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建设(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0:5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教师资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教师资建设》。

第一篇:职教师资建设

12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这标志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重大项目的全面启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出席通气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包括四大项目,为实施这个计划,中央财政“十二五”期间将投入至少26个亿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一是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到2015年,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包括:组织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选派2000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进修8周。组织5万名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其中国内培训2.25万人、国外培训2500人、企业顶岗培训2.5万人。组织3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二是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组织2万名具有2年以上教龄、35周岁以下的中等职业学校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为每位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三是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引导各省(区、市)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面向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四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3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卢卫 张锐波)

第二篇:职教师资本科培养

国内外职教师资本科培养现状资料汇总

一、国外职教师资本科培养

(一)德国

1.严格控制生源质量

德国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十分重视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职业义务教育规定: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后,所有青少年若不在完全中学就读,均有义务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在全日制第十学年设置职业基础教育年,此时传授的不仅有专业理论性知识,而且还有专业实践性知识与技巧。

(1)德国师范教育要求生源具有过硬的普通教育基础。师范教育的入学资格是取得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取得此证书,学程至少要13年(包括小学4年),比其他国家的中学教育时间长一年,也比德国其他类型高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所要求的中学教育年限长一年。完全中学是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代表。其培养目的就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这保证了职业师范教育的高起点。

(2)职业师范教育还要求生源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或职业经历,而普通师范教育就没有这种要求。职业师范教育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师范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必须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如果没有事先的知识技能储备,仅仅依靠短期的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极为困难。对于只接 受普通教育的完全中学毕业生,大学则安排其企业实践,补上职业技术这一课。通过长期实验北威州出现了一种新型培训,即定期培训。学校培训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按照这一模式,已为有能力的年轻人创造了许多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普通高校学习专业,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申请某一专业的职业培训,比如教育、外语、物理技术或者环境保护等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他们可以带着实际问题到大学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样,这些学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和大学学习,比以前的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教师可以边讲授理论知识,边传授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通过每周安排36学时的课程(远远多于职业学校每周授课8至12个小时),来实现这种“双重培训”。因此尽管没有大学入学考试,德国却保证了职业师范教育生源具备良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

2.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体系科学合理

德国在对社会职业和中等职教专业进行分类时,制定了科学的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体系,分为电气、机械、建筑、化工、造型技术、经济与管理、护理与健康、家政与营养、印刷技术、纺织与服装、生物技术、农业园林和社会科学等 13 个大类,共 46 个专门化方向。教育内容各专业大类中基础部分相同,只是在专业深化阶段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这一体系完全覆盖中等职教的所有专业,目前,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按照这个规范化的专业设置体系,结合各地实际需求进行布点,按专业大类招生注册。

3.教学组织方式开放、灵活,但不失规范

德国大学教育历来崇尚学术自由和学科研究,教学多以开放方式和研究方式进行,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学生根据学校的推荐性学习计划和教授开设的课程自行选修,只要适合自己的实际和学校的总体要求即可,不强求一律。课程一经选定,就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教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自我设计适合未来工作的知识体系。包括职业教育的师范专业,大学上课的主要方式有大课、练习、研讨和实习等。专业课教学一般采用研讨课的形式,如普通教学论、经济教学论、教育与企业和教育与社会等。专业课教学的组织安排也很有特色,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课程,而是一个依据教学内容本身的规律和性质,不断深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教学论”课程分四个阶段进行: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实践教育阶段——毕业前的加深阶段,学生要对教学过程和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共同发展的策略。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研修对同一科学不同领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处理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4学习内容面广,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职教教师大学学习内容由三部分组成:①教育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专业教学论和教学实践。②职业技术学专业,即前述 13 个门类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学习阶段时需选择一个专门化方向。③普通教育副专业,如外语、数学等。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教育科学三部分课时比例为 80∶40∶40。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为期至少 18 个月,进行科学的学校实践教育,实践部分分职教主专业和普教副专业的实习。其入学资格是大学毕业,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作为预备教师固定在一所职业学校,由学校和教育学院共同任命与之专业相同的资深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校实习包括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大学相比,教育学院理论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一般采取研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5.严格而个性化的考试制度

