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坏话要缓说美文
一个女学生上课时对老师说:“我昨天打破了爸爸的古董茶壶。”
“你父亲有没有很生气?”老师问她。
“没有。我对他说,‘爸爸!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都很小心,可是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把茶壶打破了’。”女学生说,“我爸爸先一怔,然后笑笑,故作没事地说,‘破了就破了,东西总会破的,改天再买一个新的吧’。”
她这话,全班都听到了。
无巧不巧,隔几天,另外一个为她爸爸泡了好几年茶的女学生,也打破了古董茶壶。
她想起前面女学生说的话,照样去向她父亲报告,却被臭骂一顿。原因是,她把同样的话,换了个前后的次序说出来——
“爸爸!我打破了茶壶。”她战战兢兢地报告。
“什么?把茶壶打破了,那是古董啊!”老爸脸色大变。
“爸爸!可是我今天不晓得怎么搞的……”她解释。
“你心不在焉!粗心!”
“可是,我给您泡茶,泡了这么多年……”她又解释。
“你还强辩?”老爸吼了起来。
“我把茶壶打破了。”这是他们说话的重点。如果是播报新闻或开会,这些重点都必须先说。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为了减少“冲击”,却不得不后说。
第二篇:话要巧说的美文摘抄
人在职场,交流十分重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交流方式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外出讲学。这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在一片树荫下歇息。不料,孔子的马挣脱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吃了人家的麦苗。于是,麦田的主人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一向能言善辩。他自告奋勇地去说服农夫,争取和解。但他说起话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费尽了口舌,农夫就是坚持不放。
有位刚刚跟随孔子的新弟子,论学识、论才干都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让我试着劝说一下吧。”于是,他来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不是在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西海耕地。我们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吃了我家的庄稼,你说是不是?咱们应该以和为贵。”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有理,责怪的意思顿然消释。于是,农夫将马归还给了孔子。
说话必须看对象、讲场合;否则,你再能言善辩也是白搭。
另外,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入耳入脑入心,只求“说对”远远不够,说得“有趣”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某旅馆的浴袍总是失窃。这天,客房部主任气愤地写了一张公告,打算发到各房间:“偷窃本旅馆浴袍者,将被送警究办。”写后,他感觉不妥,就修改为:“请勿将本旅馆的浴袍携走,以免触法。”第二天,客房部主任来到办公室,反复斟酌,将公告再次改为:“如果您对浴袍感兴趣,请洽客房部,我们有全新的,可以卖给您。免得您拿走用过的浴袍,却被扣了新浴袍的钱。”从此,此旅馆的浴袍很少失窃了。
人在职场,有话要好好说、巧妙地说。就算真理全在自己这边,也要学会以柔克刚,用幽默的力量化解矛盾。
第三篇:要勇敢地说“我不知道”励志美文
“无所不知先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以说他们和鼻炎一样普遍,也几乎同样难受。每当有人谈起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时,他们就钻了出来,信口说道:“这个嘛,我知道。”因此而冻结谈话,放弃丰富自己学识的机会。大概这也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吧!对这些人,我是深知底细的,因为我曾经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意识到自己这个错误,是在一个著名烹调师的妻子举行的一次晚宴上。那天,我在和女主人以及另一位男宾交谈时,发现她的神情不那么自然。忽然,她指着桌子上一个黑色金属用具,看上去像一种电动烤肉铁架,说道:“这种特别的工具是用来做‘热吃干酪’的,你们知道‘热吃千酪’是怎么回事吗?”我刚想说知道,那位男宾叫了起来:“是吗,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热吃干酪’?是牛排的一种新吃法吗?”听到这些话,女主人露出了微笑。她向我们作了详细介绍,而且渐渐地变得喜笑颜开了。这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热吃干酪”并不像我想的是一种什么奶酪三明治,而是干酪火锅的一种吃法。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我弄清了一件原以为知道的事情的本来面目,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个主要缺点。
