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市高校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其心理影响论文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Young,K.S.)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93.7%),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97.5%),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90 评估结果
2.2.1 SCL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经 χ2检验,均为 P < 0.01),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经 χ2检验,均为 P < 0.05),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2.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5 分(t =4.267,P<0.01),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t= 5.932,P < 0.01),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57%(16/58),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37%(28/270),两者有差异(χ2=12.183,P = 0.0);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51%(18/59)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35%(20/214)(χ2= 17.287,P = 0.0).2.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t =3.552,P<0.01),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t = 4.659,P< 0.01),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03(18 /58),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00%(54 /270)无差异(χ2= 3.393,P >0.05),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4%(8/18),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81%(8/54);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02%(36/59),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16%(41/214)(χ2= 40.017,P = 0.0),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0%(8/36),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2%(5/41).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57%(非医学专业学生)及 30.51%(医学专业学生)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P > 0.05),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占 44.4%);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3): 237-24
4[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
1[3]李瑾。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
3[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64-1267
[8]李娜。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10,23(11):89-90,93
第二篇:心理班会课网络成瘾
网瘾的危害心理主题班会
初二(1)班班主任:刘微
【设计意图】 班会是班主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课的目标是形成品德、培育理想、塑造人格、启迪智慧、丰富情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成长、成才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心理训练或心理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心理班会课就是以班主任为执教主体,以班会课为载体,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方法与技术等,解决本班班级中具有共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
【班情分析】 1.年龄心理特点。初二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孩子刚上初一时还挺省心,对父母的话也能听进。可到了初二就开始越来越让人劳神了,你说往东,他非要往西,这种情况会发生在许多家庭。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整日心事重重。
2.班级特点。本班共有29人,9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学生多由爷爷奶奶监管。学习上面,本班属于平行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厌学情绪比较浓,而多数同学对网络产生较浓的兴趣,男同学多爱打网络游戏,女同学多爱网络聊天,大多数同学对网络有瘾。
【辅导目标】
1、通过对网络的讲解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2、通过对网络成瘾的案列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认识网络成瘾及其危害。
3、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从而戒掉网瘾。
【辅导重难点】
重点: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对网络成瘾及危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戒掉网络成瘾。
难点: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戒掉网瘾。
【授课年级】八年级
【辅导准备】
1、班委讨论如何实施
2、购买必备的东西
3、班级布置
【辅导过程】
开场白:
1、青少年迷失与电脑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在这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地方以得以常见。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上聊天等的泛滥正在改变、侵蚀着一代人的生活„„
2、各位同学我想大家对网络电脑都很熟悉了吧!在做的各位可能都去过网吧吧!那么大家说说看上网是好还是不好呢?
用案例分析来直观展示网瘾的危害
★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超过一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0%,青少年上网大多以玩游戏和聊天为主,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高达250万人,14岁~24岁是网瘾最高发的时期,占整个网瘾青少年的90%。
★因为上网,全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
★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或游戏,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有65%的人认为上网很容易上瘾、很难控制。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调查报告显示,10%的中学生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倾向。
★上网的大学生中80%以上访问过色情网站,经常光顾者占12%,网络色情是导致大学生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大都沉迷于网络不知归路„„★有个19岁女大学生,在网吧呆了7天后竟然不认识生父。
★一位清秀文静的孩子,因家里不让上网,曾经砍伤过父亲,自杀过6次。★更有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13岁少年,面带微笑、双手平伸、双脚交*地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一名优秀学生,偶然一次光顾了一个色情网站,起初还感到面红耳赤,但却禁不住好奇多次打开那些赤裸裸的画面,最终导致犯强奸罪而被判刑。
★一位女生在与和她聊天达一年之久的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而另一位
女生则在与男网友第三次会面时被杀害了„„
★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进学校时曾拿了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但是后来沉迷于电脑游戏,旷课成了习惯,已经有10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陶宏开教授曾经说:“中国千万个青少年的堕落,千万个家长的不幸都是从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开始„„
辩论题目
提问:从上面的案例大家认为上网和网瘾有什么区别?
