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讨论的论文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应用价值越来越重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不仅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层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教材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相关的教学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可喜的是,目前高职教育也在逐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尝试中外交流与合作办学。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和交流,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为新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生源情况、入学情况、教材选择、师资情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一些重点问题提出对策。
一、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生源情况
我院自2014年开始正式招收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留学生,学制三年,第一年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参加HSK四级考试,后两年进入相关专业学习。2014~2015年,我院招收的留学生多为印尼、泰国等东盟国家学生,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多数学生到校前没有接触过汉语。我院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懂东盟语言,造成了教学沟通困难,学生学习进展慢,难以推进教学。
(二)入学情况
虽然我院的留学生招生简章上要求留学生9月份按时入学,但因签证手续等问题,这两年招收的留学生均未按时到校学习,导致学习汉语的时间大大缩短,也造成了负责留学生教学的部门很难安排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HSK四级考试的准备时间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HSK四级考试的通过率。第一年还出现分两批入学的情况,本来学生的汉语基础就参差不齐,再加上分批入学更造成学习进度不一,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三)教材选择
高职院校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多为通用性教材,针对性不强,对于留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来说,实用性不高。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肖奚强主编的《汉语初级强化教程》系列教材,也是属于通用性教材,针对性不够。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多为技术应用型专业,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培养,专业术语太多,学习难度偏大,对留学生汉语水平要求较高,这套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后期专业课学习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套教材是每门课程四本书,而留学生汉语学习主要在第一年,两个学期根本学不完四本书,那么如何精简和取舍教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师资情况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外汉语教师师资储备不够、教师短缺的情况。目前我院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师多是从中文、英语老师中抽调而来,很少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教中文出身的老师虽然汉语知识扎实,但是英语水平往往不够高,尤其是在教零起点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经常出现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的情况。教英语出身的老师,虽然英语表达流畅,但是又存在汉语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错误。实际上,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要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及汉字的发展、演变、书写等方面有准确的把握,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知识功底。
(五)课程设置
由于我院正处于招收留学生的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借鉴省内其他招收留学生院校的经验,并根据本校留学生情况,设置和完善课程体系。初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遇到如下问题:
1.留学生入学后是否要进行分班教学?
2.开设哪些课程解决零基础学生入门问题?
3.是否需要开设综合课?听力和口语课程是否需要分开?每门课程的课时如何分配?
4.阅读与写作课、写字课的开设主要针对哪一层级的学生,是否需要全程开设?
5.针对学生的兴趣,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哪些选修课?关于课程设置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留学生汉语教学团队曾多次向省内其他有经验的高职院校学习调研,反复论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
(六)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我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类分歧:第一,针对汉语基础较为薄弱的留学生,有些教师建议采用全英文授课或引入精通留学生母语的教师辅助教学,另一种看法是应该按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实行全中文教学。第二,在课堂教学上,由于职业院校初次进行留学生教学,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师多为原来从事语文或英语教学的老师,缺乏从事对外教学的经验,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分歧。一些教师采取传统教学的方法,讲解居多,另一些教师则在课堂上注重听讲结合、讲练结合启发学生。
(七)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
1.语言学习与HSK汉语水平考试之间的问题。上文已经分析过,我院的留学生入学时间相对较晚。根据要求,留学生在入校一年内,至少要通过HSK四级考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一些零基础的留学生,在一年内打好语言基础并通过HSK四级考试略显仓促,而且难度确实很大。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2.语言学习与专业衔接的问题。目前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为学历生。据笔者调查,这些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学好语言,还希望在中国学校学习一定的技术以便回国从事相关工作。这些学生在校进行一年的语言学习后,进入专业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择范围上也相对集中在国际商务、铁道交通等专业。然而,许多留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在对2014级留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在进入专业学习前没有做好准备,导致一些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专业学习非常困难。
3.留学生课外学习的问题。语言学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除了上课时必须坚持说汉语,课外也需要大量的训练。因为我院目前的留学生生源地以印尼、泰国为主,经过两年的连续招生,留学生的数量已经逐步增加,而且以国家为单位形成了非常团结的小团体,平时学习和住宿生活都是和本国留学生一起,汉语学习的氛围不浓,学习自主性不强。除了上课时老师要求必须使用中文,其余时间留学生们还是依赖本国语言,不习惯说汉语,课外练习不够。甚至当课堂提问与测验、练习的时候也互相用本国语言提醒,所以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很差。
二、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对策
前文所述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我院还应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办学的经验,并结合实际,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对策。
(一)教材选择
在教学初期选择教材,不仅需要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还需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从长远角度考虑,可组织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团队,编写适合本校留学生的针对性较强的校本教材。
1.明确本院的专业设置和留学生专业选择方向。在汉语教学课堂设计和汉语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专业教师沟通,共同编写专业基本词汇表、与专业内容衔接的汉语教材。
2.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增加教材中的汉语实践应用环节,让教材内容更有灵活性。职业教育偏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尽快融入企业,成为“准企业人”。因此,在编写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材时,更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例如在汉语写作教材的编写中,可以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主,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在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上,则以情景模拟为主,将教学内容分为日常用语篇和职场篇,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
