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师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创作能力培养艺术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创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未来民族生存的基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各门课程中都能有机地融入创作思维训练。事实上,即使是专业基础课也完全可以贯穿创作能力的培养,当然,这其中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 专业基础课 创作能力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一般在学生高年级时才进行创作教学,甚至有的学校一直到毕业前夕,需要学生完成毕业画展时才开设一些创作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美术创作怀有极大的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不理解什么是美术创作。同时,长期以来,基础课教学中教材、教法较单一,教师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手段相对陈旧等,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一直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作欲的表现,以惟妙惟肖为最终评价结果。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有一些改变,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学还在延续老一套的方法。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要求对人才的培养需要更注重其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教学在强调广泛学习美术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积极强调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创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一个人必须能够有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其作品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持有的思维过程。它是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是思维和想象的有机统一。有研究证明,高年级小学生就已经能对自己已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创造性的改造,使之产生自己直接经验中从未有过的新的结合。中学生抽象思维进一步提高,在渴求创造的愿望推动和鼓励下,创造想象日益占优势。作为比中学生知识面更宽广的高师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想象,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是完全可以和必要的。当然,这绝不是说,美术教学连基本功的训练都不要了,而是要提倡把创作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所有的各项美术教学内容当中去。高校的美术教育应使学生摆脱教材教法的相对单
一、僵化及过多的描摹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同时,始终带着创造的心态,用独特的视角、方位,探索的思路、想法,去观察、体验和思考,并能够以独特的艺术方法表现出内心所感、所想、所悟。
一、在素描、色彩临摹写生中尝试创作
设置素描、色彩基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因为任何创造性的构想都要通过精湛的技法手段得以实现。因此,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这块肥沃的土壤,基础训练是艺术创造表现的语言,它们相互依托。在训练中尽量融入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的。例如:在基础素描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加进一些能让学生开启创作能力过程的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临摹可以说是艺术的再度创作过程。我们熟知的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便是吴老前辈对前人的“石鼓文”再度创作而成的不朽之作。所以我们在临摹名家作品时,要求不仅能在临摹中学习、研究,体会画家当时的心境、创作动机以及画中各种表现技法,还应对这张画大胆地加以改变。无论是对其造型,还是画面的色彩,都可以尽量融入自己的构想,融入自己的体会与经验。不管成功与否,艺术表现“可贵者胆”,也就是要学生大胆地、不断地去思考、想象,从而使学生将潜在的创作能力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表现出来。
在素描写生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写生练习,严格一些讲,不是去画对象本身,而是画对象传达给我们的深刻感受,不仅仅是单纯的外形描绘,也绝不是学会一些无限细节的罗列、拷贝式的描绘、说明图一样的记录,这些都不应该是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通过艺术的诸多形式和表现手法,去表现、抒发,根据艺术的规律和审美要求重新安排组织画面。写生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试验和独创,在原有写生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生活中许多事物的理解和喜欢的美的东西添加到画面中去。学生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设立一个有主题、有思想内容、有情节的构思等,使其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理解认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意识反映出来,也使他们在这一行动中,拓展创作能力空间。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通过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直接地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美术教师,但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一种心灵的体验以及创造力的表现却是一致的。
二、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结合未来工作体验创作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来源,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可能有许多内容是需要他们在高校学习时高度重视创作能力的培养才可能胜任的,因为许多教学内容极富创造性。有的中小学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粘贴,合理地编排次序,就能做出非常精致的作品。有的则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制,这其实就是没有良好的创作能力的结果,更深一步分析,他们在高校做学生的时候就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因此,高校的相应课程就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创作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学生勤动手、巧用手制作,更应要求他们学会勤动脑巧动脑,学会构思,把创作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学和学习中去,以更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逐步严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也有许多可能从事其他的职业。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中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比如学校所在地区有一些企业生产家电玻璃面板,面板上需要设计一些合适的纹样,不仅要符合工业产品制作工艺的要求,更要有创意,使产品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品位又能充分展示个性。我们即时了解到这个信息,和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产品的设计当中去。把一些好的学生作品在公司的车间里现场制作,使得他们在短时间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转化为产品的样品,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和成果展示方式,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和心理刺激,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推动人去从事、完成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部力量。对学生来讲,适时地举办一些中小型作业、作品展,利用橱窗,把学生在基础课上带有创作性练习的作品加以肯定和宣传,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创作力。鉴于此,在与实践基地合作的过程中,公司还为教学提供一定的资金,用来奖励优秀作品。公司会将学生完成的产品样品进行市场调研,如果符合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生产,将对学生的就业和经济收入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个人,而是对周围甚至所有美术专业的学生都产生刺激,因为这将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地渗透创作课题内容,使这一过程始终充盈创作的气氛,意识到了只有自己用心创作出的作品,才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在中国画基础教学中灌输创作的意识和观念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国画基础课程一般都以白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白描课程教学大体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经典线描作品的摹写;一部分是白描写生的练习,而白描写生是中国画认识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国画练习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的主要手段,它是有别于西方素描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白描写生更是成为中国画学习的必经过程。中国文化是写意的,中国画更是写意的,在白描的过程中,感情就一直和笔的运动融合在一起,创作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一直贯穿在其中。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千变万化,想全部描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要体会物情、物理、物态,有机取舍,集中概括,发现物象美的所在,运用学过的表现方法来组织画面,启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不用他人的框框去硬套生活,尊重自己的感受。如可以在同类的花丛中选择理想的形象,移花接木,有的花枝叶子形状结构松散,可以有意整理它们的聚散等;又如有些叶子有许多叶筋,可以只画主筋,不画副筋。这些过程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在反复的白描写生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灌输创作的意识和观念。