在德国,教师、律师和医生三类人才的大学毕业考试形式为国家考试。职教师资第一次国家考试是这样进行的:州教育部设有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机构,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教师考试由不同部门负责。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首先,考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考试委员会认为通过,方可参加其他部分的考试。其次,进行 5 小时的笔试,内容范围可由考生与教授商量,每位考生的题目可以不同,但都是三道题目,分别涉及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三个方面,考生需写出 20~25 页答卷。第三是口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分别按教育科学、主修专业和辅助专业进行。最后,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做出最终成绩评判,考试通过率约为 90%。第二次国家考试的方法也大体如此。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TAFE学院(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技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的专任职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大学培养,曾经主要采用“端连法”,即先开设三年的专业学位课程,再开设一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又叫“教育证书”课)的方式来担负培养专任职业教育师资的职责。90年代中期普遍开始采取“平行法”,即教育专业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同时开设。在这过程中,澳大利亚很注重提升职业教育老师的学历水平,让有潜力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取得学士学位后,再通过第四年深造以获取荣誉学士。并且鼓励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日本

日本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的教师起码要具备国立工业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工业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水平,有些专业还需要具备硕士学位才能有任职资格。职业教育师资的所修学分也比一般普通专业要多。日本职业教育师资是集理论课的讲授与实际操作为一体化的师资,因此,如果修完规定的课程与学分,学校也是国家承认的可以颁发教师许可证的学校,就可以顺利地领到具有任职资格的教师许可证,否则还要经过一定的考试。日本还有专门设立的技术师范院校或技术教育学院,叫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隶属日本劳动省,在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这类大学设立 4 年制长期课程和 6 个月短期课程。4 年制长期课程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教师。6 个月短期课程,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有实践经验者开设的,参加学习者要经过考试,而且必须通过国家二级技能士考试,有 3 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

(四)美国 美国实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证书制。美国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都很高。职工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或者硕士研究生,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教师每两年半的时间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并取得任教合格证书。

二、国内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模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三突出 四双制 ”培养模式

在多年的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了“三突出、四双制”的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通过创建“三突出(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突出教师职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四双制(双大纲、双课堂、双证书、双师资)”的教学运行模式及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专业技能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达 1:1 比例,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技能教学、考核体系。大学一年级进行认知实习;大学二年级进行课程单项实习;大学三年级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大学四年级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双证书、一体化”模式

“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双证书”是指培养的学生既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一体化”是指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职教师资。这种“本科+技师”培养模式,即职教师资在理论上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毕业证、学位证),在操作技能方面达到技师的操作水平,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培养模式围绕“双证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同时还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3.同济大学的“同济模式”

“同济模式”是同济大学依托“中德职教师资培养项目”(ABT-S 项目)的支持,以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为核心,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探索所形成的特色模式。“同济模式”的总体结构是围绕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目标,整合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项建设任务,并使其相互发挥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同济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需求为基点,探索其培养的独特规律。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同济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最明显的特点体现在两大领域(职业、教育)、两个维度(理论、实践)以及一个整合(核心能力)方面。在课程体系上,重视发挥学科体系课程与行动导向课程各自优势与整合,在课程实施上,注意三元配合,即学院、职校与企业三者资源的事例利用。(王继平2010)

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双“三三四”模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双“三三四”模式。第一个“三三四”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体现技术性、学术性和师范性;教学模式体现校场结合、农学结合、做学结合;教学过程突出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第二个“三三四”模式是指实践教学模式,即围绕提高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等三大技能,实施教学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等三大实践活动,贯穿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能力培养。

5.山东理工大学的“324”模式

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探索“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改新模式,总结出了“324”职教师资培养模式。“324”模式即明确三个前提、并行两大体系、完善四个支撑。明确三个前提指:明确办学理念、明确教师素质现状、明确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两大体系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和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技能培训、校外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四个支撑是指:校企合作、双师队伍、实践条件和质量保障。

三、我国职教师资本科培养发展方向 1.普通高校介入职教师资培养

我国目前在册的职业教育师范学校(院)约20所,每年培养师资2万人左右。其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职教师资的需求,且职教师资的学历亟待提高。因此,普通高校适时介入中高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外,普通高校接入职教师资培养还能充分挖掘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普通高校师资和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推动高校开放化的进程。

