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在异化摩梭人故事
前几天,我有一位朋友从云南丽江旅游回来,说起旅游团队里的男团员和导游对摩梭人的污辱,他如鲠在喉。
朋友是位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研究。我不了解“摩梭人”,朋友告诉我,摩梭人居住在丽江境内,有一千多户人家,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俗,母系制的婚俗有一个特点,就是“男不娶妻子、女不嫁丈夫”,而是以“走婚”的形成繁衍后代。
就是这个“走婚”让许多人对摩梭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认为他们对性的问题是随便的。
朋友所在那个旅游团的导游是个男的,在游完丽江古城后,就开始渲染摩梭人这种奇异的婚俗习惯,还鼓动男团员和当地的女孩“套瓷”,说不定会有一个淳朴而美丽的当地女孩与你度过一夜。
在许多人误读,以及导游的鼓吹下,摩梭人的这种几千年来不事张扬的婚俗,被无限地放大,成为导游和猎奇者的“无限联想”。摩梭人的婚俗被妖魔化,被异化,在游客心目中,摩梭人就是对性随便的人。
而摩梭人的反抗是微弱的,他们无法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旅游浪潮,也无法反抗这些缺少起码文化修养的游客眼中带有污辱神色的眼光。
他们该怎么办?他们的尊严用什么来护卫?
朋友说,他们太弱小了,就像沉默羔羊。
第二篇:走进摩梭人的神秘世界.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走进摩梭人的神秘世界
作者:王贞虎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0年第08期
美丽的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和云南宁蒗县的交界处,方圆约40公里。由于这里风光奇美,同时,也由于居住在这一带的四万多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母系社会的古老风俗习惯。好客的主人
摩梭人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很讲礼貌,而尤其好客。无论大人小孩,只要看见一个陌生人路过,都会用汉话热情地向你招呼、问讯;不论在什么地方遇见摩梭人,你都可以同他攀谈,而他也一定会礼貌而耐心地回答你的各种问话。进了他们的大门,不吃点、喝点什么就离开,那是绝对不行的。
客人一进正房,便会被热情的主人请到“上火铺”,尚未坐稳,一碗家家常备的“苏尼玛”酒(一种用麦子、稗子或苞谷酿制的饮料)便端来了,接着是精致的木盒或竹盒盛放的糌粑。继而白瓜籽、麦面粑粑、煮鸡蛋……源源不断地递到你的面前。
苏尼玛酒刚刚饮完,主人又端来一碗“咣当酒”。这是一种自制的烧酒,色清而昧淡。但对于一个不胜酒力的人,也足能使其醉倒了。曾听人说,到摩梭人家里做客,烧酒可以随意,但这一碗苏尼玛和咣当酒必须饮尽,不然便会被主人视为不礼貌。
摩梭人烹调速度极快。客人进屋才抓鸡,待主客喝过苏尼玛和咣当酒,嗑一阵瓜籽,闲谈一阵之后,热腾腾的鸡肉和摩梭人家有名的猪膘肉就上桌了。席间,男主人频频劝酒;席旁,女主人殷殷劝饭。
穿裙子礼与穿裤子礼
摩梭人家的孩子,年满13岁,就要在大年初一这天举行穿裙子或穿裤子礼。(近年来已逐渐改为7岁或9岁举行了)仪式开始,先由请来的喇嘛念经。经念到一半时,给受礼的孩子焚香沐浴。为孩子沐浴穿戴的成年人,须与受礼的孩子的生辰、属相相同(不论年岁大小),男孩子受礼请男的,女孩子受礼请女的。梳洗完毕后,到正房内穿戴。
穿戴前,将崭新的衣服取出,在“上火铺”焚香熏过。女孩子的穿戴仪式在“女柱”旁进行。穿衣裙时,女孩站在一块二、三十斤重的猪板油上,意为母亲能喂出这么大的猪,女儿也应该像母亲一样能干,甚至超过母亲,成为操持家务的强手。
如果是男孩子,则在“男柱”旁进行。受礼的男孩站在猪膘头上,旁边还要放一斗苞谷,衣裤穿好后,左手持一根长约六尺的木棍(摩梭语为“叭底”),听喇嘛把经念完。解放前,摩梭人
为防御外族侵扰,男人们都随身备有枪、剑。手持“叭底”受礼,意味着要继承父辈事业,负起撑持门庭的重任。
穿戴的顺序是从脚到头。先穿鞋,后穿裙(或裤),再穿衣服,然后盘褡褡线等。室内正在穿戴的时候,屋外鸣炮三响。向村人宣告,这家的某个孩子已成人了。月米酒
摩梭人在婚姻形式上,有结婚和走婚两种,而以走婚为多数。结婚类于汉族。所谓走婚,是配偶双方各居母家,男的晚上到女家过夜,清早归家。这种关系一般很固定、专一,而且是秘密来往。
月米酒是有了孩子后,在满月这天举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男女之间的夫妻关系此时才正式公开。
月米酒在女方家里举行,但由男方主办。事先,要置备一整条猪的膘肉、鲜肉,活羊一只,鸡四只,鸡蛋、白酒、苏尼玛酒等无数。还有给满月孩子的酥油、糌粑等。
办席的前一天,将这些东西送往女家。鲜猪肉装在篮子里或裸放在马背上,一路上热热闹闹,大张旗鼓。
办席这天,同村的每户人家都会受到邀请,而男方参加酒席的,只能是母亲和母亲的表亲、弟兄。父亲和亲兄弟姊妹都不能参加。
散席后,男方准备回家时,女方要给男方来的亲戚还礼。女的送褡褡线、金边衣、裙子等。男的送礼帽、金边衣、裤子等。一套两套不等,视家境而定。
月米酒结束了,公开的夫妻生活便开始了。但男女双方依然分居两家。
别具一格的“木樏子”房
摩梭人的住房别具一格。
由于这里牲畜多,每家住房周围都筑有一道一人多高的土墙。墙上以青枫或松枝覆盖,其上再压上一层泥沙,以保围墙不因雨水冲刷而垮塌。在一些人口较多的村落里,围墙毗连,巷道曲折蜿蜒,简直如同一座迷宫,不经人带领,是很难走进你所要拜访的人家的。
穿过围墙的巷道,便是一道双扇大门。进了大门,布局类于汉族的四合院。上方位置的房屋,一般以土墙构筑,正面装板壁,屋基高出其他地方60厘米左右。如家里有喇嘛,这间房便做经堂;没有喇嘛的家庭,便作客房之用。右方的一排,全是木棵子房。
