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地文化对江南文化的影响杂文随笔
在北京出差,闲来无聊,就在北京城的小餐馆闲逛悠。无意中,发现了山西面馆中,有正宗的江南人喜欢的黄酒,于是每天二顿的正餐就在北京的“晋同鑫”面馆下单了。黄酒喝多了,思维也活跃了。由此而想到,山西文化与长江以南的江南及徽州的文化传承。
想来也怪,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地区以北的这块穷山恶水,却有着丰富的独立的文化。它不同于,一山之隔的“中原文化”;也区别于,一衣相连的游牧蒙古文化。在整个北方的历史长河中,山西地区虽说是汉民族的聚住地,但是它主要的还是属于我国北方民族逐鹿中原的发祥地,从而称霸中原。一般的说法是“得山西者,得天下也”。
说“得山西者,得天下也”是由于它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原汉人的一道“万里长城”,把山西隔给了中国的北方民族。正是由于那些强悍的北方民族居高临下地盘踞在长城之隔的太行山上。他就可以像泄洪一样,直泄中原地区,轻而易举地控制中原。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地理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晋地的民风、文化、生产力、科学及思维尤其是主要的原因。正是那些强悍的北方民族,在山西这块地方交融了中原汉民族的智慧,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我前面的结论是北方民族携带了山西汉民族的智慧,而统治了中原大地,然而,真正的中原大地,却很难有山西文化的踪迹。
要说,山西的文化,首先要说的是山西的人文及山西的文化遗产。在我的记忆里,山西的人文有这么一个特点:山西人特精明。正是由于他的精明,所以造就了“晋商”,并缔造了中国大地上第一家金融钱庄。据说,中国的算盘也是山西人发明的(我没有考证过);最经典的是山西的美食有南方才有的黄酒,还有山西老陈醋、刀削面等;在建筑上,山西的民居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建筑,这里的民居小巧玲珑,具有江南民居的特点。
说来也怪,虽说民风十里不同。但是,同样的北方汉民族地域,在长江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区却找不到山西的民风特色。或许,或者是可能,这一地域太强大了。中原的文化唯我独尊,他的文化只能是同化其它文化。但是,同样的文化,却跨过了长江,在长江以南的江南和徽州落地开花。在这里我们用一组“山西人文特产”与“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和徽州”做一比较。
首先,在汉人居住的地方,“醋”是调味品的极品调料。山西的“老陈醋”与江苏镇江的“陈醋”是谁传承了给谁?很难得知。现在的“醋”只有山西跟镇江才可以媲美。其他地域的“醋”相见成拙了。
其次,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酒又分,白酒、黄酒、红酒及啤酒等种类。但是喝黄酒的地区也只有在山西和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了。特别是到了浙江的绍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再次,中国有八大民居,“山西民居”跟“江南民居”同占二席。但是他们又有很相同之处,同样的小巧玲珑,最典型的是山西乔家大院,跟江南水乡周庄的沈家大院。几乎是如出一辙。
另外,在中国,上海是经济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又有谁能说得清楚,上海成为经济贸易中心,是谁打开了这扇门?是近代“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开了吴淞炮台?还是他本来就有的内在联系,影响了成为了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是不是可以从晋商到徽商,然后就直接灌入了上海,而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贸易中心呢?值得探讨。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在中国这个民族交融的历史长河中,或许是在“南北朝”时代的南朝“三谢”的入主长江以南,而带来的山西文化的交融,从而才会有了今天长江以南地区的繁荣。
因此,“得山西者,得天下”这句话,这不仅是由于山西的地理环境优越,更由它的文化内涵深厚决定的。
第二篇:江南杂文随笔
最近江南的天气变幻莫测,前些日子我的短袖都上身了,而今天,不得重拾厚重的棉袄。
虽然从前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但我还是不能欣然接受,本盼望很久的清明回家春游的美好愿望伴随着这滚滚春雷化为了泡影。
车站熙熙攘攘,人们都忙着购票、收拾行李,开停大巴的刺耳声,检票员的呼喊声,乘客们的交谈声……相互交织,嘈杂一片。我前阵子刚大病一场,这样热闹的场面还承受不起,便无奈躲到了洗手间。脸上有点微微发烫,我用自来水冲了一会儿脸。摸了摸口袋,才发现纸巾落在候车站了,便轻轻甩着头想把水甩干。一瞬间,我的余光很不争气地扫到了女洗手间的洗手池,一个女孩子弯腰在洗手,一秒钟的印象,高挑的背影,金黄的头发典雅地披在双肩,不自觉间我的脑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我拼命在记忆的海洋检索着,是她!