2.建设职教师资本科独立的教材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职教师资本科目前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教材,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与同一层次普通高校生一样的教材,即便是专业课程的教材也是如此,这样操作的突出后果就是专业课程学习期间,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过。职教师资本科专项教材的研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教育部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发 100 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为适应职教师资对口招生的发展,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教材局限这在 100 个肯定是不够的,各个招生高校都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本校职教师资教材或者讲义建设,编写或者借用专门的职教师资教材。

3.职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重视实训教学

职业技能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2010 年我国 62.9%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既能讲授理论,又能做指导实际操作。“双师型”、“一体化”人才是各类职业学校对专任教师的要求。要使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必须加强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得本科相应证书,还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将职教师资班的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结合是最佳道路。要实现学生毕业 获得“双证书”,必须强化实训课程。强化实训课程,首先要要让学生认识到实训课程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不是随便应付一下即可。为此,可将实训课程单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拥有一门独立课程的独立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措施,即要完善实训课程的教材、场所、教学人员配备等方面。第二,建设实训教材。培养应用型人才,可院校都开设了相关实训课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每一个实训课程都有专业的实训教材,实训教材的缺乏使得实训教学杂乱无章,甚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教师不同而教学内容和要求各部相同,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也参差不齐。第三,将实训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现在全国各院校都在建设各类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但在各本科院校,将实训课程建设成为品课程少之又少。

4.实施分层教学方式

传统的分层教学,又称班级间的分组,典型的操作指的是把学生按照学业成绩分成高级班、中级班、低级班三组,每组分别到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教师授课,这种方法减少了一起听课的学生差异,但按照成绩高低分组容易使分在低级组的学生受到不公平教育。职教师资班由于特殊性,可以根据就业意愿、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分层。职业师资学生毕业后有些以职教教师为去向,有些则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不同的就业意愿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其就业意愿进行分层。由于不同的学生专长和技能不同,学生可能或者想要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不同,在教学中,可据此实施分层教育。

第三篇:职教师资政策

职教师资政策

一、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参照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模式,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先后在全国批准建立了1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由这些学校来培养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80年代中后期,部分地方开始尝试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教材基地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教育部先后选定了54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同时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了3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且建成130多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各基地学校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成绩显著。

(1)完成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承担了“跨世纪园丁工程”的22所基地学校,共培训教师799名,校长78名;

(2)2000年开始在选定的13所具备条件的全国重点建设基地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2000-2005年累计招生5500人,已毕业2600人。(3)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据对41所基地学校的完全统计,仅2001年就培训中职教师29973人,其中研究生1383人,本科10593人,专升本5460人,专业课教师短期培训10803人,实习指导教师1734人,完成校长培训任务2830人。

在看到职教师资基地建设的巨大效益的同时,我们还应正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现存的一些问题。(1)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不高;(2)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不高;

(3)大部分基地还未形成一整套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

(4)许多基地实验设备陈旧,实习场地不足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5)职业教育中一些新专业、短线专业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6)现有基地整体功能发挥不够,整体的资源利用不足,且真正能起示范作用的不多。

二、职教师资建设的相关政策脉络分析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相关政策文件提供的支持和保障。同样,师资培训基地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也向政策研究工作者提出新的思考和挑战。下面就对历年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教材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现有的相关政策如下: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范》

1997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1999年1月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

200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

2001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5年教育部《2006 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2006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公报》 总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历史,可作如下总结:

(一)政策的先后出台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我国的现实国情为依据,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建立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到80年代中后期,依托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这分别是我国在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支撑体系方面的两个重要阶段。比如从1996 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到1997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改为“依托现有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而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改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这些政策内容上的变化是顺应当时现实的,现实就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的现实条件,已经不可能让我们有时间、有经费像普通教育那样去建立一套独立的职业师范教育体系。而普通高等院校已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设备和经验,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高校多科性专门院校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优势,是高标准、高效益培养职教师资的明智之举。