所谓木棵子,是将整段原木砍成方形或六面,从地面一根根垒砌起采直到屋顶。(屋顶大多盖木瓦)这一排房子有楼,楼上做客房。摩梭人每家都备有几间客房。客房,便是尚未找到配偶和已不再过偶居生活的男子晚间活动和休息的地方。定婚的男子,不去配偶家的晚上,也在自家的客房过夜。
左方便是主体建筑——正房。摩梭人建筑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全部特征几乎都集中在这里。这是一座极其宽敞的木棵子房,正方形,长、宽都在3.5米左右。
正房门的对面和左方,是一道接拢两端墙底的呈角尺形的木台。宽约一米、高约0.6米,即“上火铺”。台上覆以毛毡等物,白天作客人的座位。晚上,铺开被盖,便是眠床。
“上火铺”的拐角处,是神柜的位置,柜内置神像、花束、净水碗等物。从这拐角处的地面,又升起一个四方“火盆架”。不过这是一个放大了的“火盆架”,用厚实的木方做成,中间填以泥土,约1.5m2,高与火铺相平。来了客人,便请在上火铺坐下,在这里烤火、烹茶,饮苏尼玛酒。
正房的中线处,上下各立有一根粗直的柱头。上方的一根粗些,下方的则细一些。这便是正房内的“女柱”和“男柱”了。上方略粗的一根是“女柱”,下方的一根是“男柱”。对这两根柱头,摩梭人特别重视。两根柱头必须是从同一棵树取下,而且,在山上找好合适的大树后,还得请喇嘛选定吉日才能砍伐。砍伐时,树只能朝东方倒,如倒向其他方向,便认为不吉利而另选树木。
这两根柱头虽然极粗直,在屋内占有显赫的位置,其实并没有承受多少力。这时,你才明白,它们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罢了。
转山和转海子
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五,摩梭人都要在矗立于泸沽湖西岸的狮子山进行一次转山活动。这一天,村村寨寨一齐出动,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由喇嘛们率领,在山上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他们最崇拜的自然神——戛姆女神。仪式完毕后,各自在山上野餐、游玩,至夜方休。
每个月(公历)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是摩梭人转海子的日子。(也有转山包的,但远比转海子的少)
泸沽湖周长约40公里。转海,就是从自己家门口出发,一天之内,绕行海子(泸沽湖)一周。路途之遥不亚于一次长途拉练。转海子的人,这天很早就起床梳洗,更换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吃过早饭,五点左右便带上野餐的炊具和食物上路了。
转海子的队伍自由组合。有几家一队的,有一村一队的,也有要好的青年男女们预先约好,结伴同行的。每走到一个海子边的山包或喇嘛堆(由石头垒砌而成,下圆上尖,状如古代将士的头盔),或一块突出的岩石便停下来,由领头的烧一堆松毛或杜鹃叶,撒几把五谷杂粮,磕头三下,默祷之后,挂上或用石头压上几张“簸”(用纸或布拓印的经文,长约五寸、宽约四寸),又朝前走。
临近总口子——竹地垭口时,转海者都得在海子边净身(擦脸、洗手、濯足,梳理头发)。到竹地垭口时,仍然是前面那一套仪式,不同的是松毛烧得多些,“簸”挂得多些,多磕一个头(朝四方各磕一个)。仪式完毕,便在这里架石生火野炊,饭后略事休息,又继续朝前走,继续烧松毛、撒五谷、挂“簸”跪拜……回到家里,一般都是天黑了。
第三篇: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
——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个人观点
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的基本涵义指的是,人所创建的全部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峙的东西。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就是说,人的异化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改变的。关于人的异化,我的理解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人有分工不同、收入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等,有人坐办公室,月收入过万,有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其月收入却只能维持你基本生活,这些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正是这些的不同,就是人的异化存在的表现。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阶段是对异化形态的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异化的全面超越,是自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异化的消除过程。
异化,这种错乱和颠倒是真实的,而不单是想象的,不单是存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观念中的。但是很明显,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
从一个比较大的方面来说,无论是从我的自身实际出发,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的本能的异化;二是人的思想、思维方式方面的异化。