小结:上网要看是干什么比如说是查资料啊、找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啊、名箸啊之类的都可以。而网络就是真个人象吸毒品一样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发生各种悲剧!
提问:我们应该对游戏下“逐客令”吗?玩游戏就不行吗?
小结:不应该的!现在许多家长都认为玩了游戏就会导致本性或学习下降,也有人会这样,因游戏的吸引力太大了没有意志的人是无法摆脱游戏的。当你和你掌握游戏时间就可以益脑,有一句话说得好“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啊!我还是希望大家根游戏隔上一句话: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提问:为什么有人会染上网瘾呢?
小结:因现在孩子只喜欢玩提起写作业就烦躁,或学习感到被动所以导致厌学。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认为,当下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不能顺利沟通;
☆目前学校只重分数、流行的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进一步迷失理想,厌恶学习;
☆大量低级媚俗、光怪陆离的文艺作品和电视节目。“这些都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沉溺于那些怪异刺激、虚无缥缈的电脑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陶宏开教授指出,“孩子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非常容易着迷。”„„..4迷恋网瘾的人会怎样?
小结:会有孤独症、抑郁症、分裂症、焦虑症等严重症状。性格脾气暴躁、感情淡漠、不和家长讲话
5、吸毒者为什么以青少年为多:
小结:☆青少年多单纯无知,有强烈的好奇心,且从众心理强,☆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逆反心理强,精神空虚更经不起诱 惑,在网瘾中求刺激。
☆盲目追求时髦。
☆自我控制力弱。
☆轻信偏言„„
游戏:
准备材料。(铜丝长6厘米16根、硬纸板3-4张、长棍4根、线长1.5米6根)(班会所有节目完后颁发礼品))
1. 钓绿色。
池子里有10个纸牌,好的意思6个不好的意思4个。
用长棍钓上好的一个加一分,不好的减0.5分,累计分数最后谁最多随赢。
2.碰运气。
在天花板上垂钓10个气球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去选气球,(有好有坏)好的加1分,坏的减0.5分。摆脱网瘾的方法
提问:那网瘾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或者是摆脱它呢?
小结: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耐心细致地作好这项工作。
☆反面堵正面疏。“堵”就是孩子在戒除网瘾之前最好不要碰电脑,或者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开始每天以不超过两小时为宜,然后慢慢减少。网络成瘾后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隔离期,这个时间对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一个星期有的一个月。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耐心地打开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死结;同时还要借助反面教材,让学生知道网瘾的巨大危害,努力消除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好奇心,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远离网络游戏。“疏”就是要加强正面学习引导,多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活动,使学生们把精力尽可能多的放到学习、健康的文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无暇顾及网络游戏”让他们感到“原来除了上网,世界也是如此精彩。☆配合家长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解决几个问题。针对已经有”网瘾"的学生,班主任找其谈话时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是难以凑效的。结合一些成功的戒除网瘾个案,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解决孩子对
家长、老师态度问题。要让他们认可家长和老师,并愿意把父母和老师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当作训斥者。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放下师长的架子,也试着去理解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合作。第二步,解决孩子对网络游戏的态度问题。正面可以从人生的理想谈起,让他重新认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以树立其对生活的热爱;反面再谈网瘾的危害,这样的反例举不胜举。同时还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在新时代没有网络是不行的。网络是用来工作、查资料、进行正常的交流的工具,而不是玩具。第三步,解决孩子对学习的态度问题。老师要能够切中要害的指出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鼓励其逐步实现一些小的进步,逐步找回自信和学习的兴趣。并发动其他学生伸出温暖的友谊之手。第四步,抓反复。家长应在时间、金钱上加以控制,最好能看在身边,让他真正回到生活学习的正轨后再慢慢放手。班主任应及时关注其细微的变化,及时的给以帮助和细致的心理工作。
☆联系公安,文化等部门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对容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要加以重罚,通过严格的执法,坚决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环境。
☆结合学生心理和身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转移注意法在其他活动中寻找快乐,如欣赏一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去运动场跑步、打球 读一些轻松愉快、有趣味的书刊,或与朋友逛街、散步、看电影、郊游等等。对于一些因过度上网而产生孤独、忧郁等情绪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大脑中神经肚物质的释放。
只要不放弃,总有一次爱的付出能让孩子回到你的身边!
