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师你还差多远征文
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培养下一代活动的教育存在。诚然,人无完人,但人总得向完美靠近才能不段的提升,那么一个完美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忘我”。“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教育这个事业,是需要无数教师为之献身奋斗的事业。教师没有对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就不会甘心付出终年累月的辛劳,也就不会使后起新人成才报国。“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忘掉自我、淡泊名利,摈弃对物欲的追求;鞠躬尽瘁,不求安逸;力免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不该随俗以变,不该趋炎附势,不该在世事纷攘中作茧自缚。教师心中装着的只有学生,唯一考虑的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业和体格如何健康发展。学生能健康成长,这才是教师的欢乐、希望和人生价值之所在。
“乐道”。刘基云:“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苦由乐来,乐由苦来。“辛苦何所计,桃李盛为酬”,这是教师始终信奉的职业格言。他们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一大乐事,以“他日良才承大厦”为最大慰藉,真正树立起“以师为乐,虽苦犹荣”的职业观。在艰苦的工作中,从不慨叹双肩负重之苦,晚眠早起之劳,能面对现实,与日俱进,以业为乐,并心甘情愿为之献身!
“修身”。“智如泉流,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明代李贤云“学博知广,德尊道隆,灼然可以为模范者”,谓之“自立之师”。人师者,人之楷模也,时时树之以榜样,处处立之以规范。能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行为准则,严于律己,刻苦磨砺,励志,修行,慎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个人品格和文化的修养,使自己成为公正、友善、宽容、耐心、识博、趣广、诙谐、乐观,特别善于与学生交友的人。
“苦学”。“没有比教师更富于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优秀的教师,他们无一不是在求知中成熟,在苦学中成功的。孔子学习能“发愤忘食,乐于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促人奋发。时代发展,知识更新,学生在成长,教师就更要不断学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従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従而师之。”要虚心求学,不耻下问,不断补充和丰富,要比常人在学习上付出更大的代价。苦学的目的在于完善人格和储备知识,以便更好地施教育人。求知苦学,这是教师工作本身的需要,是教学相长的迫切要求,是优秀学风的体现,是教师更好为国育才的基本保证。
“精专”。教师,是教人之师,需要本身艺高业精。他们成功的经验集中一点就在于“精专”要有严谨教风。备课时无一字一句无来历,讲课时无一字一句机械搬用,都要浓缩之、深化之、浅出之、训练时坚持知行统一,指导学生化知识为智能,同时要严肃教态,学习、思考、调研、教学、辅导,均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创新”。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信息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竞争亟需创新人才。教师无创新素质,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外界事物瞬息万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在教育上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广大教师在教改方面作出种种探索和实验,结成了丰硕成果,正体现了教师的革新精神。在学习和研究古今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时,要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己用;要善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建立新型教育观,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争取在教育教学方面力争有所建树和突破。
中国教师你还差多远?一方之言,在拍砖的同时,希望广大教师,能有所收获。
第二篇:我们离真正的酒店管理还差多远
我们离真正的酒店管理还差多远?