关于本能的异化,大家都知道,本能是物种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固定下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活动。它不是对简单刺激的局部性反应,而是按规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发育完全正常的动物,不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都是本能行为。至于表现到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都是表现。虽然本能行为的程序有繁有简,延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是同种动物共有的。这对维持动物种族生存、繁殖后代等都有重要意义。这些普遍具有的复杂行为,不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学到的,是属于非条件反射的神经活动,是该种动物的本能。
所以,我认为,现代人生物本能方面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器官功能被工具替代。就我个人而言,首先,用笔写字就是我的本能,但是,科技的发展取代了这些,现在的我无论是论文写作、日记的记载还是平时的朋友间的相互联系,都是通过电脑,在电脑上打字,然后通过邮件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用笔写字的本能将会减弱甚至是退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异化的产物-电脑。当然,还有望远镜成了我的千里眼,在外出游玩的时候,特别是登高望远之时,望远镜则更成了无可替代的工具。然而正是这种形形色色的工具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千手观音的感觉,发达的现代交通更是远远超越了古人草上飞的梦想。在这个科技好像无所不能的世界里,我们倦怠于用脚走路、用脑记忆、用心思考,总认为一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挣钱。不休息没关系有按摩仪器、不规律饮食没关系有保健品、不运动没关系有插电就可以让你随时汗如雨下的出汗袋等等。
人的生物本能的弱化和对工具的高度依赖首先表现在四肢上。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海陆空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方便快捷,从木筏到五星级服务的大型豪华游船,从马车到有软卧、餐饮的火车汽车,从对太空无知到运载火箭等,这一切让我们太方便以至于我们不愿意记得我们没有这些交通工具的时刻。于是,我们走路的功能弱化了,在没有电梯的楼里我们爬几层就气喘吁吁、大寒淋漓。交通工具的作用是延长人的腿,坐车没有害处。但是,在长期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人对工具会形成依赖。当交通工具忽然不能使用时,人用脚走路一方面耽误时间、延误工作,另一方面情绪受到影响,思维能力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工作效率势必受到影响。我并不排斥交通工具,只是认为人不能完全依赖工具,不能让“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类自己。所以,在使用工具的同时,我们应该强化人类自身的本能。更严重的问题是,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和网络的普及导致了现代人精神层面的普遍问题。青少年自杀率上升,中年人因沉迷于网络而导致家庭破碎、身败名裂的案例屡见不鲜。对工具的依赖导致对人的依赖减少并因此出现大量问题:信任危机、道德危机、金钱至上观。由于工具的作用几乎覆盖所有领域,人们宁愿相信工具也不愿意相信人。离婚率上升、丁克家族不断增多、宁愿养宠物也不愿生孩子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的异己力量”的疯狂追求导致道德危机的出现。现代人普遍缺乏羞耻感跟同情心,把经济利益作为认识几乎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利益至上、人情冷漠。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异化的产物。
而关于人的思想、思维方式的异化,我想,这才是我所要表达的重点。随着异化瘟疫的蔓延,病毒已经入侵了人的高层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
以我所学的专业来说,中枢神经系统就像是国家的立法委员会(机构),而司法部门就像是国家的心脏,公检法监则是人的五脏六腑,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则是这个组织的五官四肢。一个组织能否正常持续运行,关键是立法委员会,核心是司法部门和公、检、法、监,主体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作为人这个组织,一线员工已经异化的很严重,而由决策层指挥的核心层也在步其后尘。心脏并不是简单的指心脏这个器官,因为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我指的是我们的意识层,说大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说具体包括对金钱、爱情、工作、升学、兴趣、他人的看法等。我看到很多个案,衡量爱情的第一标准不是两个人彼此对对方的感觉、不是人品、不是性格、不是生活习惯,而是对方的学历、工作薪酬、家庭背景等。我不是倡导柏拉图式爱情,只是认为现实物质条件固然重要,情感更重要。过分追求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的异己力量而忽视自己的本能反应,最后也很难回到初衷,找到自己所谓的幸福。