在这以后,我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一天傍晚,一位有身体缺陷、平时很少和大家一块交谈的女邻居,给我们送来了一种稀奇的蔬菜:绿皮,细又弯,大约30公分长。在场的6个人中有5人都称没有见过;第六个人,我想他大概还没有学会适时地闭口不语,叫道:“我知道,这是一种很容易消化的黄瓜。”
那位女邻居立刻就退缩了。要不是那位先生马上补充道:“从园艺角度上讲,这可是难得的赠品,快讲讲这种奇怪的蔬菜吧!”肯定她是什么也说不出的。她讲了一个专门研究蔬菜的人怎样经过多年努力才种出这种奇特的黄瓜,并且还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她在这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轻松。
此后不久,我去旁听一次市政会议。发言的是一位在我们这个城镇落脚不久,但已宣布竟选市长的公民。我们忍耐地听着他那冗长的讲话,内容是有关奶牛、牛奶价格和对农民赞助等问题。结束时,我问身边一个从事农业的朋友:“夏尔,你怎么什么也不说?奶牛、农民的需要都是你很熟悉的呀!”他答道:“奶牛我是熟悉。但对政治我却一窍不通。所以,我伸长耳朵仔细听,努力从中明白点什么。”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法:两年以后,他就成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地方农业劳动者的发言人。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
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益处:
1.增加自己的可信性
在我的朋友中间,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未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作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我才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
2.消除偏执和成见
有一天,听到一个刚出院的朋友和人们谈论着我们城镇的一个银行家。谁都知道银行家这个人很富有,性情暴躁,十分自负。可是,听着朋友讲话,我惊讶地得知自从这银行家退休以后,就用很多时间去医院探望病人,送去图书、报刊和其他礼物。幸亏开始时我没有谈出原有的印象,这样使得他那不再符合事实的声誉得到改变,而且他今天还成了我的一位挚友。
3.使沉默少言的人变得开放
前边讲到的黄瓜事例表明,应该学会掌握分寸。如果处处显示出比他人知道得多,那么您很有可能会使那些羞怯的人更为难堪,不敢启口。
4.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氏这句名言。
应该说,我个人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尤其是那里的森林。因为,为了研究野生动物,我曾跑过印度的许多地方。一次,一位也在印度待过多年的先生和我谈起了这个国家。我没有介绍我的经历,而是专心听他讲。结果从中确实得到不少收获:他介绍的喜马拉雅山脉某些分支地段的风貌我是全然不知的。后来,我把那天边听边学到的东西写进了自己的一部小说中。
作家斯蒂芬·马洛在其某部作品中,让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英语里最讨人喜欢的几个字也许是‘Idontknow(我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跳板,使你感到惊奇并使你揭开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的奥妙。”
第四篇:说无聊美文
春节加班,单位里空无一人,走道上黑漆漆的湿得很长,像是某一惊悚片中的场景。办公室朝北,窗口不可能有太阳,反倒感谢那场暴雪,落在平房上的雪反射了一部分阳光,有几缕射进了办公室,在墙上留下了三四个光圈。正是这些斑驳的光圈,让人觉得温暖起来。
做些什么好呢?
打开电脑,QQ里没有一个人在线,再打开MSN,还好,有一位在线,名叫“小i机器人”,我对他打了一行字:“春节快乐。”对方很快回了一句:“你也快乐。”我说:“现在我真无聊。”对方马上回了过来:“要我帮你解除无聊吗?我给你安排一个出游计划。”屏幕一闪,对方给我发来一个网页,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旅游信息。我哑然失笑。这个“小i机器人”原来是一个自动回话程序,你可以向他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可以自动生成答案。
我就坐在电脑前与“小i机器人”聊天,说是聊天,其实是尽可能想出一些古怪的问题来考验它。譬如我说:“我想打你。”对方回答:“你需要心理医生吗?”我说:“我不想活了。”对方说:“你失恋了吗?”“小i机器人”非常幽默。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姿态。
在这个寒冷的早晨,我坐在冰冷的办公室里,和一个没有感情、没有思维、没有喜怒哀乐的“程序”进行交流。我感到不可思议。
有个笑话,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横行在地球上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不是被其他动物消灭的,而是因为恐龙过于高大,没有了朋友,它是寂寞死的。人是群居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抗寂寞的能力十分脆弱。试问一下自己:你可以一个星期不上网吗?一个星期不读报吗?一个星期不与人交流吗?
