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摘 要:结合初中化学的教学案例,重点讨论了“导、悟、议、练、结”五步课堂教学法中导与悟的作用和实践,并提出一些关于提高学生思维领悟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导学讨论式;课堂引导;思维领悟
“导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我校在课题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注重导、悟、议、练和结的有机结合。其中的“导”,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引了方向,化解了课堂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悟”这一环节承前启后,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和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行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较之以往在对学生的培养的方向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试题命题上也有体现,明显降低了计算的能力要求,提高了生活、生产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不仅注重对学生授之于鱼,更重视授之于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
实施化学课堂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努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悟源于导
“学而不思则罔。”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多让学生思考领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面对不同程度的问题或新知,学生的悟不外乎是“自悟”和在教师启发下的思考领悟。“自悟”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进行自学,完成后稍加以问题辨析完善理解即可。案例一:学习“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时,学生找出课本有关阐述浏览就能理解。附上诸如盐水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等的问题就已经能让学生对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有一个比较具体化的认识。
以上案例中,完成溶质溶剂概念的大致框架认识后,抛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将少量花生油加到汽油中去,发现两者能很均一稳定地混合在一起,这时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医院里常常将少量的水和较多量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逐层深化概念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归纳出有水存在时和两种液体一多一少时这些情况下溶质、溶剂的划分。
二、悟源于疑
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并不完善,要加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案例二:学习“盐的定义”时,课本阐述的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翻开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让学生思考表中的NH4Cl、NH4NO3等是属于酸碱盐的哪一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学生认为是酸,因为当中NH4+与H+有可能类似,有学生认为不是酸,NH4+就是NH4+,H+就是H+,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构上的一点不同会带来性质上的巨大差别。也有学生认为是盐,但又很快遭到反对,理由是根据盐的概念判断,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Cl、NH4NO3等物质当中没有金属离子,所以不是盐。讨论过后又在课本上找不到很好的理论依据,请求教师解释。解释从NH4+的中文“铵”字切入,金字边的铵,非气字头的氨。铵根是一个原子团,其离子具有类似金属离子的性质,所以铵根和酸根结合的物质属于盐。
在课堂上要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领悟,除了学生要肯思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难度的导入符合该班级的整体认知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一样的知识架构,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整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大多数学生有信心思考,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2.把握社会舆论,紧抓最佳时机,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
当年流感盛行,让学生认识达菲;当年毒奶粉事件,让学生认识三聚氰胺;当年健美猪事件,让学生认识瘦肉精。这些都大大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提高科学素养,增加学习热情。认识完舆论事件和相关物质后,可以马上让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去思考一些枯燥的问题——如何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还可以顺着这些话题,让学生明白三聚氰胺是如何在牛奶的蛋白含量检测中瞒天过海的。
3.注重迁移,回归生活
学习“水的净化”时,会学到过滤。但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关系,有不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被动的,仅仅知道用滤纸漏斗等对浑浊河水进行的操作方法是过滤,却不知道洗菜盘下水口的格筛所起的作用也属于过滤。有一年的中考模拟题有过类似茶叶、菜叶与水分离是什么原理的试题,竟将近一半学生答错。由此可见,课堂中若不注重知识迁移,多感悟身边事物,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知识。
4.引入矛盾,激起头脑风暴式的探讨
我们实际生活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只有单纯的对或错的两个对立面,所以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塑料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是好是坏?这些问题难度低,可参与度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大胆发言,然后从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思考结果之间领悟该问题的真谛。
5.开展问题探究时多拓展,以点带面
单一问题的探究,本身涉及的知识面就比较广,而且往往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其他问题。现在中考试题中,实验探究题就是从这个方向设计的。比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题中,如何证明酸碱会反应本身就让学生感到比较犯难,因为多数酸碱直接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回顾CO2和水的反应是借助石蕊显色从而得以证明的,在这个问题上添加怎样的试剂才能使反应有看得见的变化?然后拓展引入如何通过实验证明酚酞变为无色后,酸的添加量是恰好的还是过量的。
总之,导和悟可以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直接体现,它决定了教学环节的方向和基调,也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教师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才能使学生既收获到“鱼”,也收获到“渔”。
参考文献:
[1]乐进军。深入理解化学课标:突破科学探究瓶颈[J]。课程·教材·教法,2012.[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2002-01.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导学环节如何设计问题
“学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创设问题”在学案导学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也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使学生知道思考什么,从哪些方面思考。所以,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了学案导学的质量。
1.问题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即: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原认知”为基点,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设计在“将来发展区”时,学生“够不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设计在“现有发展区”,学生“已摘到”,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当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所以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问题的设计要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为关键点,做到“有的放矢”的突破。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3.问题的设计要以学习方法为亮点,起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巩固复习。
