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

第一篇: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

摘要:师德教育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教师资作为独立的职业群体,在培养过程中应参照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加强师德教育。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针对当前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师德教育存在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德育水平低、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不坚定等问题,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职教师资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职教师资;师德;师资培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和尊重。但是,近年来,少数教师违反师德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崇高形象。为此,教育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于2011年下发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都从制度层面对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也为打造一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帮助教师协调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二、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的发展通常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取决于每个教师个人的人品、教育业务水平和技术质量”[1]。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上,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职教师资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职教师资匮乏是当前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专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又大多不懂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双师型”人才是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目标。“双师型”即学生应同时具备教师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标准,各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三性”,即“专业性”“技能性”“师范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江苏理工学院提出构建“双能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即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实现“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河南科技学院创建和实施了“四双”工程,即以培养学生“双师型素质”(具备教师型与技师型)为目标,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双技能训练”(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为途径,以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为手段,以建立“双基地建设”(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基地与教育实习基地)为保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范性教学环节的贯彻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3]。这些院校从不同层面探索了职教师资培养应有的特点,但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仍需要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以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标准的指标体系。

三、职教师资培养中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低,师德教育课程不完善

职教师资的办学目标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所谓“合格”,指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调研发现,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师德教育明显不足。一是目标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师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调研发现,各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中,通常用政治性和原则性的语言将师德教育目标理想化。由于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中师德的认识,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甚至丧失学习兴趣。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调研发现,有职教师资培养资质的高校,并未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侧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教学技能训练,甚至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非必需,逐步将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师德教育的特色不突出,没有独立的师德教育教材”[4]。在其他课程中涉及师德内容的比例也很少,仅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包含一些师德内容,学生对职教师资职业道德的特点缺乏深入了解。

(二)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则不能说这个教师是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术水平过硬,可以教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他们缺乏师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不能系统、规范地把握师德教育的内容,通常是以自身经验教授学生,或以政治要求代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导致师德教育脱离学生主体,教育效果不明显。此外,一些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表现不尽如人意,急功近利,只注重个人得失,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甘于奉献精神缺乏;师生关系疏远,关爱学生力度不够;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不重视课堂教学;自律意识差,随意违反职业纪律,等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能身体力行,更别说难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了。

(三)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不坚定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及学生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上。作为师范生的一种,职教师资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群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也应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一个不具备教师职业理想的师范生,将来也很难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称职的教师。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但仍存在中职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工作量大、待遇差、晋升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有的教师把不满转移到学生身上,甚至嘲讽辱骂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敷衍,将主要精力用于经商赚钱,甚至出现因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而“气愤难耐”的事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全然丧失。这些现象的出现,虽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接受师范教育期间没有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课题组在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市场营销、食品加工、机电、艺术、动科等7个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对于“毕业后你愿意当教师吗”的问题,有287人“愿意”,占55.2%;对于“愿意进入何种学校任教”的问题,仅有9%的学生愿意“到中职学校任教”;对于“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有机会去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你愿意去吗”的问题,90%以上的学生“愿意”,仅有不足10%的学生会“视情况而定”。由此可见,对于职教师范生而言,在校期间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尤为重要。

四、加强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氛围,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国家要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从业教师的相关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广大职教教师产生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将师德教育列为重点工作。大力宣扬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把优秀的中职教师请进学生课堂,以身说法,向学生展现中职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用真实的事例诠释师德内容。“突出师范的教育性,教育教学两手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思想上向教师角色转变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稳定的职业意识和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5]。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可通过讲座、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辨明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的师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德行、学识、才能、个性等个人因素的修行,积极引导、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榜样。

1.加强科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传道者是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淀“行为世范”的内涵素质,并积极塑造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举止端庄大方,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

2.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其内容,领会其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付诸教育实践,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3.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和宽厚的知识,才能充分领悟知识的精髓,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钻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到“适时教育、应势教育、应人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三)重视学生师德教育,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

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而不是附属于其他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完整的师德教育课程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师德水平。

