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竞争存在性的综述管理论文
本文论述了“过度竞争”的存在性。“过度竞争”提出后,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之外。本文在运用伯川德模型和Salop圆周模型分析后,我们认为存在“过度竞争”。结合中国现实状况,通过进入退出壁垒和市场需求预期的分析,我们认为“过度竞争”依然存在。基于现实状况分析时,我们发现这些现实因素是为“过度竞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关键词:过度竞争;伯川德模型;Salop圆周模型;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预期;
一、引言
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倍加推崇自由竞争,原因是他们认为不断强化竞争可以增进经济效率和提高社会福利。基于这种认识,经济学界的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任何限制竞争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理论指导现实,在此种理论指导下,各国采取的普遍的经济政策都是促进竞争和限制垄断。让我们来看一下现实情况,随着竞争强度的不断加剧,部分行业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并未如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出现改进,反而出现恶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这套理论的分析方法是基于静态的、完美假设条件的均衡分析。对于现实的动态的市场状况而言,这套理论就显得力不从心。基于这种状况,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过度竞争”的概念,从动态角度和现实经济现象上来研究竞争。
“过度竞争”提出后,其存在性一直受到质疑,故一直未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被排斥在主流竞争理论之外。鉴于此,本文从理论和中国现实状况的角度分析“过度竞争”存在的可能性,并给出相应的结论,以期能够指导现实。
二、过度竞争的涵义
“过度竞争”的概念是贝恩在其产业组织学的奠基之作——《产业组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贝恩从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出发,认为“过度竞争”是市场集中度低、持续的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和经济绩效较差的市场结构,并从表现形式上加以描述。
除贝恩外,其他较有代表性的对“过度竞争”的描述,包括日本的通产省、中国的秦海、曹建海、罗云辉和夏大慰等。由于是结合中国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引用曹建海“过度竞争”的概念,对其进行分析。
曹建海对过度竞争的定义为:过度竞争是指由于竞争过程内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发生于非集中型或较高固定成本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等退出壁垒较高的纯粹产业中的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现象严重,产业内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竭尽一切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个产业中的企业和劳动力等潜在可流动资源限于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回报和工资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的非均衡的状况。
三、过度竞争的存在性分析
(一)基于伯川德模型的过度竞争分析
伯川德模型认为若市场上双寡头生产同质的产品,并按照静态价格竞争或者一次性价格竞争时,他们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方式定价,即当p=MC时,达到均衡。假设厂商1和厂商2的定价分别为p1和p2,c为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当p1=p2=c时,形成均衡,两个厂商获得正常利润。若厂商1略微提价,p1=>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
0的正利润。同样,厂商2也可以利用上述的行动来获得正的利润。显然,两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的价格并不是均衡价格。最终,当两家企业通过上述过程实现
下面我们将通过伯川德模型来分析无数企业的竞争过程。我们先对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适度放松,假设市场上有无数个企业进行竞争,企业提供的产品视为无差异,他们进行一次性的价格竞争,市场需求函数为Q(pi)(i≥2),pi表示第i家企业的价格,pj表示第j家企业的价格,每家企业的边际成本为ci(每家企业的边际成本并不完全相等),固定成本为f。对于第i个厂商的需求为:
Q(pi)当pi,厂商i的价格最低
qi(pi,pj)=Q(pi)/n当pi=pj,所有厂商的价格都相等
0当pi﹥pj厂商i的销售量为0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pi时,产业内厂商动态博弈过程中利润状况。当pi时,企业i的利润为∏i(pi,pj)=Q(pi)(pi-ci)-f,假定企业i的利润大于0。由于企业i占据了全部市场,其他企业获得的利润只能是-f。假设厂商j知道厂商i的价格策略,将价格定位到pj=pi-a,a为任意小的正数,这时厂商j的利润∏j(pi,pj)=Q(pi-a)(pi-a-ci)-f。这个过程将反复进行下去,直至边际成本最小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为0,而其他企业获得的利润为-f。
由伯川德模型可以看出,当把假设条件适度放宽时,在竞争中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却不得不将产品价格降低到低于平均成本水平以下,从而出现产业内企业普遍亏损的状况。
第二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存在问题
1、多数卫生院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不够规范;随访记录表没有及时录入网络系统。
2、各乡镇宣传和筛查力度不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重性精神病人没有被发现和管理。
3、已经管理的患者档案资料填写不完整。
要加大宣传和检出力度,想办法与乡镇派出所或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收集重性精神病人信息,提高管理率,做好行为异常人员线索筛查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重性精神病管理力度,争取监护人的理解和配合。定期进行年检和随访,服务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确保管理的患者要有真实性。
