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容人的风度美文
能容下别人的长处是气度,能容下别人的短处是风度。
千人千面,风度也因人而各不同。高瞻远瞩、从容沉着、气定神闲,遏大事而不乱,即使失败了,也能东山再起,重整山河,那是政治家的风度;仪表端庄、谈吐文雅、聪慧机敏、襟怀坦荡,那是有教养人的风度;胜不骄、败不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即使泰山压顶、千军万马压境的危难时刻,也能平心静气、稳妥处治,那是大将风度;和蔼、谦让、不争、通融圆达、老练沉着,那是长者的风度;穿戴得体、举止优雅、彬彬有礼、恭敬谦让,那是名流的风度;统领全局,搏击市场,即使决策失误,濒临破产,也能整合残局,重铸辉煌,那是企业家的风度。
风度美,是人的内秀美与外秀美的和谐为一体,是外在形态美与内在心灵美的融会于一身,是通过人的外在行为,如表情、语言、仪表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外貌美,仪态美,即容貌端正、仪表堂堂、体态健美、服饰入时,使美的自然;内在美,心灵美,即道德高尚、为人正直、思想进步,是美之源泉。
用美来修饰自己的外表,文雅、端庄、豪放;用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来修饰自己的内心,文静、优雅、坚定。如天使,如智慧的神灵,于身心和谐中把握体态的适度,于“无为”中实现灵敏机智的追求,于轻松中发挥恰当的追求力度,于环境的平衡中摄取美的营养。这就是风度的奉献。
风度源于心灵而法于自然,是一个人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东西,绝非装腔作势之态,也非矫揉造作之行。天生丽质,漂亮的木偶,没心没肺,谈不上风度活力;精心的打扮,炫目的美感,短暂浅显,如云,如花,是过眼烟云;而知识渊博者的气质风采与日增辉,即使容貌褪色,即使粗衣布履,仍风度翩翩,令人羡慕。
第二篇:乞丐的风度美文
在德国夏洛腾堡宫附近的地铁站,我见到一个颇具风度的中年女乞丐。她穿着漂亮的红色风衣,围着飘逸的黑色纱巾,端坐在上下楼梯过道的边角上。她面容端庄,神情安宁,双手掌心向上,相互交叉,动作优雅高贵,手心白净,脸色红嫩,左手搭在右手上,形成一个浅浅的“乞囊”。她的目光停留在自己的双手上,腰板挺得直直的,你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漂亮女人是在乞讨。她没有那种肮脏、低声下气的神态,但的的确确是个乞丐,我看到一男一女先后在她的手心放入几枚硬币。这是我平生从未见过的乞丐。
另一次,在地铁的车厢里看到一个特别高明的乞丐。这个穿着入时的小伙子,手中拿着一叠报纸,一上车就开始滔滔不绝地演讲。我想大概是卖报纸的。他口齿伶俐,不卑不亢,神情泰然。车厢中只有6个人,三男三女,大约一两分钟演讲结束了,小伙子颇有礼貌地欠身向大家行礼,随后就用一只装钱的口袋向乘客要钱。这时候我才明白,他是一个乞丐。坐在我旁边的中年妇女在他的口袋中放入1欧元的硬币,也许因为这个头开得好,又有一位老妇人和一位中年男子先后往他的口袋里放了若干个硬币。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小伙子明明是在乞讨,怎么会如此理直气壮、慷慨陈词、充满信心,而且还有这么好的结果?因为我听不懂德语,直到现在他说什么一直是一个谜。
最有风度的乞丐,大概算是你无法分清是在乞讨还是在表演的人。在广场喷泉旁边人流最多的地方,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好似雕塑一般,一动不动,穿着金黄色或者银白色的衣服,整个脑袋也都是金黄色或者银白色的。在他前方不远处的地上放着一只搪瓷杯。当旅行者突然发现这不是雕塑而是人时,一定会感到惊异,而在最恰当的时候,“塑像”会向游客鞠躬,这是一种特别容易获得报酬的方法。旅行者感到有趣,或感到这位表演者很辛苦,会往搪瓷杯里放上一两枚硬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乞讨,至少他们是付出了成本和代价的。购置那套衣饰需要一定本钱,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之下,一动不动地站着,不能不说给周围的环境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景观。如果你只是观看,他不会伸手跟你要钱,他总是昂着头,只是当你对他感兴趣时,特别是往他的搪瓷杯里放钱币时,他才会欠身表示感谢。
还有一个捡垃圾的人令我迷惑。一天清晨,约莫7点左右,我在散步时遇见他。他相貌堂堂,穿着长筒皮靴,牛仔裤的膝盖上有洞,上身的咖啡色皮夹克半新不旧,神情泰然。在他身边有一只很大的帆布包,有些肮脏。令我诧异的是,下午3点钟左右我从这里经过,他居然还坐在那里打瞌睡,还是和清晨一样的姿势,他似乎想尽量坐得端正一点,但毕竟是在睡觉,身体往左边有点倾斜。他没有喝酒,不知道他吃没吃饭?这么长时间在睡觉,这么长的一条长椅,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人与他争夺位子,他为什么不躺下来,直一直身体?我猜,他是一位无家可归者。但是他为什么不躺下好好睡觉,非要坐着打瞌睡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大白天坐着打瞌睡显得正常,而一旦躺下就成为流浪汉了。