班长代表全班同学提出倡议: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让我们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做网络的奴隶,让它更好地为我们学习生活服务!
总结
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辩论和游戏可以知道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追求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创造美好的人生。让每颗星星都闪发光彩,让每颗心灵为戒网瘾呐喊,是本次主题班会课最突出的亮点。
第三篇:青少年网络成瘾论文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
摘要:“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 网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一— “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2009年增长率达到53.3%。而其中18岁以下占19.1%,18~24占31.8%,25~30岁的占18.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严重。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瘾” 的概念,最初是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格登博格借用美国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症状是过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后来,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 博士(KimberlyYoung)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Young将其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失序症。网瘾障碍,在临床上又称为病态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也称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 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①。在我国,网络成瘾已经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学界尚有争议。概括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是网络成瘾是否是一种疾病;二是网络成瘾是否是对互联网的成瘾。
笔者认为,上述网络成瘾概念争议的核心问题是网络成瘾的性质,即网络成瘾的本质是什么。从网络成瘾的原因看,网络成瘾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信息时代,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网络成瘾现象及其所蕴涵的社会转型意义,不能单纯地将网络成瘾界定为疾病。
基于此,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内涵包含过度使用网络和过度使用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两个基本要素,基本问题在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其上网行为的控制能力存在着障碍。
金伯利 扬博士(KimberlyYoung)人认为,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二、网瘾的诊断标准
目前对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正式将其列为心理障碍之一,也没有公认的诊断标准,Bread提出一个研究用的诊断标准。
Bread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8条具备前五项,后三项总至少出现一种:
(1)一心想上网(回想以前的网上活动或期待下一次上网)。(2)需增加更长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3)多次努力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不能成功。(4)在努力减少上网时,感到不安,闷闷不乐抑郁或易激怒。(5)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6)因为上网,妨碍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或失去了教育和就业的机会。(7)对家人、好友、治疗者说谎,隐瞒卷入上网的程度。(8)把上网作为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如无助、嫉妒、无望、焦虑)的方法。
【诊断标准】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强迫性思考网上的事等戒断症状。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
①需不断的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原有的满足感;上网的时间及频率比计划的更长; ②一旦上网后难以停止,生活无规律,虽经多次劝阻和自己努力后均未成功;
③这些上网行为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明知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均有不良的影响,但仍然无法摆脱;
④宁愿在网上与人交流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逃避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
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应对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主要方法。
这些诊断标准能帮助网瘾青少年戒除网瘾,然而“被网瘾”的现象也仍然存在。所以对于特殊情况还要看使用网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既不是工作也不是学习,而上网行为又给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这就可以判断为网瘾了,应当采取戒除手段。
三、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②,简要介绍网瘾青少年规模和分布状况
1.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逾2400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本次调查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没能对我国的农村等地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的研究,我国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由此可以近似地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
与2005年(网瘾青少年占青少年网民的13.2%,人数约为1105.4万人)相比,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在绝对数量上多了近两倍。绝对数量上的增加主要源于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整体规模由2005年的1.03亿增长到了目前的3.84亿。
2.我国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1800万有网瘾倾向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与2005年(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占非网瘾青少年的12.4%)相比,这一比例基本没变。可见,不管是网瘾青少年还是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在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比例都相对稳定,对于网瘾青少年的治疗和对非网瘾青少1.3超过七成的网瘾青少年为“轻度”和“中度”网瘾
3.超过七成的网瘾青少年为“轻度”和“中度”网瘾
调查显示,在所有网瘾青少年中,“轻度”(35.1%)和“中度”网瘾青少年(34.6%)比例均占网瘾青少年的三分之一以上,而“重度”网瘾青少年(30.3%)不到三分之一
4.网瘾青少年分布状况
(1)年龄在“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的网瘾比例最高
