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商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构成论文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专业建设离不开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21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逐渐传入我国,尽管还没有形成体系,但其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已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尤其在高职课程建设领域,许多学校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高职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下面以商务管理专业的状况、职业能力的构成,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展开论述。
一、商务管理专业情况
商务管理是研究怎样管理企业商务活动的学问,它包含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司产品采购、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务管理,还包括企业对外的一切商务活动等等。根据专业调研结果,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现阶段,工商企业的商务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系统性、专业化和复杂化,存在着层级性,存在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这就需要我们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工商管理人才。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商务管理专业也必须探索“工学结合”的创新的教学体系。基于这种思路制定本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和专业背景分析是其基本条件。
(一)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执行层人才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已全面启动。
新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强调从社会需求入手,结合专业基本特点及学校资源特色,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轨迹的分析,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环境与条件,将工作情景转化为学习情境,解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模式改革是对传统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普通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质疑,已直接威胁到专业的生存。
产生这一困境的表象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管理人才,因此专业课程覆盖面必须广而博,那么受教学学时等实际条件和学生缺乏实际经验的限制,学生能力必然表现为广而不专、博而不精,俗称“万金油”。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向的迷失。首先是专业定位,横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何在?纵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办学层次同一专业的区别何在?其次,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缺乏实际感悟、实际经验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和教学基础,但现有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却漠视这一问题,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单纯强调量的增长,转向强调质、量并重;“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验区项目的启动等,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其中应用型、执行层综合管理人才正是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层次。
(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是面向中小型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重构;四是突出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培养,这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五是鼓励各校根据实际资源与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二、职业能力构成职业能力是企业人员从事企业相关岗位职业活动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有关企业的调研论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未来岗位的岗位任务,以及完成相应任务所必需的能力。
(一)通用能力
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素质与能力,包括管理思维与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强的管理理念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对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运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并能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即管理思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水准、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和文案写作技能。
(二)核心能力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一线执行层,根据就业岗位分析而言,具体地说,组织能力主要是对中小型工作项目的组织力;协调能力主要是基于项目团队的跨部门的内部协调,以及面向企业外部的社会协调力;控制能力强调基于对企业战略认识的计划理解能力和对实际计划执行的监督、控制能力。
(三)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延续,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商务实践,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领域分析
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沟通、协调、激励等。这些管理职能对于工商企业管理来说,对应于企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高职教育面向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原则和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类岗位的特点,可以确定其工作过程职业领域分析。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分析,除了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围绕企业生产性、商务性活动这条主线,按照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重构课程体系。
(一)专业通用基础学习领域
主要应包括:管理能力基础、市场营销能力基础、统计与调查基础、会计基础与报表阅读、商务文案编写、商务沟通、商务基本礼仪、电子商务与信息化运作、团队合作等。
(二)专业核心技能学习领域
这一学习领域按企业经营实际运作基本流程展开,主要包括:招投标与采购管理、车间运作与生产管理、仓库运作与配送管理、渠道管理、促销与广告运作管理、销售现场管理、售后服务管理、资金核算与回收等。每门课程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展开学习情景,进行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初级阶段主要掌握基本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编写;中级阶段主要掌握管理要点、资源调配、突发事件解决、资料与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技能;高级阶段主要掌握项目策划、方案拟订、计划执行、制度与机制建设、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理解等综合能力培养。
(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考虑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与扩宽,可考虑开设:项目管理、中小型企业创业、ERP沙盘模拟、品牌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开设—些特色课程,强化专业特色。
第二篇:浅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土建类专业影响最大、历史传承最深远的龙头专业,面对当今以能力为木位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其职业专业能力标准的构成与评价,已经成为该专业内涵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木文将通过对一些职业能力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专业能力的构成与评价进行探究。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在职业教育领域,随着人们对能力的认识不断发展,强调一种整合的能力观,就是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景结合起来,一方面承认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仟务,能力是个体知识、技能、态度等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是完成具体操作仟务的基础。这种素质结构总是与一定职业情景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个体在完成特定职业仟务时才能表现出来。目前,“关键能力”一同成为与职业能力研究密切相关的关键同汇。“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orCoreCompetence)的概念于1972年由德国人梅藤斯(D.Mertens)提出,1974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作了系统论述,认为关键能力即组织和执行仟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仟感、承受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木指导思想。