这就是德国的乞丐,他们虽然穷困,但是穷得体面……我不知道这是否与西方的所谓骑士传统有关。
第三篇:既要容人,又要容己!(哲理美文)
既要容人,又要容己!(哲理美文)
既要容人,又要容己!(哲理美文)
资 料:网 络
编 辑:明 月
只有大的“量”才能“容”,正所谓“大器能容”,大海的“量”大,所以才有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名句。
在现代“容”常和“包”组成“包容”这个词。“包容”和“容”,意思相同,都是宽容、容纳的意思。“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说的是大自然的包容。对于人而言包容更必不可少。包容实质就是“仁”,就是爱人,就是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大爱,大爱就需要更宽大的心胸,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
人生就像心电图,既有高峰又有低谷,人生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哪条路是捷径、坦途?你只能跟着感觉走,走过去了,回头一看才能知道你走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崎岖的山路。就像开车一样,你认为这条路快捷,走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前面堵车,早知走另一条路了,晚矣!人可以憧憬未来,但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人生的困难就在于难以预测。要自己疼惜自己,善待自己,不能自己和自己较劲,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仔细想想,人生的种种烦恼都来源于比较和计较,人生下来就不会在一条起跑线上,人生是一条路,有的人生路是平坦的康庄大道,有的则是崎岖不平的小径,人生的路上难免有沟沟坎坎,人生必定有苦有乐,苦的时候就会认为人生冷酷无情;乐的时候就会得意忘形,常常会乐极生悲。人生的苦乐要淡然以对,才能收获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万事都因缘而生,缘生缘灭、缘来缘去,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同样是一辈子,有的人在不尽的愤恨和埋怨中挣扎着过;有的人在快乐幸福中沐浴着过。我们何必怨天忧人?何必去痛苦烦恼?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不时地走在岔路上,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不能和自己过去的错误纠缠、在悔恨中生活,要学会宽恕自己,要自己和自己和解,处处放自己一马。包容自己的过错,决不是欣赏自己的过错,也不是对自己错误的放纵,而是允许自己犯错,使自己更好地改过。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度过。心灵松绑了,自由了,就是最大的善待自己!
“容”更应该包容其他人,“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社会中污洁并存,良莠混杂,善恶交错,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宽恕为怀,善于与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坏境打交道,这是我们立身处世应有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而独居,自视清高,唯我独尊,就不能“处众”。不能“处众”的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就等于把自己禁锢于一室,人禁锢于一室就等于“囚”。只有具有平等心、慈悲心、随和心、结缘心的人才能处众。
一个人不仅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胸怀坦荡,而且也要把别人看成是正人君子,才能与人和睦相处,这才是一个“雅量容人”的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容人需要气度、胸怀、雅量,要“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
“慈悲喜舍、善良仁爱”,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所以容人实际就是纳己,在包容别人是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
“容”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有领略到了其中的滋味,行“容人纳己”之举,就会有大快活、大自由、大心性、大智慧,才真正地拥有了那份广阔,那份坦然,那份自然的心胸,这才是活出了人生辽阔的大意境!
