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碎的身体也能温暖他人美文摘抄
她说自己是“易碎品”,因为她是“瓷娃娃”。
她叫邢辰,出生在河北唐山,今年21岁。两岁时,几经辗转,在北京被确诊为患有先天成骨不全症。这种疾病又称脆骨病,患者的骨头特别脆弱,极易骨折。因此,这类病人又被形象地称为“瓷娃娃”。从出生后52天的第一次骨折算起,迄今为止,邢辰共骨折过80多次。
说起骨头易折易碎的痛苦,邢辰将拉伤与骨折、骨裂进行了比较,一般拉伤的话,动或不动,疼的程度是一样的。但像她的病一旦复发,骨折或是骨裂,都必须用力绷着肌肉,这样就不会疼,但感觉酸。此时,如果只要一放松或一用力,就会疼得死去活来。特别是骨折的头三天,要精神高度集中地把肌肉保持在绷紧状态,不能被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更不能睡着,到最后,常常会虚脱到意识模糊。所以,在病发的日子里,邢辰的梦想就是“安安稳稳一觉睡到大天亮,不会半夜被骨折疼醒”。
要命的是,这种病极易复发。小时候,打喷嚏、喂奶、换尿布,都可能成为骨折的诱因。随着骨折的次数越来越多,到了三四岁,邢辰彻底不能下床了。那时候,她不断地问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走路?妈妈只能哄着她,等长大了就可以了。妈妈那时常常背地里流泪,逢人便说,看着丫头疼得浑身发抖,真恨为啥病的不是我。
易碎的身体,使邢辰没法上学。她的启蒙老师是妈妈的好友——一位小学教师。在家学会了一年级课程后,她在疼痛、忍耐中开始了自学生涯。通过一路自学,如今这个仅有130厘米高、33公斤重的90后女孩,已然成为一名熟练的淘宝客服:“亲,现在系统正在处理您的请求,么么哒(网络语言,表示亲切问候)。”
从2012年入职淘宝客服以来,邢辰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报酬,她活得很开心,因为她不但被需要,还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贴补家用。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最多是多了一个自立自强的教材。而最感人的是,一个“易碎”的“瓷娃娃”,一个自己活着都很不容易的人,竟然还能温暖他人。
2012年,邢辰在网上看到,一名河南“瓷娃娃”丹丹双目失明,家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决定让这个女儿“顺其自然地离开”。邢辰觉得这实在是太残忍了,人,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就一定要活下去。于是,她开始在网上为这个素未谋面的病友募捐。
刚开始,有不清楚内情的网友以为邢辰是个骗子,留言中不乏辱骂和讽刺:“你是不是想求关注啊?你都这样了,还帮别人,开玩笑吧?”然而,为了丹丹,邢辰不委屈,不气馁,进一步把有说服力的媒体有关她和丹丹的报道上传,增强了网友的信任感,网友纷纷伸出援手。
邢辰自己治病,都没有伸手找亲戚借过钱,但为了丹丹,她问朋友,找媒体,几乎向每一个能够提供帮助的人求援。最后,她募到了两万多元,丹丹的眼睛因此得以手术而康复。
这件事让邢辰非常开心,她说,从小就因为自己是个“易碎品”,一直都是父母亲人给予她的温暖,让她习惯了接受,也只能接受,从来没有付出过。而这一次募捐行动的成功,让她深切感受到,她也能温暖他人。
温暖了他人之后,邢辰觉得世界都是温暖的,自己也感觉到更加温暖了,她还要继续传递温暖。
2013年,邢辰通过“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免费为想从事淘宝客服的罕见病患者提供培训,想让他们以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一天之内,她接到了100多个报名电话。
刚开始,邢辰想着大概能教十几个人,谁知最后来了400多人。第一次被人叫做老师时,一天学都没上过的她,感到很神奇。第一次给罕见病患者上课,她仔仔细细地准备了好几天,就怕讲不好。
现在,邢辰的学生中,已有一大批开始胜任淘宝客服的工作了。说起这些,坐在轮椅上声音甜美的邢辰说:“我也能温暖别人,真是开心死了!”
