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的探析论文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1.1 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一定要结合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该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强的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信息处理专业能力,能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调度、理货、接单、货代、报关等业务工作的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我们学校将人才目标位定位为仓储配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所以主要是培养仓管员、配送员、货代员、单证员岗位工作。
1.2 要针对就业的某个或某几个物流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确定相应岗位职业能力及要求
学校通过调研,设计了仓管员、配送员、货代员、单证员四个岗位的说明书,将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内容进行提炼,并进行分类,罗列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单项能力。
1.3 设计相应的课程,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再将课程按照岗位职业要求进行分类、排序后,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四种能力融入不同类别的课程中,再按照课程性质、类别等规律进行分类,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对应能力分析
2.1 基本能力分析
物流专业是跨专业、跨行业,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面,比如熟练的表格、文字处理能力,网络应用能力,货物的识别、分类、包装能力,熟悉中外交通地理、货源产地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能熟练地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统计、记账能力,能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对物流市场价格、物流渠道的掌控能力等。因此,需要设计相对应的课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货物学、物流经济地理、管理学、会计基础、物流设施与设备、营销学、经济学等课程。
2.2 核心能力分析
以上是物流核心能力,各能力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将能力进行组合,设计相应的课程,如将仓储、配送能力组合,可设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2.3 综合能力分析
任何一个物流职业岗位对人的要求是综合能力,比如,仓管员岗位,其岗位职业要求是,能熟练地进行货物收、存、发、入账、计算机操作、要求对数据很敏锐等多种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后阶段,必须设计相应课程,模拟岗位的真实情景。相应要设计仓管员综合实训、单证员综合实训、快递员综合实训等课程。
2.4 专项能力分析
物流职业岗位除了要具备综合能力,有时还需要某种单项能力,比如,仓管员岗位,除了具备以上能力外,还要能熟练地进行叉车驾驶,因此,在课程设计进还要考虑诸如此类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如《叉车驾驶实训》。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
3.1 专业平台课程
19门平台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而又相互独立,相互影响,而所有能力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物流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在时间安排上,每个学期合理平衡,注重五年制学生的学情,又符合物流专业课程涉及面宽、杂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但又避免了目前职业院校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
3.2 专业方向课程
每个方向有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和一门综合实训课程,既贯彻了学期上的均衡,又符合物流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该方向课程均是理实一体化的、任务驱动的课程,注重学生某个或若干个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不同地域院校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及学校资源状况选择某个方向。
3.3 专业实训课
这样安排,一方面强化了某个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又能突出物流某单项职业能力,院校在选定某个方向的课程后,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个专业实训课,但物流岗位认知和某方向的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是必选项。
第二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入手,从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及应用岗位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论证并完成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职业能力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何衔接,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及课程方面如何衔接是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而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没有课程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流于形式,只有不同层次教育类型实现了课程衔接才能真正体现不同层次教育类型的衔接。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其次才是在课程体系衔接基础上的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国内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作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并没有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系统培养的角度进行系统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随着实践的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地位逐渐得到认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的问题,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高职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层次不高甚至倒挂中职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中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发展过程的差异缺乏认识,在于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认识不清晰,使中高职教学目标层次大体相同而导致的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通过对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关的核心要素如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使用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此作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向高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从中高职培养目标分析入手,通过分析中高职培养目标,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再分析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多等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上会有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对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只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来入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关键词有:“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仓储、配送、运输等基础服务技能”,“在物流行业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一线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高职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有:“面向物流行业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物流服务专门知识”“具有(岗位名称)等基本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的层次不同,中职属于服务一线操作性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属于熟练技能操作员不含基层管理,高职属于服务、管理一线,职业发展通道上含基层管理岗位;二是职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中职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技能方面,而高职的职业能力培养侧重在技术技能方面。这些差异最终是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
不论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还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课程体系都是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如何从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成长角度来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就需要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入手。因为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分布广的特点,所以,进行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只能从工作性质的大类角度分析,不可分得过细。
下表是对适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差异主要从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这三个维度来体现,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工具对应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通过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方面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正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依据。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确实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描述就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差别。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除了技能培养外,还增加了技术方面的内容。
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和途径