单纯的白描写生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因为限于水平,他们还无法在进行白描写生时“看”到制作出的最终效果,无法享受到最终的美所带来的愉悦。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白描写生稿制作成色稿或根据写生稿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学生,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白描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懂得在写生时取舍实际就是一种创作训练;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从写生到创作的距离并不遥远,一张好的写生稿就有可能是一张很优秀的创作稿,消除学生对创作的恐惧心理,树立他们创作的信心。
四、强调教师教学在创作能力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意识的加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依赖相应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教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新观念,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导向,切不可呆板教条,界定了框框,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的驰骋和个性才能的发挥。其次,教师讲课应用实例时,要注意新颖性和科学性,不能盲目和片面,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吸取有意义的启示和鲜明的借鉴。同时,尤其应强调将创作能力及早地融入到基础教学当中去,起步越早,创作能力的培养就会越成功。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本来无意识的东西,变其成为有意识的东西。在作业布置及作业的评定上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逐步走向充满创造力的广阔空间。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哪怕是在习作中有那么一点点创作的成分都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引导,这些都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具备创新意识和有创造能力教师的精心引导,而学生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就具备了创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这种训练,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语言。创新是艺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们能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及创造性品格来展现时代的要求,这样的美术教育才会生机勃勃。
第二篇: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富于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们应该使儿童这种潜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和发挥。几年来,我在辅导儿童美术创作中,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局限于技巧的培养,还应当让儿童在不断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在辅导学生绘画创作中,我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含。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激励。同时,在欣赏中收到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效果,不仅使他们看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还可以使学生学习艺术家的工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从而产生极高的创作愿望。
例如:欣赏万里长城画册,画面中万里长城雄踞于祖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中,气势磅礴。欣赏时学生从画面的色彩上得到视觉的快感,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动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其次结合作品欣赏还向学生讲述一些著名画家的故事。比如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我向学生讲述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欣赏作品《田横五百士》,我为学生介绍画家徐悲鸿爱国、为艺术奋斗的一生。学生被他们坚强的毅力深深感染,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争当未来画家的激情。
(二)启迪诱导,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在讨论中,教师起着启迪和诱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诱发,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如在欣赏作品时,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画中的构图感怎样?色彩感怎样?”“你能想象出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幅画的?他在描绘这幅画时想到什么?”等等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对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又如:在一堂美术课,我要求学生创作一幅以“环保”为题材的画,学生不知画什么好。这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解有关环保的知识,以及环保的意义和目的,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要保护小鸟、保护森林;有的说要保护水源和空气„„最后,我说:用我们的画笔把我们想到的画出来吧。于是,一幅幅反映“环保”的作品就在这样氛围中创作出来了。
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创作。如:小学生喜欢动物,也爱表现动物。我就把教室装扮成一个“动物园”似的,墙上挂满了一只只颜色鲜艳、动态可爱的动物,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唱歌、猜谜语、讨论,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边玩边学,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和记忆。最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把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画描绘出来了。有的学生装创作了《动物音乐会》:有的创作了《爱笑的动物》„„有个学生给昆虫画上了美丽的花纹,有个学生甚至给老虎添上了翅膀。通过美术课堂创设情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更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去进行想象与创作。
(三)拓展思路、勇于创新
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提倡标新立异,不默守陈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例如:有一堂美术课我是这样上的,我先叫学生将几种不同颜色的纸撕成大小不一的纸片,然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拼贴成一件作品,学生面对着一堆纸片,思维也变得混乱,拼贴出来的作品主题不突出,缺乏创造性。于是,我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提示这些纸可以拼贴成风景、人物、动物、植物
等,顿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一次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各种奇特的想法,尊重他们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及真善美才得以自然流露。例如:我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放风筝》的想象画,大部分学生地创作过程中总离不开传统的观念:天空画成蓝色,树叶画成绿色,太阳画成红色,画面基本上是几个人在草地放风筝,只有一个学生的画是别具一格。她的画面上画着一个小朋友接着绳子随着风筝漂荡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红色的天安门,橙色的天空,黄色的太阳,紫色的树,整幅画的色彩十分强烈、跳跃。我问她为什么这样画?这学生回答说:我想随着风筝亲自到天安门广场看一看。这幅画无论是构思、构图或者色彩都是十分独特的,我当场就表扬了她,并鼓励其他同学要细心观察生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创作活动,学生创作艺术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作力。每个儿童的性格、爱好都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我们刻意地要求他们模仿别人的画,刻意地要求他们把结构画得如何完整、形象是如何逼真,那样就根本谈不上让儿童去反映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创造出有鲜明个性的绘画作品,我们应该让儿童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积极的创造本能。
第三篇: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初探艺术论文