世界著名的酒店经理人科迪斯?塞缪尔斯曾说过“酒店本身就是商品,任何酒店实质上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极少数与众不同的酒店外,消费者最看重的只有价格,他们对这家或那家酒店并无特殊偏好。因此,要在酒店行业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勇于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这段话虽然简朴,但它却道出了酒店经营成功的真谛:在酒店经营中,服务并不等于一切,但却是最为紧要的,而且有别于普通服务的高层次服务与管理。
个性化服务(Personalized Service或Individualized Service)的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但不囿于标准,而是以客人需要为中心去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及超常规的特殊服务,以便让接受服务的客人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赢得他们的忠诚;二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目前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在西方酒店业已十分盛行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我们国内的一些酒店近几年也纷纷步西方酒店的后尘,提出了个性化服务的口号,但在国内,这一理念基本上还只停留在口头阶段或只做了一点皮毛,而未渗透到酒店日常的服务和管理中,离真正的酒店个性化服务水平即便是离西方目前的个性化服务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了解这种差距的根源有助于我国的酒店业少走很多弯路,更快的建立起真正个性化的酒店服务体系。
一、差异的比较
1、顾客需求的了解方面
西方酒店业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十分注重对客个性化服务时的价值创新。其价值创新的关键是在基于对现实产品和顾客真实需求详尽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要敢于在合理的范围内打破行业惯例,超越标准化服务的严格界限,以发现能给顾客带来全新价值的源泉为基点,从而为顾客创造更有针对性的、出乎意料的新价值。正如台湾五星级酒店的教父、亚都饭店的总经理严长寿先生所言“服务的精髓在于了解顾客的最爱,顾客忠诚度下降的主因是酒店拒绝满足顾客的真正期望”。西方酒店业在为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时抓住了服务的精髓。它要求上到酒店最高层的管理者下到酒店的普通员工平时一有机会或要主动创造机会与客人交流,以便获取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在为客人提供服务时,他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要先跳出自己设定的框框,要打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切忌以习惯性的眼光看顾客,而要站在顾客的角度,去了解顾客真正的需求与渴望。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在对客实行个性化服务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画蛇添足,甚至给顾客造成过度服务的反感。而中国酒店内的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界限似乎十分清晰,平时碰到客人时,服务人员要么会例行公事般地对客人打声千篇一律的招呼“您好!”,要么就匆匆地擦肩而过,一般除正常的服务工作外是不会主动与客人交流的。而酒店内的高层管理者一般更不会来到一线服务场地,因而也就更没有与客人交流的机会了。我们从以下个案中就能清晰地体会到中西方酒店在此方面的差距。
在西方酒店业中,其酒店的经营管理者以鸡尾酒会的形式来与顾客进行沟通已被普遍采用。酒店的高层管理者一般都非常珍视这种真实的与顾客信息交流的机会,他们往往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以酒店总经理的名义邀请酒店的常住客人、举行酒会那天就住酒店的贵宾及会议/团队的领队等来参加,而酒店的总经理、行政管理委员会的全体总监、宾客接待有直接关系的有关部门经理、有市场营销部人员及宾客关系部人员到时都会参加。在酒会举行期间,所有来宾和酒店管理者及服务人员之间会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愉快的交谈,大家平时的界限和隔阂被消除了,因而此时得到的顾客信息对酒店而言是最真实可靠也是最有效的。而这种酒店高层管理者即便是酒店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在正常消费之外的零距离接触在中国的酒店内是很少发生的。中国酒店的管理者获取顾客反馈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或许就是发放调查问卷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相比于举办鸡尾酒会而言能节约成本,但至于最后获得的信息的价值性的比较他们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
2、个性化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1963年,美国Hilton酒店安装了一台IBM的小型计算机,用于酒店客房的自动化管理,它标志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开始进入酒店领域。之后,互联网销售及CRS、GDS等计算机技术在西方酒店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我国的很多酒店在80年代初也开始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内部信息管理和业务操作,到今天,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前厅接待、收银、问询、客房预订、销售、餐饮、保安、报表、门锁等各个方面。