第三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是在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基础上减去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口比较优势。当CA值大于0,则表明该产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当CA小于0,则表明该产品具有竞争劣势;当CA值等于0,则表明该产品既无竞争优势又无竞争劣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CARCA(Mia/Mit)/(Mwa/Mwt)
公式中:RCA表示a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Mia表示国家i在产品a的进口额; Mit表示产品a在世界市场的的总进口额; Mwa表示i国在t时期的总进口额; Mwt表示世界市场在t时期的总进口额。
4.1.5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DGi/Gt
公式中:Gi表示i产品或产业的出口增长率;Gt表示整个出口的增长率。该指数反映了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情况,指数越大说明i产品或产业的出口增长越快。
4.1.6 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国(某地区)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净值,也可用于计算某一产业(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净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NitXitMit
公式中:Nit产品在t时期的净出口额;Xit表示i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Mit表示i产品在t时期的进口额。
第四篇:竞争情报论文
一、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竞争情报系统,又名CIS,是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的缩写,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实践中新出现的概念。竞争情报系统可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情报保障,是企业领导集团在经营战略和竞争决策过程中的“总参谋部”。对于竞争情报系统的结构,我们可以从横、纵两条线进行简要描述:
从横的方向说,竞争情报系统由三大网络构成:组织网络、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组织网络描述的是企业的框架体系,企业正是由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形状,好比人类由骨骼确定体型一般。充分考虑到竞争情报工作特点的经过良好设计的竞争情报组织网络是竞争情报系统的组织保障和基础。人际网络指的是竞争情报人员通过个人交往和联系拓展企业的竞争情报来源渠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充分获取信息,挖掘正式交流中所不能体现的情感信息;还可以实现“难以言传”的隐含知识。信息网络是使得原始的情报资源最终加工成为企业竞争情报的信息资源传播并增值的重要网络,它的核心部分由CIO、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几部分组成,理想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计算机化的高级信息系统。同时,这三种网络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竞争情报组织网络与后面的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有着密切联系。信息网络要靠组织网络的结构与人员来实现,“组织网络”中的“岗位”正是由人来担当的;同时组织网络与人际网络也有重叠交叉的部分。
从纵的方向说,竞争情报的生产经历了一个采集、规整、分析加工到其可以按企业需要进行应用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报资源由大量原始初级的杂乱无章的“数据”转化为清晰地表达出一定含义的“信息”,继而从中按照企业竞争需要提取出有价值的“情报”应用于企业竞争实践。这样一个信息资源不断流动转换的过程就构成了竞争情报系统纵向的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显然,从“采集”、“分析”到“应用服务”,再到新的“采集”,正是一个信息从低级到高级,从繁杂、没有价值到精炼、具有价值并可以加以运用的信息循环流动过程,这也是竞争情报系统运作的主要过程。因此,竞争情报收集、分析、服务三个子系统就构成了竞争情报系统的核心部分,横向的“组织网络”与“人际网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服务的。
总的来说,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发展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网络化:企业CIS系统是为整个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服务的,应当涵盖企业的全部活动,包括计划、物资、生产、技术、研发、销售、售后服务、库存、财务、人力资源等经营、管
理过程以及企业的集团化、协同化发展过程,为了使企业内外部信息和情报能够及时获取并在企业内部畅通地流动利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以基于网络的有效方式将整个企业连成一体,互联网技术(Internet)、内联网技术(Intranet)、专用工具软件技术等是CIS网络化发展的有力工具,企业CIS系统网络化趋势主要体现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搜集与资源共享、竞争情报服务两个方面。如实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协作、整合、集成;利用成熟的或定制开发的特色自动搜索软件以定期自动检索与本企业、本行业有关的网上情报源,这样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信息搜索的完备性,又大大减轻信息搜集人员的工作量以使其抽出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其它信息源而加大搜索非公开信息的力度;还可利用成熟的或开发的特色信息自动归档软件进行高效率的信息组织与信息管理;网络化的竞争情报服务可使企业决策层能够不受时空界限的限制及时地接受所需的竞争情报服务。