一、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第四篇: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艺术论文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性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那什么是音乐自主性学习?音乐学科的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自觉地主动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通过积极的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音乐学科的自主性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
一、在音乐课堂中的民主教学
提倡自主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对新知识的探讨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编排的优势,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鼓励学生发“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遇到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的时候,不要急于将结果一古脑儿全盘托出,而是设法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即使学生提问,教师也是“问而不答”或“以问代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学生,他们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更不敢起来唱歌展现自己了。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弥补他们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在课堂上,要多向他们提一些能回答的问题,再用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神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即使是潜在的、微弱的,也要善于“沙里淘金”,即使扬其所长。
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
音乐学科的自主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积极的主导。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必将变成主讲、主问,而不是真正的主导。有些歌曲并没有必要逐句教唱,可让学生自己边听边学,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同时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分组进行表演唱,这样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创编的兴趣。学生之间的创编和配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快乐。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运用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从教师方面来讲,要尽可能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分析、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激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从学生方面来讲,要懂得“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怎么学习会更好)”、“学得怎么样”。
三、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是单一刻板的,其基本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分段介绍作品并讲解曲式结构——完整欣赏作品。中间偶尔有学生的参与,也不过就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提前寻找了一些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是回答了一些诸如“听了这段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音乐形象一目了然。如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让学生一边聆听教师对曲子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的分析,一边观赏黄河纪录片,并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当《黄河》优美的旋律与黄河纪录片的画面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融入了一个由声、形、光等凝成的音乐世界,使学生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对音乐的热爱。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教学,一旦学生有了基本的知识,就有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以自己的式步入音乐的殿堂。
总之,自主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正是通过自我指导,形成具有独立性、具有自制力的学习。
中小学的音乐课,尤其是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或选修课,如声乐、舞蹈、器乐等,都可采用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材,协助学生为他的学习建立特定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内容的个人意义,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师的辅导与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性学习,真正享受着知识探索上的自主欢乐。
第五篇:包装设计教学中市场意识的培养艺术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市场意识淡薄,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设计实践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培养市场意识的途径和体现市场意识的方法。
关 键 词:包装设计 市场意识 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想抢占中国市场;更多的中国产品要走向世界,国际文化流通也正在形成,面对新的形势,包装设计者应着眼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情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市场意识,才能设计出适应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的包装,使我们的包装设计能够为产品增加附加值,为企业赢得市场。
一、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依据市场需求明确设计方向
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设计离不开一定的市场意识,因此学生在进行某种产品的包装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和研究分析与此产品相关的市场背景,即,此项设计的委托方是否有整体的营销策划,是否有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产品的功能特点,材质档次,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销售面有多大,此项产品的同类厂家市场情况如何,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认同程度等等;通过市场来了解人们的需要、需求程度,哪些消费群体需要这种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设计。这样市场就为学生提供了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使学生的包装设计更加有针对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目前的包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着值得我们大家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生的市场意识淡薄,设计中存在严重的主观唯美倾向,只考虑和注重画面的美感,而忽视了市场的存在,脱离了市场实际,从而使自己的设计变成了一座空中楼阁,只能供自己欣赏。这也必然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设计实践的需要,很多观念意识与市场脱节,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造成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又急需有市场意识的包装设计师。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应对学生强化和传授一些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知识,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学习基础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化,并真正理解包装设计后面的市场关系,将包装设计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途径
1.要鼓励学生走出画室,走进市场
因为设计不同于绘画,学生在绘画中可以任意地展示个性,跟着感觉走,而从事设计工作除了应具备良好的造型基础和设计表现力外,还应了解市场。只有走进市场才能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才能从市场中发现新的亮点,才能从市场中找到与自己所要设计的对象的共同语言,才能使自己所设计的作品紧跟市场。
如果想走进市场,该怎样走进市场,又要走进哪些市场呢?这就要看你所从事的是哪个方面的包装设计了。如果所从事的是食品包装方面的设计,最好走进食品超市、商场、专卖店、杂食店以及批发市场。你要到摆满各类食品(包括酒水、饮料)的货架上去看一看,摸一摸哪种是最能吸引你的商品及其包装,因为是它最先吸引了你的视线,要琢磨一下这吸引你视线的哪一点有什么特别和与众不同(当然,这要排除摆货员人为地把货摆在最显眼的地方的因素)的地方。这些吸引视线的是构图的原因,是造型原因,是色彩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其中构图反映的是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其表现的风格是传统风格,现代风格,还是西方风格?在表现的手法上是坚守一定规则的,还是有所独创的?