1.课程目标

一是要制定内容全面的师德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而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化,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课程目标应明确哪些道德知识是学生应该记住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同时,明确师范生应达到何种程度的师德认识能力、师德判断能力和师德选择能力。二是要制定阶段性的师德教育课程目标。学生在校接受四年的师范教育,其思想意识、价值观、职业观等都会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发生改变,对师德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熟知的过程。因此,应在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师德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如一年级以传授师德知识为主,二三年级逐渐开始培养师德情感、师德意识,四年级则着重培养师德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师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师德教育的基础内容不能改变,如公民道德、师德规范、师德原则、师德培养方法、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此外,应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师德教育课程内容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特点。20世纪50年代,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60年代主要是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师德教育。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师德的要求和教育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和较全面的素质,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德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如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模拟教师专业生活中遇见的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师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又容易接受和理解师德内容,有助于师范生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道德问题。

3.课程实施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师德,但所开设的专门的师德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应结合思想政治、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以及其他配套课程,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逐渐将师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在这方面的教学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日本通过道德教育研究、道德的本质及其教育方法和道德、社会生活和道德、历史和道德、现代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职前教师的师德[6]。类似于日本师德教育的做法在国外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师资培训新论:多视角研究[M].成都:西南大学出版社,1984:119.

[2]李霄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0(1):56-60.

[3]王清连.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24-29.

[4]石志丹.高师院校学生师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5.

[5]蒋小丽.论高校师范生育人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22-123.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1.

第二篇:职教师资本科培养

国内外职教师资本科培养现状资料汇总

一、国外职教师资本科培养

(一)德国

1.严格控制生源质量

德国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十分重视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职业义务教育规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后,所有青少年若不在完全中学就读,均有义务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在全日制第十学年设置职业基础教育年,此时传授的不仅有专业理论性知识,而且还有专业实践性知识与技巧。

(1)德国师范教育要求生源具有过硬的普通教育基础。师范教育的入学资格是取得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取得此证书,学程至少要13年(包括小学4年),比其他国家的中学教育时间长一年,也比德国其他类型高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所要求的中学教育年限长一年。完全中学是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代表。其培养目的就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这保证了职业师范教育的高起点。

(2)职业师范教育还要求生源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或职业经历,而普通师范教育就没有这种要求。职业师范教育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必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如果没有事先的知识技能储备,仅仅依靠短期的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极为困难。对于只接 受普通教育的完全中学毕业生,大学则安排其企业实践,补上职业技术这一课。通过长期实验北威州出现了一种新型培训,即定期培训。学校培训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按照这一模式,已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创造了许多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普通高校学习专业,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申请某一专业的职业培训,比如教育、外语、物理技术或者环境保护等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带着实际问题到大学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样,这些学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和大学学习,比以前的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教师可以边讲授理论知识,边传授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通过每周安排36学时的课程(远远多于职业学校每周授课8至12个小时),来实现这种“双重培训”。因此尽管没有大学入学考试,德国却保证了职业师范教育生源具备良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

2.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体系科学合理

德国在对社会职业和中等职教专业进行分类时,制定了科学的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体系,分为电气、机械、建筑、化工、造型技术、经济与管理、护理与健康、家政与营养、印刷技术、纺织与服装、生物技术、农业园林和社会科学等 13 个大类,共 46 个专门化方向。教育内容各专业大类中基础部分相同,只是在专业深化阶段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这一体系完全覆盖中等职教的所有专业,目前,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按照这个规范化的专业设置体系,结合各地实际需求进行布点,按专业大类招生注册。

3.教学组织方式开放、灵活,但不失规范

德国大学教育历来崇尚学术自由和学科研究,教学多以开放方式和研究方式进行,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学生根据学校的推荐性学习计划和教授开设的课程自行选修,只要适合自己的实际和学校的总体要求即可,不强求一律。课程一经选定,就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教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自我设计适合未来工作的知识体系。包括职业教育的师范专业,大学上课的主要方式有大课、练习、研讨和实习等。专业课教学一般采用研讨课的形式,如普通教学论、经济教学论、教育与企业和教育与社会等。专业课教学的组织安排也很有特色,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课程,而是一个依据教学内容本身的规律和性质,不断深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教学论”课程分四个阶段进行: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实践教育阶段——毕业前的加深阶段,学生要对教学过程和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共同发展的策略。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研修对同一科学不同领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处理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4学习内容面广,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职教教师大学学习内容由三部分组成:①教育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专业教学论和教学实践。②职业技术学专业,即前述 13 个门类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学习阶段时需选择一个专门化方向。③普通教育副专业,如外语、数学等。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教育科学三部分课时比例为 80∶40∶40。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为期至少 18 个月,进行科学的学校实践教育,实践部分分职教主专业和普教副专业的实习。其入学资格是大学毕业,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作为预备教师固定在一所职业学校,由学校和教育学院共同任命与之专业相同的资深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校实习包括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大学相比,教育学院理论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一般采取研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5.严格而个性化的考试制度

