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斜面》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之后,学生进行猜想竖直拉的数据波动范围不大,为什么同学们做的沿斜面拉的数据波动范围的波动非常大。通过引导学生的分析数据,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在这里的猜想是学生举手进行猜想回答,这样能够较为合理的节约有限的时间,学生进行踊跃的回答猜想,有的同学猜想是速度大小不同,有的同学说是力度大小不同等原因引起的,这样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在学生猜到可能是由于坡度不同的原因,我及时的抓住这个点将进行猜想研究。在这个同学进行猜想之前,有个学生说是有高度的不同,当时我们继续说是高度不同,会因引起什么不同呢?学生没有进行回答。现在想来学生的猜想也是对的,但是和老师的设计有别。
关于这些猜想的处理,我采用了选择其一研究一个猜想,其他的猜想学生能够进行再课下进行研究。这样似乎激发学生在课下的研究兴趣,又能够保证学生在课上研究的主题不偏。我想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怎样进行处理呢,我可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猜想分别进行研究,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但是在这种比赛的课堂上,我只有舍弃这些,引导学生积极的研究一个主题。这是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教学精神。在激发学生猜想的时候,有学生回答力度不同引起的。我当时给以学生直接的回答我们是匀速拉。这样才处理似乎还是不妥。应当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都不错,能够给根据自己的材料进行实验的方案的设计。他们一般设计两个不同的坡度进行实验,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坡度。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的顺利,虽然个别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出现了问题,现在看来学生们再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平时积极的训练。
汇报的的过程中,我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到三组的同学代表拿着自己的实验表格在投影上上展示数据并且得出结论。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学生比较容易的得出我们的结论。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进行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斜面,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篇:斜面反思
《斜面的作用》教学反思
教师:余章凤
本课教学——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在前面学过杠杆、滑轮、轮轴几课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斜面,并通过实验,分析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上课开始,我通过创设情境——怎样将油桶搬上卡车,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都答搭木板将油桶滚上车这种方式好,因为它最省力。借此先引出斜面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来证明他们自己的猜想——斜面可以省力。
为了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产生了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并开始主动设计实验方法以验证猜想。学生实验完毕,开始初步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发现斜面确实省力。
此时我又抛出新问题:那么斜面的坡度大小对斜面省力大小有关系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猜想,新一轮的探究就此展开,从而得出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我列举了几个在生活中运用到斜面原理的例子,如楼梯、引桥、盘山公路等,巩固知识要点。
本课围绕斜面作用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师创设的搬油桶的情境下,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主动获得知识,同时还获得科学学习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一、导入新课不新颖。没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不能引起学生过多的好奇心及探究兴趣。
第二、没有放开学生的“手脚”。上课时虽看似所有的实验设计都是由学生独立提出完成的,其实这一切都是按着我的思路在进行着。这突出体现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衔接口上,斜面的省力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可能有关系应该由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从而设计出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不是由我来抛出问题,按照我的思路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三、课件运用不熟,出现时间与教学不同步。
第四、对整堂课估计不够,各环节时间不恰当,导致知识点的拓展延伸不到位。最重要的是科学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和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斜面的作用》时,就是围绕 “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的。可上课时过分关注了课堂教学时间,忽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没能好好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好好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2010、9、25
第三篇:斜面教学设计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的小车等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定量实验记录;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得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识与技能: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斜面省力规律实验操作过程及根据实验的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螺丝钉模型
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钩码盒,一把测力计、一个小车、小木块若干、长短不同的两块长方形木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斜面的多媒体视频资料:同学们,视频资料中工人师傅把一块木板的一端搭在了车厢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斜坡,这个斜坡也是一 种简单的机械,我们称它为斜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斜面》。(引出斜面,导入课题)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动手搭斜面。(1)认识斜面。
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斜面的坡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斜面,红色表示斜面长,绿色表示斜面高,黑色表示地面,斜面长与地面的夹角,我们称它为斜面的坡度,夹角越大,坡度越大,夹角越小,坡度越小。那么我们怎样来改变斜面的坡度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木板和木块动手做做好吗?