但是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和酒店间竞争的加剧,现代酒店已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计算机利用程度,它们更希望能借助电脑网络技术对顾客信息进行精密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并据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其中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客史档案,并据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而这也正是目前中西方酒店的差距之一所在: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西方酒店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一技术为我所用,能够通过该技术把一些普通的客户数据变成有效的指导市场发展的技术。但国内大部分酒店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技术对顾客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以此为基,为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的;即便少数酒店或酒店集团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客史档案”,但它们中的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把“客史档案”作为一种摆设或利用频率很低的程度。
如凯悦酒店集团其不仅建立了自身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档案”,而且力求在此基础上把对客个性化服务发挥到极至,给客人以最顶级的服务。光临过凯悦集团的顾客会在生日时突然收到一封凯悦饭店发来的生日贺卡。如果哪位客人有半年或长时间没有再次光临了,也会收到一份小礼物,里面还附了一封短信,内容是“亲爱的某女士/先生,您已经有半年/一年没有来过我们这里了,我们全体人员都非常想念您,希望您有空时回来看看我们,我们期待着您的光临!”此时给顾客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为凯悦酒店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服务所折服。而对于凯悦酒店而言,轻轻的一声问候、小小的一张贺卡或一份礼物,虽然成本很低廉,但却由此赢得了顾客的忠诚,这就是他们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达到的效果。
在中国的酒店业中,诚然也有少数大型酒店集团在利用网络技术为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走在了前列,但其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及利用率远远不如西方酒店。中国酒店可以利用庞大的酒店布点来收集和共享客户中心数据库。这些数据包括顾客逗留天数、平均房价、在酒店有哪些消费等,再采用人口统计学的信息原理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把普通的数据变成了有效的数据,对光顾过该酒店的每一位顾客都建立了全息的图象信息,并据此对顾客进行划分、归类,从中选出常住客和消费大户,并把该信息提供给酒店,使他们在接待此类顾客时能及时的给予出乎意料的、高附加值的个性化服务,以便能不断吸引和留住这部分对酒店有很高价值的顾客。
3、细节的把握方面
海尔CEO张瑞敏说过:“没有精细的局部,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全局。”我们的先祖孔子也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而当今,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中西方酒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的差别,就会发现两者在较量时,西方酒店在对细节的关注和重视上要略胜一筹。西方酒店十分注重利用培育细节文化来提升酒店的竞争力,他们坚信:细节就是商机;细节就是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体现;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因而,西方酒店从一开始就努力塑造这样一种酒店文化即细节文化,它要求酒店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一种超越一般行业标准、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并将之渗透到酒店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当中去。
而中国的酒店往往对这种细节缺乏关注,他们受传统规范化服务思维的影响,认为只要按标准行事就已足够,即便是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他们关注的也仅仅是一些大的方面,如餐厅布置的个性化、菜肴口味的个性化及酒店整体对外宣传促销时口号的个性化等。至于日常经营中顾客的一些细微的个性化需求往往会被他们所忽视。但对于现在日益成熟的顾客而言,宏观上的个性化在他们看来是酒店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他们区分酒店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一般都局限于酒店对细节性的个性化服务的关注程度,这也是中西方酒店目前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的差距之一。
如假日酒店集团从一开始就把注重细节作为自身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也不例外。它是第一个免费为家庭旅游者提供小孩床的酒店;是第一个在其汽车旅馆的走廊上放置自动售货的冷饮机的酒店,也是第一个在汽车旅馆里搭起“狗舍”,以方便外出旅游离不开爱犬的主人的酒店。假日集团对顾客需求的关怀与满足可谓达到了体贴入微的地步。
再如在最佳西方国际饭店的餐厅内就餐时经常出现的一些细节更是把西方酒店对细节化的关注演绎到了极至。例如服务员在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时,并不是立刻回答,而是马上后退两步,再微笑着回答。服务员之所以要后退两步是怕自己说话时口水不小心落在客人的食品上。如此小小的一个细节,如果他们没有如此做,或许顾客丝毫不会在意,但正是因为他们关注到了这一细节,所以他们在服务水平上就抢先了一步。
4、感性和亲情色彩的运用方面