在德国,教师、律师和医生三类人才的大学毕业考试形式为国家考试。职教师资第一次国家考试是这样进行的:州教育部设有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机构,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教师考试由不同部门负责。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首先,考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考试委员会认为通过,方可参加其他部分的考试。其次,进行 5 小时的笔试,内容范围可由考生与教授商量,每位考生的题目可以不同,但都是三道题目,分别涉及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三个方面,考生需写出 20~25 页答卷。第三是口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分别按教育科学、主修专业和辅助专业进行。最后,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做出最终成绩评判,考试通过率约为 90%。第二次国家考试的方法也大体如此。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TAFE学院(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技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的专任职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大学培养,曾经主要采用“端连法”,即先开设三年的专业学位课程,再开设一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又叫“教育证书”课)的方式来担负培养专任职业教育师资的职责。90年代中期普遍开始采取“平行法”,即教育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同时开设。在这过程中,澳大利亚很注重提升职业教育老师的学历水平,让有潜力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取得学士学位后,再通过第四年深造以获取荣誉学士。并且鼓励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日本

日本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教师起码要具备国立工业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工业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水平,有些专业还需要具备硕士学位才能有任职资格。职业教育师资的所修学分也比一般普通专业要多。日本职业教育师资是集理论课的讲授与实际操作为一体化的师资,因此,如果修完规定的课程与学分,学校也是国家承认的可以颁发教师许可证的学校,就可以顺利地领到具有任职资格的教师许可证,否则还要经过一定的考试。日本还有专门设立的技术师范院校或技术教育学院,叫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隶属日本劳动省,在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这类大学设立 4 年制长期课程和 6 个月短期课程。4 年制长期课程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教师。6 个月短期课程,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有实践经验者开设的,参加学习者要经过考试,而且必须通过国家二级技能士考试,有 3 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

(四)美国 美国实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证书制。美国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都很高。职工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教师每两年半的时间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任教合格证书。

二、国内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模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三突出 四双制 ”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了“三突出、四双制”的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通过创建“三突出(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突出教师职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四双制(双大纲、双课堂、双证书、双师资)”的教学运行模式及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专业技能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达 1:1 比例,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技能教学、考核体系。大学一年级进行认知实习;大学二年级进行课程单项实习;大学三年级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大学四年级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双证书、一体化”模式

“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双证书”是指培养的学生既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一体化”是指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职教师资。这种“本科+技师”培养模式,即职教师资在理论上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毕业证、学位证),在操作技能方面达到技师的操作水平,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培养模式围绕“双证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同时还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3.同济大学的“同济模式”

“同济模式”是同济大学依托“中德职教师资培养项目”(ABT-S 项目)的支持,以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为核心,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探索所形成的特色模式。“同济模式”的总体结构是围绕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目标,整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项建设任务,并使其相互发挥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同济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需求为基点,探索其培养的独特规律。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同济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最明显的特点体现在两大领域(职业、教育)、两个维度(理论、实践)以及一个整合(核心能力)方面。在课程体系上,重视发挥学科体系课程与行动导向课程各自优势与整合,在课程实施上,注意三元配合,即学院、职校与企业三者资源的事例利用。(王继平2010)

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双“三三四”模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双“三三四”模式。第一个“三三四”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体现技术性、学术性和师范性;教学模式体现校场结合、农学结合、做学结合;教学过程突出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第二个“三三四”模式是指实践教学模式,即围绕提高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等三大技能,实施教学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等三大实践活动,贯穿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能力培养。