初、中、高各等级留学生教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留学生入学后应该先进行分班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入初、中、高不同班级,三类班级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初级班注重基础,着重开设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等主干课程,并根据零基础留学生的需求,增设汉语拼音和写字课程,帮助初级留学生尽快完成汉语入门。中、高级班的学生,汉语有一定的基础,可不再开设拼音与写字课,在综合课、听力、口语、阅读与写作等主干课的基础上,多讲多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汉语迁移能力,让学生逐渐熟练使用汉语。在完善主干必修课程之后,如何开设选修课,开设哪些选修课成为课程设置需要思考的问题。据了解,其他高职院校留学生的选修课主要集中在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课程上,如中国书法、武术、剪纸等等。开设选修课时,可结合其他院校开设选修课的经验,也须根据本校留学生的兴趣及本校教师团队的情况,开设留学生有兴趣的选修课。此外也应考虑到留学生一年后需转入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提前为学生开设专业词汇选修课。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知识,减少日后进入专业学习的障碍。此外,对于中国学生的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及心理健康等,留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三)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应由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决定。针对零基础学生,完全中文讲授很难推进,尤其是在对零基础的学生教学的初级阶段,必须使用英文辅助讲解,或者安排小语种教师或语言基础较好的留学生协助教学。而对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中、高级班的学生,则必须坚持全中文的授课方式。逐步减少最后完全取消英文讲解,让学生逐步熟悉中文的表达方式。此外,无论是何种程度的留学生,在课堂上都应注重听说结合,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基本句式和基本场景,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必须坚持的。
(四)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
1.语言学习与HSK汉语水平考试的问题。据前文所述,我院的留学生入学较晚,在不到一年的语言学习期内既要巩固语言基础,又要顺利通过HSK四级考试,给教学安排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对HSK考试范围与考试方式非常熟悉,在平时讲授演练基本知识点的过程中,将HSK考试需考查的范围要点融入课堂,让学生尽早熟悉考试。此外还需注重HSK考试前的课程安排。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进入考试状态,考前需根据HSK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HSK考前辅导课。
2.语言学习与专业衔接的问题。可提前了解留学生意向专业,联系专业教师编写专业基本词汇,也可在第二学期开设相关的专业词汇或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知识。3.留学生课外学习的问题。可以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一对一的汉语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双方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收获友谊,一举两得,形成良好的汉语学习的氛围。
总之,要想让留学生在一年的语言学习中打好基础,通过HSK 汉语水平考试并顺利进入专业学习,如何组织及有效开展汉语教学是关键。这不仅涉及到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具体问题的安排,还取决于留学生的汉语基础及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应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对策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对策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努力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介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对于高职教学质量的概念的界定,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最新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即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即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考虑,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高职人才培养满足个人与社会对教学活动的需要及其期望的程度。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
1、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生师比介于16:1-l8:l之间,低于或等于16:1为优秀,大于18:l为不合格。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达到办学要求,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且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自身修养等方面与新理念有一定的滞后。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所谓“双师型”教师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从教师整体结构上看,既有来自学校本身的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专职教师侧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有来自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熟练的技师、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另外从教师个体上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授课时能结合本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专兼职结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构、学历结构等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但却存在一个领导重视度不够的现实问题。由于部分对高职教学质量的偏见,认为规模就是质量,一味的地扩大招生规模,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对于教师的发展也是随其自然。
2、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办学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课程体系从教育要求出发,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开发的逻辑点,偏重理论和基础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学者把其归纳为十重十不重,即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科技不重人文;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智商不重情商;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重确定性内容不重不确定性内容;重记忆性内容不重分析性内容。目前各主要高职院校正在开展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努力尝试创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等,但总的来讲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将必修课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并给其限制很多,而忽视选修课程,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没有很好得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较多运用传统教材,尽管也提倡教材改革,尤其是实训教材改革。但事实上是将更多的教材改革流于口号,对于教材的改革不是简单套用一种新提法,就是换一种排版形式,更多的是编辑教材,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实用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其承担着保证教育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使命。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稳定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基本上质量方针明确,组织机构健全,但过程管理薄弱,以计划执行为主,欠缺随机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及时总结,管理职责不甚清晰,各部门协调衔接较差,但教学活动是诸多教学环节和要素构成的,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但同时,高职生对其学校教学管理程序、管理机构职责、校园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很不高,这是学生缺乏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4、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可以初步建立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硬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高职实践教学设备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而高职投资渠道不多且用途较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实训基地硬件的设施水平。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高职学生不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的工作场景工作,对于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是不利的。
实践教学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的一体化。目前很多学校还存在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根据现有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条件而设(根据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条件)、因理论课程而设现象。实践教学内容不充实,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不多,存在为达到“实训教学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1:1”的要求而人为地拉长实训教学时间的现象,实训效率不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把理论课教师有计划地派往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双师”能力培训。在教学中逐步把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合二为一,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聘任、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把“双师型”教师变成高职院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