且不说我的周围,就单单是我个人而言,在幼儿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金钱的概念,只要每天肚子饿的时候,有饭吃就行了,俗话说的好,人之初,性本善。那会儿没有任何的功利私心,异化的思想、行为。
在小学阶段,异化的思想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被播下了种子,开始对金钱有些依赖,比如说,为了得到一个玩具,就会千方百计、软磨硬泡的向父母要钱;再比如说,宁愿花几块钱坐公交去摸个地方游玩,也不愿步行走去;只着迷于穿戴漂亮、帅气的同学,不愿对朴实无华的朋友多看一眼…
而到了中学阶段,异化的思想开始萌芽、生长了。谁长得帅气,就愿意跟谁交往,谁长相平平,连毕业赠言都懒得给他写。开始崇拜那种有钱人的生活,崇拜那些开着奔驰、宝马的大老板,坐着公车来回兜风的官员,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过上呼风唤雨的生活,但是从未想过,也不想经历这期间所要经历的痛苦、与煎熬。
到了大学、研究生,更不想有那种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的痛苦经历,只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具体到异化的表现则是,上学对自行车、公交车的依赖;谈恋爱是开始考虑对方家庭背景、财政收入;而自己的兴趣,也不像小时候那会儿的单纯了,开始向为了以后的工作、恋爱倾斜了。像报名进学生会的动机,也不像那会儿是为同学服务的目的,而是为了和老师打好关系,为自己将来能找一个好的工作做一个铺垫。
不过,人自身劳动分离出来的各种力量,逐渐跟自身疏远,从而反过来成为控制、支配自身的异己力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必经阶段。
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共产主义的实现,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更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是理想的“乌托邦”。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在“共产主义”那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双重内涵达到了最后的统一。所以,要克服“ 人的异化” 就必须消灭私有制, 克服异化劳动, 使人的本质回归。
从我个人现在的异化情况,到之后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向全面发展,我以为,要从全民的,全社会的素质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开始。
第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精华并将其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经济和上层建筑发展不同步的国情结合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很多关于人的异化的过程与危害的相关理论是很有道理、很值得研究与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闭门造车只会导致故步自封,我们要了解不同观点,吸收有益成分,这样才能眼光宽阔、见识广博,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善自己的理论。
第二,应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加强人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现在,西方的圣诞节甚至别元旦还重要。要加强全民的爱国热情,不再让老子成为别国的思想家,不再让端午节被别人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要对全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教育、常识化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学的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长时间了,可实效却有待考证。据我所见,现在的教育,唯分数至上的情况较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年前初中升高中只看分数,小学升初中按户口划分,现在连小学升初中也只看分数,导致小学生只认为语文、数学、外语是必修,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都不清楚,何谈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认为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考核。至于在教育方式方面,我认为不要太晦涩,应该注意语言组织与表达,通俗易懂、多用先进事迹与典型案例。同时,应该配合媒体方面的宣传,让当红影视歌星作一些这方面的公益广告,影响力广泛一些。