5.山东理工大学的“324”模式

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探索“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改新模式,总结出了“324”职教师资培养模式。“324”模式即明确三个前提、并行两大体系、完善四个支撑。明确三个前提指:明确办学理念、明确教师素质现状、明确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两大体系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和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技能培训、校外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四个支撑是指:校企合作、双师队伍、实践条件和质量保障。

三、我国职教师资本科培养发展方向 1.普通高校介入职教师资培养

我国目前在册的职业教育师范学校(院)约20所,每年培养师资2万人左右。其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职教师资的需求,且职教师资的学历亟待提高。因此,普通高校适时介入中高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外,普通高校接入职教师资培养还能充分挖掘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普通高校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推动高校开放化的进程。

2.建设职教师资本科独立的教材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职教师资本科目前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教材,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与同一层次普通高校生一样的教材,即便是专业课程的教材也是如此,这样操作的突出后果就是专业课程学习期间,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过。职教师资本科专项教材的研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教育部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发 100 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为适应职教师资对口招生的发展,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教材局限这在 100 个肯定是不够的,各个招生高校都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本校职教师资教材或者讲义建设,编写或者借用专门的职教师资教材。

3.职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重视实训教学

职业技能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2010 年我国 62.9%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既能讲授理论,又能做指导实际操作。“双师型”、“一体化”人才是各类职业学校对专任教师的要求。要使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必须加强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得本科相应证书,还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将职教师资班的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结合是最佳道路。要实现学生毕业 获得“双证书”,必须强化实训课程。强化实训课程,首先要要让学生认识到实训课程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不是随便应付一下即可。为此,可将实训课程单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拥有一门独立课程的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措施,即要完善实训课程的教材、场所、教学人员配备等方面。第二,建设实训教材。培养应用型人才,可院校都开设了相关实训课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每一个实训课程都有专业的实训教材,实训教材的缺乏使得实训教学杂乱无章,甚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教师不同而教学内容和要求各部相同,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也参差不齐。第三,将实训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现在全国各院校都在建设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但在各本科院校,将实训课程建设成为品课程少之又少。

4.实施分层教学方式

传统的分层教学,又称班级间的分组,典型的操作指的是把学生按照学业成绩分成高级班、中级班、低级班三组,每组分别到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教师授课,这种方法减少了一起听课的学生差异,但按照成绩高低分组容易使分在低级组的学生受到不公平教育。职教师资班由于特殊性,可以根据就业意愿、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分层。职业师资学生毕业后有些以职教教师为去向,有些则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不同的就业意愿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其就业意愿进行分层。由于不同的学生专长和技能不同,学生可能或者想要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不同,在教学中,可据此实施分层教育。

第三篇: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的经验表明,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关键前提,也是个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生产力形成互为因果的良性互动关系,被看作是实现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德国之所以拥有优质高效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要原因之一是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这支师资队伍的形成又依赖于德国出色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Lehrer)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Ausibilder)。学校的教师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两种。由于各种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养途径也各不相同。(一)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其培养 1.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只有在'品格上和业务上均适合职业教育工作,并且具有条例中所要求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并通过相应考试的人',才可以作为实训教师。业务上的要求:年满24岁并且接受过相同职业及就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并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或在考试机构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并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则由各主管部门(如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等)负责组织建立考试委员会,对其进行笔试和口试。2.实训教师的培养

①培养机构:实训教师的培养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是通过一个完全开放的教育市场进行的。培养机构既有各种公、私立学校,也有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的办学机构,还有企业(主要是大型企业)举办的培训班。

②培训内容:实训教师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业务资格培训、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就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养机构接受相同职业及就业方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内容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据《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而制订的教学大纲及内容。各部分的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法律基础知识。各培训机构可按照大纲自行编制教材,市场上也有很多现成的教材可供选择。3.实训教师的进修

大企业一般有教育培训部门定期举办实训教师进修班和研讨会。进修期间教师的工资照常支付。为了保证实训教师的专业技术进修能与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相适应,一些公司常安排实训教师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参加同一个进修班。中、小企业则常根据需要派实训教师到相应的机构去进修,由企业承担全部或部分学费。教师们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一些自费进修班,并能酌情从劳动局得到部分学费资助。(二)职业学校的教师及其培养途径 1.理论课教师的培养

①理论课教师的任职资格: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和教育学院教育,并通过国家的两次考试。