八十年代我国的酒店业曾从西方引进两句正确对待酒店员工和顾客间关系的经典信条,并一直沿用至今,即“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是上帝”。诚然,这两句话现在仍没有错。但随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个性化倾向的日益明显,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自己被当作上帝,被神化了,而更重视的是在情感消费时代能获得自身心灵的充实和满足。在九十年代末,西方的酒店业界就曾对消费者作过一个广泛的调查,当他们被问及“希望酒店把自己当作什么?”时,大约有70%的人选择了“亲人”而并非“上帝”。可见,现在的大部分消费者更希望出门在外时能体验到亲情般的关怀,而并非冷漠却又周全的照顾。因此,旨在沟通顾客情感尤其是亲情的情感战略(CS战略)将在饭店经营中得到超级发挥。而目前中国的酒店对CS战略的实施还未获得普遍认同,中国酒店内的大多数服务人员在服务时即便是在提供所谓的个性化服务时还只是停留在“任务服务”阶段,即领导要求我要对某某人的某某饮食习惯或特殊癖好给予个性化的特别关照,那我就定时、定点、定量的照做就行了,除此之外,就非我的职责范围了。试想:当服务员抱着这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他们的表情、谈举止能给客人以亲人般的温暖吗?但西方很多酒店却已经很好的把CS战略贯穿到了自己的日常服务当中,它要求其服务人员对客服务时要做到“用心服务”即要通过自身诚心、精心、尽心的服务精神来为客人提供亲情化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让其觉得“安心、便利、真诚、温暖”的家的氛围,从而缩短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冷漠的隔阂,让客人真正体会到“宾至如归”的家的温馨,把该酒店当作自己出门在外的第二个家园;他们希望能通过以情感、亲情为纽带的CS战略的实施来留住顾客,来感动顾客。如服务员清扫房间时发现一张靠背椅靠在床边,床上垫着一块小塑料布,卫生间还晾着小孩衣裤,服务员马上明白了母亲是怕婴儿睡觉时掉到地上,于是她会随即为客人准备好婴儿床放入房间,等等。而这种感觉目前在中国的酒店中是很难体验到的,这也是中西方酒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的差距之一。
5、组织内部的个性化管理方面
在西方酒店业界的高层管理者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酒店的员工是酒店的内部客人,酒店只有先服务好自己的内部客人,给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管理与关怀,才可能要求这些员工相应为酒店的外部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关怀。于是,西方酒店中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服务尤其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他们希望能在短短的几天新员工培训中,给员工创造一种“酒店如家”的感觉,让新员工很快了解酒店这个“家”,爱上酒店这个“家”,并产生能成为这个“家”的成员的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为这个“家”极力奉献的使命感。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酒店,虽然也举行“新员工入职培训”,但往往只是例行公事般地让新员工了解一下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及对他们进行一下上岗前的岗位技能培训等,而很少让新员工很快的对酒店这个家产生一种归属感。因此,在中西方酒店管理者不同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中国酒店内的员工因为他们在就职培训时没有受到个性化服务理念的熏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没有享受到个性化的管理与关怀,因而他们很少会有这种意识去主动为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在西方酒店中,这种情形却正好相反。
二、差异的启示
当前,中国的酒店业在硬件设施配备上可以说与国外酒店已不相上下,但在软件管理尤其是个性化服务上还和西方酒店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的酒店业要想在在国际的舞台上面对各种挑战,培育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一个关键是要不断地加强和改善自身的个性化服务及管理的水平。
首先,是在观念上要树立一种不断创新的意识。在为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不能仅局限于原本规范化服务的框框,从表面上或浅层次去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或仅凭经验来行事,而要时刻关注客人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想在客人之前,做在客人之前,经常能为顾客带来意外的个性化服务与惊喜。
其次,在具体的行动上,要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酒店内上至最高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的全员参与,来收集有关顾客的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需求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及时向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对顾客细节化需求的关注及对顾客亲情化服务的投入,做到能从顾客的真实内心世界出发,为其提供富有浓郁亲情色彩的、细致入微的、灵活的个性化服务。
再者,从个性化服务的对象而言,中国的酒店业不仅要注重对其外部客人提供最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更不能忽视首先要对其内部客人即酒店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管理,这是实现前者的必然前提和保证。
第三篇:你离名师还有多远?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名师成长规律与教师自主发展》,从10月15日至11月15日,经过一个月的网络学习。我学习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内涵、渠道与评价方式方法”和“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两个专题。系统地了解到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一名名师需思考的内容、努力方向等。特别是从“案例评析”中切实感受到名师广博的学识、高昂的教学激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执着的研究精神。