调查表明,网瘾青少年在6-23岁呈上升趋势,其中在“18-23岁”(15.6%)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其次为“24-29岁”(14.6%)的网瘾比例以及“13-17岁”(14.3%)的网瘾比例。相较于2005年,“13-17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下降,“18-23岁”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网瘾青少年有向更大年龄(“18-23岁”)集中的趋向
(2)男性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高于女性青少年
男性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的比例比女性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比例高出近5.6个百分点,在5%的检验水平下具有显著差异。男性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2005年稍有下降,女性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较2005年稍有上升。
(3)个人身份方面,大专生和职高/中专/职专/技校学生网民中的网瘾比例最高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6-29岁青少年,学生在这一群体中占据多数,因此将非在校学生归为一类,在校学生归为一类,并对在校学生分学历进行比较。调查发现,“大专生”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最高,达19.0%,其次为“职高/中专/职专/技校学生”(18.6%)。
(4)在校学生网民中,学习成绩自我评价越不好,网瘾青少年比例越高
研究发现,对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不同的在校学生网民中,网瘾比例呈现出有序差异。自认为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自我评价“成绩较差”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比例分别达到28.8%和28.7%,自我评价“成绩一般”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为14.5%,而自我评价“成绩很好”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仅为11.4%。
(5)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更高
本次调查中,从省会城市的经济、人口和教育等三类指标中,每类各选取一个分层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万元”、“2008年底网民普及率”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作为城市分层指标,将4个直辖市和26个省会城市分为“特大发达城市”、“比较发达城市”、“中等欠发达城市”及“边远欠发达城市”四个层级。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6)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与各城市GDP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结合我国2008年各城市GDP数据与各城市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见表1-1-3),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325(显著性0.079),在10%的检验水平下呈显著相关,在5%的检验水平下则相关性并不显著。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伤害
网络成瘾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身体伤害。即网络成瘾损害青少年的健康权、生命权。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由于沉迷网络而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诸如视力下降、大脑发育受损、激素水平失衡、免疫能力降低、紧张性头疼、颈椎病、干眼病等。除了可能导致上述身体的病患以外,程度严重的还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2.心理伤害。即网络成瘾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长期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网络孤独症,网络成为其主要的生活、交流方式,严重影响其社交或家庭生活,致使其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青少年长期玩网络游戏而形成网络依赖,就会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来寻求刺激、满足,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出现戒断反应,脾气烦
躁不安,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
3.发展伤害。即网络成瘾妨碍青少年正常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辍学、失业,损害青少年的发展。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容易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格化倾向,现实与虚拟的反差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而沉迷于虚拟世界,进而导致社会化不足。这种不足妨碍了青少年正常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不愿参与现实中的沟通,出现人际间的交流障
碍,人际关系恶化。他们的学业、工作、家庭关系、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为上网而撒谎逃学,乃至辍学,搁置学业,对人生迷失方向;沉迷网络而辞职或者停工待业,社会生存能力下降;沉迷网络导致家庭关系恶化 亲子关系恶化或者家庭解体。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4.行为失范。即网络成瘾容易引发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因网络成瘾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根源上说是个体生理心理特征与不良网络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暴力等虚拟空间中,导致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行为自我约束力降低,进而导致网络行为失范,即网络行为偏离或者违反社会规范,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四、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学生容易上网成瘾大体上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二)中学生可能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
1.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中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2.家庭环境。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学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教育环境。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心理、社会及教育等的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切传统媒体的优缺点,在许多方面又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怎样用它,谁来用它。要想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最大限度的抑制其负面效应,首先要摆正心态,对网络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结合网络沉溺者的人格特点,找到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通过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用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满足个体人际交往的需要。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使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并养成科学和网络生活习惯。