②理论课教师培养的两个阶段

A.理论课教师培养的第一个阶段——大学教育(4年)

大学教育是在综合性的大学或技术大学中进行的。主要有三种办学模式:大学内为培养职业学校理论教师而独立设置的有关专业;在培养工程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如经济师)的专业学科内,除部分与工程师相同的专业教育外为职业教育理论教师增加职业教育学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能力;作为大学内的继续教育,如专门对高等专科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学方面的培养等。根据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各州教师培养内容及要求大致相同并互认学历。在此阶段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共设置了13个专业门类,每个专业门类又设若干个专业,学生按专业门类注册,专业门类中各专业在基础教育阶段内容相同,只是在专业深化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职教师资大学学习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的课时比例约为1:2:1,总约2300学时。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绝大多数职业师范大学生在人学前就必须接受一年的正规双元制培训,在大学教育期间仍有若干周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在大学学习结束时由各大学的考试委员会主持进行第一次国家考试。B.理论课教师培养的第二个阶段——预备期教育(2年)

预备期教育是在各州的教育学院和指定的职业学校中进行的。由学校校长和教育学院院长共同任命与之专业相同的资深教师作为辅导教师。在此期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职业学校里由导师带领见习教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到教师进修学院或大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毕业时需通过国家第二次考试。

2.实践课教师的任职资格与培养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理论教学,因此实践课教师占的比例较小。实践课教师至少应接受过以下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即一年制师傅学校学习考试合格或两年制技术员学校考试合格);职业教育学培训(即为期1~2年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课程的学习)。3.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在德国,根据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其中,教师进修有全州集中、地区性和学校内部三种。第一种由州文教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第二种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二天;第三种由学校组织,较灵活,根据学校的发展,缺什么补什么,时间也是不定的。由于学校的培训更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现在德国很多州的文化部把经费尽可能地拨给学校,以促进学校的继续教育。

二、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一)通过健全的法规体系确保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综观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不难看出立法是德国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通过立法手段,把对职教教师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和严格考核以及进修培训制度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德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面的法令或协议,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法规。其中《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是由联邦劳动和社会秩序部通过,是根据职业教育法第21条的规定而制定的,对企业学徒培训的师资要求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具体到某一行业则更为周密,如《工业行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农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公共事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二)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

从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培养过程可以看出,培养具有'双师型'的职教教师是其目标。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对于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他们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以便他们能总结己有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以及相应的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大学学习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经过4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还要在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习。以便让他们从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学里学到的各种专业教学法理论模式和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员一旦独立任教就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

在德国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便实践、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就很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政府与企业并肩战斗,形成开放统一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而联邦政府负责校外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不过,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之间不是'绝缘'的,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在职教师资的培养方面也是如此,联邦、州、地区及企业一级都非常紧密。雇主与雇员、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

政府一级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是职教师资基本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德国州一级建有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工会及州文教部等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就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州政府提供咨询。并且州一级的综合性大学或技术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地区一级的行业协会,如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行业协会等经济组织有自己的办学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企业内职教师资培养以及检查、审核(包括考试)等事务。培训企业的雇主代表对实训教师的聘用有参与表决权。值得指出的是,大、中型企业往往独立组织实训教师培训班,自己编制教材。如奔驰汽车公司仅在机电专业就有500多名实训教师,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在200名以上。

另外,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职教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四)职教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德国,职教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而且相对稳定的职业。公立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公务员,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由各州的公务员法决定的。公务员的工资分为16级,理论课教师是高级公务员,起点工资为13级;实践课教师为中级公务员,起点工资为9级。他们与教育官员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终身不被解雇并享有免交劳动保险费的权利。实训教师多集中在中小企业,多数实训教师为小手工业企业主、高级雇员、高级职员、工业师傅和级别较高的技术工人,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较高。