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方法、新工具的产生,竞争情报系统将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上述的自动搜索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表现;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系统的智能化分析功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及其适用工具软件的发展将使得有些情报分析工作不必非由人来完成,可望依据一定的模式和数据输入格式,直接由系统生成有关的情报简报、企业竞争分析等情报产品与成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集成化:通常情况下,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来往并不密切,相互的情报交流不多也不及时,或者说干脆就没有,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将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由企业竞争情报中心来统一协调和管理整个企业的信息与情报工作,可以通过竞争情报工作来实现信息情报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部份工作协调两大集成目标。
决策化:这是企业CIS系统最重要、最根本的发展方向,未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将侧重为企业战略决策发挥其功能作用,不仅为各职能部门、中层决策人员和企业战术策略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和企业发展战略服务,企业CIS系统将日益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位于最高管理决策层的竞争情报首席执行官CIO职位(副总级别的首席信息主管),企业CIS系统离企业决策机构越来越近了。
我国对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仅有十多近二十年的时间,目前国内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还十分薄弱,建立CIS系统的企业还不足10%。虽然如此,但眼下我国企业界对竞争情报的认识正在深化,随着广大企业对竞争情报这一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的逐步认同和接受,竞争情报工作将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势头,竞争情报系统也必将为企业的战略规划、竞争决策、策略制定提供思想和依据,必将为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就是6月份在美国对中国家电的反倾销案。在这起案件中,海尔的情报人员显得格外游刃有余。据悉海尔从5月份就开始使用百度的情报收集系统,在这次的实战中“帮了大忙”。百度的情报收集系统(eCIS),就是在其搜索平台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的一个信息收集和过滤工具。比如通过百度竞争情报系统中关键情报课题(KIT)的功能,管理层提出课题后该课题就会上传到系统,再由管理人员根据互联网或内部查询特性将相关内容建成相应的子课题,搜索得到的信息自动归类到各子课题中。这相当于一个漏斗,道理很简单,只不过现在将这个漏斗放倒了。
海尔以前收集、准备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一般流程是:人工上网搜索,定期剪报,然后将这些情报素材进行人工分类、整理、分析,形成满足各个部门需求的竞争情报报告。这种情报处理流程不仅收集的情报零散,缺乏系统性,而且情报不易统一存储,情报的实时性也很差。情报人员80%的时间都花在了情报的收集、分类、整理的前期工作上,而最终由人来做判断、分析信息得出结果的后期过程只有20%,事实上这种情形下收集商业情报的效果是非常低的。
现在海尔将收集情报的漏斗摆正,前期的工作由“机器”(即百度eCIS)来做,收集、整理归类情报大大简化,所需时间只占到总的情报处理时间的20%,情报人员可以腾出剩下80%的时间来进行判断、分析等高等级的意识能动作用,比如情报的分析处理和情报产品的制作工作。
现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石化集团、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等都陆续签约采用了这套系统。包括海尔和娃哈哈在内的一系列中国企业现在开始把企业竞争情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布置来处理,而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认为竞争情报是技术、人才、资金之后的第四大竞争力。据相关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几乎所有企业都设有专门部门负责竞争情报的搜集,其中有95%以上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上个世纪末,全球竞争情报业的总产值已达700亿美元。
竞争情报从宽泛的角度去理解,其实是一种企业竞争的智慧,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正规的竞争情报行业,企业也没有建立起成熟有序的竞争情报系统,但是这种智慧,是早已经存在于企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会有这样的智慧存在,然而这样的智慧多是出于企业生存的本能而产生的无意识的行为,分散、无系统、不稳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一些大的企业逐渐明确认识到了这种智慧的价值。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固化这种智慧,将智慧转化为一种切实可行的企业策略。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也正是广大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竞争情报系统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
前景,而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可能刚刚是揭开了这片领域的一角,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需要开动思维,以另一种思维方式深刻探索竞争情报系统的深层次内涵,以希为我们创造更大收益。
二、诚信题
1.我对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这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运用已有知识发挥新功效的实例。我有所耳闻但是却一直无缘一窥其庐山真面目,能选上这门课本身已是我的荣幸。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好,在课见中穿插着网络截图,及时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同时希望老师可以在布置实习作业时能提供一份范本以供参考,毕竟对于选修这样一门没有基础的科目在做起作业来,自己的语言还是稍显匮乏。总体评价是好。
2.第七节(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3.增加对于实例的分析
第五篇:竞争情报学论文
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状况分析
