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现状及教学创新研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现状及教学创新研析 作者:芦京昌 王 颖 汪吾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以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切入点,讨论了高职院校开设语文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走出”传统高职语文教学的观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语文类课程人文素质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芦京昌(1955-),男,北京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职业指导师;王颖(1974-),女,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市社科规划办2006-2007年度规划课题(立项号:c06jy03)。[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31-02十几年来,杭州的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行所思考。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高职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如何使高职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类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语文类课程统指《高职语文》《应用文》《现代汉语》《文学鉴赏》《写作基础》《演讲与口才》等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在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这其中自然包括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人文素质教育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自强、自信、自立。对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技能学习的作用同样重要。长期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就认为,当前正提倡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等语文类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十余所在杭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以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并对已回收的由师生分别填写的60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课题组力求在广泛调研、开拓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理清现状,探求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杭州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工作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到: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鉴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学校轻视语文类课程教学的情况普遍存在,高职语文类课程开不开设并无定规。十几所高职院校中,除了3所以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都把开设语文类课程当做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填充物”和“替补队员”,其中不足50%的高职院校把它作为部分专业(以文、管类专业为主)的限选课,不足38%的高职院校把它作为全院的公选课。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农、理、工类专业中,语文类课程的开设率为零。可见,目前在杭州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并常常处于随时可能被“砍掉”的尴尬境地。调研中还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因没有语文教学任务,只好转行教“两课”或做其他工作。调查中,我们同时还了解到:在开设了语文类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有70%左右的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基本满意”,有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学生选择了“说不上来”。
由此可见,目前杭州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毋庸讳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二、高职语文教学形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调研中,对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一题,有25%的教师和28%的学生选择了“教材因素”,38%的教师和1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因素”,16%的教师和21%的学生选择了“学生因素”,25%的教师和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重视度”,50%的教师和学生选择了“其他(如教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不佳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如在一些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领导们往往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部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认为高职院校里有了“两课”,就不再需要语文类课程了。再加上一些学校领导过于强调高职教育“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方式,重专业教育、轻人文培养,因此语文类课程相对于专业课或英语、政治等课程而言,在杭州高职院校中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地位处于边缘化。
随着与世界接轨步伐的加快,西方的语言文化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青少年产生影响。加上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倾向,使许多学生把学好英语作为第一要务,对汉语的学习反而抱无所谓的态度。许多高职学生更是从中学起就形成了对语文类课程兴趣不大的思维定式。如问卷中“是否会认真学习《大学语文》等课程”一题,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2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58%的学生表示“会”(其中文科类的学生占40%);在“除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你会去学其他语文类课程吗?”一题中,有23%的学生表示“不会”,2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53%的学生表示“会”。还有21%的学生(主要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在自己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学习语文类课程。
综上所述,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对高职语文类课程必须重新切实地重视起来。
三、高职院校开设语文类课程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到底要不要开设语文类课程?在调研中,来自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最近几年用人单位要求强化毕业生语文能力的呼声也很高。《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经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所以,问题已有了答案。
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应该如何开设?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本着“必需”和“够用”的高职教学原则,课题组认为: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可作为必选课(或考查课)出现。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同时,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类课程对工科类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在文科类或经管类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是必修课,这是毫无疑问的。在综合性高职院校中,更应该给语文类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
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以后,他可以解决即时就业的问题,但要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情况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正因如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语文类课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四、对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担负的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么操作?在对师生们的调研中,有13%的教师和15%的学生选择了“教材改革”,38%的教师和22%的学生选择了“教法改革”,50%的教师和42%的学生选择了“语文教学结合专业”,25%的教师和26%的学生选择了“语文教学适应现实需求”,在学生们提出的语文教学建议中,有65%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学应加强实用性,以更适合于今后工作的需要。课题组经认真、充分调研和分析,提出如下措施,供同行们在教学中参考: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建议在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语文类课程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调研中有24%的学生提出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的建议,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这些可以突出高职语文课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
2.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类课程,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要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语文类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高职
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类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上、政策上、方法上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调研中,超过95%的教师和48%的学生明确表示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加强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人文影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教学内容方面,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贯彻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人才教育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在调研中,有88%的教师和44%的学生提出应突破传统,进行现有教材、教法的改革。
5.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在调研中,有63%的师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好于一般课堂教学。
6.提倡在教学中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校际交流。如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同一课程的教学软件实现共享,兄弟院校合编新教材等。结合时代特征,突破传统“语文”的教学空间,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巧妙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多渠道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素质,使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人民网,2006-09-13.[2]温儒敏.在教育部素质教育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精品课建设高级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R].北大新闻网,2004-05-30.[3]田志凌.母语保卫战: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N].南方都市报,2004-11-16.[4]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
(21).[5]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4).[6]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5(8).[7]冯燕群.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1).[8]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大出版社,2000:4.[9]芦京昌.高职语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5(23).