(五)法制化、正规化的继续教育

在德国无论是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必须依据《职业教育法》或《教师培养法》的规定,带薪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针对继续教育有规范、系统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进修内容。对于实训教师而言,他们一般参加由教育培训部门定期举办的实训教师进修班和研讨会推教育管理、人才管理和开发及新技术等方面不断进修,以适应企业自身管理、技术发展的要求。企业会承担全部或部分学费,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一些自费进修班并能酌情从劳动局得到部分学费资助。而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理论教师的进修更被政府看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受重视。政府甚至倡导建立欧洲职教教师进修中心,强化进修的国际意识。教师进修后可获得更高一级或另一级任教资格,学校还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课程,学成后学校针对资格和学位相应地晋级加薪。职业学校的教师在30年内,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自然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另外,德国还把进修与评定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不仅可以督促检查教师的日常工作,帮助教师找出业务上的不足和进修方向,而且还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校成为天津市地方高校中唯一一所部市共建高校。

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

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和中职硕士9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学实训中心11个、实训实验室160个、创新实践基地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3.5亿余元,生均设备值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现有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发展学科1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职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7个、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专业5个;设有本科专业43个、天津市品牌专业11个、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专业4个。

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创新发展思路,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首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经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批准,成为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为学校建设专职科研队伍闯出了一条新路。学校现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现有天津市“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7人;“一体化双师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理论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达到90%,其中22人在世界、国家和地方技能大赛中担任专家,2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或“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

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建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主要为我国参与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开展我国职业教师教育、非洲职业教育等重大问题研究;建有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开展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天津市汽车模具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技术工程中心3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发展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181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组建了两届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和三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验班,加强特色人才培养;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开展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工作,先后面向内蒙古、甘肃、海南、广西、西藏、新疆、贵州、温州市、温岭市、毕节市,招收免费中职师范生897人。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34项、天津市级奖项1040项。目前,学校已培养近4万名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天津市高校前列,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

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等;学校还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职工教育与培训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联席会会长单位;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设在学校,负责统筹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龙头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近五年,为中、高等职业学校培训骨干教师、管理干部4000余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机电一体化中国集训基地设在学校,为国家参赛项目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还积极承担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近五年,承办了全国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职教援外成果显著。学校作为教育部首家教育援外基地,近五年,派遣援外教师131人次到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职业院校任教,培养、培训学生近万人;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苏丹等发展中国家开展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近300人次。受我国教育部委托,学校承担国家援建埃塞俄比亚“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该项目入选国家“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建立了埃塞俄比亚首家孔子学院—“亚的斯亚贝巴孔子学院”,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阿瓦萨大学和马克雷大学建立了3所汉语教学中心,在前2所汉语教学中心设立汉语本科专业招收本土学生,成为埃塞俄比亚各界人士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近年来,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蓬等国的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是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校,目前有乌克兰、蒙古、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越南等国家的本科和硕士留学生。

学校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理学院

理学院是在数理系的基础上成立的。数理系是我校建立最早的三个系之一,始建于1980年,2008年更名为理学院。

理学院现有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1%,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5%。现设有5个教研室、7个研究所、1个实验室和综合办公室。

理学院现有“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物理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生700余人。

理学院不仅承担“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而且承担全校本科生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数学实验”和硕士研究生的“数值分析”“应用数理统计”和“矩阵论”等公共课程的教学工作。“高等数学”为天津市精品课程,“大学物理”“数学分析”“数值分析”“线性代数”为校级精品课程。

理学院教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26个,天津市一、二等奖70余项的优异成绩。

理学院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作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讲学和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余篇。

展望未来,理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现正步入一个充满活力与发展潜力、富有鲜明特色的快速发展期。

第五篇: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摘要:对“十一五”期间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基地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了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教学体系的构想,并对加强教学实践能力锻造、优化教学实践环境、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1]黄崴.教师教育体制国际化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王兰兰.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控制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6,(5).

下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教师资政策(5篇)

    职教师资政策 一、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参照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模式,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了10多所独立设......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要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提、引、转”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关键是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提、引、转”三步走。 “提”就是通过......

    提升职教师资素质

    让职教师资素质赶上现代职业教育"快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总体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方面,普通高校精英教育比例较大,高等职业教育比例较小,且存......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zhiyejiaoyulunwen/35530.html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

    职教师资建设(最终定稿)

    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这标志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教师资队伍......

    师德的培养论文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该积极的学习加强师德的培养。首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其次,要严格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摘 要: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谈职教师资的培养,论述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职教师资专业伦理的培养;职教师资教育......

    师德教育论文

    扬师德、正师风 --“爱生乐教 忠诚履职”教育论文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