“关键能力”是指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单纯特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是在一定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炼,与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重新融合提升而构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时,关键能力依然存在,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岗位表现出来,已经成为劳动者自觉的素养,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能力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专业关键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如外语能力、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是通用的一种专业能力。方法关键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设计工作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新技术新方法的自觉学习接受、工作结果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方法关键能力还包括分析归纳、逻辑推理、抽象提炼、联想创造等,它是最基木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作为个人对从事执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责仟感、主动性、自信心、成功感、包容心、与人交流协商的能力、诚信度、乐于助人、环境意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不难发现,德国学者注重职业能力的心理学特征,也更重视职业能力与相关背景的不断发展创新,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能力的现在形式与未来内涵。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与德国职业教育界密切交流合作,各高等职院校派出了相当数量的教育工作者赴德国学习交流,基于理性主义哲学、格式塔心理学、教学论三块思想基石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思想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主流思想。徐国庆、姜大源等人对职业能力内涵元素的阐释更是对以上种种职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准确地辨析,对职业能力的结构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至今为止,这是一种较为明晰的构成分析,从能力内容的横向角度看,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构成的纵深层面来看,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对成果作出评价的能力,包括单项的及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它可以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对劳动资料的认识等。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职业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涉及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术的能力,能在给定工作仟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社会能力是经历和建构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仟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是与他人合作、交往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交流及解决冲突矛盾)、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企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作业组织、劳动安全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仟。
三种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较强的方法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同专业领域里的方法能力具有共通性,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素养。而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则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持平台,有一个明确的施展对象,专业内在的各元素渗透进人方法能力的各个分支,为方法能力的提高提供营养。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更多是针对个体,而社会能力则是群体性的,离不开群体基础,是更高层面的宏观背景能力,是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基础上的综合抽象提升。从基木职业能力层面到关键能力层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内涵要求不断深化,专业能力从机械的模仿程式深化为过程优化、质量意识及合理化建议;方法能力从面对某一具体岗位工作的一般工作方法步骤提升到信息采集、全局综合分析决策,赋予了创造力的内涵;社会能力则提升到富有“人格魅力”的高度。
笔者通过对建筑行业长期坚持的调研及历届木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对岗位工作仟务进行深入细化、整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指导委员会组织多家建设类示范高职院校的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建筑行业主要的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结构总体布局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2项专业综合能力是木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每项综合能力分解继续分解为专项能力,第三层分解为单项能力,具体的分解技术路线为:专业一岗位一综合能力一专项能力一单项能力。岗位群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木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Ti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木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T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T种操作能力。其中,第2项综合能力分解为5项专项能力20项单项能力上。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评价实践
(一)专业能力评价手册的设计思路
在专业能力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保证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全面、客观地度量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的专业能力,在各专项与单项能力权重上进行适当调配,灵活掌握,确保被选择的指标具有持续性、导向性功能。同时,在基木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力求用较少的指标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减少评价的T作量,提高评价T作的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量化评价的可行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尽量选用那些能够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采集到的统计数据。
评价是结束点,也是出发点,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在评价中,我们注重评价与教学相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接受每一个学习仟务的同时,就相应有一份学习评价手册,这一仟务学习结束,评价也相应结束。这种适时评价而又总体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对老师的教学组织提出了很多要求,老师设计出大量的学习仟务表与学生各能力模块评价表,汇集成为评价手册。教学过程及时做出评价,然后调整。学生毕业的时候,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不再只是一张简单的成绩单,我们给用人单位提供出每一个学生各能力项目的学习考核结果,汇集为该同学的能力评价手册,该手册成为用人单位选材最重要的参考。
(二)能力评价手册案例
能力评价手册以单项能力评价为基木实施单元,内容有能力目标、项目工作仟务、考核环境、考核时间、评价方法、标准及记录几个方面,具体案例如下:(1)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工作仟务,熟练查阅相关规范,正确选择计算公式,正确查找各项材料力学指标。(2)考核项目(工作仟务):某结构构件的设计项目,确定应查阅的相关规范,确定需选用的资料(相关的手册、案例等)根据需计算的基木构件材料标号或级别,确定需要的各项材料力学指标。(3)考核环境:校内实训室或资料室;实训施工图纸;相关结构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图集。(4)考核时间:45分钟。(5)评价方法:以学生小组为评价对象,小组互检资料的正确性,穿插教师提问答辩。(6)评价标准及评价记录表。
(三)能力评价手册实践的成效
我们采取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相结合,通过对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9级、2010级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同学学习热情明显提高,学生之间交流活跃。对老师课前的组织准备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只是在讲台上讲授,老师更多成为组织者而不是演讲者。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对这种能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并对其中部分能力构成要素提出了参考意见。
四、结语
由于国内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实践能力差的特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面临一些客观的问题,如教师增大了课前课后很多工作量、老师需要紧张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课堂组织应变能力,相应的教学设备条件要求也提高了。评价体系伴随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如何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寻求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化路线,需要我们更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我们将会继续深入。