(2)搭斜面。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搭建了不同坡度的斜面,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搭建斜面的?
生1:我们组使用这块长木板搭建的斜面,我们先垫上三块木板,搭建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然后又垫上5块木板,搭建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
师:(指大屏幕中的斜面)也就是说,你们让斜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变了斜面的高度,这样就搭出了两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吗?
生:对。师:非常棒。
生2:我们组用长短不同的两块木板搭建的斜面,我们先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上了四块木块,搭建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然后又把长木板换成了短木板,这样就搭建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
师:(指大屏幕中的斜面)也就是说,你们让斜面的高度保持不变,改变斜面的长,这样也会搭建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对吗?
师:很了不起,你们小组的同学真聪明。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实践现在你们知道怎样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了吗?
生:知道了。2.研究斜面的作用
活动一:探究斜面是否有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生1: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搭一个斜面,用测力计拉着小车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打算测量两次,然后取两次的平均值,最后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看是否省力。
生2: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搭个斜面,用测力计拉着小车在斜面上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再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和一个钩码,读出测力计的读数,然后用测力计拉着小车和钩码在斜面上从下向上沿斜面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最后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看是否省力。
师:同学们两个方案都设计得很好,在实验操作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①拉动小车时要匀速、缓慢。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师:各小组实验已经完成了,让一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生拿实验报告单到展台展示)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第一次竖直提起小车用得力是1牛,在斜面上拉动用得力是0.6牛,第二次竖直提起小车和钩码用得力是1.2牛,在斜面上拉动用得力是0.8牛,我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斜面可以省力。
师:其他小组是否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呢 ? 生:是的。
活动二:实验验证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1.学生小组交流研究新问题:
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在不同斜面上拉动同样重的小车,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师:那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斜面省力多少与什么有关? 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斜面会更省力呢? 生1:我们认为坡度大的斜面更省力.生2:我们认为坡度小的斜面会更省力。师:到底什么样的斜面会更省力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省力规律。师:在实验中,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 生:斜面的坡度。
师: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 生:弹簧秤拉的重物的重量一定要相同。
师: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3.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吧。
生:(展台展示实验记录表)我们小组用长木板垫5块木块先搭了一个坡度大的斜面,用测力计在上面匀速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8牛,然后我们用同一块木板垫了3块木块搭了一个坡度小的斜面,用测力计在上面匀速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5牛,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测了两次,通过分析两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用了两块长短不同的木板都垫上4块木块搭成的坡度不同的斜面,用长木板搭成的斜面坡度小,用测力计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4牛,用短木板搭成的斜面坡度大,用测力计拉动小车用的力是0.7牛,我 通过分析两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斜面坡度越大,用力越大;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三、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斜面省力的原理,那么在生活中你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可能会说斧头、菜刀、剪刀、开瓶器、拉链、凿子)
2.教师展示实物讲解。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种工具,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实物展示:斧头、菜刀、剪刀、拉链)
师:除了这些,老师这儿还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看看跟我们今天研究的斜面有什么联系?(课件展示:盘山公路、引桥、滑梯)
师:最后,我们再来认识两种比较特殊的斜面(课件展示:开瓶器、螺丝钉)见过吗?猜猜看它们是不是斜面呢?老师自己也制作了一个螺丝钉,咱们把他的螺旋给展开,看看是不是斜面好不好?(教师展开螺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螺纹的疏密与省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去探究完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探究,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斜面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斜坡,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斜面过程中,会创造性的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使用。
四、课后探究
当人在骑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会更省力?
