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买佛缘的哲理故事(范文模版)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我佛慈悲,当让他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
“让他忏悔。”佛笑答。
众僧更不解了。
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如此下去,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给的价钱已经低到了200元。
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来,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善哉,善哉。”
第二篇:佛缘优美散文
躺下是为了静静想念,离开只是为了幸福的绵延。——题记
飞扬
带着放飞心灵的渴望,踏上梦想的路途。整个一个缥缈而虚幻的世界,闭上眼却可以很清晰的浮现于脑海。就这样,静静躺下,体验着痛楚而美妙的感觉,想念生命中爱得如此玄妙的真实。
喜欢飞的感觉,尤其喜欢起飞与落下时的实在。最初慢慢的在轨道上滑行,也许只是尝试自身是否有动力吧,只是静静的滑动。然后静止,开始积聚力量,内心充满期待,似乎要将一生中所有的情情爱爱通过一瞬间的精彩展现。终于,感觉力量达到了可以飞翔的程度,箭一样奔出去,再缓缓升上天空,悠然的欣赏云层下渐行渐远的人间百态,看白云轻柔舞蹈,看云海波涛汹涌,看静止中前行的心境。
飞得再高,也有落下的时刻,初时积聚的力量这时已然耗尽,一切激情终将回归地面。我随着美妙的轻音乐宁静的关闭门窗,收拾好行程的喜悦,随人群悄然消失。
远梦
我伸手抓,抓住的只是你的遥远。我闭上双眼,想要留下哪怕只是梦里的只言,看见的,却只是黑夜中对视镜面的哀怨。无数次等待中蜿蜒,无数次期待你的流连,总是在睁眼的瞬间什么也看不见。
拿起,放下;再拿起,又放下;拿在手中,默默的关注着,却发现,搅动的,不只是双眼。还有,灯火辉煌中想你的彻夜难眠。
多少个世纪的心恸,多少个消亡后的疼痛。在心灵的引领中出壳,再一次深深感动。总害怕一个声音的牵引,总害怕从此就多一个身影,害怕你走近并带来亲情。
睁开眼,你就不见,原来,你只是——梦中一魇!
佛缘
弘一的传奇让灵魂有了归宿。赵朴初居士曾为弘一写下“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一切幸福的人自会幸福,一切悲苦的人自当悲苦。缘自来时总有因,缘自灭时总有时。内心期盼所有我爱着的人和爱着我的人都可以轻松自在的生活,可以笑眼看这纷纷扰扰,可以接受这缘来缘去。因为在我心中,有的只是祝福,对所有的人的祝福。
昨日也对朋友讲到一老师给我的赠言“知足中不知足,不知足中知足”,我当是用所有的爱心去爱一切可以爱的人,用所有的能量去帮助所有我可以帮助的人。直到有一天,可以让灵魂也如弘一一样宁静归去。
看到幸福的人希望他可以永远幸福,看到有磨难的人期望他坚强地战胜困难,看到伤悲的人祝愿他可以快乐起来,看到顺境中的人希望他永远顺利,看到逆境中的人渴望能够帮助他早日转入顺境……
想必这就是佛缘吧!
第三篇:即心是佛哲理故事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而称呼他的。他曾在福州人弘禅宗,普度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道:“你来这里什么事?”
法常答道:“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
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
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
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参禅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私自是否真正悟通。
弟子找到法常,一进门就看见法常在专心参禅,于是开口便问:“禅师,你从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
法常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
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根本没有有注意到自己,就大声喊:“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
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
弟子接着又说:“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去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弟子说:“梅子熟了!”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实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禅思禅悟:人要学会相信自己,而非迷恋权威,一旦参透其中真意,就更要相信自己的路走下去。朝三暮四,总在不断寻找目标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第四篇:佛缘风水阁广告语
佛缘风水阁广告语
聚日月星辰光辉璀璨,集泰岳昆仑华夏瑰宝。
佛缘风水阁,汇佛教用品之大全。台湾祥师铜像、香港鸿诚铜鎏金佛像、敬佛阁佛龛、巴黎僧衣僧服、越南沉香。同时经营:水晶、翡翠、琥珀、玉件、碧玺、琉璃、风水吉祥物。
碧玉璀璨贵人戴 佛缘绵长百事兴!地址:
第五篇: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
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
归心向佛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回到江宁(今南京市)任“判江宁府”一职。次年辞官,在江宁府上元县城外筑了座“半山园”,过起了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常骑上一头小毛驴,带着老仆人,在田野、山村漫游。吟诗、念佛、施舍,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王安石与佛结缘甚早,年轻时就结交了许多高僧大德。他与蒋山觉海禅师的交情很深。觉海外表木讷而内隐慧珠,年轻时就与王安石成了好友,义若兄弟。王安石贵为宰相后,觉海因避结交权贵之嫌,特意疏远王安石。待到王安石辞官归隐,两人又和好如初,清谈终日。
江宁钟山上,有一座宝公塔,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的祠堂就建在塔院内。一心向佛的王安石常去那儿怀念亡儿。一次扫墓后,他下决心将朝廷赐予的田产捐给寺庙,为儿子王雱“置办功德”。元丰七年(1084年),一场大病后,他将“半山园”也捐出来作为寺院。
王安石长女颇有文才,出嫁后寄给父亲一首诗,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王安石接诗,给她寄去了一本《楞严新释》,劝她以佛法作为解脱,从中领悟诸缘如梦、不可执著之理。从中可见,晚年的王安石,几乎把全部的希望和兴趣都集中到佛教上了。
诗兴禅趣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忘情山水、潜心佛学,精微而富于哲思的禅宗思想抚平了他刚强执拗的个性。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和心境,使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江宁10年间,他以诗言志,以诗说禅,引禅入诗,做了大量参禅悟道的禅理诗和雅丽清绝的写景诗。如泛论佛法之《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诗人认为:世间如梦如幻、不可捉摸,故人应具有无所求之心。心无所求,则一念不起,清净空寂。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然而王安石笔锋一转,指出世间既如梦幻,修行功德又何尝不是梦中之事呢?诗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示出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无所不疑的风格。这首诗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独到的见解。如净性自悟之《读<维摩经>》: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
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作者在诗中指出,人生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并无自性,如同泡沫与风,到头来终究梦境一场。不论是以刀寸割,还是涂以香油,不论感觉是舒适还是痛苦,在本质上都是空的,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憎爱和取舍。由此看来,维摩虽病,却能具有广大神通,入于解脱法门,令人心生敬意。
然而,诗人终究是诗人,以诗说禅只是王安石诗兴禅趣的一小部分。禅宗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在他那充满禅趣的写景诗上,他倾注全部精力讲究艺术技巧,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精湛圆熟了。
山水共闲
禅宗有“娟娟翠竹,总是法身,灿灿黄花,无非般若”的话头,其意是禅无处不在,即处处能发现,时时心契合,从而达到参禅悟道的最高境界。这在王安石晚年诗中常有出现。如《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游北山》“烟云藏古意,猿鹤弄秋声”。这些诗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追求空灵超然的情感,意境风格深蕴佛门妙道,在有意无意之间,透露出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禅机。
王安石很多诗常用“闲”与“云”二字,以此表达他对闲居生活的快慰,如《游草堂寺》“只有春风似我闲”,《游钟山四首》之一“山水空流山自闲”。诗人笔下的山水、溪鸟、春风或自闲,或与诗人共闲,或似诗人闲。空中的云彩飘忽不定,舒卷自如,来去自由,象征适意。诗人寓哲理于意象,以禅家淡泊宁静平常心来对待生活的大起大落,从中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