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规模,办学的总体规划,在认真研究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重点要计划好重点专业和国家试点专业、省试点专业的教师的引进,以及骨干教师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解决数量问题,又要解决质量问题,要兼顾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2、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完善
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出高职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为重点,因此课程设置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就是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构建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行)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求的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企(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岗位能力要求精简课程内容;二是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操作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三是建立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四是依据企(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中心。建立专业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六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课程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所突破,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普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否定一般人文素质和一般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要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需要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3、加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完善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教学质量管理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
4、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完成从知识、技能到能力发挥的转变,适应社会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多个角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知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以现代技术为手段。开展实践教学应以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为背景,努力将最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技术来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
以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型教育,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技术点,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要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技术。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的水平,所以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并根据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研讨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表现,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一目标的实现靠的是高职院校的优良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1、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和教师的培养,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处于开发阶段,对于学校的发展目标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还有就是国家设定的一些硬性指标不符合大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很多的高职院校为了达到国家的评级指标,在招聘教师的时候只能以老师的学历为主,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合理影响了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2、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
今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不断的扩大,但是师资水平却依然有待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教师的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在对我国江西、吉林、湖北、陕西和四川五个省份的60所高职院校的师资调查结果显示,五个省份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为7%在这些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还不足25%远不及国家规定的35%以上。还有就是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教育教学背景相对比较简单,缺乏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和经验,这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职务结构中,高级职称教师偏少、缺乏主要的学术带头人,而且专家团队的年龄都相对较高,很多学校都出现了两头重的现象,所谓两头重就是年轻教师比例过大,退休专家的聘请率较高。以山东省为例,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中90%以上的是科研院所和普通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年龄大都超过了65岁,有的年龄甚至更大,在所有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的教师不足5%这是阻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阻力。
4、不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个合格的教师,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高职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满足大众教育的文化需要之外还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培养高技术型教师的观念。例如对江西省的各大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江西省各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20%,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60%,这种现状必然会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现在我国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师范类的本科生以及极少数的研究生,他们在理论知识上很丰富,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坚持统筹兼顾,从素质、学历、实践等各方面入手,制定高标准的师资队伍规划,还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养,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在培养,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短期和长远的规划,包括教师职业资格证的取得、科研课题的探讨、学术论文的撰写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2]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可以有计划的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和海外留学生加入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来,新骨干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还可以还可以带动在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申报高级职称时要优先考虑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并且把教师的实际工作效果作为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之一,尽量减少退休专家的返聘率,以保证教师结构的合理。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不仅需要教师本人作出非常大的努力还需要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宣传教育,让在职教师认识到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定期举行研讨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学校还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教学的经验。学校要加强与有关企业生产部门的联系,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的第一线工作,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操作技能,学校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开展教师资格与教师职称的认定,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且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程,所以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有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方案,真正把工作落实到位,以保证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小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04):09-11
[2]高耀明.高校师资队伍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10,10(09):23-25
[3] 陈洁瑾.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11-13