18.斜面 斜面能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第四篇:斜面教学实录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镜头一:工人直接用手把油桶抬上车;镜头二:工人用木板搭成一个斜坡搬油桶)生:(看录像)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录像中的工人们同样是在搬油桶,从车下搬到车上,那么用手直接搬运和用木板搬运有什么不同呢? 生:用木板搬运省力
生:油桶是圆柱形的,利用滚动的原理,用木板搬运比用手直接搬要省力的多。师:还有吗? 生:(没人回答)
师:其实像这种斜架的木板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板书:斜面)师:刚才有同学说斜面省力,是吗? 生:是
师:你能证明斜面省力吗? 生:(有为难情绪)
师:刚才有好几个同学说斜面省力,你能证明吗? 生:圆柱体在地上滚的时候,利用下坡力省力。师:刚才老师是问你,把油桶从车下搬到车上,对吗? 生:是
师:斜面真的能省力吗? 生:(有为难情绪)师:你觉得斜面省力吗?
生:我觉得斜面不省力,它往上搬的时候要用更大的力。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用斜面比较省力。
师:你觉得用斜面比较省力?能证明斜面省力吗? 生:能!
师:你怎么证明?
生:我觉得用手搬得用好几个人的力气,用斜面搬只要两个人的力气就可以了。师:你能想办法证明给大家看吗? 生(回答不了)
生(另一位):老师,可以做实验。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你想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生:我们可以用桌子上的材料 师:那你怎么做呢?
生:(好长一段时间,没人回答)
师:用手直接搬和用斜面哪一个省力,你怎么做实验? 师:怎么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用斜面到底是不是省力呢? 生:用测力器 师:怎么用?
生:用测力器挂在这个油桶上。师:继续说
生:然后往上拉,看看刻度。
师:你想的方法非常好。他想用直接提油桶和用斜面提的数据来比较。(板书:直接提 用斜面提)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直接提还是用斜面提省力了,对吗? 生:对
师: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生:木板、油桶
师:木板和油桶,我们大油桶没有,用小油桶来代替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有吗? 生:测力器 师:还有吗? 生:(摇头)师:没有了 生(另一位):架木板的工具 师:用架木板的工具来代替什么? 生:代替车
师:桌子上老师提供了木板、油桶、测力器、铁架台,那么你来看一看这些实验器材,做这个实验还有什么困难吗? 生:(看实验器材)
师:(发现一学生举手)你有困难了,你说。生:这个油桶没有口子
师:不好用,老师也为你们发现了这个困难。师:(发现一生举手)你还有什么困难吗? 生:(拿起木板)这样放是不是会滑下去
师:老师为他(指前一位)这个油桶不好用是吧,老师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油桶钩)看,这是什么?一个钩钩。这个钩钩怎么用啊?仔细看,油桶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孔,我们只要把钩子的两端分别夹在小孔里,油桶就可以自由地滚动了。(说着示范)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那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为了测量的准确,在斜面上测力器尽量与斜面平行,并且匀速地慢慢地向上滚动。(演示实验)
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容易出现误差,所以我们多做几次。最后再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开始
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8分30秒)师:停!现在我们进行小组汇报,先请第一组。
生(第一组):直接提3.8(N),用斜面提1.7(N)(N---牛顿)生:(第二组):直接提3.7(N),用斜面提2(N)生:(第三组):直接提3.7(N),用斜面提2(N)生:(第四组):直接提3.8(N),用斜面提1.8(N)生:(第五组):直接提3.8(N),用斜面提1.5(N)生:(第六组):直接提3.8(N),用斜面提2.3(N)
师:刚才我们用实验得到的这些数据,请你仔细看一看,你有什么反应? 生:我发现用斜面提省力
师:你发现用斜面提比直接提要省力。那么我们可以说用斜面是省力的,对吗? 生:是
师:(板书:用斜面省力)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再来看一看这些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为什么都是3.8牛顿?
师:对了,我们看一看这些都是3.8的数据,直接提3.8牛顿,用斜面呢? 生:有1.7、1.8、1.5、2.3牛顿 师:直接提的时候用力都是3.8牛顿,那为什么用斜面时的数据会不一样呢?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我觉得是我们做的误差 生:我觉得是木板造成的
生:有可能是提的速度快慢造成的 生:我觉得是木板的斜度不一样 师:木板的斜度是什么意思?
