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策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研究论文[定稿]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就是基于供给侧为重点对技术、机制以及制度进行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说从产业、制度、要素层面推进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与之相对应的是转型、改革以及创新,这种结构性的改革并不是全面性的改革,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选择重点性的、有先后秩序的进行的改革。政策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同时,又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政策银行的经营管理转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银行;信贷;资产管理
一、引言
2015年年度中国GDP增速持续下行,降至6.9%,创下近25年来最低历史记录,中国经济步入从超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中国政策银行出现了“双高”现象,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其中,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7%。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的政策银行,同时,又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发挥政策银行的核心引导能力和辐射效应,是加快政策银行自身变革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对于经济结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有效性需求与有效性供给的匹配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性供给大于有效性需求,这一问题表现为行业产能过剩[3],诸如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加之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意味着上述行业并非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进行需求侧的刺激只会加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低效率的供给抑制了有效性需求,诸如房地产行业,去库存成为房地产行业当前的主要话题,一方面库存压力大,另一方面大量住房需求的居民买不起住房,这一矛盾是住房的高价格形成对有效需求的抑制,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降低价格释放有效性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足
1.信贷利用率低制约经济结构调整。信贷配给的有效性是影响经济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贷,企业可以获得资金进行投资,实现储蓄向投资的快速转换,政策银行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桥,政策银行对于储蓄和投资的有效匹配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资本的利用率,引导和促进资本正确流行正确的行业和企业。由于受到中国经济长时间超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政策银行普遍存在信贷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绝大多数政策银行的资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呈现出随波逐流的状态,即煤炭业火热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煤炭业,房地产行业火爆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不断朝着非实体经济聚集,而不是有重点有分工的进行全面综合衡量,造成政策银行贷款过猛投向某一行业,行业热度过后,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显著。
2.支持力度不够延缓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传统行业的过度支持形成产能过剩之外,对于新兴、创新、高科技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延缓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进程。诸如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制造而在于质造,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诸如玻璃行业,中国还不能供给电子平板玻璃,而平板玻璃供给严重过剩、风电设备关键零件和控制系统难以供给,即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供给出现结构性问题。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策银行的对策
1.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利用效率。对信贷项目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尤其要关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项目,必须严格的把关,适当提高信贷门槛,防止僵而不死浪费资源、持续盲目扩张,将相关信贷资源优先配给给阳关产业,通过减少夕阳产业的资金渠道,促使相应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逼迫其结构升级;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不能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一概而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资金暂时短缺,政策银行应当给予支持,实现产业是集中化发展,促进行业回归正常盈利水平。
2.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尽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追赶式发展。诸如日本,日本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政府实行明确的产业和科技政策,基于长期的角度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战后的日本政府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颁布《科学技术法》,以立法来确立技术开发研究的地位。
3.提高政策银行自身资产管理水平。政策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需要从“产品—投资”两个端口同时进行提升,主要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净值化。即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由于投资和产品一一对应,其波动率和收益率相对精准,促使政策银行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标准化。标准化是量化操作的前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标准化实现类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提高相关资金资源的灵活配置和有效配置;第三指数化。指数化产品相对于非指数化产品而言,其管理的难度要小,同时容量又大,易于确定业绩基准等,有益于大规模管理。第四全球化。随着人民币被纳入SDR,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政策银行资产管理能够切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4.优化资金放贷对象,去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我国的政策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助力供给侧改革方面也能够给予巨大的支持,尤其是表现在其放贷环节之中。我国政策银行要想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需要在放贷方面进行三个环节的改进。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供给和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没有永恒的需求端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不同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供给需求矛盾是不同的,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侧的管理都是可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哪方的管理能够解决特定时期的经济问题;二是需求端和供给侧的管理并非是完全分开的,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关注某一端,需要适当考虑未来可能会导致的新经济问题;三是政策银行要转变发展思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服务和助推经济的发展,中国政策银行需要矫正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衡问题,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竞争力,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推动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素军.透视“供给侧改革”反思“互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5,26:238-239.[2]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0-18.[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4]韩松.供给侧改革与银行资产管理[J].中国金融,2016,01:47-49.[5]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1:16-19.[6]杨涛.从供给侧改革看金融结构优化[J].浙江经济,2016,04:12-13.[7]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政策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6,03:3-7.[8]汪芹,章惠.银行业“一破一立”助力供给侧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3:56-59.[9]许泽玮,施健.新常态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的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6,02:153-158.