第四,落后就要挨打。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之时,也要提高全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再让跑步机、高尔夫这样的高消费、高污染的运动侵蚀人们的心灵,多参加室外跑步等既低碳环保,有没有任何财政支出的运动,还能提高人们的体抗力,愉悦身心健康。
第五,我们早就得到“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喝水是最健康的保健,为了不让“塑化剂”“三聚氰胺”等这样人类高度异化的产物对人的侵害有可乘之机,所以要注重科学养生,减少对各种营养品的依赖。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人的异化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而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异化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危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早日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达到全面的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克服异化劳动。
第四篇:1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习俗20
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习俗
李达珠
民族学资料:
泸沽湖摩梭人自称“纳”或“纳日”,是自称“纳”的纳人族群分支。“纳”为摩梭语“一大片”、“广而深沉”和“黑色”之意。纳族群分布在川滇康藏交汇的广袤区域,因民族识别等原因,如今他们有的划为摩梭人,有的加入蒙古族,有的被称为藏族。
根据摩梭古老的达巴《迁徙送魂经》记叙和汉文古籍《史记》等记载,摩梭人源于远古时期从大西北河湟流域南迁的古羌人,是五帝时期的耗牛羌;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笮人,汉末时,昔日笮夷改称摩沙夷,并有麽些、摩挲、么西、摩梭等多种同音异写。唐时,古定笮即今盐源定为昆明县,摩梭人同时兼称“昆明族”,摩梭一称沿袭到民主改革时,之后,四川的摩梭人被定为“蒙族”,人口普查和身份证登记时,蒙族之间加了个“古”字,即“蒙古族”,而云南省人大则将其定为“摩梭人”。
何谓“摩梭”?观点有三种:著名学者方国俞认为,摩梭为摩梭自称为放牦牛人“摩尔亨”的转音;李绍明认为,摩梭为旄牛夷的音泽;傅于尧则称,摩梭、麽些等皆为摩梭语“不懂”、“不知道”之意,盖因不懂民族语的汉族史官问不同汉语的摩梭人为何民族时,便以“摩梭”作答,史官以为“摩梭”是其族称而讹至今,从那以后,摩梭人就被“不知道”和“不懂”。汉末时部分摩梭人从古定笮盐源迁往泸沽湖定居至今。
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地区摩梭人至今盛行全球罕有的“走婚制”,同时兼有娶嫁婚、男子入赘和走婚男女同居的多种 婚姻形态,因而家庭形态也形成完全实行走婚的“母系家庭”、部分娶嫁或入赘的“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完全实行娶嫁的父系家庭。是人类婚姻家庭的一大奇观。
走婚是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主要婚姻形态。1993年,华西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安排了卫生经济、精神、遗传、妇科等专家与笔者一起,深入四川泸沽湖镇500多户摩梭人共三千多成年男女进行调查研究,对相关疾病和卫生经济进行普查,并与当地汉族、纳西族和彝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摩梭三千多成年男女的走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摩梭男女实行走婚者达90%,其中91%的女性认为走婚更好,男性中有70%认为走婚好,其他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
“走婚”,摩梭人称“肖波吉”或“著乌著咪吉”是摩梭男女按照习俗制度和规则建立“走婚”关系后,女方原居母家,以男方到女方家半上门方式实现的婚姻,或称以男子的“走”来实现的婚姻。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由男子夜间到女方家上门,次日凌晨归回自己家中,男女彼此各居母家,不共同组建家庭,彼此也不是对方家庭成员,但双方家庭因有走婚关系建立了姻亲“比子则嘿”或“夸志乌则”而有紧密关系,并按相应规则履行权利和义务。
建有走婚关系男女配偶的互称“阿肖”或“肖波”有的称“阿夏”,是音译的差别,“肖波”或“阿肖”只是在非正式场合下使用的昵称,为情侣之意,一般不用,平时多以“处咪罕处巴”(妻和夫)代替。
正规的“走婚”制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朝秦暮楚,而 是有它自己的规矩和一套较为严密的制度,这些程序和规则从走婚形成之初待续至今天,是严格遵循的规则。走婚的“游戏规则”包括建立走婚关系的程序、条件、禁忌、平时生产生活、生老病死等过程中彼此应遵循的守则、姻亲称谓制度等。解除走婚关系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佐佐嘎”程序