生:木板的斜度就是木板架在一个地方,高度和低度不同。师:高度和低度是木板的吗? 生:是的
师:好,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原因(见一同学要说),你要说是吗?你说。生:我觉得是滚动原理,滚动的比直接提的肯定要轻。师: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有木板造成滚动,滚动就减轻重量,我觉得是这个原因。
师:好的,坐下。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原因,那么你们认为究竟哪一个原因是主要原因?造成直接提和用斜面提比,用斜面省力?哪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生:我觉得用木板有一个缓冲的作用 师:你觉得哪个是最主要的? 生:木板的高度 师:木板的坡度是吗? 生:是
师:木板的坡度缓一些或者陡一些影响了我们的用力情况,是这样吗? 生:是
师:那么,你觉得斜面的坡度到底与我们的用力情况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越陡,木板的承受力越小。
师:那你觉得我们的用力就越费力,是吗? 生:是
师:好的,请坐。那你们能想办法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做实验
师:那你想怎么做实验?
生:把架子往下放一次,再往上放一次。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看看是不是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 师:你想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是吗? 生:是的
师:好的,请坐下。想法非常好,我们同学只要对不同坡度的斜面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到结论,是不是? 生:是 师:一会儿,我们小组可以对坡度陡一点的斜面进行测量,再对坡度较缓一点的斜面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数据记录下来。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好!开始!
生:(实验: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用力情况)4分钟
师: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坡度较缓、坡度较陡的斜面用力情况。
生(第一组):我们组坡度较缓的是0.6牛顿,坡度较陡的是3.9牛顿。生(第二组):我们组坡度较缓的是0.3牛顿,坡度较陡的是3.5牛顿。生(第三组):我们组坡度较缓的是1牛顿,坡度较陡的是3牛顿。生(第四组):我们组坡度较缓的是0.3牛顿,坡度较陡的是4.4牛顿。生(第五组):我们组坡度较缓的是1.2牛顿,坡度较陡的是3.4牛顿。生(第六组):我们组坡度较缓的是1.9牛顿,坡度较陡的是3.2牛顿。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刚才得到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呀? 生:我发现了坡度越缓用的力越小,坡度越陡用的力越大。
师:好的,请坐。看来做实验我们发现了一条规律:斜面的坡度越平缓,越怎样? 生:越费力 师:越怎么样? 生:用的力越小。
师:(板书: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可以吗? 生:可以
师:咱们一起说一遍
生:斜面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得到了数据,现在请大家闭上眼跟老师想想这样的画面:如果现在油桶的体积变小一点,重量也变轻了,那它还会不会适用这条规律? 师:睁开眼睛,看我。你说。生:会
师:你能肯定吗? 生:能肯定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你有什么办法? 生:(说不出)
师:可用实验证明吗? 生:(点头)
师:那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生:用小一点的油桶
师:好的,用小一点的油桶,是吗?请坐。师:我们用小油桶再次来做这个实验好吗? 师:(每组发小油桶)
生:(实验:研究小油桶的用力情况)2分50秒 师:好!第一组把你们得到数据汇报一下。
生(第一组):坡度较缓的0.2牛顿,坡度较陡的3.7牛顿。生(第二组):坡度较缓的0.5牛顿,坡度较陡的3.8牛顿。生(第三组):坡度较缓的1.5牛顿,坡度较陡的2.5牛顿。生(第四组):坡度较缓的0.8牛顿,坡度较陡的2.5牛顿。生(第五组):坡度较缓的1.5牛顿,坡度较陡的1.8牛顿。生(第六组):坡度较缓的1.1牛顿,坡度较陡的2.6牛顿。师:好的,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些数据,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坡度较缓的要比坡度较陡的要省力。
师:也就是说斜面的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再次验证了这条结论。
师:好了,工人们也正是发现了这条结论,才在工作中有所应用。我们看一下,回顾一下刚才看的画面。
生:(看录像,内容:工人用木板达成一个斜面搬油桶)师:看到这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木板是用两根的
师:和用一根的一样。刚才我们实验验证了斜面的坡度越平缓越省力,可是工人们为什么不使用一个坡度更平缓的斜面来工作呢?