第二篇:语文类课程现状及教学创新研析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与归纳调研所得,以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切入点,讨论高职院校开设语文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走出”传统高职语文教学的观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思路与建议。
关 键 词:素质能力提高 就业导向 语文类课程 改革创新
绪言
十几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但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与人文素质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同行所思考。必须全面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较为全面的人。高职教育要有远见,要对高职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如何使高职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类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之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使高职学生真正受益,进而提高其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语文类课程统指《高职语文》、《应用文》、《现代汉语》、《文学鉴赏》、《写作基础》、《演讲与口才》等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看,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在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这其中自然包括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素质教育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自强、自信、自立。对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技能学习的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长期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就认为:当前正提倡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等语文类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十余所在杭高职院校(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中国美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教育学院小和山校区、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等)的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以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并对已回收的由师、生分别填写的60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统计、分析。课题组力求在广泛调研、开拓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理清现状,探求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杭州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工作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较全面地了解到: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鉴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各校轻视语文类课程教学的情况普遍存在,高职语文类课程开不开设并无定规。而且一旦涉及具体安排,有的高职院校往往舍不得把必要的学时、学分拿出一些给语文类课程。在课题组进行调研的十几所高职院校中,除了三所以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都把开设语文类课程当作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填充物”和“替补队员”,其中不足50%的高职院校把它作为部分专业(以文、管类专业为主)的限选课,不足38%的高职院校把它作为全院的公选课。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农、理、工类专业中,语文类课程的开设率为零。由此可见,目前在杭州的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并常常处于随时可能被“砍掉”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调研中还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因没有语文教学任务,只好转行教“两课”或做其他工作。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同时还了解到:在开设了语文类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有70%左右的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基本满意”,有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学生选择了“说不上来”。由此可见,目前杭州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职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勿庸讳言,现状是令人忧虑的。
二、高职语文教学形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调研中,对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一题,有25%的教师和28%的学生选择了“教材因素”,38%的教师和1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因素”,16%的教师和21%的学生选择了“学生因素”,25%的教师和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重视度”,50%的教师和学生选择了“其他(如教法)”。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不佳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
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领导们往往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部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只设“思政教研室”,不设“文科(语文)教研室”,甚至认为高职院校里有了“两课”,就不再需要语文类课程了,课题组认为这属于办学理念上的失误。加上一些学校领导过于强调高职教育“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方式,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养,因此语文类课程相对于专业课或英语、政治等课程而言,在杭州高职院校中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
随着与世界接轨步伐的加快,西方的语言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青少年产生影响。加上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倾向,使许多学生把学好英语作为第一要务,对汉语的学习反而抱无所谓甚至不屑的态度。许多高职学生更是从中学起就形成了对语文类课程兴趣不大的思维定势。例如问卷中“是否会认真学习《大学语文》等课程”一题,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2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58%的学生表示“会”(其中文科类的学生占40%);在“除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你会去学其他语文类课程吗?”一题中,有23%的学生表示“不会”,2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53%的学生表示“会”。还有21%的学生(主要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在自己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学习语文类课程。
综上所述,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对高职语文类课程再不重视,恐怕会耽误整整一代人,此语决非危言耸听。
三、高职院校开设语文类课程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到底要不要开设语文类课程?在调研中,来自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最近几年,来自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毕业生语文能力的呼声也很高。去年,《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经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所以,此问题已有了答案。