“佐佐嘎”是建立走婚关系必须履行的手续和首要条件,是建立走婚关系的代称,其意为调换东西,即由走婚男人请媒人带上礼物到心仪的女方家中调换东西的程序,而非男女私下交换定情物。当男女在生产劳动、聚会、公共祭庆礼仪、跳舞等过程中相互接触认识而相互倾慕,或经人介绍等,由男方请一媒人(通常是女性)带上给女人的衣服、裙子、头帕和给对方家里敬火铺神的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中,并给女方母亲说明来意,介绍男方情况,但女方的母亲不会擅自决定,而是要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女儿同意便收下礼物,并拿男方带来的礼物敬火铺神。女方也要送一件衣服、一条花腰带和麻布裤子让媒人转赠男方,如此,关系才算确立,成为公开“合法”走婚的公认条件。少数男女先私下交换定情物,秘密走访,如果合得来便找人行正规的“佐佐嘎”手续,如果合不来便不再往来,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二)建立走婚的条件
建立走婚关系以情为主,主要看男女双方的意愿,女方的意愿更得到尊重,走婚不收彩礼、不办婚礼,无包办、无买卖,不看门第,不看钱财,但要看人品、才貌。彼此年龄 相当,年龄悬殊多在3~5岁,很少超过10岁的。另外,双方家中是否有家族遗传的恶疾,在选择上也有重要影响。
当然,在摩梭人中,也存在部分风流男女,假借“走婚”之名,不经过“佐佐嘎”手续便私下幽会,秘密走访,如有些学者所称的“临时阿肖”“短期阿肖”之类。但需要指出的是,未经任何手续、违背摩梭约定俗成的制度规则而进行的秘密走访属于“非法”的“走婚”,属于婚外情或逢场作戏的私情而不敢公开。摩梭人不会承认他们的“婚姻”,也没有正式的称谓关系,双方家庭没有姻亲关系(“比子则嘿”或“夸志乌则”),所生子女也只能称“潮若潮木”,即私生子女等。因此,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三)男方的首次走访
男女一经建立走婚关系,男方在首次走访女方的当晚,通常要带上一个要好的朋友或媒人,并带上给女方家中的见面礼物,如茶、酒、糖之类的东西,兼或带点给女方的衣物。女方家中要盛情款待,同时要把男方带来的茶或糖果分成若干份,给村内每户送一份,以此委婉地宣告她家某个女儿有了“肖波”,这也是习俗社会认可的条件之一。临睡前,由女方母亲或姐妹将男子送到女子卧室。
男方走访女方的开初阶段,由于摩梭人的“害羞文化”,通常回避女方家的男性,如女方弟兄、舅舅或父亲,所以晚出早归,以免见面时尴尬,随着时间推移,可逐步随便起来,但也有一开始就不回避者。
在履行“佐佐嘎”手续时,如果女方母亲未经女儿许可 自行做主收下礼物,而男方又非女儿心仪之人,当男方走访时,女儿都会逃到要好的女友家或亲戚家,以示拒绝和反抗。经过几次,母亲只好让媒人把男方的礼物带走,并以好言致歉。
经过“佐佐嘎”建立的走婚关系大都稳定,较少离异。
(四)走婚男女双方家庭在平时的规则
男女一经建立走婚关系双方家庭因有走婚关系而成“比子则嘿”即姻亲家庭(走婚亲家),故在红白喜事、生产劳作、修房建屋等方面都要互相帮忙,一方有困难时对方要帮助,逢年过节相互拜节,生病时要看望等,尽应尽之责。“比子则嘿”随走婚关系的建立而建立,也随走婚关系的解除而解除。
(五)走婚生育中的规则
1、女方孕期时男方应尽之责
走婚女方怀孕后,尤其到了临产期,男方家的女人要不时前来看望,并为孕妇生产煮甜酒备用。对于劳力单薄的女方家来说,还会受到男方家的倾力照顾。
2、小孩出生后女方家的守则
摩梭人在小孩出生时和出生后的第三日(摩梭人称“所哈莫斯”)要举行两个重要仪式,也就是诞生礼暨起名仪式和“所哈莫斯”仪式(祈祝仪式),都由达巴或喇嘛主持。在这两个仪式中都要祭祀神灵和祖先。女方家在每次举行仪式后,都要及时分一部分祭祀神灵后的祭品(摩梭人称“巴舍巴哈”)带到男方家,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给孩子的父 亲和家人道喜共贺;二是为了祭祀男方家的神灵和祖先。
3、女方在产裖期间男方家的守则
一是送一坛甜酒和若干鸡蛋,招待村内年老的妇女,每家一名。
二是送鸡、蛋、腊猪腿、猪肘或宰羊等给产妇提供营养食品。
三是男方的母亲或姐妹不时到女方家看望产妇,并做些需要帮忙的事情。
4、男方举办满月酒庆贺礼
满月酒,摩梭称“若哈舍”,小孩满月时,男方家必须举行的庆贺宴。第一个小孩的满月酒相当隆重,届时,男方家宰猪杀羊或杀牛,驮上丰盛的食物前往女方家中,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女方全村老少和别处的亲朋好友。女方家则当日一早请达巴和喇嘛念经祈祷、祭祀神灵和祖先,并在宴会结束后,给男方家馈赠礼物致谢。第二胎及之后的小孩满月时,只是以甜酒、鸡蛋招待村内妇女。满月酒是对小孩满月的庆祝,绝非“认子仪式”。
(六)小孩成丁礼规则
小孩年届13岁举行成丁礼时,女方家除派人带上拜年的礼物外,外加一份为小孩举行成丁礼时祭神祭祖用的祭祀物,并携行过成丁礼的孩子到父亲家拜节拜礼,给父亲家神灵和长辈磕头施礼,父亲家则将带来的祭祀物一部分祭祀自己家中的神灵和祖先,一部分由家庭成员分享。父亲家还特意给行过成丁礼的孩子赠一份贵重礼物,如具有纪念意义的 金银铜器,或送一头母畜供对方家庭发展畜牧。
除了有父子关系的孩子举行成丁礼时要拜礼外,双方家庭的其他孩子举行成丁礼时,也同样要拜礼,只是送的礼物略轻一些。
(七)走婚生子女的姓氏
走婚生子女一律随母而姓,从母而居,但父亲对子女要尽应尽之责。
(八)生老病死中的规则
只要双方走婚关系存续,一方家庭只要有妇女生小孩或有病人时要看望;一方家庭有人去世,另一方家庭要去帮忙、奔丧。请达巴、喇嘛念经安抚亡魂和超度“打绕棺”,并给达巴、喇嘛和参与丧事的人送“份子”(钱、酒、内和粑粑等)。
如果双方解除了走婚关系,双方家庭其他成员去世不再奔丧外,对于男方而言,其去世后,子女必定要去奔丧超度亡灵和协助对方家庭。和男方感情深的子女,如果有父亲家庭其他成员去世也要去帮忙,但不奔丧和超度。