师:发现了吗?(演示)如果这是工人工作的斜面,在不改变斜面高低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搭个更省力的斜面? 师:能吗?你来。
生:可以在木板的底部再垫上点东西。师:你为什么这样做?
生:这样可以使斜面的坡度变得更缓一些。
师:实际上这样木板怎么样了?你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使斜面的坡度变得缓一些。师:(发现另一位同学举手)你来说 生:木板变长
师:木板变长,斜面的坡度就变缓了,对吗?
师:看来,他发现这个了。要想坡度变缓,就需要更长的…… 生:木板
师:工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会考虑到客观的因素。好了,刚才我们对斜面说了这么多,生活中你在哪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 生:爬楼梯
师:爬楼梯,是吗? 生:在工地上
师:在工地上,是吗?看来生活中还真不少,只要我们同学细心地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下课!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跟听课的老师们再见。
《斜面的作用》教学设计
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30厘米、50厘米、80厘米的木板和三角架等),重物(小滚筒、载重小车、小木块等不同重量三组),测力计(平板),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演示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桶一个,厚实的大木板三块(长、中、短)。
教室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空地上放置装满水的饮用水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谁能把这桶水搬到这桌子上来?(先请一男生提,再请一女生提)(估计女生有困难)我这儿还带来了几块木板(出示),你能利用这些木板,用比他小的力把水桶放上桌子?
2.学生反馈交流,并让该女生去操作。后问: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师:看来这木板还真有些作用,其实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板书:斜面)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感觉到利用斜面来搬能怎样?比谁省力?(贴图出示:
并板书:斜面能省力)
4、师:如果把这两块木板也分别搭成斜面,再让大家来搬这个水桶,你估计会怎么样?如果按谁更省力来给这四种方法排排队,你会怎么排?(根据学生发言的意见把示意图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
5、师:既然大家都说斜面能省力,那为什么这三种都是斜面,却有些更省力些呢?(生分别阐述其推测理由)
二、自主实验,探究问题
1、那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这些推测到底对不对呢?到底斜面是否真能省力?如果能省力,是不是斜面坡度越平缓越省力?(幻灯显示两个问题)我们又能不能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些问题呢?
2、我们桌子上也有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3、交流讨论,质疑修正。师作以下引导:验证这两个问题至少要做几组实验?哪几组?那每组实验做几遍比较合适?为什么至少要做3遍?(由于做实验的时候容易出现误差,所以我们每组都应多做几次。最后再取平均数作为实验的结果。明白了吗?(幻灯逐步出现各项内容直至出现整个学生记录表)
4、师:由于在实验中我们还要用到测力计,我们是第一次用到,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为了测量的准确,老师有几个注意事项想给大家提一下。(幻灯图文及动画依次出示——注意事项:①使用之前先检查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②拉动时要匀速、缓慢。③在斜面上测力器尽量与斜面平行。④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手别放松,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5、师指导学生讨论当指针在两个刻度中间时该如何读数。
6、分发记录单,并开始小组实验
7、分小组上台汇报数据,师汇总数据(幻灯),组织讨论: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获得了这些数据,请大家仔细看看,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科学数据能不能说明我们的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
8、学生归纳结论(师幻灯出示结论):同意这个结论吗?
三、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了我们的问题,得出了关于斜面的这些结论。那么在生活中你在哪使用过或见过斜面吗?(学生举例并说明,质疑。)
2、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看看跟我们今天研究的斜面有什么联系?如果有,是哪个地方应用了斜面?(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如果学生在解释螺丝钉时有困难,可以用卷纸的方式进行演示。)
3、师:看来生活中斜面还真不少,是吧?其实咱们今天研究的只是关于斜面一小部分知识,关于斜面还有更多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今天下课回去后,就请大家加倍用心地去寻找、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斜面,好吗?下课!