她是我的初恋,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过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们在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我们还经常电话联系,不过大多是我打的,拿我爸的翻盖手机。不过当时我就很谨慎,每次打完就会删记录,所以有一个月爸的话费突然多了二十几元,他一头雾水,我则暗暗庆幸自己的小聪明。不过她转学后,我们就很少联系了,不,是不联系了,唯一的一次交集大概就是她走的第一年我在她空间留了个生日快乐的消息,她礼貌地回答谢谢,客气到我阵阵颤栗,那晚,我睡觉时心都是冰凉的。第二天,我删了她,我太脆弱了,我太在乎她了,我太,没用了。“她以前不是很主动的人吗,为什么不联系我了,应该有新的男朋友了吧,那么我在缠着她,不是为难人家吗”这样想着,我“快活”地舒了口气,就像报复了她一样,幼稚地等着她的交友请求。很遗憾,人家并不在乎。
通知检票了。我放好行李,坐到最后一排的靠窗座位上,我仍在想着从前我们无忧无虑的点点滴滴,初恋难忘,因为最单纯。她也上车了,左顾右盼,找着自己的座位,她一步步向我逼近,我反而难堪了,“不会这么巧吧,在我旁边的话那该多尴尬”,终于,她把包放在了我旁边的座位上,又抬头看了一眼座位上方的号码,确认无误,她坦然地坐下了,安静地看着自己的手机。
发车了,窗外逐渐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我从车里能感觉到,空气中的水汽慢慢增加了,有雾在缓缓形成。这样的天气,车开的很慢,我有足够时间欣赏窗外美景。我是个爱幻想的人,车窗蒙上一层薄雾后,我闭上眼睛,把自己置身在眼前不知名的小河岸旁,有一只静静晃荡的木船,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桥,桥上有一个目光凄伤的女孩,撑着伞,静静地和我对视……突然她打了个喷嚏,我回到现实了,窗上水汽凝成雾了,我“挥毫”在窗上写了江南两字,她笑了,声音很轻,但我听到了。我反而有些坦然了,就当陌生人吧,没什么不好。
我把窗上的雾气揩干,路两旁有很多撑伞的游人,但我说不出这是什么地方,只是恍惚间想起了江南的歌词:迷途恋人们,以为江南情不变……
之后的车程十分遥远,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再醒来时,车到站了。是她喊醒的我。她叫着我的名字,我甚至感到心里一阵香甜,但还是假装镇定:“啊呀,好久不见。”她笑笑点点头,背起包,容不得我半点多想,撑起伞走了,消失在朦胧的烟雨中。
我飞速奔下车,搜寻着她的身影,徒然无果。我失望地低下头。这时,手机响了。是她发的添加好友请求,“许久不见,其实我们一直都没变”,接着又是一条,“祝好,别接受”。
我脑海中有千言万语想对她诉说,正在琢磨着,雨又下大了。我沉吟了一会儿,默然点下了“拒绝”,其实我原本以为自己一定会接受然后让她回到我身边,然而,只怪此时江南雾气太重了,我忘了自己身处何处……
其实江南烟雨,从未间断。
望断江南山色远
1.凉爽的九月,当我在机场候机室看到捧着杂志认真品读的小男孩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那个遥远的午后小小的车站候车室,那本泛黄的书和捧着书的江南。第一次遇见江南,是我作为准高中生的暑假,我坐火车去看望外婆。在喧闹的候车室,我看到邻座的一个男生,脚边放着简单的行李,运动鞋,牛仔裤...夏芒果
江南,风景旧曾安
早已记不清我许久前是怎样走在这条街,也记不清这条街有什么变化。就像曾经无比熟悉的一张脸,却被记忆淋湿了双眼,只能回忆那段温暖时光却记不起那份爱。脚步不自主的停留在一家叫“猫腻”的店门前,门前有一条长长的椅子。看得出被换了颜色,旧旧的木头上还有曾经颜色的痕迹。只是没了那...吟水莱
新书丨未来简史:神人主宰世界
这篇文章给你讲讲新书《未来简史》。很多人都读过一本书叫《人类简史》,这本书一经问世就荣登各大图书畅销榜。最近,《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出了一本新书,叫《未来简史》,同样一出版就备受关注。“罗辑思维”有幸拿到了这本书中文版的独家首发权。“得到”订阅专栏《精英日课...大谷打工网
没有突破自我的一个月
进入黄金学院一个月,实在是惭愧,这一个月来我没有太多的突破,每年的12月是我工作上最忙最累的一个月,回到家还要照顾儿子,所以我就给了自己不努力找到了借口,每次看到各位同学们天天努力的学习真的很感动,同时更觉得惭愧。因为落的课久了,学习上就多了这恐惧感,怕错误,怕差距,这也...