(九)走婚禁忌规则
摩梭人走婚不是任意乱“走”的。各种程序、规则约束的走婚制度,无论血缘关系、亲属称谓关系等都清清楚楚,因而在建立走婚关系时都有相应的禁忌,以免矛盾纠纷和乱伦等。走婚有三大禁忌:走婚道德禁忌、乱伦禁忌和血缘禁忌。
1、走婚道德禁忌 经过“佐佐嘎”建立走婚关系的男女,不能同时与另一人再有“佐佐嘎”而与之走婚,或建立多重的走婚关系,更不能朝秦暮楚,今天“走”这个,明天“走”那个,否则有违走婚规则而受众人谴责以致闹纠纷,社会也不承认他们的这种“非法关系”。那些明知故犯者只能秘密进行,一旦发现现则关系破裂而分离。
2、乱伦禁忌
走婚的乱伦禁忌包括弟兄姊妹、父女、舅父与甥女、伯叔父与侄女、姑母与侄子、同父异母子女等之间的任何婚配或私通,否则违反摩梭伦理道德,被人斥之为“亨乌了托久”(乱伦)或“盘夸洪玉亨”(脸上长毛的,引申为畜生)或“务波”(牲口)。达巴经典则认为,出现乱伦是鬼作祟,并立下乱伦必死的咒语,很难生存下去。
3、血缘禁忌
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严禁建立走婚关系和其他婚配,即禁止同一母系血缘成员、父系成员之间的任何婚配或私通。否则,同样会被人谴责和耻笑。
正因为摩梭人无论走婚还是娶嫁婚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游戏规则”和禁忌约束,所以总体人口素质普遍高于当地其他民族,根据1993年华西医科大学对四川泸沽湖镇近4000名摩梭人健康素质的调查,几乎没有或因近亲婚配带来的遗传性疾病。
(十)走婚关系的解除方式
影响走婚关系的稳定和导致走婚关系破裂的因素有: ①感情淡漠,关系疏远,脾性不和,举止不良,对对方失去兴趣。
②有第三者插足,即在和自己有建立走婚关系后,发现或听说对方另有他人。
③男方没有本事,或女方冷淡,照顾不周。
④男方对女方和子女不能尽必要的义务,漠不关心,或不能想女方所想,急女方所急等。
⑤没有生育能力。
⑥走婚距离过远,交往过少。
⑦男方好吃懒做,经常酗酒并与女方家人吵闹,在社会上名声不好,让女方觉得失去脸面。
一旦出现上述某个因素或综合原因而影响走婚关系时,便成为解除关系的理由。解除走婚关系比较简便,有口头式解除、回避式解除、警告式解除、退礼式解除、免除拜节式解除等多种方式,由男女自行解决,无须双方家庭参与。解除关系后无子女抚养和老人赡养的问题,也无财产纠纷。
走婚促成的摩梭“母系大家庭”和“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泸沽湖摩梭人不同的婚姻形态决定了他们的家庭形态。
1、母系大家庭:母系大家庭是泸沽湖摩梭人的主要家庭形态,其成员由一个或多个外祖母后裔组成,人口少则10人左右,多达几十人,一般多在十几二十人,都以母系血缘为中心,家庭成员男不娶,女不嫁,一律实行走婚,一到晚上,自家的男人走出去,别家的男人走进来,与其建立的阿肖走婚,次晨归家。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算,财 产由家庭成员共继共享。
家中“舅掌礼仪,母掌财”,由一个能干公道的女人当家,摩梭人称其为“达布”。称谓上,称外祖母为“阿依”、舅公为“阿普”,母亲为“阿巴”或“阿咪”,姨母为“阿咪”,舅舅为“阿乌”,外甥为“惹乌”、外甥女为“惹咪”,子女为若母,孙男为“汝乌”,孙女“汝咪”,称兄和姐为“阿木”,弟称“格日”,妹称“果咪”;走婚子女称父为“阿达”或“阿波”,称姨母走婚男为“阿波”(叔父)。姨母生子女均视为一母所出。
母系家庭房屋与其婚姻家庭相适应,为母系四合院,分母屋、经堂、花楼和畜圈(草楼),母屋是全家议事用炊,举行各种家庭礼仪待客的中心,夜间供老年男女和小孩睡,花楼为成年女性卧室,经堂作为念经烧香之地,畜圈楼,上堆草,下关牲畜,院门草楼中间。
2、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指一家之内既有走婚成员,又有娶嫁或入赘而出现母系血缘成员和父系血缘成员的母系父系血缘成员并存家庭,如走婚父母根据需要同居建立家庭而共同抚养子女,形成父系家庭后,子女又实行走婚,或有男无女家庭,为延续家庭香火,其中一男娶妻,其他男子走婚,或有女无男家庭,因劳力需要,让其中一女之走婚男上门,其他女子仍走婚,因而在一家之内,融不同血缘成员为一家,不同婚姻形态并存而不悖的人类婚姻家庭奇观。成员间和睦共处,平等相待,不分彼此。这种家庭约占36%,家中同样由一位能干的女“达布”当家,称谓上有母系称谓 和父系称谓。家屋庭院亦如母系家庭。
3、娶嫁婚及其父系家庭:完全实行娶嫁婚而形成父系家庭的过去仅发生于长子世袭土司职位的土司家庭,有男无女的百姓家庭和坚持娶嫁婚的少数人群,根据1993年的统计,约占10%。摩梭人的娶嫁婚十分复杂而隆重,需要经过说媒,“秋多企”即祭锅庄神、订亲、送彩礼、迎亲,举办隆重复杂的“仕布突”婚礼、回门等多种程序和仪式。根据摩梭古老的达巴经史诗、汉代至清代以来有关摩梭人的记载,民间老人的说法和至今保留的古代摩梭婚礼“仕布突”礼等,表明娶嫁婚才是摩梭人的婚姻原态,只因彩礼过重、土司实行“五畜租税制”收婚税,加之土司少爷收施媒礼等,不堪重负的摩梭人只好采取“走婚”这类自己发明的婚姻制度(参见后面“走婚制的形成和存续之谜”内容)。
泸沽湖摩梭人“走婚”的形成与存续之谜
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因何实行人类罕有的走婚制并存续至今?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母系社会遗俗: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泸沽湖地区因环境封闭,生产力落后而使当地社会仍处于原始的母系社会形态,使原始的“群婚”、“乱婚”、“对偶婚”等保留了下来,将“走婚”与“群婚”、“对偶婚”等同。但有以下几个问题难圆其说:
1、为什么比泸沽湖更封闭,生产力更落后的地区无一例外地早已进入父系社会,而仅有泸沽湖地区保留了“母系社会”?