(二)政策的制定是不断细化、完善的过程,从概念模糊提出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到明确规定指导思想、具体任务等。1996年之前未提到“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这一概念,1997 年《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依托现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被视为职教师资培训的重点,且定量化为“重点建设50个职业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建设50个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培养能力强等具体定性指标。2001年《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则指出,具体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中要将“培养培训项目的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基地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抓紧抓好”且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明确规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分别为:新教师培养;教师和校长岗前培训、在职提高、高级研修班;教师学历达标和学位提升。

三、职教师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两点是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制定的成绩的肯定,总体政策的制定过程推动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阻力。

(一)政策的效力不高。政策效力不高必然导致政策执行不力。现在相关政策无论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缺少可操作性,因此一直停留在文件里和字面上。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相关政策有些虽然规定了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原则等,但没有相应配套的可行性政策法规,所以出现了实施过程中大量执行乏力的现象。

(二)缺少相应的监控、评价政策。由历年的政策可见,在这两方面的政策几乎空白。监督和评价的缺乏和不力也容易使主体政策的执行失去约束力量。虽然我国从2004年开始了第一次职业教育督导工作,但仅此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比显然不够,而对专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监督就更是缺乏了。1999年以来国家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元,但许多基地仍存在相关设施陈旧不足、办学资金不足问题,且对于现有基地的绩效考核也没有落实。

(三)现有政策的感召力不够,政策执行者工作动力、热情不足。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收益也就不明显,比如政府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但只有口号,并没有将其具体纳入政策中。

(四)总体来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则和必要的政策指导,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应是包括了基地的管理机构、发展规划、师资培养培训规划、教学工作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以及经费安排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体系。虽然,多数基地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基地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基地日常工作,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政策向导,所以各基地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不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

第四篇: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要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提、引、转”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关键是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提、引、转”三步走。

“提”就是通过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职业教育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目前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但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优惠政策很少,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相比、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都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与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是极不相符的。

毋庸讳言,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院校教师和毕业生都具有流动性,地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不是完全由地方受益。因此,在职教师资建设投入机制上,应将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相结合,由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的落实。职教师资建设的投入应设立具体项目,包括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职教科研基金、职业院校教师专项津贴等,每个项目都应确保发挥应有效益。

“引”就是大批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彻底改变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职教师资质量不高是整体性的问题,尽管内部培训可以收到一定效果,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通过大量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尽快形成基础性课程教师以高学历为主体的格局;通过大量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尽快形成专业实践课以“双师型”为主体的格局;通过少量引进国外职教教师,吸收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职教理念,借鉴成功的职教模式,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

在教师引进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师资队伍能够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需要比其他类型教育更加重视教师的性别比例问题,使之与相应行业工作人员的性别比例、本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基本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校企融合的职业院校文化。对于一些相对紧缺的专业教师,应制订专门的优惠政策,确保师资数量和质量。

“转”就是使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不合格人员实现顺利转岗,补平影响整体水平的“短板”。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大批专业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进入了职教师资队伍,他们对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但是,从创新型国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职业教育模式面临着根本性的改变,职教师资队伍需要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若不下决心在师资队伍上做大手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离开职教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对学历层次较低、实践经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专业课教师,可采用在企业挂职锻炼或是直接调入企业工作的方式,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经过三五年时间再根据需要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对于接近退休年龄,学习能力较差,已不能适应改革需要的教师,可采用提前退养的方式,既保证他们的基本待遇,又避免对职教改革造成阻碍。

(作者:河北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 崔发周)

第五篇:提升职教师资素质

让职教师资素质赶上现代职业教育“快车”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总体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方面,普通高校精英教育比例较大,高等职业教育比例较小,且存在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教学,忽视职业岗位实践的问题,因此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我国的职教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要推动职教的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师资的业务素质。

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在实践的层面上将取决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这支队伍,应突出三类师资群体:

一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教育面临巨大冲击与变革的权威型校长群 体;

二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双师型”师资群 体;

三是创建一支能适应面向教育市场、面向社会需求的懂教育、会经 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师资群体。

之所以提出“三类师资群体”,是基于如下考虑:

(1)职业学校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呈多元化趋势,这对长期依靠教师转型为主的职业学校来说,既是一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又是回应“生存与发展”命题的一种探索性的实践策略。