第二篇:支行经营管理转型体会
支行经营管理转型体会
在学习完支行经营管理转型培训后,我深感到目前在银行业务高速发展的背影下,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客户对于银行的不满和期望,各家银行都陆陆续续的提出了经营管理转型,而我行成立三年来,不断控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为了全面提升我行优质文明的服务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现在加快支行经营管理转型,认真学习现代银行业的管理经验,从稳健经营出发,通过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拓展新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我目前从事的是信贷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我已经工作了快二年了,我在的这个信贷团队,共有六人,四个信贷员、一个贷后管理和一个信贷主任,我们目前的这个团队,非常团结,我们有着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我行的信贷工作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而我们的工作是为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使客户有资金需求,第一想到的是我们邮储银行,虽然我行目前的贷款品种有限,但是随着我行的发展,贷款品种不断的增加,我相信我行的信贷业务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我行目前信贷最大的问题就是客户资源的缺失,转型是为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增加产品销售,所以我们要通过专业的、,贴心的服务、去赢得客户、留住客户,全面提高产品的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使我行的全面转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现结合信贷岗位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1、强化信贷制度执行意识。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的,但执行制度一定是刚性的,尤其是关系到银行资产安全的信贷制度,必须保持其刚性约束力。通过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学习总、分行出台的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强化员工制度执行意识,并从细节和小事入手,全面提高执行力,努力在全行形成浓厚的信贷制度执行。
2、规范客户授信行为。应在全面分析和掌握授信企业资质、行业景气及其变化的情况下,严格规范和完善对客户的授信额度审批程序,区别客户类型、客户规模,采取不同的授信方式,既完善形式,又注重实质,并对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
3、强调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性。应着重测算客户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现金流量及经营性现金流量,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行业优势和发展前景作出合理判断,对影响还款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预测在客户出现极端情况下,确认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银行收益程度,将担保偿债能力指标放在补充替偿地位。这才是保障贷款安全、提高贷款质量的关键所在。
4、端正风险与效益、营销与合规的辩证关系。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根本不存在“零风险”,在信贷营销中更是不可能不出现风险。一味要求贷款发放“零风险”的必然导致零市场、零业务、零效益。应当看到,增加信贷投入与规范经营管理之间,信贷营销与风险防范之间是对立的统一,银行规范贷款管理的出发点应是将贷款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而“惧贷”、“惜贷”才是银行经营的最大风险。
今后的工作重点因围绕着客户经理的岗位职责做到以下两点:
一、工作坚持一个实字,调查坚持一个严字,速度坚持一个快字,业务坚持一个精字。
二、以工作岗位为平台,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篇:支行经营管理转型心得
支行经营管理转型心得
2003年至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持续深化,坚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对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造。从经营管理理念、业务处理流程、管理模式、运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卓有成效的转变。股份制商业银行多次达成转型共识,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差异化的新型股份制银行发展道路,大力调整业务结构、贷款结构和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
邮政储蓄银行自成立三年来,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明确提出走支行差异化发展之路,要求实行支行标准化管理、全面整合支行资源、开展营销体系建设、推行示范网点模型、尝试客户分层业务分区服务模式。并在今年,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严峻的经济环境下,邮储银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增加,加快支行经营管理转型,全面提升支行经营管理能力,已成为全行上下最为核心的系统性工程。
风险经理做为支行管理团队的一员,支行营业团队的核心,将在转型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提升网点的综合能力和客户满意度,实现网点全面转型的根本转变,让支行的转型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我将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加强培训,树立目标。
根据队伍的现状,要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制定和落实好培训计划,积极引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让员工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全面提高员工整体业务素质,逐步适应邮储银行的发展需要。同时要让以“客户分层、业务分类、流程再造、资源整合、渠道分流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思想观念,牢牢的树立在支行每个员工的心中。
二、加强管理,优化流程,提高效益。
一是,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培养前台柜员自我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从自己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检查,落实检查的要求。按照要求和频次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的监控,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分析,就问题的出现、预防、整改等方面对员工进行细致的培训,务必做到同一类问题不再发生。
二是,对发现的重大违规违律事件及时上报。对监管部门或上级部门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好与支行各层面管理人员的沟通工作,并组织积极有效的整改工作,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跟踪指导整改方案。工作中发现的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但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问题,积极向相关主管部门及时报告配合主管部门进行研究,及时制
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确保支行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在全行员工中灌输制度就是高压线的理念,谁踩了这根线,谁就要受到惩罚。特别是经常对涉嫌违法的人员、经商办企业的人员、大额资金炒股的人员、个人负债严重的人员、无故经常不上班的人员、交友混乱的人员、有犯罪前科的人员、累查累犯的人员、贷款收受回扣的人员、热衷高消费的人员进行风险管控和排查,对有章不循的员工,将其调离原岗位,并严肃处理,积极推行管理问责制。在灌输“高压线”的理念的同时,也要主动及时的与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了解作为风险防范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经理其实是与他们是在同一战线共同作战的亲密战友,不但能指导改正他们的差错而且能帮助他们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从根本上让员工了解到风险防范的意义,让风险经理就是员工“保护神”的观点,牢牢树立在员工心中。
四是,准确把握经营、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做好与各业务层面的沟通工作,协调好与各业务条线的发展工作,让支行的营业团队在支行的业务发展中起要绝对性的支撑作用,实现支行经营、发展、管理、服务全方面的转变,保证我行的发展一路畅通无阻。
第四篇: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潮流,森林经营管理也需要在其背景之下才能进行。根据资料显示,有的林权状态很不适合森林经营管理,很难收到相应的收益。特别是对于一些小面积的经营,这种经营会出现很大的风险,不能够持续发展。针对于这些情况,我国就更加需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下面根据一些资料通过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和相关经营管理的具体原则来说一下我国森林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前很多地区都处于一种靠山吃饭的类型,凭借天然的地理资源来获取收益。森林的发展之所以发展成为部分个体经营的状况,就是因为一些地区的森林管理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造成了很严重的自然问题。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状况相对好了很多,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相对可以轻松很多。这样就促进了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不但能够科学的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事情。