对比名师,我觉得自己需要成长的方面还有很多:
1、自身的知识储备。名师都是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张口即来。数学理论和学生教材结合的完美无缺。他们运用深厚的知识积累既能深入浅出地把难点知识简单化,也能够游刃有余地把简单知识填充化、引升化。相比自己而言,我在这方面欠缺的还有很多。所以在平时要结合自己的学科深入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高超的教学艺术。名师在课堂上的引入,过渡语等都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吸引过来并让学生充满兴趣。在处理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时也是“润物细无声”样地浸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而在整个课堂中始终能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反思自己的课堂,常常会有学生出现不认真听讲,练习时错误率高的情况,而出现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和课堂教学艺术有关。因此课余时间一定要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3、精准的解读教材的能力。名师对于解读教材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曾旁听过一次名师的教研活动,这位名师随手拿出一本小学数学教材,将每一单元、每一课题都能做出流利得解读,包括前后内容整合,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某一内容上到何种程度的把握等等都分析地头头是道,让人佩服。相比之下,虽然我已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但在如何吃透教材、内化教材;如何尊重教材、用好教材资源;如何重组、优化;又怎样合理开发、创新教材资源等方面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参加了这次网络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与名师的差距。在今后,我将把这些感受和收获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更多名师的教学理念、个人魅力,博采众长,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能更上一层楼,让自己离名师的水平更近些。
第四篇:教师中国梦征文
我的中国梦·为师
——走进儿童世界,乐做儿童之师
当一名教师,是我孩提时代永恒的梦想,对其他人来说这个梦想很普通,对我自己来说,这个梦就是我走入社会、认识自我、不断成长地最根本所在。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也渴望实现我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并不伟大,但对我来说,这个梦想比字面意思有更深的内涵,我期待自己是一名可以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并认真快乐工作的老师。
大学毕业后,我通过公招考试顺利地成为一名教师,那时,我以为自己已经实现为师的梦想了。然而,一场讲座让我发现我离梦想还差得很远。无论是学科知识储备还是教学技艺,我都差之甚远。
在学校的某次培训会上,我有幸听到成都市教科所杨霖老师的讲座。讲座中,杨老师出示了一张 “供孩子们放学用的彩色滑梯”的照片,照片中各个班级都有通向教室口的彩色滑梯,孩子们放学后便从滑梯上“滑”下来,这样一个从“儿童视角”出发设计,一经展示,大家便赞叹连连,有老师不禁说:我肯定想不出这样的设计!杨霖老师听后马上“反驳”道:不是你想不到,而是你没有去想,是你的眼睛里没有儿童。杨霖老师的的这句话点醒了在场的人,也点醒了我:做为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老师,我们真正走进儿童了吗?真正读懂童心了吗? 走进儿童世界、乐做儿童之师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似乎每天都和孩子相处在一起,但我常因为这种距离的接近,而麻痹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前不就,3年级的科学课刚好上到《水结成冰了》这一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冰,我用冰柜提前冻了一些冰块,在某一个班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先独立观察冰的特点,然后准备全班交流讨论,观察时间结束后,除了一个仍然在玩冰块的孩子外,其他同学都坐端了,我提醒了他,他迅速坐直,但马上趁我不注意又独自玩起来,三番五次后,我严厉的批评了他,并罚他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写检讨。下课后,他来到我办公室,我生气的质问他上课玩冰块的原因,结果他的答案让我很吃惊,他说:“老师你发给我们的冰,外面是透明的,里面是白的,但是可乐里的冰外面也是透明的,中间也是透明的,我觉得很奇怪。”说完后他低下头,等待我另一番批评,在那个当下,我感觉很惭愧,什么也没说,便让他离开了。事后,我联想几个月来自己的教学工作,发现还可以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孩子
对实验课上的冰和可乐里的冰是不同的感到很困惑,想去探索,但我强硬的否定了他的行为,正因为我在和儿童相处时缺乏“儿童视角”,所以儿童的很多探索行为都会被误读为“调皮捣蛋”,导致我无法真正走进儿童世界。那么是不是本着“尊重儿童,走进儿童”的理念,在科学课上就应该对孩子们的探索行为不加约束,任其发挥呢?我认为也不是,每个孩子产生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不加引导让学生自由探索的做法只会导致低效率、高成本的课堂。也许有人会问,如何解决既尊重孩子的探索欲望,又维持课堂的高效和有序呢?我认为我还没有能力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乐做儿童之师”上去找答案,只要我么愿意做、喜欢做老师,并且想要能够做、善于做老师,我们便会一刻不停的去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而解读童心,走进儿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走进儿童并不意味我们要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也不意味着仅仅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够了。