周磊42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期刊中竞争情报 研究 论文的检索,共996篇进行了统计 分析,主要统计了论文年代分布、论文主题分布、创新性和研究 方法,并对以上的数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结 了我国竞争情报 理论 研究的过去和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竞争情报;研究状况;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是竞争主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这一特定需求,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及 企业 自身的信息,进行合法的采集、选择、评价、分析和综合,并对其 发展 趋势做出预测,以形成新颖的、增值的、不为竞争对手所知的、对抗性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决策提供依据的智能化活动过程。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1]。竞争情报最早起源于二战,战后美、日等国陆续将其 应用 于商业领域,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CIP)的成立,标志着对竞争情报的研究走向了专业化和职业化,随即世界各国开始了对竞争情报的研究。
本文世界对竞争情报研究的起点1986年为启始年代,对1986年到2005年我国竞争情报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竞争情报研究的过去和现状,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 参考。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文以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 中国 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也是我国收入期刊最全、文献 量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之一,“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86年到2005年所收录的文献为数据源。然后利用 计算 机以“竞争情报”作为题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对所得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后,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以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作为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所检索的论文进行了分析。论文统计分析
2.1论文发表年代分布
表一 论文年代分布表
年代 94年前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数量 6 12 40 25 44 48 61 63 84 116 150 165 182 996
比重% 0.56 1.2 4.02 2.51 4.42 4.82 6.12 6.33 8.43 11.6 15.1 16.6 18.3 100
根据检索到的论文以及表一的数据,1994年以前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论文数量少、比重小,笔者认为此阶段我国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是评介、引进;属松散的、零星的、探索性的研究;论文水平低,基本没有创新性;起步晚,完全是被美、日等国牵着走。而1994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是因为我国在这一年成立了中国 科技 情报学会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1995年4月,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 科学 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自此我国的竞争情报研究转入群体的学科性研究。到了1995年,论文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因为这一年4月,全国性竞争情报从业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SCIC)成立,加之科技情报机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竞争情报论文发文量的迅速增长。而1996年的论文数量开始减少,但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竞争情报论文数量的增长幅度逐渐加大,总体来看基本符合指数型增长。(为便于观察,可参见图一。)
2.2论文研究主题分布
表二 论文主题分布表
领域 年代 94年前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CI理论研究 6 10 28 12 23 29 33 36 44 70 80 83 85 543
CI与企业实践 0 0 5 3 11 3 4 4 7 14 18 17 19 98
CI与INTERNET 0 0 0 1 0 2 3 1 6 5 6 4 9 38
行业CI 0 0 3 1 4 2 5 5 5 4 13 7 8 59
CI系统 0 0 3 1 2 4 9 4 10 10 13 28 29 119
CI技术 0 1 1 3 2 5 2 5 8 8 11 19 20 74
CI 教育 与人才 0 0 0 2 1 1 2 6 1 4 6 4 7 39
反CI 0 1 0 2 1 2 3 2 3 1 3 3 5 26
合计 6 12 40 25 44 48 61 63 84 116 150 165 182 996
笔者将全部论文分为六个部分CI理论研究、CI与企业实践、CI与INTERNET、行业CI、CI系统、CI技术、CI教育与人才、反CI。其中CI与企业实践包括CI与企业信息化、CI与商业企业,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CI与企业结合的程度;而行业CI从中分离出来单独列示,是为了研究近年来关于CI在行业中的运用程度。
通过观察表二和图二容易发现:
1、我国的CI研究一直侧重理论研究。关于理论研究的论文逐年递增,到了2003年以后,这部分的论文数量基本趋于稳定。
2、我国注重CI与企业实践方面的研究。这部分的论文(包括行业CI)占了大约16%左右,而2002年以后尤为明显。
3、行业CI的研究颇具规模,主要涉及到了医药、保险、体育、农业、化工等诸多行业,范围广泛,其中对医药行业的研究尤为深入。
4、对于CI与INTERNET、CI教育与人才、反CI方面的研究不多。
2.3创新性分析
表三 创新性统计表
创新类别
数量 观点在国内第一次提出 研究方法在国内第一次使用 学科交叉研究 合计
篇数 30 8 4 42
比重3.01%0.8%0.41% 4.22%
作者数 36 14 5 55
合著度1.21.751.25 1.31
笔者通过对观点在国内第一次提出、研究 方法 在国内第一次使用及学科交叉研究方面论文数量的统计发现(见表三):
1、关于我国CI研究的创新性不强,创新性文章仅占总数的4.22%左右。尤其是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方面的创新不够。