1森林管理的不足之处
1.1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由我国的国情决定,林业的发展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项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资金收入。刚开始的时候它和铁路等都是同一等级的,是一项管理非常严格的国家资源。森林的管理工作也因此出现,很长一段时间里,森林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还可以为国家赚取很多外快,同时林区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靠着木材的出售。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森林保护的认知度不够,导致大部分林区出现空地,这是由于森林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树木只砍伐不栽种。在原本的管理者眼中,森林有自我恢复能力,砍伐的树木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恢复,这样也更加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加速流失。不仅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的问题,还有就是不法分子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资源急剧下降。综合上面的原因,我国的森林资源由于管理的不足,导致总体资源量的下降,同时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1.2森林资源输出不平衡。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很多地区的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林业资源。在林业上,森林资源的分布相当的不均匀,我国的树木主要是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位。这也导致了用木材量比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无法很容易得到木材。这样的话就要进行相当复杂的交流才能保证相关的木材不足的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同地区的管理层又有不同的想法,这样想要让木材达到相对的平衡就变得更加艰难了。还有就是不同的领导追求不同的经济效益,很多情况下就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利益,从来不考虑以后的林区发展情况。这样也使得全国的经济市场在木材上的输入输出极其的不平衡。
2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2.1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在森林上来说总的就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自然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其次是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森林进行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它的生态系统本身如果没有人为条件的干预,只会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对于人类管理下的森林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最好的是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或者说尽可能地去弥补人为的因素。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放在最首位的是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关的管理者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生态学的研究方向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这样才能够使得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相对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还有就是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经常性作出检查,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出现相关的生态系统破坏时做出相应地应对措施。同时也可以增加相应的分析资料,尽可能的为生态系用的研究提供可参考数据,也为研究经营管理措施中的避免生态系统损伤作出实质性资料。除了要对于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森林的管理层的完善性。也就是说在管理森林的时候,从多角度出发,通过相应的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得以确定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具体的来说就是对于生态系统本身,不单是要通过木材的生产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别的经营手段来获得利益,比如一些森林景观之类的。在景观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的结合下,整个的森林系统管理就显得很清晰了,一面景观一面生态,很具有层次感。这样的层次感不但规划时方便,在管理的时候也简单得多,由于生态本身的自身功能,还可以减少对生态整体结构的全面把握。总的来讲,生态系统结合管理系统共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
2.2可持续发展利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主要是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对公众的好处还有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合理性。可持续性除了森林本身的生态系统带来的自我恢复里以外,还有就是相关的人为措施增加恢复的速度。这样的话可以增加森林本身给相关部门带来的木材的恢复速度,同时也能相对的增加产量,因为恢复力的增加,产量也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随之增加。这样的可持续原则只要坚持就可以做出一套很长远的获利方案,当然了,森林的资源不仅仅是树木而已,还有一些别的产物,特别是对于一些植物,都可以通过这种可持续发展手段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通过可持续发展性的管理获利区域来带动整个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公众的利益一定要考虑在内,因为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不管是可持续发展还是别的,都要想着对人群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少数人的利益。对于林区的情况就是经营管理目标以及措施要符合当地社会的长远利益,可以积极鼓励当地社会来参与管理,为森林的经营管理献计献策,从而得到社会上的公益支持。还可以通过相关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大众对可持续性经营的认识,这样对于宣传森林可持续性是很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既然是长久的措施,就需要与其周围的人群相融合,所以森林经营应当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统一,不但要确定森林的可持续性,还要保证当地社会经济随着发展。[2]
2.3发展需要注意的原则。
对于相关的管理阶层而言,再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随便下决定,一定要找相关的专业人士或者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再说,否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谨慎性原则要求森林经营管理以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满意性为基础,对于相关经营管理措施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影响,管理者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统筹各方面信息,对经营效果做出客观的预测和评价。我们必须明确,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社会以及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森林经营管理应当坚持谨慎性原则。
3结论
森林的功能在环境方面就是可以固氮、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等,在文化方面、人类生活供给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随着现在环境问题的逐渐升温,森林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森林能够更加有效率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森林的管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策,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而定,我国虽然已经提倡可持续发展很久了,对于森林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有些不足。现在也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障,相信森林的经营管理一定会很好的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赖昌巧,聂珍臻等.浅谈森林资源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234-236.[2]张学勇.浅析现有林权架构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J].四川林业科技,2012(4):93-94.
