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精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生命科学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正成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生物化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以往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一轮教学无法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有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生物大分子是立体的,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究其化学本质,就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当作己任,有意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解决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问题,努力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第二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第三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说话能力尤为重要。说话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听、读、写能力的发展;说话能力低下,会滞后听、读、写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1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是:
1.1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用词语练习说话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理解词语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首先会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上中高年级后,要求学生不但能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还要把这句话说具体。在进行此项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是否理解了,能否正确运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授课时,老师可边讲课文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用说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了“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嗓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狐狸为什么这样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心里是怎样的?
1.3利用文中插图练习说话。小学生现在用的新编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插图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利用插图练习说话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画面的静景想象动景,从人物的神态、表情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将插图的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彼得母子的表情,想像一下,她们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4通过复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老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的课文,学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强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允许学生有某些发展与创造,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作适当的取舍,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大有进步。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训练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大家听。“故事会”不仅让学生讲故事,而且讲完后让大家评论讲的怎么样。“课文表演”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选择角色,设计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专题讨论会”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题目和要求,在会议上口头发表意见。由于语文课外活动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或搜肠刮肚,或词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由于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表达不清楚以外,更多的则是腹中空空,语言贫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语短意深,信息量十分丰富,启人想象,发人深思,还有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了,感动了,信服了还不够,特别是那丰富的语言材料,得让学生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吸收语言营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以便做到随时取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有几百篇优秀文章烂熟于胸,学生定能出口不凡。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说话能力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仅仅靠上语文课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与学生课外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随时纠正学生语意不明,用词不当,使用方言土语,句子不完整等语病,把说话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随时注意语言教育,能不能够抓住语言教育的时机,是能不能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是说话训练的课堂。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的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只有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方方面面,他们的说话能力才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四篇: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摘要]观察是表现的先导,积极地去看是素描教学培养观察力的基点,而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三个准则,也是素描认识的思路和导向。
[关键字]素描教学观察能力整体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各美术院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将素描列为必考科目。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迅速提高基础造型能力和考试水平的有效途径。造型能力的提高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敏锐、准确、深刻放在首位。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也是中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素描教学中,动态、角度、透视复杂多变,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描绘对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首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论是教师讲理论课,还是在示范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好奇而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甚至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达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要克服这些弱点,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去观察。我在具体教学中一贯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如:在示范头像四分之三角度时,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执笔方法、作画步骤;五官的透视变化;结构线的穿插组合;用笔用线的虚实轻重等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清晰、完整的观察效果。
其次,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如:在分组教学时笔者非常注意训练学生规范操作和认真观察。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做,但也发现有的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盲目照抄,结果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五官扭曲错位、结构混乱的怪面人。对于此类现象,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其危害并单独指导他们。
除了有科学地观察态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种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可视形象特征的方法
它是从研究形体结构的存在形式这一根本点出发的艺术的许多规律具有科学性。为此,我们可以将素描学习中科学的观察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形象特征。
在素描中,做到“始终从整体出发和刻画形象,始终使局部服从于整体特征,表现局部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督促学生整体地观察,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着去做,相反,只盯住局部,被局部吸引,死抠某个局部,而忘记忽略画错了整体特征,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作画只能一笔一笔地画,只能从局部下笔直到画完,客观上也就容易养成从局部出发看问题的不良习惯。素描中出现的形象松散歪曲、比例失调、色调花乱、透视不统一等常见的毛病,主要来自于这一习惯,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总之,要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局部,观察和刻画局部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从整体着眼,画整体时照顾局部,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作画实践。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有其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以及透视变化上的联系等等。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丛整体出发进行观察,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画头像时,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系等等。这就是联系的观察方法。它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从实践的角度看,联系地观察往往是整体观察的桥梁,要通过联系观察的训练,逐步扩大视野,增强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达到从整体出发的彼岸。
2、本质地观察形象特征。
任何表面现象都以本质为依据,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反而会被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某种盲目性。
对形象本质特征的观察和理解,不仅是为了画准形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艺术形象不等于自然形象,艺术的美也不等于自然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且付于它艺术的美感,这种提炼和概括的艺术处理,必须是在认识到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给学生讲透形象的本质结构、内在的解剖关系等知识点,以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养成科学的观察态度,掌握了整体地、联系地、本质地观察方法,就可以克服局部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当然要取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勇于实践善于学习,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坚持不懈是能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南高大学出版社,1993,9
[2]中国美术教育,1997,1(10)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反过来更好地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其它能力的起点、基础。因此,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成了数学界的热门话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数学阅读与他科阅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恰巧地应用那些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使数学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等。笔者仅从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收获与体会。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防止过度,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不是目的,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是一种助推器。如例一: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震后国家防震局准备在汶川再建一个地震观测站C,地址C是在一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N上,在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M和另一条马路MN上原有一个地震观测站A和地震研究所B。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尽量让两站一所资源共享,准备新建的观测站C应建在ON的什么位置。
(1)A、B到C的距离相等。
(2)A、B到C的距离之差最大。
(3)A、B、C三地的距离之和最短 ?
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安排学生阅读后体验联想一下汶川地震发生的悲惨情景,国际国内志愿着救灾的感人故事和此刻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等。这样的铺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经历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析读明晰数量关系
析读这一阶段,教师先要简介一些呈现数量关系的方式:有显性方式。如材料中的“和”“差”“倍”“份”等关键字眼,也有隐性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合作交流的效能,防止老师过快给出结论,要给学生给足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分享个人与他人的成果,在这一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迁移、内化、叹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一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不仅学生数学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不要悲叹,启而不发,还要允许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挫折,甚至是失败,这些都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可能是对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在解读明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即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五、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它环节中数学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这一阶段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其它数学能力的突飞猛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个人觉得要力争做好五个结合,即读与体验结合,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读与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读中思索如何建立模型,在建模中审慎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物质储备;读与交流结合,在读后交流,交流中阅读,在交流中探求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架设桥梁;读与做结合,在阅读后赏识如何做题,在做题中重新阅读,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读与反思结合,在问题解决后反思,在反思后重新阅读,以求得自身数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使数学学习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境界。