除了自己亲眼看和亲手摸以外,最好还要在购货现场进行一些随机的调查,看一看消费者为什么选购这些商品,是品牌的影响,包装设计的影响,还是价格的影响?是习惯消费的影响,还是导购员介绍的影响?
除了解了上述情况以外,还要通过商场的营业员或导购员了解此种商品销售的情况,以及这种商品销售得快还是慢,原因是价格,是包装,还是内在的质量?在这一类产品中,对每个月的销售情况以及每个品种的销售情况等都要有个大致了解,这对于搞包装设计的人员来说都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从事的是化妆品方面的设计或者是药品方面的设计以及服装方面的设计,那就要分别走进它们各自不同的市场中,和以上的方法一样,去观察,去了解,去感受。
2.要让学生走进企业或走进客户(即所服务的对象)
走进的目的就是走进生产的现场去看一看。看一看产品的特性和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形态(或造型),有些食品还必须亲口尝一尝才好。只有对所要包装的产品有个基本了解后,你才能对自己设计的包装,如何确定色彩和图案,做到心中有谱,使你的设计不脱离实际,才能受到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的欢迎。
当然,有些因特殊原因不能走进生产现场去了解产品的情况,那也要想法通过服务的客户对象,争取了解一些产品的情况或者对方的要求。只有把他们的要求吃透后,才能使你的设计更靠近你的服务对象。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会常常遇到一些不懂行的服务对象,对这类对象也不能完全一个劲地按他们的要求办,以免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太离谱。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讲道理,并说明其中的原因,然后把你所构思的意图向对方解释清楚,达到双方的沟通。这样,同样可以保证设计的作品成为双方都满意的作品。
3.要让学生关注新闻载体
这些新闻载体应是一种可视的新闻载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从这些载体中,我们会通过其中的广告画面及信息发布不时地看到一些产品和新的产品包装。尤其是不少载体上直接打出的“新产品、新包装、新款式、新口味”的字样。这些产品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可用的信息和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个信息渠道,有时会比商场更直接、更迅捷、更具有专题性和冲击性。所以说关注新闻载体也是走进市场的一种补充。
三、包装设计中体现市场意识的方法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市场意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市场意识,即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包装设计。这里,具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消费者定位的设计方法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不同,所以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就要考虑消费对象在性别、年龄层次、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美国克同利耐克斯公司生产的卫生纸的包装设计,就是依据不同的消费对象分成不同的品种,其中一种是针对男性消费者,一种是针对女性消费者。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包装设计采用淡粉红色底,上边有卷草花纹,字体纤细、秀丽;而针对男性消费者的包装上安排了英文字母作底纹,26个字母像26个积木块似的,字形十分粗放,红与黑的包装基色,对比强烈,标题字也很硬。这既使得不同的消费者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满足了各种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又为企业赢得了市场。
2.通过生产者的商标牌名定位的设计方法
通过生产者的商标牌名定位的包装设计的含义是,向消费者表明“我是谁”。要求在包装画面的处理上主要突出商标牌名,色彩上多是选定一种或几种组合使用的颜色来表现商标的形象,例如:可口可乐汽水、万宝路香烟、雀巢牌咖啡等的设计均是突出商标牌名。其优点在于有较强的识别性,便于记忆,并能在市场中树立企业的形象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3.通过生产者的产品定位的设计方法
通过生产者的产品定位的包装设计旨在使消费者知道“我生产什么产品”。一般主要从产品的产地、原料、用途、用法、特点、档次等各方面来进行定位设计,例如:奶粉的包装有的就是采用产地定位,强调产地的特点,画面多是绿茵茵的草场和奶牛,使人觉得该产品来自清新的大自然,可以放心食用;有的则采用产品特点定位,着重突出该产品冷水速溶的特点,画面可以是一杯牛奶,后边衬托一只冷水瓶等等。其优点在于能够方便消费者选购,进而达到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基础。因此,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由此可见,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只有把专业技能与市场意识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2001
[3]《包装设计》朱国勤、吴飞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2[4]《世界商品包装设计》剑鹰、湘音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