第三篇:江南文化对白居易创作及其思想的影响
江南文化对白居易创作及其思想的影响
摘要:
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为我们留下大批经典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江南文化的影子,本文主要分析江南文化对白居易创作及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江南文化;白居易创作;思想;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人(今陕西渭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首次去江南,是随家庭因为避难而逃到江南,当时只有十一岁,但是直至十九岁才回到故乡,当时江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过开发之后,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要地。而白居易在江南的时候,中原大地正是距离安史之乱刚刚过去二十年,这就意味着当时大唐王朝仍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随着江南逐渐发展,很多文人墨客纷纷迁入江南,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这样就带来了江南文坛的兴盛,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白居易在这个时候来到江南,当时著名的诗人刘长卿、韦应物等人的思想与情怀都对白居易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是白居易当时对江南的印象,当时的白居易第一次知道了科举考试,因为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影响,他对未来的政治生活和文学追求充满了好奇与斗志,当时的白居易已经十五六岁,正是一个少年对生活充满渴望的时候,所以他立志要苦读诗书,参加科举考试,以便将来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韦应物少年时期曾为玄宗近臣,对官场之事颇为了解,同时他性格豪迈,人生得意,在江南时期经常广招文人参加宴席,在一起切磋文墨。白居易虽然因为年幼不能参加这样的聚会,但是韦应物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下决心要成为韦应物一样的诗人镇守苏杭,年少时期的经历对白居易今后的生活选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少年在江南时期还遇见当时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生性豁达,性格豪放,对道教又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道教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对生命本真的东西的尊重和宽容,都对少年时期的白居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的白居易,少年时期的江南经历一方面让他感受到了江南的文学风貌,受到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另一方面,与其交往的诗人的生活态度也成为白居易今后人生方向的标杆,白居易晚年时期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对官场得失的宽容淡薄,都与少年时期受到的影响有关。
白居易二十四岁时,又来到江南,这次是要参加乡试,待到及第之时就可以为朝廷重用。这次白居易选择来到宣州来参加乡试,这与当时宣州的观察使崔衍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崔衍在举荐有识之士参与乡试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况且崔衍是一个爱贤纳贤之人,他的府中招纳了很多文人志士,其中有的后来还成为一代名臣。白居易前来拜会,正是崇敬崔衍为人,次年及第之后,白居易还专门写过文章赞扬崔衍为“领袖”――“盛幕招贤士,联营调锐师”,以崔衍当时的文学成就和招贤纳士的博大胸怀来看,这并不是阿谀奉承之辞。
白居易官场沉浮半生,在长安经历了林林总总的人和事之后,五十一岁的他,又以杭州刺史的身份回到了江南。这与白居易以江州司马的身份回过江南的情绪不同,当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琵琶行》,成为千古绝唱,其中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道尽了内心的心酸悲凉之感,也是他当时在官场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但是这次作为杭州刺史回到江南,正是印证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作为一个诗人能够在朝廷为官,并且在江南水乡占有一席之地,人生快乐大抵如此。这一时期的白居易广纳文人贤士,会友一同游江南美景,他对当时的闲适生活怡然自得,后来白居易回到长安,在诗中一直对江南有着丰富的怀念之情,跟这段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白居易与当时同在江南的元稹成为知己好友,他们对当时江南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他们采取了赠答酬唱宴咏等方式,让很多有识之士慕名而来,他们为了得到白居易和元稹的赏识,甚至摆下诗文擂台。因为元白二人在江南一带名气大振,甚至远方的刘禹锡都作诗“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说明当时全国最大的文学思潮发源地已经不在三楚,而是在江南了。
