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赏评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因此本册的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以片断教学为主,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适度,以便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走近习作的初始阶段。
三年级孩子刚刚进入习作的门槛,教学目标要求本年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孩子习作的自信心。因此我上课伊始就以孩子最喜欢的动画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给这节课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课堂上我结合范文“找饿”引路,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内容的要求。通过让学生摆玩具,创设玩具情境,来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且做充分地口头表述,为下节课的写作奠定基础。然后我又拿出一节课让孩子当堂习作,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把自己的构思写下来,在习作过程中对于孩子出现的共性问题我进行分类集中引导,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进行自改,而对个别习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习作,去除畏难心理。
在正式进行赏评之前,我先衔接习作指导课中的玩具情境,把学生很快地拉回到他们所创设的童话世界中,然后我就引领学生赏评一篇优秀习作,在赏评中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评表和回忆习作内容的要求要帮助学生抓住赏评要点,掌握习作评价的方法,在赏评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紧接着我出示了学生习作中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通过这些新颍的题目,又抽拽出一些孩子的习作,不但可以给孩子作文命题方面找到范本,打开思路,还可以继续对习作进行全面的赏评,可谓一举两得。在学生交流佳作的过程中,我对孩子渗透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有意浮现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即大胆想象,完整叙事,描写生动有趣。
第二篇:作文赏评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文赏评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文赏评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因此本册的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以片断教学为主,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适度,以便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走近习作的初始阶段。
三年级孩子刚刚进入习作的门槛,教学目标要求本年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孩子习作的自信心。因此我上课伊始就以孩子最喜欢的动画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给这节课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课堂上我结合范文“找饿”引路,帮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内容的要求。通过让学生摆玩具,创设玩具情境,来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且做充分地口头表述,为下节课的写作奠定基础。然后我又拿出一节课让孩子当堂习作,在有效的时间内及时把自己的构思写下来,在习作过程中对于孩子出现的共性问题我进行分类集中引导,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进行自改,而对个别习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习作,去除畏难心理。
在正式进行赏评之前,我先衔接习作指导课中的玩具情境,把学生很快地拉回到他们所创设的童话世界中,然后我就引领学生赏评一篇优秀习作,在赏评中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评表和回忆习作内容的要求要帮助学生抓住赏评要点,掌握习作评价的方法,在赏评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紧接着我出示了学生习作中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通过这些新颍的题目,又抽拽出一些孩子的习作,不但可以给孩子作文命题方面找到范本,打开思路,还可以继续对习作进行全面的赏评,可谓一举两得。在学生交流佳作的过程中,我对孩子渗透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有意浮现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即大胆想象,完整叙事,描写生动有趣。
第三篇:作文赏评课
作文赏评课
教学目标:
1、“文起于思,成于改”,旨在培养学生在欣赏同伴作品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2、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反馈阅读初稿后的情况:
1、自主选材,写出各自的特点。
3班:21人写信10人想象文2人写瑞恩
4班:14人写信20人想象文2人写瑞恩
2、想象文与书信内容上多以介绍风光为主,极少数写小动物,写公司任职,介绍科技„„基本上符合习作要求,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毕竟是初稿,因此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将在相互赏析中学习修改,力争更完美!
二、师生共同回顾写作内容与要求:
投影:
1、给外国小朋友写信(注意:格式、语气、人称,从哪些方面介绍哪个国家,有所侧重。)
2、想象文:假如我在国(介绍某国风光;想像某公司任职;介绍先进科技……)
3、以瑞恩小伙伴的身份介绍瑞恩。(典型的事例)
三、相互赏评:
1、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人说“万事开头难”。也有人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写好 1
文章的开头,对一篇文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有个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它既能展现作者的写作智慧,也能给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引起其阅读期待。
出示两个好的开头,边赏析边讨论好开头的标准:
开头:简洁新颖扣题有吸引力……
四、重点段:
写好重点段一直是难题,但有很大的进步,交流困难或经验。
投影例段赏析评价几个重点段,懂得: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五、自然过渡:
投影好段,赏析评价:
写好过渡,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语气连贯通顺,使前后文章连成一体,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六、写好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
投影好结尾,赏析评价:
(注意总结、照应、点题、提升„„收束有力)
七、动笔修改,锦上添花。
个人改同伴改相结合《给外国小朋友的一封信》作文片段:
作文片段一:你还好吗?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告诉你吧,我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去你们的国家——加拿大。
作文片段二:这个星期,我应邀来到法国的首都,巴黎。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度过了这个星期。
作文片段三: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翻译为中文的意思陶瓷。陶瓷已有上千历史,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陶都。景德镇在很久以前是一个镇,有一次皇帝景德来这里游玩巡访,认为这个地方景色怡人,气候适当,他非常喜欢这里。便赐名为“景德镇“,并在这里建了许多官窑。在我五岁时曾去过那里,在官窑中亲手做了一个瓷瓶,体验了一下制瓷人的感觉。现在我们家里也有许多陶瓷制品,我最喜欢的是一只小瓷老虎。
作文片段四: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疆土辽阔,地大物博。不知你是否看过我们国家的地图,就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在“公鸡”的身上有两条“动脉”清晰可见。他们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正是这两条河,养育了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也孕育出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作文片段五:因为我是北京人,所以让我来跟你们讲讲北京的小吃怎么样?北京的窝头很好吃,它是用玉米面,黄豆面加白糖和糖桂花蒸制而成,色泽金黄,形状像宝塔,甜香细腻,保证让你吃不够。北京的烧麦也是一绝,它的皮薄如纸四周有花边皮,把馅包在里面,紧口的花边聚在一起,像一朵美丽的花。我们北京的小吃和你们韩国的“石锅拌饭”、“泡菜”的风格可不同,快来尝尝!怎么样?讲到这儿就馋涎欲滴了吧!