想要真正走进儿童,对儿童的认识就不能单凭想象,而要善于观察孩子们那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思考孩子们作出这些行为的动机,并在不确定的地方和孩子们坦诚的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的时候,我们还要努力变成他们,从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思维去与他们游戏、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勤做笔记,记录下我们的每一个新发现,新体会,新思考。如果我们都能坚持关注孩子,长期与孩子对话,相信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然而想要做到完全了解孩子的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都是独立、完全、丰富的个体。做为老师,不可能完全熟悉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每一种行为。而且只要我们与她们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孩子带给我们的惊喜实在太多,孩子的智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孩子的潜力更不可估量。(这一点,我觉得在周国平的《宝贝 宝贝》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描写,通过他细致入微的刻画,我发现,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具备关注周围世界、思考终极哲学问题、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解读孩子们一句不经意的自言自语或一个看似自然地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常常因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繁杂琐事而将关注孩子的行为抛之脑后,我们也会因为孩子们各种不守纪律的行为而心烦恼怒,从而遗忘或放弃了睁开心灵的关注之眼。
工作2年多了,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如何走进儿童也有了更多的心得。我发现,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觉得他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惊喜越多,教师越愿意俯下身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就越愿意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教师越愿意耐心的引导和等待,他们就越会给我们亮眼的成绩。每一个孩子都是蚌壳里的珍珠,或许从外形上看起来,千万个他们都没有大的不同,只要我们愿意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都藏着美丽迷人的珍珠。我是一名老师,我要努力努力走进儿童世界,乐做儿童之师,这就是的中国梦。
第五篇:中国梦教师征文
你们若安好,我便幸福!
年少的我们,曾有过太多的梦想,梦想着有满屋子的糖果,梦想着欢乐的自由……如今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梦想却变得更具体,那就是希望看到我的学生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这是我莫大的幸福。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1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懂得了教师身上的那份责任,也让我收获了许多的幸福和感动。每当听到学生叫我“老师好”时,我很幸福;每当节日收到学生的祝福时,我很幸福;每当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我时,我很幸福;每当学生能对我的工作认可时,我更幸福……
教育家欧阳代娜说的:“教育是爱的事业,用爱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2004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高二理科(2)班的班主任。全班共48人,只有12位女生,其中8个家庭来自离异家庭,逃课、爬围墙溜出去上网的等违纪现象都有这些人的分,是同年级成绩最差、最调皮的班级。刚开始我难以驾驭这个班而找领导反映过,最后领导竟然说这叫什么“以柔克刚”的策略。难得领导如此信任,我只能欣然接受。由于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只能靠自己的真诚、爱去感化他们,谁有困难,就主动的给予帮助,找学生谈心,那是家常便饭的事,周末时而与不回家的同学在我家聚餐等,为了起到榜样作用,每天我都会比学生早到教室。就这样看着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感到特别幸福。
在感动着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感动着我。记得有一次我班一间男生宿舍的楼下宿舍厕所被堵塞了,当时学校后勤人员找到我说:厕所被堵肯定是楼上的乱往厕所里扔东西造成的,你们班是最邻近的一层,你想办法或请人疏通或自己解决。于是我一生气马上就叫了该宿舍的同学去看,目的就是想好好教育一下这些孩子不要在乱扔东西。去到那里一看,我都快蒙了,当时从厕所冒上来的水弥盖宿舍差不多有一尺高。水面上飘着令人作呕的东西,整个宿舍弥漫着臭味。“怎么办?”我问。这时,没想到平时经常违纪的一位同学说到:“老师,没事,我们自己来掏”,说完就跑回自己宿舍拿工具。只见他们拿着塑料袋往脚上一套,拿着桶就往外提这些脏水,你一桶,他一桶……足足干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连管后勤的老师都连连点头称赞:“不错、不错。”这些正值青春注重形象的孩子,甚至有的在家什么也不用做的孩子当时真是好好的给我上了一课呀。
我永远会记得这群可爱的小伙子,同时也非常感谢他们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今后我要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无时无刻,都要用真善美去启迪颗颗心灵,用满腔的热情去点燃 学生胸中的梦想之火,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科学的大门。
我想对学生说我的愿望就是:你们若安好,我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