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应该如何开设?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本着“必须”和“够用”的高职教学原则,课题组认为: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可作为必选课(或考查课)出现。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反之,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类课程,对工科类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在文科类或经管类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应该是必修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一点人文知识,懂一些语文常识,受一阵民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点滴入心,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材,必定也会大有裨益。在综合性高职院校中,更应该给语文类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要防止那种“只懂技能而没有文化”的培养方式在高职院校中泛滥。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以后,他可以解决牛奶与面包的问题(即饭碗问题),但不可能有更大发展;只有那些既掌握了一定技能又接受过语文类知识(人文知识)熏陶的高职毕业生,才可能在成材之路上走得更远。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各种素养(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高职毕业生将来从事某一专门职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情况等非专业方面的因素有很大关系。高职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和由此形成的能力(技能)是高职毕业生将来开展职业活动的前提条件。有一定人文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可以在职业活动中发掘出工作的乐趣和生活的真谛,会自觉将工作与人生的重大意义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职业活动中取得突破、做出成绩。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应该彻底改变某些高职院校“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养”的现状。正因为如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语文类课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四、对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担负的历史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么操作?在对师生们的调研中,有13%的教师和15%的学生选择了“教材改革”,38%的教师和22%的学生选择了“教法改革”,50%的教师和42%的学生选择了“语文教学结合专业”,25%的教师和26%的学生选择了“语文教学适应现实需求”,在学生们提出的语文教学建议中,有65%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学应加强实用性,例如有选择地学一些常用文种,扩大知识面,以更适合于今后工作的需要。
课题组在认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汇总调研所得,广纳意见和建议,提出如下应对措施,供同行们在教学中参考: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建议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语文
类课程,还应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调研中有24%的学生提出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的建议。例如借用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形式,突出高职语文课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使高职学生们和专业系部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类课程,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突
出其针对性和适用性特点,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类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在调研中,超过95%的教师和48%的学生明确表示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人文影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上、政策上、方法上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4、在教学内容方面,有88%的教师和44%的学生提出应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内
容,进行现有教材、教法的改革。课题组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人才教育目标。同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
5、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63%的师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好于一般课堂教学),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6、提倡在教学中加强语文教师之间的校际交流(如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同一课程的教学软件实现共享,兄弟院校合编新教材等),结合时代特征,突破传统“语文”的教学空间,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巧妙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如讲授经济类应用文的教师应熟悉企业主要经济活动和相关经济制度),多渠道强化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素质,使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有更多话语权。
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知识教育同样重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的改革创新,理应引起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领导层的足够重视。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程度如何,其语文(母语)教学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能因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而停顿。高职语文教学应着力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①温儒敏.在教育部素质教育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精品课建设高级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R].北大新闻网.2004,5,30
②田志凌.母语保卫战: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N].南方都市报,2004,11,16
③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21④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 ,4
⑤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5,8
⑥冯燕群.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1
⑦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大出版社.2000,4
⑧芦京昌.高职语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5,23
第三篇:海南省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探析
摘 要:普通话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本文对当前海南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海南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重要性 现状 途径 方法
一、海南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要,海南高职院校成为海南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学习阶段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个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高职人才除了应具备特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外,必须注重提升个体的职业素质,不仅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今后的就业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际需要,更是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与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有力武器。因而,语言交流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成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普通话课程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的文化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同时更是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一门综合课程,这种通用技能不仅仅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更是体现在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甚至直接影响高职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目前海南部分高职院校已将普通话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一些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务、高铁服务等专业都开设了普通话相关课程,个别院校或专业甚至将普通话等级水平与毕业证挂钩,以此来督促学生学好普通话。但从实际来看,普通话课程教学水平普遍不高,教学整体效果不明显,本文拟就海南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