2、据《永北直隶厅志》载,泸沽湖地区摩梭人并非石器时代以来就生活在当地的原住居民,而是在汉末时,为避免战乱和獠部落的攻击,摩梭祖先尼月鸟率领六个部落从盐源迁徙到泸沽湖“妥靖吐蕃在他们领土上定居”,至元代已有31代父系子孙,他们更不是“走婚”走进泸沽湖的。
3、但凡了解摩梭人走婚真相的人和略知人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摩梭人的走婚与经典的人类学著作和人类学泰斗摩尔根等学者对“群婚”、“乱婚”、“对偶婚”所下的定义相去甚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4、摩梭古老的达巴《创世纪》史诗和《结婚经》,以及传承至今的摩梭娶嫁婚程序和隆重的“仕布突”婚礼见证了摩梭人早期的婚态和礼仪。尽管摩梭人后来普遍实行“走婚”制,但有娶嫁婚者,古老的“仕布突”婚礼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认为,夫妻死后,在阴间不再成为夫妻。
5、摩梭《达巴经》记叙和清代及其以前的汉文古籍所载摩梭史实均为娶嫁婚的父系制的内容,难觅“走婚”或类似走婚的内容。
……
第二种观点:因反抗过重的彩礼和施媒礼和土司的婚税而出现“走婚”制
根据老人们讲述,过去摩梭人娶妻,按其所处的社会等级,平民百姓送的彩礼为四、五等彩礼,即一至三匹骡马、一至三头牛、一至三两银和一至三件布,由于彩礼过重,平民百姓难以承受,加之土司对百姓的税收多如牛毛,百姓结 婚也要上礼交税赋,此外,前所土司的跛脚少爷还立了一个规矩,媒人每说成一桩婚姻要交施媒礼,媒人只好将施媒礼分摊到男女双方家庭,凡此种种,百姓苦不堪言,男子因此娶不上妻,女子也嫁不出去,有情人难成眷属,只好暗中往来。后来摩梭人将其规范,土司也认可这种新型婚姻,形成了走婚制,并深受广大百姓的欢迎而在泸沽湖地区摩梭民间流行起来,延续至今。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在当地及其周围其他民族娶嫁婚的重重包围之下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续下来,且在“文革”中极“左”路线的高压政策下强行婚改也难以改变?其存续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免除了过重的彩礼、婚税、施媒礼,以及繁杂的结婚程序,“仕布突”婚礼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二是避免了婆媳、妯娌、翁婿之类的矛盾,被调查的女人们都说,娶来的媳妇毕竟是人家辛苦养大的,但难免磕磕碰碰,说重了伤感情,说轻了不到位,总不象自己养的女儿说话那么方便;三是亲情与爱情兼顾,男女白天在自家劳动,照顾家人,晚上男人到女方家上门相聚,有事相互帮忙。同时由于走婚家庭大多人口多,分工明确,避免了农村小家庭那种田间劳作、喂牲畜、做家务、带小孩、打柴、放牲口等劳力缺少而发生的种种矛盾和为一些琐碎事情而争吵的现象;四是摩梭人及其达巴文化中的尊母崇母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子女不愿意离开母亲及其温馨的母系家庭;五是摩梭人因走婚而创造了格姆女神走婚的故事,并反作用于摩梭走婚制,人们常 说女神都走婚,何况凡人;六是走婚以情为重,建立走婚关系阿肖结交方便,离异自由,感情合则聚,感情破裂则散,不因彼此不合而勉强维持,尤其对女人而言,离异后没有像小家庭变故那样的压力,且子女与自己在一起,有弟兄姊妹共同抚养,也没有因离异而带来的纠纷或种种麻烦。
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制原本是一种文明、和谐、新奇的婚姻形态,但由于受到对走婚制无知的某些披着学术外衣,打着学术旗号的商业化学者的妖魔化、腐俗化,把正规的走婚制与逢场作戏的儿女私情、婚外情同质化,与原始的群婚、乱婚、对偶婚等同化。把个案当普遍,以偏概全,加之媒体的渲染,走婚制完全被扭曲,应当加以澄清,还其本来面目。
(作者系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现为盐源县人大退休干部、凉山州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会长、凉山州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暨非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通讯地址:盐源县卫生局家属院
第五篇:谁在帮我找人百姓故事
事情发生在十年前,中秋节的前一天。那一年我18岁,第一次出来打工。因为思念父母,所以决定回家过节。同行的,还有一个叫冬子的老乡。
上火车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买完车票后,我就站在车站前看热闹,等广播通知我们所坐的火车开始检票时,我却发现冬子不见了,而火车票还在他手里。我以为他上厕所了,就在那里等他,可是左等右等,几分钟过去了,冬子也没有回来。听着广播的催促,再看看手表,我一下子急得哭了起来。
我一边哭一边喊“冬子”,结果,引来了很多人把我围了起来看热闹,我对他们说:“你们快帮我找人啊!”可是没有一个人理我,那一刻,我窘极了。有人问我要找的人有没有传呼手机,我只知道冬子带了传呼,可是我没记他的号码。
这时候,一直站在我身边的一个穿得脏兮兮的差不多和我同龄的男孩对我说:“我帮你找吧。”说完,他就向广场跑去,一边跑还一边高声地喊着:“冬子,冬子!”声音大极了。
2分钟后,冬子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手里拿着2瓶新买的饮料。他对我说:“赶紧检票上车!”我指着已经跑到广场中央的那个男孩:“他帮我找你去了,告诉他一声啊。”冬子看了看手表:“不行,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候,旁边一个卖报纸的老太太对我们说:“让他喊去吧,反正是个傻子!”老太太的话很出乎我的预料,我正纳闷那个男孩这么大了衣服怎么那么脏呢。这时,冬子已经拿起了我的背包,来不及多想,我只好赶紧跟他走了。
检票的时候,我还能隐约听到那个男孩声嘶力竭的喊声。那一刻,我有大颗的泪珠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