(2)既是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师资资源实施优化组合的相对分工,也是主动适应教育市场变化的应变策略,更是面向未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教师是教育的产物,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要求,往往在教师身上首先体现出来。因此,“三类师资群体”的提出,既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从教师个体出发的扬长策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如今人们已经清楚地意思到科技将成为国际竞争舞台的主角。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又将是人才的竞争。职教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输送劳动后备大军的重要途径,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工业化和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同时要更好更快地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把人口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源,加速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实力。

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职教师资的业务素质。因为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向他们“传道授业”的教师的影响。正如日本人所断言的“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没有教育的质量,就没有建设的质量”。也正鉴于此,前西德才把自己产品质量及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归结为5万个全日制培训导师和近30—40万人部分时间制导师。

提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断完善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理想、价值取向、个人信仰、献身精神等方面。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作出成绩,就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教育法》、《教师法》、《职教法》的培训学习提高职业服务意识。加强学习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道德行为规范化。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业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优秀教师事迹、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专题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坚定自己当好一辈子教师的信念,并为做一名合格教师而奋斗不止。

2.打造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观念而提出来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业务素质上,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在对知识的把握上除了具备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与规划协调性。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导向”转化,在我国,专业教师不全是由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当,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产教结合,对现有职教师资分批次、有计划地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选派到生产科研单位及社会实践第一线,磨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实现“理论型教师”向“技能型教师”转化和“实习指导教师”向“理论化教师”的合理转化。

3.建立机制,营造气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当前,职教师资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着下列三类问题:其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由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虽在教育教学经验上有一定的积累,在专业课教学中职教特色并不明显。同时,他们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等方面也相对薄弱;其二,部分毕业生,走上讲台后,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在教育教学经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与理想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三,部分聘请来的兼职教师,往往感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为此,建立竞争机制,让我们每位教师有危机感,对态度不正、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不适应教改的教师,降级使用或高职低聘。

4.学习国际先进理念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

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目前人们常把职业教育模式分为四种: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社会本位模式、产学合作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和适用条件,能够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在这四种模式下,有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使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了多元化趋势。

5.坚持教师单一专业型向复合专业型转化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灵活、专业课程开设变化较大的特点,要求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原毕业学校所学的单一性专业知识往往适应不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职业中学的在职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由单一专业型向专业复合型转化。在业余时间里多读一些其他专业类的书籍。对“博览群书,博学广识”,可能要求过高,然而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熟悉其他一二门专业课程的教材,多听一些这类课程的课,了解其教学基本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职业中学不少教师兼任多门课程,有的教师把兼任的课程视为附带性,缺乏研究,这是不可取的。

6.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专业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不仅应虚心向同行求教,还必须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不仅要教学生,还要学习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因此,许多学校不定期请联办单位、实习单位的领导、师傅到学校讲课,传授相关的职业操作技能。有的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联办单位、实习单位学习,提高专业操作技能。提倡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7.加强进修,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订师训计划,研究师训方案和具体措施,确定每年的培训对象,定期检查与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凡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除学校给予学习时间的保证、报销学习经费和差旅费外,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打消教师怕学习进修会吃亏(课时津贴少了)的思想障碍,从而创设了一种良好的自学进修环境,形成了浓厚的自学进修氛围,实现教师的自我充电。

“教育与劳动生产力相结合,自觉服从和服务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提高职教师资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汽修0914班邓持

下载职教师资建设(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教师资建设(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1.2 26亿,助推职教师资发展

    26亿,助推职教师资发展 【关键词】近日,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就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事宜进行了严密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拿出26亿进行职教师资培训,进一步提升职教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集团工作会议发言稿

    职教师资培训集团工作会议发言稿尊敬的周x理事长、x主任、各位领导:在xx各界广泛学习xx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的同时,xx科技也不例外的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我的学习方......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摘要:对“十一五”期间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基地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了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多方合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需多方合力 作者:吴志强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3期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至2015年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

    师资建设措施

    师德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生产力,这是我们的认识;爱满校园,让学生沐浴在师德的光辉中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追求。我们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我们更重视增强教师的道德意识、......

    师资建设经验交流

    大力提升师资水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万州职教中心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我校抓住移民迁建契机,外塑形象,内注......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的经验表明,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关键前提,也是个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生产力形成互为......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精选]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