4.问题的设计要以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过程为着力点,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物理学有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均是直接进行纯理论推导而得出。结果多数学生明白推导过程,而应用却无从下手。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可将纯理论推导改为设计一组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
5.问题的设计要以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为落脚点,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物理世界的直接体验,理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思想。
总之,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效果的关键和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的关键,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该问题的始点出发,按照学生认识该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上升到问题的终点,得出结论或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三篇:初中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和谐发展论文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R.M.加涅提出的名言,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而教学策略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方式,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贯穿教学策略这一理念,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中如何贯穿教学策略这一理念,有助于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的目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下面就策略中“导”与“学”,谈谈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导”与‘学’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中
(一)诱导试学
1.教师诱导入课
教师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或是谜语、游戏,或是一首诗、一段曲,或是新闻事件、身边小事,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2.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按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建议试学范围,让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图表、材料解决试学内容。最好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生生、师生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试学请况
可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可以确定电型,个别谈话;还可以巡视检查等。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学
1.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
在学生试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性的调整或设计教学程序,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师因势利导
“导”的条件是“因势”,是对学生在试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里等诸多障碍,教师将其归纳总结,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然后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此方法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完成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3.学生合作学习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试学中自己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研究探讨。
(三)开导活学
这里的“开导”指为学生广开学习的渠道,“活”包括两次含义:一是练习的设计要活,二、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活
1.练习设计要灵活
首先“练”要贯穿整个教学中,是使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目的。其次要明确这里的“练”是广义的概念,是指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活”要求教师的练习设计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数量、难易度都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有创意、有新意,提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个性,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2.学习与生活结合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了为现实生活服务。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长才干、学做人。
三、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法,吃透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不断进行教学再设计,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这是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积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动机和发展;学生也信任老师,与老师在情感上相互接近。
(三)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这一环节具有隐形的特点,隐藏在教师的大脑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试学”“探学”“活学”中出现的诸多变化和需求,随机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想。
初中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导”与“学”是互动、互助,交替进行和发展的。我们一旦解决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关系,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是审美艺术,此时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第四篇:(凉水小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设计论文-刘田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
凉水镇中心小学校 刘田田
[摘要] 导学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设计导学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恰当的设计导学案是学生能高效学习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导学案 设计
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导”得有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如何“导”才能算有“法”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
如果说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那么问题就是导学案设计的主线。它大大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大大增加了教师导学的针对性。导学案“导问”“导学”“导思”“导练”“导测”“导评”等过程性的学习指导,是学生能高效学习的基本保证。
1、问题探究化
一堂课的知识要想挖掘会有很多,如果没有目标,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迷失方向,这是导学案设计问题是常犯的一个错误问题,意图不明,不知道要把学生引向哪里。问题应围绕着学习目标来设计,而不能跑偏,问题设计的第一步就要紧扣目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已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是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也通常条件反射翻书查找或者问同桌。教师也往往在问题的设计上缺少开放性,把问题涉及填空、判断、选择、等客观性问题,这样的学习久而久之不把学生的脑袋搞成水泥脑袋才怪呢?开放的问题能造成一种使人困惑的感觉,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一般要求学生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也为对话和争论提供了素材。一般来讲,除了那些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比如说原理、结论、公示等,不易设计为开放性的问题以外,其他内容应尽可能多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题目,比如列举题、实验题、分析题、讨论题、探究题等。这样更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更具有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两个分数比大小,常规的方法是先通分,但是在设计时要打破这一常规来进行变式设计。你能用哪些方法来比较和的大小啊?