二、海南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现状
(一)加强普通话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1.学校对普通话课程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因课程职业技能化,学校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训上,大多数院校的领导、老师认为普通话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因而,很多教学系只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普通话的学习,高职院校大部分的专业都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只有个别专业开设了一个学期的普通话课程;或少数专业将普通话课程列入一般选修课程,学校在班级的编制上,往往是把几个专业几个班级的学生杂糅在一起。笔者就曾任教过一个选修课教学班,学生人数多达150人而且是来自几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大班编制加上课时较少的原因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难度增加,在教学过程中根本做不到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只能就非常典型的语音现象予以说明、纠正。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也不能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受益。
2.学生的认知程度不高
除了学校对普通话课程的不重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也不高。有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只需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非专业课程对工作求职的帮助不大则不需要去学习;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说普通话,平时就是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所以在大学期间没有必要再学习普通话;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普通话根本就没有意义,毫无用处,即使自己普通话不好,也可以用方言去交流,进而不愿学习。持有这些心理的学生,往往不仅没有注意到自己在拼音系统、识字能力、语言表达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而且更没有意识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和优雅的气质,这在求职及工作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方言现象严重,学生基础薄弱
海南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海南省又是一个语言复杂的方言区,从使用语言的情况看,不同的地域通行着海南话、儋州话、军话、粤语、潮州话、客家话等汉语方言,还有黎语、苗语、临高话、回辉话等语言共十多种。其中以文昌话为代表的海南闽方言是岛内的主要交际语言。这十多种方言音征各自有别,但声、韵、调发音不准,变调、轻声、儿化等音变处理不当,语调方音色彩浓重,误用方言词和方言语法,缺乏普通话特征与美感是它们共同特征。
这些学生中来自各方言区的都有,语言情况复杂。很多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经过标准普通话的熏陶,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学过普通话,缺乏良好的汉语拼音基础。他们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最好时机,发音器官习惯了母语方言发音的特有方法,习惯了方言思维。因此,在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发音错误、缺陷大多表现在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音节上。
第四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证研究
摘 要:对于教学,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老师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系,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作为高职《财务会计》专业课老师,笔者特别赞同这种“教学合一”观点,并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探索如何实现“教学合一”。
关键词:《财务会计》 ;课程教学;“教学合一”
一、课程培养目标及课时的安排
(一)课程培养目标。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懂科学、会技能、有素养、善交际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财务会计》课程应当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会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等。
(二)课时的安排。课程目标确定了,又出现这样的矛盾:如果上课少讲了理论,害怕学生考证不过关,如果上课多讲理论,害怕学生不会做账,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教授学生做事还必须教授学生做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操作起来在时间的安排上却有难度,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设置里授课时间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2013级设置了《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该课程总体内容属《财务会计》课程的初级阶段内容,开课一学年(第二、三)学期,每周4节,每学期17周,总课时136学时。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这样安排比较合理:52节左右的理论学习,30节左右的练习讨论与总结,54节左右的会计分岗位实训时间,实训时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二、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施
(一)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不仅仅指课堂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中。比如:教会学生进行整体思维,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每堂课都先交代总体安排后再作具体教学,例如:在进行“存货”这部分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说教学思路是核算“存货的增、减、余”、教学主要内容是以“原材料”为主,学习算出存货成本的四种方法以及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两种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日常核算,教学的具体安排是6节理论、6节练习、8节实训,共20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会进行存货的管理及账务处理。这样一来,学生每学一个知识,都会将所学进行前后联系,然后进行知识的整合。教师对每堂课的安排以及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会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中,教授知识是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二)育人先育德。德育教育并不是班导师或政治老师的事情,而是每位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作为会计专业老师,我认为,德育教育应当贯穿每一堂课。我院的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普遍现象是对学习、对工作、对人生的不自信,不自信就会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在课堂上,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比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这部分教学时,通过对“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看待对股票的投资时应考虑的问题,比如:第一,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二,买卖股票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佣金;第三,投资后公司分红的情况;第四,公允价值的涨跌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会计专业的,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相比,在这方面自己就是专家。这样,学生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生有了自信心,良好的品德才会得以展现,就会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了。