(二)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及时综合治理
学校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的德育课程,应补充网络德育课内容,以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水平。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对于有网络成瘾症状的青少年,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
据调查,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四)建立心理学网站,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
网络成瘾问题源于网络,应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现在有的网站上已经开辟了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栏目,这为许多想寻求心理帮助但又不愿求医的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应多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学网站,满足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帮助广大青少年网民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五)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要对 “黑网吧”、“地下网吧”,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伦理、道理手段约束网络行为是当务之急,要对网络电影、游戏
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①Young K S,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on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7.②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
第四篇:心理游戏网络成瘾测试题
心理游戏网络成瘾测试题
本问卷包含20个问题,请你根据自己近期的表现如实作答,回答等级分为:没有、极少、差不多、经常、总是;分别用1、2、3、4、5分代表,最后累加总分。
1.我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比预期的长。
2.当我试图减少上网时间时却无法做到。
3.因为上网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甚至旷课。 4.上网没有明确目的,但就是不愿停下来。
5.我每天早上醒来,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
6.我经常上网而影响学校功课及成绩。
7.我经常放弃需要完成的工作而去查E-mail. 8.我因经常上网而影响工作表现及学习效率。
9.常常对亲友、父母掩盖上网的行为。
10.每当我想到烦恼的事情总会避开而回想玩互联网时的愉快经历。 11.我只要有一段时间没上网,就会觉得自己好像错过了什么。 12.我认为没有互联网的世界是沉默、空洞、没有生气的。 13.当其他人打扰我用互联网时我会叫喊并恶骂对方。 14.我会因为今天迟了上网时间而失眠。
15.我在离线的时间会想互联网的事情想得出神。 16.我上网以后经常对自己说:“多给我几分钟。”
17.我尝试减少上网时间但失败。
18.我会尝试隐瞒自己上网的时间。
19.我会因为要上网而推掉与朋友外出的约会。
20.我不上网时会感到情绪低落,但上网后会恢复正常。 分析: 20-49分:你是一个正常的互联网用户,虽然花的时间较多,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使用量。 50-79:你会因为互联网而产生情绪问题,要好好安排及重新考虑互联网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 80-100:互联网已经明显的影响到你的生活,应积极改进,摆脱依赖。
第五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1
题目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作者姓名:李更鑫
工作单位: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一中 通讯地址:贵港市港南区八塘一中
邮 编:53713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igengxingbt@163.com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近年来,因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青少年过度疲劳致死、自杀、他杀等悲剧事件层出不穷,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敲响了人们对网络成瘾危害的警钟。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成瘾后的心理变化和危害、如何预防与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究。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已经成为流行和时尚的代名词,拥有网络给人一种新潮和紧跟时代步伐的感觉,很多人对它痴迷和流连忘返。很多青少年都喜欢上网,或聊天或玩网络游戏,有的青少年为了上网不惜撒谎、不惜把早点钱攒下来上网,谈起网络游戏来津津有味,什么红警、CS、半生、传奇、大话西游等等,在你痴迷上网,或和同学交流上网心得时,你有没有意识到网络成瘾症正悄悄逼进你?对于“网络成瘾症”,有的同学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是目前心理学家、教育家正普遍关注的新的研究课题。
那么什么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是指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严重地影响到成瘾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其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其典型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意图或行为。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
(一)信息选择失度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互联网几乎能够提供所有的知识与信息。青少年的求知欲、探新精神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加之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且呈现方式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因而,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常访问大量网站获取各种信息,如体育新闻、娱乐动向、学习信息等。同时也由于他们的认知发展还不够成熟,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分不清这些信息的实质而不加选择地加以接受就容易走入误区。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满足各种学生对任何信息的探究需要,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处理和消化,就会阻碍青少年的发展。所以,当青少年不能过滤和筛选必要的信息,尤其是当他们常常浏览一些盗版信息、污秽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错误信息时,就会对他们造成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
(二)情感自我迷失
青春期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他们已不再会像幼时一样完完全全地将情绪体验直接加以表现,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袒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露心扉。而在网上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需要。有的甚至对网友情有独钟。然而,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情绪体验具有两级性而且不稳定性,这就使得有些青少年学生容易放纵感情,忘却现实,在冷漠无情的机器面前,不去把握正确的价值评价,将自己的责任、义务、追求,丢到了九霄云外,甚至于不顾一切地追求感官刺激带来的短暂享受。网络成瘾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闭锁,情感迷失,已经成为明显的心理问题。