(一)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和就业岗位多的特点,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行业背景迥异,所以不同的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实现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领域的衔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素质与能力培养并重。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作为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和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模块完成。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
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并重的指导思想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也就顺其自然形成了: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和职业能力提升途径。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主要以增加的某些课程或者某些课程中增加的内容来体现,增加的课程一般是源于物流企业中的某些岗位;在中高职的同一门课程中出现的高职课程内容比中职的多,往往是由于在这一岗位上有需要高职的知识结构所支撑的职业能力,所以就会出现同一类的课程中,中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以下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和宜宾职业技术学校(原宜宾商业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示意图,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总结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中高职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中,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整个衔接体系居于核心位置,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构建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和实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是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切合度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最终体现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度。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物流产业对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软实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骨干专业。以武汉市为例,32所高职院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方向的学校达到了30所,物流管理专业规模为每届4个班左右,少数学校达到8个教学班级。[1]就业工作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吸引力、形成良好社会口碑的核心工作,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既是该专业建设的目的也是初衷,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就业导向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流企业或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的目的和出发点的,这种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主要有3个观测点: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后续可塑造能力。比如,物流行业在工作初始需要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锻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服从工作是其基本职业素养。为此,学校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创设和模拟与行业或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负责、服从工作要求等精神品质,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还要不断深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物流行业的发展特性,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好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不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过程、顶岗实训环节还是就业工作环节,都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就业导向下,高职学院应主动走向并适应市场,了解区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动机制(如顶岗实习、企业参观、订单班培养、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员工校内培训等),力求无缝对接。
(三)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民生之本
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和家庭的面貌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民生之本。[2]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因上大学导致家庭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或区域经济的脱节。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调查发现,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过度依赖电脑操作、师资短缺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较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度抄袭其他地区院校的方案,缺乏对本地区物流市场的调研,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和区域经济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对接本地区物流企业岗位。其次,很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限制,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软件平台的模拟操作,如仓储软件、车辆调度软件、货代软件等等的模拟操作。这些软件虽然可以覆盖部分就业岗位,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但软件和操作平台上的操作和实际工作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3]这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就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最后是师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师,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为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就业导向来展开实践教学。
(一)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与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岗位需求,借鉴区域内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先进经验,订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必须结合相关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并根据各校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和提炼,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调研区域物流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需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注意做好前期的调研计划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调研计划应该包括:了解物流企业的类型、规模、岗位、主要业务、人才要求和后期发展战略等。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先通过对武汉地区主要物流企业的调研,对企业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得出每个方向的岗位群;然后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并根据技术技能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据了解,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种。国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采购员、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快递员、市场与客服人员、物流财务管理员;国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报关报检人员、国际货代人员、港口装卸与调度员等。[4]除了分析基础岗位外,还要注重分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在校内开设一定的拓展课程,储备学生的相关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上升路径与相关岗位为:刚入职的岗位一般是一线操作员,如派单
员、开单员、装卸工、调度员、客服人员;大约3—5年后可上升为部门主管或者是门店负责人,如仓库主管、客服主管、运输配送主管等。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勇于把握机会的前提下,可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担任区域经理、大区经理等。
(三)根据就业岗位设置实践技能模块
对应物流岗位需求,需将实践技能教学分为国内物流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两大模块。国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市场的调研、物流客服业务、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购业务组织与实施、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储配方案设计、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生产计划与组织、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供应链构建与运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操作与应用、快递单业务和客户服务;国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货代操作和单证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和报检与报关业务实训。[5]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保障因素
1.制度保障
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1)学校需要大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不断优化和增加配套设施,提高实训室的实际利用效果。学校可出台一批校企合作制度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如企业订单班、顶岗实训制度、实践教学安全控制制度。(2)学院可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制度,如实践教学的课时补贴、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量核算制度。
2.师资保障