第三篇: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着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它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还需要对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传真机使用、餐饮摆台等专业技能有所掌握。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现存问题
1.师资队伍能力及素质不佳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自身的教学能力偏低,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仅仅能够从别人的案例去教学,并没有结合当下的市场,这是因为教师在任职之前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市场的酒店管理中,自己没有任何的酒店管理经验,他们不能够实施课堂上的实景式教学,如中西餐的摆台、客房的做床等,只能依靠书本进行学生的教学,而这些书本也不能与市场做到紧密地贴合,因此,这样的教学也就变成了一种“纸上谈兵”。
2.教学模式偏于固化
当前,学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依然是以书本为主,缺少像自办企业、模拟企业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机制不够灵活,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快速使用市场的需求。学校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没有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有很多学校为了自身实现快速的发展,而进行大量扩招,过于关注生源的数量,没有关注生源的质量,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是否能实现这些生源的高质量教学。
3.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
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因为年龄较小等原因,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专业技能较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很多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为自己的学习与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关系。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
(1)明确角色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需要做好理论教师与技能教师的双重角色,不但需要教师拥有理论教学与理论指导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自身就拥有酒店管理的经验,拥有酒店管理的能力。
(2)提高文化知识
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需要将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进行提高,师资队伍不但需要具有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是因为酒店管理具有很强的变动性,它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动而变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对如国学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花卉知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了解,并教导给学生。并且,很多文化知识都是酒馆管理专业的基础,只有对其做到充分的了解,才能依照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教学体系,充实自身的教学内容。
(3)健全身心素质
酒店的管理是服务行业,需要面对具有个性化的酒馆员工,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这样可以起到对于学生的表率作用,让学生可以学到面对变化时的平静心态,并加强锻炼,调节好自己的身体。
2.创建学生亲身实践平台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适合市场的酒店管理人才,所教内容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做到良好的结合,需要创建学生的亲身实践平台,可以利用成立校办企业或者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方法。
(1)成立校办企业
依照自身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可以成立与酒店相关的校办企业,这种企业既是学生实训的基地,也是科研基地,而且,它还是对外经营的经济实体。如果没有成立实际企业的条件,也可以模拟企业,模拟出酒店的前厅、客房以及餐饮等方面实际管理工作。
(2)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与酒店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酒店管理中,另一方面,可以为酒店提供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帮助酒店开展对于市场的调研,有助于其开发新的产品。
在具体创建学生亲身实践平台中,首先需要依靠专业技能的提升规律,遵循稳步提升的原则,和知识理论进行结合,制定出教学计划;然后可以将实践的教学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到酒店进行实际参观,采访现在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了解实际当中的专业技能需求,二是到酒店进行实习,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的能力进行实训。
3.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酒店管理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且需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如演讲比赛等个人赛制的方法,鼓励学生参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举办如合唱比赛等团体赛事,锻炼学生和别人协同合作的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有义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这些校园活动对于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它可以起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去研究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成绩;在步入社会工作后,它可以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酒店管理的实践中不局限于现有的条件以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校园文化活动不只局限于校内,通过一些校外的文化活动,依然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如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的援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它们都可以让学生获得收获,最為直观的就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之前获得了社会的实践经验,这些看似和酒店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都影响着学生学习酒店管理的知识和培养酒店管理的能力,是一种间接的作用。
4.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对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构建之中,需要做好四项保证,一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具体全面,这是出于对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整体性进行考虑的,需要考核的内容包括了信息处理能力、互相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方面,通过这些多方面的共同考量,设置相应的指标;二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设定的指标如果过高,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如果过低,又起不到考核的效果,因此需要在设定这些指标时要参考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和课程要求,需要做到多方面的协调一致;三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清晰,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时刻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清楚市场的形势以及市场的变化;四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与科学,学校需要做到明确市场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的当前情况出发,采取科学的态度,利用科学的方法,需要做到实事求是。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在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师资队伍能力及素质不佳、教学模式偏于固化和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可以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创建学生亲身实践平台、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洋.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困境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4:254-255.[2]田宇,唐婷玉,朱德亮,鲁闫.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心理状态调查及心理素质提升策略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253-255+257.[3]邓芳,杨遥.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J].管理观察,2017,05:151-153.