第二篇:弯路也能走远的美文摘抄
喜欢绘画,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像他不羁的性格,从第一次拿起画笔,他的眼睛里便没有一位崇拜的老师。他对那些绘画教材上的理论和方法,从来不屑一顾,也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只管随意画下去,自由得放纵。
他报考过好多所艺术院校,但是,他的画作始终未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失败,一个接一个,爆豆似的,劈头盖脸地打在他青春飞扬的脸上。
有老师善意地劝他,不妨去参加一个辅导班,先走艺考的正路,免得走了弯路。
他自然是不肯听的,依旧按着原来的思路,画自己的“杰作”,连续三年参加艺术院校的考试,他都失败而归。一颗倔犟的心,也曾被失败磨砺得在某一刻柔软过。他看着那些画作,怀疑自己是否误入歧途。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肯低头,仍在自己认准的道路上磕磕绊绊,直到昔日的同窗已从艺术院校毕业。有的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有的成立了创作室,有的做了艺术院校的老师,然而,他的作品依然无人问津。
父母对他的偏执,很是头疼,软硬兼施之后,他仍初衷不改。父母无奈地看他“走火入魔”,彻底放手,不再管他。
好在那个当煤矿老板的舅舅,很喜欢他,给他拿了很多钱,任他背着画夹,天南海北地游荡。六月,烟雨迷蒙的周庄,临河的阁楼上,望一眼窗外的游客,他陡然生出作画的冲动,便拿起笔,在餐桌上飞快地勾勒起来。
“好画!”不知何时,一位老者站在了他的身后。
“真的?”第一次听到有人赞叹,他竟然有些羞涩。
“有境界,有个性,只是力度大了一些,露出了明显的生硬,也许是年龄的缘故,但假以时日,会大有改观。”老者拈须点拨着。
“多谢大师指点!”
“若想画得好,需苦心品悟。”老者说完这句话,翩然而去。
再漫步在周庄弯弯曲曲的河道、桥梁和小巷间,他一遍遍地咀嚼着老者说的寥寥数语,幽闭的心扉,陡然射入一丝光亮。
两年后的一天,他在街头作画时,被香港一位著名的书画收藏家看到。那位收藏家竟然让他开价,说要收藏他近两年创作的所有作品。
他起初以为收藏家是在开玩笑,便随口说了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没有想到收藏家居然一口答应了。
他惊讶地问收藏家:“我可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啊,出这样的高价,难道你不怕投资失败?”
收藏家一脸自信地说:“年轻人,我不会看走眼的,你的画作一定会让我赚钱的。”
果然,又过了十年后,他终于名声鹊起,作品畅销海内外,一幅画动辄数百万元,而他,此时刚过不惑之年。
如今已经客居意大利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说了平淡而耐人寻味的六个字——“弯路也能走远”。
当年,那些在绘画路上顺风顺水的同窗,虽然也各有收获,但都没有他的成绩显著。大家都知道“曲径通幽”这个成语吧,通往艺术深邃境地的道路,更喜欢弯弯曲曲,而不是笔直顺畅。他也由衷地庆幸,自己没有轻易地转身,才赢得了今天的柳暗花明。
第三篇:受伤的鸟儿也能飞翔美文摘抄
她是一个在战争期间被凝固汽油弹烧伤的不幸女孩,更让她痛苦和难堪的是,她赤身裸体哭喊着拼命奔逃的那一幕,被一位战地记者拍摄下来,并发表在全世界的各大媒体上。她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整天郁郁寡欢,任何人的劝解她都听不进去。她像一只受伤的鸟儿,栖栖惶惶,顾影自怜。她觉得前途渺茫,这样一过就是十多年。
直到那次,与一个老猎人的意外相遇,才改变了她,拯救了她。
那天,她感到心情十分沉闷,便外出散心。她看见一个老猎人正在打猎,枪声响过之后,一群受惊的鸟儿仓皇飞走。老猎人的枪法不错,打中了一只鸟儿。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那只翅膀受了伤的鸟儿跌落地面后,并没有放弃逃生。它拼命扇动翅膀扑腾了几下,力不从心地飞起来,然后又落下。如此飞飞落落几次后,它终于找到了带伤飞行的平衡点。当它再一次执着地飞起来时,飞翔的姿势虽然显得有点笨拙,但很平稳。它慢慢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了空中的一个小黑点,消失不见。
她被那只受伤但无比坚强的鸟儿震撼了,不禁喃喃地说:“它拼命地飞,难道它的伤口不痛吗?”
老猎人说:“伤口当然痛。”
“那么,它是带着疼痛飞翔了?”