教师高水平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并不长,当前从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岗而来,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缺少企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引进企业导师到校园指导工作或兼职实践教学外,更根本的是要积极提升校内师资的实践技能。学校可分派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如担任企业顾问、新员工培训讲师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积累教师实践经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完成“教学—就业”的完美转身,学校必须开展相关专业的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精细化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亦包括学生的面试指导、简历制作辅导等。另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和家庭情况开展针对性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在企业长久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还要做好就业反馈工作,通过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为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
(二)实施方法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互动发展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课内实践、实验室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教学亦有三个层次:企业认知、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
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教师可在授完一部分理论章节后,布置一个大作业———如武汉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同学可以亲自去企业调研,亦可查阅报刊杂志和网上资料,然后将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讲演,其他同学和老师再进行相关讨论与评价。通过该课内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为该课程的期末进程式评价提供较好的依据。实验室教学则可通过有效运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部分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利用各种物流系统软件、物流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室直观演练,实现学与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可以安排在学期末尾的一两个星期进行,通过整个星期的项目集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如物流企业采购决策和生产组织、物流企业配送作业优化和实施、国际商务单证操作等等。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入校初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促进专业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物流企业,直观地感受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顶岗实习就是平时说的“三明治”教学模式,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可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集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参与企业运作。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和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缓解物流企业的短时用工紧张问题。如在第三学期安排一个顶岗环节,从当年12月到次年3月,为春节的物流公司的用人高峰提供人力支持。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去实习,在实习的同时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
四、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通过就业导向来构建和实施其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该教学体系针对性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并可实现与企业或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毕业生就业过渡期,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用人的入职培养成本。但该体系尚未涉及实践教学的效果评测问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完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国家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较快,该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四篇: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实践型、专业性及多层次的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要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体系。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物流运营管理人才与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的主要管理者,即从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不仅能对物流运作过程的单一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能对物流的各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控制和调节;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流经理、物料经理、采购经理等。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对具体的物流作业非常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强;主要工作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订单员等。因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分类,分解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九个二级能力(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客户管理能力)。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物流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①加强基本实践能力。通过物流作业模拟,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通过角色模拟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熟悉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②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物流分析能力。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以及提高学生操作物流设备的水平。通过对物流系统流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分析能力。
③发展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课程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开始阶段。
通过基础实践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实习(如企业参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专家报告、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期末。
主要是在完成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物流的仓储、运输等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物流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主要设施设备等。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可安排在大二专业主干课学习阶段,是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根据各
理论课程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主要手段有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物流仿真教学等。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创造性地设计完成项目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并做出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拟实验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
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针对专业特点收集精选典型案例,也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案例,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围能绕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且物流专业的案例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由老师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各课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在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并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指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物流实务工作。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如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的部分任务,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相应降低了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有意识地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善于发现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它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物流实践教学环境实践
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境可分为实物环境和模拟环境。
实践教学的实物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实践过程直观,职业氛围浓,设备的专用性强,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实践教学的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该实践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实现设备共享,实训室具有通用性。
1、建设物流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是物流专业建设里面的一个关键项目,建设实验室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其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流程以及物流相关理论,通过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国内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以软件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让学生