第四篇:不跟没有风度的人合作美文
一天早上,在小区出口处,两个开着名车的大男人因互不谦让而将整条路堵死了。这时,一方打电话叫来一帮人,另一方也不甘示弱召来同事好友,双方纠缠不休,不停地吵嚷起来,差点大打出手。我走上前问他们,你们到底在争什么?争一官半职,还是一百几十万?就这么一点小事,如果大家都有点风度,避让一下对方,就那么几秒钟,哪用得着像现在这样折腾大半个钟头,还劳师动众,既影响他人,又劳心劳气,你们说值得吗?在周围群众的劝说下,一方终于将车退后两三米,让对方通过。事情好像结束了,但我看那两个大男人,离开现场以后,肯定还得请前来助阵的哥们儿喝茶吃饭,我真为他们的“牛气”感到不值。
前几天,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大腹便便一副小老板派头的男人,对街边卖香蕉的流动小商贩拳打脚踢。原来这男人跟小商贩买完香蕉,到别的地方一称,发现小商贩少给他一两香蕉。现场看到小商贩用少了三根手指的右手,捏住两个准备退给男人的硬币,向不停大发雷霆的他点头赔礼道歉,说自己刚才太忙,加之眼睛不好,看错了斤两,求他原谅自己的过失。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那老板得理不饶人,一副替天行道的样子,指责小商贩说:“你到底骗过多少人,老子今天就要替被你骗过的人出头。”在拿过小商贩手里那两个硬币之后,男人一把抢过小商贩身上的塑料秤,摔到地下,又朝他身上挥去一拳,并扬起右脚,将小商贩装满香蕉的单车踢倒在地。看着赶忙蹲到地下捡起那把被摔得稀巴烂的塑料秤以及散落满地香蕉的小商贩,我感到此刻那夹着老板包,还喋喋不休的男人,是那么渺小。
曾经有一位朋友专程到深圳跟一家公司老总谈投资项目,从机场到深圳,一路上不停地向我介绍这位老总如何有胆识,够眼光,年轻有为。据说这位老总出过国,留过学,用朋友的话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就是不同。到下榻的酒店之后,朋友用酒店电话拨通这位老总的电话,谁知道这位老总接通电话之后,传来硬生生的一句话:“找谁?”那种口吻就像上级领导对下属般的无礼。朋友没有吭声,放下电话之后对我说,可能要另找合作伙伴了。
第二天上午,这位老总亲自开车到酒店接朋友喝早茶,出酒店停车场时,保安告诉他要收五块钱停车费,这位老总生气地说:“不是刚进来吗?干吗就要收费呢?”保安告诉他:“我们这里停车超过十五分钟就要收费了。”这位老总看着手表,指着保安大声呵斥道:“不就刚过两分钟,就要收费,你们不如去抢还好!”保安可能感到这五块钱难收,开闸让他出去。在车上,这位老总对我朋友说:“现在的保安就是乱来的。”朋友没有吭气。当天下午,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已经定好回去的机票,要我送他一程。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回去,生意不做了吗?朋友说跟一个没有风度、斤斤计较的男人合作,肯定不会有愉快结果。
朋友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的人太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他们根本不晓得自身的修养能成就一座城市的风貌,他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毁坏这世界的美好。我很为这些人羞愧!一个人的风度体现出一个人的胸怀,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一生。有人说人的品位取决于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拥有丰富物质基础的人,却不一定就有风度。风度是人素质修养的结晶,是人内在完美的表现,更是人胸襟宽广的象征。
在提倡“和谐”的今天,首先要提升人的风度,一个连起码风度都没有的人,绝对不会去助人为乐,去包涵别人,去替别人着想,更不会去为社会创造和谐。
第五篇: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过去很久了,民国中的那些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基本上离开了我们。但是民国的历史却让我们无法忘记,那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上一塌糊涂的年代,却又在文化教育思想学术上取得了炫目的辉煌。即便是现在,几乎在每个领域中,都可以在民国中找到让我们敬仰的名字,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不要说大师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时间的远去,民国中的人物不但没有让我们忘记,反而让我们感觉越来越高大。中国历史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两个时代都是思想大解放、人性大解放的时代,正因为这种“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时代特质,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曾经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什么是民国风度,其实那个年月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风度,书里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是很有个性很有性格的又风度的人。这些人随便拿出来一个,就会让你侧目,你会找出很多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想这是因为那个年代,因为乱,所以具有了一个好处,就是自由,无论你是留辫子穿长袍,还是穿西服打领带,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都会有人支持和赞美。于是各种文化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使劲发展,让你看得目不暇接,这就是民国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读徐百柯所著《民国风度》,见识了那个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和科学家,比较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尤为感慨,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书生气而少有铜臭气,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钻研精神而少有投机取巧,民国时期的那些学者,有着与今天的学者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然不失风骨、风趣和风雅,内心都坚守着一个“人”字和一个“士”字,虽性格特立独行而不失硬朗,却又都懂得生活的乐趣着实好玩得有趣。