第五篇:18斜面教学设计
18《斜面》
【教材分析】
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科学记录表、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螺丝刀、铁锤、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重物、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有几个工人师傅遇到了困难,他们要把几个大铁桶搬到大卡车上去,可是铁桶太重了,搬不动,你们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一块木板搭在卡车上,然后把铁桶滚上去。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样?好不好?为什么好呢?
师:其实,像这个同学刚才所说的,一块木板抬起它的一端,就会形成一个斜坡,这,其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机械,我们称它为斜面!(板书:斜面)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板书:省力?)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生动手搭斜面,画斜面,观察斜面,了解斜面。
1、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几块木块和一个盒盖,你能用这些材料来自己搭一个斜面吗?
学生分组搭斜面,搭完后找两组高度不同的展示。
2、你能用线条将自己搭的斜面画下来吗?一生到黑板上画。
【设计意图科学一定要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动手边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斜面的是什么形状的?(直角三角形)是的,这条直角边是我们要提升重物的高度,我们叫它斜面的高度,(板书:高度)这条斜边,是我们搭斜面用的木板,我们叫它斜面的长度,(板书:长度)木板与地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夹角这是斜面的坡度,(板书:坡度)现在同学们了解了斜面各部分了吗?哪个同学能指着这个斜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生到黑板前指着一斜面介绍斜面各部分。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斜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坡度也不同。)哪一个坡度大,你认为坡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板书:长度相同,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4、老师也想搭一个斜面,(老师在原来一个斜面的高度的另一边用短一点的木板搭一个斜面。)同学们请看,这是两个斜面吗?它们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个坡度大?坡度和长度、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约小。)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搭斜面,观察斜面,知道了斜面有高度,长度和坡度,而且坡度的大小和长度、高度有关系,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小;长度相等,高度越高,坡度越大。
活动二:做实验研究斜面是否省力。
1、现在斜面我们搭好了,它是否能够省力呢?大家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实验)老师还给每一个小组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个测力计,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吗?
【设计意图:设置一个稍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示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提醒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可以进行补充。)
师在黑板一侧板书:竖直提起小车用的力(N)
在斜面上拉小车用的力(N)
3、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交流,师腔调:a、小组内的同学要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展示实验记录单1)b、测量在斜面上的拉力时,测力计要和小车在同一直线,要匀速运动时读数。
4、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测得的数据,师在黑板上记录。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斜面可以省力)师擦掉问号。
6、我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了利用斜面确实可以省力,同学们再来观察这组数据,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各组虽然都用了斜面,却用力情况不一样,说明省力情况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7、学生进行猜测,可能是坡度的不同造成省力情况不一样。师继续问:那你认为,坡度大小可能和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坡度大,用力大;坡度小,用力小。
活动三:深入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1、坡度的大小是否会影响斜面省力的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我们仅凭猜测不行,还是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吗?
2、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设计的理由。老师相机在黑板一侧板书:
在斜面上拉小车所用的力(N)
1块木块 2块木块 3块木块 【设计意图:放手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设计不同坡度的实验,只要坡度变化明显,实验结果就一目了然。】
3、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2。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黑板板书数据。
5、比较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坡度大,用力大,坡度小,用力小。)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斜面可以省力,而且省力大小和坡度大小有关系,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活动四:生活中的斜面
1、正是因为斜面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斜面,同学们能举个例子说一下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吗?学生交流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
2、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师播放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活动五:认识变形的斜面。
1、师出示螺丝钉,问:这是不是斜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螺丝钉到底是不是斜面呢?老师做了一个螺丝钉的模型,下面我就把它的螺纹展开,(师展开铅笔上的螺纹。)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3、师出示螺纹疏和密两个螺丝钉模型,同学们猜测一下,哪个拧起来更省力?学生猜测并说理由。
4、把两个模型的螺旋展开,现在谁能说一说,哪个拧起来更省力?为什么?(螺丝钉上的螺旋就是变形的斜面,高度相同,长度越长坡度越小越省力,所以螺旋密的省力。)
5、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形的斜面呢?学生交流。师出示课件:盘山公路。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运用了斜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了解更多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斜面,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探究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才能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