熟悉物流流程的操作及物流管理方法和原则。
通过这些软件系统的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方法。这类软件模拟系统可以配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理解。
②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备受关注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仓储、订单履行、存货管理、供应/ 需求计划等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 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③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工具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仿真教学软件以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等。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是一种物理实体实验室,以自动化仓储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模拟国内外先进的仓储配送企业的场景、作业、管理等,融合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便于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操作技能,为专业教学提供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践环境。由于物流硬件实验室投资较大,所以一般高校只建立物流软件实验室。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增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院校师资培训的问题、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其度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为其培养人才。因此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由校内放至校外,即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岗位实习;二是教师到企业进行轮岗工作。要做好以上两项工作,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方法的探索论文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概述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上世纪90年代,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下称CBE)模式确定某种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方法来开发课程。然而,人们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时,侧重于岗位技能,而容易忽视专业能力以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这并不符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够切实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CBE教育模式基础之上,部分教育学者从系统化的角度出发,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开发之中,逐渐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也在尝试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应用到具体某一门课程上,但并没有阐述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概念上有些混淆。首先,课程体系的开发目的是为专业建设,而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只是专业建设下面的一个分支,前者偏于微观,而后者则需要从宏观层面去看待。其次,课程体系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全部工作内容之和经过分析梳理而确定的,而具体课程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是根据某一个或者几个指定岗位的工作内容而定。第三,课程体系开发是课程开发的前提,课程开发是课程体系开发的纵向延伸和充实,二者所基于的工作过程具有共性,所以采用的开发方法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综上所述,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及方法应用到课程开发中,符合课程开发的基本逻辑,区分清楚二者的差别,也避免了简单模仿与套用。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基础及要点
进行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的开发,先要做好开发准备工作,包括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我们所采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这些基础准备工作相辅相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管理类课程开发要点如下:
(一)所开发的课程必须对应明确的岗位或者具有一项或者几项核心技能。
(二)学习任务设计由易到难,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由教授、指导到引导,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辅助顾问。
(三)设计学习情境时要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并符合当前行业趋势,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具有可模拟操作性。
(>文秘站:<四)所开发课程的授课时间要打破原有的90分钟授课时间,根据学习任务需要弹性调整,当然,这个需要>学校教务部分的配合。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管理类课程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通过关注工作过程的系统知识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整体职业分析,并依照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组合和序化,以工作过程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
1。由企业中管理技能型的能工巧匠及其所属部门经理、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针对与管理类课程相关的一个或者几个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从事该岗位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和职业态度;
2。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对上述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易至难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由课程专家主导,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依据课程教育理论,确定课程学习型工作任务
3。由课程开发小组合作完成教学情境的设计。设计情境时注重各学习情境之间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合理序化与衔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实现课程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它构成了课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对课程的微观设计。学习情境可以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任务和项目,有机将专业知识点合理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的完成,逐步深入地掌握离散的专业知识点,不断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课程各学习情境之间可以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以便于学生能够有逻辑的认识、了解乃至理解课程内容。
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开发
根据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本文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运输管理实务》为例,来说明课程的开发设计方法。
(一)确定运输管理相关的岗位(群)
通过前期的课程体系开发,确定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必定包含的一门课程。在此基础上,走访运输相关企业基层操作员及基层中层管理人员,了解其对高职毕业学生的定位,确定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与运输相关的工作岗位(群)主要有运输业务员、运输计划员、运输调度员、核算员以及相关客户服务人员。
(二)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经过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对企业人士的访谈,结合运输管理的工作流程,梳理这些流程涉及不同的工作岗位,全部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揽货,制定货物运输计划,货物运输的组织(装卸、搬运、运输及调度),运费核算,客服等。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梳理出来的运输管理工作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货物信息收集;签订运输合同;制定运输计划(年、月、周);制定运输单据;车辆选配;人员安
排;派车作业;货物组配;装载作业;制定运输方案;运输计划的执行;应急处理;货运代理;卸货;验货;签订回单;运费结算;客户跟踪回访。
(三)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型工作任务
在将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实际操作流程的直观感受,所设计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应多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工作流程的连贯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货物信息收集,合同签订,制单;制定运输计划(、季度、月度),制定运输方案(包括线路),应急预案;派车作业,人员安排,车辆选配;货物组配;运输作业调度,装卸搬运;运费核算;卸货、验货,签订回单;客户回访,信息存档、分析。
(四)设计学习情境
以运输管理设计的五大运输方式为载体,设计成五个学习情境,前四个情境属于并列的关系,最后一个情境则与前四个呈递进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以项目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均包含了完整的运输管理工作过程,从获取货源信息、与客户签订运输合同、制定运输计划、实施运输作业、后续服务及客户评价等几个层层递进的环节使学生掌握运输管理的流程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态度。《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包含5大项目:分别为加多宝集团亚运保障饮料运输项目;大秦铁路煤炭运输项目;广州黄埔港散杂货拼箱到马来西亚海运项目;惠普由重庆笔记本生产基地到纽约运输项目;中荷长江流域集装箱式联运项目。这五大运输项目的整个设计考虑均到运输管理从货源开始到运至目的地的全部工作过程,各学习任务的设计兼顾培养学生的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谈判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的基本原则及过程。
五、小结
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不能直观可视,学生没有亲手做过或者见过很难理解,文章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开发这一类课程,使课程内容以流程为主,设计学习情境与运输管理实际工作密切联系,学习任务设计由易到难,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案例所涉及的开发步骤也可以为同行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