老猎人想了想说:“是求生的欲望让它飞起来的。它知道,此时只有忘记痛、放下痛才能飞起来。跟痛相比,生命更重要,未来更重要啊!”停了停,老猎人又补充了一句:“打了几十年的猎,受了伤却能成功逃走的鸟儿我见过不少了。”说完,他径自走了。
老猎人的话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她封闭多年的心窗。
从此,她像变了一个人。她四处奔走,借助那张照片带给她的“名气”,积极投身到反战活动中。她原谅了当年投掷炸弹的飞行员,并跟那位摄影记者保持着联系。她创立了一个基金会,为战争遗孤建造医院、学校。30多年后的今天,她的身份除了妻子、母亲,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她就是著名的越战新闻照片《战火中的女孩》中的主人公,她的名字叫潘金福。
回顾所经历的一切,潘金福说:“当年照片中的我在奔逃,而现在是飞翔。”
是啊,放下屈辱和痛苦,受伤的鸟儿也能飞翔。抛开心灵的包袱,未来永远比过去更重要。
第四篇:美能美文摘抄
看到一个让我动心的词:美能。它指的是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培育这种感受力的能力。
感受美,甚至创造美,难道不是人的本能么?但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美感的匮乏,是美的创造力的匮乏。
触目所及的地方,是不美的建筑、不美的雕塑、不美的书和电影,甚至连包裹青春之躯的校服,都是不美的。所有这些不美,还有非常铿锵的理由。建筑不美,是为了凸显实用功能;校服不美,是为了防范美带来的风险。
这种大气氛下,感受美的能力,自然被压制起来。
当然,人都有美的发现力,只是限于时间和心情,很难放慢脚步去实践这种能力。而且,人们往往有种心理,认为自己会在某个假期的某个风景名胜里,集中释放一下这种能力。人们往往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寄托于大面积的美和大规模的美,以为自己会在看到北方的沙滩、南方的竹海、西部的薰衣草花田时,突然被“美”点燃,这一次点燃,就可以滋养很多时刻。
这种心理,和一个人将生活希望寄托在彩票大奖上异曲同工,以为总有一刻灿烂,会被所有的暗淡报仇,所以忽略了平时,忽略了当下,将生活渴望压制起来。
欧洲的某个组织,在城市的角落里修建“微型公园”,这些“公园”,可能就是人行道砖缝里的几棵海棠和一座假山,或者隔离栏上的几棵小树和一个亭子模型,但都做得非常别致、耐看。走在路上,可以随时停下来观赏,一段上班的路,也处处是风景。
我们的生活里,遍布这种景象,可能没经过这么刻意的雕琢、这样苦心的经营,但都可以当作美感的触发点。高楼缝隙里一段白云;双层巴士的窗户里伸进来的绿叶;雨后的路面上,水洼里的回光。
《天使爱美丽》里的艾米莉,喜欢的就是那些琐屑的感受,水果的颜色,花的香气,把手插进装满青豆的袋子里的感受,捏破塑料包装纸上的泡泡时的感受。这样的碎片感受,在时时处处为人加油,让人活得蓬勃,哪怕一霎一瞬。
还是得为当下而活,而不是寄望于遥远的盛景。将生活的渴望,分散在每时每刻、每条路、每个抬头的瞬间,甚至某个微小的花园。“美能”其实不是一种特别的能力,而是对当下的肯定,对自己的认同。
第五篇:爱他人之心美文摘抄
一天傍晚,我正在小区里散步,没想到和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一个女孩不期而遇。女孩牵着她的宠物狗,笑盈盈地和我聊了起来。我发现她的宠物狗在嘴上戴着一个厚厚的塑料保护罩。
我们俩一边聊天一边散步,在路上遇见了不少人,这些人里有不少人明显怕狗,尤其是一些孩子,对女孩身边体型不小的宠物狗充满了恐惧感,尽量躲着它走。而女孩的举动更让我印象深刻,每當遇到怕狗的人,女孩都站到路人与狗之间,以此来为路人做个屏障,尤其是看到有一个小朋友怕狗怕得厉害,她还笑着告诉对方:“没事的,狗狗嘴上戴着保护罩,咬不到人的哦!”刚才还紧张得要命的小朋友听完之后明显放松了下来,女孩笑着摸了摸对方的头,小朋友不久前还紧绷着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两人甚至还聊了几句,然后才分开。
这时候,徘徊在我心底许久的疑问才解开了。
爱人者,人恒爱之。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关爱他人、保护他人的心念时,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人带来踏实感和安全感。这样以善良的姿态面对他人的人,自然也会得到他人的善良相待,从而处处广结善缘,让自己拥有了良好的人缘。
一个拥有爱他人之心的人,归根结底,受益者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