(三)道德意志弱化
网络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网民与网民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也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上网的人往往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约束的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宣泄。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青少年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而在网上,黄色内容约占37%,并且对浏览对象不做任何限制,青少年有意无意地接触到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意志发展上的自制力还不成熟,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容易沉迷于此。因此,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会弱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消解传统道德的基础,造成责任观念的淡漠。
(四)行为角色混淆 社会学原理认为,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喜欢幻想,许多青少年上网时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也有的中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对许多成人的要求感到无奈,他们就在网上“游荡”;还有些青少年过早地接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他们仿佛看穿了人间百态,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心态,整天只想玩乐而不想干别的事情,于是网上游戏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表情、语言、身份、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的“自我”,这很容易使得青少年迷失了现实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造成交往心理的失落。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使不少青少年学生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甚至消沉、萎靡不振,信任感下降,不关心他人,缺少安全感,个人主义盛行,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交往与成长。因此,网络常常使青少年学生混淆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的界限,造成心理错位、行为失调,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人格异常
青少年学生沉溺网络就是因长期迷恋好奇、刺激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滞留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从而造成认知扭曲、情绪紊乱、能力下降、行动失调等,进而引起性格改变。他们害怕困难,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甚至逃课上网,学业荒废。受到这些干扰,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很容易发生变异,上网时间失控,行为不能自制,时常焦虑、忧郁、情绪剧烈波动等。一段时间不上网,他们就会烦躁不安,双手颤抖,不可抑制地想上网,上网后方能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进而导致人格障碍。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原因的探究
(一)年龄特点决定的
这是因为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对外界总有一种猎奇、追潮和喜欢寻找刺激的心态,网络世界提供丰富的、具有新奇、刺激性的游戏内容,这就会容易使缺乏自控能力的中学生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思网不归上网成瘾。
(二)可以满足上网者的心理需要
1、一方面可以满足归属感,排解孤独感。今天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大人眼中的“太阳”。虽然在家庭中受尽照顾,但在心理上缺少关注,也很难有自由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另外由于生活的节奏加快,家长工作紧张,压力很大,没时间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很多同学在心理上有孤独感。但网络以其博大的信息、美妙的景象、冒险的游戏、诱人的导语、感人的乐曲和虚拟的情境,催促着青少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尽情“冲浪”,如痴如醉地追寻随波逐流的快感和刺激,在网上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上网聊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中学生排解心中的孤独。这使上网的同学对网络产生了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是导致上网成瘾的原因之一。
2、另一方面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打打杀杀宣泄因学习紧张和心理压了造成的压抑。满足娱乐心理的需要。学习累了,舒缓学习压力,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读娱乐性网上文章,是网民娱乐的重要方式。“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我们姑且称之为“身份丧失”。
(三)网络 “身份丧失”给人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1、平等感的满足。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是学生就得按学生的要求去做,然而,这些被传统社会视为“天理之规则”,在网络世界却受到空前的挑战。青少年网虫们尽管也有自己的网址和网名,但在网上却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表演的规则,没有必须履行的角色义务。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来更平等。中学生是未成年人,要服从家长老师的管制,但同学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增强,成人感增强,不愿意过多地受成人的管制,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平等感和自由交往的机会,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这成了一大诱惑。
2、自由感的满足。网上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状态下做事说话,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必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3、身份虚幻感的满足。你可以在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比如生活中一个善良的女孩可以在网上扮做一个强悍而霸道的土匪,或者在聊天室假做男性找一个“女”朋友。在游戏中可忘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游戏中去,根据需要把自己扮演成种种游戏里的主角:一会儿是拳坛勇士,一会儿是蒙面大侠,一会儿是歹徒,一会儿是黑客,给人以成就感。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患有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在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干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及人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发生了严重影响,因此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应对这一问题继续深入研究,争取得到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