第四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模式守旧、思想教育政治工作不到位、学生后勤缺乏保障等问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以期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但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化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各类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缺乏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 尤其是没有真正把握高职学生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 学生管理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 学生管理仍然是处于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可以说, 基本上是进行外部控制, 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更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之魂。这种管理只是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 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成为人才”, 从而使学生产生茫然、抵触甚至逆反心理。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 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被剥夺了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这样 的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创新精神, 依赖性强, 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相符, 也是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认可的重要原因。
2.缺乏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中的班主任(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是把班级管好、管活的关键, 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现实中, 许多高校虽然按学生比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辅导员(班主任)来管理学生, 但效果不佳, 作用不明显。实践证明, 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 又融于课堂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担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效果比较理想。但目前,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 专业课教师数量有限, 即便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 仍不能满足辅导员(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需要。
3.缺乏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最突出的矛盾是后勤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 是为了减轻院校建设成本负担, 相对解脱后勤对教学的冲击。然而, 目前多数学校尚未解决一系列权、责、利等有关问题, 有时问题还表现得相当严重。由于后勤供应商的过分逐利, 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后勤服务质量低下, 由此发生学生对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食堂饭菜差, 服务质量低”等诸多投诉现象。这说明高职院校在抢抓机遇, 迅速发展的同时, 没能很好地做到在校生人数与学院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学院的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问题不断的外因。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引起了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利益关系多样化, 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也冲击着高校, 特别是影响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由于高职院校与市场关系十分紧密, 受社会的影响程度很大, 尤其是高职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去选择和接受各种思想文化, 其社交、娱乐, 甚至学习、社会工作都呈现出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的趋势。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踏足社会, 以打工、实习等方式去体验社会, 不断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使许多学生问题开始 2
与社会问题连在一起, 并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另外, 网络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许多黄色的、反动的网站冲击着青年学生。据调查, 相当多的大学生上网是在闲聊、玩游戏或浏览黄色、反动的网页。有关青年学生不遵守网络规则在 BBS 上留下色情或反动言论、会见网友上当受骗甚至受害、上网成瘾不可自拔导致学业荒废等事件, 频频见诸于媒体报端。这些无疑都给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 影响甚至改变着大学生成长的氛围。
2.高等教育转型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受转型期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的作用和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已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民族状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生、心理障碍生、学习困难生等特殊群体, 各类学生的学习目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等思想认识问题自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费由以前国家统包到现在按教育成本收费, 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化。学生就业, 也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转向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的转型中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另外,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的限制, 不仅已婚的成年人可以走进校园, 那些大龄的青年人更是将成批地涌入校园,有 20 岁左右的青年人, 有 30 岁左右的成年人, 也会有 50 甚至 60 岁左右的准老年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将变得多样化, 无疑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创新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因此各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因循守旧,承袭以往中专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而应当不断摸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作为高职管理者,要培养出“以学生为本”的这种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得问题是什么。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 3
识,变管理为“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一切为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的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高职的学生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坚力量,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由于现在高职的扩招,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仅仅只靠辅导员、任课老师及学生工作者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发挥好这种带头的作用与老师做好协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2.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逐步改变管理模式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绝对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换句话说,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立足点不应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尊重。其次,真正落实院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步由原来的集中、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和普通高校接轨的系、部自主管理模式。各系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学生管理方法和措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考评工作都以系、部为单位进行,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几乎都推行校院级的“二级管理”体制, 学生工作职责分布于系、部、院、学生处、团委等几个部门, 部分职责还分布于党委的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 虽然要求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但实际上, 由于职能重叠, 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权力交叉, 在一些具体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 办事效率低下, 不能很好地发挥齐抓共管的优势和形成合力, 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学生工作干部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应该建立一个统一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统一行使学生管理工作职能, 形成点面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系统, 负责对高校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工作进 4