(三)因材施教、积极实施。我院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师设置,往往是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的学生,这种时候,老师绝不能想我自己的好的教学方法,要让几个班的学生来适应我。由于不同班学生情况不一样,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故教师应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并要思考采用积极的方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现在好多老师口中流行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在听课,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听课。那么,那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为什么没听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这样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首先调查同学们喜欢听课的内容(当然要是专业内的)以及喜欢的上课方法,大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动手而不是喜欢听别人讲,这样师生共同选择内容后一起研讨;其次针对没有积极主动性的部分同学,老师也要设置一些学生很可能完成的目标让其完成,不要消极地任其发展。比如在教授“采用计划成本法对原材料进行核算”部分,可以安排在对“原材料”账户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分析完后引导学生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果学生听起困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账务处理,老师从旁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又不听课又不动手做账,可以让其讨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优点和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讨论结束后让其在班上公开发表,这时老师一定要多鼓励与表扬。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茫然的,他不知道他学的知识有什么用,或者怎么用。
这样一来,教学中的主体“学”出现疑惑,要搞好教学,还得将这个问题解决好,以下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学”来分析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要有目的,不是口头上说你们以后要当会计,事实上学习三年后学生能不能胜任会计工作呢?就像教练在教室里教了几年游泳,学生如果连水都没下过,毕业后就可以去游泳了吗?学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问,所以才不爱学、不想学、学不好。书本上有的就在书本上学,但要让学生认识到有用,书本上没有的就到社会上去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到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去实习,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假期出去找工作,或者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等等,学生通过实习或实训,会发现他现在所学到知识是自己正需要的,这样他才会主动学习。当然老师在教学时也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授“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举例往往是“20X4年甲公司”,学生会感觉这个和自己没有关系,学来也没什么用,如果老师举例“2014年4月18日四川长虹”,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是我们省内企业,会关心,就会主动学习。
再来谈谈教师的“学”。当然,作为会计,广安市财政局每年都会组织例行培训,学院也会派出教师进行国培、省培、校企交流、校校交流等,教研室成员也会每周都进行研讨教学。固然以上说的学习很重要,毕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但如果老师将自己所学“背书”给学生,那学生学起也就没什么乐趣了。我要说是教师的“学”要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不仅仅自己要“学”知识,还要“学”学生,要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感觉别人在教我什么,而要让学生感觉到我和老师一起在学什么。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师教的事了,就会积极主动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研究
以上第二个问题中主要探讨的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以下谈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学生如何学好会计专业,如何学好《财务会计》,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把学生的“学”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当成一个学术来研究,同时也要当成一种艺术来欣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合一”。
(一)主动学习,完善自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职学生,无论从思想还是行为上都不成熟,但和中小学生相比,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学生们会通过课堂老师传授的信息,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完善,正确的教育引导会使学生语言、行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曾经有学生主动和我探讨这样的案例“有一个会计专业课老师上课叫学生讨论朋友放到你那里的钱拿不拿?学生讨论完后,老师说了一句“不拿白不拿”,学生对老师的总结语感到很难理解。”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学生不是被动地在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主动地在思考问题,当然这不是专业知识问题,而是作为人的品德问题。另外还有学生对我说了这样的话“我每节课都在研究老师是如何安排整个课堂、如何用语表达。”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学生学习是主动的,而这种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必须的。我常常鼓励学生说“老虎来了,你跑不跑?答案:跑,跑不过老虎但要跑过同伴。”作为大学生,要主动学习,并首先要从品德上完善自己,在思想层次较高的跑道上进行冲刺,向社会展现出现代大学生风采。
(二)主动学习,学会自治。高职大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就如同学前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一样,知识储备是其次的,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而这种适应能力在学习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和管理他人的能力。从学习《财务会计》课程来讲,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比如在学完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折旧方法对计算利润的结果有没有影响?如果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有影响的话,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又有什么影响呢?”其实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搞懂这样的问题是有难度的,但关键是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另外曾经有一个班有几个学生找到我,要求她们自己给同学们复习总结,我同意了,结果这个班的《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气氛非常好,期末考试考得很好,当时在校时也有不少的同学考过了助理会计师,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整体思维都非常不错,毕业时这个班同学的就业也非常的理想。
(三)主动学习,正确学习。财务会计课程其实是一门非常有乐趣且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习中主要把握几个要点:
第一,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制度等。这个其实并不难,建议从网上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下载到电脑桌面或手机内存,方便随时查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很多不懂的东西,多读多看几遍自然就懂了。就像看电视剧里出现一个新的词语,第一遍不懂,多出现几遍自然就懂了,甚至还会在适当的场合里用这个词语了。第二,亲自动手去做,感受做到乐趣。《财务会计》课程不像有些课程只需要去听去看,用脑思考一下用嘴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个课程是需要动手去做的。比如学习“存货”部分,如果只听只看只讨论,是体会不到乐趣的,当然也就学不好,如果亲自动手去计算、去建账、去做账,然后再讨论存货的管理的,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感受到快乐,对学习也就信心倍增了。第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面两个学习方法主要是侧重于学习已有的知识,这里讲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精神中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主要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新的会计方法和理念,随着国际上的会计理念与会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新一代的会计人员,要敢于面对这种挑战。作为会计专业的现代大学生,也有责任和义务推动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最大的努力。
总之,教学无定法、无定式。作为教师,要将正确的东西教给学生,同时将学生体内正确的东西诱导出来,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将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进行传播,为我国的会计职业的发展尽一份心力,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第五篇: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专题
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秦跃虎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提要 《会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是当前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直接认识,以谈论分析方法来提高理解深度,以实践操作法来提高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探析
《会计学》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等,都对专业后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图获得有益的教学信息,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要引起其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说:“会计很重要,以后你们自已开了公司可以知道自已每天花的钱用在哪个方面,获得了多少利润。”我们从这句话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在内这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却引不起很多学生的重视,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会计重要,但学生却会不以为然。这说明而我们在学生刚接触会计学课程的时候,未充分做好这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作,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兴趣,为后期的各项工作埋下了隐患。
2、对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把握不到位。对刚开始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要准确理解会计核算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一些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其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存在会计科目的记忆不完整、会计科目运用准确性不高、会计科目借贷规则的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应记入借方的科目被放在贷方,应记入贷方的科目记入了借方等现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准确理解会计科目,导致会计科目运用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3、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在《会计学》课程结构布局中,关于会计核算流程的讲解,通常放在后面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讲解会计基础性概念及会计核算工具等内容之后,才涉及会计业务流程等内容的讲解。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章节内容在会计核算流程中的位置、作用等没有全面理解,导致思维混乱。许多学生以独立章节思路来理解各个知识点,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提高理解的难度和深度,容易出现结构性逻辑混乱等现象。
二、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会计学》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采用具有直观感觉优势的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判断是否适合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背景进行讲解,能提高理解的深度。如,有些教材在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时,将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同时纳入教材,对学生的税法知识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税法背景进行简单讲解,能辨析税法差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另外,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2、加强课堂实际操作和辨析,提高师生互动能力。实际操作对记忆的刺激作用较强,记忆效果也较明显。学生除了直接感知教学内容之外,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流程等都有直观认识。在《会计学》课程中,关于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核算业务等内容,均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方式来实现。特别是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内容,其可行性操作较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准确理解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填写要素,理解其填写规则。对于填写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要素,能及时改错,印象较为深刻;对于操作流程规范等,能理解其顺序;对于填写错误等问题,能采取正确的会计方法给予更正等。由于课堂操作具有直观优点,因而学生的接受程度较高。此外,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要预先告知学生讨论的内容,要告知学生资料搜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讨论质量。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课堂讨论在合理范围之内展开,避免由于讨论内容的无约束性,导致内容偏离主体的现象,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逻辑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活动提供可借鉴资料。
3、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是《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如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委派中心和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和会计核算的处理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多给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包括基础会计学在内的会计学科要尽量避免教学和实践相脱钩,减少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案例教学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完成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实习培训,检验教学在果的掌握情况,并将此作为一项学分进行管理,加强学生对学习基础会计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网.[3]王慧.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22.简介 姓名:秦跃虎 出生年:1974 性别:男 出生地:河南平顶山
工作单位: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职务:讲师、会计师 研究方向: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高职课改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河南平顶山水库路3号,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邮编:4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