作文片段六:除了玩,中国这个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当然少不了吃了!外焦里嫩的北京烤鸭、北京脆皮鸭、八宝鸭„„老北京的豆汁、炒肝、杭州的小笼包、油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内蒙古的烤全羊„„真是风格各异、应有尽有!
《我的好伙伴瑞恩》作文片段:
片段七:现在瑞恩已经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做“瑞恩的井”,2003年3月15日筹款已达到75万美元,它被人们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2年9月30日,它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勋章,又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第四篇:《反比例》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反比例》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宋学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聪明!嘿嘿„„
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一>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三>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
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2、每个表格中有哪些变量?有不变的量吗?分别是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三个数量关系式有相同点吗?是什么?你能把这种变化规律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关系式来表示吗?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 _____ 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提高练习
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 8765 宽/cm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板书:反比例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反思
宋学军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我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
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反比例》评课稿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又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宋老师紧扣正反比例特征,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经过了杨老师这堂课后,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抓住反比例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本节课宋老师围绕课题编了一个财主做帽子的故事,故事内容深深吸引着孩子,紧接着围绕这个故事老师提出问题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故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探究,在拓展中提高。
二、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本节课《反比例》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反复强调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感受生活实例呈现的特征,让学生从已学过的正比例的量着手,引导学生对比去思考,从而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只可惜的是杨老师没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概念,感觉可能会让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的,同对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激发作用就降低了效果。
三、采用不同的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宋老师不仅能够较好的将概念落实到实处,而且让学生采取了不多的学习方式,有独立思考,也有小组合作谈论,总结归纳,更有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既让强化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又使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过整堂课来讲,学生的参与并不算积极,而杨老师点名的学生人数也实在有限,可能也和学生的自身水平有关。最后的环节,杨老师很好的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了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正反比例量的异同,学生也比较准确的将老师预设的结果一一展现,达到了宋老师的教学目的。
第五篇:2课教学反思及评课
《山雨》的教学评价记录与反思
张彩霞:
1、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安排学生课前结合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自读课文,学生完全能读通课文了,这样设计很合理。
2、在理解课文顺序时,学生出现一些问题,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确定答案,耐心地听完了同学错误的发言,并进行了恰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了本课的写作顺序。还联系学过的课文《火烧云》的顺序进行规律性的总结。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解决问题,还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3、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品析中感受山雨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虽然这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与当堂检测,老师随机应变能够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完全可以再利用一节课来完成其它内容,我认为这很正常,也算合理。
杨晓东: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学中李老师很重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如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山雨的音韵美的语句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的句子,说体会。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谈,有的从表达上的特点来谈,说这句话是运用了比喻,有的从情感角度谈,从这句话中感受出作者对山雨的深深喜爱,也有的同学说山雨的声音很好听......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老师的声声赞扬与肯定中被挖掘。老师也巧妙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雨带来的音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山雨的音韵美,从而在朗读时能够入情入境,读出自己心中的独特体验。
郭新坤:李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山雨》这一课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营造了一种课堂的和谐气氛。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讨论,突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李老师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练。无论是激趣引导,还是评价交流,都显得很自然。
自我反思:
1、导学案前置,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解决读文以及字词方面的浅层问题。并对自己的疑问处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通过交流讨论展示进行解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预设时思考的起点,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教学评价的基本点。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对于重点句,在个别朗读后又进行全体性的齐读巩固。有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地实践,才有了他们学习的实效。才能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
4、存在不足:时间把握上不够严谨,可能有些环节深入的较多,导致没有完成拓展部分和当堂检测。只好留待下一节课进行完善。
苏田中心小学
赵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