行统一领导, 组织协调, 指导检查, 考核评估。建立这样的机构, 可以使高校学生工作精简统一, 职责明确, 运转协调, 达到有效管理, 也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严重短缺, 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不齐、不力、不稳的现象。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 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生工作队伍结构要合理。本着/专兼结合、新老搭配、层次交错的 原则建设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专兼结合就是要求各院校根据本校学生工作 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比例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协调开展学生工作。新老搭配就是要注意学生工作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比例构成,有利于在实践中保证学生工作的传承,保证学生工作队伍的延续;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层次交错,则要求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要以多样知识结构、多样学历层次的人员组成。其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要提高。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较高个人素质的人才加入学生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园 文化建设中注重用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 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相结合, 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例如举办专门的“科技节”、“艺术节”、“专家论坛”、“学者讲座”, 组建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使青年学生尊重文化、欣赏文化和创造文化;要通过抓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治安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 建设良好的校风、教 5
风和学风, 切实形成一个有正确的舆论, 良好的教育机制, 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 真正做到用先进的文化陶冶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具体来说要做到:培养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管理工作责任化与人性化结合。面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做到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切实抓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学生工作者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第五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毕业后了解社会劳动力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业心理准备及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潜质,充分的就业,进而能够创业,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认识和观念的落后。国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形式、办学理念和创业教育培养上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统一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规划。很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面上,无法 1
正确深刻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底、素质差,能找个基本工作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自主创业,更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摈弃和纠正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思想,为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理想环境条件。
2、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观念和能力并重的教育。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大多数教师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信息闭塞,完全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甚至许多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社会经验不足,对创业教育研究没有兴趣,使得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空洞的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不明显。
3、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程式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形式趋于形式化或程式化。一般高职院校的做法就是开设一门课程,诸如《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或《创业指导概论》等,教授课本上空洞的理论和不切合实际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创业的冲动。另一面,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对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条件和场地的限制,没有适合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基地,忽视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创业教育大打折扣。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创业教育基地,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生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让学生觉得创业脱离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创业教
育的成功,才能激发出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才能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搞好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把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形成正确的创业教育的氛围和共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成为学生创业教育的领路人。
2、改革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模式。首先,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要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特色和本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来完善课程设置。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由“被动”转化为“主
动”,由“想学”转化为“会学”。同时,还应形成一套与之相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些以创业知识为主的选修课,要把一些有关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创业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的原则。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MBA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亦可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去,学习创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当一回“小老板”,让每个学生做创业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的融资和理财、员工的聘任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如何运作自己的企业。教学中可通过讨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独立能力和社会能力。
3、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业激情。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要大力宣传和提倡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对创业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克服学生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高职院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橱窗、广播等阵地营造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价值观念;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进行创业教
育,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通过积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市场营销活动、科技作品竞赛、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创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实践能力。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既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的能力。
4、探索实践模式,实现机制创新。实践教育是指通过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搭建创业的舞台,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创业实践方式,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营销模拟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开放式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江泽民同志曾在1999年8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成为创业教育的摇篮,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枫.《试论高职院校“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02下
[2]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3]卢小珠.《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