似乎不能。
现代人与寂寞作战的能力越来越弱了,通讯越来越发达,城市越来越繁荣,但人们却越来越寂寞。于是。先知先觉的IT人士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聊天程序,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聊天设备,除了睡觉,我们做到了每时每刻都与你认识的人、以及不认识的人连着线。
我们不能无聊,无法寂寞。我们尽可能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消灭自己的无聊,消灭自己的寂寞。最后,我们只是消磨了时间。但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喜欢,归结起来,恐怕就是“耐得住寂寞”这五个字。许三多在家乡时,被同村人取笑。当了兵后,许三多又被连长和战友们冷落。在他独自看守营房的日子里。他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大楼和没有被褥的床铺。许三多的日子够无聊够寂寞了,他所忍受的东西,是很多人无法领教和承受的,但他的目标没有丢,梦想没有丢。
而我们正是对这种无聊以及寂寞的害怕,越来越表现出对生活的困惑,每当一个人独居时,就会怅然若失,不知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自己是谁。于是,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消磨无聊,而至于得到了什么,我们忽略不计。其实,一个人在浮华的尘世中丧失目标,只会下意识去消磨无聊是可悲的。我们需要的是“自我”的回归。习惯于一个人独自上路,在各种历练中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享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坚持自己的梦想。许三多说:我很笨,但我懂得坚持。
现在,我们每个人总是认为自己非常聪明。可是,聪明的人总是慨叹自己的无聊。自己的困惑,自己人生的虚空。
第五篇:孔子背后说人坏话,一句成骂人经典,一句遭人痛骂
孔子背后说人坏话,一句成骂人经典,一句遭人痛骂
常言道: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不被说。孔子虽是圣人,也难以免俗。孔子背后说人,比较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说宰予,一次是说樊迟。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为宰我。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是孔子“言语”科的优秀弟子。宰予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经常会提出与传统相悖的观点,于事有主见,行事不遵常规,是个“刺头”,经常挨批评。一次,他白天睡大觉,让孔子给碰上了,于是就骂宰同学“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朽木不可雕”于是就成了骂人不争气的经典语。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为樊迟,也是鲁国人(另有一说是齐人),比孔子小46岁。樊迟是个很勇武的人,曾参与过鲁齐之战。在《论语》中,他大都是以孔子“司机”身份出现的,充满好奇心,爱学爱问,但悟性差一些,夫子的话他经常理解不了,过后再去请教子夏等人。这一天,樊迟突然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种菜的问题(个中也有深意,另文解释)。孔老夫子说,这些我不懂,你还是去问农夫和菜农吧。等樊迟出去后,夫子便批评道:这个小樊啊,没出息,有追求的人重视礼义、修习礼义,讲究诚信、践行诚信,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了,老百姓自然就受教化了,四方人民就自动归从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后来,孔老夫子因为这句话,被人批判为:鄙视体力劳动和生产知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篇批判孔子的文章中就提到了这段内容,写道:孔子极端轻视生产劳动,蔑视劳动人民,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偏见,是根深蒂固的。其实,即使在当时,孔子也被人骂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由此看来,对圣人的赞与毁,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孔子有性情,有见地,有文采,所以背后骂弟子,也骂出了高度。当然,他对别人的责骂,态度也很清醒。孔子曾与学生子贡有过讨论:都说你好或者都说你坏,那是不可能的。比较科学的是:认同的挺你,反之则黑你。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