第五篇:以人为本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使企业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质,然后分析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经营理念;实施
随着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延伸,尤其是知识型时代的到来,促使信息和人才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因素,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已经成为每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物业管理是对物业及其附属设施等物资进行的管理,但是其服务的最终对象仍是“人”这个主体,所以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会提到人本管理,但是该思想的提出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只是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反映该思想的实质。要想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弄清它的基本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理解:第一,弄清“人”的本质。目前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它是指人具有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为之不懈奋斗是一个人生存的最根本的意义,所以“目标人”的假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本质的学说;第二,要理解“人本”的思想,“本”是指根本、本源,即将人的意愿作为最主要的参考因素,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的思想;第三,要增强对人的重视度。人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作为激励机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激发人的潜能,为每个人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将个人与集体、理性与价值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更好的体现“人性”的魅力。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构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通常以利润作为管理的唯一标准,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伴随着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发展失衡等诸多不利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主张将人的发展作为重点,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在企业内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业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物质”为介质,打造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2.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客观要求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各种私有企业层出不穷,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加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只有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国有企业应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物业管理虽然是对设施等物质进行管理,但是实施管理措施的主体仍然是人,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人来完成,离开了人,管理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科技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优秀的人才,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最后,物业管理最终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只有让客户满意,才能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全面促进人的发展,使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给予他们人文关怀,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从而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组织,物业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人成为最基本的资源,相较于自然资源,知识资源具有积累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能够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服务,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动而使服务质量下降,这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另外,知识的共享性能够使物业人员有效的接触和使用社会和企业内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扩充知识量,为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知识作为一种财富,只有在人的帮助下才能发挥作用,而且通过人的创新能实现财富的增值,实现知识体系的扩增,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活力。
三、打造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对策
1.将老干部政策落到实处,在企业发展中最大限度的借力
与私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干部任职会受到干部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是相对动态的过程,所以企业领导的变动较快,但是很多企业的老员工,他们长期坚守在工作一线,在对外业务客户的建立以及社会职能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企业领导干部应学会借用他人的优势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首先,从政治上给予老员工绝对的尊重,离退休老职工经过长年的努力,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很多人在退休后仍想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所以企业应努力为这些人创造工作的条件,给予他们施展余热的机会,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其次,在生活中给老员工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员工的生存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社会的风气,加强对老同志的关怀是企业人文风貌的具体表现,企业应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福利待遇,不仅从思想政治上加强关怀力度,还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老有所依;最后,在工作中应诚心诚意的沟通,老同志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教训,这对于后人的工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对于物业工作来说,老员工的建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采取诚心诚意的态度与老职员进行工作交流,学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教训应用到工作实处。
2.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对于任何集体来说,领导班子都是企业的主要力量,领导层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企业应努力构建团结向上的领导团体,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合作。首先,领导层之间应精诚团结,相互信任,领导者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团结一致,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临危不乱,降低事故的影响。而要加强领导层之间的信任,就要求领导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树立高尚的作风,保持公正的工作态度;其次,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实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配合的经营制度是国有企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要求从全局出发,充分考虑每位成员的特点,科学分配工作,从而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应坚持民主集中的思想。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同样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给予员工发言的权利,鼓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避免决策失误的出现。
3.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
基层员工是组成企业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企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努力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根据员工个人的能力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所形成的专长也有所区别,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及任务分配时应结合每位员工的长处合理分配,保证员工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发挥特长;第二,坚持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应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三,应努力创建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四、结论
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创建和实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进步的根本力量,所以企业应加大对离退休员工的关怀力度,创建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同时要努力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海.“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与企业和谐发展导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5-47.[2]褚小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浅谈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J].管理,2010(5):208-209.[3]贾昂杨.试论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与企业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6):16-23.[4]沈应仙.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