2、从合著度(本文的合著度指的是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来看,创新性研究的合著度不高,指标仅在1.31左右,低于全部论文的平均合著度水平1.44[2]。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收集整理。
2.4研究方法 分析
表四 研究方法统计表
研究方法
数量 比较研究
合计 篇数1* 20 29 49
比重%1*2%2.92% 4.92%
篇数2* 14 21 35
比重%2*1.41%2.11% 3.52%
注:①篇数1*指的是总数;②篇数2* 指的是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论文数量;③篇数1*和比重%2*均指占论文总数的比重;④而权威期刊指的是 参考 文献 [1]中提到的《情报杂志》、《情报 理论 与实践》、《 现代 情报》、《 中国 信息导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 科学 》、《竞争情报》等八种刊物;⑤研究方法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规范研究又分为一般规范研究和比较研究。
笔者通过对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发现(见表四):
1、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仅占论文总数的5%不到,说明我国CI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中的一般规范研究。
2、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论文大多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说明了此类研究的受推崇程度,这也符合我国 目前 论文研究方法 发展 的趋势。
3主要 问题 分析
3.1 内容 偏颇
我国对于CI理论的研究过于偏重,致使CI和实践的研究显得有些偏少,不利于我国CI在 企业 中运用的合理发展。从目前我国CI的 应用 情况来看,只有大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大多数小型企业还不具备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或设置竞争情报机构的条件,如何使得竞争情报更好的与企业结合,也就是竞争情报的实践研究应是以后研究的重点。行业CI方面的研究虽然范围广阔,但是主要集中在像医药这样的行业,产生了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他行业研究表面化的问题。
3.2 教育 落后
首先,竞争情报教育方面的论文数量和比重都反映了我国的竞争情报教育发展的薄弱性;其次,从实际情况来讲,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只有设有情报学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大学,本科以下的学生很少涉及到竞争情报这门学科,培养的竞争情报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导致竞争情报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最后,从企业培训方面来讲,只有大型和部分中型企业具备培训竞争情报专业人员的实力和愿望。
3.3缺乏创新
从我国与国外CI发展的不同水平来讲,从陈翔宇、郎诵真提到的我国CI的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步“编译报道”[3]来讲,我国的CI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而且这种借鉴十分必要,但是随着 经济 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不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上,我国对于CI的研究应当有所创新。
4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近21年的竞争情报期刊论文从年代、主题、创新性、研究方法等四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发现了以下的主要问题,即内容偏颇、教育落后、缺乏创新。另外,我国竞争情报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对竞争情报相关法制的完善,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改善,来提高全民的竞争情报意识,来拓展竞争情报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应用的范围。
同时,由于笔者知识的有限性和资料来源的单一性,使得本文难免出现一些差错,但是笔者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竞争情报论文的统计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希望大家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1] 朗诵真.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0.[2] 王克平、梁战平、李勇、王立学、孙玉伟、王志玲.我国竞争情报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第25卷第3期369-374,2006年6月.[3]陈翔宇、郎诵真。试论我国开展竞争情报研究的紧迫性[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4]辛文卿.论信息 时代 的竞争情报教育—从竞争情报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角度的分析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3):265~267.[5]栗莉.浅论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的现状及其特征[J].现代情报,2001年8月第四期.[6]吴潇.竞争情报论文定量分析及趋势预测—中国期刊网1994—2000年竞争情报论文分析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6),438~440.[7]缪其浩.国外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我国的 影响 竞争情报[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5,(1).[8]邱晓琳.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第22卷,1999年第3期.[9] 陈远、望俊成.近年来国内竞争情报研究述评—基于中国期刊网1999-2004年竞争情报论文的统计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12.[10] 杨蜀.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5年1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