235823 方法(2)把和化成同分子分数来比较
582538 方法(1)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来比较
方法(3)和1进行比较
方法(4)把分数扩大成整数后进行比较
方法(5)用倒数进行比较
方法(6)化成小数再比较 另外对于封闭性的问题,可以向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转化,比如一位小学二年级的教师进行加减乘除法的应用教学时。问,现在图上有六只鸭六只羊,请同学们算一下,一共有多少条腿?这是个典型的封闭式题目,如果把问题改一下,问:在途中有羊和鸭两种动物,知道一共有十条腿儿,可能会有几只羊和几只呀?这样的设计自然成了开放性的题目增强了学生探究的知识的兴趣。
2、问题情景化
设计问题要具有情境性、真实性。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讲,特别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生活的学习情境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原于学生的生活、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情境。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抓准教学重点的设计
导学案设计抓准教学重点是关键之一。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热闹闹,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教师应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重点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材呈现的场景是: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蓝、蓝、红„„彩旗的颜色依次是黄、红„„花的颜色依次是红、紫„„孩子围成一圈,一次是男孩、女孩„„提出的问题是:说出图中的排列规律,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一课时的重点是什么,有些教师认为是让学生掌握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确定下一个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细读数学教材内容介绍可知,这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找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结合例题经历怎样找(观察或操作),用什么方法找(看一看、画一画、圈一圈或摆一摆学具等),找到的是什么规律的过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研读教材,抓准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重点,显然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议论
抓住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议论,小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在感性基础上引向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断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在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议论。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让学生读“4020”,然后让学生阅读第八册课本38页例1前的一段话,知道万级和亿级的读法。出示“400305004000”,引导学生讨论:(1)怎样读?(2)万级和亿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3)在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分组讨论,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和感知的经验,总结出多位数的读法,导出重点所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设计好自我检测的内容
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
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导学案”。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导学案设计要根据重点去设计问题,给与学生适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和素养。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1.[2]余文森,洪明,张蓉.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1.
第五篇:《骆驼祥子》读中导教学设计
失梦人
——透过心理描写看真实的祥子
【作品解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 年。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胰的祖国,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作者选择了一个由“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祥子,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揭露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讨论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读课型 读中促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祥子热心买包子助老马爷孙”的短视频。
2.说一说:从这个电影片段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祥子?
明确:善良、乐于助人。
3.这样善良的祥子,却没一个好的结局。全班齐读: 只有他自己会给自己挣饭吃,没有任何别的依赖与援助。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他等着吸那最后的一口气,他是个还有口气的死鬼,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节选自第二十四章)
师:善良的祥子最终沦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为什么会这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祥子的内心世界,一起认识一个真实的祥子,去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批注赏析节选文段的祥子的心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探究祥子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之间的关系。
三、任务一:知其心,懂其人
(批注祥子的心理,赏析其性格特征。)
范例1:
1.做法:出示范例1,让学生明确批注心理描写的大致模式。
2.学生模仿范例1完成填空,赏析祥子的心理。3.模仿范例,小试牛刀(2分钟)
试划出选文一另一处祥子的心理描写,并模仿范例1用简洁的文字批注赏析。
4.自主阅读批注。阅读批注主题:谁是祥子的知心人?
任务说明: 选文二至选文四任选几处祥子的心理描写加以批注赏析。(时间:10分钟)
批注句式:写出了祥子()的心情,表现了祥子()的性格。
温馨提示:
心情:愉快、焦急、痛苦、悲伤绝望、充满希望、煎熬……
性格:坚强、乐观上进、有理想、善良、乐于助人、谨慎、稳重、果断、犹豫、自私、堕落、悲观、不思进取… 评价标准:
A、能准确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B、能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基本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C、能划出一些心理描写的句子,不能仿照范例赏析批注祥子产生该种心理活动的原因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
5.展示学生批注成果,按照评价标准评出祥子的知心人。
四、谈谈祥子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