虽然民国的那些人物,以前也多少了解一些,至少也混个耳熟,但是也仅仅是一些模糊的印象,要是较真起来,还很难说准确了。在这本书里,却把这些人物几乎一网打尽,一个一个娓娓道来。如果说有人缺席,那么就是缺少了两种人,一种是军人,一种是政治家,也许是这两类人太敏感,很多问题现在还不好说吧。总之书里面的人物都是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明星。
《民国风度》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民国风度》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徐百柯的《民国风度》以钩沉的方式,通过追忆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许崇清等早已成为中国名校名片的一校之长,李济、叶企孙、丁文江、何廉等基础学科在中国的奠基者,张季莺、胡政之、张元济、王云
五、徐伯昕等行业前辈,赵元任、张申府、卢作孚、曹聚仁、周太玄、丁西林等既可以叫天才的奇人,也可以叫奇人的天才,还有黄远生、方大曾、王小亭等不应被忘记但事实上已经被遗忘的人物。追忆民国那些人,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大师们的风骨与才华,感受到独特的民国风度与民国精神。与《民国那些人》相比,本书无论是序言中杜涌涛的《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还是钱理群的《谈谈“民国那些人”》;无论是延伸阅读的《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和《过去的中学》,还是作为后记的《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这些新增的内容与“民国那些人”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民国精神。钱理群在《谈谈“民国那些人”》的演讲中,将民国精神总结为“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其实,从逻辑上进一步分析的话,有所担待和创造精神应该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必然结果,而“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任何一个有活力、有魅力、有创造力的时代所共有的特征。无论是先秦时期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中世纪后欧洲的“文艺复兴”,无论是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民国时代,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历史使命有所不同而已。这不是宣扬什么“普世价值”,而是因为只有自由成为一种天赋的人权,人们才会放开的去思考,去创造,只有自由成为一种被普遍崇尚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自由国度里的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去爱国;只有真正的人格独立,人才能成为有非凡创造力的智慧动物,而不是沦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只有人格独立成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才能避免衰败甚至被淘汰的厄运。民国几十年,战火纷飞,满目疮痍,可偏偏又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唯一的解释就是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加上“独立人格、自由精神”这一普遍的价值所形成的“民国精神”所致。
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民国风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能静下心来读书真是件美好的幸福的事情,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特别喜欢在雨夜小阅,边听外面的雨声,边和书中的人物交流,我感觉好象自己就站在那些人的身边,看着事情的发生结束,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有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叹息,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流泪的双眼。我站在历史的边缘,我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看了这本书,我真的很想说些什么,提笔又惭愧于自己的文笔不精,我想说但说不出来,我更怕言语间表达不清的情感会辱没这些前辈的风采,但是我真的被感动了,尤其是这样的一段话: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 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
“一抹背影,悠悠水长。斯人已逝,后人敬仰”。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让“民国热”再次升温。我们追忆民国那些人,重温民国历史,重拾民国精神是为了对抗因种种原因造成的断裂、遮蔽与遗忘,让“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青年,是那样地热情昂扬勇敢激进,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就产生在这个群体里面,今天这个群体中的先驱已经实现了理想执掌了政权,可是现代的知识青年们却没有了他们固有血性,我一直弄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扼杀了他们的活力,阻断了他们当年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我觉得当今的大学生们,如果抽空看看这本书,会明白怎样求学、求索,会知道怎样做人、处事;如果官员抽空看看这本书,会明白什么是人才怎样使用人才和尊重人才。总之阅读此书,会觉得民国时中国学界群星璀璨,他们是中国文化传承东西的中坚,是中华民族厚重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