后来白居易再回到官场,江南的经历却影响了他对人生的追求的态度。在白居易任翰林学士的时期,他是思想创作最为积极的时候,但是之后在他回到家乡奔母丧的时候,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是他对官场的新的认识,为官多年,已经占用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在余下的人生中,是否还将人生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官场的相互倾轧和争斗,成为了白居易的要考虑的新的问题。“人生不过适,适外复何求”表达了诗人要追求闲适的生活,到了被贬江州的时期,白居易的“闲适”思想已经迅速占领了他的思绪之中,“独善其身”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兼济天下”的梦想,虽然仍然身居要职,但是情绪与翰林学士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而到了白居易晚年,在苏杭的官场后期,白居易已经对游山乐水的生活非常眷恋,这时候的闲适诗更是大增了。
综上所述,从白居易的少年时期到晚年的过程当中,他的思想状态和态度一直与江南的人物、社会思潮以及自身对生活的认识相区别,正是因为江南生活的影响,诗人才写出了不同时期的诗歌,才有了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书有.论江南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1990(04).[2] 刘士林.以人物为中心的江南文化精神[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 葛永海.略论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内涵重构――以上海为中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作者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2)
第四篇:文化太多了杂文随笔
有的书,就适合一天看一篇,要是一下通读,满腹诗书,那除非你是作者。
就比如这一套。
推荐语摆明定位——这是文化人写给文化人看的书。
《英华沉浮录》,以语文为基石的专栏文章合集。
董桥自己讲,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他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识高,处处透出神窍。结果——
作者和读者纷纷觉得,当然是办不到了(哈哈)。
第一卷真的是语文讲解,英文/华文,报刊/宣言,应用文/口头语,文字就是表达。
比如机会一词,chance是也。从抱朴子,范仲淹,英文,讲到三国志,读完好像说都不会话了。
大众喜欢读吗。不知道。但专栏文一共占豆腐块大地方。只给感兴趣的人看。
兴趣这词无理很妙。宇宙都能威慑到。
印象里一则轶事,语言大师一本正经给后辈讲解骂人的字怎么念。
那种认真令人喷饭。但对他来说,任是什么字,不都是知识吗?
书中的《一说便俗》,有异曲同工之感。看董桥蹑手蹑脚,极尽心思绕过一字。还要把它写出来发表。他的心理阴影面积必定大过一块白豆腐。
到了第二卷开始好看了。不再拘泥于字词语法,而是描绘它们带来的文化故事。
《列宁是唱什么的?》,讲到早年组织艺人扫盲,课堂上不断提到列宁。一位艺人一直在打盹,忽然睁开眼睛问道:“列宁是唱什么的?”
钱锺书到日本讲演,玩文字游戏道,“诸位对我的无所知有所知,而我对诸位的所知一无所知”。那如果问:钱锺书是唱什么的?只能答:什么都会唱。他文化太多了。
这么一套书,边边角角都透着不寻常。若从一个字,一个人,一件事上觅源寻踪,只怕再鼓捣六卷也写不完。正像时间本身一样。
所以看书不用听推荐人的话,他们以为的理想读者,难免不看低,难免不行窄。
据说人生在世,会经历三种求知过程:求生存,求成功,以及求乐趣。
求知求乐的读者,都低调地藏在某个角落,以为人不知,以为互不识。
文化修养大概是这样,有那么一套准则。
只要知道它,一草一木都有性情,日升月落都见玄妙。
不论是在功名利禄中,还是词场茶盏间,只要相遇过,它就在那里。
这样的文化,无疑是让人亲近的。它无处不在。
第五篇:夜江南杂文随笔
不到江南你就不知道苏州,不到山塘你就不知道江南的夜有多么美?
走过岁月的悠长,穿过千年的沧桑,山塘凭借那一串红红的灯笼和几只乌篷船,就把江南的夜打扮得如此花枝招展,绚丽多姿……
走进古典的房子,坐在古典的桌子旁,捧着古典的杯子,品着古典的茶,听着委婉的昆曲,古色古香……
你不知不觉中穿越到古代,一幅清明上河图跃然你的眼帘,李白又醉了,苏轼也喝多了,那些文人墨客们,那些达官贵人们,粉墨红颜们让人啼笑皆非的场面,栩栩如生,富人堕落在纸迷金醉里,而平头百姓却酣醉在这谜一样的夜色里……
乌篷船像一只黑色的怪物,驮着你穿梭在悠长的水巷,你龟缩在舱内,眼睛紧盯着窗外,四周除了两旁依稀可见的灯笼和如织的人流,啥也看不见。船在漆黑的洞穴里穿行,耳边只听得咕咕的水声和吵杂声息。
不到江南你就领略不到苏州的韵味,不到山塘你就感受不到江南的夜有多么美?
美得让你瞠目结舌,美得叫你心花怒放……
走进山塘,你便掉进了一只精美别致的染缸,想爬都爬不出来。夜突然在眼前浏亮,你的世界刹那间变得开朗!
那身着大红旗袍,撑着一把花纸伞,手里挽着新郎的新娘,鲜活了一幅江南画卷。
走过苏州,走过山塘,才惊讶地发现梦里的江南是多么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