第四篇: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一、架构岗证互通的课堂教学模式
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在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该获得一定的数量资格从业证书,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证书。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将会计从业证书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开设与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课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考取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法,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任务以后,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能力,更获得了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最为重要的证书。学生具备了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证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能够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教学与学生岗位特点、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凭证,更多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让更多企业选择这些学生进入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的重要人才。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
要想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的基地,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应用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行业相关流程,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购置适合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所需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科技含金量,能够让实训设备和和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内实习设备熟悉最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把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先进而又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系更多的校外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建立长久的实习培训关系,让学生到相关的企顶岗实习,依靠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工作环境,感知工作氛围,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特点,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引进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这些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财会教学的重点,高职财会专业必须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_课程体系设置探讨修改稿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古建波 摘 要:中国的旅游市场愈加成熟,但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却因为多种问题而举步维艰。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足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出现了问题。因此从课程的设置中寻求突破,找到可行性的对策,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寻找出路。
关键词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解决对策
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但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却遇到困境和尴尬。在众多问题中,将从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探讨,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
一、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执行情况及分析。
我专业首先进行行业市场调研,然后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研讨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导游讲解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较适宜中职旅游专业毕
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旅行社门市接待、旅行社营销、旅行社导游员、景区讲解员、旅游企业服务员等。
依据旅游企业实践专家提出的旅行社、景区、酒店三个方向的职业活动和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突破单纯以学科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教育课程结构,实行“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架构;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岗位为导向”分项目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优化了知识结构、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
二、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与企业行业专家交流时间有限,探讨的问题不够深入,对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不够。
2、在课程体系中所开设的课程还不够明确,不能够满足企业员工的培养需求。尤其是在体现服务意识和服务素养的课程方面显得过于简单。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在新增设的课程上,如《导游才艺》和《礼仪及形体训练》课程上,开设内容不够具体,显得较笼统。
4、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训技能的课时,在实训指导书的指导下,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不够明显。
5、课程体系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和专家一起研讨,使评价能够容易落实、容易操作、容易突出效果。
三、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对策研究。
1、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专业和行业、教师与专家的联系。有计划的安排教学研讨会,加大教师下企业的力度。在实习学生中多进行关于课程开设的问卷调查;安排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带队教师一定要将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学方面的改革。
2、根据当前国家政策形式,在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基础上,旅游行业的客源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客源将会以散客为主;服务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尤其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要求将更加严格。对应的课程建设需要更高的要求,要将教学侧重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上。
3、继续开发课程内容,针对当前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能跟上行业形势,能将学生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相融合,实现“五个对接”。
4、技能是学生的立业之本,抓好学生技能练习不放松。通过课堂实训提高学生的基本功,通过校技能大赛和市、省技能大赛强化技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行业专家的培养,达到岗位的要求。
5、加强企业、家长、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更加完善。针对学生思想、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考核评价的制定,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对学生在不同环境形成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进行真实的评价,使评价系统能够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邓泽民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01
《职业教育教学论》邓泽民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