手无策,每次老婆唠叨那些病症时我就说:“你得拿出治疗对策才有用……”她也一脸茫然,最后就是一句话:“知道人家有病就不要和他计较……”——这多少和宗教信仰的包容理念相通了,也可算是目前最可行的“药方”了——渴望被包容是所有人的共性,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去包容别人呢?我想,哪怕她成了心理学博士,也未必能把我家治成一团和气吧……

最近,常看到网上推荐一本胡适的书《容忍与自由》,我没看过,不知道是否是教育人们待人处事要包容的鸡汤文,但我觉得买它的百姓,估计是想从中得到些为人处世之道吧,我以为若是认可人世间残病的普遍性,那看到书名差不多就够了,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看了也白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病人的态度和作为病人的态度,基本决定了人性的格局。

下载我本荒唐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本荒唐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想说杂文随笔

    失业在家两个月了!很不是滋味,也有些迷茫!不知要找怎样的工作才好,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是继续在家带孩子做家庭主妇?还是边工作边带孩子?现在妹妹的小孩现在也寄住在我家里,一......

    小小的我杂文随笔

    记得曾有人说,一粒沙会有一段故事,一滴水会有一个世界!而我就像是那一粒沙或着是一滴水,小的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存在。而我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被注定了会于别人不同。在......

    两个我杂文随笔

    认识我的人们,甚至包括多年跟我一起的同事,对我会有两个不同的印象。一个,也应该是大多数人,在他们眼里,我常是寡言少语,甚至不苟言笑,即便坐在我的身边,也最多是点头颔首,偶然放出一......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杂文随笔

    天刚蒙蒙亮,正在晨练的戏班子在一霎那炸了锅。“小师妹,你怎么回来了?”“一个人来的么?”“我们可想死你了!你说你当初怎么舍得离开我们!”“见过师傅了没?”“你走了以后大家都很......

    松竹本吾家的杂文随笔

    今晚给学生讲宋代叶梦得先生的《水调歌头·秋色将渐晚》。词中一句"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触动了师生敏感的神经,不禁让人神色黯然,泪水饱含。先生哀"流年轻度,鬓双华",又叹“......

    我想的杂文随笔

    记得她说的,一辈子总要有一次的认真。今天学校组织了心理调适活动,发言环节很勇敢地冲到司令台上去了。也没有想很多,就是单纯地觉得,如果不去可能会后悔很久。本来只想说对大家......

    我只是经过杂文随笔

    恍惚想起今日立夏。然而相比一周以前,今天才最不像夏天。夏日终于在节气上到来,尽管在温度上的灼热感已经席卷了这座城市良久。夏秋冬春,四季轮回。生活却一直在朝前推进。难得......

    我正活着杂文随笔

    夏末秋初孕育的第一波蓓蕾,在渗着几许凉意的风中悄然绽放。露珠打湿月季花的花瓣,再往下临摹过叶片的纹路。绵绵的雨打湿了他的镜片,笼上一层似薄纱一般的湿气,不消一会儿,黏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